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人教版下冊語文教案15篇

八年級人教版下冊語文教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3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人教版下冊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人教版下冊語文教案15篇

八年級人教版下冊語文教案1

《信客》

知識目標:

1、體察信客的語言、行動和心理。領悟他的品格和精神。

2、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標:學會新的描寫人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正直無私的品格。

教育目標:培養學生潔身自好、待人寬容、任勞任怨等的品質。

重點難點:感受本文的語言。抓取人物的品格。

策略和方法:朗讀法、引導法、討論法。

教學媒體:投影儀、錄音機。

一、導入。

請大家回想一下,有什麼職業是過去有而現在已逐漸消失了的?爲什麼?(因爲我們現在已經不需要他們了。或者他們已經落伍了。)那麼,我麼今天要講的《信客》,也正是這樣一種職業。大家就來看一下,“信客”到底是做什麼的?

二、整體感知。

1、這篇課文比較長,我們就不讀了,提前讓大家回去預習了。現在再給大家一點時間,快速瀏覽一下本文,並且找出信客是做什麼的?這行職業有何特點?

(這個問題,學生基本上都能找出來,但是概括的語言並不是很簡練。但是,對於職業的特點,卻總結的不好。好像學生還摸不着門路。)

1)、信客信客就在一個信字——誠信無私

2)、終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勞任怨

3)、收入微薄,生活貧窮——待人寬容

4)、最痛苦的是蒙受懷疑、欺凌、憎恨。但是信客的閱歷又讓他增長才幹。

2、從上面大家的總結可以看出,信客的爲人如何?(或信客這一行所需要的品質是什麼?)

誠信無私、任勞任怨、待人寬容、潔身自好、恪盡職守、善良厚道等。

(學生基本上能說個差不多。但有時專業語言運用的還是不好。口頭語比較多一些。)

3、那麼分別從文中找出相對應的事例來!

都能對號入座。只是語言繁瑣,不凝練。

4、可是,有個很奇怪的現象。爲什麼作者再寫信客之前,還寫了一個老信客?

險些老信客,實際上說明了信客這一職業的兩個特點:路途艱苦;強調職業道德——“就在一個信字”,而且這個“信”字要做到一絲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豐富經歷,給年輕信客以具體切實的指點,他的慘痛的教訓。又時時警惕着年輕信客。這些,都促使他迅速成爲可以信賴的信客。

(這個問題,孩子的回答卻不甚好。老是靠不到主題上來。)

5、那麼,信客成長起來後,作者重點寫了信客的什麼事蹟?爲何要重點寫?

重點寫了兩個事蹟:概括寫遇到謀生者客死他鄉,信客充當代理人的事蹟;具體寫一次遭人誣陷、說明信客職務的兇險和信客仁義熱心、任勞任怨、寬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6、總結信客這一生,他在哪裏是一個轉折?

回鄉教書。

7、他這一生正好驗證了那一句話?

好人有好報。

社會總是有良心的,奉獻者終究會贏得敬愛和懷念。人們常送些關懷與溫暖。發財的同鄉回來道歉,並請他代辦郵政事務,後來大家又推舉他當老師,當校長等等。等到臨死時,又來紛紛弔唁。

8、信客死後,爲什麼要和老信客葬在一起?

因爲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9、請寫出一段話,作爲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這道題開放性很強。學生的回答也豐富多彩。)

現摘抄幾則如下:

馬茜茜:信之子,衆之父,仁義之人,大公無私,爲吾敬之人某某。

王彬:我們永遠的信客,你是夜晚照亮我們的月亮,你是寒冬溫暖我們的火光。你是我們永遠的心靈支柱!

徐雲龍:村中之翼。

嵇姍姍:您的功勞是爲我們的奉獻,您的精神永遠激勵着我們,您的身影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您奉獻出了青春,卻換來了無限的美好。

於剛:尊敬的校長,您像一把熊熊烈火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您給我們留下了偉大的精神財富。我們全體同學向您致敬。

楊一帆:一支蠟燭,奉獻默默。一生之中,忍辱負重。一人只爲,仁義熱心。。光芒四射,蠟燭已盡。

10、本文的語言有何特色?

《信客》:質樸典雅;警闢而暢達。

《背影》:樸素平實。

《臺階》:十分口語化。

原因:題材不同,作者個性氣質語言習慣不同。

三、作業。

1、把課後詞語加意思寫一遍,並且背過。

2、把自己的墓誌銘整理在本子上。

課後記:雖然這是一篇描寫信客的文章,大家都沒有接觸過信客。但是學生在理解起來還是不困難的。可是,有個別的地方還需要老師話語上的精彩引導

八年級人教版下冊語文教案2

第六單元 複習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掌握本單元課文中實詞的意義和常見虛詞的用法。

2.理解文中出現的多義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的意思。

3.領會句意,把握課文思想內容。

4.領會文中作者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培養賞析古詩文的能力。

5.體會個性鮮明的寫人方法,學習生動、形象的寫景方法。

6.識記有關常識,美文及名句。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思維的哲理性,培養觀察能力以及鑑賞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培養樂觀的志趣,豁達的胸懷,進取的精神

(四)美育滲透點

感受自然美,欣賞生活情趣美。

二、學法指導

1.撰寫100字左右的單元內容概述。(課前)

2.自制文體,文學常識積累卡。

3.自制實詞、虛詞積累卡。

4.自制名句積累卡。

5.通過練習加以鞏固。

6.進行能力遷移訓練。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體會個性鮮明的寫入方法;

2.學習生動、形象的寫景方法;

3.背誦課本中要求背誦的古詩文。

解決辦法:一是反覆吟詠、背誦。二是討論歸納。

四、課時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進行知識搶答

2.交流積累卡。

3.練習鞏固。

4.能力遷移訓練

七、教學步驟

(一)概述單元內容

本單元所選課文有的寫人,有的寫景,有的記事,有的抒情。要注意體會《五柳先生傳》的寫人方法,《小石潭記》中生動形象的寫景以及《觀潮》中的語言描寫。同時要背誦五首詩歌,悉心體味其中的名句。

(二)知識搶答

1.有關文學常識

2.多義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宇

3.名句背誦

(三)歸納常見虛詞的用法

(四)鞏固練習

背誦默寫

1.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七言絕句《秋詞》

2.《五柳先生傳》中描寫五柳先生生活貧困的句子是

3.全石以爲底,近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差披拂。

4.蘇軾詞《浣溪沙》中着重描寫清泉寺的外部環境,以襯托寺廟清靜和優雅的三個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重點語段

閱讀下面語段,回答文後問題。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年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相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1.解釋文中加點詞。

(1)佁然:愣住的樣子 (2)傲爾:忽然

(3)逝:離去 (4)邃:深

2.把上文畫線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那石岸的形狀像狗牙公似的凹凸交錯,沒法知道它的源頭了。

3.上文第1段,作者寫潭水時,通過游魚、陽光、影子等具體的描寫,突出了潭水 清澈透明 的特點。

4.作者描寫魚,採用了動態和靜態描寫的方法。上文描寫魚靜態的語句有 怡然不動 ,描寫魚動態的語句有 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5.第2段運用了形象的比喻:“鬥折”寫的是 溪身 ,“蛇行”寫的是 溪水 。

6.潭上四周景色給人的印象是什麼?作者這樣描寫抒發了自己怎樣的心情?

(六)能力遷移

臨江之人畋(tián),得幼麋,畜之。入門,羣犬垂涎,揚尾皆來。其人怒,怛(dá)之。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使勿動。稍使與之戲。積久,犬皆如意。幼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爲犬良我之友也,牴觸偃仆,益狎。犬畏主人,與之俯仰甚善,然時啖其舌。

三年,麋出門外,見外犬在道甚衆,走欲與爲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註釋]畋:打獵。怛:恐嚇。

1.下列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解釋都正確的一項是(B)

①得幼麋,畜之(養)

②羣犬垂涎,揚尾皆來(搖動)

③稍使與之戲(玩耍)

④積久,犬皆如意(心滿意足)

⑤以爲犬良我之友也(友善)

⑥牴觸偃仆(俯臥)

⑦益狎(親近)

⑧狼藉道上(指幼麋屍骸散亂)

A.①④⑧ B.①③⑦

C.②⑤⑦ D.②⑥⑧

2.下列加點的“之”,意思完全相同的是(D)

①臨江之人畋②得幼麋,畜之

③其人怒,怛之④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

⑤稍使與之戲⑥忘己之麋也

⑦以爲犬良我之友也 ⑧與之俯仰甚善

⑨共殺食之

A.①⑥⑦ B.②④⑧

C.③④⑤ D.②⑤⑨

3.爲下列各句選擇正確的意思。

(1)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使勿動。(C)

A.從這後每天抱着幼麋靠近羣狗,經常性地把幼麋給狗看,只是讓它別亂動。

B.從這後每天抱着幼麋走近羣狗,給狗看幼麋(讓它們彼此)熟悉,並讓狗不要亂動。

C.從這後每天抱着幼麋走近羣狗,經常性地把幼麋給狗看,並讓狗不要亂動。

D.從這後每天抱着幼麋靠近羣狗,給狗看幼麇(讓它們彼此)習慣,只是讓幼麋別亂動。

(2)犬畏主人,與之俯仰甚善,然時啖其舌。(B)

A.羣狗害怕主人,和主人在一起時或俯或仰很恭敬,但時常舔着它們的舌頭。

B.羣狗害怕主人,與幼麋在一起時或俯或仰很友善,但時常舔着它們的舌頭。

C.羣狗害怕主人,和主人在一起時或俯或仰很恭敬,但時常用舌頭去舔幼麇。

D.羣狗害怕主人,與幼麋在一起時或俯或仰很友善,但時常用舌頭去舔幼麇。

4.下列關於文章內容的分析,錯誤的一項是。(A)

A。幼麇能和家犬一起玩耍,是因爲家犬和幼麋相處久了,彼此較熟悉,也較友善。

B.幼麋“至死不悟”,是因爲它始終未搞懂家犬與外犬有什麼區別。

C.臨江之人對幼麇不恰當的庇護和寵愛,是導致幼麇悲慘遭遇的原因之一。

D.本文的寓意是說明不增強自身的生存鬥爭能力,一味倚仗權勢而隨心所欲,只能落得悲慘的下場。

八年級人教版下冊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詞語,掌握“囿”“鈸”“招徠”“鐵鉉”“餑餑”“秫秸稈”等字詞。

2.瞭解作者及其對吆喝的品味分析。

過程與方法

1.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文意,學習作者合理介紹說明紛繁複雜事物的方法。

2.揣摩語言,體會吆喝聲的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寫“吆喝”時的內在情感。

3.倡導開展記錄街頭吆喝聲並整理的語文活動,爲搶救文化遺產做貢獻。

情感態度價值觀 :

培養熱愛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

1. 品味語言,理解作者的情感。

2. 把握文章的結構,學習作者剪材組材的技巧。

教學難點:

開展語文活動,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教學方法:

1. 情景教學法。

2.討論點撥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聽吆喝,導新課

1、(放錄音——老北京的吆喝聲)

請聽聽這是什麼聲音?

有這麼一羣被人們忽視的藝術家,他們就是沿街串巷的販夫走卒,他們爲了將貨物成功販賣,用曲藝清唱或口技形式韻味十足的吆喝着,今天,我們就聽聽蕭乾筆下的舊北京那悠遠的吆喝聲。

2、積累作者:蕭乾,現代著名作家,記者,文學翻譯家。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西歐戰場上唯一的中國記者。

3、揭示學習目標

(1)、從語言中體會吆喝聲獨特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學習作者的組材技巧。

(3)、熱愛家鄉本土文化,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讀《吆喝》,知內容

1、讀準字音

2、感知文意: 用你喜歡的方式初讀課文

(1)文中介紹了哪些物品的吆喝?

(2)這一聲聲吆喝,讓你看到了一個什麼樣的舊北京城?

三、賞吆喝,品語言:

1、這麼多的吆喝中, 哪一句讓你一聽,就垂涎三尺?請大家選讀課文,用波浪線劃出你喜歡的句子,說說你的理由。

2、交流品讀:

例:“餛飩——開鍋”,這句最吸引我,我彷彿看到那冒着熱氣的鍋裏,餛飩薄薄的皮,大大的餡,在深夜裏吃上一碗很舒服。

“蒸兒又炸,油兒又白搭……”這段吆喝裏介紹了製作的過程和方法,讓我覺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

“喝了蜜的大柿子。”很甜。 “喝”用得好,用擬人方法,柿子喝了蜜,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肯定很甜,連心裏都是甜的。

“烤白薯哇,真熱乎!”課文裏說了,北京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賣烤白薯的喊一聲熱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讓人不能不去買上一個。

“葫蘆——剛蘸的!”讓人想到這葫蘆新鮮,一定很甜,很好吃。

“葫蘆——冰塔”用了一個比喻,寫出了葫蘆晶瑩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 “塔”,寫出了形狀,一層一層的,由大到小。

3、積累方法:(1)、比喻 擬人 誇張

(2)寫形 寫色 寫味兒

四、悟吆喝,說感情

1、請大家尋讀課文,用橫線劃出文中直接體現作者感情的詞句,想想在字裏行間流露了作者什麼感情?

