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5篇)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9W 次

作爲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5篇)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

【教學構想】

開展質疑性閱讀,對於深化閱讀活動、提升閱讀層次,對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現能力、創造能力,都很有好處。雖然初二學生在知識能力上還處於較低層次,他們在質疑性閱讀方面還不可能有很大的作爲與建樹,但是,能夠在閱讀中逐步形成質疑意識,並且嘗試着質疑和生髮,那麼,學生在閱讀方面的能力無疑是上了一個臺階的。

《我的“長生果”》一文,可以這樣教。第一課時主要進行理解性閱讀。需要學生感受文本。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理解語言、感受語言的能力也發展了,語文課的工具性就得到充分的落實。與此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熱愛讀書的情懷,這當然是語文課的人文性了。第二課時主要開展質疑性閱讀。這篇文章在思想內容上不存在多大問題,質疑價值不大。在寫作形式上,本文可質疑的地方很多。如課文最後兩段可以質疑。還如標題值得推敲。從觀點與材料的角度看,文章部分材料已偏離了中心話題和主旨。另外,有些“感悟”明顯偏離了“讀書”話題,導致全文思路不暢,文氣不通。我個人認爲,該文在寫作上確有不嚴謹、不縝密之處,爲質疑性閱讀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教材。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認識課外閱讀的作用。

2.體會作者對讀書的情感態度。

3.培養熱愛讀書的情懷。

4.形成質疑性閱讀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性閱讀。

難點:質疑性閱讀。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任務:理解性閱讀。)

一、導入

在當代文學界,有一位女作家,她13歲時第一篇小小說在縣報上變成鉛字,至今已寫作了50年,完成小說集19部,散文集12部,文集3部,出版作品字數達500萬字以上。這麼一位高產作家,你們想了解她少年時代的讀書生活嗎?請我們一起走進葉文玲的文章《我的“長生果”》。

(簡潔乾脆的導語

,既簡介了作者情況,又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

二、學生自讀課文,思考問題

1.“長生果”在文中指什麼?(書)

2.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時間)

3.作者截取了讀書生活的哪幾個片斷?你怎麼看出來的?

提示:讀小畫片、讀連環畫、讀小鎮文化站的圖書、讀學校圖書館的圖書,共四個片斷。從表示時間的詞語“最早”、“後來”、“上初中後”可以看出。

(此環節爲粗略感知課文。把握內容、理清思路應注重從“整體”着眼,同時,要讓學生關注與文章結構思路有關的詞語或句子。)

三、研讀

“讀書”對“我”有哪些作用?

第一,請學生把相關的句子勾畫出來。

1.覺得自己無知而空蕩的腦瓜日益充盈起來。

2.對文學發生了越來越濃的興趣。

3.作文常居全班之首。

4.大大擴展了想象能力。

5.悟出了“作文貴獨創”的道理。

6.養成了做筆記的習慣(鍛鍊記憶力、增強理解力)。

7.悟出了“作文,要寫真情實感”的道理。

8.使我發表了第一篇作品。

(此環節爲定向搜索信息。要求學生掃描全文,快速篩選相關信息。)

第二,以上幾條中,哪些在文中表達得比較鮮明突出?哪些是一筆帶過?

提示:第4、5、6、7、8條較詳細,其餘簡略。

(信息在文中所佔的份量與比重,關係到文章主旨的定向。)

四、品讀

“我”對“讀書”是什麼情感態度?你從文中哪些句子或詞

語看出來的?

1.教師示例:讀小畫片。

①情感態度:熱愛。

②相關詞句:美差、搶、眼羨、賣力、飽覽。

③品味詞語:用替換法,比較表達效果。如:

遇到大人讓孩子買菸,這美差(事情)往往被男孩搶了去。

我就賣力地吶喊助威,爲的是最後能在贏家手裏飽覽(看)那一大疊畫片。

(語言文字的背後有情感。對語言的品味,只有達到“情感”層次,才能真正感受到其內涵。而“細讀”則是其必要手段,沒有細膩的品讀,就不可能體驗到情感內涵,更不可能有欣賞和評價。教師的示例,只是一個引子,爲學生引路。)

2.學生活動。

依次找出讀連環畫、讀文化站圖書及讀圖書館圖書內容中表示對讀書情感的詞語,並作點評。

讀連環畫:癡迷、想入非非、淚落如珠、忘吃忘睡、扎進、迷醉。

讀文化站圖書:綠洲、奔、囫圇吞棗、牽腸掛肚、如飢似渴。

小結:這些詞語生動地寫出了“書”對“我”的吸引,也寫出了我讀書的迷醉感、愉悅感。你應該有這種感受吧!

(在品味中學習品味文學語言的表現力,要放手讓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感受,逐步形成品味語言的習慣與能力。)

3.討論。

第2自然段有什麼作用?

提示:概述讀書的感受,總啓下文。“愉悅”爲文眼。

(關注關鍵句。如果把l_2自然段視爲“觀點”的話後文就是“材料”。要引導學生髮現這兩段與後文的內在聯繫。這對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大有裨益。)

4.背誦第2自然段。

(精彩片段,要引導學生適當積累。)

第二課時

(任務:質疑性閱讀。)

一、導人

名家也可能有誤筆。《我的“長生果”》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向我們傳授了極爲寶貴的讀書經驗。不過,這篇文章也有瑕疵。我們試挑幾根刺吧。

二、收集學生意見

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中有價值的意見,它可能在教師預設之外,但仍然是教學中不可多得的最寶貴的資源,要充分開發利用。

1.質疑一:標題。

①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本文以“我的‘長生果’…”爲標題,你認爲擬得好嗎?說說你的理由。

(此環節引導學生審視文章標題。好的標題,或者涵括全文,或者精練生動,或者含蓄雋永,或者發人深思。增強學生擬題意識。)

附師生討論結果:該標題很形象地寫出了書的作用。但有幾點值得商榷。其一,標題的話題是“書”,而文章的話題中心是“讀書”,標題不能涵括正文。其二,正文中只有一句話照應標題,標題有懸空之感。其三,作者完全可以把“讀書”的作用與長生果對人的滋養聯繫起來,使標題與正文有機融爲一體,使“長生果”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更加深入讀者之心。

②你怎樣修改標題?

2.質疑二:部分材料的運用。

①提問:觀點與材料的關係是什麼?

提示:觀點統帥材料,材料支撐觀點。

②本文的觀點是什麼?

提示:讀書有樂趣,有作用。

(確定了文章的觀點,才能審視材料的選擇、運用是否得當。)

③審視文中關於三次作文的材料。這三個材料都是先寫“經歷”,後寫“感悟”。“感悟”實際上是文章的小觀點,“經歷”就是支撐小觀點的材料。請思考:

a.從局部看,相應材料是否能支撐小觀點?

b.從整體看,小觀點是否能支撐全文的大觀點?

