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五年級下冊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反思

五年級下冊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W 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反思一

⒈新課的導入永遠是門藝術。如何在課伊始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說過: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本課的教學內容是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描寫的是夏日西湖一場急來急去的暴雨。雖說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他們極大多數都沒去過杭州,但對杭州的西湖多少有點知曉,畢竟是名勝古蹟。於是我就採用了詞語對接這樣的方式,我說前半句,讓學生說後半句。學生對這樣的導入很感興趣。君子一言,     ;八仙過海,     ;螳螂捕蟬,     ;上有天堂,     。於是,很自然地引出課題:今天我們就跟隨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去觀賞一下素有“天堂”之稱的杭州,學習他的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五年級下冊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反思

⒉古詩學習切忌逐句講解,力避繁瑣分析之嫌,但古詩學習畢竟有規律可循。一首詩一般總有詩題、詩人、詩句三部分。所以在教學的時候我就適時滲透了古詩學法指導。根據詩的形式結構,概括出釋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四個基本的學習步驟。本節課教學的時候,我將“知詩人”這個環節放在課始。在拓展延伸的環節,我再次提到蘇軾創作這首詩的背景,前後呼應,一脈相承,有助於提升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認識。古詩四步法的教學中,還有一個“明詩意”的環節。我適當地對教材作了一些靈活的處理。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扣住了本首詩的詩眼“雨”字,大做文章。引導學生通過雨前、雨時、雨後這個下雨過程,瞭解西湖景物的變化。學生很快地抓住“雲”、“雨”、“風”、“水”等景物,通過誦讀不斷地體悟大自然的變幻莫測。

⒊如何合理地、適度地挖掘文學常識及詩人的創作背景。作爲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明珠,作爲一種古代文化樣式的瑰寶,古詩學習對於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增加語言積累,提高語文素養無疑是大有裨益。如果說涉及詩人的一些文學常識學生能容易理解的話,那對於創作背景就不那麼容易理解了。畢竟古詩所創作的年代與我們久遠,對於一個閱歷還十分淺薄,對古代歷史知之甚少的學生來說,理解作品所創作的背景那是勉爲其難。我在教學“知詩人”這個環節中,一開始就有學生介紹蘇軾,其中就提到因爲與當時的宰相王安古意見相左而被貶杭州,不過當時我只是讓學生作一般瞭解。而“悟詩情”的環節中,學生很容易抓住“未遮山”、“ 亂入船”、“忽吹散”、“水如天”等詞語,感悟到大自然的變幻莫測。但我認爲僅這樣是遠遠不夠的,我想應該要讓學生明白詩人蘇軾的創作背景。於是就聯繫課始時學生所知道的關於蘇軾的情況,突出強調那是詩人被貶杭州後所作,且當時蘇軾正值壯年,所謂壯心不已。因此,詩人描寫夏日西湖上那場急來急去的暴雨,恐怕不是簡單地要告訴我們大自然的變幻莫測吧。他想借此希冀自己也能像眼前的那場疾雨,儘快得到朝廷的赦免,擁有一個光明的前途,重返仕途,改變當時積貧積弱的局面。

⒋本節課,我佈置了分層作業,有必做題和選做題。

必做題:

①抄寫並背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②說說古詩描寫了怎樣的一幅情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③畫一畫古詩所描寫的情景,並取一個詩意的名字(小組合作)。

④熟讀並背誦《飲湖上初晴後雨》。

選做題:(組詩積累,二天內完成)

①積累蘇軾的其他詩詞(不少於2篇)。

②收集描寫西湖的古詩(不少於2篇)。

這次分層作業,形式多樣,有抄、有寫、有背、有畫等多種形式,目的是能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同時,作業的難易程度也實現了不同教學目標,照顧了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差異。時間的放寬,小組的合作等作業要求的變化,同樣充滿人性化,又能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當然在作業的內容上,是否科學地兼顧了三維目標,還值得斟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反思二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是一首寫景詩。刻畫了夏日西湖雨前烏雲翻滾,雨中氣勢磅礴,雨後風捲天晴的自然景觀,抒發了蘇軾對這場突如其來的雨的喜愛之情。

整節課採用“淡化理解,強化誦讀”的策略進行教學。通過教學,我頗有感觸,對這首古詩的教學活動進行以下反思。

一、以讀爲本,培育朗讀能力

古詩以文字的情勢涌現,詩中景物也只有通過“讀”才幹在頭腦中形成基本輪廓。初讀古詩時,要求學生讀準字音,把詩讀精確流利。自讀後,指名個別讀,學生互相評議,改正領導讀錯的字詞。“讀中感悟”“讀中體會”是分不同層次的,我們要走進朗讀的更深層次——“品讀”。如個別讀、想象畫面讀、全體讀、把自己想象成詩人讀……讓學生在變換中懂得讀的樂趣,玩味詩中景之奇特,更深地體會、聯想,提高朗讀能力。學生越讀興趣越高,他們的朗讀一次比一次有味,大多數學生能夠熟讀成誦,當堂背誦不成問題。

二、緊扣題眼,欣賞詩境

意境是古詩中超曠空靈的靈性,是詩中圓融透闢的韻致,是詩中咀嚼不完的`美。教學中,引導學生緊扣題眼,施展想象,欣賞詩境。教學交換過程中,從“夏天的雨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開始,結合學生相應知識、經驗的儲備,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加以擴大,想象連綴成畫面,去理解古詩,獲得深入的形象沾染。如從“翻”字想象雷陣雨前烏雲翻滾的動態畫面;由“跳”“亂”體會雨勢之大之急,雨珠飛濺的動態場景;從“卷”“忽”感受風速快;由“水如天”看出雷陣雨來去匆匆,氣象快速轉晴。以此來引導學生理解蘇軾不僅僅因酒而醉,更是因雨而醉,因景而醉。

在全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以詩意的方式引領孩子走進古詩,在其中心馳神往,浮想聯翩,讓他們在輕鬆自然的氣氛中受到美的薰陶。並讓學生過了把“詩人”的癮。

雖然本節課有了幾點突破,但也存在着不足。由於時間上把握不是很好,導致一些預設環節沒有很好的完成。比如這首詩的題眼只是提及,但是沒有留給學生思考和體會的時間。課前學生都表示喜歡春天的雨,學習了古詩以後,對夏季雨的見解是否有所改變?個別學生交換的時候用詞不精確,暴露了孩子們詞彙的貧乏,也暴露了我日常教學工作的不足。以前撒手讓他們自己摘錄,看平時雖也積聚了一些,但並未真正地內化接收,運用到學習當中來。

通過備課與自我反思,我知道了古詩本身其內涵就是豐盛的,是多元的。因爲詩中作者所處的年代、環境、心情的不同,導致對詩的境界和情緒的理解也是多元的。作爲現代人,認識古詩是一種心理歷程,學習古詩更是一種心理體驗。我們在讀詩時除讀其韻律美,還應體會其意境美、情緒美。在教學古詩時,更要把古詩作爲我們生活中的一個載體, 通過接洽生活實際來認識古詩。讓師生真正走進古詩,走進詩人的心路旅程,去感悟,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