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集錦15篇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集錦15篇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1

[教材簡析]

《兩小兒辯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冊中的一篇文言課文。文章講的是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爲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爲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爲此各執一詞爭執不下。就連象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滲透了要勇於探索、大膽質疑的科學態度,也說明了學無止境,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應實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藉助《兩小兒辯日》這篇文章,學生將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語言特點,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增強學習語言文字的信心,併爲今後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

[學習目標]

1、根據課後註釋理解文章內容,並反覆誦讀課文,產生自己的獨特感受。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感受兩小兒勇於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準備]課件,課文動畫朗讀,課文內容,重點詞語、句子及其意思。

[課時劃分]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1、 激起學生辯論:

教師:同學們,你們猜猜老師今年多少歲?要說出自己的理由。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並說出理由。

2、 導入:

教師:大家剛纔辯論得真激烈,不過答案老師會在下課時告訴大家,而且要看同學們這節課的表現。今天,我們也要學習一篇與辯論有關的文章-----《兩小兒辯日》。(教師板書題目,學生讀題。)

3、質疑:從課題中你已經知道了什麼?你還想知道什麼?

4、過渡:教師: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走進那場兩千多年前的辯論,相信聰明、愛動腦筋的孩子一定會找到滿意的答案的。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此環節根據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通過一個看似不經意的話題,激起了學生的辯論,自然引入課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初讀課文。

1、 教師:請同學們把書打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看看讀音,讀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爭取把課文讀通讀順。

學生:自由讀課文。

2、 讀了課文後,文中除了寫了兩個小孩,還有誰?(教師板書:一兒、一兒、孔子)

3、 以前你對孔子有哪些瞭解,能給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嗎?(學生交流收集到的資料。可以是孔子生平、言論等。)

4、 教師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

5、 教師:剛纔同學們第一次讀課文,讀的時候有什麼困難嗎?

學生:說說朗讀中的困難。(如:不易斷句,有些不順口等。)

6、 教師:大家在學習中能善於發現問題,很好。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段課文朗讀,大家想不想聽。(課件:動畫情景,課文朗讀)

教師:大家認真聽朗讀,看看別人是怎麼停頓、斷句的,認爲必要的,還可以在書上作上記號。

學生:聽朗讀,作記號。

7、教師:有收穫嗎? 學生:交流在朗讀上的收穫。(如某些地方的停頓、斷句、某個字的讀音,語氣等。)

8、教師對個別難的地方重點指導。

課件出示:

孔子東遊,見 兩小兒 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 日始出時 去人近,而 日中時 遠也。”一兒以 日初出遠,而 日中時 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 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爲 遠者小 而 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 滄滄涼涼,及其日中 如探湯,此不爲 近者熱 而 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 爲汝 多知乎?”

強調:知=智 讀音 zhì

8、教師:讓我們學着課件裏那樣在同桌那裏讀一讀。認爲讀得好的,就給他在書上畫一棵五角星。

學生:同桌互相讀,評價、畫五角星。

9、 教師:有多少人得到了五角星?(看學生舉手人數)看來效果不錯。

教師:一起讀給老師聽聽。(學生一齊讀課文。)

[文言文教學中朗讀是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沒有迴避這個難點,而是直面這個問題。讓學生自己說出困難,其實也就抓住了朗讀的基本要領和方法。再讓學生在美妙的動畫和音樂中欣賞範讀,不但對朗讀指導有水到渠成的作用,更是讓學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美,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最後通過畫五角星的辦法,肯定了學生的進步,樹立了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

二、深入理解:

1、 教師:大家再次用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結合課後註釋,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句子的意思?

學生:讀文,結合註釋,理解意思。

2、 交流:說說你已經知道了哪些句子的意思。

(學生回答時,教師利用課件出示相關的句子和意思。並相機強調個別重點詞句的意思。(1)辯鬥: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以爲,認爲。 (4)去:離。

(5)日中:中午。

(6)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一樣,呈圓形。

(7)及:到了。 (8)則:就。

(9)盂:一種裝酒食的敞口器具。 (10)爲:是。

(11)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12)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裏去。意思是天氣很熱。

(13)決:裁決,判斷。 (14)孰:誰,哪個。

(15)汝:你。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個小孩說:“我認爲太陽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而到正午的時候距離人遠。”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爲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感覺很清涼,到了中午的時候感覺就像把手放進熱水裏一樣燙,這不是近的熱而遠的涼嗎?”

孰爲汝多知乎

誰說你富有智慧啊?

3、 總結方法:你們是怎麼理解到這些句子的意思的?

學生:交流方法。(如結合課後註釋,聯繫生活經驗、聯繫已有知識、多讀等。)

4、 還有不理解的句子嗎?誰來幫幫他?(讓學生知識資源互補。)

(學生回答時,教師課件出示相關句子的意思。)

5、 教師:出示課件:出示詞語、句子,讓學生搶答重點詞語和句子的意思。

6、 教師:誰能在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用學生喜歡的講故事的方式鞏固句子意思)

學生:先同桌互相講,再抽學生在班上講。

[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根據註釋和其他一些方法理解句意已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所以教學中重在進行方法總結和指導,並採用說一說,幫一幫,講一講等多種形式加以了鞏固。]

三、品讀課文。

1、 教師:過渡:剛纔這位同學故事講得很生動。而這麼生動的故事。我們的古人用簡短精悍的語言表現得淋漓盡致。可見我們中國的古文是多麼的富有魅力。

2、 教師:在你的印象中,古人是怎樣讀課文的呢?(搖頭晃腦、抑揚頓挫)大家也想象古人那樣把課文味道讀出來嗎?誰願意來讀一讀。(抽生讀)

3、 評價:教師:他像嗎?哪些地方像?哪裏還不像,味道還不夠?你 認爲應該怎樣讀?(請點評的學生讀一讀,老師還可以適當點撥)。

4、 教師:誰還願意讀一讀》(抽學生讀,觀察學生表情,信心足不足。)

教師:老師再幫幫你,給你配上音樂。(學生配樂朗讀)

5、 教師:美嗎?讓我們大家一起像他那樣讀一讀。

學生:全班配樂齊讀。

[在理解了意思的基礎上,讓學生模仿古人讀書的樣子讀,並配上音樂。創設這樣的情境,彷彿把學生帶入了中國幾千年的燦爛的文化中,更加激發了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化的喜愛和對文言文的興趣。]

四、昇華拓展。

1、教師:在這場兩千多年前的辯論中,兩個小孩各自的觀點是什麼?理由呢?

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回答。(教師相機完成板書)

2、教師:孔子面對兩個小孩的提問,是怎麼做的呢?(不能決也)孔子那麼知識淵博的人,面對兩個小孩的提問,他不知道就說不知道,可見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實事求是)(教師板書)

3、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歡誰?爲什麼?(教師相機板書:勇於探索)

4、學了這一課,你有什麼收穫?(可以是文言文的特點。可以是讀書方法,也可以是人物品質給自己的啓示等)。

5、教師:對呀,我們不但要像兩個小孩那樣在知識的海洋裏勇於探索,還要像孔子那樣實事求是,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知識是無止境的,兩千多年前孔子無法回答兩個小孩的問題,可現在科學發達了,我們能解決這個問題了。那麼兩個小孩誰對誰錯,爲什麼?

下節課再來解決這個問題,希望大家課後積極收集有關資料。

五、作業:把故事講給父母聽。

六、下課時,老師向學生揭曉自己的真實年齡。(次環節一定不能忘記,這既體現了教師尊重學生,守信,也讓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成功的喜悅)

七、 板書

日初 日中

一兒 日初近(大) 日中遠(小) 勇於探索

兩小兒辯日 一兒 日初遠(涼) 日中近(熱) 學無止境

孔子 不能決也 實事求是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

品析文中關鍵性語句,體會文章的節奏美,詩意美。

教學重難點:

品析文中關鍵性語句,體會文章的節奏美,詩意美。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直接導入:這節課我們繼續走進《安塞腰鼓》,感受文章的節奏美、詩意美。

二、目標展示

1.品析文中關鍵性語句,體會文章的節奏美,詩意美。

2.品味語言,感知美點。

三、出示自學指導

請同學們細讀課文,就課文的詞、句式、修辭、寫法、結構等方面,用“______好,好在______”的句式簡要評述文章美點。(在文中畫出相關的語句,將你的理解批註到書上。(8分鐘後看誰完成的好)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四、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本文的美點等

  交流研討

學生髮言,教師歸結:

(1)詞語方面如“茂騰騰”好,好在簡潔傳神地表現了年輕生命的熱情奔放。“忘情了,沒命了”好,好在有力地表現了生命沸騰、力量噴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2)句式方面:鏗鏘短句的運用好,好在營造了激越的氣氛。如“愈捶愈烈”“落日照大旗”“只聽見隆隆,隆隆,隆隆”等。

(3)寫法修辭方面:綜合運用排比和反覆的手法好,好在增強氣勢,充分表現了生命和力量噴薄而出的神韻。

對比的手法好,好在以水鄉比照高原的力量之美。

(4)結構方面:以“好一個安塞腰鼓”爲線索復疊詠歎好,好在使通篇散文具有形式的迴環美和音樂的節奏美。

五、綜合訓練

1.積累文章中的精彩語句。

2.仿寫:

後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着,疾速地搏擊着,大起大落地搏擊着。他震撼着你,燒灼着你,威逼着你。

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3

  教學目標

①把握文章脈絡,理解文章主旨。

②瞭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③學習寫景狀物的方法,提高觀察力和想像力。

④自我反思,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人生。

○教學重點

①紫藤蘿花的象徵意義及其主旨的顯現。

②生動而細緻的景物描寫。

○課前準備

學生查閱字典、詞典,掃除文字障礙,熟悉內容。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朗讀課文,獲取足量信息。

②整體感知內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導入

19世紀,有一位英國將軍在戰場上打了敗仗,落荒而逃,躲進農舍的草堆裏避風雨,又痛苦,又懊喪。茫然中,他忽然發現牆角處有一隻蜘蛛在風中拼力結網。蛛絲一次一次被風吹斷,蜘蛛一次一次地拉絲重結,毫不氣餒,終於把網結成。將軍深受激勵,後來重整旗鼓,終於在滑鐵盧戰役中打敗了拿破崙。這位將軍就是赫赫有名的威靈頓。

威靈頓將軍受到蜘蛛的啓發,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著名女作家宗璞寫的散文《紫藤蘿瀑布》,看看作者曾有過怎樣的際遇?面對紫藤蘿花,作者有些什麼感悟?而我們又會從中得到怎樣的人生啓迪?

板書課題。

作者、作品背景簡介

整體感知

①範讀課文

最好由教師範讀。也可以放錄音或請有一定朗讀水平的同學朗讀。總之要起到示範的作用。朗讀之前,提出朗讀標準,讓同學們注意感悟。

②默讀思考

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思考,不理解的做好記錄,傾聽他人意見。

思考題:

a.試着給課文劃分層次。

b.作者的思想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c.這篇課文表現了怎樣的中心意思?試着找出最能表現課文中心的句子。

①課堂交流

提示學生注重分析理解過程,淡化結論(結論可以是多樣的)。

a.文章圍繞紫藤蘿花來抒發感情。由看花(1—6)、憶花(7一9)和思花(10、11)三部分組成。

b.因爲家庭遭遇迫害、小弟身患絕症等原因,多年來焦慮和悲痛一直壓在作者的心頭。面對生機勃勃的紫藤蘿花,作者深受啓發和鼓舞,產生了精神上寧靜和生的喜悅,進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c.作者見到一樹盛開的紫藤蘿花,睹物釋懷,由花兒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恆。(大意正確即可)“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研讀與賞析(上)

①教師導學

本文以“紫藤蘿瀑布”爲題,但文章的主要內容顯然不僅僅是描寫紫藤蘿。作者面對盛開的紫藤蘿花,深受啓示,撫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這種寫法稱之爲“託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下面我們深入細緻地研討一下課文,看看紫藤蘿在哪些方面對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了影響?爲什麼面對紫藤蘿瀑布,作者的感情會產生那樣的變化,對生命有那樣的感悟?大家可圍繞這個話題,再深入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力求對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②自主探究

默讀課文,調動語文學習的經驗,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和個人的感受,提出最有價值、最深刻、最喜歡的問題。

③小組討論、課堂發言,確定思考題

小組交流,對個人提出的問題進行篩選、整理。教師引導學生課堂交流,將思考題逐漸集中到以下方面:

a.紫藤蘿有過怎樣的變遷?作者爲什麼會對紫藤蘿產生這樣濃厚的感情?

b.聯繫背景材料,試說說紫藤蘿的命運有什麼象徵意義。

c.作者是怎樣由紫藤蘿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義的?找出相關的句子讀一讀,議一議。

d.怎樣理解“花和人都有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e.“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包含了怎樣的哲理?

