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集錦15篇)

八年級語文教案(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8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語文教案(集錦15篇)

八年級語文教案1

學習目標

1、在朗讀的基礎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內涵。

2、體會、揣摩和學習抒情性語言和多種手法。

3、體驗和培養樂觀精神。

學習過程

一、課前熱身

(一)瞭解作者及課文背景。

1、作者:高爾基(1868—1936),蘇聯作家,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當過學徒、碼頭工、麪包師傅等,曾流浪俄國各地,經歷豐富。1892年開始發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寫沙皇統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1905年和列寧會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響,1906年發表了長篇小說《母親》,反映了俄國工人階級的革命鬥爭,被列寧稱爲是“一本很及時的好書”。高爾基的小說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劇本有《底層》等,除此以外,作者還寫了許多政論、特寫、回憶、文學論文等,對世界文學的影響很大。

①高爾基在俄語裏的意思是“痛苦的”。高爾基要用文藝作品反映人民的痛苦,爲人民的苦難而大聲疾呼,所以用了這個筆名。

②“海燕”在俄語裏是個合成詞,由(暴風雨)和(信使、預言家)兩個詞合成。作者當時已預感到革命的風暴將要到來,這使他很自然地聯想到這種鳥兒。

2、時代背景:19世紀末葉,西歐經濟危機蔓延到俄國,大批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勞動人民生活貧苦。再加上沙皇統治日趨黑暗,人民羣衆無法忍受,反抗情緒日益高漲。那時,正是俄國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夕,馬克思主義已經在工人中傳播,工人運動此起彼伏,階級矛盾空前激化。高爾基親自參加了反對沙皇的火熱的革命鬥爭。他目睹反動軍警毆打、屠殺 學生的罪行,於是滿腔義憤地寫下“幻想曲”《春天的旋律》。這篇小說描寫了一羣鳥兒的談話和爭論,用鳥兒的形象來表現當時社會各階層的代表人物。由於革命觀點鮮明,沙皇書報審查機關不準出版,只有結尾部分才得以發表,這就是《海燕》。爲什麼這部分能發表呢?那是由於作者巧妙地運用了象徵手法,才躲過了愚蠢的檢查人員的眼睛在這一時期,

3、散文詩兼有詩和散文的特點。它以散文形式表現抒情詩的內容,是一種容量較大、運用自由、散文化了的詩。它把詩的精練、音樂美和散文的舒放、靈活多樣的表現力融爲一體。形式上,散文詩不分行排列,但它具有詩的意境和嚴格的音節、韻律。讀起來鏗鏘悅耳,非常動人,

(二)課文誦讀,注意讀準字音,瞭解重點詞語的含義。

竄( ) 呻 吟( ) 蠢( ) 企( ) 膽 怯( ) 掠( )蒼茫:

高傲:

蜿蜒:

掠起:

預言家:

二、朗誦舞臺(帶着感情去讀吧,相信自己的感覺!)

三、課堂探究

(一)自主學習(先自主學習以下問題,疑難問題在題號上做出標記。)

1本文的線索是什麼?

2、文章以時間爲序,着重刻畫了幾個場面?在不同的場面中海燕都有些什麼樣的表現?

3、分析海燕的象徵意義:

(1)課文三次描寫海燕的.英姿,海燕的叫喊,請找出有關的語句並有感情地朗讀。你覺得海燕是怎樣的形象?那些詞語最能體現出海燕的這種精神?

(2)聯繫當時的時代背景,這僅僅是寫海燕嗎?

大海、風、雲、雷、電、海鷗、海鴨、企鵝、暴風雨又象徵了什麼?

4、文章通過什麼方法塑造高大的海燕的形象的?

5、交流探討“面臨生活的暴風雨”應如何應對

(二)合作研討(將交流合作變成真正解決自己的手段,真正發揮其功效!)

自主學習完成後,組長自覺組織組員研討自主學習時解決不了的問題。

(三)展示講解(展示自己的機會到了,或許這也就是改變自己的機會!)

由已經掌握的學生或老師在黑板前進行必要的講解,其他學生補充質疑。

四、課堂小結:

我們在美的享受中解讀了作品,感受到作者抑惡揚善、愛憎分明的情感態度,感悟到海燕穿越時空的壯美。作品運用多種手法,使全詩集詩情、畫意、理趣爲一體,成爲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瑰麗明珠,其產生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是無比巨大的。同學們,讓我們在生活的暴風雨中也做那勇敢飛翔、搏擊長空的海燕吧!

五、鞏固提升(要相信自己能完成的很好哦!)

本文運用了象徵手法。象徵是用具體事物表示某種抽象的概念或思想的寫作方法。請大家再舉一些常見的事物,如青松、紅旗、鮮花,鴿子說說它們象徵了些什麼?

八年級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瞭解作者與背景;2瞭解小說通過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來刻畫人物的寫法;3品味小說語言,掌握文章刻畫人物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從理解作品塑造人物的方法入手,以小說的三要素爲契點去分析文章;2反覆誦讀,仔細揣摩小說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

1通過學習課文,感受作者對孔乙己的批判與同情;2明確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和封建社會的腐朽與病態。

教學重點:

探究小說人物的性格內涵,體會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義。

教學難點:

結合時代背景,深層體會小說的思想意義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走近作者:本文作者筆名是,浙江紹興人。是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主要作品還有短篇小說集,散文集,散文詩集及雜文集,譯著《毀滅》等。本文是他在五四本文選自前夕繼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是又一篇討伐封建制度與封建文化的戰鬥檄文這是魯迅發表的第二篇小說。

2背景介紹本文寫於1918年冬。作者選取了社會一角—魯鎮的咸亨酒店,藝術地再現了二十多年前社會上的這種貧苦知識份子的生活,就在於啓發讀者對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當時的教育現狀,思考當時的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是一篇反封建主義的作品。(資料銜接關於封建科舉制度封建科舉制度是隋朝以後封建王朝用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戊戌變法前,全國每年有100多萬讀書人,參加考選“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選;三年一考的“舉人”,入選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進士”,入選者只有萬分之一。許多讀書人老死科場,利慾薰心,精神畸形,成了科舉的奴隸,成了科舉制度的受害者。我們要學的課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個。讀書人“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他們處理社會事物、謀劃生計的能力是很缺乏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又讓他們鄙視體力勞動,至於經商營業,更是不恥。所以實際上,封建文化和科舉制度所培養出的人是一羣無用的人。)

3文體知識回顧

(1什麼叫小說?(2)小說的三要素是什麼?

(3)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是什麼?

4閱讀全文,完成下列任務:

①勾畫出理解有困難的字、詞、句。

②迅速抓取自己認爲重要的信息標註出來。選擇你自己喜歡的讀書方法,可以朗讀,也可以默讀;可以速讀,也可以跳讀。完成以下的任務;

1、小說主人公的姓名;2、故事發生的年代;3、故事發生的環境。

4、《故鄉》是反映舊中國農村勞動人民命運的,着力刻畫了閏土這一窮苦農民形象。本文關注的是哪一類人物的命運?

5注音附和()不屑()置辯葷()菜咸亨()酒店

羼()水拭()蘸()闊綽()舀()水漲哄()笑間()或着()了慌打折()腿門檻()

三合作交流完成:

(一)小說閱讀任務一:結構分析小說的結構:小說與其他敘事類文學作品(如童話、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戲劇等)一樣,講究故事情節的生動曲折,在分析其結構時,通常可以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過程,將全文分爲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的在開端前還有引子,結局後還有尾聲。)按照小說的`基本結構,給全文分層,並概括各層大意。

學習第一部分

1、課文爲孔乙己設置了一個什麼樣的生活環境?

2、爲什麼要寫“我”在咸亨酒店裏專幹溫酒的營生?換個問法即:這篇小說爲何用第一人稱“我”——小夥計的口吻來寫?

3、第三節中的“掌櫃是一副兇臉孔……所以至今記得”,這句話起什麼作用

4、這裏寫了哪兩種來喝酒的人?爲什麼要寫這兩種人?

學習第二部分的第一層

閱讀課文第4——9段內容,簡略說說孔乙己的身世和他的悲慘遭遇

學習第二部分的第二層

1、第10節中掌櫃提到“孔乙己長久沒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是這位掌櫃在關心着孔乙己嗎?

2、第11節爲什麼寫到“秋風一天涼比一天”?這僅僅是自然環境的描寫嗎?

3、請同學們對比開頭第4節與第11節的外貌描寫有何不同?這又反映了什麼?