(觀點與材料是閱讀中永遠要關注的內容。能夠發現觀點與材料的內在聯繫,是閱讀水平較高的標誌;能夠發現文中觀點與材料不和諧現象,是閱讀水平更高的標誌。此環節,有利於切實磨礪學生思維,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

附師生討論結果:

關於作文《秋天來了》材料:

①“感悟”與“經歷”脫節,或者說“經歷”並不能證明“感悟”。因爲從第9一ll自然段看,我悟出“獨創”意思並不是課外讀物的饋贈,而是我因爲“不安分”——大家都都這樣寫多沒意思。所謂“獨創是課外讀物的饋贈”這一觀點缺乏相應材料做支撐,是一個空觀點。

②整體看第9一12自然段,主要意思指向“課外閱讀的好處”,這與全文的主旨相符,文氣也貫通。

關於作文《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材料:

①“感悟”與“經歷”仍然脫節。“經歷”主要說明“我作文是有了課外讀物的借鑑才“大顯身手”,而“感悟”卻扯到了“真情”和“創造”上,突然轉移了話題。

②從全文看,“感悟”應圍繞“讀書”寫。比如可寫成:讀書使我在作文時有了文學的借鑑。這樣,文氣也貫通。不應該枝蔓話題,遊離中心。

③“經歷”也有枝蔓情況。應該重點寫平常看過的詞語“全像酵母似的發揮了作用”。這樣也與上文第13自然段“養成了做筆記的習慣:記書中優美的詞語”相關聯,相照應。嵌字運用這一例子很典型。但有關“真情實感”的敘述,純屬多餘。

關於小小說《夫妻間的小風波》材料:

“感悟”很好,可以支撐全文的大觀點;但“經歷”部分仍然與“感悟”聯繫不緊密。

①如果要修改這三處,你怎樣改?

(讓學生親自動手修改,強化實踐環節。修改後再反思,是否沒有問題了?觀點與材料是否成爲有機的整體了?)

三、佈置作文

根據課堂討論,結合自己進一步的思考,寫一篇文章。可以維護作者的寫法,可以質疑作者的寫法;可以寫成記敘文,可以寫議論文。參考題目(也可自擬):

1.名家也會有誤筆。

2.第一次質疑。

3.我對《我的“長生果”=》一文的質疑。

4.《我的“長生果”》指瑕。

5.爲名家辯護。

6.給葉文玲的信。

(此環節將進一步鞏固質疑性閱讀的成果,也爲學生提供了極好的練筆機會。優秀作品可推薦給報刊發表,激勵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後記】

我一直認爲,語文學習要善於處理觀點與材料的關係。從學生閱讀與寫作的實際狀況看,許多學生對觀點與材料的關係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自覺的意識。比如,讀文章不知文中所用材料的真實意圖;寫文章,材料與觀點常常脫節。我痛感觀點與材料問題的背後。是思維是否嚴謹縝密,它是語文學習中帶根本性的問題。

這節課,我做了一個嘗試:用觀點與材料的關係審視名家作品。我想告訴學生,觀點與材料的關係是閱讀與寫作的基本規律,任何人都不能違反。我的體會是:

首先,教師對所教內容必須有真知灼見,方能在教學中出神人化。《我的“長生果”》是一篇較老的課文,我在10年前就教過它。當時我並沒有多少懷疑性思考。教學參考書及教師用書也沒有提出大的質疑。隨着我對觀點與材料問題的有意關注,我才發現了該文在選例取材上有些不夠嚴謹縝密,遂萌生了進行質疑性閱讀的念頭。本單元的教學重點爲“質疑生髮”,可以說給了我一個契機。所以,教師精深的思考,是課堂成功的前提。

其次,要相信學生。學生中蘊藏着巨大的潛能。學生的頭腦不是容器,而是火把,教師要做的工作不是填充它,而是點燃它。只要教師引導點撥到位,就能煥發出燦爛奪目的光彩。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理解本文從具體生動的物候現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事物的特點。(難點)

2.學會從課文中提取信息,訓練概括能力。(重點)

2.學習準確、生動、典雅的說明語言。(重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預習導學】

1.知識儲備。

(1)作者簡介:竺可楨,中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中國近代氣象學、地理學的奠基人,被譽爲“品格和學問的偉人”。

(2)文體知識:科學小品文也稱知識小品文或文藝性說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筆調,即藉助某些文學寫作手法,將科學內容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科學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語言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

2.初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1)給加點字注音

孕育( yùn ) 簌簌( sù ) 載途( zài ) 銷聲匿跡( nì )

連翹( qiáo ) 農諺( yàn ) 差異( chā ) 翩然( piān )

(2)按照意思寫出詞語

①指一個挨一個地。( 次第 ) ②動作輕快的樣子。( 翩然 )

③懷胎生育,用來比喻醞釀着新事物。( 孕育 ) ④紛紛落下的樣子。( 簌簌 )

⑤滿路、遍地。載,充滿。( 載途 ) ⑥每一年都像這樣。是,此,這。( 年年如是 )

⑦銷:通“消”,消失;匿:隱藏;跡:蹤跡。不公開講話,不出頭露面。形容隱藏起來或不公開出現,沒有了音訊。( 銷聲匿跡 ) ⑧草木盛衰。榮,草木茂盛。( 草木枯榮 )

⑨一個週期結束又重新開始。指循環往復進行。( 周而復始 )

3.整體感知。

閱讀課文,填寫下表,體會本文思路清晰,層次分明的結構特點。

層次

段意

從文中提取的信息

第一部分

(第1~3段)

引出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爲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

第二部分

(第4~5段)

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第三部分

(第6~10段)

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①緯度 ②經度 ③高下的差異 ④古今的差異。

第四部分

(第11~12段)

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預習檢測】展示課前預習效果:檢測預習導學的內容(小測本聽寫)。小組評分( )

【課堂探究】

1. 重點閱讀6-10段,理解物候現象的各個因素,回答以下問題:爲什麼作者把緯度差異這個因素放在第一個來講?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 這四個因素運用了什麼說明順序?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從主要到次要(邏輯順序)。

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

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第六自然段一個設問句“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於接受。

2.本文語言準確、生動、典雅。請同學們精讀1、2自然段,以四人小組爲單位展開討論,具體說說這兩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裏?

第一自然段中描寫四季的詞語不僅準確、生動、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當。如“大地”——“甦醒”,“草木”——“萌發”,“花”——“次第開放”(寫春天);“植物”——“孕育果實”(寫夏天);“昆蟲”——“銷聲匿跡”(寫秋天);“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寫冬天)。雖然還沒有接觸到“物候”的概念,卻讓讀者知道了物候的種種現象。爲進一步說明物候作了鋪墊。

第二自然段寫出了杏花“傳語”、桃花“暗示”和布穀鳥“唱歌”與農事的關係,用擬人的筆調寫來,十分生動,情趣盎然。寫人們常見的自然現象,語言準確,描寫生動,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物候”這一說明中心上來,寫得甚有情趣。

【隨堂檢測】本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爲標題,有什麼好處?