2、尋找語句,讀出感受,交流感情。

3、積累方法:

(1)、抓程度副詞:如“更值得一提” “更喜歡”

(2)、抓評價語、褒貶語:“十分精彩”

五、學吆喝,再體驗

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機智幽默,貼切鮮活,極富表現力,再加上吆喝人的個性演繹,那會是一種什麼感覺呢?我們也來試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領。

1、建議:以小組爲單位,各挑選一種吆喝,自己試着編個調子,唱一唱。

2、吆喝串燒表演。(吆喝,學吆喝,老師也參與吆喝活動。)

3、體味吆喝人的人生境界:這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吆喝人,雖然利潤微薄,處境艱難,但他們面對生活又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呢?(樂觀的生活態度)

六、探《吆喝》,學寫法

如此多的吆喝,作者是怎樣巧妙的串接起來的呢?你發現了什麼祕密嗎?(提示:順序、關鍵句……)

1、學生跳讀課文,尋找關鍵語句。

2、積累方法:1、把握關鍵句 過渡句

總領句

段落中心句

2、寫作技法: 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八年級人教版下冊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合作解決疑難問題。

2.品位賞析文中優美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

3.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

1.自主學習,疏通文意,積累語言。

2.小組合作品析文章優美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瞭解大意。

2.上網或去圖書館查找作者袁宏道的有關資料。

3.查找一些以描寫各季節景色爲題材的古詩文。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春天,是萬物復甦,草長鶯飛的季節。即使我們坐在教室內,仍能感受到春天的那種勃勃生機和無處不在的明媚陽光。現在就讓跟隨疏放不羈的江南才子袁宏道一起去領略北國之春的魅力。

檢查預習,介紹作者

課前,老師讓大家去圖書館或上網查找有關作者的資料,相信同學們都會完成得很好。現在,請同學們自由發言,把你知道的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資源共享。

(學生自由發言並互相補充。在這裏要求學生,不但要有查找資料的能力,而且要對查到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

教師小結:

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明代公安人。萬曆二十年進士,官至吏部郎中。與兄宗道,弟中道並稱“公安三袁”,爲公安派的創始者。三袁中,袁宏道成就最大。他師事李贄,推崇徐渭。提出與復古派針鋒相對的文學主張,反對厚古薄今,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較多作品着意抒發士大夫的閒情逸致,風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筆流暢,語言通俗活潑。所作遊記、小品最爲人稱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有《袁中郎全集》。

自主合作,解讀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後,教師放錄音,學生自己正音。

教師檢查(屏幕投影)

廿(niàn)偕(xié)燕(yān)礫(lì)鵠(hú)鬣(liè)

茗(míng)蹇(jiǎn)浹(jiā)曝(pù)呷(xiā)惡(wū)

2.參照課下注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義,不懂的地方存疑。

3.列出疑難,尋求其他同學及老師的幫助,師生合作解決。

凍風時作:作,起。

土膏微潤:膏,肥沃。

於時:在這時。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樣子。

淺鬣寸許:鬣,獸頸上的毛。

泉而茗者:茗,茶。這裏名詞用作動詞,可爲“品茶”。

以遊墮事:墮,壞,耽誤。

惡能無紀:惡能,怎能。

整體感知,細膩品味

(過渡)中國曆代文學作品中,以“春”爲題材的有很多,文章洋溢着盎然春意,而本文卻不急着寫春意春情,而是點染出料峭的春寒,甚至凍風時作。這讓爲官清閒,想暢遊一番的作者憋悶得很,我們甚至可以想像,這位如籠中之鳥的客人爲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內焦急地踱着方步了。當“天稍和”便即出城遊玩,北國的春寒非但沒有阻止作者的遊興,反而給他帶來許多新鮮感,到底是怎樣的感受呢?下面請同學們分小組從不同角度切入,如寫景寫人、狀物抒情、寫景說理、品評佳句、動態靜態的關係、修辭手法的運用等,從各個角度欣賞文章的美。

1.小組討論(給各小組明確學習任務,發給學習小結,請本組的記錄員將大家討論的結果做好記錄。老師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去,與他們共同探討,並給予正確的指導,對有創意的見解給予充分的肯定)

2.小組彙報鑑賞結果

教師明確:

滿井遊記 寫景寫人──物我一致的境界

狀物抒情──情景交融的感受

寫景說理──哲理深邃的境界

靜態動態──栩栩如生的畫面

品評佳句──美好喜悅的意境

修辭手法──生動活潑的形象

拓展閱讀

1.請同學們出示自己查找到的資料,誦讀,說說寫的是什麼季節的什麼景色?你是從怎樣的角度進行賞析的?

2.教師出示三首,先讀,後填表。

甲:約客

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閒敲棋子落燈花。

乙:雨晴

王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

雨後全無葉底花。

蜂蝶紛紛過牆去,

卻疑春色在鄰家。

丙:春歌

南朝樂府

春風動春心,

流目矚山林。

山林多奇採,

陽鳥吐清音。

季節

景物

家家雨、處處蛙

春天

(點悟:甲段中“黃梅時節”爲“初夏”,乙段中的景物有花、葉、蜂、蝶,丙段中季節爲春天,景物有山林、鳥)

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從以上的詩句中不難看出,這些詩歌都是抓住景物的季節特徵進行描繪的,今天我們學習的《滿井遊記》亦是如此。作者袁宏道細膩地描繪了滿井初春的景色,不多幾句便勾勒出一片盎然春意、勃勃生機。文筆清新流暢,比喻新鮮貼切,字裏行間洋溢着遊覽時輕鬆喜悅的心情,全文流淌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濃濃情趣。

作業

1.拓展閱讀中的三首詩都爲讀者提供了想像的餘地,請分別說明。

2.翻譯句子:

山巒爲晴雪所洗。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3.請模擬文中的比喻句,結合日常生活中所見之物,造句。

八年級人教版下冊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自讀課文,複述關於“第一本書”的故事。

2、理解“第一本書”中包含的感情,體會作者的情感。

3、品味語句,賞析課文語言。

4、調動自己的人生體驗,獲得人生啓迪。

【教學重點、難點】

1、用自己的話複述關於“第一本書”的故事。

2、理解“第一本書”中包含的感情。

3、品味語句,理解句子的內涵。

【學法指導】

1、讀:

自讀法(圈、點、勾、劃)

2、思:

質疑(提問法、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看書嗎?那你們還記得自己接觸的第一本書嗎?(請幾個學生簡單介紹)同學們的第一本書內容豐富,蘊涵着無限的趣味,那麼詩人牛漢的第一本書又是怎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跟着詩人一起走進那段往事。

二、簡介作者

牛漢,現當代著名詩人,原名史成漢。生於1923年,1940年開始寫詩,有詩劇《智慧的悲哀》、詩歌《鄂爾多斯草原》、詩集《彩色的生活》等。

三、自瀆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

⑴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⑵瞭解故事情節。

2、正確朗讀下列字詞:

鬃()磨磨蹭蹭()

脊背()摻和()枉()讀

3、複述課文:

圍繞着“第一本書”發生了不少感人的故事,試用自己的話複述關於“第一本書”的故事。

要求:複述時講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情節。

四、研讀課文

1、思考:

作者回憶的僅僅是“一本書嗎?“一本書”可以蘊含許多感情,請閱讀相關語段,用“從──中,我感受到──”的句式,說說你從文中品讀到了哪些情感?

2、質疑:

賞析了課文內容後,你對書中的語言、語句還有什麼疑惑嗎?請快速閱讀課文,找出不懂的地方,同桌間探討解決.無法解決的請提出來,大家共同討論。

五、拓展延伸

學了,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難道僅僅是瞭解了第一本書的故事嗎?

六、課文小結

由學生小結本堂課的學習收穫(可從基本知識積累、情感啓迪、學習方法等方面小結)。

七、課後作業(任選一題)

1、當“我”把補好的課本再次送到喬元貞的手裏時,喬元貞會說些什麼呢?請同學們想像喬元貞的神情、語言,寫一段話描寫當時的情景。

2、課文中的人物除了“我”與父親外還有喬元貞、“弄不成”、二黃毛,三人雖寫得不多,卻讓人難忘,試從中任選一人,在課文提供的材料基礎上,發揮想像,虛構一個小故事(如《二黃毛的故事》)

八年級人教版下冊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理解、積累詞語,做到會讀、會寫並理解其含義。

(2)領會作品深刻的象徵內涵,理解象徵手法在文中的運用及其作用。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覆誦讀,理解作品的詩情、詩理和詩味,品味本文語言激越奔放強烈的特點。

(2)體會比喻、擬人、反覆等修辭手法對錶達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對比、襯托的運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海燕搏擊風浪的戰鬥精神,培養學生不怕困難、迎難而上的無畏而樂觀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理解課文所描繪的海上景象和海燕形象。

2、 難點:理解象徵手法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2分鐘)

如果在一個天昏地暗、電閃雷鳴的天氣裏,你們喜歡呆在哪裏呢?

但是有一種鳥卻總是很勇敢的在這樣的天氣裏,在濁浪滔天的海面上穿梭、飛舞,大海給了它堅硬的翅膀,當鳥兒們都去躲避風雨時,它卻在高聲的呼喚: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這就是……海燕(引出課題))

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常在海面上飛翔。因此,在俄文裏,“海燕”一詞含有“暴風雨的預言者”之意,在高爾基充滿激情的描繪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給人一種鼓舞人心的力量。

二、走近作家作品(2-3分鐘)

《海燕》寫於1901年。當時,歐洲的工業危機波及俄國,工廠紛紛倒閉,大批工人失業,再加上沙皇統治日趨黑暗,人民羣衆無法忍受,反抗情緒日益高漲,革命鬥爭蓬勃興起。高爾基1901年2月19日從故鄉尼日尼諾夫戈羅德來到彼得堡,參加俄國作家協會爲紀念農奴解放40週年而舉行的特別會議,發表了抨擊沙皇政府的演說。3月4日,幾千名大學生和工人爲抗議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學生送去當兵,在彼得堡喀山廣場舉行示威,遭到殘酷鎮壓,有些人被打死,許多人受了傷。高爾基參加了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極爲憤慨。3月12日他回到故鄉後,根據當時的鬥爭形勢和參加示威的感受,寫成了短篇小說《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這篇小說的尾聲部分。小說先投寄莫斯科《信使報》,後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雜誌。愚蠢的審查官禁止發表這篇小說,卻認爲它的尾聲是一篇寫景的文字。這樣,《海燕》就被作爲一篇獨立的作品在《生活》雜誌1901年4月號上發表了出來。《海燕》一經發表,便在俄國大地上產生巨大反響,它被革命者用膠印和手抄等方式廣爲傳播,一時間成爲最受歡迎,最富有宣傳性和號召力的詩傳單。

高爾基(1868-1936) 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奠基人,“無產階級藝術最傑出的代表”。蘇聯作家,代表作有自傳體小說《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長篇小說《母親》和劇本《小市民》。

三、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2分鐘)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注音。

高傲(ào) 呻吟(yín) 翡翠(fěi)

掠起(1uè) 睏乏(fá) 蜿蜒(wān yán)

2、解釋下列詞語。

高傲:原指極爲驕傲,自以爲了不起,看不起人。貶義詞,課文中貶詞褒用,指清高、自負、不卑躬屈膝。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發出聲音。

翡翠:一種名貴的半透明的翠綠色的硬玉。課文比喻海浪。

掠起:輕輕擦過或拂起。

震怒:異常憤怒,大怒。震,情緒過分激動。

睏乏:疲乏。

蜿蜒:蛇類爬行的樣子,彎彎曲曲地。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錄音(6分鐘)

2、生讀課文,感悟作者的情感、海燕的形象,讀喜歡的語段或句子。(8分鐘)

說一說“海燕”:假如在海燕之前填上一個修飾語,你會填什麼呢?(1分鐘)

八年級人教版下冊語文教案7

【學習目標】

1、品味重點句段,學習人物速寫的方法

2、品味語言特點,方言的運用和多種寫作手法的運用,使文章幽默傳神,極富表現力。

【學習重難點】

波瀾起伏的情節語言品味

【輕鬆預習】

一、作者簡介

馮驥才(1942~),當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於天津。從小喜愛美術、文學、音樂和球類活動。1960年高中畢業後到天津市書畫社從事繪畫工作,對民間藝術、地方風俗等產生了濃厚興趣,1974年調天津工藝美術廠、在工藝美術工人業餘大學教圖畫與文藝理論。1978年調天津市文化局創作評論室,後轉入作協天津分會從事專業創作,任天津市文聯主席、國筆會中國中心會員,《文學自由談》和《藝術家》主編等職。著有長篇小說《神燈前傳》,中篇小說集《鋪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說集《雕花菸斗》等。短篇小說《雕花菸斗》,中篇小說《啊!》、《神鞭》,分獲全國優秀短篇、優秀中篇小說獎。部分作品已被譯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國外出版。馮驥才以寫知識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歷史故事見長。注意選取新穎的視角,用多變的藝術手法,細緻深入描寫,開掘生活的底蘊,咀嚼人生的滋味。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主要教學方法:通過自讀,把握文章情節、人物、語言。

1、引導性提示——想一想,“泥人張”、“楊七”、“楊八”各自“奇”在哪裏?