4、4孔乙己被何家和丁舉人吊打,同是讀書人爲何打讀書人?

5、請同學們注意這麼一個細節:課文第4節中寫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而在第11節中卻是“從破衣袋裏摸出四文大錢”,這一“排”一“摸”有何區別?

6、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矛盾嗎?

(二)、閱讀任務三:人物分析探究主人公的性格特徵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說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創作出來的,“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本課學習重點是分析主人公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及刻畫人物的手段。)

人物形象刻畫手段:正面描寫——外貌、語言、行動、心理側面描寫——對烘托

思考:1孔乙己生活非常困頓,遭遇非常悲慘,但他身材高大,又能寫得一手好字,完全可以自食其果,是什麼原因使他遭到如此下場?如何理解課文中寫孔乙己“不會營生”“好喝懶做”“偶然做些偷竊的事”?

2孔乙己性格鮮明,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閱讀課文,說說作者通過哪些方法來表現孔乙己性格的。從文中找出。

3說明造成孔乙己悲劇的原因

4、課文幾次寫到笑,各有什麼不同的含義”以鬨笑聲來寫孔乙己的悲劇,有什麼特殊的藝術效果?爲何作者在文中屢次寫到“笑

5、探究《孔乙己》的主題

四小結全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二合作交流

(1)小說閱讀任務三:環境分析(環境是人物活動的場所。小說中人物總是與特定的社會環境相依相存,充分理解小說所描繪的社會環境,有助於讀者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從而抓住小說的主旨。)精心閱讀課文1-3段,說說本文圍繞酒店,寫了哪些人、哪些事,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反映了當時怎樣的人際和社會關係。

環境描寫的作用:

(2)對比映襯手法運用

(3)小說特點

(4)思維拓展;你可憐孔乙己嗎?你討厭孔乙己嗎?假如他來到你面前,你會給他說什麼?

三總結反思

資料銜接名家論孔乙己

魯迅——孔乙己是一個遭社會涼薄的苦人。葉聖陶——潦倒、不幸的讀書人。

劉再復(美學家)——貧賤而悲慘的“多餘人”,失去人的尊嚴與資格、被社會所恥的下層知識分子。錢理羣(北大教授,魯迅研究家值得同情與焦慮的,有着悲劇性、荒謬性地位和命運的知識分子。

四鞏固練習閱讀《孔乙己》片斷,回答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同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爲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裏,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裏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着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引得衆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1.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惟一的人”一句,理解最正確的一項是()A、說明孔乙己雖然貧苦潦倒,卻嗜酒如命,不加節制。

B、說明孔乙己是個讀書人,身份與衆不同,高人一等。

C、說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卻以讀書人自居,迂腐可笑。

D、說明孔乙己生活悠閒,喜愛喝酒穿長衫,氣質不凡。

2.作者刻畫孔乙己的人物形象,運用哪些描寫方法?

3.對孔乙己給酒客所帶來的歡笑的理解是

4.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下列語句的含義。

①“身材高大”說明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說明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部亂蓬蓬的花白鬍子”說明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穿的長衫“又髒又破”說明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面小說選段,完成1—6題。

中秋過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須穿上棉襖了。一天的下半天,沒有一個顧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時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櫃檯下對了門檻坐着。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着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見了我,又說道,“溫一碗酒。”掌櫃也伸出頭去,一面說“孔乙已麼,你還欠十九個錢呢!”孔乙己很頹唐的仰面答道,“這……下回還清罷。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掌櫃仍然同平常一樣,笑着對他說,“孔乙已,你又偷了東西了!”但他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麼會打斷腿?”孔乙已低聲說道,“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櫃,不要再提。此時已經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櫃都笑了。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他從破衣袋裏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裏,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着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1.文字渲染一種悲涼的氣氛,表明作者對孔乙已的態度是:

2.文字主要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等描寫刻畫人物性格。請從上邊文字中摘抄一例你最爲欣賞的動作或語言描寫的句子進行賞析。

摘抄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賞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說的情節可分爲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等部分,本段在《孔乙己》這篇小說的情節中屬於哪一部分?4.寫出本段的具體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

①時間:_____________②地點:______________③人物:___________④事件:____________

4.“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一句,除了交代時節氣候之外,還有什麼作用?

5.選文中幾次寫酒店的人對孔乙己“笑”,這有什麼作用?分析不確切的

一項是()。A.增強悲劇氣氛,與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強烈的對比。B.揭露封建社會的冷酷。C.批判當時羣衆的麻木、冷漠D.加強喜劇色彩,是對孔乙己可笑性格的嘲諷。

6.掌櫃的一再提到“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對其作用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說明掌櫃唯利是圖,一心只想着錢。B.擔心孔乙己不能還他的錢。

C.含蓄地表現孔乙己的地位低下,全部身價還不如十九個錢。

D.表明孔乙己每況愈下,窮困潦倒。

八年級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注重整體感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通過參考註釋和工具書,對文章的主要內容及感情基調有初步認識。

2.注意培養學生的文言文語感,以朗讀和背誦帶動其他環節。

過程與方法

1.誦讀,體味語言的自然美,學習寫景的技巧。

2.從敘事寫景的角度比較兩篇文章的異同,加深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答謝中書書》:感受祖國山川之美。

2.《記承天寺夜遊》:培養豁達寬廣的胸襟。

【重點和難點】

重點:整體感知作品內容,領悟作者發現美、欣賞美的情懷。

難點:反覆誦讀,體味語言之美。

【教學方法】

誦讀法課外資料延伸法

【課前準備】

陶弘景及蘇軾的生平資料、承天寺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對於祖國的秀美山川,無數位文人在讚羨的同時,也作了大量的描寫,但用書信這一文體進行描摹並且成爲名篇的卻並不多。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陶弘景用書信文體寫的《答謝中書書》,從中感受他所描繪的山川之美。

二、作者簡介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陽秣陵(今南京)人。幼有異慧,年四五歲即以荻爲筆在灰中學書,讀書萬卷,未及弱冠,齊高帝即引爲諸王侍讀。後隱居於句容茅山,自號華陽隱居。因梁武帝早年與之遊,即位後,逢有朝廷吉凶徵兆等大事,常前去徵詢他的意見,時人稱他爲“山中宰相”。好神仙之術,愛山水。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詩文今傳《陶隱居集》輯本一卷。

三、文本鏈接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時期,因政局動盪,社會混濁,他遁遜山林,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所以他在《答謝中書書》中以描畫山水昭示自己所好,並作爲對友人的安慰。

四、整體感知

1.明確學習目標。

2.範讀課文。

(1)學生聽讀課文,注意句子的節奏、輕重音等,初步感知課文。

(2)自由朗讀兩三遍課文,進一步感知課文,做到流利地朗讀。

3.疏通文意。

(1)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如遇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討論解決。

(2)教師明確重點詞語。

五色交輝:交相輝映。曉霧將歇:消散。

夕日欲頹:墜落。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參與,這裏指置身其中。

(3)全班討論,理解文章大意。

4.背誦課文。

(1)自由競背。

在四人小組內互相檢查背誦。

(2)教師抽查背誦。

五、課文精讀

1.本文語言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試歸納本文的語言特點。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運用對偶、排比手法,語言精練生動,將描繪的山水之美寫得清麗自然,毫無堆砌雕琢的弊病。

2.深化:找出文中你所喜愛的句子並簡要分析。

3.拓展:“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歷代詩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詩句,請大家相互交流收集的詩句,並試簡評詩句特色。

4.《答謝中書書》首句總領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懷。綱舉則目張,中間部分承前文具體描寫山川之美,選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從仰視、俯視、平眺的視覺角度,從色彩,從四時,從晨昏,從動靜,從聽覺等角度展開,用自己獨特的體驗去詮釋自然景物綺麗的風光,展現出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卷。而最後一句則以感慨收束,自比先賢,怡情山水,自得其樂。

六、探究昇華

描寫謳歌自然之美的作品浩如煙海,但像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這樣短小簡約、字精意達的卻並不多見,我們應學習他不作繁文、惜墨如金的寫作態度。

七、文章脈絡

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從古至今,以“共談”概說人人皆愛,以“美”點明全文中心。當中部分則具體敘寫山川之美。最後墊以“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先以感嘆總括前文,復以名人證實此說。