④全班討論、明確:

教師引導學生深入討論,使問題逐漸明朗,最終明確:

a.“十多年前”家門外的一株大紫藤蘿,後來被拆掉毀壞了。過了這麼多年,紫藤蘿花又盛開了

作者通過紫藤蘿的變遷,聯想到類似的家庭境狀和人生際遇,觸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隨之起伏涌動。

b.紫藤蘿的命運,從花兒稀落到毀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錦,正是十幾年來整個國家命運的寫照和象徵。

c.引導學生品味第7段和第10段的內容,並理解:

面對眼前盛開的紫藤蘿瀑布,作者觸景生情:儘管家庭、人生以至國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蘿一樣,有着不幸的過去,但畢竟事過境遷。重要的是現在,一切都像紫藤蘿一樣,好起來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之得以昇華,對人生的意義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認識。

d.遭遇不幸的時候,不能被厄運壓倒,要對生命的美好和長久保持堅定的信念。厄運過後,要面對新的生活,振奮精神,投身到偉大的事業中去。

e.積小流以成江河。每個人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分子,只有每個人都奮發有爲,四化大業才能燦爛輝煌。

佈置作業

①識記字詞,完成“讀一讀,寫一寫”。

②進一步閱讀課文,談談本文在寫景狀物方面有什麼特色。

③舉例說明本文所運用的修辭方法及其作用。

④完成“研討與練習”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瞭解本文寫景狀物的方法。

②領會修辭的作用。

③自我反思,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研讀與賞析(下)

①教師導學

上節課,我們主要就課文思想內容方面進行了研討。這節課我們就寫作方面再進行分析。本文在寫法上主要採用了託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現方法。借景抒情大家是知道的。所謂託物言志,就是假託一種事物,賦以某種象徵意義,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寫景狀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礎,首先要把景物寫好,在寫景狀物中要飽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再加以精要的抒情和議論。情從景出,議從景來,纔是好文章。同學們可就下面的問題,展開討論,看看本文在寫作方面會給我們怎樣的啓發。

②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

a.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按什麼順序對盛開的紫藤蘿進行描寫的?

b.舉例說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辭方法,作用是什麼?

c.從哪些內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d.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請試作分析。

e.本文對景物的描寫生動而細緻,這源於作者的怎樣的功力?這對你有怎樣的啓示?

[課堂討論]

對上述問題,採用同學之間、師生之間互動的形式進行討論,最終明確結論。(有關提示)

a.先寫花瀑,次寫花穗,再寫花朵。是按由整體到局部的順序描寫的。

c.作者的感情宣泄是很有分寸的,沒有大悲大喜。例如,即使對過去家庭所受的苦難,也只是以紫藤蘿花朵的“稀落”和“索性連那稀零的花串也沒有了”作喻,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對“__”期間思想的荒謬,也以“那時的說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麼必然關係”譏諷一下,沒有聲色俱厲的批判。對於小弟的病症,僅用“一直壓在我心頭上的焦慮和悲痛”帶過而已……

正是這種感情的節制,冷靜的思考,才使得作者能從個人情感的糾葛飛躍到對生命本質的理性認識。這充分表現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e.來源於作者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卓越的文字表現力和對生活的真實體驗。啓發我們平時要關注人生,關注社會,熱愛生活;要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經常練筆,不斷積累:同時要大膽想象,探索創新。

體驗與反思

①質疑交流

教師啓發學生提出疑難問題,大家共同討論解決。

歸納問題,討論明確:

a.怎樣理解“那時的說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麼必然關係。”?

現在聽起來的確不可思議,但是在極左思潮氾濫的年代裏。事實就是這樣。人們狹隘地理解勞動人民的感情,認爲賞花不應該是勞動者的本分,賞花是低級情調,甚至認爲賞花就會腐化墮落。瞭解這些有助於我們認識過去,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b.文章開頭說“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結尾說“我不覺加快了腳步”,各有什麼含義?其作用是什麼?

“停住了腳步“是被紫藤蘿的繁茂旺盛所吸引。”加快了腳步“是被紫藤蘿的生命活力所感染,所催促。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懸念,後者的作用是照應開頭,使文章結構完整,並深化了主題。

②經驗反饋

a.課文中哪些句子能引起你的共鳴?談談體會。

b.你認爲哪些景物描寫得最好,試着仿寫幾句。

c.讀了這篇課文,你認爲應當怎樣對待人生的挫折與不幸?

以上問題只要談出意見,言之成理即可。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三。

②仿照本文的寫法,完成300字的隨筆。內容、文體不限。

《紫藤蘿瀑布》知識點

1.文學常識

《紫藤蘿瀑布》選自《鐵簫人語》,作者是宗璞,原名馮宗璞,當代女作家。

2.文章思想內容

文章寫於1982年5月,當時弟弟身患絕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於庭院中,見一樹盛開的紫藤蘿花,睹物釋懷,由花兒自衰到盛,轉悲爲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恆。

3.重點詞語

挑逗(tiǎodòu):撩撥;逗引。

枯槐(kūhuái):槐樹意思:枯了的槐樹。

終極(zhōngjí):最後,這裏指的是(生命)最後的終點。

迸濺(bèngjiàn):向外四濺。

繁密(fánmì):繁多,密集,繁茂。

佇立(zhùlì):長時間地站着。

凝望(níngwàng):目不注目遠望。

伶仃(língdīng):孤獨,沒有依靠。

稀零(xīlíng):稀少,零星,形容稀疏的樣子。

忍俊不禁(rěnjùnbùjīn):忍不住笑。

仙露瓊漿(xiānlùqióngjiāng):神仙所喝的飲料和美酒,多喻美酒。後比喻酒非常鮮美。

蜂圍蝶陣(fēngwéidiézhèn):指成羣的蜜蜂圍繞着,蝴蝶就像在列陣一樣。

盤虯臥龍(pánqiúwòlóng):形容枝幹彎彎曲曲,蒼勁有力如龍一般。

發端(fāduān):開始,起頭。

依傍(yībàng):依靠。

4.重點句子

(1)從三個方面寫紫藤蘿花

答:A、色:只是深深淺淺的紫,彷彿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紫色的大條幅上,泛着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

B、形: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一樹閃光的、盛開的藤蘿。花朵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

C、態:彷彿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在和陽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擠着。

(2)“這裏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的輕輕籠罩着我。”作者爲什麼寫氣味還帶着顏色,是夢幻嗎?

答:作者將香氣寫成淺紫色,寫成夢幻,是爲了突出紫藤蘿的茂盛,進而引起人們對往事的追憶與思索。

(3)怎樣理解:“我只是佇立凝望,覺得這一條紫藤蘿瀑布不只在我的眼前,也在我的心上緩緩流過。”這句話?

答:作者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感動,紫藤蘿花那麼繁茂的氣勢,燦爛的色彩,歡樂的情態,和蓬勃的無限生機,震撼了作者的心靈,所以作者覺得這流動着的花瀑在“我心上緩緩流過”。

5.重要問題

故事情節脈絡梳理

(1)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和層次描寫的?從哪些角度來描寫的?主要用了些什麼方法?

答:按花瀑--花穗--花朵,從大到小、從整體到部分再到個體的順序和層次來寫的。主要抓住色彩、形象、情態幾個方面來寫。

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擬人。

比喻:

“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形象、生動、具體地寫出紫藤蘿生長的繁茂。

“紫色的大條幅上,泛着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形象、生動地寫出紫藤蘿色彩上的特點。

擬人:

“只是深深淺淺的紫,彷彿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把花的顏色寫成人的動作行爲,生動形象地寫出花的神態。

“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把花的顏色寫成人的動作行爲,生動形象地寫出花色的耀眼與生機。

“‘我在開花!’它們在笑。‘我在開花!’它們嚷嚷。”用擬人手法,生動地寫出花開之鬧,突出花的勃勃生機。

無論是比喻還是擬人都表達了作者對紫藤蘿花的美麗與生機的讚美之情。

(2)作者生動形象地給我們描繪出紫藤蘿花的一些什麼特點?

答:寫花瀑,突出其繁盛;

寫花穗,表現其活潑熱鬧;

寫花朵,描繪出它們的美麗嬌媚的特徵。讓人感到這一樹紫藤蘿花,是那麼繁茂,那麼熱烈,那麼歡樂,那麼活潑,那麼嫵媚,那麼充滿了無限生機。

(3)這時作者的心情有什麼變化?

答:看花前,作者因她的弟弟身患絕症,心上壓着“焦慮和悲痛”;看花後,“我沉浸在這繁茂的花朵的光輝中,別的一切暫時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心情慢慢地感到愉悅了。

(4)過去紫藤蘿爲什麼會遭劫難呢?從哪些詞語可以反映出來?

答:因爲__遭的劫難。從“十多年前”說明正好是那個年代,從“那時的說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麼必然關係”,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思想烙印。

(5)怎樣理解後兩段的一連串比喻句和文中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呢?

答:“花艙”的比喻引出其中裝的是“生命的酒釀”比喻,正是這“生命的酒釀”讓花兒張滿了帆,航行在這時代的洪流中,個人的不幸算不了什麼,於是作者“加快了腳步”,融入了這永無止境的生命長河之中,去創造更加燦爛的人生。

(6)文中表現認識昇華和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7)本文的第二部分的倒敘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麼深刻的含義?

答:運用比喻、擬人、對比等修辭手法,這些花也正如人,人類社會也正如花一樣由每一個個組成,雖然某些花或某個人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人類社會照樣向前發展,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8)文中插入一段寫十多年前家門外的一大株紫藤蘿起什麼作用?

答:用十多年前紫藤蘿花的稀落與現在花開的繁盛形成對比,突出了現在花的生機盎然。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與人的不幸遭遇形成對類比,說明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

(9)讀了這篇文章,你認爲作者通過描寫紫藤蘿花的生機勃勃,想告訴人們什麼?

答:作者借描寫紫藤蘿花的生機勃勃,讚美生命的頑強美好,表現對生命的永恆的感悟。告訴人們,不能讓昨天的不幸把自己壓垮,每個人都應該像紫藤蘿的花朵一樣,以飽滿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長河中去,在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紫藤蘿瀑布》教學反思

本課用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以自讀自學爲主,先讀課文初步感知,然後讀宗璞的《哭小弟》,瞭解背景,爲深入學習課文,準確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做好鋪墊,再反覆讀課文,自己解決簡單問題,提出疑難問題。第二課時,基本由學生提出問題,小組討論,老師把學生的答案寫在黑板上,選出同學們最認可的答案作爲最後答案。這樣,很快就解決了這些問題:從哪幾方面描寫紫藤蘿花?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描寫順序怎樣?哪些寫景的語句精妙?在隨後的質疑問難過程中,有的同學認爲,面對小弟的絕症而有“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有些不合情理,這時我設計了一個發揮學生想象力的題目: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會怎樣?有個女生說:“我會非常沉痛。”另一女生說:“賞花時可能輕鬆,過後又會非常難過。”這時有個同學說:“你們的境界太低了。”於是有了一番“高談闊論”,是關於生和死的,於是有了一番熱烈的討論。至此,學生明確了作者表達的感情是含蓄的,並不是感情不深不真。在自然明確了主旨“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之後,又有一番對'無止境'的質疑。爲了化解難度,我引入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生命是短暫的,又是永恆的。有個同學想起了他的哥哥的一篇作文《假如我還有十天生命》,也有的同學自然地想到了保爾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有的發言很有創意。

對這篇課文深層次的理解,主要是靠了學生的智慧,但是如果老師在課堂教學中“不爲學生的智慧和潛力的發揮創造條件,不爲不同的學生進行選擇提供可能”的話,那課堂上的“個人智慧”和“集體智慧”就無從體現了。我總是先給學生一些時間看書預習、獨立思考,再激發他們相互糾正、相互討論、相互評價,他們就會有話可說,並且從中學到一些自己沒思考的東西,他們互相學習到的東西比從老師那裏學到的東西要來得深刻。還能改變學生期待老師最後給個正確答案的傳統思維,形成這樣的意識:哦,這些答案都是我們想出來的,並不難呀!