“大自然的語言”是物候現象形象化的說法,以此爲題,顯得新穎別緻.引人人勝,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或答:採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物候現象比喻爲“大自然的語言”,顯得新穎別緻,引人人勝,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課堂小結】

本文把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運用邏輯順序、空間順序、時間順序等說明順序把一門複雜的學科介紹得清清楚楚。

【拓展延伸】請課外收集一些農諺,進一步瞭解物候知識。

例: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螞蟻壘窩要落雨。

魚跳水,有雨來。 燕子低飛要落雨。

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佈置作業】獨立完成本課校本作業,查缺補漏,鞏固本課學習要點。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3

【方案一】

教學角度:品味詩意語言,感受傳統文化魅力,提高審美能力和藝術品位。

主要教學步驟:

1.配樂朗誦課前收集的與屏風有關的古詩詞句,營造詩意氛圍。

2.多媒體顯示各種屏風圖片,形象感知我國傳統器具的特色。

3.配樂朗讀全文,提取說明性文字,用自己的話介紹屏的知識。

4.尋讀,齊讀並品味:

①文中引用的古詩詞句,理解其大意;

②文中流露作者情感的語句,體會對屏的喜愛之情;

③文中體現屏獨特魅力的語句,感受傳統藝術的神韻。

5.點擊,分組活動,給幾幅屏的圖片配以生動的解說詞。

6.全班交流,對照圖片配樂朗讀自創的解說詞。

7.教師總結,評選“最佳解說詞”。

【方案二】

教學角度:引導多角度的自學活動,在自主學習中提高獨立閱讀能力。

主要教學步驟:

1.由《口技》或《故宮博物院》中有關屏的文字激趣,導入課文。

2.速讀,整體感知,條理性地把握文中的信息。

3.細讀,圍繞專題自主討論,並做自讀筆記:

①本文語言的韻味;

②本文說明方法的多樣;

③本文說明層次的明晰。

4.全班交流,自行歸納、分類整理自讀筆記。

5.教師小結。學生質疑問難,師生共同解答。

6.課餘上網或從圖書館查閱有關屏的古詩詞句、片段及相關材料,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

7.組織“話說屏風”的讀書交流會,書寫活動心得。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1、能體會課文中父母親對兒女的深情。

2、能結合實際生活,體驗和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

教學重點:體驗和感受父母對孩子的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現在我們來作個調查:知道爸媽生日的同學請舉手。(指名學生說說父母的生日)知道爸媽生日並給爸媽慶祝過生日的同學請舉手。 (學生回答)

看來,父母在我們心中有可能不是第一位,可恰恰相反,孩子在父母的心中卻永遠是第一位的:下雨時,總能見到父母送傘的身影,生病時,總能見到父母擔憂的神情,生日時,仍能見到父母發自內心的會心一笑。那麼,我們今天就跟隨川端康成一起來走近父母的心、感受父母的心。

請大家把課本打開到110頁。

二、新課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完後準備回答兩個問題:

①、請用簡要的話概括本文的故事內容。

②、你覺得這對父母可惡嗎?他們居然要把自己的孩子當作貨物一樣賣掉。說說理由。

(建議大家朗讀)

準備好了嗎?荊老師注意到剛纔朗讀的過程中這個詞有個別同學讀得不很準確:襤褸 誰能告訴我它怎麼讀?學生讀

相信通過剛纔的朗讀、思考,每個人一定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現在就請大家發表觀點。

答案:①、 本文寫一對窮夫妻最終拒絕優越的條件,不願把自己的任何一個孩子給富人的故事。

請2—3人發言,比比誰更簡潔。

提問:其他同學怎麼樣?有沒有比他更簡潔的?

②、(不可惡。

a、他們地位低下。一家六口,生活艱難,把孩子送出去,是現實所迫。

b、富人家條件好,孩子去了能過上好日子,也會減輕家裏的負擔。

c、他們最終還是把孩子要回來了。

因此,這對父母並不可惡。)

過度:這對父母不但不可惡,而且在內心深處痛苦地掙扎着,他們所作的一切源於對孩子的愛。而這種真摯的感情已經被川端康成用文字展現在我們的眼前,現在,就讓我們把這些文字還原成真摯的感情。

2、再讀體驗:

下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細細品味,邊讀邊圈點勾畫,思考兩個問題:

①他們既然把孩子送出了,爲何最後又把孩子要回來?

②文中哪個畫面最使你感動?請簡述理由。

(可從神態、語言、動作入手,抓關鍵字詞等方面分析)

a、財主夫人要求送一個孩子給她時。

b、送走長子時。

c、用次子換回長子時。

d、用女兒換回次子時。

e、要回女兒時。

答案:①、雖然理智告訴他們可以送出孩子,但這種理智經不起時間和感情的折磨,理性決策經不起感情的考驗。愛子之心使他們難以割捨任何一個孩子,不得已,她們又向貴婦人要回了孩子。

3、三讀感悟:

過度:文中的父母忍受不了與孩子的骨肉分離,最終把孩子要回了,那麼,這一家人今後的命運將會怎樣呢?請同學們結合課文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四人小組討論,時間3分鐘)

①、這一家六口今後的命運將會怎樣呢?越多越好。

答案:學生可以想象:a、一家六口經過艱苦奮鬥,終於翻了身,從此過上了幸福生活。

b、一家六口到財主夫人的公司打工,由於工作出色,大兒子最終成了總經理家業的繼承人。

c、由於找不到工作,走投無路,一家六口餓死在一起。

d、生活艱苦、父母后悔沒有送走孩子

e、貴夫人認這幾個孩子爲乾女兒、乾兒子,給父母孩子提供生活上的一部分保障

f、父母用100元開了一家小店,和貴夫人一家有生意上的往來——)

4、真情表白

過度:文中的父親說:“寧願和兒女餓死在一起,也不願捨棄任何一個孩子”,這是一種愛的表現。那麼,我們自己的父母呢?她們又是如何看待孩子的呢?

