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語文必修2《荷塘月色》教學反思(通用10篇)

高一語文必修2《荷塘月色》教學反思(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7W 次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今天,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一語文必修2《荷塘月色》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一語文必修2《荷塘月色》教學反思(通用10篇)

高一語文必修2《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篇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經典之作,其清新的語言、靈巧的構思、寫景狀物的高超技藝讓人歎服!

經常聽老師上《荷塘月色》的公開課,沒發現好的使人難忘的好課,自己上來也覺得無趣。一篇如此優美的抒情散文到了老師手裏怎麼就變樣、變味了呢?

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許多老師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從何講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衆多散文中比較難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課喜歡找突破口。你從文眼“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開始,但不好繼續講下去,想去開導學生,課堂死氣沉沉。你從作者行程開始,顯得單調膚淺。你從朗讀開始,課堂重點不突出。難,真的難,難於上青天了。大多老師上公開課喜歡分析描寫荷香月色的那幾段,因爲比較好駕馭。

高一語文必修2《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篇2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爲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歷來頗受人稱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也向來是重點講解篇目。然而,看過很多老師的講解,都是講重點放在了4到6這三段經典段落上,雖說老師的講法各異,不乏別出心裁,另闢蹊徑者,這三段還是有些被“講爛了”的意味。而作爲這篇課文其他往往被忽略地比較多的部分,其實也同樣是精品,同樣值得我們去學習,例如“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這樣的經典語錄便出自這篇課文的第三段。

因此,我在準備這篇課文的講解時,不從名段切入。我設計的第一課時主要是對文章整體脈絡的把握,並且把回憶江南採蓮事這個部分放在了前面講。在對這篇課文的寫作背景和作家生平的瞭解方面,我採用的是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先自己找,分析到作者心中不寧靜的原因時我再進行適當補充。另外第一課時,我本來還設計了仿寫環節,即在講解第三段時,讓學生們仿寫“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我先和學生們一起分析這個句子的結構,弄清楚它前後的對應和對比關係,學生們不難仿寫出很好的句子。遺憾的是,在試講過程中,有時間限制,我未能安排好時間,將這個環節放進去。

美文美讀,《荷塘月色》寫得如此之美,正適合這樣的教法。反觀我在上這個課時,卻是將讀的環節設計過少,既沒有名家朗讀,也沒有自己的範讀。另外,這篇課文如果能夠配上適當的圖片和音樂來講,效果也應該更好。我之前倒是想到這一點,後來沒有做出讓自己滿意的PPT來也就放棄了。最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這個課下來,我說話的語氣太平淡,顯得很沒有激情;又多說長句,不便於學生的接受。

總之,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節課講得固然有可取之處,然而,更多的是缺陷和不足,接下來需要繼續學習的地方還有許多。

高一語文必修2《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篇3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公認的美文,編者把這篇文章放在必修2第一單元第一課,可見其重要性。如何上好這一節課對於後續的教學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是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結合單元的學習目標,我將這篇文章的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美、畫面美

2.理清作者的行蹤並從中瞭解作者的情感變化

3.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學習文章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設計如下:

在把握作者的情感變化後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誦讀(齊讀、自讀、默讀),體會這篇文章的情趣美、語言美、畫面美。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文的導入我是這樣設計的:(多媒體課件展示荷塘風光)面對這樣一面荷塘,我國著名詩人楊萬里感嘆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讚歎了荷花的嬌美。而周敦頤則發出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感嘆,讚美了荷花的高潔的品質。同樣一片風光,在不同人的眼裏風光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要來學習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下面讓我們一起跟隨朱自清先生的腳步,一起去看看在作者的眼裏,這一片荷塘又有怎樣的景緻。結合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及詩句的導入,能夠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接下來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先播放朗讀帶讓學生整體感知全文的感情基調。

二、讓學生帶着“作者的遊蹤是怎樣的”問題快速閱讀課文。

三、結合作者的遊蹤,在教師的引導下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的句子,師生共同理清作者的情感變化。

四、學生概括文章觀荷塘部分描繪了哪三個畫面。

五、重點分析觀荷塘部分的“月光下的荷塘”的畫面,品味語言美及畫面美。

六、總結全文

本文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如下幾個問題:

1. 課堂時間較緊張,學生未能充分品味文章的語言美

2. 學生朗讀不足,未能充分體會畫面美

在以後的教學中,可以把觀荷塘部分的分析放到第二課時中,把剩下來的時間進行誦讀,教師指導學生如何把握作者的不同情感進行誦讀,從而體會文章的情趣美及畫面美。

高一語文必修2《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篇4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散文,是必修二中專題四“慢慢走,欣賞啊”這一專題中的一篇散文。這是一篇以寫景爲主的抒情散文。寫於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清華園西院。文章裏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這篇文章,爲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淡素雅、超凡脫俗的月下荷塘圖。教材中要求的是欣賞文章的意境美,因此我在設計教學時,使注意從意境這方面進行切入來學習欣賞這篇文章。“意境”顧名思義,即“意”與“境”的組合,意爲作者的情感,而“境”則爲外在事物,所謂“意境”即爲作者內在情感與外在景物的有機結合,情景交融。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注意讓學生體會荷塘之美,月色之美,以及在描寫荷塘月色時所用的語言之美,並探究語言刻畫的手法,其次是讓學生領悟一切景語皆情語,探索朱自清先生在本篇文章中蘊藏的情感,緊扣開頭的第一句(文眼)“這幾天心裏頗不平靜”對全文進行思想感情上的分析,因此我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重點鑑賞文章的語言,欣賞美麗的荷塘月色之景,第二課時從景入情,對其情感和所表達的思想進行分析,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散文就是美文,是文質相稱,形神俱美的藝術品),古人說“文因質立,質資文宣”。散文的美表現咱內容和形式上的完整結合。《荷塘月色》就是這樣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

上完這節課後,我感覺最爲得意的地方就是評點這一環節。讓學生在評點課文時,學生對於文章的點評非常到位,甚至於有些學生的點評替代教師的講析,例如:有一位學生說:文中的第四段中曲曲折折的荷塘,“曲曲折折”寫出了荷塘形狀的不規則也寫出了荷塘迴環曲折的美感,而田田則寫出了荷葉之多,亭亭寫出了荷葉之高,荷葉的動感,荷葉的美,疊加了嫋娜,節奏羞澀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荷葉嬌羞之態,像少女一般的美,而寫流水則脈脈一詞來描述,把水寫活了,寫出了人的感情。

得意之二便把文中使用疊詞的句子讓學生改寫,對比改寫之後與之前對照,有什麼不同,領會疊詞在文中使用的作用,並讓學生舉出使用疊詞較多的詩詞,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學會從語音,語言節奏的角度來鑑賞詩詞、散文,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尋找解決問題的好處,此處教師的預設在課堂中注意讓學生去自主探究,自發生成,避免了出現老師預想不到的事情並且學生在對比中也學習到了方法。

而談起本節課的不足,則有很多,試舉一兩個作爲典型代表:

首先第一處便在引導學生本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的時候教師只注重了自己的預設,而忽略了在此中的引導,以至於教師一味的把學生往自己設定好的路子上引,卻引不過來,學生不明白教師在想的什麼,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因此,讓我感覺到在預設與生成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可忽略。

另一個是上課時的語速太快,提問時沒有注意語言輕重緩急,讓學生不能抓住問題的要點,使得課堂上學生的反應較慢,無法達到預設的理想狀態,讓學生無法從老師的語言中體味到文章舒緩朦朧的意境美。這也是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高一語文必修2《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篇5

《荷塘月色》的第一節課主要是梳理了文章的脈絡,並找出作者的情感線索,疏通文意。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目標。而第二課時,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如何寫“寫景狀物散文”,重點研讀第四、五自然段,讓學生學會運用“修辭”和“練字”進行寫景狀物。

課堂上結合學案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最後的當堂訓練“以月色下的張北或月色下的私立一中爲話題,寫一段300字左右的描寫性文字”,卻不能完成,於是,將其作爲課後作業,在第三節課的時候,我讓小組先自我選拔,每組選出1-3篇相對較好的,並一起幫助改正,然後再講臺上給大家展示,這堂課讓我感覺挺滿意的,發現了學生們不一樣的一面,雖然學生們的文字並不是那麼完美,還需要打磨,但是,我看到了我上節課的影子,我知道上節課已經在學生的心中打下了烙印,並且學生已經開始嘗試着學習怎樣去寫,我給予了朗讀的同學以充分的肯定,“我看到的好多大家的作品也不過如此,今天大家寫的片段都很好,這說明只要大家認真去寫,並不比那些大作家差,沒準那一天我們班的那位同學會成爲一名作家,到時別忘了送老師一本書啊?”我所說的話是由衷的,每個人的潛力都是很大的,關鍵看你去不去開發它。