新基礎教育理論的學生觀是:把學生看作年齡雖小但同樣具有主觀能動性、有可能參與教育活動的人,是學習活動中不可替代的主體。我會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時刻關注這一點,做好反思工作,一步一個腳印做下去。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及重點]

1、瞭解斑羚在危急關頭的勇於自我犧牲的精神。

2、體會本文詳略得當的敘述與具體生動的描寫。

3、理解人類與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平共處的重要性。

〖教學設計〗

這篇課文描寫了動物世界極其悲壯的一幕,故事驚險,扣人心絃。文章通過描繪一羣斑羚飛渡懸崖的場面,熱情讚揚了它們可貴的種族精神和整體精神。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教學時不必深敲細推,逐句講解。宜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握文章如何把一個故事講清楚,如何細緻描繪飛渡場面。可引導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不必拘泥於某一種觀點,並注意指導學生積累字詞知識。

[教學課型及課時]

1.自讀課2.一課時

[教學設想]教學方法

1.教師範讀——掃清文字障礙——學生誦讀——教師、學生質疑釋疑——學生感悟。

(解說:詩歌的朗讀和背誦是教學本課的關鍵。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提出疑問。質疑可能會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詞上的,或是詩句上的,或是關於時代背景、作者情況等方面的,均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對提出來的疑問,教師不必一一作答,先發動全班同學來討論解決,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存疑,或作爲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在課外作深入探討。然後讓同學說說或寫一點各自感悟到的東西。)

媒體設計

1.多媒體:選取材料製作成課件

2.錄音機:伴奏帶。

3.投影卡片:介紹作者及其詩意的卡片各1張,共五張。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課文

找一名學生生動地複述《斑羚飛渡》這個故事。

複述指導:複述是口頭表達的基本功,進行此類訓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閱讀課文時,把難記的內容和其他一些難記的詞語畫出來,強化記憶,就可以少花時間,又能複述清楚。複述時要突出重點,把握關鍵之處。教師注意引導。

三、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1.文中的這些斑羚沒有姓名,這隻斑羚,那隻斑羚,作者是怎樣說清楚的?

明確:作者注意分類起了名目,又給個體起了名目,有了這些名目,就便於敘述了。分類的名目有"老年斑羚""公斑羚""母斑羚""年輕斑羚""小斑羚"等,個體的名目有"鐮刀頭羊""一隻半大的斑羚""灰黑色母斑羚"等,有了這些名目,故事才敘述得清清楚楚。這一點看似小事,其實在寫作上很重要。

2.在這羣斑羚中,你對哪隻斑羚的印象最爲深刻?爲什麼?

明確:(學生自主探究、討論並自由發言)鐮刀頭羊,因爲它成功地指導了這次飛渡。

3.鐮刀頭羊是怎樣指導這次飛渡的?

明確:(逐步引導學生的思路)(學生閱讀後回答)

可採用範讀或指名朗讀的方式,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妙處和思想感情。

4.鐮刀頭羊“悲哀地學了數聲”,如何理解此時頭羊的心理?

在危難時刻,所有的斑羚都注視着這隻頭羊,而頭羊沿着懸崖巡視一圈之後,知道前面是絕路,而後面又有狩獵隊的追擊。頭羊一時想不出拯救這羣斑羚的辦法,只好仰望蒼穹,悲鳴數聲,表現了內心的絕望。

5.頭羊本來站在年輕斑羚的行列,後來爲什麼又走到老年斑羚的隊伍裏了?

明確:斑羚羣分爲兩撥之後,頭羊發現老年斑羚那拔少十來只,爲了使自救方案取得成功,必須使兩撥斑羚數量一致,於是頭羊從年輕的行列走出,歸入年老的隊伍中,其他中年斑羚也隨着歸入年老的隊伍中,然而,選擇老年斑羚那撥,即是選擇了死亡,因此頭羊“悲愴地輕咩了一聲”,表達了它沉重而悲壯的心情。

6.在你的心目中,斑翔飛渡的情景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請充滿感情的給大家描述一下。

明確:(讓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不必拘泥於某一種觀點)斑翔飛渡的情景,是一幅震撼人心的畫面。“山澗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架起了座橋,那是一座用死亡橋墩架設起來的橋。沒有擁擠,沒有爭奪,秩序井然,快速飛渡。沒有一隻老斑羚爲自己調換位置,它們心甘情願用生命爲下一代開通一條生存的道路。“坦然面對死亡,爲的是羣體的衍生,這是一種至高至上的境界。井然的秩序,坦然無私的等待,更令人嘆息不已,肅然起敬。“我沒有想到……”這的確是始料不及的,不能不令我們這些萬物靈長的人類感嘆不已,讚歎不已。從“竟然”“從容”“心甘情願”等詞語中,我們不難發出作者濃郁的溢美敬重的情感的流露。

7.鐮刀頭羊的結局如何?你對鐮刀頭羊的態度是怎麼樣的?是褒還是貶?請把你的真知灼見說給大家聽一聽。

明確:(學生閱讀後回答)

8.找出文中有關彩虹描寫的句子,閱讀體味:課文中多次寫到彩虹,有什麼作用?

明確:(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暢所欲言)文中寫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處。一是斑羚身陷絕境時彩虹出現,二是斑羚飛渡時彩虹相映,三是頭羊走向"那道絢麗的彩虹"。結合上下文語境細心推敲體會,不難發現彩虹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渲染一種神祕色彩,並推動情節發展,頭羊之所以想出飛渡的辦法,或許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祕啓示;二是烘托飛渡的氣勢.渲染了飛渡的悲壯美;三是渲染頭羊自我犧牲的崇高之美。

9.在這羣斑羚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們迫切學習的金子般的東西呢?(目的在於組織討論文章的主題)

明確:(學生討論、探究,教師適時引導)面對種羣的滅絕,這羣進退維谷的斑羚爲了種族的生存而甘於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它們的智慧、才能,膽識,特別是從容鎮定,舍已爲人的情操,可貴的整體精神,爲自己、也爲人類唱響了一曲悲壯的生命讚歌,放射燦爛無比的人生光彩。

10.結合你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談談你學習完本文後的感悟。

明確:(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在把握文章的技巧,學會運用,同時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以及作文思維能力,即選擇生活中的題材,表達某一個道理或某一種感情。教師講一個感人流淚的故事結束全文)

[佈置作業]

(打出投影片)課下把你的感悟整理一下,寫下來,字數300字左右,然後同學們自由交流,看誰寫得好。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5

一、教學目標

(一)能識讀運用以下詞語:憂鬱陶醉瀰漫漣漪縈迴孤苦伶仃家喻戶曉

(二)能圍繞形象的刻畫、情節的設計、語言的運用體會本文深刻的思想內涵。

(三)體會“真摯的友誼能幫助人戰勝生活中的種種苦難,驅散心靈上的陰雲,獲得事業上的成功”的道理。

二、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活動導引

1.課前預習。要求如下:

①讀準音,注意查找工具書。

②讀順文,注意根據不同對象聲情並茂地朗讀。

③讀懂意,指文章大意,圈出感興趣的內容。

2.導入新課

喬治·塞爾登曾經養過一隻“蟋蟀”,那隻蟋蟀躺在《蟋蟀在時報廣場》裏。40餘年過去了,那隻蟋蟀依然在嘹亮地鳴叫着。叫得使人心慌、叫得使人心動、叫得使人心疼、叫得使人心碎。在它的叫聲中,我們可以初步瞭解美國的風土人情,瞭解美國現代都市下層人民和流浪漢的生活狀況,瞭解人性的美好。

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被譽爲當代新童話標本的《蟋蟀在時報廣場》。

(二)活動過程

1.略讀活動

略讀的要求:

①不必探究詞句,快速閱讀全文以初步瞭解課文內容梗概、主要觀點、作者意圖。

②時報廣場除了有蟋蟀,還有哪些角色?請一一劃出,並說說你對他們的認識。在它們之間發生了哪些故事,能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嗎?

2.思考活動

學生活動要求:思考略讀前老師提出的兩個問題,形成自己的看法並備足理由。

教師輔助策略:啓發學生用視讀法,瀏覽重要段落,然後結合“思考與練習一”,作出歸納。巡視課堂,及時幫助解決思考中的疑難問題。

3.交流活動

(1)關於角色

①老鼠塔克貓兒哈里小學生馬里奧蟋蟀切斯特音樂教師斯梅德利先生馬里奧的父母。

②正直的蟋蟀、精明的老鼠、寬厚的貓兒,無不形象鮮明,生動可愛。如果說老鼠塔克和貓兒哈里是城市流浪者的擬人化形象,那麼蟋蟀切斯特無疑是鄉村流浪歌手的化身,小學生馬里奧一家則是城市貧民的代表。切斯特,他的名字足以證明他是一隻具有較高音樂天賦的蟋蟀。因爲他的名字是柴可夫斯基與李斯特兩位音樂家名字的混合。這不過是作家給他貼上的醒目標識,使我們不致將他與別的蟋蟀混同起來,其實他本人並沒有那方面的自信,他最多能意識到自己是一名鄉下的歌手。他爲清澈的露珠歡呼,爲芬芳的花朵歌唱,爲寒冷與飢餓悲鳴,一切都來自他天然的情感。塔克老鼠與哈里貓,這兩個“紐約佬”有相當豐富的生存經驗、技能和閱歷,他們熟悉都市猶如切斯特熟悉鄉下一樣。喬治·塞爾登將城市人的精神及習性刻畫得入木三分,塔克老鼠與哈里貓活脫脫就是兩個紐約的居民。他們具有看風使舵的本領,凡事都能找到於己有利的一面,我們完全不用擔心切斯特會被這兩個紐約佬教唆壞了,或者遭到他們的算計。塔克老鼠與哈里貓的本質不壞,他們不過是沾染了一些城裏人的惡習而已。

(2)關於故事

①概括情節並無惟一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切斯特初到紐約、初露才華、誤食鈔票、答謝朋友、引發大火、廣場

教案《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下冊《蟋蟀在時報廣場》教案》,來自網!http://

音樂會、塔克友情資助、指導學唱等。

②情節曲折動人。作者通過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情節告訴讀者:友誼助人渡難關,真情促人獲成功。一個鄉下的蟋蟀偶然間來到了繁華的大都市,一切都是那麼陌生;生活沒有着落,是馬里奧收留了切斯特,使他有了安身之所,是塔克和哈里使切斯特不再寂寞,在切斯特因咬壞美鈔而遭到禁閉時,是塔克解囊相助使他重獲自由。一個一無所有的鄉下“人”,想要在大都市裏生存下來已屬不易,要想在事業上獲得成功更是談何容易!可是來自鄉下的切斯特卻成功了。他的成功完全來自真情:是馬里奧使得無家可歸的切斯特有了歸宿;是素不相識的音樂教師斯梅德利先生髮現了切斯特的音樂才能,又是他的宣傳,使切斯特家喻戶曉,“人們積聚在報攤周圍聽切斯特演奏”,切斯特很快就成了廣播和電視裏的“新聞人物”。切斯特能夠成爲“紐約最著名的音樂家”,還得力於塔克的幫助,“他認定蟋蟀切斯特是很有才能的。他告訴切斯特,才能是寶貴的東西,絕不能讓它白白浪費掉”。塔克自告奮勇做切斯特的“業務經理”,並“指導切斯特跟着收音機更好地學習人類的音樂”。可以說,如果沒有他們的無私幫助,切斯特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作者通過蟋蟀切斯特的成功,熱情地謳歌了友誼與真情。作者把蟋蟀切斯特在紐約的遭遇寫得曲折而又深切感人。

第二課時

(一)品析活動

1.文章中哪些描寫顯示了切斯特對朋友的忠誠?

