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語文《荷塘月色》第二課時教案(通用10篇)

高一語文《荷塘月色》第二課時教案(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6W 次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荷塘月色》第二課時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一語文《荷塘月色》第二課時教案(通用10篇)

高一語文《荷塘月色》第二課時教案 1

[教學要點]

鑑賞四五自然段,重點在第四自然段,第五自然段重在老師引導同學們自主鑑賞。

[教學過程]

一、簡單導入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跟隨朱自清先生沿着幽僻的小路,終於來到了這荷塘邊,可以享受這無邊的荷塘月色了,也是我們本課重點賞析的段落。下面我們就隨着配樂朗讀,一起走進月下的荷塘。在聽的過程中,老師請同學們再次閉上眼睛,去享受這種意境,並勾勒這幅圖,看看這幅圖到底描繪了什麼,待會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同時你的感受是否比上節課更進一層,可以把畫面轉化成語言。

2、配樂朗讀

3、朗讀結束,請同學們起來分享他們腦中的畫面。

問:誰能用語言來表達他所感受到的美,畫中有什麼景物,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板書:荷塘 荷葉 荷花 清風荷香 微風荷波 葉下流水)

反饋:同學們的感受很深,很獨特,尤其是xx同學的.....(點同學回答中的一些經典語句),這是一個大略的勾畫,那麼這幅畫的美呢,是很玄妙滴,還需要更細緻的品味(用一種故弄玄虛的表情來說),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細細分析吧。

二、鑑賞四五段

1、作者依次寫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明確:先是寫了葉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寫花,白色的,有嫋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風過處才能聞到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最後還寫到流水,流水脈脈,雖被遮住,不見其形,但留給我們的想像餘地是極大的。

[講解]:這裏用了許多比喻有什麼好處呢?我們先來看這一句: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風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給人一種美好、輕盈、動感的聯想。這一比喻生動地寫出了荷葉出水很高的嬌美姿態,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見,貼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繪的景物生動、具體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徵更加鮮明具體,起加深印象的作用。這種連續比喻的手法,叫做博喻。

2、我們再來看這一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提問]:這一句與一般的比喻有什麼不同?裏面蘊含了幾種感官感覺?

明確: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這兩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叫通感。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有煥然一新,奇趣無窮之感。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它們溝通起來,藝術的魅力也就出來了。但在運用這種比喻時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間在感官的感覺上的相似之處,或在特定環境下有這種溝通一氣的感覺,做到妙不可言卻不是故弄玄虛。

[提問]:這種修辭手法以前的課也出現過,試舉些例子。

明確:

(1)“……他滑滑的明亮着,象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綠》)

(2)“風裏帶着甜味”。(《春》)

[解析]:作者不僅描繪了葉子、花、荷香的靜態美,還描繪了它們動態的神韻。用了“顫動、閃電、霎時、傳過”等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一剎那間,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這是作者用詞的精妙之處。

(3)本文後面還有一句,“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視覺寫成聽覺。

(4)劉鍔的《老殘遊記》中描寫說書人的高超技藝,使用了大量的通感,如“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把聽覺描寫成視覺。

(5)“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把視覺描寫成聽覺。

三、講解第5小節

先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五節,其他同學思考作者如何寫荷塘的月色。

1、作者寫月色時用了哪些動詞?

明確:瀉、浮、洗。

2、假如把“瀉”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爲什麼?

明確:當看到“照”字你不會想到流水,而“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化靜爲動,“照”字就顯不出這種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樣寫出一種輕柔的動態,如煙似霧,朦朦朧朧,“升”則失之輕柔。

[講解]:

在這裏作者用了靜態動寫的描寫,把畫面寫活了。“月光如流水”“靜靜地瀉”下來,這具有一種恬靜的力度美,而青霧則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裏,朦朦朧朧地四處泛散開來,呈現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結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輕紗。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輕紗,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輕紗,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總結:

無論是月下的荷塘,還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字字珠璣,沒有一個字是多餘的。他就像是一位心靈的捕手,捕捉到荷塘裏的每一處風致,也用自己的心爲我們營造了一種意境。同時?我們也學到鑑賞寫景散文的一種方法。大家看到課後的第三題。當考試問到用這些詞有什麼表達效果時,思路就是這些詞寫出了景物的什麼特點,營造出什麼意境;同時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又貼切傳神生動地寫出了景物的什麼特點。其實語文首先是享受,然後是掌握答題規律,那麼上語文課就很輕鬆,大家說是不是啊/(笑)下課。

高一語文《荷塘月色》第二課時教案 2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把握寫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運用,動詞、疊詞的精心選用。

(二)能力訓練目標

1、訓練整體感知、揣摩語言的能力。

2、提高對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領悟能力。

3、提高對情景交融意境的鑑賞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1、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追求理想。

教學建議:

一、本文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結構安排、寫景的層次和運用語言的技巧上。

二、本文語言精美,寫景狀物傳神,應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自然地受到感染,體會文章的韻味。

本文語言樸素、典型,充滿詩意,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巧妙運用比喻、通感,精心選用動詞、疊詞的表達技巧。

解決辦法

1、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

2、引導學生品味表達作者感情基調與感情發展變化的關鍵語句。

3、引導學生體味本文描寫景物的特點,從中領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辭方法學生第一次接觸,可以結合練習題講一點知識,必要時可擴展一些練習。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要點:

講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寫作的緣起及描繪月色下的荷塘的特點,環境描寫與抒發感情的關係。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巧妙運用比喻、通感,精心選用動詞、疊詞的表達技巧。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解題:荷塘月色(加點部分板書,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裏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月色是文章描繪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嚮往、追求的和諧寧靜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時代曾參加過“五四”運動,嚮往過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來也投身過反對北洋軍閥的鬥爭。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於低潮,朱自清陷入苦悶之中。他既對現實不滿,又不敢投入火熱的革命鬥爭中去,因而借賞景來排遣苦悶。本文中所反映出來的憎惡現實,想找一個安寧的所在而不得的苦悶心情,在當時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二、學生默讀課文,參照“練習”一,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教師先讀課文、正音並解釋詞語。

四、理清全文的段落。教師歸納:全文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即第1自然段),寫作者夜深人靜時去荷塘觀賞月色的緣由。第二大段,(2—6自然段)是全文的主體,細緻地描繪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靜,抒發作者淡淡的喜悅和哀愁。第三大段(末兩個自然段),寫江南採蓮習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全文結構完整,銜接自然緊密,寫景與抒情有機地揉合在一起。

五、講讀第一段。

(一)指名朗讀。

(二)提問:作者爲什麼惦念起荷塘來了?作者寫自己離開沉浸在寂靜中的家有什麼用意?

