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語文上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通用12篇)

八年級語文上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通用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教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上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八年級語文上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通用12篇)

八年級語文上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一)認讀生字,能準確朗讀並背誦課文

(二)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會翻譯課文。

(三)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體會其中蘊涵的道理。

二、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活動導引

課前預習。要求如下:

1.讀準音,在文中圈畫應積累的生字並標記讀音。

2.讀順文,能夠準確劃分句子內部的停頓,流暢、清晰地朗讀課文。

3.讀懂意,瞭解一些詞語的句中義,並能夠懂得文章大意。

導入新課:

我們都知道,遠距我們現在大約二千五百年前,出現了一個歷史文化轉變的偉大時代——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都有幾百年之久,孔子在春秋時期,孟子卻到了戰國時期了。

戰國時期,孟子始終爲人倫正義,爲傳統文化和道德政治奔走呼號,他繼承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及中國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學觀念,他的思想也和孔子的思想一樣,流傳到今。

今天,我們要學習孟子的一篇歷代傳誦的名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先來講一個有關孟子和《孟子》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非常討厭孟子,他認爲稱孟子爲“亞聖”,把他的牌位供在聖廟裏,實在不配,因此取消孟子配享聖廟之位。晚年他的閱歷多了,讀到《孟子》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一節,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認爲孟子果然不失爲聖人,是亞聖,於是又恢復了孟子配享聖廟之位。(出示孟子的畫像)

(二)誦讀活動

1.教師範讀課文。

活動策略:

朗讀時語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內的停頓,最大限度地便於學生理解課文。

2.同桌或前後桌的兩位同學爲一組,互相聽、讀,誦讀全文。

誦讀要求與策略:

能準確、清晰地讀文,能指出其他同學朗讀中的失誤與不足。

(三)讀文正音

1.學生端坐,師生齊聲朗讀。

2.請學生認讀

下列詞句

畎畝 傅說 膠鬲 行拂亂其所爲 入則無法家拂士 曾益其所不能

(四)讀文欣賞

1.請學生自讀第1段,結合註釋,瞭解有關人物及其故事。

學生活動要求:

請學生小結第1段所列舉人物的最顯著的共同點。

2.拓展故事。

講一講百里奚的故事。

百里奚是一個我們只知道他姓百里、連名字都沒有的奴隸。奚,不是他的名字,它是一個象形字,字的上部是一隻手,中部是一條繩索,系在手上,字的下部是一個人,合起來這個字就是指一個失去了自由的人,即奴隸。

百里奚,原是虞國的大臣,可虞君昏庸,沒重用他。虞國被晉國滅亡後,他成了俘虜。晉君又把他送給秦穆公的夫人做侍從。百里奚從秦國出逃,可是才逃出國境就被楚國人抓住。秦穆公知道百里奚是有才能的人,就用五張羊皮把他贖回來。這時,百里奚已經七十多歲了!秦穆公和他談了三天三夜,對百里奚更瞭解了,於是把朝廷重任交給他。

3.背誦第1段。

學生活動策略:

先試背,再齊背,還要請學生有感情地背。

4.小結第1段。

用排比句列舉事實,頗有氣勢。所列舉的歷史人物的共同點是:在經歷了艱難困苦之後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

5.請學生自讀第2段,結合註釋,翻譯句子。

自讀要求:

注意句子內部的停頓,讀出句子整齊的節奏、韻味。

6.請學生明確字、詞的含義。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故,因此,所以。於,給。是,這樣的。也,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停頓。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各句均解釋爲“他”。苦,是一種特殊用法,翻譯爲“使……苦”,這叫使動用法。勞、餓、空乏、拂亂、動、忍,均是使動用法。

7.背誦第2段。

學生活動策略:

先試背,體會句式規律,再齊背,還請學生有感情地背。

8.齊背1、2兩段。

(五)課堂小結

(六)課後作業

1.蒐集第1段中列舉人物的材料,閱讀並選取一個故事講述。

2.背默1、2段,記住詞語的特殊用法。

八年級語文上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古今義不同的實詞的用法和判斷句式。

2.大聲誦讀課文,默寫課文。

3.理解課文蘊含的深刻道理。

教學設想:

1.指導學生預習、自學,理解生字、難詞。

2.在預習的基礎上了解課文大概內容,然後進行課文分析。

3.結合課文向學生進行在學習上事業上要想成功,就要經歷磨難或者挫折。

4.教學時數: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以“發”“舉”的意義解釋引入

先從“發”“舉”兩個詞義該怎樣解釋這一問題引入,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一開始就緊扣課文,激發學生思考,旨在啓發學生調動自己的思維,訓練和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

待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答案之後,我又話鋒一轉:同學們表現不錯。“發”“舉”的意思,我們可以從今天要學習的課文(板書)《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找到答案。

