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觀課報告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觀課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9W 次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一篇文章,講述了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爲了紀念葉聖陶先生而寫的回憶文章。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觀課報告,歡迎大家閱讀!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觀課報告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觀課報告1】

通過聽張老師執教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課,受益匪淺。我覺得張老師的課堂精彩,重點突出,方法得當,學生學習效果好。從中學到了不少教學經驗,尤其是張老師對於課堂呈現方式方面,做的很到位。做分析如下:

在“激發興趣,導入新課”環節中,呈現的方式和順序是:聲像呈示——講述——板書。課件出示綠綠的爬山虎,引起學生探究的慾望,依據《爬山虎的腳》呈現文中描寫的主要人物——葉聖陶。師生交流關於葉老的生平,講述本文的作者肖復興與葉老的故事,進一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板書課題,教師讓學生對課文題目進行質疑,培養學生的開放思維,進一步瞭解學情,因學定教。確定了本課主要解決的問題。其中介紹葉老總共用時56’’,學生質疑1分4’’在時間分配上做到了重點突出。

在“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環節中,呈現方式和順序是:聲像呈示——講述——動作呈示。該環節將預習放在課外,做到了預習的紮實有效。課件出示詞語,提供學習內容的要點,學生較好地完成了字詞認讀。用時2分7’’。通過引導藉助重點詞句講述文章的主要內容,既培養了學生概括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有讓學生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理清了課文脈絡。對學生下一步的學習有提綱挈領之功,用時1分4’’

。朗讀課文,提出要求,小組推選,激發學生競爭意識,較好的完成了課文朗讀的教學目標。用時2分47’’。從生詞的認識到課文內容的初步瞭解,分層進行,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時間掌握恰到好處。

在“精讀課文,學習方法”環節中,呈現方式和順序是:講述——聲像呈示——講述——板書。課件呈示課文1-5自然段的重點語句,葉老修改作文的原稿,爲學生提供了學習的內容和要點。讓學生抓關鍵詞句有感情的朗讀,在讀中感悟揣摩人物——葉老的精神品質。接着組織學生進行彙報交流,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及時總結抓關鍵詞的方法,如反覆讀、聯繫上下文、並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相關語句。講述總結。用學習1——5自然段的方法,找關鍵詞、句、揣摩、品讀、感悟的形式,指導學習6-9自然段,並用“——”標出描寫爬山虎的句子體會這樣寫的好處,瞭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放手讓孩子們進行讀書,找具體的語句,體會作者的心情。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了學生情感體驗的個體性,培養了學生獨立閱讀能力、默讀能力,以及學以致用的能力。此環節共用時26’57’’。突出了閱讀教學的重點地位,較好的完成閱讀教學目標。

在“課堂練習,情感昇華”環節中,呈現方式依次是聲像呈示——講述——聲像呈示。課件呈示開放性的課堂練習——“葉老先生好像對我們說什麼”,學生交流彙報。依據課文最後自然段配樂朗讀,鞏固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認知和理解,昇華了學生的感情。此環節用時2分8’’。

在“鞏固延伸”這一環節,呈現的方式依次是講述——聲像呈示。用講述的方式介紹作者——肖復興的文學之路,引起學生的思考和共鳴依據小練筆的形式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激活了學生的寫作意識,將學生的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用時1分42’’。

總體來看,師生交流彙報默契,課件出示的問題關鍵性強,張老師的講述語言精當明瞭,板書內容緊密配合教學內容,教學環節層層遞進,合乎小學生的認知特徵。。正可謂掘井引泉循序進,春雨潤物細無聲。

以上是我學習的一點粗淺認識,與各位同仁交流,不當之處敬請指教。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觀課報告2】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磨課終於畫上了句號。 在這一時期的備課、磨課過程中,我們經歷了許多,成長了許多。