師生共同談話,注意“忽然”兩字。

月亮升高了,馬路上孩子們的嬉笑聲聽不見了,妻子拍着閏兒也漸入睡。周圍已經沉靜下來了,本來可以好好想一。些問題,但是,許多的事縈繞在自己頭腦中,無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爲了排遣內心的煩惱,找尋片刻的心靈的寧靜而去荷塘邊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迴盪。

六、講讀第二段:

(一)提問,這一段是按照什麼線索來寫的?學生回答,教師歸納:這一段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過程來寫的。按照作者的活動、視線的轉移,有層次地展現荷塘月夜的美麗景色,抒發作者的感情。

小路(第2節)——荷塘(第4節)——月色(第5節)——荷塘周圍的樹(第6節)

漫步——思索(線索)(板書)

(二)講讀第2節:

文章先寫去荷塘必經的小路。提問:這條小路有些什麼特點?學生回答,教師歸納: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樹的特點(板書),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點。曲折與多樹是構成幽僻的重要條件。小路沿荷池而築,隨荷池彎曲,呈曲折之態。多樹則蓊蓊鬱鬱,更顯幽深僻靜。

文章用了對比的方式,襯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看看作者是怎樣進行對比的?

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沒有月光的晚上(陰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寫出景色朦朧,富有詩意,第一次把“月色”點了出來。

(三)講讀第3節:

提問:這一節寫作者去荷塘時的感受,請你說說這種感受的具體內容?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請學生把“象今晚上,現在都可不理”這段話劃出來。這是作者感受的具體內容。作者感到在這種幽僻的壞境之中,自己成了一個自由的人。在這種環境裏,可以不做違心的事,不說違心的話,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拋棄塵世間的喧囂和煩惱。聯繫文章的寫作背景,可以理解這種感受,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寧靜生活的嚮往和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進一步點明瞭夜遊的原因。

(四)講讀第4節:

背誦課文第四段,討論以下問題。

(1)作者寫月下的荷塘景物順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點?

先總寫荷塘,再寫葉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點觀察,由近及遠,由上到下,先靜態後動態。

(2)鑑賞景物特色及語言技巧

荷塘曲曲折折用疊詞,突出廣度

荷葉田田用疊詞,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動寫靜,寫出了高而圓的風姿

荷花嫋娜,擬人,飽滿的花朵姿態柔美

羞澀,擬人,含苞欲放的嬌美情態

明珠,比喻,晶瑩剔透地閃光,暗寫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閃光,暗寫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纖塵不染的美質

荷香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通感,將嗅覺形象訴諸聽覺形象,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擴大意境,烘托環境優雅、寧靜,這是月夜獨處的獨特感受

荷波閃電,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靜寫動

流水脈脈,擬人,默而有深情

(3)歸納月下荷塘的總體特點,寄寓的感情素淡,寧靜,寄寓了淡淡的喜悅之情。

(五)講讀第5節:

背誦課文第五段,討論以下問題。

(1)這一段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的?

先寫月光,再寫月影,最後寫光與影。

(2)作者選用了哪些動詞來描寫月光,有什麼好處?

“瀉”,照應“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這個喻體,增強動感,表現了月輝照耀、一覽無餘的情景。

“浮”,水氣輕輕升騰,慢慢擴散、瀰漫,以動景寫靜景,以“青霧”襯“月光”,表現了月光的朦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瀉”字而來,一個“洗”字表現了月光潔白柔和而又鮮豔欲滴。

“籠”,“夢”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來,一個“籠”字表現了月光下葉子與花的輕飄柔美的姿容,襯托了月光的朦朧、柔和。

(3)月光朦朧、柔和的原因是什麼?“酣眠”比喻什麼?“小睡”比喻什麼?作者爲什麼說“恰是到了好處”?

原因是天上有一層淡淡的雲。“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雲遮住了滿月的意境。這種朦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時的心境,所以說“恰是到了好處”。

(4)作者爲什麼又要寫月影?哪個動詞用得精妙?

荷塘四周有蓊蓊鬱鬱的樹。月影當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輝映,能使月色表現得更爲精妙。

一個“畫”字用得精妙,彷彿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5)寫光與影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好處?

運用了比喻與通感的手法。將視覺形象化爲聽覺形象,光與影的黑白塊兒彷彿變成了活潑跳躍的音符,化靜爲動,寫活了。光與影的和諧分佈與名曲的優美、悠揚、和諧動聽,兩相烘托,擴大了意境。

(6)這段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總體特點是什麼?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朦朧,和諧,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

七、講讀末兩節。寫夜遊荷塘引起的聯想,想到古代詩詞中對採蓮的描繪從而引起對江南美好生活的懷念,表現了作者對眼前的寂寞、毫無生氣的環境的不滿之情,進一步表現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嚮往。在思鄉的哀愁中結束全文。

八、寫作特點:

本文語言樸素典雅,準確生動,富有韻味。作者是如何使語言表達得如此美的?

(1)作者精心選用恰當的動詞,使語言準確、貼切,創造出生動的意境。

(2)作者善於運用疊詞,傳神地描寫事物特徵,加強語氣,舒展文氣,增加音韻美,深化物態情貌。

(3)作者善於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使語言形象生動,創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九、歸納中心思想。讓學生歸納,教師總結。從荷塘月色美麗景色的描繪中,表露了作者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總結、擴展

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於通過鑑賞作者的景物描寫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鑑賞作者的景物描寫,要善於分析景物描寫的層次、景物描寫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點,最後歸結到美感特徵。

課外閱讀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綠》,領悟寄寓在梅雨潭的綠中的思想感情,並與《荷塘月色》表現的思想感情進行比較。

十、佈置作業

自由命題寫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運用比喻、通感的修辭方法,在選用動詞與疊詞上下點功夫。

高一語文《荷塘月色》第二課時教案 3

一、說教材: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發情懷。文中所寫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寫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處是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了物境之美。

之所以能如此巧妙,歸功於傳神的動詞,巧妙的疊詞,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辭。根據《大綱》要求、本單元學習重點和本文的特點,我擬定本課的學習重點是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而後者也是難點。

二、說教法:

本文作爲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語言方面有許多值得鑑賞的地方。個人認爲本文教學宜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鑑賞,使學生在掌握知識同時,培養其鑑賞散文的能力。

