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小學語文古詩《出塞》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古詩《出塞》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古詩,不能限於對古詩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詩句意思的疏通,更應引導學生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對古詩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

小學語文古詩《出塞》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古詩《出塞》教學反思1】

因爲在大課間朗誦過這首詩,所以孩子們對它都很“熟”。雖然如此,要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其詩意、品味其作爲“唐人絕句壓卷之作”的妙處,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到了這麼幾點:

首先,本詩描寫的歷史年代背景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距離遙遠。感其境,才能激其情。因此本節課中,我注重通過幻燈片展示、音樂渲染、語言描述等方式創設情境,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詩歌,繼而“情動辭發”與詩人對話,與文本對話。比如,在感受邊塞的印象時,教師播放“冷月照邊關”的淒涼畫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把學生帶入到徵人痛苦、無奈的情感世界,令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融情想象的基礎上,配以教師的入情解說,激情誦讀,詩句在學生的頭腦中生成爲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悲壯的情景,學生自然入情入境,讀出了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蘊。學生的語言大門被情感推開了,他們暢所欲言,和詩人的情感、詩句的情感融爲一體,既加深了對詩歌感情的領悟,又培養了表達能力。

本詩意境雄渾蒼涼,發千古感慨,如何讓學生感悟並走進詩歌的呢?我在教學中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解讀感悟詩歌的前兩句。教師引導學生去勾畫“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詩的精妙之處。學生通過自讀自悟,體味出描寫的景物雖然普通,但包蘊的情感卻不簡單——時間漫長,戰爭無休無止。再如,教學第二句詩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字眼感悟,力求做到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如在學生研讀詩句後,我引導學生談感悟:學生有的體會到強調“長征”,從家鄉到邊關路途遙遙;有的體會到要突出“人”,將士們都沒有回來;有的則體會到要突出“未還”,因爲這是世世代代人們的共同悲劇。教師再指導朗讀這兩句詩,這樣,學生對這兩句詩的體會就更深入了一個層次。

其次,採用以詩解詩的方式,促進感悟。教學古詩,不能限於對古詩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詩句意思的疏通,更應引導學生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對古詩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這首詩高度凝練,再加上學生年紀小,這方面的歷史知識、文學積澱缺乏,學生理解徵人的困苦生活、邊塞的艱苦荒涼以及戰爭的慘烈有較大困難。爲了突破難點,我力求將其放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解讀,幫助學生較爲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本課教學我做了大膽嘗試,補充多首相關主題的詩助讀,通過對補充詩歌的理解實現對這首詩的理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教學本詩之前,教師出示了四首“戰爭”主題系列詩歌(均已在此前的晨誦中朗讀、背誦):《國殤》、《詩經*秦風*無衣》、《漢樂府*戰城南》、《漢樂府*十五從軍徵》。學生通過這幾首詩的補充學習增加對戰爭殘酷性的瞭解,認識戰爭的艱苦以及慘烈,感受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所包蘊的巨大歷史悲愴、無限深沉嘆息。再如,爲了幫學生體會到詩人心中的渴望,將士們心中的期盼,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心願,補充了唐朝詩人盧倫的《塞下曲》,認識到只有像李廣那樣的飛將軍鎮守邊關,胡亂纔會平息,邊塞纔會安定。這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呼喊才那麼震撼人心,對詩歌的蒼涼意境學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領略。

同時,對“互文”和“用典”這一知識難點的處理比較巧妙,運用舉例的方式,讓學生感悟中國古詩文中這兩種特殊的寫作技巧。

但本課的教學也有亟須改進的地方。例如本節課雖然注意了朗讀的指導,但在引導學生拓展想象和口語表達方面不夠深入。同時,由於容量大,補充的詩歌比較多,有“走馬觀花”、“喧賓奪主”之嫌。

  【小學語文古詩《出塞》教學反思2】

1、 年級教研達成的共識:高段大容量的課堂課堂效果好,學生喜歡。

2、 學生收集資料提煉信息是課堂效果好的一個前提保證,師生纔有廣闊的對話空間,應經常訓練,並多采用這個方法。

3、 一個精巧的教學設計課輕鬆突破課堂的教學重難點。

4、 這堂課的不足之處:

古詩的朗讀指導顯得薄弱。

因爲課堂容量大,教學環節緊湊,留給孩子思考、自由言論的時間稍顯倉促,對問題的思考老師引導得稍顯多了一點,教師還要放手,給學生自主、自由學習的空間多一點。

古詩的美感學習顯得弱了一些,這個可以用音樂、背景圖片、教師充滿美感的語言進行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