八、寫作特點

1.描寫細緻。

“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這三句是寫靜景,寫得形色俱備,精彩紛呈。作者先以“入雲”表示山之高峻與雄偉,以“見底”表示水之清澈與透明,一仰一俯,視野開闊,山水盡收眼底。接着移步換景,由清流而寫兩邊的景物。可寫之景物必定多不勝數,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給人以具體的視感:五彩繽紛的石壁,鬱鬱蔥蔥的樹林,碧綠青翠的竹園。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斕,足以讓人大飽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點。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作者描寫自然景物時,扣住最能表現景色特徵的時間——早、晚來描繪。在旭日東昇、晨霧將散的一片寂靜裏,山林中呈現一片猿鳥爭鳴的歡騰景象。“亂”字寫出了猿鳥爭鳴的喧鬧景象,使整個山林充滿着勃勃生機。夕陽將要落山時分,餘暉照映着水面,層層粼波之中,不斷有魚兒從水中爭相躍起。“競”字寫出魚兒爭先恐後躍出水面的場景。一早一晚,一空中一水面,一鳴一躍,構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立體流動畫面。

2.抒寫奇美。

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中展現了多種“美”。一是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二是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爲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三是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四是動靜相襯之美。高峯爲靜,流水爲動(形體);林青竹翠爲靜,五色交輝爲動(光色);日出霧歇爲靜,猿鳥亂鳴爲動;日落山暝爲靜,游魚躍水爲動(聲響)。

九、板書設計(略)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見過月亮,也沐浴過它的清輝。在古代,月亮是人們寄託情思、抒發情感的物象。描寫月亮的文學作品數不勝數。今天我們來學習宋代文學家蘇軾寫的一篇有關月亮的小短文——《記承天寺夜遊》。

二、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人。父蘇洵、弟蘇轍都以文才聞名於世,而他的成就。他在歐陽修去世後,成爲宋朝文壇領袖。他在散文、詩詞、書法、繪畫方面均有驕人的成就,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作家。

三、文本鏈接

元豐二年,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被網羅罪名投入監獄,四個多月後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由於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賞月排遣心中的苦悶,故作者借景抒情寫了此文,表達了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

四、整體感知

1.範讀課文。

(1)學生聽讀,畫出生字詞,注意句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讀兩遍課文,進一步感知課文。

2.疏通文意。

(1)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如遇有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討論解決。

(2)教師明確重點文言詞語。

①念(考慮,想到)無與爲樂者,遂(於是,就)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②相與(共同,一起)步於中庭。

③但(只是)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罷了)。

(3)全班討論,落實翻譯。

(4)競背課文。

(5)抽查背誦。

五、課文精讀

1.文中是如何描寫月色的.?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這十八字寫景,有何妙處?

文中十八字寫景,運用形象生動的比喻,使讀者如見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創造了一個明淨幽閒的境界。作者將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描繪得充滿詩情畫意。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句話應怎麼理解?

明月經常有,美景亦常在,但人物心情不同,欣賞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當時與張懷民俱貶官黃州,雖任團練副使,卻無實權,實在是一個閒人。作者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貶,心境肯定不會如意,但是作者卻能從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並描繪得充滿詩情畫意,表現出作者豁達寬廣的胸襟。

4.《答謝中書書》與本文都寫自然景物,但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現加以分析。

《答謝中書書》一文作者是個隱士,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對山水的喜愛欣賞之情與無人能同賞的些微悵惘。本文卻是作者貶官之後作的,不免有對自己宦海浮沉的悲涼、失意、惆悵和憤懣之情,但同時也有善於自我排遣的豁達態度。

六、探究昇華

山川、清流、明月是大自然對於人類的恩賜,也是無數文學家們不遺餘力地歌頌和吟賞的對象,不論是得意或失意之人,彷彿只要迴歸到了山水中,與清風明月爲伴,那一腔的失意或悵然總能一掃而空,重獲心靈的自由。

“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山水的清音與絲竹之音截然不同,它能讓真心觀賞它的人蕩盡胸中塊壘,得到無比美好的精神享受。古往今來的人們從大自然的美景中不僅能尋求精神上的安寧,也在沉醉山水之中練就了一雙慧眼,他們用生花妙筆及時地描繪出了這些美景,並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不論是陶弘景《答謝中書書》中無人同賞的些微悵惘,還是蘇軾《記承天寺夜遊》中的豁達,都能夠引起千載之後人們的共鳴,讓人彷彿進入當時的情境中。

七、文章脈絡

《記承天寺夜遊》可分爲三層:第一層寫作者與張懷民在庭中散步。第二層寫散步時所見的月色。第三層寫作者內心的感慨。

八、寫作特點

《記承天寺夜遊》

1.襯托手法的運用。

這是一篇小品文,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描繪月光明亮之美的方法。他不是直接寫天上的月亮如何璀璨、明淨,而是運用襯托的手法,寫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從下到上,突出月亮的皎潔,給人一種獨特的自然之美,把景物描寫得栩栩如生。

2.寫景、抒情、敘事相結合。

全文以敘事、寫景爲主體,以抒情爲輔助。小品文寫出了作者承天寺夜遊的感受,大體可歸結爲:前半部分敘事,中間部分寫景,最後三句抒情。這樣,使全文寫景、抒情結構分明,敘事中流露出被貶的悲寂,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借景抒情,給人以無限的回味和感慨。

3.詞語的巧妙運用。

文章中起筆扣“夜遊”,徑入題旨,接着用“至”“尋”“步”等詞,把夜遊的地點、同遊者等交代得清楚明瞭。又如作者寫“月”,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作者別具匠心地從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見到月色空明。這樣寫,精緻而含有深長的意味。

九、板書設計(略)

八年級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關鍵詞語在表達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體味並準確理解文章所表達的父子深情。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在特定的環境下進行細緻描寫的特點。

2.體會本文選擇最佳角度命題立意、精選材料、詳略得當、謀篇佈局的寫作方法。

3.體會本文樸實真摯、飽含深情的語言風格。

情感目標

1.感受父子情深,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體會自己父愛的深沉與偉大,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學會關愛他人。

【重點難點】

1.體會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進行細緻描寫的特點,感受理解父親的愛子之情。

2.體會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學設想】

1.掌握作者情況及作品背景。尋找歌曲《懂你》、《父親》等的相關資料。

2.用音樂烘托氣氛感染學生:誦讀―感知―設疑―對話

3.朗讀教學法、研討點撥法。重點研讀文中四次背影中的“望父買橘”片段、父親說的“五句話”、三處情感跌宕,體會語言質樸的特點。選用語言實例賞析,體會關鍵詞語的妙處,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最後知識的延伸、情感的遷移,佈置作文訓練,教師在疑難處給予指導點撥。

教學設計

課前進行情感薰陶,播放歌曲《懂你》

一、導入新課

1、看文章《兒子眼中的父親》,談感想;

2、引入課題《背影》。

二、走近作者(作者簡介)

三、背景簡介

四、文本探究

1、整體感知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思考:

A、你收穫到文章哪些信息?

B、你能用“我覺得-------”這樣的句式來說一句話,談談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看法嗎?

2、合作探究

A、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和個人的感受,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B、小組討論交流,對提出的問題篩選、整理,思考問題是否有價值,並把問題寫在紙條上。

3、精心賞析

A、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現了幾次?請從課文中圈畫出來,讀一讀,並用簡潔的.幾個字概括一下。

B、你認爲哪個背影最感人,最能體現父親對兒子真摯的愛?(望父買橘)

C、爲什麼背影凝鑄着父親的深情呢?你能結合詞句具體說說嗎?(動作、衣着)

D、作者爲什麼要把父親的背影寫得這麼詳細了嗎?

E、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誰能有感情的給我們讀一遍?老師給他配點音樂,一生配樂朗讀(生鼓掌)評點

F、名家範讀(師放錄音)

G、你還能從文章中找到樸實而感人的句子給我們讀一讀,並作點簡要的分析嗎?(解讀五句話,體會語言的質樸)

H、那麼,文中的兒子理解了嗎?,兒子用什麼方式來表達對父愛的理解和領悟的呢?

(解讀四次流淚)

I、小結(點出中心“父愛子,子愛父”)

五、敞開心扉,暢談心聲

你有過被父母感動的記憶嗎?想一想吧!誰願意把你的幸福和我們一起分享呢?

六、教師寄語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大的,

是父母對兒女的恩情!