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很重要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過程中來,通過自主學習、互相討論、探究學習內容等形式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

三、說目標:

1、知識目標:

(1)能通過感知全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初步鑑賞散文的能力。

(2)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3)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

3、德育目標:引導學生通過本文的學習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四、說課時:

依照目標分爲兩課時:

(1)第一課時引導學生通過感知全文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2)第二課時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五、說準備:

1、培養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佈置預習內容。

2、準備好錄音機、錄音帶、學習目標小黑板。

六、說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採用開門見山直入課題方式有利於讓學生明確學習重點、對象及任務,使之有了明確的學習方向。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播放錄音,指導學生誦讀。

1、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感受作者心靈的律動,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訓練學生用普通話流暢朗讀,落實《大綱》要求。

(四)、檢查預習情況。

1、交流作者生平、寫作背景等資料。

2、討論交流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落實能力目標。

(2)同時也爲落實知識目標作準備。

(五)先自主思考,再分組討論,限時作答。

調動學生參與,完成知識目標,落實能力目標。

(六)小結。

(七)佈置作業。

思考並完成課後練習二、三,爲下節課落實知識目標作準備。

第二課時:

(一) 出示目標。

(二) 引導誦讀,爲德育目標作準備。

(三) 檢查作業,爲落實知識目標作準備。

(四) 引導學生結合課後練習討論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五) 小結。

(六) 總結全文,從結構、語言、意境等三方面審美賞析,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落實德育目標。

(七) 佈置作業:預習新課。

高一語文《荷塘月色》第二課時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品味文章使用修辭描寫的語言美、形象美

2、學習散文描寫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3、體會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嚮往自由生活以及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1、重點:學習情與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學生獲得一定的審美感受與體驗

2、難點: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體會作者的苦悶矛盾的心理;通過景物的描寫,體會作者淡淡的喜悅與哀愁

三、教學方法:

傳授式和發現式結合

四、教學課時:

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我們沒進入這篇課文的學習之前,先讓我們一起聯想一下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大片碧綠的荷塘,荷花嬌豔的盛開着,我國宋代的著名詩人楊萬里面對此等美景讚歎道:“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寫出了荷花的豔麗的色彩。“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又寫出了荷花的動態。而周敦頤卻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描寫同一事物卻反差如此之大,這正印證了王國維先生的那句話“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是爲了抒情,抒什麼樣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觀感情,客觀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觀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們就讓我們跟隨朱自清先生的腳步,去看一看他給我們留下的這一篇優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給我們描寫了怎樣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發了怎樣的獨特情懷!接下來請同學們欣賞的是這篇課文的朗讀帶。

(二)整體感知:(播放朗讀錄音,入境,欣賞美感,體味感情。同時佈置問題讓學生思考)

同學們可以暫時放下手頭的一切閉上眼睛去欣賞一下這篇優美的散文,體味一下作者的感情,並且考慮以下問題:

(1)用自己的話把文章複述下來,並確定本文可以分爲幾個部分?依據是什麼?

(2)在各部分中劃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思考這些句子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播放錄音的同時在黑板上板書重、難點字詞,錄音完後引導同學一起解決。)剛纔大家帶着我的問題一起欣賞完了本篇課文的優美富有感情的朗讀帶,感覺怎麼樣?是不是感情充沛,語言優美啊?聽完了錄音後,我們開始進入文章的學習。

首先,我們看一下第一個問題。經過我們的複述以及補充,我們更爲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蹤,請看作者是:帶上門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條小煤屑路→觀賞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門進去(文章中句子)概括後爲出家門走小路觀荷塘觀四周回家門

(1段)(2~3段)(4~6段)(7~10段)(板書圓形)

讓學生討論並完成第二個問題,教師總結你應該知道在一般的寫景抒情散文中寫景大都是爲了抒情,作者往往表達思想感情不採用直白淺露的方式,說什麼“我的感覺怎麼樣啦”“我的心情怎麼樣啦”而總是藉助於形象,或借景抒情,或詠物抒情,或緣事抒情等等,這些文章中情感是文章的內質和靈魂。境是情境,物是情物,景是情景,事是情事,一切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打上了情感的烙印,作品以此而產生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學習這樣的文章其實重點還要是放在分析作者的情感上。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我們的任務也不能脫離這個重點,接下來我們就來挖掘文字背後隱藏的作者的情感。

在聽朗讀之前我給你佈置的第二個問題,我想你應該已經思考了,現在我們來結合我們剛纔劃分的層次討論一下:

⑴學生回答①“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②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

③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⑤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⑥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這樣想着,猛一擡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

⑵學生討論交流,教師補充講解講解:

①句放在了本文的開頭十分的惹眼,直抒了作者的胸臆,這句被稱爲本文的“文眼”。那麼什麼是“文眼”呢?一句話簡單地說“文眼”就是主題思想的聚焦點。一篇文章的“文眼”有時候是一篇文章的題目,有時在一篇文章的開頭或結尾等等,這篇文章就是出現在文章的開頭,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調——內心有苦悶,心緒煩亂。“頗不寧靜”是關鍵詞,“頗”字表明程度之深。作者不寧靜的心緒是籠罩全篇的。那麼作者爲什麼“不寧靜”呢?這就要結合當時作者的社會背景來解釋了:[資料]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極端苦悶的時期,“五四”以後,革命鬥爭深入,原來曾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的知識階層也發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墮落、有的前進。朱自清不滿黑暗的現實,又沒有勇氣投入鬥爭。“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他處於極度的不安之中。關於朱自清當時的思想情況,他的夫人陳竹隱女士有過具體的描述,“大革命失敗後,蔣介石統治了全國。佩弦當時沒有找到正確的出路,四顧茫然。”覺得心上的陰影越來越大。他又在苦悶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在當時他兩條路都沒有走,而是採取了逃避的辦法。他先前曾說過:“我只是在行爲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他還沒能擺脫這種思想,又顧慮着“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生活。”

作者只是想用超然塵世的中和主義來排遣解脫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可以說是朱自清付諸行動的藝術表現。

②句“平常的自己”是怎樣的?從上下文中可以得到解釋:不自由。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都是不想做不想說而有不得不做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就是說自己是自由的。這是作者的一種去荷塘過程中的一種排遣。排遣了自己的一種不寧靜的情緒,心情得以釋放。