在這裏,留下你們的痕跡,希望你們將來能走的更遠。

高一語文必修2《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篇6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這篇文章,我聽過許多老師講過公開課。可以說,幾乎每個老師的講法都不一樣——有的着重於品味語言;有的偏向於體會作者的感情……聽得越多,便越覺得這篇課文不好講,尤其是要講出這篇文章的精妙之所在,真是難上加難。

一篇文章的學習,不可能種種能力面面俱到,只能突出其中一兩個能力的訓練。這就要求教師突出重點,“小切口,深挖掘”。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的是爲了加深學生對於語言運用的理解。語言文字可以表現多種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攝影美……如何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體會到這些美呢?選取什麼樣的切口呢?我陷入了深思。

一段《神祕園》中的音樂飄了過來。是的,美妙的音樂能給人美的享受,美的薰陶。其實,美麗的文字也有這樣的審美功效。藝術是相通的。我知道該怎麼做了——引導學生動用他們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感覺、憑藉他們豐富的想象力來體會這篇文章的美。

在講文章的第四、五自然段的時候,我發動學生動用所有的感官來欣賞這兩段文字,然後問他們:“在這兩段文字中,你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又聞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同學們讀着、討論,教室裏非常熱鬧。

把這種濃厚的學習氣氛推向高潮的,還是關於第六自然段的討論。我先拋出了一個問題,“如果讓你用一種藝術形式來表現第六自然的內容,你會選擇什麼樣的藝術形式?是畫?是音樂?是舞蹈?還是別的?”大家的回答比較一致,都認爲應選擇一幅畫來表現這段文字所傳達的內容。我的下一個問題接着來了:“繪畫有很多種類,按照表現技法的不同,可以分爲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素描畫和水墨畫等等。如果你是一位畫家,你會選擇哪一種繪畫技法來表現這段文字呢?爲什麼會這樣選擇呢?”

“素描!”一個聲音很快地響起。

“來,來,你說說看,爲什麼選素描呢?”

“因爲素描畫簡潔。第六自然段描寫的景物不多,就只有樹和山,如果用別的畫來表現,畫面就會顯得比較雜亂。”

這個心直口快的孩子很自信地坐了下去。教室裏忽然一片寂靜。有的學生在點頭,有的學生卻皺着眉在搖頭。一隻手高高地舉起來,是個秀氣的女孩子。

“老師,我覺得素描畫不好。因爲素描畫的線條太硬,層次感、黑白對比都非常分明。但這段文字所表現的內容很朦朧,很含蓄。您看:樹色陰陰象一團煙霧,遠山也只是樹梢上隱隱約約的一帶遠山,樹與山的界線是不分明的。所以我覺得用素描畫不好。”

“那你認爲用什麼畫比較好呢?”

“用水彩畫吧!”她想了一會兒,“因爲水彩畫比較適合畫景物,它能表現出景物朦朧、含蓄的美”。

“不對!不對!”這個孩子的話音未落,另一個反對的聲音響起來,我點點頭,示意他發表他的觀點。

“水彩畫的顏色太明麗,一般用來表現白天的景物。這段文字寫的是晚上的景物,色彩哪有那麼鮮豔?”

我又問:“你說說看,用什麼種類的畫表現要好一些呢?”

“我還沒有想好。”他不好意思地搔搔頭。

“你學過畫嗎?”我問。

他搖頭。

“那你怎麼知道這些的呢?”

“憑感覺!”

哦,感覺!好玄的詞兒!這不正是語感嗎?

“好!班上有同學學過畫嗎?我們來聽聽‘專家’的意見,如何?”

一個男生很神氣地站了起來,還故作姿態地清了清嗓子。大家都笑了。

“我覺得用中國的水墨畫比較好,水墨畫色彩淡雅。在這幅畫中,可主要選取黑墨,通過墨的深淺來表現遠山近樹的層次。水使墨盪開,使山與樹的界線呈現出一種隱隱約約的狀態。而且,中國的水墨畫講究一種‘留白’藝術。就是整幅畫並不畫滿,而是適當地留取一定的空白,給欣賞者一定的想象空間。因此,中國畫最適合表現空靈、含蓄的意境。而未自清先生在這段文字中表現的淡淡憂傷與落寂,也就是‘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這句話,通過整個畫面能很好地表現出來。

