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五年級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反思

五年級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4W 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反思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本課的教學內容是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描寫的是夏日西湖一場急來急去的暴雨。雖說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他們極大多數都沒去過杭州,但對杭州的西湖多少有點知曉,畢竟是名勝古蹟。於是我就採用了詞語對接這樣的方式,我說前半句,讓學生說後半句。學生對這樣的導入很感興趣。君子一言,     ;八仙過海,     ;螳螂捕蟬,     ;上有天堂,     。於是,很自然地引出課題:今天我們就跟隨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去觀賞一下素有“天堂”之稱的杭州,學習他的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五年級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反思

在教學的時候我適時滲透了古詩學法指導。根據詩的形式結構,概括出釋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四個基本的學習步驟。本節課教學的時候,我將“知詩人”這個環節放在課始。在拓展延伸的環節,我再次提到蘇軾創作這首詩的背景,有助於提升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認識。古詩四步法的教學中,還有一個“明詩意”的環節。我適當地對教材作了一些靈活的處理。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扣住了本首詩的詩眼“雨”字,大做文章。引導學生通過雨前、雨時、雨後這個下雨過程,瞭解西湖景物的變化。學生很快地抓住“雲”、“雨”、“風”、“水”等景物,通過誦讀不斷地體悟大自然的變幻莫測。

本節課,我佈置了分層作業,有抄、有寫、有背、有畫等多種形式,目的是能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同時,作業的難易程度也實現了不同教學目標,照顧了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差異。當然在作業的內容上,是否科學地兼顧了三維目標,還值得斟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反思二

我是個情感豐富的人,看《西遊記》也會流淚,對於詩,更是覺得曼妙無窮,情有所衷。教學了很多年書了,也教了很多首古詩了,曾在一段時間我不能走出教學的束縛,那就是教學導向總是“有詩沒人”。也就是太過於注重詩的內涵,總想琢磨個透才覺痛快。同時也造成了教學方式的僵硬,比如過多的齊讀帶來的學生濫竽充數,對於學生個體的發展關注不夠,不利朗讀習慣的養成。這樣反而不能讓學生很好地觸摸詩意,個人的教學瓶頸也總無法突破。

一首古詩的後面就有一段歷史,這使得這些文字的生命力更顯蒼勁,教到一個什麼度,才叫好?這曾是困擾我很久的一個問題。通過上次在港口的上課,在教研室樑老師的點評中,這樣的幾個關鍵詞讓我在古詩教學找到了一點方向:“品味琢磨” “誦讀”、 “觸摸”“、多積累”。我是這樣理解的:“品味琢磨”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根之所在,是語言的訓練的必經之路;“誦讀”是教學方法的法寶所在,也是語文課的魅力所在;“觸摸”即是對古詩教學尺寸的`把握,是我們非常關注的詩意的解讀尺碼;“多積累”則是要求學生胸藏萬匯,吞吐自如,這自然是由量變而引起的質變。

基於這樣的認識,再次教這兩首古詩,就想從這幾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追求簡單的教學流程與紮實的學習過程。兩首古詩,一讀詩面,二讀詩意,三讀詩的韻味。在這個過程中,把握閱讀教學建議中所提出的“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這就把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到至高位置,我的教要實實在在地服務於學生。要特別注意不急於理解詩意,慢慢讀過來,詩情畫意就在學生心中了。讓學生在朗讀能力與理解感悟,語言的積累、內化的能力上有所提高。

第二、追求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豐富學生的積累量。因爲節約了一個課時的用量,所以在第二課時中,可以在不增加教學課時的情況下,開展“西湖美”的主題誦讀與積累。對於這些課外詩的學習,我們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提出“不求甚解”的學習要求。我相信,讀得多、背得多,學生對於詩的語言敏感度也會隨之增強。

在沙溪下澤小學再次上完課後,同樣有收穫與缺憾。

收穫一:在教學流程上稍顯清晰。教學流程的清晰,是對學情有良好把握的基礎上纔能有所突破的。事先我與下澤小學五甲班的學生從未見過面,因爲緊接在前一位老師的課後,我甚至連與學生相互熟悉的時間都沒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與孩子們直接進入了學習狀態。因爲語言是最直接的溝通方式,表情是最好的溶合劑,上課不久, 孩子們雖沒與我有太多的溝通,但我從他們略帶緊張卻充滿信任與期待的眼裏得到了信心。是的,心裏踏實,是上好一節課的原始基礎。這份踏實來自於上一次課的歷練,來自於對教材的細心鑽研,來自於對學生、對課堂的期待。因此,一節課中,我與學生從讀詩題、讀詩人、讀詩意、讀詩情、對比讀等多種讀的形式中,逐漸把凝固的文字讀得鮮活,逐層深入的學習將教學目標層層推進。

收穫二:教學難點需要有效的教學手段來突破。在教學《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一詩的學習中,如何讓學生把握好詩的節奏與語言感悟的有機結合?我嘗試着以分組分句的形式進行朗讀的訓練。讓學生把握速度與節奏的同時找到詩句中的文字依據,這樣將形式與內容就較好地結合起來,學生也直觀地感受到本首詩的語言特色。

缺憾一:讀的訓練還沒有達到最大化,學生的個性化朗讀訓練未體現。在教學設計中,我總習慣於把課堂設想得過於美好,因此對於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預想不夠。這是影響課堂教學機智的重要因素。對於朗讀的訓練,我雖然大量地讀了,但是對於學生個性化的朗讀訓練不充分。對於更多的學生來說,兩首古詩的朗讀基本上是教師的一個版本。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一詩,是一首節奏感強的詩,每句之間要銜接得緊湊些,能給人以驟雨狂風的語感,這是我對這首詩的理解。但是,對於學生來說,他們可能會覺得凝重的語氣,緩慢的語速更能體現這場雨的來勢猛烈。這也是對開放的課堂理解不深造成的。

缺憾二:讀寫結合的體現不太實在。在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是一種有有效的訓練方式,它能讓學生在讀的同時訓練語言表達的能力。在本次的教學中,這兩首古詩雖以讀爲主線,但我還是想在一節課裏能給學生留下更多,因此就安排了一個寫詩句意思的教學環節。從課堂的表現來看,學生的能力並沒有太明顯的變化。現在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訓練目的不明確,只是要學生寫出詩句意思,其中的具體要求不細,所以,學生寫出的內容也是泛泛而談。

教學的藝術雖是遺憾的藝術,但也是修補的藝術。在問題的發現中提出以下改進策略。

改進策略一:珍視學生的個性化朗讀,讓讀不再空泛。對學生感受的珍視,是一個教師教學境界提升的標誌。課堂的精彩,是由學生的點滴壘積而成的。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更多地創造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學習實踐機會。在朗讀訓練中,不要以教師自我爲中心,對於部分有獨特見解與朗讀方式的學生,要尊重他們的感受,並儘量給他們提供更大的空間。學生的發展,就是教學的發展,就是教師真實成長的足跡。

改進策略二:對於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實踐,要更加務實。針對班級學生與教學內容,要設置更目標更爲明確有讀寫結要求,抓好讀寫結合點。一般在課堂中的讀寫結合訓練點宜小不宜大,這樣適合學生當堂達到要求、看到效果。

對於古詩的教學,我屬於一個初探者。一點小小的嘗試,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都會成爲我成長過程中真實的足跡。對於古詩,我依然情有獨鍾,依然會踏歌而行,尋找詩意的語文課堂,尋找詩意的教學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