七、結束語(背景音樂《父親》)

八年級語文教案5

◆知識與能力

1.理解課文,瞭解新聞消息的特點,並能進行簡單分析。

2.體會文中語言的準確精練、鏗鏘有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提高閱讀的質量和速度。

4.準確認讀“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和課文下注詞語,並掌握它們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1.學生預習,教師重點講解,輔導課堂練習。

2.討論法、問答法、點撥法、幻燈片演示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增進對新中國創建歷史的瞭解,引導學生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學習革命前輩英勇奮鬥的精神。

重點難點疑點剖析

◆重點

1.把握課文內容,瞭解新聞消息的一般特點。

2.體會本文準確簡潔的語言風格。

3.分析文章的謀篇佈局,注意劃分層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後內容的聯繫。

◆難點

1.引導學生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2.分析本文準確簡潔的語言風格。

3.培養學生提高閱讀的質量和速度。

◆疑點

作者遣詞造句是怎樣做到準確精煉、鏗鏘有力的。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學習掌握新聞的基本常識。

2.瞭解兩篇新聞的背景資料。

3.準備課堂練習的幻燈(見練習設計)。

◆學生準備

1.蒐集幾則新聞,準備在課堂上講述。

2.預習課文,準確認讀“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和課文下注詞語,並掌握它們的意思。X k b 1 . c o m

第1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一、創建情景,導入(約________分鐘)

二、朗讀第一則新聞,對文章產生整體認知(約________分鐘)

三、理解第一則新聞內容,把握新聞的六要素(約________分鐘)

四、分析本則新聞的五個組成部分,初步瞭解新聞的特點和寫法(約_______分鐘)

板書設計

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毛澤東

導語:簡述渡江戰役勝利成功(1~2句)

主體:詳述三路大軍戰鬥經過(3~16句)

第2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一、分析本文準確簡練的語言風格(約________分鐘)

二、討論課文的寫作特點(約________分鐘)

三、導入第二則新聞(約________分鐘)

四、解析課文結構.深入理解文章內容(約________分鐘)

板書設計

本文寫作特點:

依時敘事,

詳略得當,

敘議結合,

去粗取精,

語言精煉。

第3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一、疑難字詞練習(約________分鐘)

二、課堂練習(約________分鐘)

三、作文(約________分鐘)

板書設計

疑難字詞:突破潰退擊潰頑強阻遏逃竄

練習設計

1.閱讀下面這則消息,回答問題。

新華社呼和浩特5月3日電從今天上午10時開始,內蒙古出現大範圍大風、揚沙、沙塵暴天氣,其中呼和浩特市地區遭遇強沙塵暴,是今年以來的一次。

(1)這是消息的導語部分,根據它來填寫消息的標題。

(2)這則消息的來源是哪裏?

(3)根據導語部分,寫出這則消息的下列幾個要素。

時間:

地點:

事件:

輔導練習提示:(1)的答案具有不確定性,可讓學生探討出幾個標題。

2.新聞主要是用事實說話,但也可插入簡要的議論。本文議論了敵人毫無鬥志的原因,一方面是我軍英勇善戰,另一方面和國民黨拒絕簽定和平協定有很大關係。兩方面的順序能否顛倒,爲什麼?

輔導練習提示:先區分記敘和議論兩種表達方式,找出議論的語句,再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法探討

1.因本課所選兩篇新聞皆是戰爭題材,所以教學時除了要抓住新聞的特點外,還要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特點。抓住新聞的特點,就要分析每則新聞的五個組成部分、寫作特點和它的六要素。講解新聞的五個組成部分時,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點。

2.由於這兩則新聞所報道的事件離今天已有半個多世紀,在教學時對背景資料加以介紹就尤爲重要。在講解《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之前,應讓學生了解整個渡江戰役的情況。《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則需要介紹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概況,對轉入戰略進攻之後的情況要重點介紹。當學生對背景資料有了瞭解之後,課文中相關內容理解起來就較爲容易。

參考資料

新聞,又叫消息,一般可分爲動態新聞、綜合新聞、典型報道和新聞評述四類。其中,動態新聞是報紙、電視、廣播最常用的一種。它報道的是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新成就。

每則新聞一般由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個五部分組成。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後二者是輔助部分。標題包括引題、正題和副題;“電頭”後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通常用來提示新聞的重要事實,使讀者一目瞭然,它就是新聞的導語。導語的後面就是主體,是新聞的主幹,是敘述事件、闡發問題和表明觀點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聞的關鍵所在;結語,一般指新聞的最後一句或一段話,它的有無視內容而定。事物的歷史狀況或存在的環境、條件就是新聞的背景,是新聞的從屬部分,常插在主體部分,也可插在“導語”或“結語”之中。

新聞的特點是立場、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具體,反應迅速,語言簡明準確。

新聞的寫法以敘述爲主,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八年級語文教案6

《新聞兩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新聞兩則

●教學目標

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並從中獲得有益啓示。瞭解新聞特點,複習記敘文六要素知識。

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從遣詞造句上體會準確精練的語言。

●課前準備

預習生字詞,查閱有關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的資料。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瞭解放戰爭中渡江戰役的勝利戰況。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的奇觀,千里江面上萬船齊發,人民解放軍冒着炮火奮勇挺進,衝破敵陣,橫渡長江。毛澤東親自撰寫了這則新聞,給全軍戰士和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今天讀來依然令人迴腸蕩氣。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瞭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鬥志。

(學習這兩則新聞不僅要抓住戰爭的主題,也要抓住新聞的特點)

教學過程:

整體感知

教師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教師檢查預習字詞情況,佈置思考題:

快速默讀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新聞報道了什麼內容。

再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指出記敘的六要素也是新聞的要素)

精讀課文(可分讀、齊讀),具體說說新聞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報道渡江情況的?按什麼順序報道,爲什麼?

學生讀課文後,分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三個思考題分別針對新聞結構的三部分:標題、導語、主體)

教師導學

(討論了以上三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要想迅速瞭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就要看標題。要比較詳細地瞭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導語。要更爲細緻地瞭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主體。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的要素,只要把記敘的六個要素變成六個問題,閱讀的時候注意這六點,養成留意要素的習慣,再讀其他敘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內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師佈置思考題:

閱讀這則新聞後,你以爲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討論後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要求學生快速默讀第二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瞭解新聞內容。再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新聞知識學習第二則新聞,並提出思考題。

默讀第二則新聞,理清記敘的六要素。

運用所學的新聞知識具體分析第二則新聞,並說說兩則新聞在寫法上有哪些不同之處?

品味兩則新聞語言的特點,完成課後練習三。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學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師就給予鼓勵。

教師小結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

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瞭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後的生活中去,用心體

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佈置作業

完成練習冊相關作業

八年級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道理。

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初步瞭解議論文圍繞中心逐層展開論述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與講練結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創造性思維重要性。再生活中有意識的開發自己培養創造能力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學難點

議論文圍繞中心逐層展開論述的方法。

課前準備

1. 預習課文,掌握頁下注釋,思考課後“探究練習”中的問題。

2. 三個回形針,一張卡通紙。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出示圖片)你在圖中看到了什麼?

設問:1+1=?

學生自由發言,課件提示:

一把鋸子 + 一片森林 = 一片荒漠…

一支筆 + 一張紙 = 一幅畫、一首詩、一首歌、一個世界…

一個李白+ 一壺酒” = 詩百篇

… …

我們只要調整一下思維模式,就會“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異乎尋常的答案。今天,我們來學習《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羅迦費因格及其作品簡介

羅迦費因格,1948年生,當代美國實業家、學者、創造學家。曾任加利福尼亞創意顧問。著作有《當頭棒喝》、《創造性紙牌》 等。“唯一真正快樂的人們是兒童和富有創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明確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學習議論文圍繞中心逐層展開論述的方法,

進而複習舉例論證方法。

能力目標:

提高獨立閱讀、認真探究、積極討論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創造性思維的重要,

在生活中有意識的開發自己的創新能力。

3、檢查預習

汲取(jí)吸取。汲,從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dì)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動搖。

鍥而不捨(qiè)刻一件東西, 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恆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樣子。

不言而喻(yù)不用說就可以明白。

持之以恆(héng)有恆心地堅持下去。

三、默讀課文,自主探究,思考下列問題:

(1).“不滿足於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 爲什麼?

(2).“尋求第二種答案”的途徑?

(3).創造性思維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4).發揮創造力的關鍵是什麼?你有這方面的經驗嗎?

(5).找出課文中的舉例論證,並分析其作用?

(6).區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造力,主要根據之一是什麼?