文中有很多,只要學生結合課文分析即可。

2.課文中關於切斯特發音、唱歌、表演的描寫有何特色?

文中共有4次相關的描寫,可讓學生精讀品味。

第1次與音樂教師斯梅德利先生。

第2次與塔克老鼠與哈里貓。

第3次與馬里奧一家。

第4次廣場音樂會。作者用了大量的側面描寫,如“馬里奧的媽媽從來沒有見過報攤周圍擠滿了這麼多人……這一天,爲了聽切斯特的演奏,有七百八十三人上班遲到”。蟋蟀的演奏傳到了大街上,“行人全都停下來傾聽……在歌聲飄蕩縈迴的那幾分鐘裏,時報廣場像黃昏時候的草地一樣安靜”。這些都顯示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

詳略結合,側面描寫爲主,是描寫切斯特發音、唱歌、表演的特色。

3.切斯特爲什麼念念不忘鄉下的生活?作者的意圖何在?

作爲一個鄉村流浪歌手,蟋蟀切斯特雖然在紐約獲得了巨大成功,但是他並沒有歸屬感,並沒有真正融入這個城市。這是一個帶有世界性的問題,在中國也有不少這樣被稱作“邊緣人”的問題。正因爲切斯特在鄉下生活慣了,過慣了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所以他雖然成了紐約最著名的音樂家,但卻感到失去了自由,“他一向喜歡自由自在地歌唱,不習慣在規定的時間演奏規定的節目,也不喜歡別人盯着他看”。因此他懷念家鄉的生活,“懷念故鄉的草地、樹墩和小溪,想念故鄉的土撥鼠、野雞、鴨子和兔子們”。正是這些原因使切斯特“念念不忘鄉下的生活”。

作者的意圖可由學生自由發揮,言之有理即可。如:喬治·塞爾登在一個夜晚路過地鐵車站時聽到了一聲蟋蟀的鳴叫,就想起了遙遠的康涅狄克州,他的故鄉。讀一讀余光中、魯迅、黑塞·希門內斯……這些經典作家關於故鄉的文字,我們就知道故鄉是什麼地方了。這隻蟋蟀使我們找回了家的感覺。上路吧,跟着這隻能找到快樂源泉的蟋蟀,走吧走吧走吧。所有獲得成功、遠離家鄉,或生活在不幸中的人都應聽聽這隻蟋蟀的鳴叫。慚愧,或者感動。

(二)佈置作業

課後完成“思考與練習二”。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6

一、教學目標:

① “知識目標”: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初步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② “能力目標”:領會童稚的活動中蘊含着的藝術和美,學會在生活中去發現、創造藝術的美。

③ “過程和方法目標:在教師恰當的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具有開放性。

二、教學重難點: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領會藝術和美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

三、教學方法:

1、朗讀法:朗讀是對課文語言及課文內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過自讀,學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寫作意圖,爲品讀課文做好鋪墊

2、欣賞討論法:讓學生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直觀的感受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

3、聯想法:由兒童遊戲自然而然的過渡到中國畫,讓學生在品讀中領悟到遊戲中蘊含的藝術美。

四、教學過程:

〈一〉圖片激趣,導入新課:

展示豐子愷的兩幅漫畫,並配以作者的話。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學生感興趣的漫畫入手,能激發他們對童年趣事的美好回憶,以此爲切入點,由漫畫引入課堂學習,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與學習本文的熱情,可爲下面環節的展開作一個良好的心理準備。)

〈二〉作者介紹,力求創新:

學生交流收集的豐子愷的資料,講述有關作者由生活中的發現,進行藝術美的創作的故事。

(用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作者,突破傳統的介紹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也檢驗了課前學生資料蒐集的能力.)

〈三〉正音正字:

爲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作好準備。

〈四〉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五〉品味朗讀,體驗童趣:

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對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要求學生從課文中尋找最能表現童真、童趣的語句,在品讀交流中,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引起共鳴,產生更多的火花。

〈六〉拓展欣賞,藝術薰陶:

展示幾幅中國山水畫和西洋人物畫,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賞析,體會中國畫和西洋畫的區別。

(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區別,是一個很專一的理論,教師如果過多的解釋,會使語文課陷入美術課的泥坑,可以讓學生憑藉自身的審美力、想象力,去感悟藝術的美。同時,擴充藝術的欣賞內容,也增強語文課的容量,學生得到藝術的薰陶,對自己的終身發展也有益.)

〈七〉口語交流,人文培養:

語文學習要出於教材,但又不能僅侷限於教材,應向生活延伸.引導學生由自己童年的遊戲引發體驗,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引導.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互相溝通、互相合作。

〈八〉課堂小結,歸納總結:

羅丹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希望同學們能走進生活這個語文大課堂,用你們的慧眼去發現、去描繪、去讚美生活的美。

學要有所得,通過大家的合作交流,讓學生用一句話歸納本節課的心得、收穫。觸動了學生的靈魂,就能說出自.己最深的體會.教師的寄語,讓課堂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同時,讓學生由課堂走入生活進行語文學習,使語文課堂的寬度得到延伸。)

流程二:教案原稿

教學目標:

1、體會本文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2、初步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教學重點:

1、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

2、體會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的藝術和美。

教學難點:

體會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藝術特點。

教具準備:漫畫作品、中國畫、西洋畫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豐子愷的兩幅漫畫,並配以作者的話。)大家看到的兩幅漫畫一幅是“瞻瞻底車--腳踏車”;一幅是“_langnp20xx 建築的起源Tlang20xx”。這是我國d6??幕?搖⑸⑽募L''d2豐子愷先生的作品,豐子愷先生曾說:“我企慕這種孩子們的生活的天真,豔羨這種孩子們的世界的廣大。”是啊!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有幸福的回憶,有美好的嚮往,當然,更多留下的是像豐子愷漫畫中童年的趣事,充滿了童真、童趣,今天X''a3?夢頤且黃鸌X''df進豐子愷的童年,去看看他童年的一件趣事,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散文《竹影》。(同時板書出課題)..

二、作者介紹

(學生交流收集的豐子愷的資料,講述有關作者生活創作的故事。)

師:豐子愷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藝術大師,在繪畫、散文創作方面成就頗豐,這些成就與他從小就愛在生活中去發現、思考是分不開的。下面,就讓我們從閱讀作者的文章開始,走近豐子愷

三、檢查預習

給下列生字注音

愜意(qi¨) 水門汀( tīng) 參差不齊(cēn cī )

撇( piě) 蘸( zh¨n) 口頭禪( ch¨n)

四、自由朗讀課文

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我們在水泥地上畫竹影,然後爸爸給我們講畫畫的知識。

五、品味朗讀,體驗童趣

1、 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遊戲,卻有了藝術美的發現。那麼,你覺得文中哪些描寫最生動地表現了童趣?找出來。

(學生找到後在小組內朗讀,然後教師點名朗讀得好的學生示範朗讀,也可鼓勵學生自告奮勇來朗讀。)

2、看到孩子們在水門汀上描竹影的時候,父親有沒有責備孩子們把地板弄髒?父親做了什麼,說了什麼?

父親和“我們”一起描竹影,還給“我們”講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西洋畫像照相,中國畫像符號。

六、拓展欣賞

通過爸爸對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介紹,你認爲此二者的區別有哪些?討論一下,結合自己的認識,歸納一下。

(1)中國畫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畫那樣畫得同真物一樣

(2)顏色方面:中國畫以墨和硃砂爲顏料

西洋畫則以事物的本來顏色爲顏色

歸納:中國畫重神似、神韻;

西洋畫重形似、寫實。

(展示幾幅中國畫和西洋畫,讓學生

直觀的感受中西文藝的不同,並由學生合作賞析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一些不同畫法)

補充:中西方在畫法方面的基點區別

(1)中國畫盛用線條,西洋畫線條都不顯著

(2)中國畫不注重透視法,西洋畫極注重透視法

(3)中國畫人物畫不講解剖學,西洋畫人物畫很重解剖學。

(4)中國畫不注重背景,西洋畫很重背景

(5)中國畫題材以自然爲主,西洋畫題材以人物爲主

七、拓展延伸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過快樂的童年,也做過許多充滿童趣的遊戲。但當時沒能像作者那樣從中獲得藝術美的體驗,所以大多已成了過眼煙雲,學了這篇文章,你現在回過頭來想想

你兒時做過的哪一個充滿童稚的遊戲也是可以讓你獲得類似的發現、體驗的?後來它發芽成長了嗎?

比如過家家、女生喜歡布娃娃等,再回到豐子愷的漫畫,“瞻瞻底車--腳踏車”; “建築的起源”,在兒童的遊戲中蘊含着文化藝術。

八、課堂小結,歸納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用一句話來歸納一下你的感受、收穫嗎?(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板書) 藝術並非是高不可攀的東西,它就蘊含在孩子們童稚的遊戲中。

羅丹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希望同學們能走進生活這個語文大課堂,用你們的慧眼去發現、去描繪、去讚美生活的美。

九、發散延伸:

竹可以表達各種各樣的性格。文雅、清高、虛心、堅韌……有許多詩人讚美它;當然,也有人愛唱反調,說:竹似僞君子,外堅中卻空, 根細好鑽穴,腰柔善鞠躬…假如現在站在竹叢前的人是你。綠、紅、黑、黃……眼前擺着無數顏料,你會選哪一種顏料?你會把竹畫成什麼樣?

一生:我會用黑筆,畫成鋼鐵的模樣,表現“千磨萬擊還堅勁”的氣概。

一生:我要用紅色,畫出我的熱情。

一生:我要選擇五十種不同的顏料,讓每一片葉子都有各自不同的個性。

十、佈置作業:

收集一些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藝,比較一下中西文化的區別。

板書設計:

竹影

“我”、弟弟、華明 父親

描竹影 中國畫

遊戲 藝術

中國畫:神似、神韻

西洋畫:形似、寫實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7

學習目標:

1、理解生字詞,能結合語境理解詞語。

2、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感知詩的內涵,合作探究詩歌所表現的偉大民族精神和強烈的愛國感情,並能從寫作方法上理解本詩。

學習方法:自我感知,讀、議、說,展示成果。

導學設計:

一、課前準備:

學法提示:預習課文,獨立完成,各組上黑板展示,並講解。比一比,誰書寫工整,講得出色

1、作者及寫作背景

光未然,原名張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稍後因鄂北組織被破壞,失掉黨的組織關係。30年代起從事進步的戲劇活動和文學活動。1936年在武漢發表歌頌抗日誌士、反對賣國投降的歌詞《五月的鮮花》,由閻述詩譜曲後,在抗日救亡活動中廣泛傳唱。1937年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他的《街頭劇創作集》出版。1939年1月,率領抗敵演劇第三隊由晉西抗日遊擊區奔赴延安。同年3月,創作組詩《黃河大合唱》。經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譜曲後,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後在全國各地廣泛傳唱,受到抗日軍民的熱烈歡迎。這組詩,雄健磅礴,深沉渾厚,是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英雄詩篇,也是抗日戰爭時代現實的悲壯圖畫。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覺醒,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氣節和不屈服的鬥爭精神。在藝術上,全詩構思完整,佈局講究,以黃河這一中華民族的象徵爲貫穿形象,熔鑄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詩呈現出強大的力度。同時由於詩人從中國傳統詩詞表現手法上汲收借鑑,組詩節奏明快,語言凝鍊。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澎湃( ) 狂瀾( ) 屏障( ) 一瀉萬丈( )

3、結合語境解釋下列詞語:

搖籃:屏障:

二、走進文本,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各組分別朗讀課文,看誰朗讀的最好,選一名代表展示。)2、精讀課文,思考下列各題:(學法提示:用心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

①從“我站在高山之巔”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其中的“望”字統領的什麼地方,哪些是實寫,哪些是虛寫?

