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小學古詩《山行》教後反思

小學古詩《山行》教後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9W 次

  《山行》教後反思之一

這兩天除了正常的上課,滿腦子裏想的就是李老師所執教的從《浣溪沙》走進蘇軾和我所執教的由課內古詩《山行》拓展到課外描寫秋的故事再到身邊的秋。

小學古詩《山行》教後反思

聽了李老師的課,讓我受益匪淺,古詩是中國文化的魂寶,語言追求精確美、意境美、結構美。李老師的這節課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李老師非常注重學生“讀”、“品”、“賞”、“悟”,讓學生會奇境,悟其神。李老師,深厚的古詩詞功底讓我們每一位老師所佩服、敬仰。她詩化的語言使學生如沐冬陽。這節課哩老師非常注重課內外知識的整合和新舊知識的整合,互相融通,組成知識環。由《浣溪沙》到結合蘇軾的身世背景故事過渡到一蘇軾一首首詞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寫出來的,分別體會蘇軾不同境遇的心態。整節課還字沉浸在一個個故事之中,沉浸在深厚的古詩詞文化之中,相信這一節課不僅開啓老師如何教古詩詞的大門,同時也叩開孩子們對中國深厚的古詩詞喜愛、進一步渴望理解的大門。

相比李老師的這節精彩的課,我的這節課給我的感覺是:平淡無味。但是自從上週接到通知後,我就開始準備教案,到這周的反覆試課、我一直很感激盧老師對我們這些青年老師的培養,給我們提供的學習的機會、展示的平臺、還感動於無論多忙、多遠來給我們看教案、評課。因此雖然我的這節課比起李老師的課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通過反反覆覆的試課、磨課,我的收穫也很大,我相信同過這節課也會讓我成長很多。

1、要多讀書,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

這節課中,開始引導學生熟背《山行》到打節拍背誦、有感情背誦。還很順利,可見孩子喜歡在快樂愉悅的環境中玩着、遊戲着學習。到第二環節拓展到課外古詩詞的誦讀、理解時孩子們的積極性有所下降,回答問題的好像只是那幾個孩子。我就在反思自己,教學過程過於死板,沒有采取一些孩子們喜歡的遊戲之類的形式讓孩子們積極、快樂的融入到課堂之中。而且自己的隨機性調控課堂的語言欠缺,不能呢個像李老師那樣口吐蓮花,相關的古詩詞彷彿就在嘴邊一樣。

2、要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課堂教學語言要力求簡潔精練。

一提到古詩詞我們就會想到,精煉、精美等詞語。課這姐課我的教學語言過於平淡,這和自己對古詩詞的學習有一定關係,在以後的教學生涯中我也要不斷的多讀書來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蘊。

3、要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力求課堂教學生動形象,有吸引力。

低年級的學生,有豐富的想象力,這節課出示圖片讓孩子們說自己所看到的,所觀察到的秋的變化。孩子說自己看到的了什麼樣的什麼。由於我的引導不夠只有個別同學說出了幾個比喻句,這時我可以讓孩子們重複那些說的好的同學的句子,這樣既可以培養他們認真聽的能力也可以讓他們積累好的語句。

上完了這節課,各位有經驗的前輩馬上給我評了課,他們指出了我的優點,給了我極大的鼓舞;也給我提了許多寶貴的意見,使我明白了自己今後教學改進的方向,我非常感謝他們!我不只給學生上了一課,也給我自己上了一課。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語文教學的生涯中,我將不懈努力,力求課堂教學越來越完美。

  《山行》教後反思之二

古詩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爲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提供充足時間,引導學生感悟: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裏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而對於古詩文的體會、感悟,學生在極短的時間內肯定難以理解。在教學《山行》這首詩時,我出示事先抄寫的小黑板,引導學生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1)、知詩人,解詩題。(2)、抓字眼,明詩意。(3)、想意境,悟詩情。(4)、背詩文,能默寫。然後向學生介紹了作者杜牧,讓學生自己解釋了詩的題意。然後我就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或結合詞語手冊理解個別難字,再讓學生分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節,爲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也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啓發,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

二、注重課堂生成,調整教學方式:

學生四人小組學習完畢,我正想讓學生交流小小組學習成果時,學生小張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爲詩中'白雲生處有人家'的''生'字寫錯了,應該是'深淺'的'深'。"我一聽緊皺眉頭,心想這首詩我教過多次,有許多孩子曾經把"生'寫成了"深',現在我還沒有提醒,結果有孩子居然說認爲詩中寫錯了呢?看到這樣,我想一時回絕,告訴他應該寫"生活"的"生"。但轉念一想,這樣不好,扼殺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於是我就把這個問題反拋給學生,問道:"同學們你們覺得怎樣呢?有沒有其他的餓看法?"沒想到另一名學生小王又舉手說:"老師,用這個'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書上看見過的。"面對兩種完全不同的意見,大家各抒己見。贊同用"深"的學生說:"有白雲繚繞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該用'深'。"有的還引用了另一句詩來說明:"'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與這裏的'白雲生處'的意思是一樣的,都說明山很高。"贊同用"生"的學生有的說:"用'深'太死板了,白雲繚繞,白雲在升騰,在漂浮,好象有生命力一樣。"有的說:"應該用'生活'的'生'。因爲雲很高,這表示產生白雲的地方。"有的說:"'有人家'讓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雖然是深山,但也充滿着生機,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還有的說:"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麼美,霜葉比二月紅花更美、更豔,春天是生機勃勃的,此時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機勃勃的。"

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最後誰也說服不了誰,但是我想:這節課孩子們的收穫比我預期的還要大,因爲孩子們已經學會了分析,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了。

在現實的課堂中,面對"意外",教師不應固守預設,而應尊重學情,關注課堂生成,充分利用好課堂生成,力求在對話中生成"對話",這是新理念指導下的教師應有的情懷。對學情的尊重是主體性原則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體現。教師面對"意外",不是避而不見,"讓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時抓住並有效利用學生突發的疑惑,且適度"放大",激發學生"潛心會文"的熱情。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對話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創新文本。

三、巧妙利用簡筆畫,幫助想象意境:

《山行》一詩是一篇描寫秋天的詩,它通過描寫寒山、白雲、石徑、楓林所構成的一幅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在教學過程中我爲了達到預設的效果,我就在學生初步交流理解詩意後,引導學生根據詩意來畫簡筆畫,一座高山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畫一條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時節的山頭,在白雲升騰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畫了幾座房子)。然後有人經過着裏,看到了滿山的經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裏的鮮花還要紅(塗上一些深紅色的色彩表示楓樹),就這引導學生邊看圖邊講,很容易地讓學生進入當時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