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札記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札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2W 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札記

註釋譯文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蘇教版第十冊23課《古詩兩首》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現將本課的一些教學隨感述之如下:

⒈新課的導入永遠是門藝術。如何在課伊始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說過: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本課的教學內容是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描寫的是夏日西湖一場急來急去的暴雨。雖說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他們極大多數都沒去過杭州,但對杭州的西湖多少有點知曉,畢竟是名勝古蹟。於是我就採用了詞語對接這樣的方式,我說前半句,讓學生說後半句。學生對這樣的導入很感興趣。君子一言,     ;八仙過海,     ;螳螂捕蟬,     ;上有天堂,     。於是,很自然地引出課題:今天我們就跟隨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去觀賞一下素有“天堂”之稱的杭州,學習他的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⒉古詩學習切忌逐句講解,力避繁瑣分析之嫌,但古詩學習畢竟有規律可循。一首詩一般總有詩題、詩人、詩句三部分。所以在教學的時候我就適時滲透了古詩學法指導。根據詩的形式結構,概括出釋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四個基本的學習步驟。本節課教學的時候,我將“知詩人”這個環節放在課始。在拓展延伸的環節,我再次提到蘇軾創作這首詩的背景,前後呼應,一脈相承,有助於提升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認識。古詩四步法的教學中,還有一個“明詩意”的環節。我適當地對教材作了一些靈活的處理。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扣住了本首詩的詩眼“雨”字,大做文章。引導學生通過雨前、雨時、雨後這個下雨過程,瞭解西湖景物的變化。學生很快地抓住“雲”、“雨”、“風”、“水”等景物,通過誦讀不斷地體悟大自然的變幻莫測。

⒊如何合理地、適度地挖掘文學常識及詩人的創作背景。作爲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明珠,作爲一種古代文化樣式的瑰寶,古詩學習對於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增加語言積累,提高語文素養無疑是大有裨益。如果說涉及詩人的一些文學常識學生能容易理解的話,那對於創作背景就不那麼容易理解了。畢竟古詩所創作的年代與我們久遠,對於一個閱歷還十分淺薄,對古代歷史知之甚少的學生來說,理解作品所創作的背景那是勉爲其難。我在教學“知詩人”這個環節中,一開始就有學生介紹蘇軾,其中就提到因爲與當時的宰相王安古意見相左而被貶杭州,不過當時我只是讓學生作一般瞭解。而“悟詩情”的環節中,學生很容易抓住“未遮山”、“亂入船”、“忽吹散”、“水如天”等詞語,感悟到大自然的變幻莫測。但我認爲僅這樣是遠遠不夠的,我想應該要讓學生明白詩人蘇軾的創作背景。於是就聯繫課始時學生所知道的關於蘇軾的情況,突出強調那是詩人被貶杭州後所作,且當時蘇軾正值壯年,所謂壯心不已。因此,詩人描寫夏日西湖上那場急來急去的暴雨,恐怕不是簡單地要告訴我們大自然的變幻莫測吧。他想借此希冀自己也能像眼前的那場疾雨,儘快得到朝廷的赦免,擁有一個光明的前途,重返仕途,改變當時積貧積弱的局面。

⒋本節課,我佈置了分層作業,有必做題和選做題。

必做題:

①抄寫並背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②說說古詩描寫了怎樣的一幅情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③畫一畫古詩所描寫的情景,並取一個詩意的名字(小組合作)。

④熟讀並背誦《飲湖上初晴後雨》。

選做題:(組詩積累,二天內完成)

①積累蘇軾的其他詩詞(不少於2篇)。

②收集描寫西湖的古詩(不少於2篇)。

這次分層作業,形式多樣,有抄、有寫、有背、有畫等多種形式,目的是能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同時,作業的難易程度也實現了不同教學目標,照顧了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差異。時間的放寬,小組的合作等作業要求的變化,同樣充滿人性化,又能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當然在作業的內容上,是否科學地兼顧了三維目標,還值得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