②本文從哪三個角度謳歌了黃河的偉大精神?

三、合作探究,研讀賞析

學法提示:自己先獨立完成,然後小組交流並將小組交流的結果展示在黑板上

1.詩中“啊!黃河!”出現了三次,這是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表達作用?

2.《黃河頌》中的黃河並不僅僅是地理學上的黃河,而且表現了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是什麼?

四、拓展延伸:

1、“用你那英雄的體魄,築成我們民族的屏障”中,“體魄”能否換成“身軀”?爲什麼?(可查閱兩個詞在字典中的解釋)

2、“向南北兩岸伸出千萬條的鐵臂”,是什麼意思?(發揮你的想象)

五、個性化備課

六、教學反思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8

《絕品》是談歌的一篇小說,這篇小說的人物以薄雲天之義讓人震撼,談歌則以古典韻味的語言寫“義”塑“絕”。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通過欣賞文學作品,初步領悟作品內涵,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因此講好這課既能鞏固知識,又能加深情感體驗,提升欣賞感悟能力。

《絕品》是七年級下冊第九課,在此之前,學生已積累了《清貧》,而以後也將學習到《棋王》《鑄劍》等寫浩然正氣的民族形象的文章,也許這些人物名不見經傳,但他們身上的精神品質卻讓讀者低頭沉思,仰視而生效仿之心。

初一年級,十三四歲的學生,對情節跌宕起伏,形象親切可敬,語言回味無窮的文章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根據以上分析和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掃清字詞障礙,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理順情節,解讀人物。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等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仰慕並追隨文中所塑造的人物,繼承他們身上所具備的民族大義。

根據教學目標,我將通過分角色朗讀理順小說情節和理解小說人物,確定爲教學重點。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與積累程度,我將分析側面描寫與環境描寫的作用作爲教學難點。

根據本文篇幅長,容量大的特點,確定適當運用多媒體等手段輔助課堂教學。

《絕品》一文,計劃講授兩課時。第一課時重點在熟悉課文,通過課堂閱讀,達到我自注書,書注我的效果,進而形成個人最初的理解。第二課時通過問題的設置與多種形式的朗讀引領學生交流碰撞,形成對文章的縱深理解。

四、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我將以這樣的方式導入課文:

讀過《中國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就會感受到,中國文人身上有一種奇特的品質,大多都以維繫數千年的中華文化爲己任,絕不敢讓哪怕一線香火斷絕在自己手中。也許每個人的貢獻有多少之別,努力有大小之分,但都能盡其綿薄,報效祖國。尤其那些“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佼佼者,爲正義獻身,爲真理捨命,爲民族大義而灑盡熱血,爲家國存亡而肝腦塗地,以“頭顱擲處血斑斑”的書生意氣,與暴政,與侵略者,與非正義,與人吃人的制度,與一切倒退、墮落、邪惡、愚昧,奮鬥到生命最後一刻者,從來就是我們這個民族的驕傲。在《絕品》中,就有這樣一羣“民族的驕傲”。

下面我將第二課時以幾個問題串聯全文的講解。

爲了落實重點“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理順情節”的目標,在批註式閱讀和分角色朗讀後,提出“對於“絕品”這兩個字你一定已經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那“絕品”指的是什麼“這一問題,通過討論交流法,使學生明確:這幅畫本身就是絕品。常先生說此畫爲無價之寶、唐代珍品。王商人鑑定此畫爲寶中之寶,而常先生將畫交與三爺時的那份鄭重與叮囑也告訴我們此畫非同一般。(板書:畫,寶中之寶)

古人云“畫賴裝池以傳”這幅畫倒揭三層後裝裱,而見多識廣的王商人也只聽說過倒揭兩層者的,這種技藝堪稱一“絕”。(板書:技藝,天下一流)

爲了引導學生進一步落實重點“理解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繼續追問“同學們的想法似乎只停留在這幅畫上,文章能稱之爲絕品的還有什麼,請結合文章具體內容用心分析”這一問題。使學生從人物的角度,精神境界的層面分析絕品的內涵,使學生明確:常先生豪爽、豪氣,自嘲、哈哈大笑、大杯痛飲,死前哈哈大笑,面色如常。從“重重地”、“大步”和“並不回頭”三個詞語中我們能看到一個義無返顧走出門去,毫不猶豫的革命者,有着“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豪氣。願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正義,這正是一個革命黨人身上所特有的捨生取義的精神。(板書:視死如歸,捨生取義)

劉三爺在好友死後,三爺睹物思人,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去悼念常先生。(板書:重情重義)他答應過常先生,會悉心藏之,給多少錢也是不能賣的。他信守諾言的品質其實正是古代文人身上所固有的仁義道德——一諾千金(板書:一諾千金)

王商人“餓死不賣收藏”的祖訓,王商人本來是可以不把畫退給三爺的,但他被二人肝膽相照的感情所感動着,而且將三爺送出門時還叮囑三爺悉發生矛盾時,王商人選擇了前者。(板書:舍利取義,不忘祖訓)

常先生、劉三爺、常劉的友情(板書:常先生、劉三爺,友情,肝膽相照)

爲了突破本文側面描寫的難點,實現“培養學生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等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和仰慕並追隨文中所塑造的人物,繼承他們身上所具備的民族大義”的目標,我們將馬氏的表現作爲突破口。

文章圍繞一幅唐代珍品刻畫了三個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着墨不多的馬氏,小說有哪些情節涉及馬氏?這一形象在小說中有何作用?

通過文中很多情節中,我們不難看出馬氏是一個斤斤計較的人,但她所做的一切又都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有了馬氏的反襯,我們就會發現劉三爺對常先生的信任承諾、重情重義是遠遠高於馬氏這樣的普通人的,劉三爺的品質是出類拔萃、冠絕當世的。

爲了繼續突破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這一難點,教師飽含深情的讀最後一段,並隨後提一問“置身與此景此情之中,頂着滿天大雪,望着三爺遠去的身影,最打動你內心的是什麼?”

在萬籟俱寂的天地之間,劉三爺雖已遠去,但他留給我們的背影是高大的,他對朋友的一諾千金、常先生對民族的捨生取義、王商人的不忘祖訓,使他們成爲屹立天地間的一個大寫的“人”,(板書:人)這纔是我們中國的脊樑,是真正的絕品。

此時此刻,四野無聲,雪落無痕,在這空氣都爲之凝結的寂靜中,卻有一股浩然正氣屹立於天地之間,這就是義。(板書:義)何爲義?常先生對民族的大義凜然,劉三爺對朋友的義薄雲天,王商人的舍利取義,以及常先生和劉三爺之間的肝膽相照的友情,都是義。無論在哪個年代,我們都應堅守這份正義,對人如此,對一個民族更是如此。

學生通過這節課,可以感受到作者簡潔而又頗具意蘊的語言風格,被一種平凡又偉大的精神所震撼。爲了學以致用,形成能力,我設置了以下作業。

回過頭來再看“絕品”二字,既是獨一無二,又是永不斷絕。因爲在王商人的身後還有我們,乃至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在傳承着寶中之寶,在沿襲着民族精神,這正所謂“絕品不絕”!請你在歷史或現實中找一位堪稱絕品的人物,以百字進行推崇。

最後,讓我們再次齊讀這幾段景物描寫,回味這響徹天地,餘響不絕的“絕品”。

五、板書設計:

技藝(天下一流)常先生:捨生取義、視死如歸

絕品畫(寶中之寶)人劉三爺:重情重義、一諾千金

友情(肝膽相照)王商人:舍利取義、不忘祖訓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9

學習目標:

1.激發孩子對家人的愛心。

2.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體會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種方法,感受文學作品的寫作特色。

學習重點、難點:

1.傳授學生揣摩課文語言的方法,體會文學作品中感人的片段,從而培養學生對家人的熱愛,體會親情的概念。

2.中重點語句的揣摩,以及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課時:兩課時

教學方法:賞析 誦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閱讀《童年》的開頭段落,結合圖片,介紹作者。烘托一種沉重的氛圍。然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感受“我”的外祖母在“我”的生活中的重要。板書課題,扣住“朋友”,整體體會的要旨。

二.點撥

1.朗讀課文,說說 “外祖母”和我的關係。

學法指導:①要了解一篇的主旨,重要的是要抓住的“文眼”。即的關鍵句。在記敘文中,就要多觀察文題和的最後一段。②在每讀完一段時,要及時概括段落的中心意思,這樣就能儘快的把握的中心意思。

[明確]:

外祖母是我終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最瞭解、最珍貴的人。……

2.讀課文,結合人物描寫片段,說說你所認識的外祖母。

學法指導:人物描寫的方法有:語言描寫;外貌描寫(肖像);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情描寫……另一種分類: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所有的描寫都是爲了刻畫人物的性格。

[明確]:

外貌描寫:

頭髮——多、密、長、黑、厚

眼睛——光芒(氣憤、愉快、永不熄滅的、快樂的、溫暖的)小、圓

臉——皺紋(但年輕、明朗) 嘴脣——歪扭

鼻子——鬆軟、大、紅 牙齒——堅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分析: 健康 慈愛 樂觀 堅毅

語言描寫:

溫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鮮花一樣溫柔、鮮豔、豐潤

分析:對話的內容有關頭髮;睡覺的事情;打碎牛奶瓶的事情。生活並不令人滿意,但只要和“我”說話就顯出輕鬆,平等,和藹;關愛(朋友);比喻句說明外祖母的每一句話都充滿了對“我”的愛,“我”完全體會出了這裏的愛。

動作描寫:

梳頭、編辮子、嗅菸草

分析:反襯她眼睛的明亮。

神態描寫:

快活

總之:“我”的外祖母是一個飽經生活的艱難卻永遠年輕、樂觀、慈愛的老人。

三.課後消化

1.朗讀全文3遍

2.仿寫訓練

寫人最好是寫眼睛,課文三次寫了外祖母的眼神。體會這些描寫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內心世界。你能用幾句話寫出父親或母親(也可寫其他人)對你進行教育時的眼神嗎?試試看。(課後完成)

板書設計:

外貌描寫:頭髮——多、密、長、黑、厚

眼睛——光芒(氣憤、愉快、永不熄滅的、快樂的、溫暖的)小、圓

臉——皺紋(但年輕、明朗) 嘴脣——歪扭

鼻子——鬆軟、大、紅 牙齒——堅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語言描寫:溫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鮮花一樣溫柔、鮮豔、豐潤

動作描寫:梳頭、編辮子、嗅菸草

神態描寫:快活

第二課時

一.導入:

複習整體讀課文抓中心的方法和人物描寫的方法。

二.揣摩外祖母對“我”的影響。

1.外貌描寫中感受到對“我”的影響。

[明確]:突出老人的特徵,對生活的不如意,與對我的態度的溫和做個對比;在對比中表現對我的深愛;開朗的性格,年輕開朗的心態,是外祖母成爲“我”的朋友的一個主要原因。在如此困難的並不順心的生活中,外祖母如此樂觀,必然對“我”的性格形成具有重大的影響,也賦予“我”在人生中戰勝一切困難的信心和力量。

從一個孩子的視角來觀察和描寫人物。外祖母的微笑、牙齒、衣服、眼神等,都寄寓着“我”對外祖母的愛。特別是比喻句,表現“我”和外祖母“朋友”的關係。

2.從議論的語句彙總體會“我”對外祖母深厚的感情。

[明確]:最後一段的抒情議論,表達“我”對外祖母的感激,寫出了外祖母對“我”一生的重大影響。

“她從來……花邊”,運用形象的比喻告訴我們,沒有外祖母,“我”的生活是黑暗的,沒有溫暖,沒有陽光,外祖母的“愛”把“我”從黑暗中帶到光明的世界裏,是外祖母的愛使“我”的世界豐富多彩。