(二)讀全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默讀,找疑難,老師輔導

在這段時間裏,引導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找出自己的疑問,老師走下講臺,隨時發現學生的疑問,隨時給予輔導解答。

2.讓學生齊讀課文

(1)老師在讀課文前明確讀的要求:

a.讀準字音;

b.讀出停頓;

c.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學生齊讀。

(3)老師引導學生根據以下三個要求,自己評價同學們的朗讀情況,糾正朗讀中的錯誤。

3.老師範讀,尤其應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4.再次讓學生齊讀全文

讀的環節相當重要,它是學生感知課文內容的前提和基礎,而放聲朗讀則是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使他們心無旁騖的最好方法。通過這幾輪讀,學生對全文的內容已基本上有了一個整體的輪廓,爲隨後的“知”作了較爲充分的準備。

第二課時

(一)教讀第1段

第1段的內容和寫法前面已有分析,教讀的程序是:

1.指定讓一個男生讀,其他同學認真聽,看是否符合老師所提出的朗讀要求,後進行評價。

2.齊讀,讀出排比句的氣勢,從中悟出文章列舉6位名人的意圖。

3.讓學生提問,引導啓發學生解答。

4.老師歸納性提問,引導學生抓本段重點。

開頭這段作者一下子列舉了6位名人,是不是太多了?這6個人有些什麼共同點?讓學生漸漸明確:

①他們出道之前都曾遭受過艱難困苦的磨練,吃過不少苦頭;

②排比的句式使文章顯得很有氣勢,讀來琅琅上口,好讀易記;

③爲下文的議論提供了充分的論據;

④給我們寫作議論文提供了範例概述。

(二)教讀第2段

這一段是名句,反覆地讀、熟讀成誦是重點,而熟讀成誦了,就收到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之效。

1.指名一位學生讀,其他同學認真聽,後發表評論。

2.全班女生讀,依然要讀準字音,讀準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讀出古文的美感。

3.老師引導男生進行鼓勵性評價。

4.提問,培養髮現問題(質疑)的能力。共3頁,當前第2頁123

5.老師啓發性板書:(附文後)

6.讓學生合上書本,看黑板,讀出課文第2段,共二遍。

7.老師擦掉板書,讓學生背誦第2段。

8.師:以後,每當我們在學習上、在人生道路上碰到了困難,都要怎麼樣去做?(引導學生背)“故天將降大任於斯(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

(三)教讀第3段

教法同第2段,抓住從個人到國家、從小到大、以點到面的思路,啓發、引導學生去讀、去思、去悟、去說,最後熟讀成誦。(具體過程略)

整堂課書聲琅琅,學生陶醉其中,享受到了讀書的樂趣,悟到了讀古文的美感,明白了:以後面對困難一定不能泄氣,而要勇於面對,並設法克服;無論是個人還是單位、國家,若要生存發展,都必須有憂患意識,適度的憂患意識;同時也漸漸懂得:誦讀,是學習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

八年級語文上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 篇3

課題: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教者

吳建良(武進區成章初中)

教學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誦讀,培養學生

(1) 正確朗讀文言文的習慣,克服機械朗讀的毛病。

(2) 誦讀文言文名段的習慣,並初步掌握一些背誦的方法,

克服機械誦讀的毛病。

2、通過指導學生自讀,使學生

(1) 能掌握一定的文言詞語,爲今後學好文言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2) 對照頁下注釋,自譯全文,瞭解大意。

(3) 明白“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練。”這一深刻道理。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激趣導入

二、指導誦讀。

第一步

1、教師提要求:

朗讀全文,要求能夠讀得順暢,並在讀的時候初步領會

全文大意。

2、學生根據要求自行朗讀。

3、教師或學生範讀。

4、指名讀,並評議。

5、再自行朗讀。

6、再指名讀,並評議。

7、齊讀。

第二步

1、教師提要求:

① 這篇文章使用了結構整齊的駢句,請找出這些駢句來。

② 朗讀時要注意它們的節奏,讀出氣勢來,

並給這些駢名劃分恰當的節奏。

③ 領會這些駢句的意思。

④ 能當堂背誦。

2、學生根據要求自讀。

3、討論明確。

三、指導自讀

第一步

教師提要求:

對照頁下注釋,自譯全文,瞭解大意。

第二步:

學生根據要求自讀。

第三步

討論明確。

四、質疑、解疑

五、練習檢測反饋。(練習題另附)

六、學生小結本堂課的收益

七、課後討論題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練。

請查找相關資料,補充一些現當代生活中的例子,具體說說自己的看法。

板書設計:(略)

參考譯文:

舜從田野中發跡,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裏獲釋被錄用爲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幹。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後纔能有所作爲;(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歎息聲中表現出來,然後才能爲人們所瞭解。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這樣,人們纔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將導致滅亡。

八年級語文上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 篇4

內容預覽:

26.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闡述的道理――人才要經過艱苦磨鍊,才能夠造就。

2、理解課文說理的方法――舉事例、提觀點、作闡述、得結論。

3、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1、2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題並板書:《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二、投影簡介作者: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推尊爲亞聖,記錄他的言論、活動的《孟子》一書,是儒家經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述《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

三、明確學習目標

四、放錄音範讀課文

1放錄音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隨時點撥。

教師強調某些句子節奏和作用:

這篇文章大量使用結構整齊的駢句,朗讀時要注意它們的節奏,讀出氣勢。如用了排比句式的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學好文言文的關鍵是要多誦讀,讀出文章的節奏和氣勢。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採用了排比的句式,用於本段的議論,增強了論辯的氣勢。

五、指導學生結合註釋理解梳通文意

六、反覆朗讀,體會文意,爲分析理解課文做好充分準備。

第二課時

一、分析課文

1、指名讀第一段

提問:(1)、本段列舉了六位聖賢的典型事例,思考:這六位聖賢的共同點是什麼呢?這在論證中屬於什麼論證方法?

教師小結:第一段運用排比句式,列舉了六位由卑微到顯貴的歷史人物,說明擔負重任的人,事先必經受一番艱苦的磨鍊,爲下文將要說到的觀點提供了事實根據。

2、指名讀第二段

(1)理解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這句話的作用?

(故收束上文,歸納論證。也表句中停頓,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

(2)請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這是從哪些方面來概述其艱難困苦的狀況的?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佛亂其所爲。這是從思想、生活、行爲三個方面來概述其艱難困苦的狀況的)

(3)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

(歸納:一是能培養堅強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發展一個人的才能)

過渡:文中在亮明瞭觀點(人要擔當大任,應當先受艱苦磨鍊)之後,作了進一步的闡述,看第三段。

3、指名讀第三段

提問:爲什麼人在犯錯以後才能改正?(經過了主觀思想鬥爭)

文中哪句話是形容這種鬥爭的情形的?(用於心、衡於慮)

這種思想鬥爭的情況可以通過什麼來了解?(色、聲)

教師歸納:由引可見,孟子關於造就人才的觀點,不僅重視客觀環境的影響,也強調人的主觀因素。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

可以設想:一個國家,國內如果沒有嚴格執法,直言敢誎的臣子,那國君就會怎樣?(胡作非爲,獨斷專行)國外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那國君就會怎樣?(安於享樂,驕奢荒淫)如果這樣,那國家必將怎樣?(滅亡)所以,國君想把國家治理好,就得怎樣?(苦其心志所爲,即經過艱苦的磨鍊)

過渡:經過以上分析論證,作者推出最後的結論,齊讀第四段。

二、反覆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並達到背誦的程度。

三、作業

1、結合現實生活,談談你對生於憂患的理解?

2、現代人認爲順境也能成才,你有什麼看法?

板書設計:

舉實例 六位聖賢(排比)

提觀點

苦 勞 餓 空 行拂

心 筋 體 乏 亂所

志 骨 膚 身 爲

艱苦磨鍊

作闡述 個人→國家

得結論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八年級語文上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 篇5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初三年級

2.課時:1

3.學生課前準備

(1)、初讀課文,自主學習易錯字、註釋實詞,結合註釋瞭解課文大意;

(2)、網上搜集關於孟子及其著作《孟子》的相關資料;

(3)、網上搜集關於孟子的名言警句及其名人故事

二、教學課題

通過學習本文使學生了解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亞聖”——孟子的雄辯、善辯的風格,引導學生從歷史和現實生活中認識到艱苦奮鬥的生活對人的磨礪作用,並從中獲得啓發以砥礪自己的人生。因此確立本課的目標爲:

1、知識目標:學習有關文言文知識,分析作者如何層層深入論證論點;

2、能力目標:學習文章中用於敘述和議論的排比句式,理解文章說理的方法,體會文章邏輯嚴密而富於辭采的特點;

3、德育目標:領會人處於困境纔會奮發有爲,國無憂患往往遭滅亡的道理,培養學生艱苦奮鬥、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三、教材分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章是長春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十課《<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章。孟子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尊稱爲“亞聖”。所以學習此文時,要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課程標準語)本文是歷代傳誦的議論文經典名篇。它闡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提出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觀點,文章感情強烈、文采斐然、論述嚴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八年級學生剛接觸文言議論文,且部分語句比較晦澀,這就給學習本文帶來了一定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把重難點放在:

1、教學重點:

(1)、熟讀並背誦課文,理解使動用法,積累文言詞彙弄清論證方法的種類與作用;

(2)、學習文章中用於敘述和議論的排比句式,領會人處於困境纔會奮發有爲,國無憂患往往遭滅亡的道理。

2、教學難點:

(1)、瞭解孟子的雄辯、善辯的風格,學習本文擺事實講道理相結合、逐層推論的寫法;