③句“且”字的意思同學們的解釋是什麼(找同學回答,教師總結)剛纔這位同學基本上說出了它的意思,其實“且”在課文中可以理解爲“暫且,暫時”的意思,這個字用在這正表現出作者怎樣的的心態,是不是一種極欲逃脫現實,但又明知只是暫時解脫、不得已而爲之的複雜心態啊,同時“受用”二字也點明瞭這段的感情基調——積極的、解脫之情。

④句中“但”的效果強烈,熱鬧的蟬鳴蛙鼓反襯周圍環境的寂靜和作者內心的寂寞。作者在受用了荷香月色之後,心裏又不寧靜起來。“什麼也沒有”極寫出了作者內心的失落和空虛。

⑤句中聯繫上下文是由於這荷香月色不能真正的排遣內心的不寧靜,所以才懷古思鄉。同時這段中描寫的古代江南採蓮習俗的熱鬧、風流、有趣,正反襯出我們現實生活的死寂、冷酷、無趣。“無福消受”可不是作者的憑空的感慨,作者是有的放矢,他用這一句來暗示重新面對現實時的`無奈和悲哀。這時作者的心情“又頗不寧靜”了。⑥句大家要注意的是“到底”二字,“到底”表示的意思是經過種種變化後最後的情況。江南是作者的故鄉,畢業後作者又曾經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寫下過不少讚美江南的文章。到了清華之後,常表達出思鄉之情,“今晚”尋求佳境,意在擺脫“不寧靜”的心情,但難以擺脫,身處煩憂,憶往懷舊,想借此超然於現實的重壓之外,但這同樣是不可能的。與“頗不寧靜”遙相呼應。

總結:剛纔給你分析的是一些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它在不同的部分中出現,代表了作者在不同的路線上的不同感受,在分析的基礎上同學們能不能自己總結出本文作者的感情線索?作者的感情線索與他的行蹤之見存在什麼關係呢?請同學思考。(讓學生討論,並找學生歸納總結)明確:由上面分析我們不難把握作者感情的脈博;在現實中(心裏頗不寧靜)的作者無法排遣心中的苦悶,因而要尋找感情的寄託。“出家門”時作者的心情是不寧靜的,文章的第一句作者就說出了這種心情,正是因爲作者自己的不寧靜心情,所以才夜走煤屑路、遊荷塘,去求寧靜。文中劃出的②③兩句無論是想超出平常的自己,還是暫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都表達了作者對追求寧靜的渴望,可以說是求寧靜。那麼,從剛剛我們分析的文中來看作者找到了沒有?在什麼地方找到了?

第四句,作者對一切的熱鬧已經置身事外了,最後不免發出“我什麼都沒有”的感慨,可以說作者找到了寧靜,是在在自然環境的美麗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寧靜,但這是暫時的寧靜,當作者回到家門,又回到了現實,心中的煩惱依舊。作者又失寧靜,第五句和第六句可以看出當時的作者已經是回到了現實,對那片刻寧靜已經無福消受了。作者極力描繪了自然的美麗和古代社會的自由快樂,是藉以抒發對現實的不滿,漫步荷塘是爲了排遣在理想與現實的對撞中矛盾的苦悶之情。不寧靜求寧靜得寧靜失寧靜(①)(②③)(④)(⑤⑥)同學們注意一下作者的行蹤路線呈一個圓形,可以說它是作者的空間之圓;同時他的情感變化也呈一個圓,它是作者的心理之圓,那麼無論從這兩者的哪一者來看作者最後的位置都回到了原位,同學們可不可以告訴我作者最終能找到他的寧靜嗎?答案是肯定的,肯定不會。因爲作者又回到了原點。

高一語文《荷塘月色》第二課時教案 5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社會內容。

2、學習本文通過寫景、狀物委婉曲折表達情感的方式,進而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

3、學習《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的語言,體會新鮮貼切的比喻表達效果及通感的運用。

教學重點:

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語言,賞析手法。

教學設想: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散文,更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突出描寫了優雅、朦朧、幽靜的荷塘月色之美,朦朧、幽靜的荷塘月色也傳透出了作者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學生賞景比較容易,但對語言和景物層次的精妙之處難以感悟,同時對情中蘊含的情感則更難以感悟。因此在教學時先詳細敘說文章寫作的時代形勢和作者的複雜心境,讓學生通過聯想產生歷史的想象,再緊扣作者情感的變化揣摩語言的運用和意境的美。

課時安排:

兩教時。第一教時重點在於通過朗誦欣賞《荷塘月色》的韻味,鑑賞美景和語言。第二教時理解其中的情感,以及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

第一教時

一、導入。

請同學描繪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特別是月下荷塘的景色。然後引入課文: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領略朱自清先生筆下的月下荷塘,這個荷塘是朱自清先生當時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裏的荷花池。

二、範讀入境,自讀體味。

整體感知,把握感情基調。

選擇:

A.熱情奔放

B.積極樂觀

C.含蓄深沉

三、學習課文的4-6節欣賞美景和語言及手法。

1、 請同學讀出其最喜愛的句子,並說清理由。

2、 教師引導整體鑑賞,並歸納總結。

高一語文《荷塘月色》第二課時教案 6

【指導思想】

高中語文新課程在閱讀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語文的基礎上,培養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理解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初步掌握欣賞文學作品的方法;領悟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及藝術手法的表現力,具有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策略研究】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在這篇散文裏,作者給我們描繪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麗景象。語言優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對於本課,教師不宜過多地繁瑣地分析,點到爲止。要引導學生仔細閱讀,反覆品味,理解滲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獨運的構思,以及語言藝術的魅力。教師要充分培養他們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具有寧靜的、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採用:激趣──感知──品讀、賞析──討論──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查找收集資料。倡導教師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真正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適時的啓發點撥,使整個教學導之有序,從而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教學目標】

1、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揣摩語言,體會語言的抒情性,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同時,學習本文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在教師恰當的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悶的心境和潔身自好、嚮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懷。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結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2、教學難點:

體會貫穿全文的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相交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朗讀法、欣賞法、討論法、質疑法等指導學生如何鑑賞寫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語言,體會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

【教學設想】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釋題,簡介作者及時代背景,範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重點賞析4~6段,品味作品的語言和比喻、通感、疊字的運用。通過討論、質疑重在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

【教學步驟】

一、激趣

1、創設情境,導入課文。我們對朱自清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了,初中語言教材選了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這兩篇傷口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圳特區深的美好的印象。朱自清先生不愧爲散文大家,關於他的生平經歷,同學們還知道些什麼?(教師引導學生口述,最後教師概述)

2、簡介作者及時代背景:

教師:朱自清行政管理由一位小資產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鍛鍊成長爲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著名詩人、作家、學者,經歷了艱難曲折,走過了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從中可以看到他在大革命失敗的日子悲憤、彷徨的複雜心情和了解他爲什麼要在對美好景色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這對全面、正確評價朱自清也是很有必要的。

(設計這一步驟是因爲朱自清是一位現代著名作家,對他應作多瞭解。出示課件)

二、感知

1、配樂朗誦課文:

學生聽讀,在交流聽讀的感受基礎上確定閱讀的`感情基調,在老師指導朗讀方法後,再來齊讀重點段落。這樣學生有了遵循,誦讀就有了美感,讓學生如身臨其境,接受美的薰陶,也爲後面賞析語言打下基礎。

2、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⑴ 學生輕聲朗讀,配以輕音樂:

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現問題、獲取感受和認識,並用精練準確的語言加以概括。同時教師可提供以下問題供同學思考:

① 文中所寫的景物有哪些?