“她馬上……朋友”,三個修飾語,表現了外祖母在“我”生活中的極爲重要,也極爲特殊的位置。

“是她……生活的”。外祖母對我無私的愛,對生活的愛,和她那樂觀的精神和堅毅的性格,使我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使我有了戰勝生活中一切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3.完成課後練習。

三.小結:

這篇自傳體小說,通過“我”的體驗與感受,表現外祖母這個人物形象,他富有活力,充滿幽默感,對年幼的“我”關心備至,用平等、關愛的心態關注着我的成長,給了“我”最大的支持與安慰,是“我”“最珍貴”的“終身朋友”。通過具體、細膩的描寫,把人物表現的淋漓盡致,獨具魅力。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熱愛長征的革命傳統。

2、理解一些詞語的含義,賞析精彩的語段。

[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記敘事件、安排層次的方法。

2、難點:理解生動描寫對錶達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學時數]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介紹作者

陸定一,生於1906年,江蘇無錫市人。曾任八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長征時,在紅軍第一方面軍“紅章”縱隊政治部宣傳部工作。

2、導語

二萬五千里長徵,歷時一年,震驚中外。英勇的紅軍戰士克服了重重困難,越過了萬水千山,勝利到達陝北。同學們,你們知道紅軍翻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是哪一座嗎?那就是老山界。這座山高三十里,懸崖峭壁,十分險峻,可我們的紅軍戰士卻勇敢地翻過去了。大家想聽聽這段故事嗎?那就請親身經歷過這次翻山戰鬥的一位老紅軍給我們講述吧。

二、放朗讀錄音,學生速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

討論、明確:紅軍長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學習

㈠明確順序安排

1、寫文章首先得有條有理、順序清楚。本文以什麼爲順序呢?(時間變化、地點轉移)

2、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時間、地點的詞句。

㈡瞭解事件經過。填表說明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時間地點人物活動

第一天上午

傍晚

天黑

夜黑

半夜

第二天黎明以後

下午

㈢理清結構層次。

1、提問:記敘一件事,文章結構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記敘經過,說明結局。

2、本文是不是這樣安排的呢?

大致如此。分三部分:交代決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記敘翻越老山界的經過(2—33段);說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四、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四。

第二教時

一、複習舊課

二、繼續學習課文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作者以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爲順序記敘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同時我們也瞭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難翻的山。其“難”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全面思考。

走路難、睡覺難、吃飯難、處境難

㈡對於這些困難,課文是怎樣描述的?(要求學生跳讀、勾劃、概括)。

走路難:懸崖峭壁、山高路險。睡覺難:路窄石硬、寒氣逼人

吃飯難:糧食奇缺、肚子飢餓。處境難:敵人追擊、槍聲密集。

㈢面對這般重重困難,我們的紅軍戰士是如何對待的呢?

打趣逗笑、奮勇登山。酣然入夢、觀賞夜景。

鼓着勇氣、繼續前進。毫不畏懼、嘲笑敵機

㈣這些描述表現了紅軍戰士怎樣的思想性格?

頑強的意志、樂觀的精神

㈤首尾兩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記敘翻山的艱難,首尾兩段說了這個意思沒有呢?

2、研讀首段: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麼?

高度(三十里高)名稱(土名叫老山界)

⑵交代高度起什麼作用?

說明山難翻(暗示中心意思)。

⑶文題爲何用土名“老山界”?(聯繫與瑤民攀談一段)

通俗親切:暗示紅軍是人民的軍隊。

3、研讀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細加體會。

三、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二。

第三教時

一、複習舊課

二、繼續學習課文,揣摩生動描寫

1、 本文把紅軍戰士的.頑強意志和樂觀刻畫得具體形象,靠的是什麼?

生動的描寫。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的?

行動、語言、場面、景物

3、揣摩行動描寫

行動描寫貫穿全篇,只要求學生抓住幾個典型細節加以領會。

4、揣摩語言描寫

細讀文中的語言描寫,表現了紅軍的什麼精神?

如“別掉隊、做烏龜、頂着天、哈哈笑”等,表現了相互鼓勵,豪邁樂觀。

5、揣摩場面描寫

⑴找出最典型的場面描寫。 “之”字奇觀

⑵作者是怎樣描繪這一奇觀的?

着重於觀察的立足點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場面的雄奇壯觀。

⑶這樣描寫表現了紅軍戰士的什麼精神?

烘托出紅軍英勇豪邁的英雄氣魄。

6、揣摩景物描寫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來觀賞夜景(所見所聞)

⑵“見”主要寫了哪些景物?以什麼爲序?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星星、山峯、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見”景象給人什麼感受?“聞”突出了什麼特點?

莊嚴、奇偉。寂靜

⑷可作者描寫的卻是各種“聲響”,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不矛盾。以動寫靜,角度巧,效果好。(進一步要求學生談談自身感受)

⑸這些聲音有何特點?採用什麼方法寫出?

遠、近、大、細;比喻、擬人(山泉嗚咽)

⑹這段景物描寫對錶現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氣逼人、刺入肌骨,渾身打顫,而紅軍戰士卻能平心靜氣地欣賞眼前景、細聽耳邊聲,可見紅軍戰士的鎮定與豪邁。這是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的形象刻畫。

三、小結

本文真實、生動地敘述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全過程,寫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鬥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四、佈置作業

《老山界》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陸定一(1906 — 1996)江蘇人,無產階級革命家,1927年任團中央宣傳部部長,長征途中任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長。爲建設和發展我軍的政治宣傳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

二、故事背景

老山界是當年紅軍長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峯海拔2141、5米,爲華南第一高峯,素有“五嶺極頂,華南之顛”之美譽。1934年12月,中央紅軍在湘江與國民黨軍隊經過慘烈的激戰,損失慘重,退入了山高路險的貓兒山,開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艱難歷程。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朱德、葉劍英等一代革命偉人率中央紅軍三軍團、中央軍委縱隊、後衛五軍團、八軍團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三、多音字

盛:chéng(盛飯)shèng(茂盛)

嚼:jué(咀嚼)jiáo(細嚼慢嚥)

覺:jué(覺得)jiào(睡覺)

四、理解詞語

驚惶:驚慌,恐懼。

苛捐雜稅:指當時反動政府強迫老百姓上繳的各種稅費。

繳:①交納,交付,繳公糧。②迫使交出:繳了敵人的械。

攀談:本文是找些話題與他人交談的意思。

酣然入夢:甜美、暢快地入睡。

蜷:彎曲。

嗚咽:本文中形容悽切的水聲。

五、課文結構

第1部分:交代決定翻越老山界(第1段)。

第2部分:記敘翻越老山界的經過(第2—33段)。

第3部分:說明翻越老山界的意義(第34段)。

六、句子分析

1、黎明的時候被人推醒,說是準備出發。山下有人送飯上來,不管三七二十一,搶了一碗就吃。

“搶”形象地表現了紅軍戰士爲了完成爬山任務而抓緊時間吃飯的動人場面。

2、肚子很餓,氣力不夠,但是必須鼓着勇氣前進。

“鼓着勇氣”含有戰勝自身某種弱點,從而迎戰某種艱難險阻的意思,表現了紅軍的堅毅頑強和無畏精神。

3、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爲什麼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嘆息,這裏是指飛機發出的聲音,是一種擬人的說法,既表現了敵人飛機對紅軍戰士的無奈,又表現了國民黨士兵對打內戰的極端不滿。

4、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飢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一個堅強的意志”是指紅軍指戰員爲北上抗日,下定決心,排除萬難而爭取勝利的堅強意志。“灌輸”不是通常“輸送”的意思,是指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讓每個戰士受到了堅強意志”的影響,從而也培養了堅強的意志。

七、問題歸納

1、這一些對於火把的描寫,傳達給了讀者怎樣的信息和精神?

表現山的陡峭、險峻,突出紅軍登山的堅強意志和英雄氣概。

2、半夜露宿的情景寫得非常生動感人,作者是怎樣寫夜景和感受的?

(比喻、排比)由遠到近的順序寫景,先寫星星,次寫山峯,再寫四周的山;反覆地運用比喻不僅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山景之美,也表現了紅軍的樂觀主義精神。

3、怎樣理解“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爲什麼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這句話。

(擬人)“嘆息”指飛機發出的聲音,既表現了敵人飛機對紅軍戰士的無奈,又表現了國民黨士兵對打內戰的極度不滿。

4、怎樣理解24段“搶了一碗吃”?

這裏有“搶先”“爭先”的意思。並沒有互相爭奪之意。爲了說明吃飯的迅速。

5、本文是以什麼爲順序的?並在文中畫出表明時間和地點的語句。

《老山界》教學反思

根據這篇課文特定的歷史背景,我在課前利用多媒體進行了充分的情境創設,激盪起學生的感情;引導學生挖掘文章內在的思想性,體會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廣度,把思想精華牢牢抓住,揭示闡發,啓發學生深思並聯系、擴展,增添感情濃度和知識趣味性;儘量發揮課堂教學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識、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響,融思想、語言、認識能力、素質培養於一爐。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師上課要有激情(首先要讀透文本,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要有深厚的文學底蘊,這樣才能寓教於情,薰陶感染學生。

其次要會靈活地創造教學情境,用生動的語言、動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學生,在這過程中變換提問的角度,引導學生咀嚼品味語句、交流討論問題,從中訓練學生讀寫聽說的能力。

再次就是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教材中優美的語言、鮮活的紅軍戰士形象、新穎的寫作手法(如以動寫靜)、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爲樂、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奮發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導學生髮現生活的美,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行動去創造美!

還有就是要利用好適當時機,拓展有關的內容,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打開學生的思路,放開學生的手腳,“歡迎質疑”、“歡迎發表與教材的不同見解”、“歡迎發表與老師不同的見解”,鼓勵其獨立思考、暢所欲言,這樣有利於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充分發揮。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方法寫景狀物,表達真情實感。

2.培養學生熱愛自然和熱愛生活的情趣。

  教學準備:《紫藤蘿瀑布》原文和作文格子紙打印、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好!今天周老師和大家一起研討的寫作內容,是站在你們語文老師的肩膀之上進行的,關於景物描寫,我們從七年級就進行過專項訓練(展示投影1)

【投影展示】

寫作訓練一:觀察和描寫景物的特點(七上第四單元)

寫作訓練二:觀察和描寫事物的特點(七下第三單元)

寫作訓練三:運用聯想,豐富寫作內容(八下第一單元)

【那麼如何運用多種方法來寫景狀物,讓一枝一葉自然地融入自己的真情呢?(展示投影2)

我們先來(展示投影3)【請常棋媛同學朗讀自己寫的這一段文字。】(展示投影4)

【投影展示】

那天,我騎着自行車,扛着相機,想拍幾張美景作爲素材留下來。

於是,我來到了公園。

風吹柳絮,枝葉搖曳,這兒真是一個令人心情舒暢的地方。看那片枝頭,小鳥們成羣結隊的,熱鬧極了,似乎在開一場別開生面的森林演唱會呢!

東臺實驗初中常棋媛

(師)【聽完後,同學們看看她筆下的公園之景有什麼特點?(有生機)

選了哪些景物來描寫突出公園是個充滿生機的地方呢?