(2)感知逆境成才、多難興邦的道理,現實中學會在困境中奮起。

四、教學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採用讀——議——析相結合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理清結構,找出文章的論點、論據,把握文章是怎樣用事實和事理論述觀點的。鼓勵學生展開討論,暢所欲言,教師適當點撥、分析。文中關鍵性的字詞或語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課文註釋加以揣摩、掌握。指導學生反覆朗讀,按文章結構來記憶、背誦課文,培養一定的文言語感。在認知閱讀環節中主要是讓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並掌握一些文言詞彙。在理解閱讀環節中主要是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結構,學習作者如何層層深入論證論點的方法。拓展閱讀環節中,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注意課內學習與課外閱讀積累的結合,結合實際領會人處於困境纔會奮發有爲,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本教案設計以學生讀議爲主,教師適當點撥爲輔,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課標要求。學生在自主、合作的學習中可以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掌握閱讀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教師引導下的探究學習,能夠使學生結合文本和生活等方面的學習資源,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本文有個別語句較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使學生理解課文有一定難度,教師可適當作一些講析。學生對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們能瞭解課文所講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徵博引。議論文的學習一般比較枯燥,教學時可適當插入一兩個短小的故事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八年級語文上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瞭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2.反覆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3.理解掌握重點實虛詞;瞭解課文層層推理得出結論和從歷史事例歸納出結論的寫法。

4.認識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觀點,懂得人處於困境能奮發有爲,國無憂患往往走向滅亡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掌握文中實、虛詞的用法。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及其特點。

難點:

引導學生結合實際領會文章論點蘊涵的深刻哲理。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戰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併戰爭日益激烈。爲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一)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遊說於齊樑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爲貴,君爲輕”,稱暴君爲“一夫”,認爲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內心修養的工夫,成爲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後,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爲鄒國亞聖公,明嘉靖九年定爲“亞聖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於孔子。思想事蹟大都見於《孟子》一書。

(二)《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於對當時執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願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於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範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三)學習生字:

舜(shun)歌畝(quan)傅說(yue)膠高(ge)百里奚(xT)孫叔敖(a0)法家拂士(bi)

(四)教師示範讀,學生自由地讀課文,注意重音、停頓。

三、默讀課文,理清條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全文共兩段。

第一段:舉例論證人才必須在艱苦的環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一層:擺事實。舉出六位有成就的歷史人物,擺出他們在取得成就之前都是歷經磨難的事實。

第二層:古往今來成大業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經歷種種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折磨,從而鍛鍊意志,增長才幹。

第二段:從正反兩個反面論述人處於困難境地才能奮發,無憂懼則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

三、教師小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本文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先列舉六個卑微到顯赫的人的事例,再講其中道理,由人及國,最後得出結論。說明了憂患可以使人生存發展,安樂可以使人萎靡死亡,激勵人們要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要勇於進取,獲得成功。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大家都熟悉“臥薪嚐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於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後,“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於安樂中的越王重蹈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麼樣的啓示呢?

二、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三、利用工具書,疏通文義。

四、古漢語知識

(一)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2.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同“橫”,梗塞,不順。)

3.入則無法家拂士(同“弼”,輔佐,輔弼。)

(二)詞類活用:

1.芳其筋骨(形容詞活用爲使動詞,使……勞累。)2.餓其體膚(形容詞活用爲使動詞,使……飢餓。)

3.空乏其身(形容詞活用爲使動詞,使……窮困缺乏。)

4.所以動心忍性(動詞使動用法,使……驚動,使……堅強。)

(三)一詞多義:

1.於:舜發於默畝之中(從);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給);徵於色(在);生於憂患(由於,在)。

2.而:而後作(承接連詞);而死於安樂也(並列連詞)。

3.發:發於聯畝(舉,被任用);發於聲(表現)。

4.拂:行拂亂其所爲(阻撓,違反);拂士(同“弼”,輔佐,輔弼)。

五、整體感知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歷練而終於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爲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爲,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爲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歷練。接着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仿,最後推出論點。

六、合作探究:

(一)課文連舉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明確:都出身貧賤,都經歷了磨練,最終都大有作爲。

(二)作者舉例是想說明什麼?

明確:說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經歷磨練;只有經過磨練纔能有所作爲。

(三)請你舉出古今中外同類型的事例。

明確:韓信受胯下之辱成將軍;愛迪生經歷上千次實驗發明了電燈;諾貝爾發明炸藥,實驗中多次被炸傷;貝多芬耳聾後寫出《命運交響曲》;居里夫人發現了鐳元素;張海迪高位截肢自學了四國外語。

(四)“故天將將大任於是人也”一句起什麼作用?“必”字說明什麼?

明確:起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必”字說明經受磨難是成就人才的必然途徑,這是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

(五)人才須經歷哪幾方面的磨難?又有怎樣的好處呢?