①、荊老師課前採訪了一位嘉賓母親,對自己的兒子期望很高,兒子犯錯,她經常會責備兒子,那麼,她是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首先讓我們來聽聽這位母親的心裏話。打出採訪視頻。

你是如何看待視頻中媽媽的? 3位學生髮言

對,雖然兒子身上有許多缺點,但他在父母的心中永遠是最好的。生活中父母之愛的表現雖是樸實的,平凡的,但值得在記憶中永遠珍藏。

②、學了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看了視頻中的母親,我們更深刻地瞭解到父母是多麼地愛孩子,那麼,今天晚上回到家裏你將如何向你的父母表白?可以是語言,也可以是行動。

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討論,結束後挑選一位代表展示你們的成果。(時間3分鐘)

(學生用詩歌、歌曲、及自己的行動來回報父母: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好好學習報答他們

多與父母溝通,多聽取他們的意見

關心父母,做他們的知心朋友

幫父母做一件事,讓他們感受孩子的愛

給父母寫一封信…)

5、同學們說得多好啊,把這些內容連在一起就是一曲愛的讚歌。這一切一切的愛都源於父母有一顆赤誠的晶瑩透亮的愛子之心,荊老師現在把這愛的讚歌濃縮成一句話:父母之愛如暖陽 無私奉獻給大地 來作結。

並把它贈送給在座各位的爸爸媽媽。

三、作業

1、請展開你的想象,選擇一種結局進行續寫。

2、請同學們把自己內心的美好祝願濃縮成一副對聯,併發揮我們班的特色,用毛筆寫就送給你摯愛的父母。

四、結束語

最後,讓我們共同祝願小說中的主人公因爲有了父母濃濃的愛心,他們一定能克服生活上的艱難險阻,健康而幸福地活着。同時也讓我們祝願普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平安渡春秋,讓親情永駐人間。

也希望大家把這種愛的感覺延續到課後,讓我們以筆傳情。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5

一. 教學目標:

1. 瞭解有關古體詩、近體詩的一些常識。

2. 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

3. 瞭解三首詩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把握詩的情與景、事與情,感受

品位詩歌的意境。準確流暢地背誦這三首詩。

二. 教學重點、難點:

1. 瞭解每首詩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每首詩的思想感情。

2. 把握詩歌的景與情、事與情,感受品位詩歌的意境。

3. 背誦這三首詩。

三. 教學安排:2課時

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創痍,詩中聖哲。

滿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同學們,這些對聯中指的人物是誰呢?對,是杜甫,今天我們學習他的兩首

《望嶽》《春望》。

二. 杜甫介紹: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爲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這些詩像

一面鏡子,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自李唐以來,他的詩歌即被公認爲史詩,詩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詩宗,被尊稱爲詩聖。

杜甫( 712~ 770),唐代詩人。字子美。 祖籍襄陽 (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爲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爲杜少陵,杜工部。 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 7歲學詩,15歲揚名。 20歲以後可分

4個時期。

漫遊時期:玄宗開元十九年( 731)至天寶四載(745),杜甫過着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後漫遊吳越和齊趙一帶。 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 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結爲摯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 杜甫

此期詩作現存 20餘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嶽》爲代表。

望嶽

一、課文導入:我們經常聽到這麼一句俗語說有眼不識泰山,可見泰山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多麼的崇高。你們見過泰山嗎?如果沒親身見識過泰山也不要緊,下面來看一些泰山的風景圖,領略一下它的壯麗風光吧。(大屏幕投影一系列圖畫,教師介紹)

下面學習杜甫的《望嶽》,看看古人眼裏的泰山是怎樣的一番風景。

聽範讀,要求邊聽邊注意讀音,聽完朗讀一遍,

板書:曾ceng通層 眥zi

二、讀讀講講問問

分兩步:先通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後逐句詮釋。

問:結合照片及詩,你感覺泰山有什麼特點?詩中哪裏體現出來?

(板書:地域_、風景_、山勢)

岱宗兩句。

問:岱宗指的是什麼?爲什麼要尊稱泰山爲岱之宗?(投影第最後一頁泰山居五嶽之首,在古代被認爲是最神聖的山。)

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

齊魯怎麼理解?泰山之北爲故齊地,之南爲故魯地;形象地用齊魯地區代表泰山的廣闊。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板書:地域廣)

翻譯:泰山是怎麼樣的呀?它在齊魯大地上都是一片連綿無盡的青翠。

造化兩句。

問:造化指什麼?(大自然)爲什麼說天地神秀都聚集於泰山?說明泰山的什麼特點?(山勢高峻)

問:陰陽一句又是什麼意思呢?(據註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爲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後爲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提白雲山作對比)

問:你覺得割字用得好嗎?換成分、切行不行?(割的對象比分或切的更有硬度,力度較大。說明泰山陰陽差別明顯,界線分明。)

(板書:風景美、山勢峻)

修辭特點:對偶

蕩胸兩句。

問:請調換一下語序理解這句話:層雲生蕩胸,歸鳥入決眥。(曾通層眥即眼瞼接合處。)決眥是一種什麼修辭手法?(誇張)

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或高或低,故謂之層雲;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嚮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修辭特點:對偶 誇張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面對這麼一座雄偉的山,誰不想攀登上去成爲勇者?

問:詩人的這句豪言壯語對你有什麼啓發?(泰山之顛象徵人生的理想顛峯)

(背誦此句,2分鐘抽三個同學以上背)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個深字寫盡山河破碎,人民離散。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因爲感時傷懷,加之久別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對鳥語花香的春景,

不但無心賞玩,反而落淚心驚。濺驚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動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淚水飛濺,鳥使我的心靈驚悸。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連三月見戰禍之長。抵萬金極言家書難得。足見思家之苦。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苦痛無法排解,搔頭更增哀嘆。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一、鞏固所學的基礎知識,通過練習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解題能力。

二、通過中考鏈接,深入體會大自然中的樹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練習的過程及講解練習的過程是訓練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也是傳授給學生學習方法的一個途徑,更是檢測學生對於學習方法掌握程度的一個很有效的方法,每一次的練習都會有不同的方法讓學生來學習、來訓練。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通過課內的習題,舉一反三,引導學生掌握解題的思路和方法。

二、難點:對於各題目中的要求,正確理解文本的含義,特別是中考鏈接,要一邊複習所學的方法,一邊掌握新學的方法。

練習很好講,但是要讓學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方法,那就不簡單了,學生往往對於這道題會解了,也掌握瞭解題的方法,說起來是頭頭是道,但是同樣的問題,卻望而卻步了,關鍵在於不會舉一反三,每次的練習講解並不能馬上解決問題,但是會讓學生離成功更進一步的。

教學過程:

一、基礎鞏固:

請學生自告奮勇地將答案寫在黑板上。其他學生可以對錯誤的地方加以糾正。

幾次講解練習下來,我發現學生們非常樂意將自己的答案寫在黑板上,這裏也是從學生的興趣入手。

二、能力提高:

學生自告奮勇地回答,鼓勵學生有不同的意見就要積極提出。

很多學生只對標準答案感興趣,甚至認爲老師說的肯定是對的,其實語文就只有標準答案而沒有正確答案,同一個意思的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說法,若學生能很出色的回答,那也是對他們語言表達能力的一種訓練。

三、中考鏈接:

請學生快速瀏覽全文,先讓學生談談讀了之後的感受;再讓學生想說哪題就說哪題,並且可能提出異議。

課外的文本練習正是訓練學生閱讀能力的工具,由於沒有講過,可以讓學生談感受,是很好的訓練語言表達能力的機會。讓學生選題,是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作業