爲了體現“語文教學的實效性”,一節語文課要教給學生什麼?怎樣才能體現出“實效性”?在這節課上有所體現。語文教學,就是要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就是要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準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是在學習目標和學生的發展上面,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是課堂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鑑於此,最終呈現給大家的是這樣一堂課。我個人認爲,這堂課的35分鐘是有效的,教學目標總體來說得到了落實:學生能夠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品詞析句,暢談感受;抓住重點詞、聯繫上下文等閱讀方法學生也得到了運用;並能帶着自己的感受朗讀課文。下面綜合老師們的意見,從幾個維度對該課進行分析:

緯度一:學生學習

趙金萍老師指出,課堂是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中心,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和成就直接影響着其自身的發展。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這節課上,蔡春燕老師力求通過引導和激勵性的評價語言,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慾望,整節課的學習氛圍比較濃厚,但可能學生初次面對這種情況,課堂氣氛不是很活躍。這節課的學生參與情況是比較好的,有29名同學主動參與了課堂,涉及到的面表較廣。集體交流次數只有一次,從第二個統計圖更可以看出,教師對於坐在教室左邊、右邊、後邊的學生沒有忽略,反倒是刻意的關注這些學生,給這些學生髮言的機會很多。針對學生課堂表現提出以下建議:

1、充分關注每個孩子上課的學習狀態,對於他們的聽課情況、小組合作情況都要給予充分的關注。

2、多用一些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來鼓勵學生積極大膽的舉手發言,以此提高這些同學的自信心。

縱觀整節課,教師對於整個課堂調控的比較好,大部分同學都發揮出了自己應有的水平,希望繼續努力!

維度二:教師教學

張興珍老師的總結寫道:蔡老師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課,從教學維度二,教師教學反饋況看,蔡老師在“是否及時地對學生的回答和其他學習活動給予了評價?”這方面做得較好,整個課堂都能對學生進行恰當評價。如:“看到了修改後的作文後,肖復興的感受怎樣?”在學生回答並相機出示有關語句後,在讀中領悟“如春風拂面”般的感覺,並及時指導,讓學生在讀中深刻體會葉老工作的認真態度,以及“我”對葉老深深的敬意。學生很好的讀出之後,蔡老師沒有草草評價了事,而是熱情準確的進行評價,趁熱打鐵讓學生再帶感情讀,讓重點更加突出,學生學習興趣盎然。

蔡老師在這節課中總的來說評價得當,準確,課文設計重點較突出,達到了教學任務。

張士強老師指出,這次我聽取了蔡春燕老師執教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課。蔡老師豐富的語文素養、清晰的教學流程、以學生爲主體教學理念的落實、精彩的學生髮言,一點一滴,都深深的烙在我的印記中,回味無窮。

趙紅霞談到,蔡老師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課,蔡老師整堂課做到了語音、吐字、音量、語速、語調、節奏、詞彙、語法等方面規範化;使用標準普通話教學,吐字清晰,比如口型、舌頭的位置、牙齒開閉等都非常到位。課堂教學時音量也做到了以安靜時末排學生聽清即可,語速以略慢爲宜,讓學生便於聽清及留有消化思索的餘地。還善於運用了高低快慢變化形成和諧的語調和節奏,更好體現語言的表情達意效果。

蔡老師在這節課中總的來說 恰當用詞,規範語法,形成了“鮮明、生動、準確”的語言風格,讓學生喜聞樂見,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緯度三:課堂性質

鄭春燕老師說:蔡老師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講授和討論,而且以講授爲主,講授的過程條理清晰,目標明確,並有效達成了目標。但把時間放給學生的太少,一節課大部分是老師牽着學生走,只有一次討論,而且是關於修改方法的。沒有很好地體現“學生是主體”的理念。另外,本課老師沒有采用活動、遊戲等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手段,也沒有練習題及時鞏固,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不明晰。

在教學過程中,蔡老師利用的教學資源主要是教科書和多媒體:利用教科書進行講解、讓學生讀課文,利用多媒體出示課文片段和相關資料,不僅直觀,而且節省了一部分時間,使課堂容量相對更大。