明確:經歷三方面磨練: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爲(行拂亂其所爲),好處是: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六)文章的第二段分別從哪兩方面論述了什麼道理?

明確: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人處逆境才能生存發展,國無憂患必將滅亡的道理。

(七)人爲什麼會常犯錯誤?爲什麼這樣以後就會改正?

明確:字宙是無限的,奧祕是無窮的,人在字宙中是極其渺小的,人受時空的限制,不可能無所不及。所以在認識事物時,必然要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人在犯錯誤的過程中,要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就會糾正錯誤認識,接近真理,走向成功。“失敗是成功之母”即在於此。

(八)“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是具體論述人在困境中思想行爲的表現。“徵於色”是指表現在神態上,“發於聲”是指表現在談吐上,都不同於從前,異於別人,顯示出非凡的氣質、修爲,從而被別人所瞭解,所任用。“而後喻”句照應了第一段中所指出人才被舉用的現象。

(九)“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是從國家存亡的反面來論述人受磨礪的好處。“法家”“拂士”是什麼意思?起什麼作用?有敵國外患爲什麼對國家有利?請同學舉歷史上的事例加以說明。

明確:“法家”是起着約束國君,限制國君的作用的。封建君主,天下惟我獨尊,“法家”

勸諫君主不去聲色犬馬,心繫國事。“拂士”是輔佐君王,爲君主出謀劃策的。有敵國外患,就會有恐懼意識、憂患意識,不斷地找出本國的弱勢,努力提高本國的國力水平,從而增強對敵鬥爭的優勢,使敵人不敢覬艦,也侵略消滅不了。歷史上商紂王、隋煬帝等事例都足以證明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這句話的正確性。

七、總結昇華

本文除了例證外,還用了什麼方法論證了這一道理?怎樣論證的?

明確:作者除了例證,還善於從個別到一般,講道理分析。並從正反兩方面對比分析論證磨練的必要性:作者先列舉了三個哲理性很強的事實:“人恆過,然後能改;困與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從正面闡述即使作爲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經受磨練,方能發奮進取的道理。接着,作者從個人的成長推論到治理國家,如果沒有法家拂士、敵國外患,往往會導致國家的滅亡,這是從反面論證。

文章通過兩方面論述,水到渠成,得出結論;“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八、教師小結:

學習《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啓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兩個問題,對我們仍具有可貴的啓發意義:一是關於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強調入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歷練中形成的,增長的。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纔會有所作爲。一是關於國家的治理問題。孟子指出擁有賢臣,採納諫誡,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的極端重要,這關係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道,佞幸弄權,沉湎安樂,喪失警覺,那麼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八年級語文上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 理解詞語舉、空乏、拂、所以、曾益、恆過、作、徵、喻、恆的含義。

2) 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 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教學難點:

1)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 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 導入新課:

大家都熟悉“臥薪嚐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於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後,“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於安樂中的越王重蹈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麼樣的啓示呢?

二、資料簡介:

孟子與《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遊說於齊樑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爲貴”君爲輕”,稱暴君爲“一夫”,認爲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內心修養的工夫,成爲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後,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爲鄒國亞聖公,明嘉靖九年定爲“亞聖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於孔子。思想事蹟大都見於《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於對當時執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願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於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範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 學生齊讀課文。

3、 學生個別朗讀課文。

投影顯示:

讀準下面加點字的讀音:

畎畝( ) 傅說( ) 膠鬲( )行拂( )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頓:

(1)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再讀課文,理解課文。

1) 學生自讀課文,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2) 小組交流,討論,解答翻譯中的疑難問題。

3) 學生講解課文大意。

4) 師生共同補充。

五、佈置作業:

1) 抄寫解釋2遍、課文1遍。

2) 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名句2句和事例1個。

第二教時

一、檢查複習:

1)註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

④所以動心忍性

2)背誦課文。

二、分析課文內容:

1)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鍊而終於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爲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爲,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爲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鍊。接着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仿,最後推出論點。

2) 這篇文章在論證方法上有什麼特色?

這篇短論採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羅列,如把成就偉人與國家滅亡對比,如先分析論證,後歸納觀點等等。

三、內容拓展:

(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請列出

兩句。

(2)哪些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道理?請列舉幾例。

四、比較閱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把握《孟子》散文的邏輯性和文采。

1.邏輯性——層層深入的論證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從戰爭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結構形式“總起——分承——闡述——結論”,體現了作者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般的邏輯思路,使文章極富說服力和感染力。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先列舉六位歷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與此相似的“是人”,從個別到——般,闡述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磨鍊的,接下來從個人作爲推論到治國,最後歸結出全文論點。作者論述的邏輯思路,外化爲一種“層進式”結構。

2.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明確:這兩篇短文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染力,這與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辭不無關係。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雙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國不以……威天下不以……”層遞排比,更有氣勢。章二開首列舉歷史人物,自然用的是並列排比;而“人恆過……”用的則是句式排比。足見孟子說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形式多樣,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兩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蘊藉。閃爍着哲理的光華。

五、談談學習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啓示?