1、訂正

2、預習《古代神話四則》,給生字注音

畢竟課上的時間是有限的,很多同學沒有能在課上及時訂正,便讓他們作好相應的記號和記錄,課後的訂正不僅是彌補課堂時間不足的據點,也是讓學生再次複習的好機會。

預習很有必要,是對下堂課作的一個準備。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詞語,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清本文說明順序,瞭解中國石拱橋的特點。

3、體味本文準確的語言,學習幾種說明方法。

【過程與方法】朗讀,小組討論,教師啓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了解趙州橋和盧溝橋是石拱橋的傑作,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瞭解解放後我國橋樑事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理清本文說明順序,瞭解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學習幾種說明方法,體味準確、生動的語言。

【教學難點】

對說明方法的區分

【課前準備】

1、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2、課前佈置學生查閱有關橋樑的資料。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由課題引入生活中,你見過很多橋,這些橋各有各的特點,現在,請同學們看兩幅圖片,說說這兩座橋各有什麼特點?(投影拱橋和樑橋的畫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介紹中國橋樑的文章《中國石拱橋》。學生討論並回答它們各自的特點。

小結:橋樑有兩種形式,橋洞呈弧形,中間高起的叫拱橋;橋洞並不彎曲,橋身與水平面平行的叫樑橋。拱橋承受的壓力比樑橋大。就外形看,拱橋具有曲線美;樑橋橋式單調。我國的拱橋大多是用石塊砌成的。石拱橋具有外形美觀、橋身堅固、取材方便等優點,所以我國橋樑很多是石拱橋。 1、激發動機 運用投影圖片,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引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儘可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二、作者:茅以升。

看註釋①,瞭解作者的有關資料。

三、交代教學目標

四、教學過程:

1、自讀課文,教師進行學法指導:這是一篇說明文,閱讀說明文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學習說明文的方法,對象、特徵、順序、方法、語言。

檢測字詞的預習情況。

2、教師範讀課文,並投影下列問題。

①中國石拱橋的總的特點是什麼?

②用一句話概括每段段意,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

③中國石拱橋很多,文章爲什麼選擇趙州橋和盧溝橋作爲重點說明的例子?

3、提問、啓發、歸納以上問題,並板書。

①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

②由一般到個別的邏輯順序。石拱橋——中國石拱橋——中國石拱橋典型傑作——中國石拱橋的新發展。

③這兩座橋是我國石拱橋中傑出的代表之作,又具備石拱橋的共同特點,而且又各有各的特色。所以以這兩座橋爲例很有代表性。 前者是獨拱,後者是聯拱,既有共性,又有個性。選擇兩者可以互相對照,互相補充,說明中國石拱橋形式多樣、多姿多彩的特點。

五、重點研讀“趙州橋“段落

本文先概括介紹了中國石拱橋的共同特點: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又以趙州橋和盧溝橋爲例做了具體說明。那麼作爲傑出代表,趙州橋和盧溝橋各有什麼特色呢?作者怎樣說明的呢?

問題:

①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介紹趙州橋的?

②趙州橋有哪些特點?

③假如你是導遊,請你根據課文內容和插圖,設計一段話,然後向遊人介紹趙州橋的有關情況。

學生齊讀課文課文第4、5段,思考左邊的問題,並在小組內討論完成。

歸納:

①先總說、後分說的順序。抓住“著名”“最古”兩個詞語,先概括介紹橋的地理位置、建橋時間;再介紹橋的長和寬;然後逐一分析橋身的結構特點及其科學原理。

②弓形獨拱;拱肩加拱;拱圈拼成;結構勻稱。

③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六、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和研討,我們瞭解了中國石拱橋的總體特點,理清了本文的說明順序,領略了趙州橋這座獨拱石橋的獨特魅力。那麼作爲聯拱石橋的代表,盧溝橋又有哪些與衆不同的魅力呢?下節課探討。

七、佈置作業 :

A(學優生):識記說明文知識,深入領會本課內容。

B:(中等生):識記說明文知識。

C:(後三分之一學生):字詞小卷。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國石拱橋有什麼特點?爲了具體說明中國石拱橋的特點,作者以趙州橋和盧溝橋爲例進行說明。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趙州橋部分,誰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趙州橋的特點?

過渡:趙州橋是獨拱石橋的傑出代表,那麼我們今天來看看作爲聯拱石橋的傑出代表——盧溝橋有什麼特點?(播放盧溝橋的圖片,投影本課時目標) 學生回憶上節課內容,回答提問。

二、合作探究:

1、小組內交流所查找的趙州橋和盧溝橋的相關資料。

2、對照圖片,參照課文內容,小組研討盧溝橋與趙州橋的異同點。 學生齊讀第6、7、8段盧溝橋部分;小組內交流趙州橋和盧溝橋的相關資料。思考左邊的問題,小組內討論解決。

3.探討“盧溝橋”的特點及說明方法。

三、拓展延伸——齊讀課文後半部分

解放後,中國石拱橋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下面請同學們欣賞一組橋樑的畫面。

四、佈置作業:

A(學優生):請同學們根據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自己設計一座橋樑,畫出示意圖,並寫出簡要的介紹。 學生設計橋樑,畫示意圖,寫出介紹文字。

B:(中等生):完成練習冊。

C:(後三分之一學生):整理筆記。

第三課時

一、探討說明方法:

1.常見的說明方法——教師講授

舉例子、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畫圖表、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摹狀貌,引用。

2. 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教師引導

(1)舉例子:本文在我國的石拱橋中,舉了趙州橋和盧溝橋這兩個例子,最具有代表性。

(2)列數據:第4、5、6、10段都列舉了數據。

(3)引用古籍:第7段,馬可·波羅的遊記,讚美盧溝橋唐代張鷟《朝野僉載》寫盧溝橋的外形,唐代張嘉貞《安濟橋銘》寫橋設計。“旅人橋”

(4)作詮釋:第5段“大拱的兩肩上……減輕洪水對橋身的衝擊”。

(5)作比較:第6段“永定河發水時……足見它的堅固”。

(6)打比方:第1、5段

(7)摹狀貌:第6段最後一句

3. 小結:

靈活、合理地運用各種說明方法,來說明事物的性質、特點、作用,闡明整理,使人們對事物有明晰、完整的瞭解和認識,達到傳播知識的目的,這就是說明文的特徵。本文就是說明文特徵顯著的典範。

二、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性

1. 說明文要準確說明對象,語言運用要做到恰到好處。舉例說明:

(1)第2段中說石拱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是由外表到內在,是從人們對事物的認識規律,即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來寫的。它們之間是遞進關係,詞語次序不可移動。