2、能力鍛鍊——他們各自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試着分別用一句話概括。

二、精讀課文——進一步品味語言,文中有一些傳神的字句,要引導學生品味其韻味。

1、動手找自己欣賞的語句與大家共同賞析。

2、品味下面的語句,研討括號裏的問題。

手藝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張”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着十萬八千里。(作者說泥人張的手藝“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着十萬八千里”,這麼說是不是太誇張了?你怎麼理解這種誇張的作用?)

三分活,七分說,死人說活了,破貨變好貨,買賣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這個句子在句式上有什麼特點?有什麼樣的表達效果?)

教師引導分析、學生討論、交流。

3、教師歸納小結。

三、再讀課文——思辯研討

1、提問:“手藝人靠手吃飯,求誰?怵誰?”,“手藝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揣摩這些話,看作者對待手藝和手藝人持怎樣的態度?你認爲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按作者的觀點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嗎?圍繞這一話題,分小組展開討論或辯論。

學生討論、交流。

建議:

在作者看來,人有手藝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絕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中,我們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領外。還要講求與別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發展。

四、拓展訓練

1.說說你周圍有什麼“俗世奇人”?講一講,讓同學們聽一聽。

學生可以結合本地的風俗民情,互相交流。

六、小結

主要以兩位手藝人(泥人張、好嘴楊巴)的高超手藝爲話題。作者均只選擇一件小事來寫,借一件極富戲劇性的小事窺見人物的大本領大智慧。情節雖然簡單,但安排得曲折有致,敘事一波三折。語言本色樸素,具有濃郁的“天津”風味,並且幽默傳神,極富表現力。

七、佈置作業

寫一寫你周圍的“俗世奇人

提示:你周圍有絕活的人,比如能一筆畫出一個圓的數學老師,能生動模仿各種聲音的同學等,寫一篇人物速寫。要抓住人物動作、語言、神態等方面的特徵,寫出他們的奇處、絕處。

這是一道學以致用的題目,有一定難度。首先要模仿得到位,而要避免生硬機械的模仿。因此,首先應使學生反覆誦讀,體會文章的語言風格;其次,要把握文章只寫一事的敘事手法;第三,再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注意選擇,力求抓住人物動作、語言、神態等特徵展開描寫。

相關鏈接

一、關於《俗世奇人》(馮驥才)

天津衛本是水陸碼頭,居民五方雜處,性格迥然相異。然燕趙故地,血氣剛烈;水鹹土鹼,風習強悍,近百餘年來,舉凡中華大災大難,無不首當其衝,因生出各種怪異人物,既在顯耀上層,更在市井民間。餘聞者甚夥,久記於心;爾後雖多用於《神鞭》《三寸金蓮》等書,仍有一些故事人物,閒置一旁未被採納。這些奇人妙事,聞所未聞,倘若廢置,豈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筆錄下來,供後世賞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衆生相耶?故而隨想隨記,始作於今;每人一篇,各不相關。冠之總名《俗世奇人》耳。(《俗世奇人》序)

二、關於泥人張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已享有很大聲譽。使天津泥人大放異彩、成爲民族藝術奇葩的,是“泥人張”的彩塑,它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的水平,又裝飾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天津“泥人張”藝術的創始人是張長林。

張長林(1826—1906),字明山,後以字行。自幼隨父親從事泥塑製作,練就一手絕技。他只須和人對面坐談,摶土於手,不動聲色,瞬息而成。面目徑寸,不僅形神畢肖,且栩栩如生鬚眉俗動。“泥人張”彩塑創作題材廣泛,或反映民間習俗,或取材於民間故事、舞臺戲劇,或直接取材於《水滸》《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古典文學名著。所塑作品不僅形似,而且以形寫神,達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張”彩塑用色簡雅明快,用料講究,所捏的泥人歷經久遠,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外國人早就以重金購買,“置諸博物館中,供觀賞。”在歷屆展覽會上它都被認爲是出類拔萃的作品。日本蘆屋市的一座中國近代藝術館爲“天津泥人張彩塑”建立了陳列專室,展出彩塑作品58件。近年來“泥人張”彩塑積極地推動國際間文化藝術的友好交流,成爲中外交往的橋樑。

天津“泥人張”彩塑藝術是近代民間發展起來的著名工藝美術流派,這支數代相傳的藝術之花,紮根於古代泥塑藝術的傳統土壤中,再經大膽創新,遂成爲今日津門藝林一絕。

八年級人教版下冊語文教案8

一、“口技”激趣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

師問:在座的各位有沒有關注過寧波五套的阿國電影?

學生用寧波話齊答:“來發講啥西!”

對,大家真是太熟悉不過了,以寧波方言來演繹各國的經典故事,聽起來,親切夠味兒,一個詞:過癮!初次見面,大家可能不知道,老師我也有個絕活兒:能表演口技。不相信?(隨口吹了聲鳥叫)(衆生笑)老師我還可以流利地說出幾句外地方言,你們有興趣聽哪個地方的方言?

“上海話——”學生異口同聲。

老師模擬上海方言。

接着應生之邀模擬廣東話(1、2、3、4)和四川話。

學生興趣高漲之時,老師話鋒一轉,引出學習內容:“老師剛纔的所謂表演只不過是雕蟲小技,真正的行家裏手、真正的俗世奇人,請同學們看──他在課文裏。”

板書:刷子李

點評:老師富有感染力的方言表演大有單口相聲之妙,大大激起了學生的興趣,課堂氣氛異常熱烈活躍,借班上課的老師爲營造和諧的師生關係走好了關鍵的一步。

二、感知閱讀

請同學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快速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閱讀完畢後,合上書本,完成填空題目:

( )碼頭有個手藝高超的( ),人稱( )。一年的一天,他收了個徒弟名叫( ),徒弟( )次跟師傅出去幹活,便由對師傅( )變成佩服得發怔發傻。

〖點評:教師以獨出心裁的填空方式檢驗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情況,既避免了對課文零打碎敲的肢解,又理清了文章的脈絡。同時又引出了本文的核心人物——奇人刷子李,可謂一箭三雕。學生對該填空題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爲他們的記憶力好,文章的情節性較強。認真讀一遍課文,即可順利過“關”。成就感更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爲下一步理解故事、分析人物做了有力的鋪墊。〗

三、理解性閱讀

1、請同學們用一個字概括對刷子李的總體印象,並說明理由:

學生列舉“奇”“絕”“妙”“神”等詞語,並說明了理由。

篩選認爲“奇”最佳,理由簡單又明瞭:標題就是“俗世奇人”。

2、“奇”表現在哪裏呢?

生一:刷子李刷牆時衣着很奇特:一襲黑衣。一般來說,做粉刷時,白色的泥漿容易濺到衣服上。而刷子李的黑衣上從來不沾哪怕是芝麻大的一個白點,這又足見他的刷牆技術高超,簡直到了神奇的程度。

師:評得好!這位同學認爲刷子李的“奇”表現在兩個方面:規矩和技術。其他同學還有不同的看法嗎?

生二:我想補充以下刷子李的規矩“奇”,他一天只刷一間屋,每刷一面牆休息一下,喝茶、抽菸。

生三:幹活時黑衣上出現了白點就不收工錢。

師:刷子李這位民間手藝人身上所體現的超脫之處讓我們心底暗暗稱“奇”,事因難能,所以可貴。刷子李行爲、個性中的可圈可點之處在文章中還有所體現,哪位同學再來補充一下?

生四:刷子李心思縝密,徒弟曹小三頭一次跟他出門幹活,老是關心師傅黑衣黑褲上有沒有白點。當曹小三看到“破綻”,不敢說又忍不住偷看時,刷子李對他的心思瞭然於心,一語道破又語重心長地告誡小三:“你以爲人家的名氣全是虛的?那你在騙自己。好好學本事吧!”

師:是哦,做師傅的,能洞察徒弟的心思,奇!(伸出大拇指)

生五:課文的第五自然段描寫刷子李刷牆的動作。這蘸漿的手臂悠然擺來,悠然擺去。好賽伴着鼓點,和着琴音,每一擺刷,那長長的帶漿的毛刷便在牆面“啪”的清脆一響,極是好聽。我覺得這刷子李簡直不像是在刷牆!

師:那像幹什麼呢?

生五:恩──(撓頭,笑)像畫畫兒!也像跳舞!(學生笑)

師:是啊,一個普通的民間手藝人,不是把刷牆當作自己謀生的手段,餬口的行當而敷衍了事,得過且過,而是視爲藝術沉浸其中陶醉其中。這是何等的境界!梁啓超說,無論做什麼樣的一件事,只要強烈要求完美,努力做到最好,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根據同學們的分析,刷子李這位奇人的“奇”有以下表現。

(PPT展示)

行爲奇

奇規矩奇

個性奇

師:關於刷子李的行爲奇、規矩奇,大家已經找出了很多的依據,哪位同學還能補充一下體現刷子李個性奇的語句語段(學生思考,片刻後,有人舉手)。

生六:我認爲第四自然段有一處細節能夠體現刷子李的“個性奇”。刷子李到英租界鎮南道給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漿,“派頭十足”。“照他的規矩一天只刷一間屋子”,這可以看出刷子李的傲骨。

師:能具體說說嗎?怎麼給李善人刷牆壁就有傲骨了呢?

生六:你看,你看,這李善人是英租界的啊,是個大官啊!

師(微笑頷首):這位同學對語言極有悟性!好一個“傲骨“之說!這是一種沒有奴顏沒有婢膝的錚錚鐵骨!這是一份不卑不亢不趨炎附勢的超然灑脫!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這樣有骨氣的人,他們的一腔正氣令人擊節讚歎。這不,有人爲了表現自己對刷子李的敬仰,就寫下了一副對聯送給他,可惜,由於年代久遠,只剩下了上聯(PPT出示上聯):談生意,滿腔正氣顯派頭

師:同學們能對出下聯嗎?

(學生極有興趣、思考、動筆,有多人舉手)

生七:做粉刷,全身技術顯本領

生八:帶徒弟,數條規矩見品行

生九:刷牆壁,一手絕活露本事

……

〖點評:此教學環節是本課教學中最出彩的部分。教師引導學生立足文本分析人物的“奇”,意在培養學生結合語言環境與生活環境建構人物形象的閱讀習慣。同時引領學生關注細節,尤其是分析刷子李的個性奇這一環節,學生跟老師的思想碰撞後,新思維作用於文本,從刷子李不因服務對象的不同而改變規矩和行爲,來判斷其爲人其個性。一個“英租界李善人”作爲切入口,可謂微言大義,一字褒貶。學生能夠領略漢語言文字的魅力,還體現在對聯教學環節,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對對子是中國古代私塾學生的必修課,學習語言從對課開始有一定的道理。本課教師顯然不是讓學生學習對對子,而是通過此種饒有趣味的方式讓學生歸納概括刷子李性格、人品、技藝等方面的特點。此教學環節,既以對聯薰陶感染了學生,又能以此爲契機,理解文本,品位語言,分析人物,課堂有所生成。〗

四、賞析性閱讀

1、刷子李的言行舉止、規矩個性給你怎樣的啓發?

2、本課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值得借鑑之處?

(兩題任選一題,分組討論,推選代表發言。)

學生討論、分析。

組一代表:我們組討論的是第一個題目。我們認爲,一個人要有真才實學,要有一技之長,才能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另外,還要有足夠的自信,一個連自己都不相信的人,怎麼能取得別人的信任呢,就象刷子李,他的一身黑衣不是自信的最好表現嗎,這也是最好的廣告啊!(學生笑)另外,還有,就是──(左顧右盼尋找救兵。有位同學小聲打招呼,老師示意她站起來回答。)

組一女生:就是我們無論做什麼,都應該心無旁騖,努力做到最好。做人也是這樣,我們要做個有骨氣的人,做個最好的人。(學生笑)

師:是啊,刷子李不僅牆刷得好,做人也有自己的原則,很有人格魅力。第二組的同學哪位來反饋一下討論結果?

組二代表:我們組討論的是第二個題目。我們認爲本文的語言很有特色,好像是有點方言的味道。還有就是人物的動作描寫也很傳神,比如刷子李刷牆的動作;再有就是文章有很多地方是寫曹小三眼裏看到的刷子李,這叫──(同組同學提醒:側面描寫)對,側面描寫,這比直接寫刷子李怎樣怎樣好,更真實可信,更有藝術性。

師:同學們能結合自身生活經驗來評價文章和人物,很好。是啊,《俗世奇人》奇絕!妙絕!奇在人物,妙在情節、語言。刷子李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馮驥才先生寫人的高超技藝更讓我們拍案叫絕;本色樸素而又幽默傳神的語言更是餘音繞樑。(師範讀第一段中的“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兒,靠邊兒呆着”)(生爲老師說書式的朗讀打動,鼓掌)

〖點評〗

選擇題體現了教師教學民主意識,兩個題目難度相當,從不同角度賞析文章,第一題重在引導學生關注作品人物,領略人物的魅力,第二題則是寫作方法的探討,本文的語言和塑造人物的方法確實很有特色,理應關注。教學本文,老師選擇的方法是階梯式閱讀:感知閱讀,理解閱讀,賞析閱讀。這是最後的環節,也是閱讀的最高境界。有人說,最淺層的閱讀只看到情節,稍有層次的讀到了語言的張力,最高境界的閱讀是通過語言文字的載體體察人物內心深處的衝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立足文本,結合現實,體察到刷子李帶給人的心靈的震撼,認爲只有擁有一技之長方能立足社會,更難能可貴的是,學生感受到了刷子李人品的高尚,這是他們的內心與作品人物碰撞的新生物,由此可見,閱讀可以成爲再塑價值觀念的過程。學生對語言的粗略品位,對描寫人物的方法的感知,則是寫作技巧方面的滲透,也許是一鱗半爪,但學生能自主發現、自主借鑑,是內心的自然的呼喚,不是外在的施壓,長此以往,一定能提高表達交流的能力。語文素養,不就是這樣,如細雨一樣,散落於學生的手中,口中,心中嗎?