教師點撥:

⑴只有這樣纔會激發人們的去思索,去“尋求第二種答案”,纔有發明創造

⑵有賴於創造性的思維

⑶①學識淵博,精通各種知識

②有探求新事物,併爲此而活用知識的態度和意識

③持之以恆的精神和毅力

⑷在於如何運用知識。

⑸列舉約翰古登貝爾克發明印刷機、排版術的事例以及羅蘭布歇內爾發明交互式乒乓球遊戲的事例

作用:舉例論證創造性思維必須有探求新事物,併爲此而活用知識的態度和意識

⑹主要根據之一是,擁有創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

四、文章小結:

論證中心:怎樣才能成爲一個有創造性的人?

論 證 過 程: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確立創造性思維方式——擁有創造性思維必需的要素

——堅信人人都有創造力——創造性人才必備的條件

五、擴展練習:

1、請把你所崇拜的富有創造性思維的偉人介紹給大家。

貝多芬:

他幼年早慧,在年輕時就確立了作曲家的地位。也許是命運的捉弄,在人生最輝煌的時刻,他卻失聰了。但是,在這之後的八年中,他依舊繼續着音樂家的生命,大大發展和改變了古典音樂 。他是德國最偉大的樂曲家之一,創作了如:《英雄》、《命運》、《田園》等交響曲,《月光》、《熱情》、《黎明》等鋼琴奏鳴曲。

莎士比亞: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戲劇家、詩人。他重要的喜劇作品有《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皆大歡喜》、《第十二夜》等;歷史劇《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四大悲劇《哈姆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莎士比亞被馬克思譽爲“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在過去的幾千年人類歷史中,最獨領風騷者爲成吉思汗,而最具才華者是莎士比亞。”

偉大的德國詩人歌德有一句名言“說不盡的莎士比亞!”

中國戲劇家曹禺曾讚歎:“莎士比亞是一位使人類永久又驚又喜的巨人!

愛因斯坦:

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科學革命的旗手。他從小腦中就充滿許多奇思妙想,例如4歲時就奇怪爲什麼羅盤針總是轉向南方?它周圍有什麼東西推動它?

愛因斯坦是人類歷史上最具創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開創了物理學的四個域: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宇宙學和統一論.

他是量子理論的主要創建者之一.他在分子運動論和量子統計理論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貢獻. (其餘略。)

2、認識了這麼多的偉人,他們因爲富有創造性思維而成功,那麼怎樣才富有創造性思維呢?談談你的理解。

3、發揮你的創造力:

兩個三角形(可以任意縮放和擺放)可以拼成什麼形狀?

六、佈置作業:

1、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正如羅迦費因格所說的“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請你以不同角度從《龜兔賽跑》的故事中提煉觀點。(至少兩個)

2、一個寒冷的冬天,紐約一繁華大街上,有一個雙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掛着一塊牌子,上面寫着:“自幼失明”。從他身邊經過的人都裝着沒看見似的走開了。有一天,一個詩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詩人乞討。詩人說:“我也很窮,不過我給你點別的吧!”說完,他便隨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寫了一句話。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捨。後來,他又碰到那詩人,很奇怪地問:“你給我寫了什麼?”那詩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寫的句子 :

你們猜:詩人給乞丐寫了一句什麼樣的話?

教學反思:

1、本課時以創造性思維爲核心,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着手,激發學生的興趣,建立“我具有創造性思維”的自信,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朝創造型、創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長。

2、導入部分新穎有趣,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

3、學生活動設計比較合理。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學習活動,在閱讀思考表達中進步。學生活動的部分他們都表現得很好。貝多芬、愛因斯坦、莎士比亞等人的創造性成就由學生來介紹,既有利於發掘他們的知識儲備,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你有過這方面的經驗嗎?”“如何成爲一個有創造力的人?”引導學生談自己的經歷與感受,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創造性思維。

4、補充了很多創造性思維的事例,幫助學生理解並聯系自身。

5、聽讀課文不必要。學生一邊聽讀,一邊思考問題,一邊還有自己的默讀進程,有一心多用之嫌,不如由學生自由讀。

八年級語文教案8

【教學目標】

1、瞭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2、學習總分總的結構形式、空間說明順序。

3、積累文言詞彙,理解課文的大意。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彙,解讀課文內容。

2、瞭解結構形式,說明順序。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疏通文意、瞭解內容、把握結構。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我國的微型雕刻藝術有着悠久的歷史,堪稱一絕。

舉兩個例子:

1、三千多年前,甲骨上已刻下讓我們今天用五倍放大鏡才能識讀的文字;

2、唐代,能在象牙筆桿上雕刻鐵馬雲雕的將士行軍路;

(屏幕欣賞《孫子兵法》竹筒微雕、雞蛋微雕)

今天,我們要學的一篇古文《核舟記》,記錄的就是我國古代微雕藝術,讀來令人驚喜(屏幕顯示課題)

二、題解(屏幕顯示核舟形象)

核舟:根據課文內容,指的是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記: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人和事,山川名勝,器物建築,故又稱雜記。

題意:介紹說明了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三、識記下列詞語的讀音、字形

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

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

詘右臂支船(qū)

四、聽錄音範讀,學生朗讀課文

五、理清文章結構

提問:按照作者的寫作思路,全文的結構是怎樣的?

明確:結構形式:總分總

(第1段)(第2~5段)(第6段)

六、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本課時講解分析前兩段)

具體方法:請學生參照註釋和老師的提示,讓他們互相討論,然後分別講解各自然段的大意,最後老師釋疑並明確意思。

第1段(總說):

1、重要詞語:⑴奇巧;⑵爲;⑶罔不因勢象形;⑷嘗:曾經;

⑸貽;⑹核舟一:用桃核刻成的小船。

2、根據以上詞語,學生討論譯出大意,老師再明確意思。

3、概括文段大意: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

4、朗讀:

第2~5段(分說)

提問:根據方位詞語,這幾段按什麼順序介紹核舟?各段介紹的`重點是什麼?

明確:

⑴空間順序;

⑵各段介紹的重點:

第2段(船的結構)第3段(船頭遊覽者蘇軾、魯直、佛印)第4段(船尾舟子二人)第5段(船的頂部,題名、篆章)

疏通第2段文意:

具體方法:同第1段相似。

1、指出重要詞語。

2、學生討論後講解大意,老師再明確。

3、概括出文段大意。

明確:

第2段:介紹核舟的大小和格局。

4、朗讀。

七、佈置作業

1、朗讀全文,並背誦第2段。

2、完成閱讀思考題。

【結構圖示

概說核舟之奇巧,引出由來(第1段)

船體設計的大小、格局(第2段)

核舟記詳述核舟之精妙船中人物的神態、動作(第3、4段)

船背技師的題款、着色(第5段)

總括核舟,發出讚歎(第6段)

八年級語文教案9

學習目標

1、瞭解文藝性政論文的特點。

2、學習辯證分析豐富的人生體驗的思維方式。

3、品味語言的哲理性。

學習重難點

文藝性政論文的特點和語言的哲理性。

學習準備課件或小黑板。

設計思路

讓學生熟讀課文,從感性上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其次教師加以理論上的指導瞭解文藝性政論文的特點。以此合作探討語言的哲理性,加深對哲理語言的理解,提高語文閱讀能力,達到學習目標。

學習流程

一、導入新課

有人說過:當你爲錯過太陽而哭泣時,那你必然也會錯過月亮和星星。關鍵是你應該如何對待錯過。(板書課題及作者。)

介紹作者。(出示課件1)

劉心武,當代作家,四川成都人。1977年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獲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要求:記住作者及作品。)

二、自主學習

(出示課件2)

師範讀課文,學生自主完成下列題目。

1、熟讀課文,識記字詞。

2、瞭解本文的寫作內容。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語句。

4、比較和其他文體的異同。

三、合作學習

1、找出不理解的語句,小組內交流。

2、說說讀完本文後的感受,同位交流。

四、反饋交流

(出示課件3)

1、給加點字注音。

(完成《學習與評價》“基礎知識”。)

2、本文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論述了錯過產生的原因及其意義,強調人要習慣和品味錯過,不要讓錯過釀成過錯,要把握住最關鍵、最美好的機會,含笑對待人生的終點。)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語句。

明確:(此題開放性強,只要學生能夠找出句子,並言之有理皆可。)

教師可從以下幾句重點指導,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1)“人生如奔馳的列車,車窗外不斷閃動着變幻不定的景色,錯過觀覽窗外的美景、奇景並不是多麼不得了的事,關鍵是我們不能錯過預定的到站。”

(把人生比喻爲“奔馳的列車”,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錯過,把“預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這段話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錯過不要緊,但不能錯過人生根本的追求。)

(2)我們預定的到站並不等於人生的終點。但在人生的終點上,我們最好能含笑地說:我雖然錯過的很多很多,卻畢竟把握住了最關鍵最美好的,這樣,“錯過”便彷彿是碧綠的葉片,把一生中“收穫”的七彩鮮花映襯得格外明豔!