教室裏安靜極了,接下來便是雷鳴般的掌聲。講得多好啊!我們的學生總會有讓老師驚奇的潛質。我從他的一番話中知道了許多我以前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們的回答讓這節課更加精彩了。

同學們都很贊同他的觀點。因爲他的話十分有說服力。上課,並不是簡單的老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匯聚了許多閃光點的教學相長、師生互動的過程。

我想,我應該把這節課記下來。

高一語文必修2《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篇7

《荷塘月色》這是一篇比較優美的散文,尤其是課文的4、5、6三段。我把教學重點定在了對這三段的賞析上,在課前佈置了預習作業,以每一大組爲單位,每一大組一段,請學生自行鑑賞這三段。課堂效果很不錯,學生積極性很強,都能參與到課堂中來。

同時,在提到作者爲什麼覺得心情苦悶這一問題時,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有學生提出“朱自清想離婚”,這與孫紹振關於朱自清心情苦悶原因的“倫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從中引出孫紹振的“倫理論”和錢理羣的“政治論”,對作者“心裏頗不寧靜”的原因進行了探究。

可見,信任能創造美的世界。相信學生,相信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高一語文必修2《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篇8

我原想通過欣賞作者“剝開來看,拆開來看”的技巧,也引導學生學習景物描寫。可能因爲時間緊,沒很好地落實到位。看來放到上一課時,可能還相對集中些,效果更好些。或者本來也就只點到爲止,大家好明白。而應把重點放在語言品味上,正好吳特所言,乾脆就來個美文美讀。

自我感覺,“搶”是本節課最大的問題。老怕問題處理不了——問題本來就沒有足夠精選,致使教師操控太多,結果學生沒有像平時上課那樣,就某個具體問題充分地展開探討。徐芳鬆副校長說,課堂生成上有先入爲主的傾向,這還是很委婉的說法。實際上我的課堂牽引太多。現在想來,遠沒達到吳特所強調的充分放手,逼學生面對問題,發現問題,進入問題,跳出問題的理想境界。吳特總是給我真誠的關懷,切實的指導,有時看似蜻蜓點水,實則恰如庖丁解牛,關鍵處一刀下來,如泥委地,豁然已解。能在他手下打雜,真是三生有幸。市局陳信懷先生第一次來校視導的時候(2009年10月)曾叮囑我,一定要給吳特打好雜。話裏話夠我回味。

感謝吳雪姣同學在談比喻句時對“峭楞楞,如鬼一般”那個句子的提出。如果不是她及時提到這個句子,可能我在賞析通感這一重點時把這個句子給忘了。幸虧她及時提出來。於是我適時播放另一個版本的錄音,也就是刪了那句比喻句的,對引導學生把握作者此時的喜悅之情很有幫助。可惜沒能像張健教師所說,給學生更多的讀的機會,比較鑑賞的機會。從寫作上說,某個點怎樣做到與文章的整體風格保持一致,也是一個實例。晚上回家說給自家孩子聽,她還很擔心,就那麼巧,人家會不會覺得她是個託。天地良心,真沒有“託”。吳特曾告誡我,要表現的東西,一定要用蓋子蓋起來,嚴實了,到時才撕開,給你一個新鮮。我真敬佩這孩子,怎麼就悟到了那個問題的呢,敏銳。

感謝張健老師就此還提到“鬼”句所表現的淡淡的情感、淡淡的憂愁的問題。根據張老師的提示,這個地方我還真沒處理好,我原本就沒想到要往憂愁上引,只一根筯,往風格一致,往淡淡的喜悅上引。其實淡淡的喜悅之中有淡淡的憂愁,全文整體上還是淡淡的憂愁爲主。這是整體感知的問題,說來是一個明顯的問題,我一時怎麼就沒想到呢。本文就因“這幾天心裏彼不寧靜”而起,“到底惦着江南”看似喜悅,實還憂愁呀。不是現在有憂愁,何以要“惦着江南”呢,人是缺失什麼就惦記什麼呀。“到底”惦着江南,那有多少心路歷程要走過。

有幾個老師說得可能委婉了些。比方詹仲喜老師說,從沒用一節課來品讀《荷塘月色》,是不是說我光講語言太孤立,太單一。比方徐芳鬆副校長說,這篇文章語言美,情感更美;還說真不知道他當時是如何想的。看來他們都跟張健老師一樣,注意到我的情感賞析有欠缺,只是沒有明白講出來罷了。語言根本還是傳情達意的工具,以後還真要在課文的整體情感把握上再留心些。