《俗世奇人》教學反思

經過對這節課的認真準備,我對新課標的理解加深了,瞭解了更多教學手段,鍛鍊了自身素質,自我感覺在課堂教學上有一大進步。課後反思,總結如下:

有所進步的地方:

1、對本科組的教學標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體會。

2、教學靈活性增強了。在設計教案時,爲了講清楚文章的奇妙之處,我安排了人物之“奇”、語言之“奇”、情節之“奇”三個環節。但在實際授課講到語言之“奇”時,我發現時間拖長了,但學生仍沉浸在語言文字的魅力中,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我就臨時決定砍掉後面的情節之“奇”這一環節,因爲我覺得與其讓學生平平的學兩個環節,倒不如認真地鑽透一個方面的知識,這樣他們的收穫應該更大。另外,一堂課上得好不好,應該可以從學生的臉上看出來。如果學生面容愉快,那麼這堂課應該就是成功的,如果學生眉毛緊鎖,表情困惑,那麼這堂課很大程度上就是失敗的。所以教師還應該學會課堂觀察,只有觀察仔細了,纔可以從學生的表情上了解到自己上得好不好,從而作出自我反思、及時調整。

3、對“如何上自讀課”的問題上有了一些自己的體會,因爲自讀課不像講讀課,不需要老師去精講,老師在自讀課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導點撥。所以在同備課組的老師的幫助下,設計了一份學案,這份學案並不是機械地將課後習題擺上去,而是將教案處理成以學生爲主的教學方案。使之作爲溝通學與教的橋樑,將講讀課的思想及其方法延伸,讓學生的學習反饋立竿見影,起到“導讀、導聽、導思、導做”的作用。

有待改進的地方:

1、上課過程中,老師的強勢地位過於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夠。因爲在課堂上,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課外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樣的上課更有效。而這節課在讓學生反思質疑這一塊上則較薄弱。

2、在對學生閱讀方法的傳授上顯得不足。“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可見,方法的傳授的確比知識的傳授更爲重要,教授方法纔是教學的根本。雖然在本節課上也教學生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來快速獲取信息,但總覺得沒落到實處。另外,本篇文章寫人敘事的技巧及語言的運用上都值得學生借鑑,但上課時我在這方面點撥得較少。

3、應加強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在語言講解上應精練簡潔、生動活潑,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同時作爲語文老師,這樣也才能在語言表達上給學生作個很好的示範。

八年級人教版下冊語文教案9

【教學設計思路】

這篇文章內容充實,情感豐富,不朗讀不足以充分理解,悉心領會;文章駢散並行,駢句辭彩華美、音韻和諧,散句抑揚頓挫、富於變化,不朗讀不足以體會;意境優美而多變,不朗讀不足以涵詠品味。教師宜指導學生朗讀,以朗讀和背誦帶動其他教學環節。

組織學生課前收集與范仲淹、岳陽樓相關的資料,如范仲淹生平、滕子京與范仲淹的友誼、范仲淹逸事、《岳陽樓記》寫作背景、岳陽樓、與岳陽樓有關的詩文、岳陽樓名聯……安排學生在課上交流,增強對課文的感性認識。

組織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並通過討論解決問題,教師在此環節作適當點撥即可。

引導學生用審美的眼光品讀文章,鑑賞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語言美,學習文章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提高鑑賞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掌握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的意義和虛詞的用法,逐步加強文言詞彙的積累。

⑵ 認識作者、寫作背景及文體特徵。

⑶ 概述本文寫景抒情、對比出旨的特點及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⑷ 背誦課文。

2、能力目標:

⑴ 指導學生朗讀,繼續提高誦讀能力,品味意境,讀出情感。

⑵ 揣摩本文敘事、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以及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⑶ 揣摩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語言美,逐步提高鑑賞能力。

3、情感目標:

思考本文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體現的作者的政治抱負及其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多方面的意義,激發學生走出自我,胸懷天下,以利民爲己任,以強我中華爲宗旨,積極進取,大膽開拓,做一個精彩的人,做一個大寫的人。

【教學重點】

1、整體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2、學習課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理解“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和“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兩句中的“異”字的內涵及其在篇章結構中的作用。

2、理解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體現的作者的政治抱負。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文獻法。

3、討論點撥法。

4、品讀法。

【教學媒體】

幻燈片、示範朗讀磁帶、錄音機、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導入新課;資料展示,創設氛圍,走近范仲淹,走近岳陽樓,增強對課文的感性認識;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力求讀得通順、流暢,讀得鏗鏘悅耳,聲情並茂;整體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嘗試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岳陽樓上有一副對聯:

後樂先憂,範希文庶幾知道;

昔聞今上,杜少陵可與言詩。

問:範希文是誰?“後樂先憂”是何意?請從《岳陽樓記》中尋找答案。

設計二:

同學們,我國有許多名勝古蹟都留下了文人詞客的詩詞歌賦。比如我國古代三大名樓──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上面就銘刻了許多美文妙句,如王勃《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令人神往;崔灝《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讓人回味無窮;而岳陽樓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傳唱不衰。《岳陽樓記》遂成爲寫景狀物抒發真情的名篇。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篇美文。

設計三:

多媒體播放洞庭湖、岳陽樓的風景畫,形、聲、色俱備,引發學生觀賞興趣。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湖山輝映,自古以來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勝地;岳陽古稱巴陵,位於洞庭湖與長江匯合處,枕山帶湖,爲巴、蜀、荊、襄之要衝。北宋慶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應朋友之約,爲重修的岳陽樓作記,千古名文《岳陽樓記》於是誕生。

二、資料展示,增強對課文的感性認識

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與范仲淹、岳陽樓相關的資料,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各組選出較好的資料交付老師,圖片可由實物投影顯示,文字資料可由學生自行朗讀或實物投影顯示。在交流過程中,大家互通有無,實現資源共享。教師也可酌情介紹一些必要資料。

多媒體顯示:

1、范仲淹簡介范仲淹(989~1052),宇希文,蘇州吳縣(現江蘇省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宋仁宗天聖(1023~1031)年間任西溪鹽官,建議在泰州修捍海堰。寶元三年(1040),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屢立戰功。慶曆三年(1043),范仲淹還朝,任參政知事。曾提出十條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對罷政,於慶曆五年貶放鄧州,以後還做過杭州、青州的太守。死後諡號文正。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2、岳陽樓簡介岳陽樓是岳陽城的西門樓,緊靠洞庭湖,可以飽覽“八百里洞庭”的湖光山色。樓址在現在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國時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臺。唐玄宗開元四年,張說在閱兵臺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士們登臨賦詩。自宋滕予京重修,范仲淹作記後,岳陽樓遂名揚天下,便成了歷代著名的遊覽勝地。唐代名家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也都有題詠。現在岳陽樓是清代同治六年(1886)重修的。

3、時代背景《岳陽樓記》是作者應好友滕子京之邀,於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作。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張,觸動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罷去參政知事(副宰相)的職務,貶放到鄧州(今河南鄧縣)任地方官。慶曆四年春,滕子京遭誣被貶官至嶽州(今湖南省岳陽市)。滕子京治嶽州頗有政績,於是重修岳陽樓。(此樓原建於唐初,在現在湖南省岳陽市,就是舊縣城西門城樓,樓高三層,下瞰 kàn 洞庭湖)並將此樓的歷史沿革、周圍環境、建築特點等寫了一封信,並附上《洞庭晚秋圖》一幅,派人送給范仲淹清他作記。范仲淹瞭解滕子京被貶嶽州後一直很有感傷情緒,所以趁作記之機,借題發揮,一面申述自己的政治抱負,一面也含有對滕於京勸慰和他共勉的意思。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洞庭湖湖景畫面,配樂朗讀課文,學生聽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師提示一些字的讀音:

多媒體顯示:

⑴ 生字:

滕(ténɡ) 謫(zhé) 日星隱曜(yào) 淫雨(yín)

浩浩湯湯(shānɡ) 薄霧冥冥(bó mínɡ) 偕(xié)

檣傾楫摧(qiánɡ jí) 岸芷汀蘭(zhǐ) 心曠神怡(yí)

⑵ 通假字:

百廢具興(通“俱”,都、全、皆)

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咐)

2、學生齊讀課文一遍,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⑴ 注意讀出駢句的節奏美、散句的變化美。

⑵ 注意情感的整體把握,注意語氣的輕重緩急。

第一段以敘爲主,應讀得舒緩、莊重。

第二段寫洞庭湖景的文字,氣勢雄壯,應讀得開朗雄渾。“前人之述備矣”語調轉入平緩,“然則”引出新意境,語調應升高。“得無異乎”應讀出疑問語氣。

第三段以“若夫”起筆,意味深長。以下的寫景文字,由天氣的惡劣寫到人心的悽楚,意境悲涼,應讀出愁苦悽楚的情味來。

第四段“至若”領起,引出一個陽光燦爛的畫面,“至若”應讀得高亢嘹亮,節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寫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圖,色彩明麗,生機盎然,應讀出歡樂和暢的韻味。“此樂何極!”一句把喜悅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樓也,則有……”應讀出超脫、揮灑自如的情味來。

第五段以“嗟夫”開啓,帶來抒情和議論的意味,注意三句疑問句,語調應上揚,“噫”一句,應讀出悲涼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3、教師示範朗讀部分段落,學生跟讀。

4、學生大聲練讀,嘗試表情朗讀,力求讀得抑揚頓挫,聲情並茂。

5、學生推選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示範朗讀,其餘同學點評。

四、譯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學生默讀課文,參考註釋,藉助工具書,自行疏通文句,翻譯課文,並畫出疑難語句。

2、同桌之間就疑難問題展開討論交流,共同解疑、釋疑。

3、以學習小組爲單位,疏通文句,翻譯課文,理解大意,並圍繞疑難問題展開討論。教師巡視各組,酌情給予指導點撥。

4、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幫助學生積累文言詞語,瞭解文言知識。

資料內容如下:

⑴ 一詞多義:

予觀夫巴陵勝狀(那)

夫環而攻之(發語詞,不譯)

未幾,夫聲起(丈夫)

去國懷鄉(離開)

西蜀之去南海(距離)

委而去之(逃離,逃亡)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放晴,散開)

旁開小窗(開設,設置)

開我東閣門(打開)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就是,判斷詞)

然則北通巫峽(那麼,連詞)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就)

予觀夫巴陵勝狀(看)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景色)

北通巫峽,南極瀟湘(盡,直通)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窮盡)

政通人和(和樂)

春和景明(和煦)

薄暮冥冥(迫近)

妄自菲薄(看不起,輕視)

予觀夫巴陵勝狀(好,美麗的)

環而攻之而不勝(取勝)

而或長煙一空(有時)

或異二者之爲(或許、也許)

⑵ 古今異義:

越明年(第二年,今義,相對於“今年”)

屬予作文以記之(寫一篇文章,今,學生作爲練習所寫的文章)

去國懷鄉(離開,今義,前往;國都,今義,國家)

進亦憂,退亦憂(進,入朝爲官;退,隱居鄉野。今無此義)

沙鷗翔集(鳥停在樹上,今義泛指聚集)

⑶ 解釋下列加黑的詞: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太守,官名,這裏是動詞,“做……太守”)

百廢具興(荒廢了的事業,名詞)

或異二者之爲(動詞用作名詞,表現行爲)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之前;在……之後)

⑷ 難句翻譯示例:

①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政事順利,百姓安居樂業,各種荒廢了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

②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它連接着遠方的山脈,吞吐着長江的水流,浩浩蕩蕩,寬廣無邊。

③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看到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不同吧?

④ 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大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照在湖面上閃着金色,月影映人水底,像沉潛的玉璧。

⑤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注意互文)

⑥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比天下人憂慮在前,比天下人享樂在後。

⑦ 微斯人,吾誰與歸:如果沒有這樣的人,我和誰志同道合呢?