六、佈置作業:

寫一篇讀後感。談談在物質生活日漸豐裕的今天,該如何認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八年級語文上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 篇8

一、詞類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 ……痛苦

2、勞其筋骨, 勞:,使 ……勞累

3、餓其體膚, 餓:使 ……受飢餓

4、空乏其身, 空乏:,使 ……受到貧困之苦 5、行拂亂其所爲 亂:使 ……顛倒錯亂

二、重點詞語解釋

1、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任:責任,擔子

2、行拂亂其所爲 拂:違背,逆,不順

3、而後作 作,奮起,指有所作爲

4、徵於色 徵:徵驗

5、而後喻 喻:明白,瞭解

6、入則無法家拂士 入:在裏面,指國內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

7、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國外

8、國恆亡 恆:常

9、生於憂患 生:生存發展。

三、重點語句翻譯

1、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

句義:所以,上天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個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體膚餓瘦,使他身受貧困之苦,所行不順,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

2、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內心困擾,思慮阻塞,然後纔能有所作爲;憔悴枯槁,表現在顏色上,吟詠歎息之氣發於聲音(看到他的顏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後人們才瞭解他。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如果國內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來的憂患,國家時時都有滅亡的危險。

4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堅強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幹。

6、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後纔能有所作爲。

四、課文內容理解

1、文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文中第一段所舉歷史人物的共同特點:都是在經歷了艱難困苦之後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

運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道理。

八年級語文上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 篇9

教學重難點:

1、 掌握文中實、虛詞的用法。

2、 弄清各段之間的聯繫。

3、 弄清本文的論證方法及其特點。

4、 理解標題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二、 本文的中心和結構。

1、中心:論述……的道理。

2、 結構:第1、2段:舉例論證人材要在困難中造就的道理。第3段:從正反方面論證經受磨難的好處,說明人處逆境能激發鬥志,國無憂患易滅亡的道理。第4段:提出論點。

三、 指導閱讀。

1、第1段.

(1)釋詞。重點古今異義詞:發,舉,築,士。

(2)這一段列舉了六個歷史人物,他們有什麼共同點?

(3)列舉事例有什麼作用?(作論據,以便議論。)

2、第2段.

(1)釋詞。故,降,於,是,苦,勞,餓,空乏,行,拂,亂,醜,性,益。

(2)這段內容是什麼?(說明一個人要增長才幹,有所作爲,必先在思想、生活、行爲講方面經受住磨練。)

(3)本段與上段有什麼聯繫?(是由第1段事例推斷歸納出的結論,反過來也證明了上段的事例。)

3、第3段.

(1)釋詞:4個“於”,2個“則”,恆,過,困,衡慮,作,聲,徵。色,發,喻,入,法家。

(2)這一段主要闡述了作者的什麼觀點?

4、第4段.

(1)句子翻譯。

(2)最後一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是本文主旨所在。)

5、本文的論證方法。(特殊論據——一般論據——中心論點。)

6、本文寫作特點。 (正反對比論證,排比手法。)

四、 總結。

五、作業。

八年級語文上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劃準節奏,揣摩文言文誦讀技巧。

2、辨析疑難字詞,疏通疑難句意

3、通過對作品的閱讀探究,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教學重點: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理解文意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關於人才造就的觀點。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1、故事激趣,導入新課

2、搶記和作者有關的文體常識。 (課件孟子圖片和旁解)

(作者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被後人尊稱爲“亞聖”。文章是一篇議論性散文。課文選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幾位弟子共同撰寫的,是孟子講學遊說言論的記錄,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他主張“仁政”、“民貴君輕”。)

(憂患能激人奮進,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會讓人委靡死亡)

四、闖關

第一關 朗誦

1、先掃除字音障礙,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畎(quan )畝

傅說(yue )

膠鬲( ge )

孫叔敖( ao )

拂亂( fu )

曾 益(zeng)

拂士( bi )

舜 (shun)

百里奚( xi )

2、感情朗讀

(1)教師範讀,請同學們拿出筆,勾畫出文章的節奏,重音

(課件出示標節奏的段落)

(2)請同學們對照課件上的節奏,重音,醞釀一下感情,自己再自由大聲朗讀。然後我請個別同學朗讀。

(3)全班齊讀。

第二關 理解文意

1、這關我們的任務是第一,二段,請同學們默讀課文一,二段,對照課下,找出不懂或者你認爲比較重要的字詞,男女生互相發問。

老師把幾個重點字詞整理出來了。(出示課件)

發:起,被任用。

舉:推舉,被起用。

士:獄官

市:市場

任:擔子,責任。

勞:使......勞累

餓:使......飢餓)

空乏:使.... 窮困缺乏

動:使......驚動心

忍:使.......堅韌

行拂亂:使......受到阻撓

曾:通“增”,增加

2、譯這兩段(中國語言具有含蓄美,許多意思和意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大家翻譯市,不求十分準確,只求大致理解)

第三關 探究內容

分組齊讀課文第一、二段。分組討論,探究下列問題:

1、課文連舉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2、作者舉例想說明什麼?有什麼作用?

