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小學語文《出塞》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出塞》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7W 次

今天,按照預設上完了《出塞》,總的感覺是達到了預期教學效果,這首詩我很喜歡,在這節課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小學語文《出塞》教學反思

  1、創設意象,入境悟情

詩歌是古代文化典籍的百花園中一棵引人矚目的奇葩,詩歌意象的創設,對學生入境悟情能起到較好的渲染及鋪墊作用,教學時,我創設了以下導語:“孩子們,我們生活在一個詩的國度裏,而邊塞詩,能把我們帶入古代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現在,就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一起去感受一下古代多事的邊塞,淒涼悲慘的戰場。”在語音上給學生營造了一種“悲”的氛圍,接着引出一組邊塞的圖片,配以哀婉音樂,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衝擊。然後帶着這種淒涼、荒涼的感覺自由讀詩,在本節課中我還創設出“明月”這一意象,由《月夜憶舍弟》到《靜夜思》,聯繫《出塞》中的“明月”,我問:古人是望月而思親人啊,那麼如果你是邊塞的一名將士,白天不知生死而疲勞地作戰,夜晚孤望明月,會想些什麼?再如,本詩意境雄厚蒼涼,發千古感慨,如何讓學生入境悟情呢?我在教學中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所包蘊的巨大歷史悲愴、無限深沉的嘆息的時候,學生對後兩句的感悟纔會更真切、更震撼人心,對詩歌的蒼涼意境也才能留下深深的烙印。

  2、資料補充,堆積情感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古詩,不能侷限於對古詩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詩句意思的疏通,更應引導學生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對古詩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學,我力求將其放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解讀,幫助學生較爲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如:教學中漢匈戰爭資料的引入,《資治通鑑》資料的引入,《秦漢以來我國北方的邊塞戰爭》《李廣生平》《王昌齡創作出塞背景》以及大量的邊塞詩積累,對促進學生全面理解詩歌內涵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時也增加了課堂容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也爲小學生進入中學語文學習做了一定的鋪墊。

  3、文本誦讀,情感共鳴

文本的誦讀、詩意語文的品味應讓學生傾聽文本聲音。在語文的叢林裏散步,或駐足觀賞,玩味咀嚼;或閒庭漫步,心心相印。正如王尚文教授所說:“書面語的閱讀只有還文字以聲音,才能在傾聽中找回生命的氣息,找到心靈的感覺。”本課學習充分發揮讀的功能:通過品味語言、想象情境、體會徵人心情來引導學生讀出味道和感覺。如在賞析一、二句詩中,我設置了這樣的情境:望眼茫茫戈壁,漠漠黃沙,耳聽呼呼鳳唳,胡笳悲鳴,詩人深感邊關烽火連連,將士守期綿綿,心中涌起什麼?學生可能會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1恨匈奴入侵;2怨朝廷無能;3嘆將士可憐;4盼邊關安寧;5苦邊民悽苦;6愁江山不保等等。接着指導朗讀:無數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嘆生命的卑微,請女生齊讀一、二句;失去親人的悲痛,作者感嘆人生的無奈,請男生齊讀一、二句。學完本課後,我這樣小結: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徵人“戰骨埋荒外”“白骨亂蓬蒿”;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請同學們在這呼呼的塞北風中,在這嘶嘶的戰馬聲中,在這悲壯的音樂聲中入情入境,配樂誦讀吧!整節課讓學生表演讀、默讀、齊讀、輪讀、小組讀、配樂讀,帶着問題探究讀,教者示範讀,讓學生在誦讀涵詠中完成了積累語言、培養語感、陶冶性情。

本節課的教學,學生情緒高漲,學習氣氛濃厚。但是,也給聽課老師教學環節不夠簡潔,教師在具體教學中評價語言單調之感,今後將努力朝“語言與精神同構共生”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