五、披文入理,理清行文思路,指導學生背誦,並體會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藝術效果

1、教師要求學生複述各段大意並作簡要概括:

選五位同學發言:

生1:第一段說明作記的緣由。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說他被貶官到岳陽後,經過一年的時間,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廢具興”。重修並擴建了岳陽樓,在樓上刻了唐代先賢和今人的詩賦,並囑託作者寫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

生2:第二段由岳陽樓的大觀過渡到登樓覽物的心情。作者認爲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先從空間上寫湖面的廣闊和水勢的浩淼,然後從時間上寫洞庭湖晨昏之間的萬千氣象,燃後用“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一句小結。接下來,作者轉寫登樓覽物之情,設想遷客騷人觀洞庭時的主觀感受。

生3:第三段寫覽物而悲者。大意是:假若是在陰雨連綿的季節,一連幾個月不放晴;天空陰風怒號,湖上濁浪排空;太陽和星星隱藏了它們的光輝,山嶽也隱蔽了它們的形體;商旅不敢出行,船隻全被損壞;當黃昏時分一切都籠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嘯猿啼之聲不斷傳人耳來。這時登上岳陽樓,滿目蕭然,觸景傷情,更會感到離開京城的哀傷和懷念家鄉的憂愁。並且會憂心忡忡,畏懼小人的毀謗和譏刺,感傷到極點而悲慟不止。

生4:第四段寫覽物而喜者。大意是:遇到春天溫和的日子,明媚的陽光照射在平靜的湖面上,沒有一絲兒波瀾。天色襯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綠。天上的沙鷗飛飛停停,水裏的龜兒游來游去。岸邊的花草散發出濃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間還可以看到湖上的煙雲一掃而空,皎潔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水波一起盪漾,金光閃爍,水中的月亮宛如一塊溫潤的璧玉。漁歌的對唱,洋溢着無邊的歡樂。這時候登上岳陽樓,一定會心曠神怡,把一切榮譽和恥辱都忘掉了。舉杯暢飲,臨風開懷,那是多麼的欣慰和歡喜啊!

生5:第五段對前兩段所寫的兩種覽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現了一種更高的思想境界,點明瞭文章的主旨。作者十分感慨地說,我曾經探求過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與上述兩種心情有所不同。他們的悲喜不受客觀環境和景物的影響,也不因個人得失而變化。當高居廟堂之上做官的時候,就爲人民憂慮,唯恐人民有飢寒;當退居江湖之間遠離朝政的時候,就爲國君而憂慮,唯恐國君有闕失。那他們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必定這樣回答: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作者表達了對這種人的嚮往與敬慕:倘若沒有這種人,我追隨誰去呢?

教師總結: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段爲第一部分,說明寫作背景、作記緣由。第二部分(二至四段)爲全文主體,第二段寫洞庭湖全景並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第三、四段兩個排比段分寫“覽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鮮明對比。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抒發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多媒體顯示全文結構圖:

2、學生根據板書提示,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六、佈置作業

1、選出與課文內容相同的一項………………………………………( )

A、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

B、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C、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

D、居廟堂之高則猶其民,處江湖之遠則猶其君。

(提示:此題意圖在考查背誦。選C)

2、在以下成語中任選幾個寫一段寫景文字:

政通人和 百廢具興 浩浩湯湯 氣象萬千 春和景明 長煙一空 皓月千里 心曠神怡

(答案略)

3、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背誦;品讀課文,對課文進行美點尋蹤,集中鑑賞課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語言美;擴展閱讀,閱讀孟浩然的們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比較兩篇詩文立意的異同。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

全篇背誦與段落背誦相結合。

多媒體顯示:

1、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2、若夫淫雨霏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極而悲者矣。

3、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或長煙一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喜洋洋者矣。

4、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進亦憂,_________________。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_________________。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任選幾位同學根據背誦要求,填寫上面所列空缺內容。

二、品讀課文,鑑賞課文

1、提問:同學們,《岳陽樓記》創作於慶曆四年,即公元1044年。如今九百五十多年過去了,它仍然邁着穩健的步子行進在密密匝匝的文學叢林中,你認爲它永葆青春的奧祕何在呢?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並自由發言。

生1:我想,這恐怕是因爲這篇文章體現了作者胸懷天下的豪放氣度和寬廣的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情操;是一種道德追求,更是人生的飛躍。這剛勁健朗、積極進取的精神氣度將永遠受到與時俱進、激流勇進的人的青睞。

生2:我想,也許是因爲文章再現了洞庭湖的壯景,爲洞庭湖又染上了一層壯麗的色彩,從而吸引了後人。

生3:我反對。本文題爲《岳陽樓記》,可作者對岳陽樓本身用筆不多,這是有深意的。作者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從而將文章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提高了文章的品位,這是本文構思方面獨具匠心所在。范仲淹的別出心裁,不能不讓人佩服。

生4:這篇文章的章法是美的,“異”字居文章之要。第二段末句“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異”,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發的“遷客騷人”不同的感觸,即“悲”“喜”兩種不同的心情,引起三、四段。第五段“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的“異”,是指古代仁人不同於上述“遷客騷人”,能不受自然風物好壞的影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個“異”字一語中的,推出作者的政治理想抱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千迴百轉,層層推進。

生5:本文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敘事,寫景、抒情、議論自然結合,既有對事情由來的交代,又有對湖光水色的描寫;既有精警深刻的議論,又有惆悵悲沉的抒情。記樓,記事,更寄託自己的心志。

生6:我很同意第二個同學的見解。文章的意境美是不容忽視的。試想,如果沒有優美的畫畫,單單有枯燥的議論,又能吸引多少人呢?又能流傳多久呢?

生7: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美應是最主要的`原因吧。本文語言優美、精煉,值得我們借鑑。

……

2、教師歸納學生的看法,爲鑑賞定向:

教師總結:同學們的發言很精彩,很有刨見。《岳陽樓記》長盛不衰的奧妙在於立意、構思、章法、意境、語言、表達方式等方面。今天,我們重點鑑賞文章的立意美、意境美、語言美。

⑴ 鑑賞文章的立意美,感受作者的寬廣襟懷,理解其崇高的理想追求:

提問:如何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學生討論,明確:“先憂後樂”的思想源於儒家的仁愛思想,孟子曾有“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說法,范仲淹使其進一步發展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就是要超越個人的憂樂,以天下爲己任,以利民爲宗旨,補救時弊,積極進取。爲此,就要不爲外物所動,不論是自然界的陰晴明暗,還是社會環境的順遂艱難,都不能動搖心中的信念。

教師引申:孟子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是針對封建君主提出的;范仲淹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爲仕途進退的原則,這是他有遠大抱負的表現。他們的“憂君”固然帶有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但憂國憂民的情懷是難能可貴的。

多媒體顯示:

天聖七年(1029),30歲的范仲淹還在沒有資格進諫的小小祕書閣校理任上,就上書諫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爲章獻太后朝拜上壽;第二年又直接上書請章獻太后還政退位──那時章獻太后正垂簾聽政,權傾朝野,滿朝文武,“無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貶離京,三年後纔回來。又如,景祜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進《百官圖》指斥宰相呂夷簡結黨營私,任用讒佞,反被誣爲“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又遭貶斥,連爲他鳴不平的歐陽修等人也被貶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幾十年,數遭貶黜,但他澄清吏治、憂國憂民之心始終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祿,在家鄉買“義田”千畝,救濟貧窮的族人,而自己卻貧苦一生,以至於死時“身無以爲殮,子無以爲喪”。爲民請命,憂民主憂,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精神的具體體現。

提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現代社會中還有借鑑和教育的意義嗎?

學生討論,並自由發言。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允許求大同,存小異,鼓勵創新,但不提倡標新立異。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據,抓住“積極向上,奮發有爲,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時代意義即可。

⑵ 鑑賞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的詩情畫意:

教師要求同學展開想象,再現文中優美生動的景物,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繪,感受文章的畫意、詩情。

選三位同學交流,每人負責一幅畫,注意體現洞庭湖的浩瀚無垠、萬千氣象,抓住總體特徵,從雨湖、晴湖、月湖多個角度,從形、聲、光、色、味多個方面描繪。

⑶ 賞析文章的語言美:

美在駢散兼用。駢句,流利暢達、簡潔凝練、如珠走盤。有音律和諧的對仗,如“日星隱曜,山嶽潛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等。也有整齊的韻腳,如“上下無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等,增強了文章的音樂美,讀來潤暢,聽來清晰。

美在煉字。如“銜遠山,吞長江”,“銜”形象寫出湖與山的關係,“吞”不僅寫出湖與江的關係,而且讀來有氣勢磅礴之感,兩個動詞形象再現了洞庭湖的浩瀚氣勢,使靜景富於動態和活力。如換成“連”“接”,只是客觀說明三者的相對位置,畫面是靜止的。

如“浮光躍金,靜影沉璧”一句,不僅比喻形象,一“躍”一“沉”兩種意境齊出,相互映襯,用詞之妙,令人拍案叫絕。

學生自己選例揣摩語言。

如“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談談加黑字的表達效果。

三、課堂小結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散文,畫意、詩情、理趣溶爲一體,不但給予我們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懷,崇高的思想境界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讀先生的文章,我們好像站在岳陽樓上,那浩瀚無涯的洞庭湖水,給予我們恢宏的氣勢,也給予我們一種責任。讓我們點燃精神的聖火,去照亮時代天空的一角。

學生齊背課文。

四、延伸拓展

多媒體顯示: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問:這首詩寫景有什麼特點,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學生讀詩,小組內討論探究。

明確:這首詩是孟浩然西遊長安,希望得到朋友張九齡的引薦.入朝做官所寫的。

孟浩然以寫山水田園詩見長,與王維一樣。是唐代較爲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這首詩的前四句,很顯然就是側重於寫景。濤文開篇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夏末秋初季節裏,正是秋雨連綿的季節,湖水漲滿,幾乎與湖岸齊平。可見水勢之浩大,波濤之洶涌。近處的水遠處的天相連成一體,使你根本分不清哪裏是水,何處是天,它們已經渾然成爲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兩句詩非常形象地表現了洞庭湖水的浩大,給人一種空曠遼遠的感覺。第三、四兩句“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雲蒸霞蔚,水霧蒸騰,波濤洶涌,籠罩着雲夢澤,搖撼着岳陽古城。這兩句寫得氣勢磅礴、雄奇偉岸。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彷彿如見其狀,如聞其聲,似乎洞庭湖之壯闊景象就在眼前。以上四句景物描寫,可謂鮮明突出,歷來爲人們所讚賞。但是,這些並不是詩人寫作此詩的主旨所在。景物的描寫無非是個襯托,是個陪襯;直抒胸臆.表達自己內心的所感所想纔是主要的,纔是詩人寫此詩的主旨所在。“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何意呢?我想渡過洞庭湖去,卻沒有船槳;如果還是繼續隱居,又覺得愧對朝廷的聖明。這兩句運用比喻的手法,委婉而含蓄地表達了詩人求薦求官的急切願望和意願不遂的苦悶。可以說心理描寫淋漓盡致,讀後不能不讓人爲之心動。“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坐在洞庭湖邊看別人釣到了魚,我只能空有一腔羨慕之情。這兩句比喻自己滿懷入仕的心願,但是卻又無法實現。

五、佈置作業

1、由“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這副對聯,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哪兩句話?

2、整理課上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名句時代意義討論的發言,放入《成長的足跡》中。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全文。

2、學習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

3、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學習我國古代進步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思想。

4、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彙:

實詞:(名詞)賦、國、景、大觀、遷客、騷人、寵辱;(動詞)謫、屬、把;虛詞:夫、斯、其、微、則、然則;詞組:百廢具興、浩浩湯湯、氣象萬千、霪雨霏霏、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虎嘯猿啼、滿目蕭然、感極而悲、一碧萬頃、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曠神怡、先憂後樂(先天下之憂百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5、理解句意:

“得無異乎?”(反問句)

“吾誰與歸?”(變序句)

“則有……者矣。”(長定語句)

“其必曰……乎。”(表示揣測語氣的陳述句)

八年級人教版下冊語文教案10

一、學習目標

1、記住巴金、郭沫若、高爾基、紀伯倫

2、能讀會寫單元字詞,記住成語意思

3、記住課文內容要點

二、導學提綱:

(一)記住本單元文章題目、作家作品、出處和體裁。讀課文,完成下表:

第二單元課文題目作者出處、代表作體裁

(二)認真閱讀“字詞表”,記住單元字詞的音形義

(三)記住單元課文內容要點:

1、《雪》描寫了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並在對比中表現了自己的感情傾向:江南的雪平和恬靜的美固然能讓人喜歡,但更崇高的沒應該像北方的雪那樣,在孤單的境遇下,敢於獨自抗爭,在悲壯的戰鬥中得到昇華。

2、《雷電頌》課後練習一: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表現了詩人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摧毀黑暗的願望,也表現了詩人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

象徵意義:風雷電——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土偶木梗羣像——無德無能、欺民惑衆的官僚統治集團;洞庭湖、東海、長江——人民羣衆

反覆的修辭方法

3、《日》和《月》——作者寫日,爲什麼用主要篇幅來讚美飛蛾撲火?(這裏的飛蛾已比僅僅是一個生物,它寄託了作者的理想,成爲了爲了追求光明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徵,作者寫的雖然是日,但主要表達的卻是飛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熱的行爲)

4、《海燕》海燕是勇猛堅強、樂觀自信、富於獻身精神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的形象;讚美海燕,表現了作者抑惡揚善、愛憎分明的情感態度。

象徵意義:

象徵革命高潮時廣大人民羣衆的力量;象徵着席捲一切的革命高潮;象徵英勇善戰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者;象徵形形色色害怕革命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等象徵着腐朽、黑暗的反動勢力。

5、《浪之歌》《雨之歌》

海浪是一個浪漫的女性的形象,也是一個人間世界的守護者的形象。

雨是奉獻着和使者的形象

三、自主性練習題

1、根據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的字注音:

2、作家作品:

(1)《海燕》一文的作者是俄國文學家創作的散文詩,全文高度讚揚了海燕的戰鬥精神。

(2)《日》《月》的作者是,原名,現當代文學家。

3、閱讀分析

(一)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捲集着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一會兒翅膀碰着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直衝向烏雲,它叫喊着,——就在這鳥兒勇敢的叫喊聲裏,烏雲聽出了歡樂。

在這叫喊聲裏——充滿了對暴風雨的渴望!在這叫喊聲裏,烏雲聽出了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

海鷗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們在大海上飛竄,想把自己對暴風雨的恐懼,掩藏到大海深處。

海鴨也在呻吟着,——它們這些海鴨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戰鬥的歡樂:轟隆隆的雷聲就把它們嚇壞了。

蠢笨的企鵝,膽怯地把肥胖的身子躲藏在懸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

(1)開頭第一段對海面景物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2)從描寫方法看,文中畫線句子屬於描寫,其作用是什麼?