3、請你舉出古今中外同類型的事例。

4、作者認爲要成就人才要經歷那些磨難?作者從哪幾個方面進行闡述這些?

請學生代表發言,師生共同補充。

第四關(與作者對話)

孟子認爲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現在有人認爲“順境也能出人才”,對此,你同意哪種觀點,談談你的看法(能舉例最好)

五、總結

我們回顧一下這節課的內容。

六、延伸作業:

收集有關孟子或人才造就的名言警句

板書:

26、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題解:憂患能激人奮進,使人生存發展,

安逸享樂會讓人委靡死亡。

1、列舉6個歷史人物的實例。

2、闡述經受的磨難。

八年級語文上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理解詞語舉、空乏、拂、所以、曾益、恆過、作、徵、喻、恆的含義。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教學重點:

1)理解詞語舉、空乏、拂、所以、曾益、恆過、作、徵、喻、恆的含義。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學情分析:

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經典議論文,且部分語句比較晦澀,學生首次接觸此類文章,對文體理解上必然存在困難,且初中學生對孟子的思想不可能過於透徹,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結合教材和學生特點,適當引導,把重點放在“疏通文意,積累重點字詞;反覆品讀,體會作者思想,把握主旨”上,文體解讀上可簡單帶過。

教學過程:

一、前置學習質疑問難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

一讀,讀準字音;

二讀,讀對停頓;

三讀,讀出氣勢和感情;

四讀,讀出疑問。

二、設置情境激趣導入

有一隻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鍋裏,恰好水已經開了,青蛙嚇壞了,使勁一跳,逃離了險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樣的錯誤,又掉進了那口鍋中,同樣的鍋裏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這次水還沒有煮開,青蛙覺得還挺舒服:這個熱水澡好哇!結果呢?——青蛙熟了!青蛙在開水裏逃生,青蛙在溫水裏死亡,給我們什麼樣的啓示呢?——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三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1、譯讀:

a疏通文章的重要字詞的含義,生生互動,探究解決,不會的交全班討論。

b在理解主要字詞的基礎上試着翻譯全文,自主翻譯,學生藉助課下注釋,逐詞逐句把文章翻譯成現代漢語。

C引導學生歸納課文重點詞語質疑問難。

d小組交流,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解決疑難詞句。

通假字:曾=增衡=橫拂=弼

詞類活用:苦:使……受苦;勞:使……勞累;餓:使……經受飢餓之苦;

動:使……驚動空乏:使……受到貧困之苦;:使……堅韌

古今義:發:古義:被任用;今義:送出;

舉:古義:被舉用;今義:舉起;

徵:古義:徵驗;今義:出征;

喻:古義:瞭解;今義:比喻。

虛詞:於:

①在;

②從;

③給;

④由於

2品讀

本文中作者闡述了什麼樣的人才觀?

反覆品讀,讀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深刻思想。

四、合作探究理解內容

1、孟子這篇文章論述了生活中的什麼問題?他的觀點是什麼?

2、課文是怎樣論證中心論點的?

3、學習了課文,你從中得到了什麼啓發?請談談自己的看法。

五拓展延伸成就人生

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的磨鍊。請查找相關資料,補充一些例子,說說你的看法。

2、你還知道哪些與課文觀點相似的名言?試寫一兩句。把你喜歡的名句寫在積累本上。

六、學有所獲智慧背囊

生活上要培養不怕吃苦,勇於吃苦的精神,學習上遇到困難,要迎難而上,學習退步了,不必灰心,積極進取。

人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經歷困苦。

要在解決困難的過程中及時總結經驗教訓。

困難是鞭策自己前進的最好的老師。

成功之後還要不斷的開拓創新,取得更大的成就。

永遠要記住所有的成功都是暫時的。

七中考鏈接當堂訓練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着重號的詞語。(2分)

①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是:_

②所以動心忍性所以: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舉:被選拔)

B、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任:責任,使命)

C、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佐)

D、人恆過,然後能改(過:過去)

3、下邊句中加着重號的字不屬於通假字的一項是()

A、舜發於畎畝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

C、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D.入則無法家拂士

4、下列加點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爲B、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出淤泥而不染C.舜發於畎畝之中宋何罪之有

D.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賢於材人遠矣

5、下列句子朗讀停頓/標示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B、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C.行拂/亂其所/爲D.入則/無法家/拂士

6、下面是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主要講了兩個問題: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國家。

B、文章開頭先用六位名君賢臣的事例來引出論題。

C、第三段先反面論述磨難對人生的意義,再從正面論證沒有憂患的危害性。

7、請概括回答“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類人。(2分)

答:

8、爲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開篇運______的論證方法,因爲六人的經歷相似,都是先_________又都_____。本文主要論述了()和()兩個方面的問題。

八、板書設計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列舉六位聖賢事例(舉例論證)

個別

一般

擔當重任必先經過一番磨練(道理論證)

身處逆境須努力奮發國無憂患易滅亡(正反論證)

個人(正)(反)國家

(中心論點)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九、課後作業鞏固提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於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大任”指什麼?“是人”指哪種人?