② 文中內容直接與題目相照應的段落有哪些?

⑵ 分組交流討論各自的認識及相關問題,教師巡迴指導,參與交流討論。

⑶ 師生質疑,生生互答。

問題出示:

① 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感情基調的句子是哪一句?

② 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是怎樣的。

三、品讀──賞析

1、局部研討,欣賞朱自清筆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體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語言特色。

⑴ 學生朗讀4~5段,藉助圖片形象直觀的品味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表達效果,體會語言的美。(出示課件)教師點名請朗讀水平好的學生示範朗讀,也可鼓勵學生自告奮勇來朗讀(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對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在品讀交流中,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引起共鳴,產生更多的火花,當學生有了心得之後,讀相關的語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摯。教師對學生的朗讀應鼓勵、肯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⑵ 賞析月色下的荷塘,品味語言的妙處,體會景物特點。

作者筆下的景物都有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物靜而情動。花、葉、流水的人格化表現了景與情的交融,潛在的韻致也就流動起來了。作者把葉子比成亭亭有舞女裙,說是靜,卻有動,也許葉子靜靜地鋪展着,可喻體中的女郎是在旋着舞着的,否則,那裙裾怎能臨風傘開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澀一詞來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而人尋味,不僅暗合古人對荷花綽約若處子的讚譽,更是站讀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澀於顏內心怕更怦怦吧!這動已溢於文字之外了。景物描寫融進了作者的感情,景物便有了生命力。

⑶ 荷塘月光的賞析:

① 明確通感修辭手法的作用。

② 再次出示有關荷花的幻燈片,強化學生的感受,進一步體味文章的意境。

③ 教師總結本文語言的特點,點明在柔美和諧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音樂伴奏,學生品讀。

四、討論

1、回想4~6段景物描寫的特點,思考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景物特點?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2、結合時代背景思考作者頗不寧靜的心情緣於何?

(明確問題後,將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請學生配樂朗誦。)

五、拓展延伸

你會選擇怎樣的景物描寫表現你或喜或悲的心情(小組討論)。

六、知識遷移

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寫一段景物描寫的文字,抒發自己的x種感情。

七、教學反思

語文課並不是枯燥乏味的,相反它具有數理化所不具備的審美性和情超性,用藝術的方式讓學生感受語文的蘊藉之美,品嚐語文的探求之味,享受語文的發現之樂,那纔是語文教學的真諦所在。

高一語文《荷塘月色》第二課時教案 7

【教學目的】

1、學習《荷塘月色》細膩、傳神的語言,體會比喻和通感的表達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畫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其嚴謹結構。

3、瞭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普遍意義。

4、通過朗誦欣賞《荷塘月色》的韻味。

【教學重點】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詞句的含義。

2、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3、瞭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普遍意義。

【教學難點】

1、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

2、藉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寫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寫景特點值得我們學習,寫荷塘上的月色,寫月光下的荷塘,相當成功。作者表現的情感是複雜的,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有淡淡的喜悅。低調情緒籠罩着全文,如作者心裏不寧靜,路是幽僻、幽靜的,雲、月是淡淡的,樹色是陰陰的。蟬聲與蛙聲雖熱鬧,但與“我”無緣。不滿現實,但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至於喜悅,課文開頭忽然想到日日走過的荷塘,“總該有另一番樣子吧”,於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陰森森的,“今晚卻很好”,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繫美景,暫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頓生。於是,由賞景想到古人採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淡淡喜悅之情也是籠罩在全文的。我認爲,本文的教學,應加強朗讀,通過朗讀體會文章的韻味,通過反覆誦讀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要點】

1、初步感知課文;

2、品讀課文第二部分(集中寫“荷塘”寫“月色”的4、5、6段)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荷花深爲中國人所喜愛,無數的騷人墨客爲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傳的名篇佳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

可以說,荷花已成爲中國文學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其意蘊可謂深遠,其意境可謂獨特而優美。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寫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書)

二、 聽課文錄音,初讀感知課文

在過程中要求(板書):

(1)在重要詞語(特別是生字新詞)下面做上標記(第二課時時檢查)。

(2)在作者集中寫“荷塘”與“月色”的段落邊做上標記。

三、 品讀課文第二部分(4、5、6段)

提問:聽過錄音,請大家說說,文章集中筆力寫荷塘月色的是哪幾個自然段?

(4、5、6自然段(有的學生可能認爲是4、5自然段)

(一)品讀第4自然段

1、請一位學生朗讀第4自然段

2、讓學生爲這一段文字取個小標題(學生可能會取“荷塘月色圖”、“荷塘圖”等等,結合文題歸納出最合適的——月下荷塘圖)

3、師:這段文字描繪了哪些景物?各自有什麼特點?

景 特點 修辭 (板書)

荷葉——圓形舒展 ——比喻

荷花——晶瑩剔透、忽隱忽現、纖塵不染妍媚多姿 ——比喻、擬人

荷香——若有若無、輕淡飄渺 ——比喻、通感

荷波(荷葉)——凝碧 ——擬人、比喻

流水 脈脈(形容流水無聲而似有情意) ——擬人

引導明確:

細緻描繪荷塘的容貌,順序寫出荷葉、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重點引導學生明確比喻和擬人的用法)

先找出用了比喻的句子;這裏用了許多比喻有什麼好處呢?例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風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給人一種美好、輕盈、舒展、動感的聯想。這一比喻生動地寫出了荷葉出水很高、圓形舒展的嬌美姿態,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見,貼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繪的景物生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徵更加鮮明具體,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找出運用擬人的句子;例析:“嫋娜”,本指草木細長柔軟的樣子,常用來形容女子體態輕柔優美。羞澀,意思是難爲情,態度不自然,是專寫人的情態的詞。這兩個詞用來形容荷花妍媚多姿。

引導學生理解,並且完成上面板書。

4、賞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問:這一句與一般的`比喻有什麼不同?裏面蘊含了幾種感官感覺?

