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羣山絕響的讀後感大綱

羣山絕響的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9W 次

淳化作協通知讀方英文長篇小說《羣山絕響》,我也報名參加了閱讀活動。

羣山絕響的讀後感

書是學生任紅妮從縣文聯捎回來的,紅妮把原著《羣山絕響》(後簡稱原著),是隔門遞給我的。(去時正午,午飯加午休,學校有紀律,周內師生不準隨便出入校門,不得會客,內不能出,外不能進。校門外度留着幾個拿書本的通宿生,到校尚早,等候啓動大門,進入校園,因而,我只能隔門接書。)

一本未啓塑封的、且厚實的原著,一頁黑底鑲嵌着金黃色字體的封面,在午陽地照射下,黑黃互相映襯,顯得莊重與肅穆,深沉而凝重,看得出這是一部厚重的歷史性小說。

開起塑封,只見作者近照和兩頁原著毛筆手稿外,無前言、無目錄、無說明、無梗概、無名序、無自序、無美圖、無評論的“八無作品”,帶着濃濃的墨香,赤裸裸地把我帶進了“七年級教室”,同作者同呼吸,共命運,同原著內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

一本307頁,25萬6千字,分65個小節,一氣呵成的原著。承載着歷史,溢滿着鄉愁,回味着青春,反映着一個時代的精氣神,蘊藏着真善美、假醜惡的時代故事撲面而來。迫使我不到四天時間就囫圇吞棗地吞完了全部內容。

吞完原著,仰起頭,遠眺絕響的羣山,深深地呼出一口長長的氣。換氣之間,迸發出內心的讀書感悟:“好書,妙,絕,憾。”終於有人敢說了,有人敢寫了,出版社也敢出版了。

妙,不但奇妙,而且美妙。原著描寫的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少年時代。少年是美好的,少年是陽光的,少年是時代的花朵,少年是河水清澈的上游,是鳥兒在樹上活蹦彈跳的歡叫。原著就把四十年前一羣無拘無束,無憂無慮,純真無邪的少年躍然紙上。讀着原著,心裏卻想着去尋找少年的自己,和原著人物是否可以對號入座,或者尋找故事中的現實人物。原著把現實與故事融爲一體,好像在訴說着自己,你說妙不妙。

絕,絕對,獨一無二。少年時代的事是人一輩子最難忘的、印象最深的,也是對人生影響最大的。原著就把40年前的鄉村社會,通過描繪鄉村少年的生活、學習、成長,還原了人民公社時期的'人生百態,並栩栩如生地展現了出來。40年前,恰好是改革開放初期,從側面解讀了“爲什麼要改革要開放”這一社會大主題。用少年時代的生活史、成長史,解讀社會大主題,以小見大,以小映大。我今年67歲了,頭次讀這樣的小說,你說這還不絕嗎?前無古人。

憾,震撼,十分震撼。讀着原著,解着鄉愁,聽着鄉音,尋着童韻,覓着童趣。從七年級教室進入,把我們引進了人民公社時期的白天黑夜。原著把人民公社時期的生產力、生產關係、社會矛盾、社會現象揭示得淋淋盡致,使人感到震撼。

震撼一,原著是小說體裁,卻以散文語言闡述,一步一個腳印,一個蘿蔔一個坑,慢慢進入,層層推進,漸漸擴展,節節上升,達到高潮,對當時的社會狀況進行了真實客觀地記錄。小到一個火柴盒,一個雞蛋多少錢,人們一天掙多少工分,十分工值多少錢等等。語言平淡,語氣平順,但讀後讓人感到蕩氣迴腸,親切有加,回味無窮。這的確是人民公社時期,鄉村山野生活的真實寫照與再現。

震撼二,原著精細逼真地描寫了人民公社時期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產和生活。人民公社時期,衆生不易,卻都能順應與變通,展示出令人嘆息的生存智慧。原著中的不同人物,不同角色,在不同環境中,採取不同的生存方式,都能生存自如。就連乞丐也像“佛”一樣對待與供奉。乞丐只要求在門下,定會贈與或飽腹食物,或急用所需。原著內接近十次呈現了對乞丐的描述。其中一位乞丐還對贈食者加以報怨:“我已經餓了三天了,再餓一天就死了,你救了我,不該這樣做。”折射出人民公社時期,天下人民生活既清苦,又辛酸;既包容,又憐憫;既互幫,又互助。原著儘量保持了強烈的日常性、平常性、平淡性、普通性、大衆性。還原了人民公社時期的社會現狀,再現了人民公社時期的生存場景。平淡地讓人感到震撼。

震撼三,原著表現風格既清新幽默,又滿目惆悵,故事設計的真實而傳神。從公雞踏蛋,到狗娃連蛋;從貓娃洗臉,到雞鴨踏翻食盆;從給軍嫂擦奶水,到元尚嬰談情說愛,寫出了人民公社時期人民情感的純淨。原著沒有壓抑和暴力,卻給人們帶來一種傷感和哀怨。諸多形象生動的人物讓人好笑又心酸。幽默的讓人感到震撼。

震撼四,原著的故事情節曲折婉轉,起伏有度,起落恰到好處。原著一開始,各路人馬,各路故事像溪流一樣,慢慢的、平緩的、平淡的、平靜的向讀者娓娓道來。特別是元尚嬰的形象給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元尚嬰從小就有上高中的奢望,到了上高中年齡,爲了疏通關係,送完了所有肉票。小隊蓋印章,怎麼也找不到印章,結果被老鼠叼到了洞口,又被小鼠啃咬。爲了元尚嬰少跑路,會記施展自己的權利,用自己的五個手指頭分別爲五個黨員按手印;大隊蓋章時,要拿大隊長的半拉核桃;公社丘幹事接受禮物不說,還要現成的煙燻肉。看來一路暢通,水到渠成,結果卻事與願違,上高中無望。幸虧萬水貴的死,給了元尚嬰上高中的機會。而且好事連連,吳小根的犧牲,給元尚嬰帶來了奇蹟。一夜之間吃上了商品糧,有了月收入24元5角錢的固定工作,故事達到了高潮。本來這就是最好的結局,然而,原著筆鋒一轉,幹了一天郵投的元尚嬰,除了幹完分內工作外,又積極幹了分外的工作,“給軍哥拍發電報”,乾得很出色,一片讚揚擁護聲。誰知一夜之間,就因一張大字報,使元尚嬰的命運又有了很大很大的逆轉。辭退工作,勸其退學。故事戛然而止,原著落筆謝幕。給讀者留下了千絲萬縷的牽掛、回味、反思、吶喊、想象。此時此刻,人們不由得鼓與呼:還是改革開放好。

以上就是讀了方英文老師《羣山絕響》後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如有不妥,還得請方英文老師海涵。還得請文友多多指正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