(2)第3段中說到旅人橋,用“大約”“可能”,是根據寫文章時僅能佔有的資料,還不可能有更確鑿的證據,如果去掉“大約”“可能”,就變成絕對的結論語氣了。

“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幾乎”是對“到處都有”的限制,意思是接近於“到處都有”,因爲事實上不可能到處都有,這裏用語準確。

(3)第5段“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可算”一詞表示估計,作者在說明事物特點時,既有一定的資料作依據,但又有資料掌握不全的顧慮,故必須留有餘地。這 是從時間上相對的說,不犯絕對的毛病。

2. 數字的精確,是說明文語言準確的一個重要方面。

如第6段對盧溝橋的介紹,從修建年代、長度、寬度、石拱數、甚至每個石拱的長度,都運用數字說明,使讀者對說明對象有了更精確的瞭解。

3. 第9段“用料省,結構巧,強度高”,“省”“巧”“高”三個字不僅用得準,而且用得精,位置絕不能變動。

△說明文中要準確運用詞語,這樣才能保證文章內容的嚴密性,達到預期的說明效果。

三、佈置作業:

A(學優生):完成課外說明文語段。

B:(中等生):書後習題

C:(後三分之一學生):整理筆記。

板書設計: 中國石拱橋

說明對象: 趙州橋和盧溝橋

對象特徵:

說明方法:

說明語言的準確性:

1. 限制性詞語的使用:(大約、幾乎、左右……)

2. 運用數字說明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8

教材分析:

《三峽》節選自《水經注·江水》。《水經注》作爲一部爲《水經》作注的地理專著,其重點是“水”以及與“水”緊密相關之處,這是它與其他山水遊記重要區別。本文中,作者首先乾脆利落直接勾勒了三峽峯巒重疊的景觀,再用或濃烈或淡雅的筆調,凝鍊生動地描繪了江水四季的變化以及與之相伴的萬千氣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冽明麗,秋季的空靈肅殺。不過,無論寫什麼季節的江水,又都與三峽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山的特點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至於三峽的其他景觀作者均未觸及。所以,《三峽》是一篇以“山”爲首,以“水”爲綱,描述流經三峽的長江之水四季變化及其所帶來的沿江壯麗景色的遊記散文。

教學設想:

1、運用圖書館、網絡媒介等。讓學生自己來查找所需的資料,培養學生利用資料自主解決問題的意識。

2、運用多媒體教學。以形象的影像吸引學生,使學生產生興趣,積極自主地探尋知識。在視聽想象中,鍛鍊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

3、學習本文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學生能夠在練習中模仿運用。

教學目標:

1、利用書中註釋和工具書自主掌握生字,學會翻譯,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2、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反覆朗讀中形成初步的語感,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進而達到快樂背誦的目的。

3、學習本文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體會文章整體佈局的妙處。

4、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掌握生字,學會翻譯,理解課文。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達到背誦的目的。

教學難點:

1、學習本文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體會文章整體佈局的妙處。

2、通過反覆朗讀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豐富文學素養,進而產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準備:

1、佈置學生預習:

①查找有關三峽的知識、圖片等。

②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生字詞,畫出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初步翻譯全文。

③朗讀課文。

2、教師準備資料:

①《話說長江》中關於三峽的影片剪輯。

②“告別三峽”文化專題的圖片、繪畫等。

③輔助教學的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式:

啓發討論、互動合作。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多媒體屏幕:一幅兩岸高山,中間流水的三峽圖)

1、由三峽的“峽”字破題導入課文:峽是什麼意思?注意它的偏旁和字義。(兩山夾水的地方)

2、進一步引導學生:如果要表現三峽,一定要抓住什麼景物來表現呢?(山、水)

(二)觀看《話說長江》中有關三峽的一段錄像,請學生用畫筆把三峽最美的景畫出來或用自己的話把它描述下來,特別是畫出或寫出山和水的特點。

(三)同學分組討論評價,選出最佳“三峽小畫家”和“三峽小作家”。用多媒體展示他們的作品,並請獲獎者和小評委們分別陳述自己的觀點和依據。特別引導學生關注作品突出了三峽山水的什麼特點。

(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基礎學習。(多媒體內容隨具體情況而定)

1、其實,遠在北魏的時候,有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就曾經描述過三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學習,看他是怎樣寫三峽的。

2、學生看註釋,主動獲取有關酈道元、《水經注》的知識。

3、檢查預習情況:闕嶂曦襄溯湍……並找一找這些詞在哪些句子裏,說說含義。同桌之間可交流討論,共同解決。

4、聽錄音,指導學生朗讀,從整體把握課文。(可單個讀,可分男女生讀,可整體朗讀)

劃分句間停頓點撥:第1自然段:自/三峽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第2自然段: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第3自然段: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清/榮/峻/茂

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五、課後練習

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生字詞,畫出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初步翻譯全文。

第二課時:

(一)疏通文意。(多媒體顯示疑難字句)

分小組進行討論,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後教師點撥引導,集體解決疑難字句。

(二)出示思考題,請同學思考、討論完成,做好圈點勾畫。(多媒體顯示思考題)

1、閱讀課文,找出具體描寫三峽山和水的語句來,分別做好記號。

2、在描寫三峽山的語句中,找出關鍵字詞來說明三峽山的特點。用“”表示。

3、文章是按照什麼順序來描寫三峽水的?每個季節的水有什麼特徵?找出關鍵字詞用“”表示。

(三)根據以上問題分析課文,達到背誦目的。(多媒體板書)

1、請學生朗讀有關山的語句,找出關鍵字詞說明山的特點。

關鍵字詞:連、無闕、重疊、隱蔽。

特點:山高嶺連,中間狹窄。

2、根據以上特點,結合關鍵字詞來背誦山的語句。

3、請學生朗讀有關水的語句,說出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順序:

①季節順序:夏、春冬、秋;

②根據水由旺到枯的變化過程

4、請學生找出關鍵字詞說明每個季節水的特點。

(1)夏季:

關鍵字詞:襄、阻絕、朝發暮到、乘奔御風

特點:水勢浩大、流速迅猛(層層鋪展)――險

(2)春冬:

關鍵字詞:素、綠、清、影;清榮峻茂

特點:水退潭清、風景秀麗(動靜結合)――趣

(3)秋季:

關鍵字詞:寒、肅、悽、哀

特點:水枯氣寒、猿鳴淒涼(側面描寫)――悲

指導學生注意作者描寫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

5、根據以上特點,結合關鍵字詞來背誦水的語句。

6、給學生一定時間,獨立溫習背誦全文,最後齊背。

(四)結合自己的作品,談談對本文的感受,然後試着模仿或修改自己的作品。

可引導學生從語言運用、材料安排、結構佈局等方面分析。

①本文語言精練,僅用百餘字,卻寫出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諸多氣象。

②語言富有表現力,情景交融,三峽的千姿百態盡在眼前。

③描寫順序先大後小、先總後分,層次分明。

④選取極有特徵的事物,寥寥幾筆,使讀者身臨其境。

⑤各個部分,各有側重,互相映襯,互相補充。

⑥筆法多變,有正面描寫、側面烘托,有粗線勾勒、工筆刻畫,有全景鳥瞰、特寫鏡頭等等。

學生可各抒己見,只要有理有據,都值得鼓勵。如學生回答不到位,可由教師補充講述。

學生模仿、修改後的作品,教師要及時關注、指正、鼓勵。

(五)拓展思路,展示學生收集到的資料,特別是有關三峽的古今詩詞、歌謠以及三峽工程,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六)課後練習。