(3)文段主要運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有什麼好處?

(4)文中的海燕象徵什麼?除了文中的象徵意義外,你認爲現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人與海燕精神有共同之處?

八年級人教版下冊語文教案11

教學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全文結構。

2.品味重點語句,體會作者熱愛生活,對待生命的積極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1.理清結構,全面把握文章內容。

2.文章文筆優美,充滿詩情畫意。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搓捻(cuo1nian3)繁衍(yan3)遷徙(xi3)覓食(mi)慚愧(kui4)譬如(pi4)棲息(qi1)小憩(qi4)遨遊(ao2)花團錦簇(cu4)冥思遐想(xia2)

2.解釋下列詞語。

企盼:盼望。

繁衍:逐漸增多或增廣。

遷徙:遷移。

花團錦簇:形容五彩繽紛、十分華麗的形象。

美不勝收:美好的東西太多,一時接受不完(看不過來)。

不可名狀:不能夠用語言形容。名,說出。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小心翼翼:形容舉動十分謹慎。一點不敢疏忽。

二、導人

同學們,你們看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以後,對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在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革命鬥爭中致殘以後,又能寫出鼓舞了數代人的名著而感慨不已。你們是否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國有一位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她就是海倫·凱勒。‘

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海倫·凱勒的風貌,投影顯示作者事蹟簡介。

海倫·凱勒(1880~1968),美國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她生於亞拉巴馬州,在波士頓柏金斯盲人學校莎莉文老師的協助下。她學會了閱讀、寫作,還學會了說話,上了大學,並且成爲有名的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1900年,海倫進入拉德克利夫學院學習。並於1904年榮譽畢業。當年她和她的老師莎莉文合著的海倫的自傳<我的一生>(又譯<我生活,即引起轟動,成爲著名的英文名著。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明確:

這篇課文選編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原是互有聯繫又相對獨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親近自然><關於“愛”的含義>合在一起編成課文,並用空行使其自然分爲三部分。課文的主線十分清晰,寫莎莉文老師“對我啓示世間真理,給我深切的愛”。

四、學習課文

圍繞下面問題,小組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1.海倫·凱勒在什麼時間,怎樣認識了安妮·莎莉文老師?這位老師對她有什麼影響?

2.莎莉文老師是怎樣教育“我”認識具體事物的?

3.莎莉文老師又是如何讓“我”認識、瞭解大自然的?

4.莎莉文老師又是怎樣逐步引導“我”認識“愛”的?

學生默讀課文,討論交流。

明確:

第l題,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海倫·凱勒從母親的手勢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樣子,猜想一定有什麼不尋常的事情要發生。她站在臺階上等待。後來,“一個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緊緊地抱在懷中。我似乎能感覺得到,她就是那個來對我啓示世間的真理,給我深切的愛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師。”

第2題,文中寫莎莉文老師教我認識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爲一個陌生人第一次摟抱我,有意識地給我玩具,教我拼寫洋娃娃“doll”。還教我學會了拼寫“針”(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這些詞。特別具體寫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師讓我一隻手接觸水流,在我另一隻手手心裏寫出“水”這個字,使我終於領悟到“水”這個字就是我手上流過的清涼而奇妙的東西。從此,海倫·凱勒開始大量認識具體事物。

第3題,莎莉文老師把我帶到大自然中,運用我的觸覺、嗅覺,以及學到的詞彙,讓我在頭腦中形成特有的形象。有一次,莎莉文老師讓我坐在樹上等候她回去取午餐,突然天氣變化,暴風雨來臨,在最危急的時刻,老師來了,扶我下來。這件事使我懂得了大自然不總是對人微笑,給人仁慈。

第4題,莎莉文老師用的是情感體驗法。通過情感體驗和對各種不同事物的對比,使海倫從中去感受。

如:“莎莉文小姐用一隻胳膊輕輕地摟着我,在我手上拼寫出了‘我愛海倫’幾個字。…‘莎莉文老師把我摟得更緊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說:‘愛在這裏。…“這時,我突然明白了,這個字原來指的是腦子裏正在進行的過程。這是我第一次領悟到抽象的概念。”“剎那間,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覺到有無數無形的線條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靈中間。”

五、朗讀訓練

課文第二部分寫得非常優美,簡直是一首散文詩,充分表現了作者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敢於體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

教師可讓學生朗讀、點讀,甚至有選擇地背誦。

六、小結

是美國教育家,盲聾啞作家海倫·凱勒的作品。這篇課文,既表現了一位富有愛心的老師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藝術,同時也展示了一個盲聾啞女孩的精神追求。學習這篇課文,我們在向莎莉文老師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時,也爲這位聾啞女孩好學敏思、堅韌不拔、熱愛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動。同時文章文筆優美,充滿詩情畫意。

七、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再塑生命》教學雜談

大篇幅的文章更需要通過讀來解決,只不過方式上靈活一點。教授新課《再塑生命》一文時,文章比較長,這就必然要求學生先熟悉內容,而學生往往會產生厭煩的情緒,於是我拿出一節課讓學生展開小組輪讀比賽,並且有相應的比賽規則。這樣,長文章對學生來說也不是頭痛的事,個個精神十足,認真準備,比賽時,由同學們推舉出三位評委,加上我一共四人,由數學課代表計算分數,令人驚喜的是傅笑岑組竟然還加入了動作表演,在讀到海倫與沙利文老師談論什麼是愛時,王丹丹同學竟然被感動得滿眼淚花,最終長長的課文就在同學們聲情並茂的朗讀中結束了。無須過多的講解,生活在無光、無聲的黑暗世界裏的海倫那種驚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深深打動着每一個學生,爲她再塑生命的沙利文老師更是令人難忘。

〖教學中教師如何利用現成的教學資源·教學內容的學習領會淺析〗

《再塑生命》就課題而言,寓意深刻,內含豐富,充滿了博大而深厚的愛。最關鍵的一個字“塑”(塑造),作者由一個因病而落爲盲聾啞人成爲美國著名作家(作者64年獲總統自由勳章),之所以有此輝煌,是與她的恩師莎莉文分不開的。從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偉大的作家背後的偉大的教師形象。“教育的靈魂是愛”在莎莉文身上得到最好的體現。作者海倫凱勒驚人得毅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同樣值得學習和稱道。(課文的插圖和課前的插圖,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作者和讀者一同走入莎莉文的內心世界)。“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霧中航行過?在霧中神情緊張地等着一條大船,小心翼翼地緩慢地向對岸駛去,心兒怦怦直跳,惟恐發生意外。在沒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霧中的航船,既沒有指南針也沒有探測儀,無從知道海港已經非常臨近。我心裏無聲地喊着,‘光明,光明!快給我光明!’正在此時,愛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這是海倫凱斯第一次見到莎莉文之前的一段話。(兩幅教學插圖)是心裏獨白,表現對光明的渴望。這種光明是來自於莎莉文那光芒四射的“太陽”。

〖農村學生寫作方法指導的嘗試·抓契機,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

在學完一篇作品,學生情緒高昂意猶未盡時,我會抓住這一契機,師生共做小作文,然後再互相交流共同賞讀。這樣既寫出了自己的感受,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比如我們在學習了課文《再塑生命》後,我和學生都寫了讀後感,學生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認爲海倫不簡單的深受鼓勵和啓發的,有認爲老師莎莉文很厲害的,說如果自己能有幸遇此良師,一定會成功等等。我也和學生交流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這樣長期訓練,不但慢慢提高了學生寫作水平,讓他們明白寫作其實就是把自己心中想說的用筆表達出來而已。同時我也學到了很多,正真達到了教學相長。

〖語文教學需要開放·語文教學須走出小課堂,走向大語文〗

海倫·凱勒在《再塑生命》中寫到“莎莉文老師是在我的手接觸到那清涼的水的流動的時候,在我的另一隻手上寫下了‘water’單詞的,就在剎那間,我領悟了‘water’指的就是那種奇妙、清涼的、從我手上流過的東西。是這個單詞喚醒了我的心靈,並使我的心得到自由。“就這樣莎莉文老師用這種走進生活的情境教學法把海倫·凱勒──一個失明、失聰、失音的女孩培養成一個世界著名的作家。我想,我們與其讓孩子們一遍又一遍地寫那些乾癟文字符號,到不如讓他們走出井底,走向自然、走向社會、走向生活。讓他們感悟博大精深的漢語言是和宇宙萬物相對應的,是與世間萬物的和諧美妙共存的,從而起到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作用。

〖利用語文課外閱讀資源,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如果學生的智力生活僅侷限於教科書,如果他做完了功課就覺得任務已經完成,那麼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別愛好的學科的。”我們必須力爭“使每一個學生在書籍的世界裏有自己的生活”。爲此,每學完一個作家所寫的文章,我都向學生推薦和這位作家相關的有關書籍,以達到加深認識,擴大閱讀面,誘導學生閱讀興趣的目的。如教完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後,讓學生去讀她寫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如此,課內與課外閱讀相互補充,大膽引導學生拋開“芝麻”去撿更誘人的“西瓜”,拓寬學習和閱讀的範圍,學生才能受益無窮,趣味無窮。

〖巧妙化解課堂遭遇的尷尬〗

八年級語文下冊還有一篇課文是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文中的莎莉文老師是一個出色的教育藝術家。她對學生循循善誘、因勢利導、講究方法,開啓了海倫·凱勒的智慧、思維和情感,使愛的陽光照耀到作者的生命中。當我問學生,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老師時,學生的回答卻是異常地響亮:“沒有”。聽到這樣的聲音,任何一個老師都會感到羞愧和尷尬。可是,這樣的問題又不能在一片否定聲中結束,怎麼辦?──只能找閃光點了。我說,莎莉文老師是我們全體老師學習的楷模,與她相比,我們的確差得很多、很遠,但是我們也是在盡心盡力地幫助同學們走向成功,雖然有時候方法不是很好,但爲你們着想的一顆心是永遠不會改變的,請大家相信這一點。聽了我一番誠懇的言辭,同學們都露出了贊同的神情,我就抓住時機,讓同學們給老師找閃光點,結果學生們踊躍發言,爭相說出了自己對某個老師最佩服的地方。這樣既化解了尷尬,又激發了他們內心的情感,還是不錯的。

〖加強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尤爲重要·利用語文課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地教育〗

在教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一課時,我不失時機的教育學生,海倫是一個聾啞人,她之所以能成爲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是因爲她有超乎尋常的堅定的信念和遠大的理想,克服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和挫折。她的事蹟鼓舞着每一個學生。

〖巧用導語,激發興趣·標題詮釋法〗

俗話說:“看書看皮,看報看題”。以標題詮釋爲導入點,可以迅速抓住文章的主線,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再塑生命》的導入:“教育一名六歲的盲聾兒童會有什麼樣的成效?大多數人可能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而安妮·莎莉文老師卻用自己的愛心和以此爲基礎的高超的教育藝術,詮釋了一個教育歷史上的奇蹟──用“竹籃”不但打到了水,而且打到的是不斷生成的“自來水”──海倫·凱勒這個六歲的盲聾兒童自從接受莎莉文老師的教育之後,便重塑了生命並將之演繹得精彩輝煌。”

〖師者,人之大寶也·教師是多彩人生的助繪師〗

“授業”是教師的又一項義務和職責,給予學生知識、思想的同時,我們更要煥發他們的創新精神去開闢自己的人生路,以求實現其自身的社會價值,使其人生更加光彩照人。著名的盲人作家海倫·凱勒在《再塑生命》中告訴我們一個感人的故事:海倫凱勒本是一個在無光、無聲的黑暗世界裏摸索的弱女子,但因爲安妮·莎莉文老師憑着她那份博大的“愛”和因材施教喚醒了她的靈魂,引領她走向光明、希望、快樂和自由,從而創造了奇蹟,轉變了她的人生軌跡──她走出與一般盲啞人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最終彩繪出絢麗多彩的美好人生,成爲一個較具國際影響的文豪。

〖語文作業需要個性元素·預習作業之“課文感悟”〗

讀《再塑生命》:您知道嗎?在我六歲零九個月之前,我所看得見的,都是地獄的模樣。那些進入到我夢鄉里的,都是醜惡可憎的魔鬼。直到您的出現。我不知道您的眼睛是大是小,但我堅信那裏有最柔美最和善的目光;我不知道你的嘴脣是美是醜,但我堅信它能展現出純真最溫暖的微笑。而這一切,都歸結於您那顆充滿愛的心。我的生命原本就是雜亂無章的音符,是您,這世上最美的人,用這些本註定淘汰的音符重新譜寫出了一曲生命的讚歌;我的生命原本就是一株即將枯萎的小草,是您,這世上最美的人,用愛的雨水澆灌出了一個頑強的奇蹟。您教我填補生命原本的不完美,您教我尋找生活中處處可見的幸福!我不會用世上所有絕美的文字去形容您的美,可我會在心裏一遍一遍地默唸:老師,您就是世上最美的人!