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這兩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叫通感(我們把五官功能相互轉換彼此溝通的現象叫通感,又稱移覺)。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有煥然一新,奇趣無窮之感。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它們溝通起來,藝術的魅力也就出來了。但在運用這種比喻時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間在感官的感覺上的相似之處,或在特定環境下有這種溝通一氣的感覺,做到妙不可言卻不是故弄玄虛。

例:你的耳朵在偵察,

你的眼睛在傾聽,

你的指揮棒上

跳動着你的神經。(艾青《小澤征爾》)

以耳當目,以目當耳,視覺、聽覺互換,正寫出指揮家高度專注如癡如醉的神態,強化人的感受,巧妙地傳遞感情。

小結:細緻描繪荷塘的容貌,順序寫出荷葉、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層次井然,委婉精細,栩栩如生,柔美動人。整段沒有談月,但處處有月。寫荷葉、寫荷花、寫荷香、寫荷波,都確然是在月光照耀下的。

(二)品讀第5自然段

1、齊讀課文第5自然段

2、讓學生再給這段文字取個小標題 “荷塘月色”

3、(略)比喻句賞析:

師:在這一小節中作者也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等等。 (“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的”不是比喻句)

4、(重點)體會句子中詞語使用的妙處

這一小節中不僅僅句子用得好,一些字也用得非常巧妙。

①辨析: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照)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B、薄薄的青霧浮(升)起在荷塘裏。

生:獨立思考並回答

明確:

A、“瀉”表現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動態 “照”僅寫出光線的照射

B、“浮”表現出霧氣朦朧,“升”則失去朦朧之態

②析:“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畫”,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師:(總結)可見,雖是一字之差,但表達效果卻明顯不同,意境也相去甚遠。我們要以嚴謹的姿態面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漢字,在用字方面要仔細推敲。

5、析句: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這一句轉折複句是前幾句描寫月色的總結。作者又一次運用“通感”或“移覺”的修辭說法,把上文描寫的月光、樹影揉合在一起,在讀者面前,既樹立視覺形象又樹立聽覺形象,給讀者以清新雅潔的藝術享受。

小結:第五自然段,着力描寫月色,先是正面寫,後是反襯。多用比喻等修辭手法,工巧熨貼。有光有影,有明有暗,從月光的映照下又進一步寫出了荷塘勝景。

(三)品讀第6自然段

1、請全班學生朗讀第6自然段

2、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思考:

有人認爲,這一自然段並沒有寫月光,請說說認爲這一段沒有寫月光的理由;有人認爲這一段其實寫了月色,請說說認爲這一段寫了月色的理由。

第一種觀點:這一自然段只是寫了荷塘四周的景物、楊柳、樹色、遠山、路燈光以及聲音,從文中看不到描寫月光的句子。

第二種觀點:雖然這一自然段寫了許多除月色之外的景物,尤其花了大量筆墨描寫樹,但如果沒有月色的襯托,景色就會截然不同。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籠罩之下的,正是在這樣的月色之下,纔能有如此獨特的感受。例:“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霧;但揚柳的風姿在煙霧裏也分辨得出”這一句。設想如果在白天的光線下看這些樹,肯定不會有一種朦朧悽迷之感,只有在月色之下才會產生“陰陰的”感覺,纔會“像一團霧”。

3、小結:這一節重點在寫樹,從方位、距離、高低幾個角度來寫,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展到荷塘四周。樹多而密,重重圍住荷塘,與前面的“幽僻”相照應,這是總寫四周,接着寫近處的樹色、樹姿、遠處的樹梢上的遠山、又回過頭寫樹縫裏的燈光、樹上的蟬鳴和水裏的蛙聲,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朧、寧靜深遠的環境特點。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籠罩之下的,似乎無一處寫月,其實處處體現了月色。

最後一句“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筆鋒一轉,流露出作者內心的空虛與哀愁。

4、學生比較這三段前後景的不同和情感的不同之處(稍點撥):淡淡的-喜悅-哀愁

結束語:“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蟬蛙如此“熱鬧”,“我什麼也沒有”。如此美麗的月色,如此讓人陶醉的美景,卻也難掩作者心中的哀愁,是什麼,讓作者的心情如此複雜?我們下節課繼續討論!

高一語文《荷塘月色》第二課時教案 8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散文精練的語言、形象的比喻,學習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欣賞散文靜靜美的同時,感受朱自清憂國憂民之情。

3、啓發學生思維,引起想象,激發興趣,提高寫作技能。

二、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情與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教學難點:體會朱自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賞讀式,多媒體教學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課件

1、背景音樂

2、圖片:荷塘圖、月光圖、荷花圖、星空圖、月下樹影圖、荷葉圖

3、VCD片斷: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斷

4、配樂朗誦錄相片斷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媒體顯示:課題、背景音樂

今天,我們要學習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關於朱自清我們並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說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他還被譽爲什麼?

(生:民主戰士)

對。朱自清是一位愛國知識分子,他積極參加民主運動。本文寫於1927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着中國大地。朱自清處於苦悶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寫道:“心裏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着,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朱自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真實寫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詩人,他的散文具有詩一般的意境,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荷塘月色》的重點,即文中那靜謐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情與景在散文中達到完美的結合。

(二)講授新課

讓我們一起先閱讀課文,初步瞭解一下文中朱自清的行蹤。哪位同學能複述出朱自清出家門,去荷塘賞月的行蹤。

(生:朱自清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晚上在院子裏乘涼,想起白天常經過的荷塘,決定去看一看。於是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經過一條小煤屑路,朱自清來到荷塘,觀賞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朱自清又想起《西洲曲》。最後朱自清回家,推門進去,發現妻已熟睡好久了。)

剛纔這位同學複述朱自清行蹤,還有哪些細節遺漏了呢?

(生補充:朱自清觀賞荷塘時,在荷塘邊觀賞荷塘裏的荷葉、荷花等等,然後觀賞的是月色,最後還觀賞了荷塘四周的景色,這才引起聯想,想到《西洲曲》,剛纔沒有把觀賞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同學的發言很好,經過後幾位的補充,我們更爲完整了解了朱自清的行蹤,請看朱自清是:帶上門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條小煤屑路→觀賞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門進去。

(一)細讀課文

重點賞讀4、5自然段,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在瞭解朱自清之後,我們要進一步知道,文章開頭寫了怎樣的環境,創造出一種什麼樣的氣氛,體現一種什麼心情?