1、背誦課文,摘抄精彩詞句。

2、補充閱讀劉白羽的《長江三峽》和餘秋雨的《三峽》,比較三者之間的異同。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9

教學內容

教科書10頁~19頁。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準確認讀文中的詞語,明瞭詞語含義。

2.休會本文雅緻雋永的環境描寫,掌握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作用。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4.感知文中景隨情移的寫作手法。

◆過程與方法

1.學生預習,教師講解,輔導完成課堂練習。

2.討論法、問答法、點撥法、比較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其認識到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中國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引導學生體會並學習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質。

重點難點疑點剖析

◆重點

1.景物描寫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帶領學生體會作者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形成的別具特色的景物描寫。

3.整體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徵。

◆難點

1.景隨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寫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討研究。

◆疑點

這篇小說怎樣渲染了老英雄的傳奇色彩?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對作者孫犁及白洋澱的情況應有詳細瞭解。

2.複印該篇文章作者孫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澱》。

◆學生準備

1.瀏覽有關白洋澱的資料,形成對該地區的基本認識。

2.預習課文,準確認讀“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和課文下注詞語,並掌握它們的意思。

第1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一、突出主人公神祕感,激發學生興趣,導入課文(約______分鐘)

二、整體感知課文,瞭解故事情節,梳理文章思路(約_______分鐘)

三、分析文中獨具特色的景物描寫(約________分鐘)

板書設計

第2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一、整體感知主人公的英雄性格(約________分鐘)

二、人物性格難點研究(約________分鐘)

三、指導完成練習(約________分鐘)

板書設計

2.疑難字詞:

退卻編算掛花颯颯丟人現眼張皇失措

練習設計

1.分析下列景物描寫的語句,掌握其寫法及在文中所起作用。

(1)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裏,呆望着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裏,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的深夜,葦塘裏纔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裏躲避炮火去了。葦子還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風清的夜晚,人們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見有一隻小船從葦塘裏撐出來,在澱裏,像一片葦葉,奔着東南去了。

(3)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後的葦塘,有些颯颯的風響。

(5)第二天,中午的時候,非常悶熱。一輪紅日當天,水面上浮着一層煙氣。

(6)水澱裏沒有一個人影,只有一團白綢子樣的水鳥,也躲開鬼子往北飛去,落到大荷葉下面歇涼去了。

(7)這裏的水卻是鏡子一樣平,藍天一般清,拉長的水草在水底輕輕地浮動。

(8)在那裏,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展。

輔導練習提示:景物描寫分析從兩個方面着手:一是體會作者優美的語句(包括一些修辭手法的運用),二是指出該景物描寫在文中所起作用。

2.拿該文與孫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澱》進行比較閱讀,體會“荷花澱派”的寫作風格。

輔導練習提示:將《荷花澱》的複印件發給學生,對“荷花澱派”稍作介紹後,讓學生自己閱讀感受,不必作過多講解。

教法探討

1.傳奇色彩是這個英雄故事的特色,不管是揣摩寫作還是理解內容,都要抓住這一特點。教師可以以“傳奇”爲切入點來設計導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這篇課文情節比較簡單,因而不必在上面下很多功夫,教師應引導學生重點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寫,一來可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二來可以培養學生自尊自信,勇敢向上的優秀品質。

參考資料

孫犁,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縣人。1913年4月6日生。他的《白洋澱紀事》爲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創作集結而成,是作者最負盛名的一部小說與散文合集,也最能代表其創作風格。它反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一帶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戰爭、土地改革、勞動生產、互助合作以及移風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從多方面勾勒了時代和社會的歷史風俗畫面,其筆調明麗流暢,文風秀雅、雋永,人物形象鮮明,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其中《荷花澱》等作品,已成爲廣泛流傳的名篇,文藝界甚至把它當作現代文學的一種風格流派的標貼,視其爲“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0

一、作者簡介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詩人。隋末舉孝悌廉潔科,除祕書正字。不樂在朝,求爲揚州六合丞。因簡傲縱酒被劾,棄官還故鄉。唐武德中,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中,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工詩賦,尤擅五言詩。其詩多寫飲酒與田園隱逸生活,平淡質樸,不染樑陳雕琢浮華舊習,於唐初詩壇獨具面貌。

二、故事背景

王績入唐後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中以足疾罷歸。此詩當作於詩人辭官隱居之時。

三、課文翻譯

原文: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東皋:地名,在今山西萬榮,作者棄官後隱居於此。皋,水邊高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

依:歸依。

落暉:落日。

犢:小牛。這裏指牛羣。

禽:泛指獵獲的鳥獸。

采薇:採食野菜。

譯文:黃昏佇立在東皋悵望,徘徊着不知歸依何處。每棵樹都披上枯黃的秋色,每一座山峯都塗上餘暉。獵人騎着駿馬帶回獵物。大家相對無言並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放牧的人趕着牛羣回家。

四、問題歸納

1、首聯寫了什麼內容?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有何作用?首聯寫傍晚詩人在東皋佇望山野秋景及感受。這兩句詩以平平淡淡的敘述,寫在暮色之中,詩人佇立在東皋之上,舉目四望,一種莫可名狀的孤寂無依的愁緒涌上心頭,且無法平靜下來,以此觀景自然會塗上一層心理上的不平靜色彩,表現了孤寂無依的彷徨心情。同時爲中間四句寫景提供巧妙的鋪墊。

2、賞析頷聯“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這句詩的精妙所在。

頷聯是詩人對眼前景觀的粗線條的描繪,着重於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樹木已染上蕭瑟的枯黃的秋色,起伏的山巒唯見餘暉,這是多麼寧靜、開闊、美麗的畫面。縱使在淡淡的暮靄之中,人們還是能夠感覺到山野間秋林、餘暉的光與色的強烈輝映。

3、賞析“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頸聯着力刻畫視野所見山野放歸的生動場景,爲整個靜謐的畫面,注進一股跳動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幾個動詞“驅”“返”“帶”“歸”,用得自然而精練。這種動態式的描寫愈發襯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詳寧靜。

4、試着賞析頷聯和頸聯。

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顯得那麼自然和諧,令人不能不沉浸,甚至忘情在安逸閒適的秋景之中。這最後兩句完全道出詩人內心的苦悶和悵惘,既然在現實中找不到相知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懷伯夷、叔齊那樣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隱逸之士。