高一語文必修2《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篇9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於1927年7月寫作的一篇寫景抒情散文。由於時代久遠,作者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獨特感受,不易爲現代青少年所理解,教學上有一定難度。但這又是一篇文情並茂的優美散文,其語言精妙傳神,是學生品味語言好教材。筆者把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放在“品味語言,掌握方法上”,“拈精摘要”,大膽取捨,主要抓住描繪“荷塘月色”的的三幅圖景,教會學生掌握品味語言方法。

1、誦讀精彩文段:

誦讀是品味語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級教師洪鎮濤先生說:“……採用朗讀的辦法,讓學生比較、推敲、品味語言使用的妙處,形成語感。”學生通過對精彩文段的反覆誦讀,可以感受語言的豐富性,領會語言表達的規律性,從而增強對語言的規範的敏感性和鑑別能力。“文章不是無情物”,通過表情朗讀,學生從朗讀的語調、音色和形象生動的詞彙中,領會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學習《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我主要採用多種朗讀方法,誦讀描繪“荷塘月色”的部分。除齊讀外,或讓學生先聽錄音,體會範讀的速度,聲調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學生自己試讀;或讓學生自讀,便於自己體味、揣摩;或由一人範讀,其他同學聆聽,然後共同評論其優劣。

2、抓住關鍵詞語:

在景物描寫中,關鍵詞語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點,又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荷塘月色》中描寫月下荷塘裏的景色有:田田的荷葉、嫋娜的荷花、縷縷的荷香、脈脈的流水;描寫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月色、月影。一切都顯得那麼得寧靜、和諧、自由,與作者“求靜”的心態相吻合,情景交融。

描寫景物形態的詞語起到了渲染環境及刻畫作者情感的作用,也屬關鍵詞語。如月下荷塘一段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點綴”、“嫋娜”、“羞澀”等,無不與表現人物思想情緒、感情色彩密切相關。

體味本文樸素、典雅,充滿詩意的語言,還應抓住本文比喻、通感及疊字的運用。比如,寫靜態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寫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塘中的月色,“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視覺向聽覺轉移。

月的光華和陰影,用“名曲”的旋律來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優美,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想和想象,乃至帶人進入一種幻境。作者錘鍊語言的另一方面,是許許多多疊字的運用,這也是本文語言的一大特色,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同時又加強了語意,給人一種音韻和諧的美感。如“蓊蓊鬱鬱”“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綠樹,“隱隱約約”的遠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縷縷”的清香,“脈脈”的流水,真是比比皆是,匠心獨運。

此外,一些數詞、量詞,甚至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同樣要引起重視。

3、體會深層含義:

學生找到這些關鍵詞語後,應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這些詞語的意義和作用。我讓學生思考:“‘雲’、‘月’是‘淡淡’的,不能郎照,作者卻以爲是恰到好處呢?”“蟬聲與蛙聲很熱鬧,爲什麼作者說‘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逐步明確這實際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歷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作者不滿黑暗現實,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時又看不清前進方向,心情苦悶彷徨,思想矛盾複雜,於苦悶中想求得一時的解脫,因此踏上了求靜之路,來到了日日曾走過的荷塘。欣賞着月下荷塘的美景,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寧靜,但現實的陰霾在心頭揮之不去,總有一股淡淡的憂愁蘊含其中。學生再進一步可以理解本文將客觀描述與主觀感受融爲一體的寫作特點。

4、通過比較,體會詞語運用之妙:

不同詞語的運用,所表達的效果也不一樣,沒有比較,就沒有發現,就難有深的體會。引導學生比較不同詞語的優劣,品味其中的奧妙,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必然大增。

《荷塘月色》中描述月光時這樣寫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我讓同學們比較“瀉”字與“照”的區別。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品味,一個“瀉”字,變靜爲動,增強了月光的流動感,同時與“流水”相照應,而“照”就缺少這樣的表達效果。

又如“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一句中的“浮”,是否可以換作“漂”或“升”呢?同學們思考後明確,“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與“薄薄”相照應。“漂”和“升”就難以體現青霧的輕盈之美、自由之態。

教學的目的在於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教會學生自己掌握品味語言方法。實踐證明,語文教學抓住了“品味”這個鼻子,完全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因爲教材中所選課文大都是語言精品,引導學生深入品味,就如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