在教學即將結束時,老師向學生推薦了關於“肖復興”的有關資料,更全面地瞭解了作者,而且這樣的課外資源容易獲得,學生在課下可以繼續通過不同的途徑去了解肖復興,進行課外拓展。

張文斌老師認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對學生日常的語文學習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爲主,採用激勵的評語,儘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從而有效的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的對學生的評價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所謂課堂評價語就是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行爲,主要是對發言和朗讀等表現,給予即時評判。

蔡春燕老師執教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總體上從學生認讀詞語和葉老爲肖復興修改作文兩個方面,根據學生的認讀詞語和發言進行了評價。在認讀詞語時,蔡老師讓學生分行讀,用學過的方式識字,每每學生讀和發言後,給予“很好、讀得認真、洪亮”等激勵的語言,對學生進行評價並從中獲得“加一加、猜謎語、換一換”的識字效果。理解詞語中運用“掌握的不錯”獲得聯繫語境理解詞語的方法,在蔡老師教學葉老爲肖復興修改作文時,在出示了葉老爲肖復興修改的作文後,積極鼓勵學生髮言,讓學生從關鍵詞語中去體會。用句子比較的形式,從中獲得用詞準確有氣勢的效果,體現了規範性,從葉老整篇的修改中學生學會了改、斷、刪、增的修改方法。拓展中不斷運用“學的認真、讀得不錯“等語言讓學生髮現問題,使學生學到寫作要具體事實和修改符號的運用,對葉老產生敬佩之情,感受葉老是個很用心的人。

總之,課堂不是完美的藝術,總會留下無盡的思考。相信在磨課過程中的收穫纔是最重要的。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裏的“對話”,已經不再是狹義的師生雙方語言的交際了,它是“互動”的一種外化,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它是課堂教學民主化的具體體現。

傳統的教育教學,課堂上老師一統天下,主動權掌握在老師手裏,老師是“告訴”者,學生是“理解”者;老師是信息的輸出者,學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學生始終處於被動的狀態下“聆聽”老師的教導。而對話則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由師生雙方共同參與的一個學習過程。《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有兩個要素:第一,在對文本的解讀上,師生是平等的;第二,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是一種互動關係:文本提供師生對話的資源,學生和教師通過對話,相互交換解讀文本的不同體驗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讀文本所獲得的信息和啓示。

反觀本堂語文課的教學:師生之間的交流成了課堂的主流,生生互動還有待加強。此問題表現最突出的是學生回答問題的模式,比如:學生回答問題時都說:“老師,我對……深有感觸”。在這裏,重視了老師,卻忽視了全體學生。課堂是學生的舞臺,他們纔是學習、交流的主角!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儘量地退居幕後,在學生交流時,時時輔以組織、點撥、引導、提升、歸結,以一種新型的教師角色和學生一起學習。

其次,教師的評價應能迅速捕捉學生語言表達的正誤,並有效指引學生去感悟。每一位老師都應具備一定的應變能力,這樣才能遊刃於萬變的課堂之中。這種能力,首先需要教師具有應變的思維意識,還要有應變的語言儲備。

再次,教師對本學段的課標認識欠清晰,在識字教學部分處理欠妥當,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自學能力,課文中的生字詞能夠獨立掌握,不必再像一二年級那樣教給孩子識字方法,應該相信學生能夠自己掌握,一筆帶過即可。蔡老師的處理,要求過低,不太恰當。再有,課堂上基本是老師領着學生一步一步前行,沒有給學生適當的思考、消化的空間,課堂上預設多,而生成基本沒有。

語文教學的探索之路還很遠,這次對於研修活動,只是給我們打開了一扇門,我願意刻苦努力,明晰語文教學的方向,不斷摸索,以更好地服務於學生

1.小學語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觀課報告

2.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觀課報告

3.2016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觀課報告

4.2016小學語文觀課報告

5.魯迅《故鄉》觀課報告

6.2016小學觀課報告

7.飛向藍天的恐龍觀課報告

8.乘法的初步認識觀課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