(把“不是多麼了不得的錯過”比作“碧綠的葉片”,把那些最關鍵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穫”比作“七彩鮮花”。綠葉襯托着鮮花,使鮮花“格外明豔”。作者在讚頌“七彩鮮花”的時候,沒有忘記“碧綠的葉片”的映襯作用,從而肯定了“錯過”在人生道路上的價值。)

(作者的這段話使我們不由得想起了描寫保爾·柯察金在墓碑前的`心理活動的一段話:“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每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爲虛度年華而悔恨,不目’碌碌羌爲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爲人類解放而進行的鬥爭。’”)

(此時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並抓住人生的機遇努力向自已的人生車站奮進。)

4、本文與我們學過的其他文章有什麼不同?

明確:(本文是文藝性政論文,即雜文,它符合一般議論文的特點即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結構。)

(文章開頭擺出“錯過”現象,從中提出問題,然後分析爲什麼會產生許多“錯過”,怎樣正確對待“錯過”。在分析問題時,充滿着辯證的色彩,對具體問題作了具體分析,很有說服力。結尾總結全文,深化論述的中心。)

五、梳理鞏固

學生交流本節課所學知識。

六、拓展訓練

做《學習與評價》中的“閱讀理解”部分。

七、佈置作業完成《學習與評價》。

課件教案試題論文圖書中考高考新課標

提供中小學全科課件、教案、論文、中高考試題、新課標資源、電子圖書搜索與下載服務。

八年級語文教案10

學情分析

1.從師生訪談的結果來看,瞭解課文結構與敘事線索對學生來說並不難,關鍵在於對“臺階”的象徵意義,即對父親的精神世界的瞭解。而要實現此目的,就要讓學生了解父親生活的那個時代的'背景,瞭解那個時代的人們的思想。

2.父親想建造有九級臺階的新屋,其實是想獲取社會對他的尊重,這是一種心理需要。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故事情節,體會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親這個中國農民形象

3.掌握圍繞中心選材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用第三人稱複述課文。

2.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父親追求社會地位、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父親這個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的特點及意義。

2.學習作者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寫法。

3.把握故事內容,分析父親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魯迅對保姆阿長的愛,朱自清對父親的愛,我們已經在學習課文時感受到了,今天我們來學習李森祥的《臺階》看看他爲我們帶來了什麼。﹝約2分鐘﹞

二.預習交流﹝約5分鐘﹞

1.以小組爲單位,檢查預習課文清況。2.瞭解作者及作品情況。3.瞭解背景。

三.確定目標。﹝約2分鐘﹞

四.分組合作。﹝約8分鐘﹞

五.展現提升﹝約15分鐘﹞

六.穿插鞏固﹝約5分鐘﹞

七.達標測評﹝約5分鐘﹞

入教導學。

抽查兩名學生的預讀情況,

出示小黑班題。讓其他學生參與組內檢查,交流。

出示本節課學習目標。

1.父親爲什麼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2他做了哪些造屋準備工作?

3新屋造好後,父親怎樣了?.

4複述課文,感知父親形象.

檢查每一組的學習討論情況。

要求各組選出代表,展示本組學習成果,組與組比賽,評出優勝組,教師適當點評。檢查每一組的學習情況。

引導學生從小說角度再學課文,回答以下問題:

1.父親爲什麼覺得自家的臺階低?

2.臺階在父親心中意味着什麼?

3.爲什麼父親造的是九級臺階?

4.爲了這個願望父親付出了哪些努力?

5.文中詳述造臺階時父親的興奮與幸福,意在表現他的什麼品質?

出示測試題:

1.父親對臺階的要求,其實就是他對自己地位的要求,就是他對獲取他人尊重的渴望,這種說法對嗎?爲什麼?

2.父親靠什麼實現了目標?

八年級語文教案11

一、課文的類型:精讀課文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習抓住人物特徵細緻描寫的方法。

(2)品味樸實簡潔的語言。

(3)初步學會欣賞敘事散文。

2、方法與過程:合作探究式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深切的父愛,淨化自身,淨化靈魂。

4、德育目標:

教育學生心存愛意,理解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關心他人。

三、教學重點:

1、四次背影、四次流淚的描寫作用。

2、感受深切的父愛,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難點:

文中父愛的體會及主旨的體現

五、課前的準備:

1、製作課件;

2、準備電腦、投影儀

六、教學課時的安排: 共3課時(其中機動1課時)

七、教學步驟:

第1課時

主要內容: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入題:課件投影1

同學們!我想你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唱一歌唱母愛的歌,你們說是哪一首歌呀?(《世上只有媽媽好》),母愛是最偉大的,可你們知道嗎,父愛也是最了不起的。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父愛如山”,到底這句話是對還是不對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第7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二)起近作者學點文學知識:(課件投影2)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蘇省揚州市人,散文家、詩人、學者。 名篇有《綠》、《春》、《荷塘月色》。作品收在

《朱自清全集》裏。

《背影》是記實散文,寫於1925年。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述的那一回,想起來跟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

學習時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目標呢?

(三)明確學習目標:

投影3: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蘊含的父子深情。

2、理清文章結構層次,理解背影的線索作用。

3、學習本文抓住人物特徵刻畫人物的方法,品味樸實簡潔的語言。

二、檢查預習:(投影4)

2、指學生導讀準字音:(投影5)

3、指導學生理解詞語:

根據詞義寫出詞語

(1)因爲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蹣跚)

(2)紛紛落下的樣子。(簌簌)

(3)亂七八糟的樣子。(狼籍)

(4)細小而繁多(的事)。(瑣屑)

(5)衰頹敗落。(頹唐)

三、整體感知課文

(一)朗讀課文:——播放朗讀

(二)思考問題討論問題:

投影7—9:

1、本文寫的主要事件是什麼?

(父子浦口送別)

2、全文共寫到父親幾次背影的?課文的結構是怎樣的?

以“背影”爲線索組織材料,

第一次(在第1段):懷念父親 惦記背影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買橘 刻畫背影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 惜別背影

第四次(在第7段):別後思念 再現背影

全文脈絡清晰,結構嚴謹。

3、爲什麼要多次描父親的背影呢?(爲了突出父疼子)哪一次寫背影最具體呢?(第二次)

讓學生齊讀課文第六段

4、本段運用了哪些方法來描寫父親?爲什麼寫得這樣詳細呢?

歸納:投影10—13

四、小結:

在你的生命過程中,父母的關愛一直陪伴在身旁,請你隨時留意,一定會有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片段。

五、作業的佈置

1、完成課後習題“一1”

2、熟讀課文,找出文中你覺得寫得精彩的文段,並說說理由。

六、板書設計:

四 第一次(在第1段):懷念父親 惦記背影 父疼子

次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買橘 刻畫背影 背

描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 惜別背影 影 子愛父

寫 第四次(在第7段):別後思念 再現背影

七、教學反思

第2課時

主要內容:精讀課文第二部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開始學了朱自清的《背影》,感知了文中的內容,瞭解文中對背影的描寫,本節課我們再繼續來學習。

二、舊課複習:

請根據課文填空:(投影9)

我看見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 到鐵道邊,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 過鐵道,要 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 着上面,兩腳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 下來了。

歸納段意:買桔子送別

三、問題探討:(投影)

1、朗讀第六自然段。思考:本段從哪些方而來描寫父親?先勾畫出相關的詞語或句子,再想一思這樣寫有何作用?