〖語文教師的語言藝術〗

語文教師語言應具有啓發性和點撥性,教師要善於在學生處於“憤、悱”的狀態時給予學生思維啓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德強中學趙漢老師在上《再塑生命》一課時,語言就極具啓發性,無論是問題設計,教學過渡,還是評判學生髮言,都在不斷進行啓發鋪墊,層層推進,最後讓學生自己分析出“愛”這個抽象詞語含義,使同學們在分析中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揮動破冰之劍·直麪人生,痛快漓淋〗

八年級下冊的語文課本里有篇文章叫《再塑生命》。學完此文,我問同學們:“莎莉文老師以其出色的教育藝術開啓了海倫的思維、智慧和情感,大家能敞開心扉,暢談一下自己的感想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議論紛紛。絕大部分同學都說這樣的老師真好。突然,一個不諧調的音符蹦了出來:“海倫太幸運了,我們多不幸啊,我們的老師一點也不好!”全班同學都驚呆了。我的心也咯噔一下:咦,這傢伙怎麼突然冒出這句話,說話不經過腦子嗎,老師不是常說做事要三思而後行嗎,說話也得三思啊。但這只是我一瞬間的想法,我沒有說出來,也不能說出來,我要想個江湖救急之策。

都說書到用時方恨少,人遇正事易糊塗。但萬事皆有例外,我眼珠一轉,有了。於是我當場給同學們剖析了這些所謂的不正常的現象。爲什麼我們的老師好像沒有莎莉文老師那麼有耐心,有公心,有愛心?那是因爲大家都是正常人,正常人有正常人的愛的方式,對一個一切正常的人有必要事事呵護嗎?沒必要!那樣只會慣壞孩子,那是寵愛,是溺愛,是不正常的愛!一個八年級的學生應該懂得很多道理了,很多事情是老師輕輕一點撥就過了,這就叫心有靈犀一點通。當然嘍,學生不小心或是故意犯了錯誤,老師會及時批評教育,說不定有時口氣還會嚴厲些呢,那沒辦法,素質教育不是讚美加表揚就可以解決問題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嘛!而莎莉文老師呢,她作爲海倫這位特殊學生的老師,只能用特殊的方法去教育。她熱愛海倫,對海倫的教育講究方法藝術。她將人世間美好的思想情操,雋永深沉的愛心,以及踏踏實實的追求,像春天的種子常常植於海倫的心田,以無私的愛重塑了海倫的生命。她不愧是出色的教育藝術家,也是全世界教育工作者學習的好榜樣。

還別說,我這番話竟然贏得了陣陣熱烈的掌聲。

直麪人生,痛快漓淋,巧妙的打破了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尷尬局面。

《再塑生命》詞義辨析

【小心翼翼,謹小慎微】

都是成語,都含有“小心謹慎”的意思。

“小心翼翼”多形容“十分小心,一點也不敢疏忽”的樣子,如“小心翼翼地緩慢地向對岸駛去。”

而“謹小慎微”雖有“十分小心,一點也不敢疏忽”的意思,但多指對細小的事情過分小心,以致畏首畏尾,縮手縮腳,常作貶義用,如“人人變成了謹小慎微的君子,這是很大的危險。”

八年級人教版下冊語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理清課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語言,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4、瞭解中華傳統節日,提倡保護傳統文化。

【教學重點】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內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

品味語言,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教學方法】

導入——閱讀——品評——拓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讀詩激趣、導入

下面我給大家一首詩

屈子冤魂終古在,

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

醉諷離騷不解愁。

---邊貢

1.請你們猜猜這首詩寫的是哪一節日?來歷如何?

明:端午節,屈子即屈原,遺俗指的是端午節

2.問:你知道端午節有哪些風俗嗎?在你的記憶當中,端午有什麼讓你回味無窮的東西嗎?(掛艾草,插菖蒲,喝雄黃酒,吃糉子,吃蛋……),出示端午習俗圖片。

3.很好,我們今天來學習的一篇回憶性文章也是關於端午的。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寫自己過端午的一片回憶性的散文。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作家。文風閒適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nào記事》散文集《蒲橋集》等。

三、字詞積累

四、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理清課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語言,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4、瞭解中華傳統節日,提倡保護傳統文化。

五、整體感知

你覺得這篇課文寫了哪幾方面內容?分別用小標題概括。

六、合作探究

1、文章開頭介紹了端午節的哪些習俗?作用是什麼?

2. 家鄉的鴨蛋到底好在哪裏?有什麼特點?

以“這是 的鴨蛋,因爲 (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爲句式說一段話。

示例:

這是與衆不同的鴨蛋,因爲“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別處鴨蛋也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

名聲遠播 居然讓蘇南,浙江的人因此對你肅然起敬。

與衆不同 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輸出雙黃鴨蛋

令人驚喜 切開之後,圓圓的兩個黃,竟然如此讓人驚喜不已。”

歷史悠久(“老品牌”、“老字號” ) 連200多年前的《隨園食單小菜單》就有了記載

質細而油多 居然讓人如此讓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樣 除了“可以帶殼切開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色彩鮮豔 蛋殼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黃是紅色的。

小結:家鄉的鴨蛋是與衆不同的,聲名遠播的,歷史悠久的,吃法多樣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鮮豔的……一提起家鄉的鴨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訴說內心的讚美和自豪。這種讚美,這種自豪都緣於作者那濃濃的思鄉之情,緣於那深深的故鄉情結吧。

擬寫廣告詞

示例:“天上月亮太陽,高郵鴨蛋雙黃”,請你也爲高郵鴨蛋擬寫一則廣告。

3、寫端午節的鴨蛋時寫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挑鴨蛋——裝鴨蛋——掛鴨蛋——吃鴨蛋——玩鴨蛋

4、文章結尾爲什麼要要引用囊螢映雪的故事,是否離題太遠?

5、你認爲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

七、品味語言

找出課文中你認爲寫得好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並說說喜愛的理由。

本文的語言特色

1、口語色彩濃厚

2、古漢語的點綴使文章多了書卷氣,增添了典雅之美

3、善於運用語言“造型”

4、淡淡的幽默

八、課文小結

這篇民俗散文,以閒適自由,平淡有味的語言介紹了家鄉高郵的端午風俗,表現了作者對兒時生活的懷念和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九、拓展延伸

你知道這些傳統節日嗎?我們該如何對待它們?

保護傳統節日,珍視傳統文化!

八年級人教版下冊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1、瞭解海倫的簡要生平;

2、揣摩文中重要語句,適度拓展,加深體驗;

3、理解莎莉文老師雋永深沉的愛心和高超的教育藝術。

[教學重點]

1、揣摩文中重要語句,適度拓展,加深體驗;

2、理解“愛”的美好,把握“再塑生命”的深刻含義。

[教學難點]

學會根據需要,從文中篩選適當的信息,並進行概括性表述。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讓學生在黑暗與無聲的世界裏靜坐幾分鐘,然後談感受)

一個19個月就失聰失明,生活在無聲無語無光的世界裏,連爸爸媽媽都不認識的孩子,她墜入了一個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淵,幾乎喪失了生活的能力和勇氣。但她頑強地生活了下來,考進了著名大學,長大後又成爲一名作家,用自己的生花妙筆,激勵別人生存的勇氣。這一奇蹟的創造,當然與她自身的努力分不開,但在那段困難的日子裏,走出心靈的障礙,重新塑造生命,卻不能不歸功於一位偉大的女性——她的老師莎利文女士。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

2、疏解疑難字詞,讀準字音,弄懂詞義:

搓捻(cuoōniǎn)繁衍(yǎn)遷徙(xǐ)覓食(mì)小憩(qì)遨遊(áo)

花團錦簇(cù)冥思遐想(xiá)企盼美不勝收不可名狀期期艾艾油然而生風雲變幻

3、課文主要寫了哪能兩個人物?

海倫·凱勒、莎莉文小姐。

三、理解人物

(一)走近海倫

海倫·凱勒,美國女作家。

資料一:

海倫·凱勒(1880—1968),美國作家、演講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她出生後19個月,就喪失了視力和聽力,而且變成啞巴。後來,她的父母要求當地的盲人學校給予幫助,該校派莎莉文老師到她家協助。海倫借觸摸的方法學會了聾啞語言,利用點字系統學會了閱讀,又用一種特殊的打字機書寫。10歲時,學會了說話,後來在劍橋女校求學。1900年讀大學,1904年6月,以優異成績從大學畢業,並和莎莉文老師合作撰寫自傳《我的一生》。此書一出,轟動文壇,她的故事不但感動和激勵着千百萬殘疾人,也使無數的正常人爲之震憾,使他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

此後,她又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經常來回演講,寫了數本書。1927年,她開始爲美國盲人基金會募捐,致力於盲人事業,出版了《我的宗教》一書。1930年出版第二本自傳《中流》。她被人們稱爲美國女英雄。

海倫說:“我要把別人眼睛所看見的光明當作我的光明,別人耳朵聽見的音樂當成我的交響樂,別人嘴角的微笑當作我的幸福。”

資料二:

馬克吐溫說:“19世紀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崙,一個是海倫·凱勒。”

美國著名作家海爾博士

評論說:“1902年,文學上最重要的兩大貢獻是吉卜林的《吉姆》和海倫·凱勒的《我的生活》。”

美國《時代週刊》評她爲二十世紀美國十大偉人。

(二)走近莎莉文老師

文章是由三大部分組成的。請你快速瀏覽,概括文章三個部分的主要內容。

A、莎莉文老師教“我”識字。

B、莎莉文老師“我”認識、瞭解大自然。

C、莎莉文老師逐步引導“我”認識“愛”。

四、探究品味

1、找出文中關於“愛”的句子,並談談自己的感受。

“愛是花的香味嗎?”——愛是給人帶來愉快而美好感受的東西。

“愛是不是太陽?”——愛能給人光和熱,能使萬物茁壯成長。

“愛有點兒……也不想玩了。”——有了愛,你就快樂,生活就變得美好。

2、你是怎樣理解“再塑生命”這一題旨的?

從字面上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獲得生命”的意思。

文中是指“愛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在莎莉文老師教育下,“我”的靈魂被喚醒,再次擁有了“光明、希望、快樂和自由”。老師讓“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教“我”懂得什麼是“愛”。從這個意義上說,莎莉文老師是“再塑生命的人”,從而表達了作者對莎莉文老師無比的敬愛和感激。

3、請你以“愛”爲話題,寫幾句富有詩意的句子。

(學生自由寫作、交流)

五、拓展延伸

學生聯繫閱讀體驗,列舉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艱辛努力而成功的殘疾人的事蹟。

預設:

A、奧斯特洛夫斯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B、貝多芬譜寫《命運交響曲》;

C、民間藝人阿炳奏響《二泉映月》;

D、司馬遷身受宮刑,完成《史記》;

E、美國連任三屆的總統、二次大戰英雄羅斯福從小患小兒麻痹症;

F、張海迪自學成才;

G、孫臏受臏刑,著《孫臏兵法》;

I、埃及第一任教育部長、大作家塔哈·侯賽因是盲人。

六、課堂小結

本文是美國盲聾啞作家海倫·凱勒的作品。這篇課文,既表現了一位富有愛心的老師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藝術,也展示了一個盲聾啞女孩的精神追求。學習這篇課文,我們在向莎莉文老師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時,爲這位聾啞女孩好學敏思、堅韌不拔、熱愛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動。同時,文章文筆優美,充滿詩情畫意,很值得我們好好品讀。

七、佈置作業

1、完成《語文作業本》;

2、完成“讀一讀,寫一寫”和“研討與練習”一、三;

3、課外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八年級人教版下冊語文教案14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實詞及虛詞“以”的用法。

3.掌握對比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點:

1.掌握通過對比表達自己觀點的寫作手法。

2.倒裝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學難點:

對比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這些都說明了苦難並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於化苦難爲動力,苦難就不會成爲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二、介紹作者和作品:

1.介紹作者。

(學生自己介紹,教師補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他年少時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晉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爲翰林院編修,因爲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徵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爲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後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啓爲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集》。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並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爲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於前言後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爲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於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於議論性散文。

三、朗讀全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泛讀,學生注意字詞讀音。

2.指名學生朗讀。

3.學生分組討論翻譯文句。

4.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字詞或短語。

(1)餘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2)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3)碩師:大師,對學者的尊稱。

(4)先達:有地位有聲望的前輩。據有關資料來看,可能是指黃晉。

(5)未嘗稍降辭色:態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

(6)援疑質理:援疑,提出疑難;質理,質詢道理。

(7)蓋餘之勤且艱若此:蓋,句首發語詞。我求學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5.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麼?請簡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爲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麼?

(4)根據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

(學生分小組討論。)

要點提示:

(1)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

(2)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

①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②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③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④餘則綿袍敝衣處其間。

(3)作者認爲,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繫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學生描繪,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二是要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

四、領會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本文在寫作上,注意了記敘、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

本文以記敘爲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境,寫了“先達”的表現,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語,情態畢現。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採取了細節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

五、拓展探究:

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式?