(柳絮、枝葉和小鳥)(投影紅色字體柳和小鳥)

【是的,在她的筆下,風吹柳絮,柳枝搖曳,小鳥歡鬧,有活潑潑的生命撲入視野,充滿活力。這就是我喜歡這段文字的原因。你也像我一樣喜歡這段文字的請舉手。

可是,我再用研究的眼光看,發現有點不夠味了。

風吹柳絮的季節,應該不是“綠柳才黃半未勻”的早春,而是“煙花三月”,柳絮的色彩,被風吹起的狀態,柳枝的形態,柳葉的質地甚至小鳥的如何歡鬧的,都令人遐想。

(師)【小結過渡:是的,我們寫景狀物就是要做到把身體的全部感官都調動起來,不僅能看到,聽到,還要觸到,嗅到,想到,這樣,筆尖流淌出來的文字就會靈動得很,討人喜歡得很。】

【因此,這節課我們要再向前走一步,雖說我們有意識地運用景物描寫了,但寫好景物對大部分同學來說有點難。今天周老師就帶着大家回顧宗璞的《紫藤蘿瀑布》,這是狀物抒情散文的經典篇章之一。我探尋寫好景物的兩個點,和同學們一起研讀,爭取在後面的寫作中有啓發,有提高。請同學們打開手中的材料,我們先看看宗璞是怎麼描寫紫藤蘿的】(展示投影5)

【學生讀段落1-6】

(師)【宗璞筆下的紫藤蘿具有什麼特點?】(師生交流、互評)

(繁茂、充滿活力)

(師)【作者運用哪些寫景手法來突出紫藤蘿繁盛和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特點?】

【師生交流、互動】

【隨機板書:抓住特徵】

【小結:宗璞抓住藤蘿繁茂、充滿活力的特點,調動感官,運用奇妙的想象,匠心獨運的修辭,精心錘鍊的詞句來描寫藤蘿,藤蘿彷彿就在我們眼前閃光,就在我們眼前流動。

如果老師把個別句子變換了一下順序,你看行嗎?爲什麼?】(展示投影6)

【投影展示】

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

那深深淺淺的紫

彷彿在流動

在歡笑

在不停地生長

每一朵紫花中最淺淡的部分

在和陽光互相挑逗

紫色的大條幅上

泛着點點銀光

就像迸濺的水花

而那一片輝煌的淡紫色

像一條瀑布

從空中垂下

不見其發端

也不見其終極

【投影展示】

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

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

像一條瀑布

從空中垂下

不見其發端

也不見其終極

只是深深淺淺的紫

彷彿在流動

在歡笑

在不停地生長

紫色的大條幅上

泛着點點銀光

就像迸濺的水花

仔細看時

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淺淡的部分

在和陽光互相挑逗

小結:從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然後寫到這片輝煌的淡紫色中深深淺淺的紫,然後繼續寫這深深淺淺的紫當中的點點銀光,這個叫什麼?叫從整體到局部。像瀑布,像大條幅,像水花,也符合觀賞景物的習慣,先欣賞整體美,然後纔會走近,越看越細。寫作表現的真實也就是這樣體現的。

過渡:我們再看一段文字,當走近紫藤蘿了,我們會描寫什麼呢?請你給括號內填寫上描寫對象。

  2.添加描寫對象讀。

【每一穗花】

都是上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顏色便上淺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澱下來了,沉澱在最嫩最小的花苞裏。

【每一朵盛開的花】

就像是一個張滿了的帆,帆下帶着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放似的。那裏裝的什麼仙露瓊漿?我湊上去,想摘一朵。

小結:從每一穗花到每一朵盛開的花,視線越來越集中,這就像我們拍照,採用的是聚焦法,對盛開的花做定點特寫,再寫它們的形態,甚至香味,這樣可愛的充滿喜悅的藤蘿花如活潑潑呈現在我們眼前了。

這樣寫景,從整體到局部,甚至再精細點,到花蕊,細緻而有序。

2-6節寫紫藤蘿,我們既回顧了寫景的多種方法,又學到對靜態物的描述方法,我們一般叫做狀物。我們可以聯想與想象,可以調動感官,可以妙用修辭,可以精心錘鍊詞語。可以從上到下,從遠到近,從整體到局部,動靜結合等。寫景狀物的方法還有很多,我們今天哪怕就學會運用一個從整體到局部的寫法也會讓我們受益很多。這不僅是寫景的方法,還可以是文章段落展開的方式。

  【活動二】看全篇,悟寫法

好的景物描寫中一定隱含一個“我”,“我”的情感或隱或現,但始終貫穿全文。

同樣,一篇文章中也應該這樣。狀物抒情的文章中巧妙安置“我”“物”還有“情”的呢?

請找出《紫藤蘿瀑布》中寫“我”的行蹤和動作的句子,讀一讀,悟一悟。

這些語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呢?

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

那裏裝的是什麼仙露瓊漿?我湊上去,想摘一朵。

我只是佇立凝望。

我浸在這繁密的花朵的光輝中

我曾遺憾地想:這裏再看不見藤蘿花了。

我撫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

我不覺加快了腳步。

預設:被紫藤蘿深深吸引,充滿喜愛,引發思考,陶醉其中,曾有遺憾,情真意切,被深深感染

同學們看到沒有,託物抒情的文章如何安置“我”“物”還有“情”,宗璞教給我們一種方法——

技法:巧妙穿插,景情“我”交融。

過渡:孩子們,好的景物描寫就應該這樣寫啊,這就叫由整體到局部的有序展開美,隨着視角不斷轉換,由遠到近,由低到高,紫也由濃到淡再到濃,深深淺淺,令人陶醉。而“我”呢,若有若無,若隱若現,融入自己真切的感受。注意啊,寫景時又不能讓“我”把物和情給遮蔽了。“我”和情要適度,要巧妙穿插,物我交融,景情交融。這樣的文章,既可感動自己,又會打動他人。接下來,我們一起看兩位同學的寫景練筆——

  【活動三】比一比,評一評

1.比較兩個寫景片段,請你自選角度,評一評。

在陽春三月的煙雨中,我再一次看呆了,再一次爲她駐足。

那是一株極其平凡的植物,深紫色的莖蔓奇曲而細長,幽紫色的葉子狹長細小,像極了竹葉,淺紫色的花瓣酷似梅花,沾着點點露水,嬌嫩極了。通體,也只有那嫩黃的花蕊不是紫色的。

她卻又是不平凡的,溫柔而深沉的紫,美麗而醉人的紫,嬌嫩而神祕的紫,讓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她像個精靈,一個誤入綠色塵世而迷失歸路,卻擁有着不被凡塵所沾染的聖潔的紫色精靈。

射陽縣初級中學謝雨《紫竹梅贊》選段

窗外,柳絮紛飛,春風似乎也在與這位輕盈盈的小姑娘約會,擁抱在春天的懷中,翩翩起舞。

放下筆,我再也忍不住了,站起身來,跳着跑出房門。

雨後般清爽的大地從沉睡中甦醒過來了,芳草般的空氣沁人心脾,撲鼻而來,渾身像散了架,酥軟得好比抽了脊柱的魚,盈滿了所有的感覺器官。

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內心的野性了,撒開雙腿,在遼闊的(開闊的)草地旁若無人地開始奔跑,風在耳邊吹着小號。我喜歡這有節奏的聲響聲,有快感,這應該是青春獨有的瘋狂。

東臺實驗初中常棋媛《大自然也是學校》選段

片段一:謝雨同學光寫一個“紫”字,就把筆力發揮到極致。由莖蔓到葉子再到花瓣,似乎看到一個深情凝視紫竹梅的小姑娘,她是蹲着的,大約是輕輕撫摸着她吧,由下而上,由外而內,深深沉醉,直至眼中心中都是這“溫柔而深沉的紫,美麗而醉人的紫,嬌嫩而神祕的紫。”“精靈”一喻,有自然純樸的可愛。

片段二:柳絮紛飛似輕盈盈的小姑娘,多麼奇妙的想象與比擬;寫大地,如雨後般清爽,涼涼的、溼溼的,觸覺視覺混合;空氣是芳草般的沁人心脾,有視覺有嗅覺;描述人的舒坦就像抽了脊柱的魚,柔軟得很,新奇得很;最喜歡的就是寫景中安放一個外表看似沉靜,內心卻無比活潑的、甚至有點野性的小姑娘。“跳着跑出房門”“撒開雙腿”動作傳神。“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內心的野性了”“我喜歡這有節奏的聲響聲,有快感,這應該是青春獨有的瘋狂。”情感流露很真誠。

這兩位同學的共同點就是寫景筆觸很細膩,綜合運用多種方法,且融入自己的感受很自然,特別是小常同學的情感流露很真誠,不掩飾,很率真。但側重點又不一樣,謝雨寫單一的景物,寫景的層次展開就很重要。而小常同學這段文字節選自《大自然也是學校》,大自然啊,可是天地萬物,氣象闊大。因此,選景很重要,寫大地,寫空氣。最後自然還巧妙融入一個我。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不過有同學感覺這個“我”的內容略多了些。但是,老師卻喜歡這裏的真情,所以一個字都捨不得刪去。只有一個“遼闊”詞語,請大家看看,有不對勁的地方嗎?

對,可以換成“開闊”或“寬闊”,這樣寫的纔是屋外的草地,而不是草原。我們寫景用詞要特別注意,用得不好有可能讓我們情感失真。真實很重要。

過渡:同學們,山水草木,花鳥蟲魚,萬物皆可寫,萬物皆有用。好好寫一寫吧,我寫,是因爲我有,我寫,是因爲我愛。這就叫一枝一葉總關情!還在等什麼呢?我們來學寫吧!

  【活動四】學一學,寫一寫

最美在校園。選擇你熟悉的景物,如校園裏的“小草”“柳樹”“茶花”“玉蘭花”等,哪怕是一片葉子,皆可入景。請展開你的想象和聯想,寫一個片段,既要抓住特徵,具體描繪其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真情。

活動:學生互相推薦展示現場內容,點評。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這節寫作課我們一起探討,共同努力,在景物描寫上又向前走了一步,寫出了融入自己真情的特徵鮮明的景。不過,我從大家的習作中還發現一個問題,很多同學寫景還不會選擇,寫小草、小花的同學,我們的校園有,別的校園也有,大街上、田野裏到處有,是不是?我最喜歡寫“進字牌”的同學,因爲這是彰顯我們東中精神的大景。我有人無,這獨特的景我一定要好好寫。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12

  知識與能力教學目標:

1。能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

  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學習課文。

  情感態度目標:

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課文表現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生動想象的描寫。

教學課時:一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本課多媒體課件,佈置課前預習作業。

學生:1。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2.查找豐子愷的有關介紹:生平、人們對他的評價、代表作品,尤其是文學作品。

教學設想: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應採用以學生的自讀爲主,教師予以適當點撥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宜用讀讀議議講講練練的教學流程。具體如下安排:

1. 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組織教學,讓學生參與學習,主動學習。

2. 加強對課文的朗讀練習,在朗讀中感知課文主要內容,領會課文所表現的美。

3. 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組織教學,讓學生回味童年的天真爛漫,並要注意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體驗對課文進行評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用兒歌《影子》導入 ,學生齊讀兒歌(多媒體出示)

影子在前,影子在後,影子是個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個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影子有關的文章---《竹影》。(板書課題)

二.出示學習目標

(多媒體展示)

三.介紹作家作品

學生交流後師再補充(多媒體出示)

四.初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整體感知內容(第一次先學後教)

1教師導學一:我們先請幾位同學輪讀課文,比誰聲音響亮,能讀準字音。

2.指定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認真聽,發現有錯的地方及時舉手糾正。教師板書學生讀錯的字詞,並強調多音字及難寫的字(多媒體出示),要求學生朗讀兩遍。

3.教師導學二:速讀課文,要求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多媒體出示速讀要求及提示)要求3分鐘內完成。

提示:什麼人幹什麼事?表現了什麼?用“本文記敘了 表現了 ”的句式回答。

學生討論後明確:本文記敘了幾個孩子畫竹影的遊戲,表現了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五.再讀課文,體會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第二次先學後教)