明確(投影11—23):

(1) 外貌:

○1父親的穿戴:黑、深青 。 作用:表明家境不好,心情憂傷

○2父親的體態:肥胖。 作用:表明行動不便,艱難。

(2)動作:

○1走路的姿勢:蹣跚 作用:年紀較大、腿腳不便

○2爬月臺時的動作:攀、縮、傾 作用:行動不便、步履艱難

 

; (2) 語言:

老師點評:這四句話都很簡短,意思也很平常。這樣簡短平常的話是否缺乏感情?不是,樸素的'言語中往往含有深摯的愛意;平淡的話語裏往往隱藏着不平靜的心情。

內 容 包含的感情

兒子

上車

前 “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父親當時急於謀事,在生存的巨大壓力之下,憂心如焚,但是兒子在他心目中高於一切,惟恐兒子路上有什麼閃失,所以最後決定還是由自己親自送。

“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動。” 父親已經把兒子送上車,已經關照得無微不至,兒子也勸父親可以走了,而父親還覺得沒有儘夠心意,看見站上有賣橘子的,便要去給兒子買橘子。過鐵道不容易,自己受點累,能讓兒子受用,他是心甘情願的。他還生怕兒子跟着出來,忘了行李。父親的關懷真是無微不至。

兒了

上車

後 “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兒子回到北京來信報平安,才能放心。

“進去吧,裏邊沒人。” 走了幾步就回頭,可見心裏還是惦記着兒子,依依不捨。又想到兒子所帶的行李,叫兒子小心,什麼都爲兒子着想。

老師贈言:真理是樸素的。

小結:同學們寫作時,要善於用樸素的語言寫出深摯的情感;選材時,也要善於選擇那些平常而又飽含深情的素材。

過渡語:

有人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對兒女的恩情!下面我們再一同來感悟一下作者所寫的“父親送我上車”時的情形。

2、質疑:(投影24)

(1)父親在怎樣的情況下送我上車的?

(2)如何理解文中兩次“聰明”?

(3)父親穿的是用什麼做的衣服?我穿的又是用什麼做的大衣?從這穿的衣服說明了什麼?

(4)作者這樣寫父親送我上車有什麼意義?(爲寫背影作鋪墊)

3、閱讀最後一段後,探討:(投影25、26)

(1)課文結尾寫父親的背影,是在“晶瑩的淚光中”,這是爲什麼?

父親信上說到了“大去之期”,說明他的身體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親對自己的許多好處,想到父親的背影,作者不禁淚如泉涌。

(2)“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能與他相見!”

課文最後又寫到父親的背影,有什麼作用?

■ 這個“背影”寄託着作者對父親的深沉的思念,

■ 寫思念,是爲了烘托父親的愛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題。

4、文中到底寫到幾次流淚?這幾次的所流之淚有何不同?

投影27:

(四次流淚:悲哀之淚;感動之淚;感傷之淚;傷心之淚)

四、小結:

從這一文我們可以感受到:

世間的愛千萬種,

惟有父母之愛最無私。

時間的長河可以帶走一切,

但帶不走父母的愛。

它已深入我們的骨髓,

溶入我們的血液。

這愛留在我們的心中,

時刻溫暖我們的生命歷程。

朱自清的這篇散文處處都流露出濃濃的父子之新,難怪朱自清父親讀《背影》有言:1928年,我家已搬至揚州東關街仁豐裏一所簡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開明書店寄贈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書本,不敢怠慢,一口氣奔上二樓父親臥室,讓他老人家先睹爲快。父親已行動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鏡,一字一句誦讀着兒子的文章《背影》,只見他的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請同學們課後,再去認認真真地反覆閱讀,體會文中流露出的情感。

五、作業的佈置:

1、完成課後習題

2、寫你父親(或母親)送你上學的一個“背影”或一個場面。

3、課外閱讀幾篇寫父愛,母愛的好文章,寫一篇讀書筆記、

六、板書設計

八年級語文教案12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體會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以及細節描寫的表達作用。

學習運用多種描寫手法刻畫人物

2、過程與方法:把握課文按情節的發展安排文章結構的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課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爲代表的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大形象。繼承長征中的革命傳統。

二、學習重點

難點:1、重點:把握課文按情節的發展安排文章結構的特點。

2、難點:體會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以及細節描寫的表達作用。

學習運用多種描寫手法刻畫人物

三、學習過程:

自學內容1、注音

焦灼()踉踉蹌蹌()慍怒()霎那()

蔫巴()抽噎()酸澀()拽()端詳()

2、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①警戒:軍隊爲防備敵人的偵察和突然襲擊而採取的保障措施。

②焦灼:非常着急。

③踉蹌:走路不穩。

④慍怒:憤怒,生氣。

⑤惶惑:疑惑,畏懼。

⑥蔫巴:枯萎。

⑦抽噎:抽搭。

3、有表情的朗讀課文。注意讀出課文中人物對話的語氣。

4、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自學展示

重點展示字音字義的落實情況、對文章內容的概括情況。

交流討論1、理清本文記敘的線索;

明確線索:全文以“草”爲線索安排故事情節:以“草”爲題目,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說的線索,還以此引發出思想的火花。

2、根據時間順序劃分課文的層次

紅軍戰士誤食毒草而中毒——

周副主席辨毒草、嘗毒草——

周副主席議吃草、紅軍戰士悟真理。

這樣寫,結構緊湊,脈絡分明,有力地刻畫了人物形象,表現了小說的中心意思。

3、怎樣理解開頭的題記?

課文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語,其中的“最甜”一語雙關,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們繼承了當年紅軍長征的革命傳統,用這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去創造更美的`生活。

4、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是誰?你對他們的評價如何?作者是如何刻畫這些人物的形象的?略舉一些例子說明。

小說的主要人物是周副主席和楊光。

周副主席作爲紅軍革命領袖雖身患重病仍置個人的安危於不顧,對紅軍戰士的生命和健康高度關注,對革命大業極端負責、無比忠誠,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尚品質和非凡氣度。

楊光代表了紅軍戰士的形象,他在戰友中毒後救人心切,表現出一往無前的優秀品質和頑強意志。他對周副主席充滿了愛戴和敬重,從周副主席的行動和教導中獲得了精神力量。

小說主要運用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肖像)描寫、心理描寫方法來刻畫人物形象。

5、楊光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楊光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人物。課文以他的所見所聞展開故事情節發展的脈絡,又以他的眼睛及他的所感向我們展示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者的光輝形象。從普通人的角度來反映紅軍長征中感人肺腑的事蹟,更令人信服,更顯得親切感人。同時,楊光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優點也正是千千萬萬紅軍戰士身上所共有的優點,也讓我們更深地體會到正因爲有了這樣的戰士、這樣的隊伍,我們的革命事業纔會成功。

6、楊光發現擔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後,心理活動怎樣?把描寫楊光心理活動的詞圈出來。

先是“立時驚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對周副主席的招手,楊光又深感“不安”;當眼見周副主席病得十分嚴重時,楊光“大吃一驚”,“覺得心頭像刀在絞”,這些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形象而細膩地描繪了二班長楊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複雜的感情變化過程,最後聚焦到對周副主席病體的關切和憂慮,充分表現了紅軍戰士對周副主席的愛戴和敬重之情。

7、周副主席嘗毒草時的動作和神態如何?把描寫周副主席動作、神態的詞圈出來。細細品味作者用詞的精妙。

周副主席仔細觀察有毒野菜時的神態:“仰起了頭,眼裏浮上了異常的嚴肅的神情”,詳細詢問有毒野菜長在哪裏和它的味道,這些都爲緊接着周副主席嘗有毒野菜的情節加大了蓄勢的力度。

周副主席親自嘗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作者描寫一系列動作周副主席嘗有毒野菜的動作和神態的詞:“舉起”“看了看”“放進”“咬下了一點”“乾裂的嘴脣閉住了,濃密的鬍鬚不停地抖動着,一雙濃眉漸漸皺緊了”“吐掉了殘渣”“還給楊光”。

這些詞語和句子,充分表現了作爲紅軍革命領袖的周副主席雖身患重病仍置個人安危於不顧,對紅軍戰士生命和健康高度關注,對革命大業業極端負責、無比忠誠的高尚品質和非凡氣度。

接下來寫周副主席“非常明確”的命令,以及對年輕衛生員驚叫的回答和示意,進一步表現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質和偉人氣度。

當堂檢測第一課時

閱讀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樣的感受?

1、(他的)語氣裏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們長大了,就會想起這些草,懂得這些草;就會看到:我們正是因爲吃草吃得強大了,吃得勝利了!”