六、佈置作業: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誦課文。

《送東陽馬生序》講析

這篇文章意在勉勵當時的太學生要刻苦讀書,說理透徹,文字樸素,很有感動人心的力量。現在分幾段來談。

第1段記述自己青少年時期求學的經歷,一共有三層。第一層寫少年時代讀書的刻苦勤奮。文章一開始就揭示了“嗜學”和“家貧”的尖銳矛盾。“嗜學”就是喜歡讀書,家境貧寒卻又無法買書來看,只好向別人借書,“手自筆錄”,自己親手抄寫,這就成了解決矛盾的辦法。“手自筆錄”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學習的勤奮態度。接着用寒冬天氣抄書的情景進一步描寫這種刻苦精神。“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硯臺裏結了很硬的冰,手也凍僵了。這既是指天氣,又是指家道貧寒。而“硯冰”“手指”,是圍繞着“手自筆錄”的抄書方式寫的。“弗之怠”,是說不懈怠偷懶。這是用學習態度和學習條件進行對比,進一步突出學習的刻苦。作者從最艱難的嚴冬季節着筆,用來說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很有概括作用。“走送之,不敢稍逾約”的“走”字和“稍”字值得注意。

“走”是跑的意思,這裏指“趕快”。“走送之”,親自去借,又親自去送,而且趕緊送去。“不敢稍逾約”,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這個“稍”字強調了他堅守信約,決不耽誤,即使困難再大,也是這樣。正因爲如此,人們才樂於借書給他,他也纔有可能“遍觀羣書”。從“無從致書以觀”到“遍觀羣書”,這中間的原因,表面看來,是“不敢稍逾約”,實際上是“弗之怠”,是他不畏艱苦的學習精神。這一層是寫讀書刻苦。

第二層一開始,用“既加冠”的“既”字承接上文,“既加冠”就是到了成年。古代男子到了二十歲便舉行加冠儀式,束髮戴帽,表示已成年。前一層說的是學習刻苦,這一層講的是求師艱難。寫的是“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的情景。所謂“鄉之先達”,是指當地有學問的前輩。“執經叩問”,就是帶着經書去請教。“百里”,是說路程遠,顯示了求師慾望的迫切和堅決。這個情景是分三點來寫的。第一點寫老師的嚴厲。“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這是概括性的評價,然後用學生擠滿屋子這一情景進一步烘托渲染,說明這位老師確實有學問、有知名度。但是,即使是求教的人很多,老師也沒有“稍降辭色”,言辭、態度很嚴肅,絲毫也不隨便。這是用的反襯手法。而寫老師嚴厲又是爲了突出作者求師的誠懇。於是,接下來的第二點是寫平時請教老師的情景,“立侍左右”,“俯身傾耳”,生動地表現了他的虔誠和恭敬的態度。第三點是寫老師發怒時他求教的情景,“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態度更加謙和,以至於不敢出聲。這裏的兩個“愈”字,相當傳神。“俟其欣悅,則又請焉”,等到老師高興的時候,又繼續請教。這一層是寫求師難。

第三層主要寫求學的艱苦情況。作者選取了一個特定情景加以描寫。“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負篋曳屣”,揹着書箱,拖着鞋子,表明窮苦;“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險惡。窮冬、烈風、大雪,分別從季節、環境、氣候的特點上着眼。“足膚皸裂而不知”,“四肢僵勁不能動”,這些又反襯了天氣的嚴寒和行路的悽苦。這是寫行,同時寫到了衣、食、住,寄居旅舍,穿破舊棉袍,每天只吃兩頓飯,沒有鮮魚美肉可供享受。這一切,都表現了一個“苦”字。而着力寫苦,有兩個目的:一是對比“同舍生”,那些住在同一旅舍裏的富家子弟;一是表現自己“中有足樂者”,也就是內心的樂趣。作者連用這樣幾個動詞,“被”“戴”“腰”“佩”“備”,着力寫出富家子弟服飾的華美,勾勒出他們的形象,“燁然若神人”,像神那樣光彩豔麗。這是個比喻,這一個比喻越是突出,下面的對比就越鮮明。“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一邊是服裝鮮豔,一邊是破衣爛襖。這就進一步突出了作者的寒酸相。在經過這樣的對比後,作者的筆墨開始轉折,進入對精神境界的揭示,“略無慕豔意”,表明他一點也不羨慕,不自慚形穢。那麼,他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中有足樂者”,內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託,所以他就不會在吃、穿上和別人比較了。接下來作者用“蓋餘之勤且艱若此”結束這一層,說明這只是一個例子,是一種特定情景,從而用特定來說明一般,概括了許多類似情形。

這篇文章中心意思明確,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空講道理,而是用夾敘夾議的方法。而這種夾敘夾議手法的運用,又是通過現身說法的途徑,包含着自己親身的經歷和感受,因而顯得情意懇切,語重心長,使人感到親切。文章從敘述入手,表面上看似乎離題,實際上內在的勾連很緊。寫年輕時讀書、從師、求學的經歷,選取的是跟題旨有關的事情,因而在敘述中隱隱地有着議論的意圖。寫自己的艱苦經歷是正面教育,寫富家子弟求學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訓。這一切又無不是爲着勉勵馬生。因而,全文的結構緊密,最後推出題旨就顯得水到渠成。

本文的另一個重要的寫作特色是善於運用對比手法。比較明顯的是富家子弟的豪華和作者自己的貧寒的對比。本章的結論便是從這些對比中引出的,因而很鮮明,很有說服力。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反思

學習這篇課文時,首先讓學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宋濂辭官的第二年,應詔入朝晉見朱元璋,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晚輩馬生前來拜訪,瞭解到馬生是個“善學者”便寫下這篇序文。其目的是勉勵他珍惜太學的學習條件。再者,讓學生了解作者宋濂,他是元末明初文學家。讓學生通過熟悉課文內容,理解作者年輕時求學的經歷,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

學習這篇課文之前,教給學生學會課前先預習課文,可以查找一些資料,根據課下注釋通曉文中大意。把不懂的問題找出來,模糊的地方劃出來。然後查字典,查找文中的重點字的注音、意思。課上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也可以騰出一點時間讓學生提問。要知道問題來自學生。對於學生這樣答、那樣答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師都應給予肯定。重要的不在於誰答案更準確,而在於在這樣的活動中,同學們的思維更活躍了,判斷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鍊發展,語文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通過課前的預習和學生的提問,我知道了同學們的問題在哪兒,講課時就會做到有的放矢。先講作者寫這篇序的目的,讓學生懂得什麼是序?接下來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結構,對文中的重點句的翻譯、重點文言詞進一步掌握。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主旨句、一些理解句填空,體會文章的中心。並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談一談學習宋濂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的精神。另外在教學環節的把握上、教學方法的使用上再扣得細一些。作爲文言文的教學,學生容易厭學。因此,可以多考慮一下教學的設計更新穎一些,課前可安排一些活動,便於營造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爲了便於學生掌握文中的中心,要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結構。首先講到作者求學的艱難──抄書難、求師難、旅途難和生活難。再次說到太學生學習條件優越──無凍餒之患、無奔走之勞、有師教、有書讀。文章的最後點明寫序的原因和意圖。

每講一節課要不斷進行總結。要求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但始終圍繞當堂課的教學任務,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爲目的。有些問題須討論解決,有些問題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不能一味分組討論,使學生的活動太留於形式。同時一定要給學生留思考問題的空間,一個是問題空間,重要的一個是思考空間、時間的掌握要合理。在課堂小結中,要多樣化,不能讓老師唱獨角戲,實際上讓學生總結效果會更好。

通過這一節課,我覺得這課重在調動學生的內心情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通過字、詞疏通把握文意,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現在學習生活的幸福和優越,從而激發學習的熱情,也懂得了怎樣追求幸福。課堂中學生學習勁頭很大,氣氛很好。另外一篇課文教完不等於我的任務全部完成了。也不等於同學都懂或沒有什麼大問題了。有的同學提出的問題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學設計的範圍,說明了同學的思維有時超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範圍,教師應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閃現的一瞬間,給予鼓勵引導,提供給同學們暢所欲言的機會。

八年級人教版下冊語文教案15

《中國石拱橋》

【知識與技能】

1、瞭解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及舉典型例子說明事物特徵是方法。

2、理清全文由概括到具體、由結果到原因的邏輯說明順序。

3、初步瞭解說明文的基本特徵,認識文中出現的幾種說明方法。

4、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簡明、生動。

5、初步運用說明文知識,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查字典、找資料,掃清字詞障礙,理解課文。

2、通過感知作品,把握課文重點,理清作者思路,瞭解幾種常用說明方法。

3、通過比較閱讀、問題探討、展示提升等方式掌握課文應體現的相關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深切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以及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瞭解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及其光輝成就。

2、理解文章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難點】

1、認識文中出現的幾種說明方法,並把握其特點。

2、說明文相關知識的運用及學生豐富想象力的培養。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

1、結合教材第49頁單元提示第二段“表達方式”這一話題,讓學生回憶常見的五種表達方式的名稱。

2、以師對一個蘋果的如下表述,學生判斷各運用了哪種表達方式:

(1)今天,我來這裏給大家上課,順便帶來了一個大蘋果,準備把它作爲一個小小的禮物,送給本節課表現最優秀的同學。

(2)這是一個質量上等的好蘋果。

(3)它圓圓的、大大的,通體黃裏透紅,表皮光滑細膩,像胖娃娃的臉。

(4)這個蘋果太可愛了,我多麼喜歡它啊!

(5)這個蘋果整體呈球形,如成人拳頭大小,通身粉紅色,上半部比下半部顏色略深,整個蘋果重約300克,屬紅富士超大型果種。

3、學生把教材翻到第92頁,以對作者相關文學常識的瞭解,師引出本課的說明文體裁,並板書課題。

二、明確學習目標

讓學生結合先前的預習,指出本課的學習目標。

三、預習交流

1、尋訪文朋字友。各小組在各自板塊上展示預習時自選的6個字或詞,然後輪流給出展示理由。

2、學生就預習過程中把握的說明順序、遣詞用字、語言組織、謀篇佈局、感情寄予、說明方法等不同方面,結合整理形成的問題及研討情況進行交流,教師及時指導。

知識預測

1、預計學生給出以下加點字的注音、書寫或詞語解釋。

湮沒石拱橋茅以升旅人橋記載橋墩河堤惟妙惟肖勻稱石砌

惟妙惟肖:形容描繪的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巧妙絕倫:精巧奇妙到了極點,無以相比。倫,類,輩。

(學生展示理由時前面小組已展示過的字詞理由,後面小組展示時,若沒有新的理由,則不再重複。)

2、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結合老師預設的問題,在既定的六個方面形成如下問題。

【一】、理清說明順序

(1)課文各段內容分別與“石拱橋、中國石拱橋、趙州橋、盧溝橋”四個詞語中哪一個最接近,請對號入座指出。

(2)分析各段關係,理清說明順序。

明確:(1)第1、2段爲“石拱橋”,第3、9、10段“中國石拱橋”、第4、5段爲“趙州橋”:第6、7、8段爲“盧溝橋”。

(2)由第1、2段的“石拱橋”、到第3段引入對“中國石拱橋”的介紹,進而在4、5、6、7、8段結合趙州橋和盧溝橋進行具體介紹,是由概括到具體這一邏輯順序的體現。另外,課文前8段介紹中國石拱橋建設成就,第9段揭示原因,是由果到因這一邏輯順序的體現。

(邏輯順序比較抽象,師應做好啓發,並能總結特點,概括規律:由原因到結果或由結果推原因、由一般到特殊、由主到次、由概括到具體和由現象到本質等均爲邏輯順序的表現形式。)

【二】、點擊生花妙筆。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麼,課文是怎樣概括它的特點的?

(2)作者對趙州橋和盧溝橋的介紹有什麼異同?

明確:

(1)中國石拱橋的特點是: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

(2)相同點是都說明了它的修建年代、堅固、設計巧、形式美等情況,筆法上都分別使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辭,達到了生動說明的目的。

不同點是趙州橋突出了設計巧和形式美,盧溝橋更強調說明了它的藝術價值和紀念意義。

(對於第2題,師可引導學生結合課文語段和教材扉頁上的彩圖把握兩座橋的特點。)

【三】、揣測獨運匠心

中國石拱橋有很多,作者爲什麼單選趙州橋和盧溝橋爲例介紹?

明確:

課文以趙州橋和盧溝橋爲例說明中國石拱橋的特點,首先是因爲趙州橋和盧溝橋都歷史悠久,前者修建於公元605年左右,後者修建於1189---1192年間。其次這兩座橋都形式優美,趙州橋像初月出雲,長虹飲澗,盧溝橋有“盧溝曉月”的美譽。更重要的是這兩座橋結構堅固,修建以後沿用至今,完好無損。中國石拱橋的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這三個特點,在這兩座橋上表現得都非常突出,是中國石拱橋中的典型代表,並且趙州橋是單拱的,盧溝橋是聯拱的,既選單拱的例子,又選聯拱的例子,就能更全面地反映中國石拱橋的概貌。所以要結合這兩座橋介紹。

(可視課堂時間,對這個問題的分析靈活掌握,學生能理解接受,答出要點即可)

【四】、解讀說明方法

(1)各小組板示所蒐集到的常見說明方法的名稱。

(2)讓學生找出文中使用不同種說明方法的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