1.教師過渡:課文寫了“我”和小夥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滿童趣,你覺得哪些描寫最爲生動,爲什麼?(多媒體出示教師導學三及示例)

a、再讀課文,勾畫文中你認爲最生動形象的描寫,並試着說明理由。

示例:天空好像一盞乏了油的燈,紅光漸漸地減弱。

賞析:比喻,有生活感,形象具體地寫出了夕陽漸漸退去的景象。

b、在小組內交流自己所找生動形象的描寫句,並陳述理由,各小組選一名代表準備班上交流。

2.學生討論時,教師巡視學情,並適當點撥。

3,學生班上交流,教師適當點評並引導學生明確。

六.課堂訓練,培養學生的仿寫能力。

請仿照課文中寫景的方法,進行景物描寫,至少寫兩句,4分鐘內完成,小組內選出最佳者班上交流,比一比,看看誰寫得最好。

七.教師小結

八.作業:(多媒體出示)

(一)必做作業:1.抄寫生字詞三到五遍

2.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做遊戲,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編花環……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進行着一種藝術上的創造,是否也有藝術上的發現呢? 寫在作文本上,準備下節課交流。

(二)選做作業:豐子愷的成功與其父的教育引導有關嗎?文中的父親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給了你怎樣的啓發?請以“如果我是家長”爲題寫一篇短文,暢談自己的教育構想。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1.深入理解童話的思想內涵,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受到教育。

2.瞭解童話在語言運用、形象刻畫、情節安排等方面的特點。

3.嘗試學習創作富有生活哲理和思想內涵的童話故事。

4.掌握續寫的寫作要領,學會續寫作文。

重點

1.深入理解童話的思想內涵,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受到教育。

2.瞭解童話在語言運用、形象刻畫、情節安排等方面的特點。

難點

1.學習運用豐富的想像、誇張和擬人的手法。

2.理解童話是幻想和現實巧妙結合的兒童文學樣式。

3.童話中形象的塑造。

一、活動導引

課前預習。要求如下:

①讀準音,查詞典,爲本文應積累的詞語正音、釋義。

②讀順文,並圈出最感興趣的內容。

③讀懂意,指文章大意,並有感情的朗讀對駱駝描寫的部分。

二、正音聽讀

1.

攜()手嫉()妒對峙()

踽踽()獨行溫馨()淙淙()

潺潺()花團錦簇()

2.老師範讀1-3段,要求同學聽難讀音,體會感情(動物們急於去尋寶的迫切心情),領悟意趣(童話作品中誇張式語言的表達效果)。

〖範讀旨在於音、情、意等方面對同學進行朗讀指導,引導同學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學會邊誦讀邊感受品味的欣賞方法。

三、朗讀設疑

1.請同學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吐字清晰準確、朗讀聲情並茂。

2.設疑激趣:課文題目是《駱駝尋寶記》,但文章除了寫“駱駝”還寫了其他許多動物,清邊讀課文,邊將這些動物圈點出來,並思考:爲什麼要寫這麼多的動物?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四、討論交流

1.除了駱駝外,還有哪些動物加入了尋寶行列?它們都尋到寶了嗎?

(明確:有大象。金絲猴、烏鴉、老公雞和老母雞、牛、馬。羊、大白鵝、鴨子、獅子、老虎、金錢豹、大灰狼、獨角犀、河馬。麻雀、斑鳩、小毛驢等30多種動物都“火燒火燎”地加入了尋寶的行列。最終衆多動物又毫無例外地退出了尋寶的隊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來寫衆多動物在尋寶途中的表現,作用是什麼?

(明確:都是爲下文突出刻畫駱駝作鋪墊,從反面襯托駱駝。)

3.構思特點

引導:在構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對前後的內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寫了30餘種動物,多而不亂,雜而有序,各具特色,詳略有別。先分別寫30多種動物如何上路又無功而返,再集中筆墨,詳寫駱駝如何戰勝重重困難獲得成功。在寫駱駝時還穿插了鸚鵡和燕子,來和駱駝作比較,以突出駱駝的形象。

基於上述構思,課文可切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寫各種動物紛紛踏上尋寶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廢的經過。

第二部分(11--19段),寫駱駝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尋到了寶貝。

4.默讀,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亂、雜而有序”的寫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於感染力的描寫。

五、質疑活動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組織好學生的討論活動。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14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愛蓮說》教案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水陸草木之花,可愛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歡哪一種呢?爲什麼喜歡它呢?說說看。(學生衆說紛紜)有人說,喜歡花的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這麼多善良的心。

二、作者簡介

師: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周敦頤)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字茂叔,道州營道人。晚年在廬山蓮花峯下建濂溪書堂講學,世稱“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學的創始人,對宋明的哲學思想有很大影響。在《周元公集》。

師:要注意“頤”字左邊的寫法。

三、解題

“說”是議論文的的一種文體,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愛蓮說》就是說愛好蓮花的問題。

四、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1、給下列黑體字注音(叫一位同學上黑板注音) 甚蕃(fán) 淤泥(ū) 濯(zhuó) 清漣(lián) 枝蔓(àn)

褻玩(xiè) 隱逸(ì) 頤(í) 噫(ī) 鮮有聞(xian)

師:一學生帶讀

2、全班朗讀課文

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讀書很有韻味,自得其樂的讀,一般語氣都比較舒緩。我們讀古文雖然不需要搖頭晃腦,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讀書經驗,可以讀得更舒緩一些。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先要充分地理解課文內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礎上去讀。

3、教師範讀

五、理解重點字詞

1、蕃 (多) 獨 (惟獨) 甚(非常) 而不染( 表示轉折)( 沾染污穢) 濯(洗滌) 清( 清水) 妖(美麗而不莊重) 不蔓不枝(長藤蔓)( 長枝節) ——屬於詞類活用

香遠益清(更加)( 清香) 亭亭淨植(聳立的樣子)( 立) 焉(呢) 予謂菊(第一人稱我)( 認爲) 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後鮮有聞(少) 宜乎衆矣(應當)(多)

中通外直 (暢通 挺直)

(文中有一對反義詞是蕃和鮮。)

2、瞭解兩個古今異義

植 宜

3、一詞多義:

(1)“之”字用法

①水陸草木之花 之:的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助詞,起取消句子獨立性作用,可不譯 ③無絲竹之亂耳 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作用,可不譯 ④何陋之有 之:助詞,在這裏是賓語提前的標誌,無實義。

(2)清:清澈(濯清漣而不妖);清香(香遠益清) 遠:遠播,形容詞用作動詞(香遠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離長,(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詞類活用: 1.蔓:名詞用作動詞,長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詞用作動詞,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遠:形容詞作動詞,遠播,遠遠地傳送出去。例句:香遠益清 4.清:形容詞作動詞,顯得清幽。例句:香遠益清

5、翻譯全文

六、分析課文

1、周敦頤喜歡什麼樣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蓮花)

師:蓮花的別稱還有(荷花、芙蓉等)

2、寫獨愛蓮的原因是什麼?課文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寫蓮花的?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3、寫蓮是從幾個角度寫的?

環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 ——香遠益清

姿態 ——亭亭淨植

氣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這幾個角度各寫出了蓮花的哪些品格?

環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譁衆取寵)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達大度,內心通達,行爲正直)

味道 ——香遠益清

( 美名遠揚)

姿態 ——亭亭淨植

(志潔行廉或獨立高潔)

氣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自尊自愛令人敬重)

師:總結:蓮花的整體的形象是端莊美麗,令人敬重。我們知道了作者愛蓮,不僅因爲蓮花姿態美麗,而且更因爲蓮的品格高尚。

師:那麼我們知道了蓮品格高尚,作者把它比喻成什麼?(君子)

5、課文寫了蓮,還寫了哪幾種花?分別比作什麼?

回答:還寫了菊和牡丹。 分別比作隱逸者、富貴者。

6、題爲愛蓮說,爲什麼還要寫其他花呢?

作者寫蓮,同時又寫菊、寫牡丹其用意是起襯托作用。

菊正襯,牡丹反襯。這樣,更能突出蓮的君子的品格,表達作者對蓮花的喜愛之情。

7、剛纔我們知道了菊比作隱逸者 牡丹比作富貴者。爲什麼?

隱逸者呢?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裏,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而隱居避世,這種人的特點是志向高潔,就像陶淵明一樣(陶淵明一生清廉,爲官多年,最後因“不願爲五斗米折腰”而辭官歸隱。他從複雜的宦海中掙脫出來後,回到家鄉,躬耕壟畝,過起了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並且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歸園田居》和飲酒詩系列),但逃避現實,隱居起來。

師:作者喜歡嗎?(讚美惋惜)

師:你是從哪一句看出來的?(陶後鮮有聞)富貴者呢?因爲牡丹花十分濃豔,花朵碩大,有人評價爲“天下無雙豔,人間第一香”,從唐朝起就成爲富貴人家的寵物。牡丹的價錢很貴,但富貴人競相購之,把它比作富貴者很恰當。這種人的特點是追求富貴,貪慕榮華,追名逐利。

師:作者喜歡嗎?(十分鄙視、厭惡)

師:你是從哪一句看出來的?(牡丹之愛,宜乎衆人矣)

師:那麼君子是怎樣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指處在污濁的環境卻保持自身的高潔,不隨流俗,不受沾染。

師:蓮花這般高潔,在當時喜歡她的人多嗎?有何憑證?此話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心情?(不多。“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七、現在我們明白了,作者讚美蓮,其實是要讚美君子這樣的人,他不跟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爲人正直,名聲很好,又很莊重,有獨立的人格。封建社會有這樣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種花來比三種人,使生動形象,含蓄而給人回味,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都將三種花的品格擬人化了。把蓮花比作君子,借贊花來贊人,從而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這種寫法就叫做託物言志。當時社會愛蓮者少,愛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貴的人多啊!作者有感於社會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對他們表示了強列的鄙視!結尾的兩句話一問一嘆,發人深省,的主題多深刻啊!(齊讀噫……)

八、小結

本文通過對蓮花形狀的敘寫和評論,借花喻人,闡述自己不慕榮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生活情趣,委婉地批判了社會上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庸俗世風。

九、齊背課文,再次感受作者潔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十、結束語:通過今天的學習,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質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蓮花一樣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遠離世俗物慾的誘惑,做一個品德高潔、通達正直的君子,讓君子之德傳揚天下,讓君子之名遠播,讓君子之行引領衆生;那麼,君子之德就會像“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成爲世間一道亮麗的風景。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15

教學設想

1、設有兩個小標題,層次非常清楚,不必要求學生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不必逐段講解。

2、教學重點定在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對文章前後兩部分內容內在的聯繫進行深人的理解,體會家庭教育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通過討論我國1年世界盃亞洲預選賽隊員們的表現,激發學生的愛國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課前播放《生命之杯》樂曲,喧染氣氛,創設情境)

1、播放《羅納爾多》的光盤導人的學習。(創設情境,51起學生的共鳴。)

2、學生交流材料。(貝利的簡介、插圖;學生的偶像球星彩色插圖等。)

3、貝利簡介(展示屏幕,學生自由閱讀。)

二、整體感知。

沸沸揚揚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突破問題(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以下問題,全班交流。)

1、當球迷們爲貝利踢進第一千個球而歡呼時,貝利雖然也爲創造了千球記錄而感到愉快,但他卻"爲這件事終於過去而高興"。試從課文中找出他高興的理由,並就此談談你的感想。

2、貝利的父親勸貝利不要吸菸,他採取了怎樣的方式?爲什麼那麼有效?

3、從小處就可以看出一個人是怎樣的人。從這兩個片斷中你看出貝利是怎樣的A?

四、拓展延伸

1、從課文中可看出:父母是你們很重要的第一任老師。模仿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欄目,請你以"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爲主題,談談你與父母相處時的一些事情。你對他們的教育方法滿意嗎?

2、足球隊雖然三戰三敗,但"失敗是成功之母",請你對足球隊員說一句鼓勵性的語言。(讓同學張貼他們蒐集到的足球隊全家福的彩照,以此激起他們的愛國熱情。)

五、實踐練習

寫一個人的傳記,有時需要敘述對這個人產生重大影響的某個或幾個生活片斷,如《第一千個球》就屬於這種情況。試模仿《第一千個球》,用一兩段文字,敘述對自己或他人影響深遠的一兩個生活片斷。

六、附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