2.用橫線標出“是人”需要經受哪些磨鍊?

3.通過這些磨鍊能帶來什麼好處?(用原文回答)

4.概括本段主要內容。

5.翻譯下面的句子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有人說:“逆境能成才”,“順境也能成才”,請你舉例談談對此說法的看法。

八年級語文上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 篇12

一 、教學目標:

(一) 德育目標: 領會人處於困境纔會奮發有爲,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

(二) 智育目標: 學習有關文言文知識,分析作者如何層層深入論證論點。

二、 教學重點、難點:

(一) 分析文章內容,特別是文章第二、三段。

(二) 引導學生結合實際領會文章論點蘊涵的深刻哲理。

三、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句名句的作者是誰?(孟子)今天我們再學習他的散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用兩分鐘時間搶記和作者有關的文體常識。

(作者孟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被後人尊稱爲“亞聖”,名軻,字子輿。文章是一篇議論性散文。課文選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幾位弟子共同撰寫的,是孟子講學遊說言論的記錄,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他主張“仁政”、“民貴君輕”。)

二、感知課文

1、齊讀課文,版述學生讀錯的字詞並解釋:

畎(quan)畝:田間水溝 付說(yue)

曾(zeng)益:同“增”,增加 膠鬲(ge)

拂(bi)士:同“弼”,輔佐君主的賢士 拂(fu)亂:違反、阻撓

2、自由朗讀課文,疏通文意,教師出題檢查掌握情況:

(學生圈點勾畫出穎難字詞,並且學生之間自由討論,共同解決)

A、詞類活用。

勞(形容詞活用爲使動詞,使......勞累)其筋骨餓(使......飢餓)

空乏(使....窮困缺乏)所以動(使......驚動)心

忍(使.......堅韌)性行拂亂(使......受到阻撓)其所爲

人恆過(名詞活用爲動詞,犯錯誤、犯過失)

入則、出則(動詞活用爲名詞,國內、國外)

B、古今異義詞。

舉於版築之間(今義:建築、修路古義:搗土用的杵)

舉於士(今義:士兵古義:獄官)

C、多義詞。

於:舜發於畎畝之中(從)而:而後作(承接連詞)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給)而死於安樂也(並列連詞)

徵於色(在)

生於憂患(由於,在)

發:發於畎畝(舉,被任用)是:於是人也(這樣的)

發於聲(表現)今義,判斷動詞

拂:行拂亂其所爲(阻撓,違反)

拂士(同“弼”,輔佐,輔弼)

學生如果還有疑難,可以讓他們舉手示意,老師再加以疏導,共同解決。

3、齊讀課文,加深印象。

第二課時

一、 齊讀課文,感知內容

二、 分析課文第一段:

1、請一學生示範朗讀第一段,並請另外一名學生翻譯這一段

2、這段提到古代幾個人物?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六個,都出身貧賤,都經歷了磨練,最終都大有作爲)

3、作者舉例想說明什麼?(說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經歷磨練;只有經過磨練纔能有所作爲)

4、請你舉出古今中外同類型的事例。

(韓信受胯下之辱成將軍;愛迪生經歷上千次實驗發明了電燈;諾貝爾發明炸藥,實驗中多次被炸傷;貝多芬耳聾後寫出《命運交響曲》;居里夫人發現了鐳元素;;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領導人開創了新中國的歷史;張海迪高位截肢自學了四國外語.........)

三、 分析課文第二段:

1、第一段是記敘,那麼第二段屬於什麼? 議論

2、一學生示範朗讀,並請另一同學翻譯,老師給予糾正出現的錯誤。

3、作者在這段中議論的觀點是什麼?

古往今來受“大任”、成大業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經歷種種肉體和精神的折磨,從而鍛練意志,增加才幹。

4、背誦第二段(採用抽查一兩個學生的形式)

四、 分析課文第三段:

1、一學生示範朗讀,另一學生翻譯

2、這段從哪兩個方面來論述了什麼道理?

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個人成才與國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個人老犯錯誤,就能促使他改正錯誤,思路阻塞不通, 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 一個國家,如果內無堅守法度的世族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無足以與之抗衡的鄰國和外患的入侵,這樣的國家就會滅亡。

五、 最後,作者提出了一個什麼觀點?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六、 當堂背誦課文

七、完成練習(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