(生:當時在晚上十分安靜,朱自清感到孤獨,心情“頗不寧靜”。)

頗不寧靜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開頭寫道“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交待了朱自清去荷塘的動機,也爲全篇所體現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調。與下文關聯的如小路的“幽靜”,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陰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着江南的“採蓮”等等,象一條無形的綱,連接着全文的網,形成文章的語脈,從而含蓄地抒發朱自清憂國憂民的情絲,揭示本文的主題。

荷塘小路有什麼特點?

(生:路曲曲折折;樹蓊蓊鬱鬱;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靜。)

朱自清心情有無變化?

(生:有變化。開始比較憂愁“心裏頗不寧靜”,後來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絲絲淡淡的喜悅“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同學們分析的很好,朱自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暫時。表達朱自清對現實不滿,對自由嚮往,這一部分寫朱自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發了月下獨處的感受。我們跟隨朱自清一起來欣賞這“靜靜的美”吧!

賞讀第4段

剛纔我們通過畫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麼朱自清寫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生:朱自清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

回答十分準確,朱自清又是如何對其進行描寫?

(生:朱自清形容荷葉“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你能說說看荷葉與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點呢?

(生:荷葉與裙子在形狀上十分相似,都是張開着樣子。)

除了張開的樣子相似,還有沒有呢?

媒介顯示:芭蕾舞片斷

(生:噢,還有就是當舞女旋轉起來裙幅舒展飄動,荷葉在微風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動態美,相連的荷葉高出水面的姿態與亭亭的舞女的裙樣。)

那麼朱自清如何表現花的`呢?

(生:朱自清用“嫋娜”、“羞澀”形容花,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嫋娜”女子柔美,“羞澀”嬌羞姿態。寫花像“明珠”、像“星星”,則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花的潔白、明淨、光亮。)

幾個比喻連用,其中本體相同,喻體不同稱爲博喻。

媒介顯示:星空圖

朱自清怎麼描寫荷香呢?

(生:比喻,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

這個比喻把嗅覺範圍的“清香”和聽覺範圍的“歌聲”聯繫起來。共同點:兩者(花香、歌聲)給人的感覺都是時斷時續,似有似無,因爲歌聲在“遠處”、“高樓”上,這個比喻新鮮又能給人豐富的聯想。這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和轉移稱爲通感。

荷波和荷水又是怎麼描述的呢?

(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風吹過密密的葉子的顏色和姿態,像凝聚起來的碧綠的波紋,靜中有動,特別傳神。水:“脈脈”採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說明荷水滿懷感情。)

第4自然段的採用,比喻、通感、擬人等修辭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動人,給人以具體、生動、鮮明的印象。景物由靜態寫到動態,這一段雖然沒有提及一個“月”字,然而卻處處寫月,處處體現了月下荷塘的景物。

賞讀第5段

對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紹完,朱自清筆鋒一轉到了荷上月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媒介顯示:配樂朗誦第5自然段

繼荷塘之後,文章着重描寫月色是如何展開的?

(生:葉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叢和柳樹上→總寫在荷塘中的投影。)

用了哪些動詞?好不好?爲什麼?

(生:“瀉”、“浮”、“洗”、“籠”、“畫”

瀉:月光充沛,從高處落下

浮:霧十分輕,擴散慢

洗:花顏色十分潔白,鮮潤

籠:朦朧不可捉摸

畫:具有創造性的美感)

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爲語言大師,精練的動詞,傳神地寫出景物的特點。文章還連續用了三個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這裏刻畫了月光流動、明淨的樣子。

“葉子和花彷彿在牛奶中洗過一樣”,寫出了月色中葉、花呈現出潔白、鮮潤的特點。

“又像籠着輕紗的夢”,寫出月光照射下的葉和花的朦朧之美。

月光在灌木叢中和楊柳上的投影爲什麼一個用“黑影”,一個用“倩影”?

(生:因爲灌木叢濃密,在月光下顯得黑糊糊一片。楊柳條稀疏,在月光下顯得很美,這兩個詞準確寫出了不同形象的特點。)

“月光”與“小提琴”有何共同點?如何體會這句話?

(生:這裏運用通感。把視覺和聽覺溝通起來,它們的共同點是月色有明有暗,光與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緩,兩者都給人以和諧的感覺,)

第5段着力描寫月色,先是正面寫,後是反襯,光與影相互襯托,月色美與荷塘美巧妙結合,明與暗十分協調。通過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辭手法,描繪了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而朱自清苦悶的心緒,也在這迷人的景色中暫時得到了解脫。

第6自然段

下面一段寫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樹爲中心對象,還寫了遠山,燈光、蟬聲、蛙聲等等。

文中“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什麼意思?

(生:這說明苦悶與寂寞的心情,又涌上朱自清的心頭,所以熱鬧

一點也沒有感染他,朱自清由欣賞靜靜的美的同時,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

(四)鞏固新課

這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文中描繪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點是月色與荷塘交叉,動的刻畫與靜的刻畫相互交錯,情與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朧、靜美的畫面。表現朱自清憂與喜的矛盾心態,抒發朱自清關心國家命運的感情。

(五)再次欣賞重點片斷

同學們一起體會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體會朱自清淡淡的哀愁。齊讀第4、5自然段。

媒介顯示:月下荷塘圖 背景音樂

我們深深體會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體現,下面我們就來實踐一下,寫一個抒情小片斷—《雨中校園》。

(六)課堂小練筆

媒介顯示:作文《雨中校園》要求抓住景物特點,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寫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斷。(字數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着雨,朦朧的雨霧將整個校園輕輕地遮掩了。在這雨霧中,好像一切都那麼遙遠、渺茫,就像從濃霧裏傳來的笛聲。漆黑的山林裏飄出的鳥鳴聲,悠遠而又讓人神往。此時,唰唰的雨聲,錯綜而熱烈,深沉而和諧。

高一語文《荷塘月色》第二課時教案 9

教學目的:

1、把握作者情感的發展變化,瞭解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嚮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3、熟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段。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領悟文中作者想暫時忘記現實中的一切,結果又無法忘記,一種難以言傳的微妙幽深的矛盾情緒 。

2、語言運用的技巧

難點:

教學設想:

1、預習提綱:

①看單元提示和課文前的“學習重點”,明確學習任務

②自讀課文,參照註釋,查工具書,準確認讀,積累詞語。

③回憶初中學過的朱自清的文章,總結有關的文學常識。

2、課上巧妙設計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質疑,討論發言。

3、加強朗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複習有關朱自清先生的生平、作品等知識。

在現代散文的長卷中,朱自清的散文獨樹一幟,引人注目。他以優美動人的篇章擴大了新文學的影響。想必那至誠至深的親情、那生機勃發的自然景象已永駐你美好的記憶中了吧!那就請同學們談談你所瞭解的朱自清。

學生髮言,教師補充(展示投影):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是毛澤東稱頌的“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作家、學者。生於江蘇東海縣,祖籍浙江紹興,自祖父以來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1920年畢業於北大哲學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學任教,參加文學研究會。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

初中我們學過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與詩的合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等。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朱先生的一篇情文並茂的名作《荷塘月色》。(板書文題、作者)

2、簡介《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現代散文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爲讀者所喜愛,尤其是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以後,更爲人所矚目。郁達夫在論及現代散文時說:“作者處處不忘自我,也處處不忘自然與社會。……一粒沙裏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現代散文的特徵之一。”那麼在《荷塘月色》裏的朱自清是怎樣的人,他又是懷着怎樣的心情寫這篇文章的呢?下面我們來欣賞這篇課文。

二、學生看投影上的畫面,聽配樂朗讀,入境,欣賞美感,體味感情。

三、整體把握課文,揣摩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

1、 請學生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感情基調的語句,體會其含義和在文中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這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盪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瀾,此句稱“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錘定音,爲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調。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極端苦悶的時期,“五四”以後,革命鬥爭深入 ,原來曾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的知識階層也發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墮落、有的前進。朱自清不滿黑暗的現實,又沒有勇氣投入鬥爭。“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他處於極度的不安之中。關於朱自清當時的思想情況,他的夫人陳竹隱女士有過具體的描述,“大革命失敗後,xx統治了全國。佩弦當時沒有找到正確的出路,四顧茫然。”覺得心上的陰影越來越大。他又在苦悶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在當時他兩條路都沒有走,而是採取了逃避的辦法。他先前曾說過:“我只是在行爲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他還沒能擺脫這種思想,又顧慮着“ 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生活。”他想用超然塵世的中和主義來排遣解脫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是朱自清付諸行動的藝術表現。

2、 從文中哪些語句中還可以瞭解到縈繞於作者內心的.思緒?

學生討論交流:

①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

②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③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④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⑤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這樣想着,猛一擡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

學生討論交流對句子的理解,教師補充:

①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現在暫得寬餘,流露出對黑暗環境的不滿但又感到孤獨寂寞的心情。

②句“且”字表明瞭雖只是暫得解脫可又不能不立即逃離現實的心態,透露出一絲的喜悅。

③句“但”字筆鋒陡轉,蟬蛙如此“熱鬧”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難以擺脫綿綿的愁緒,照應了文眼“頗不寧靜”。

④梁元帝的《採蓮賦》描繪了一個熱鬧歡快的境界,讓讀者置身於江南的盛況之中,作者也想乘着想象的翅膀,飛離痛苦的現實世界,去感受有趣的事。“可惜”一詞告訴我們作者又從熱鬧的採蓮盛況中返回了灰色的現實,無奈之情溢於言表。

⑤江南是作者的故鄉,畢業後作者又曾經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寫下過不少讚美江南的文章。到了清華之後,常表達出思想之情,“今晚”尋求佳境,意在擺脫“不寧靜”的心情,但難以擺脫,身處煩憂,憶往懷舊,想借此超然於現實的重壓之外,但這同樣是不可能的。

3、教師總結:

由此,我們不難把握作者感情的脈博;在現實中(心裏頗不寧靜)的作者無法排遣心中的苦悶,因而要尋找感情的寄託。作者才夜遊荷塘,去尋找寧靜。作者找到了沒有?在什麼地方找到了?在自然環境的美麗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寧靜,但這是暫時的寧靜,當作者回到家門,又回到了現實,心中的煩惱依舊。所以,作者極力描繪了自然的美麗和古代社會的自由快樂,是藉以抒發對現實的不滿,漫步荷塘是爲了排遣在理想與現實的對撞中矛盾的苦悶之情。(講解過程中,板書如下)

四、佈置作業 :

1、加強朗讀,品味文章的4-6小節

2、思考課後練習

高一語文《荷塘月色》第二課時教案 10

一、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學習作者高潔的情懷和決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

2、知識目標:本文構思精巧。意境優美。語言清新,學習體會本文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能夠判斷什麼是通感,體會本文比喻的妙處所在。

二、教學重點:

1、通過4-5段賞析,欣賞意境美,品味語言美。

2、理解作者在動盪的年頭彷徨於苦悶中的心境和作者在特殊年代潔身自好、嚮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懷。

三、教學難點:

1、作者之所以有“頗不寧靜”心情的原因。

2、作者寫江南採蓮舊俗的作用。

四、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作者及時代背景,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五、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一篇經典散文,它結構精緻,意境優美,語言清新,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板書題目)

二、作者介紹(略)

三、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1927年,當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於低潮,蔣介石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黨人和廣大革命人民的奮起反抗,同時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不滿和譴責。朱自清是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他不滿於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但因受階級的侷限,沒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只能用消極態度表示不滿和反抗。《荷》正是通過“我”在荷塘月夜的.獨步、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在時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悶、彷徨無路的情緒和出污不染、潔身自好的情操。

四、整體感知

學習寫景散文,首先要明白文章寫了什麼景什麼情,怎麼寫的。

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文章的結構內容。文章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想起荷塘。寫出遊的時間、地點和緣起(心不靜)。

第二部分:(2-6)夜遊荷塘。

1、(2-3)去荷塘的小路,勾勒荷塘輪廓,寫我路上的思緒,表達求靜的願望(求靜)。

2、(4-5)寫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的奇景(得靜)。

3、(6)寫荷塘四周及遠景(出靜)。

第三部分:(7-完)荷塘歸來。

文章的4,5,6三個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部分,行文層次清楚,寫景形象生動:先寫荷塘,繼寫月色,後寫荷塘四周。作者的觀景角度富於變化:從平觀到俯視,從細察到鳥瞰;由近及遠,從裏到外,層層鋪陳,使整個畫面富有層次感,立體感,傳神的勾勒出了月夜荷塘的風采,給人如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