兩個“就會”強調了青年一代繼承併發揚革命傳統的必要性,強調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對於壯大隊伍、克敵制勝的重要性。

2.就這樣,他摸黑衝進了爛草地;開始是跑,然後是走,最後體力實在支持不住了,就在地上爬。

這一段動作描寫具體地展示了楊光在爛草地上行進的情形,表現了他對同志生命安危的無限關切之情

3、就在這一霎,他看到了偉大戰士的那顆偉大的心。

前一個“偉大”指周副主席是“全軍都敬愛的人”;後一個“偉大”,指周副主席關愛紅軍戰士生命和健康、唯獨沒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視困難、藐視困難的大無畏英雄氣概,以及善於引導、啓迪紅軍戰士的高超領導藝術。

第二課時

從課文提供的材料想開去,以“說吃草”爲話題,談一點或幾點自己的看法。

提示學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憶苦思甜,繼承和發揚革命優良傳統。

2、從周副主席嘗毒草、議毒草,學習他的高尚人格、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以及閃光的辯證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學方面的有關知識,學會識別無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護自己,戰勝困難。

4、今天,人們已解決了溫飽問題,過上了小康生活,開始以吃野菜這時尚,這是物質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的表現,體現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好處。

5、魯迅先生曾說:“我好象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當做是人民大衆的“孺子牛”。從牛感受魯迅先生倡導的奉獻精神。

八年級語文教案13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曲作者王績的生平創作,積累文學知識;

2、瞭解五言律詩這一體裁;

3、積累名句;

4、反覆誦讀,品味語言,體會詩人的孤獨和苦悶;

5、培養學生欣賞古詩詞的能力;

6、完成背誦。

【過程與方法目標】

情景感染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品讀與想象結合法,拓展法,比較閱讀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惆悵、孤寂的情懷,感受漢語言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訓練,瞭解詩的內容;藉助品讀、想象,感受詩人孤獨仰鬱的心情,感受漢語言的美;積累名句。

【教學難點】

賞析詩歌,領悟詩中情趣,培養學生鑑賞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1、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並嘗試先背誦課文;

2、準備多媒體教學。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1、導入:

秋天傍晚時分,詩人遙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頗濃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獵的人各自隨願而歸,不禁懷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隱士。全詩於蕭瑟恬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幅山中秋景畫——《野望》吧!

2、作者簡介: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古絳州龍門縣(山西萬榮縣通化鎮,通化鎮1972年由河津縣劃入萬榮縣)人,唐代詩人。隋末舉孝廉,除祕書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故鄉。唐武德中,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初,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自號“東皋子”。性簡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撰《酒經》、《酒譜》。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生平不拘禮教,豪放縱酒,屢被彈劾。自比嵇康、阮籍、劉伶和陶淵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園爲題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鬱的感慨,與唐初流行的浮靡詩風顯然有別。律體濫觴於六朝,而成型於隋唐之際,無功實爲先聲。

3、背景介紹:

作者仕途不得志,而天下大亂,故託病辭官歸田而作,藉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朗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教師配樂範讀。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全體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詩歌。 2、疏通文意,註解重要字詞,請學生翻譯,並注意提醒校正。

東皋:作者家鄉,歸隱之地。皋,水邊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後,伯夷、叔齊不願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後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帶領學生再次品讀詩歌,瞭解詩歌大意,請同學翻譯詩句。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着落日的餘光。

牧人驅趕着那牛羣返還家園,獵馬帶着鳥獸馳過我的身旁。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2、詩句賞析。

(1)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作者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後常遊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2)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這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餘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着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3)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四、精讀(選讀)課文,深入感悟:

1、讓學生描述一下詩中的場景,想象一下詩人創作的意境。

把我們想象成作者:“你”在自己憂愁無依的時候,一個人在水邊的高地上,耳邊隱隱約約傳來水聲,這時秋風蕭瑟,一輪金黃的夕陽照射在山上、樹上,而樹木光禿禿的,只留下滿地的落葉,山上只有刺目的餘暉,心中無憂的興起一股憂愁、淒涼、蕭瑟之感,恰恰這時一個牧童驅趕着牛羣,踏着夕陽回家,打獵之人也騎着馬歸來,可自己卻都不認識,這時會有什麼感受呢?

2、品讀詩歌,說說詩歌表達的意境和情感。

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閒逸的情調中,帶着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首聯借“徙倚”的動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寫來抒情;頷聯寫樹寫山,一派安詳寧靜;頸聯中用幾個動詞“驅”“返”“帶”“歸”進行動態式的描寫,以動襯靜;尾聯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詩言辭自然流暢,風格樸素清新,擺脫了初唐輕靡華豔的詩風,在當時的詩壇上別具一格。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於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

五、課堂總結: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閒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全詩寫的是秋色中的山野,於蕭瑟恬靜的景色描寫中透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

六、佈置作業:

1、背誦並抄寫和翻譯全詩;

2、課外收集學習王績另外的詩歌,自學背誦。

七、板書設計:

野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點名時間、地點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蕭瑟恬靜的景色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孤獨抑鬱的心情

八年級語文教案14

教學目的:

一、理解掌握“撰稿”、“啓迪”等詞。

二、瞭解報紙的作用、表現形式及內容。

三、掌握讀報的方法。

四、激發讀報興趣,鼓勵學生在讀報中不斷提高思想素質和知識水平。

重點和難點:

1.掌握讀報的'幾種方法和積累資料。

2.理解讀者與報紙間的“朋友”與“主人”的關係。

教學時數:一節。

內容和步驟:

1.導入新課:

大家喜歡讀報嗎?我們需要掌握有關讀報的哪些常識呢?現在我們學習本單元的第一篇說明文《》。

2.研習新課。

(一)提問:根據各段的主要內容,各段之間的關係怎樣?

明確:各段之間是總分總的關係。

學生討論幾個問題:

1.大多數報紙有幾個版面?哪些報紙有八個版面?各個版面的內容是怎樣安排的?試舉例。

課文第二段。

2.報紙的內容有哪幾個方面?

課文第三段。

3.報紙消息的來源有哪幾個方面?

課文第四段。

4.閱讀第五段。

這一段是介紹讀報方法的,讀報的方法多種多樣,這裏介紹了幾種?

三種。一,選擇,二,瀏覽,三,精讀和略讀。

5.怎樣做報紙的主人呢?

一是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能使自己感動,同時,能給別人啓迪的人和事,把它們寫成一消息,通訊或評論。

向有關報社投稿和學辦小報或牆報。

三、小結課文。

1.本文介紹了有關報紙的知識和讀報知識,啓發我們養成讀報習慣並向報社投稿,學習辦小報。

2.寫作特點:

1.本文按邏輯事理關係安排結構。

2.使用了多種說明方法。

四、作業:練習一、二。

八年級語文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感受梵高投身藝術的忘我境界與執著精神。

2、瞭解文學傳記刻畫人物的方法。

3、提高語言的品味能力。

二、教學步驟:

(一)用多媒體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多媒體出示活動內容]

[多媒體出示梵高自畫像]

是的,他就是荷蘭著名的畫家文森特梵高。他的一生可謂是多難而又傳奇的,爲了追求藝術的完美和創新,他傾注了巨大的激情和超常的努力,今天,就讓我們走近梵高,瞭解他的`創作,瞭解他的生活。

[板書課題,作者]

(二)、多媒體出示並簡介梵高作品,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請同學們欣賞一些優美畫面,從你的表情中我能讀出驚歎和讚美,在今天,梵高的哪一幅畫不是價值連城呢?可誰又知道,當年的梵高爲了創作,經受了多大的苦難?

(三)、快速閱讀,整體感知課文。

請同學們速度課文,分四人小組討論,完成下列問題;

1、藉助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2、用一句話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學生討論後發言,全班交流後教師小結,並用多媒體出示油畫《吃土豆的人》。

(四)、精讀品味,瞭解梵高。

本文介紹了梵高創作油畫《吃土豆的人》的過程,再次精讀課文,小組討論,完成下列問題:

1、從文中找出文字,介紹一下這幅畫的內容及含義。

2、文章分別從哪些方面對他進行了描寫?在文中做一下勾畫,並大聲讀給我們聽。

3、這是一篇文學傳記,語言風格與評傳有很大不同,請同學們畫出自己喜歡的字、詞、句,品味語言,用“我發現_____一詞(字句)用的好,好在它寫出了______”的句式說話。

多媒體出示範例:我發現“狂”一字用的好,好在它寫出了梵高的創作激情。

學生輪流回答後教師總結文學傳記的特點。

(五)、走近梵高,和偉人對話。

1、我們通過學習課文,已經瞭解了梵高,瞭解了他的作品。那麼,你感受到了梵高的什麼精神,你是從哪裏感受到的?

[學生交流後各抒己見,多媒體出示小結]

2、和偉人對話:在凡高所具有的精神品之中,給你啓發最大的是哪些?請結合自己的情況談一談,對梵高說說你的心裏話。

(六)、結語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梵高憑着自己對藝術的執著追求鑄就了屬於自己的金字塔,站在了藝術殿堂的頂端。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們又有何理由如此怠惰?我們是該做些什麼了,我相信,如果你做了,那麼,不久的將來,你定會成爲世界矚目的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