高一語文必修2《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篇10

《荷塘月色》這篇文章,一直以來就是中學課本的經典作品,也被世人所傳誦。膾炙人口的景色描寫和作者淡淡的心境,極其符合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之中對恬淡、寧靜生活嚮往的情緒。多少年來,我們的教師對此課文的處理慎之又慎,生怕一個不慎,被別人小瞧。也正因爲如此,在教學中,我們許多教師每每講到此文,大多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半步。多少年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從此文中學到的東西大致相同,特別是課文的結構極其的相似,就是環形結構,起點既是終點。而主旨呢?也多是在時代背景之下那種淡淡的喜悅兼有淡淡的哀愁。

對此文,教師很少有自己個性化的解讀。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提倡的是有效教學,是探討式的教學。所以在準備這節課時,我大膽摒棄了以往對文本處理的思路。而是採用全新的理念。

首先,在對文章主旨的理解上,我並不先去強調當時的時代背景,而是緊緊抓住課文的第一句“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讓學生不要顧忌其他,只要能夠理解“心裏不寧靜”是種什麼感覺就是。因爲文本本就是這樣,非常的清楚,學生每個人都有過不寧靜的感覺。如果再融進其他的東西來理解,就會把問題複雜化,抽象化,那樣反而加大了理解的難度。也會使教師的講解難以有個重點的話題一貫講解的全過程。當然,這樣處理我也有自己的理由,就是我認爲這篇文章絕對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沒有任何的關係。原因一是:本文前後都提到了自己的妻子。開頭是“妻在屋裏拍着潤兒,哼着眠歌”,這句話暗示我們,此時的家庭生活根本沒有作者什麼事。一般來說,家庭生活,在晚飯後,纔是其樂融融之時,是父母逗玩小孩之時,是夫妻閒聊之時。可此時的朱自清呢,在妻子的眼裏似乎是個多餘的人。文章的結尾處,等朱自清回家後,妻子在已和孩子睡熟。按照過去“禮教”或者“相夫教子”對女性的要求來講,妻子是無論如何也要等丈夫回家的,可是,朱自清告訴我們,妻子並沒有等他,人家早已經進入夢中,而且是睡熟。有過這樣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此刻,夫妻之間肯定是鬧了矛盾。

其次,稍稍瞭解朱自清生平的話,也就知道,朱自清的家庭生活並不十分愉悅,而且孩子過多,一個搞學問的人是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的,可他的家庭並不能滿足他這樣最簡單的要求,所以因孩子的吵鬧,矛盾就在所難免了。

所以,對文章主旨的把握我們沒有必要從政治的角度去美化一個作家,生活的真實才是最美的的東西。而且,就只理解是因爲家庭的矛盾導致作者外出散心,學生更容易把握、理解,也更能讓學生體會偉人的日常生活。

正因爲我是這樣考慮文章的主旨,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這樣確定此文的教學思路:

一個人在心情極不越快的時候,往往想借助一些外界的東西來排遣心中的鬱悶。於是,我先提問學生在鬱悶、不愉快的時候大多采用什麼辦法?學生的回答多種多樣,但是最終會落在:環境、情緒、發泄等方面。這樣有了學生的親身體會,那麼《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結構就比較容易理解了。作者的思路就是:頗不寧靜:獨處————忘掉生活中的煩惱

改變環境——以達到改變自己的心境

改變心境——改變自己的情緒(心境:江南美好的生活的回憶)

獲得了短暫的放鬆,但是現實終究是現實,家還是要回的,再次回到先前的生活和苦悶之中。優美的文字也是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對此,在欣賞完文章的結構後,我把重點放在了,4、5、6三個自然段。

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四自然段,內容:田田的葉子——荷花——荷波——荷香。描寫的對象,描寫的詞語。層次清晰,對象突出。分析描寫的語言,以學生爲主,主要是討論鑑賞它的表達效果。

第五自然段,以修辭爲主,鑑賞比喻的妙處,同時掌握通感修辭手法的運用。

第六自然段,以疊詞的使用爲主,主要補充疊詞的表達效果。最後簡單分析,對詩歌應用的好處。

對於這種設計,我認爲比較簡單和容易操作,而且省略了以往教學中大量的講解內容,對於影響學生理解的時代背景,避而不談,減輕了學生不必要的思考,而且使學生能很快從生活中理解本文的寫作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