五、課文主題

全詩於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1

一、教學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體會文章生動的描寫及簡練的議論及表達效果。

3、聯繫生活獲得生活的感悟。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聯繫生活,品味關鍵語句,體會情感。

2、難點:從兩件事得到的不同滋味中去思考作者要表達的深意。

三、教學安排。

兩課時。

四、教學方法。

1、快速閱讀,認清思路,合作、探究瞭解文章重要內容。

2、品味生動的描寫,聯繫生活揣摩人物內心,體會人物情感。

3、拓展思維,培養學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4、讀寫結合,根據自身情況,對“幸福”作出個性化的解讀。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導學生走進八年級語文世界,走進“幸福”的單元。

1、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美妙的,它需要我們仔細去品嚐,去體味,不管是酸甜還是苦辣。體味生活的滋味,體味成長的感覺。

2、教師提問:生活中你有哪些值得回味的事?這些事帶給你什麼感覺?

3、整體感知文本內容:

①檢查預習,梳理字詞,排除閱讀障礙,不理解的地方作記號。

②學生自主提出問題。

幸福的滋味是抽象的,只有使之與生活的不同滋味聯繫起來感受。只有調動學生的感性認識,感官上的感覺,縮短文本與生活的距離,才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所以,導入新課是很有必要的,體現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再者,檢查課前的預習,既可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個性化閱讀,又可提前告知教師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爲後面的教學作了學情準備。

(二)整體感知。

1、教師整理學生的問題,學生討論、合作、探究,初步解答。

a、這篇文章的“我”是誰?寫的事和“我”有什麼關係?

b、文章寫了哪兩件事?用簡練的語言概括。

本文寫的是回憶兒時兩件有滋味的事,內容生動、有趣。學生有似曾相識之感,容易引起共鳴。內容明白易懂,可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快速閱讀,理清思路,從結構入手,分析概括歸納。教學時應放手,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畫出能引起共鳴的語句。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第一步,或簡或繁,或易或難,都是通過出聲的朗讀來加深印象的。朗讀中圈、點、勾、畫、批爲後面的朗讀作了準備,推動了課堂教學的發展。

(三)進一步閱讀,完成以下閱讀任務。

1、清楚“我”是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吃楊梅的?

2、我是怎樣吃楊梅的?

3、我是怎樣焦急地等待放煙花的?

4、根據文中相關語句,想象“我”放煙花的動作、神態,體會“我”的心理。

這一板塊是在整體感知之後進一步挖掘文章內涵。從文本語言入手提出新的問題,爲進一步品讀課文作鋪墊。

第二課時:

(一)品讀課文,感受課文生動的描寫。

1、自主選擇品味點,進行比較朗讀。學生各自交流品讀語言的體會。

(1)方法:全班分爲6小組,每組6.—8人,進行研讀、討論,要求對第一課時中圈、點、勾、畫的地方認真揣摩,體會作者意圖。

(2)過程:第一步,學生自讀所選擇的品味點;第二步,小組內探究、討論、交流。

2、師生共同探究,形成共識。

(1)學情預想:學生可能找出值得欣賞的句子,但又不能說出好在哪裏,此時需要教師指導。

(2)方法指導:

品味語言與領會主旨是一脈相承的,作者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在詞、句等方面來表達特定的`含義。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去品味,從而體會語言的美妙。例如:

①動詞的妙用。

淺——從一個孩子的眼中看出楊梅逐漸變少的動態。

塞——單純地往嘴裏放,而沒有咀嚼、回味的過程。

滾——與楊梅外形一致,在腦海中一閃而過。

舉——驕傲地、興奮地要讓人看到。

涌——焦急等待後的噴涌而出。

②副詞的特殊作用。

“可惜”——“終於”——“終於”寫出了度日如年的心情突然得以釋放的興奮。

③對比的鮮明。

沒吃到楊梅寫楊梅的誘人。吃楊梅時的貪婪。吃完楊梅後的無味感覺。

④童話式的描寫。

像噴泉、金黃色的雨、金色的火焰、風中搖擺的稻穗……

⑤天真幼稚的內心世界。

“那些五顏六色、花花綠綠的炮仗……”

“我下決心……讓他們大吃一驚。”

“恨不得馬上把它點着。”

“我整天心神不定,魂不守舍。”

“總算熬到……,草草吃幾口,……溜……”

“我甚至覺得天已經快要亮了。”

本板塊教學旨在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語言的表達效果。語文教學離不開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任何思維的表達都是通過語言來表達的,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要正確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就必須注重語言的品味。以上教學中結合學生實際,學生自主合作與教師方法指導點拔相結合,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教學中體味到語文的語言美。

(二)研讀課文,明確寫作意圖。

1、從表達方式看,本文是回憶性散文,除了敘事之外還運用了議論,畫出直接表達,“我”的感悟的句子,想一想如何理解。

2、從內容着墨多少比較看,爲什麼“放煙花”比“等待放煙花”文字反而少?這樣寫有什麼用意?

3、從兩件事給人的感悟比較看,一是無滋味的痛苦,一是有滋有味的幸福,截然相反又爲何放在一起,這表達了什麼思想?

4、爲什麼寫完放煙花後沒有像寫完第一件事後那樣歸納?無奈的感覺相當深刻,快樂的時刻無以言表。感悟生活,體味快樂,幸福就會像童年“金色的火焰”“把周圍黑暗的夜空照得雪亮”。

本板塊教學是因爲學生對主旨、對作者寫作意圖的把握存在很大困難,但這又是文章教學的重點,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研讀中提出問題,在討論中解決問題,在講解中明確問題,因勢利導,明確中心。這正如文中表達的那樣,沒有經過自己的咀嚼體味,就不會對文本、對教材、對語文教學產生滋味,無滋味的教學是不會給人愉快的,那就更談不上思想情感上的薰陶。

(三)教師小結。

“新課標”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僅要求每一個個體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基本的閱讀品質,而且還要善於激發學生表現的慾望和探索的慾望,探求文本的含義,探求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使學生在讀書中做人,實現爲學爲人的統一。本次教學既給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又提供了合作交流,討論探究的機會。

(四)結合生活,展開聯想。

①讀了本文後,你對幸福有什麼新的認識?

②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值得憶起的往事呢?把它講給同學們聽。

“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到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的啓示。”課後作業的設計注重了學生對自然和社會觀察與思考能力的培養,注重了讀、寫的有機結合以及語言的有效訓練。

新課標下的閱讀教學隨想:

在《滋味》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深切地領悟了語文教學只有從人文關懷出發,才能真正體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學科特點。這是一篇文字淺顯、內容樸實無華,意蘊卻相當深刻的回憶性散文,學生理解內容並不困難,但問題就在這裏。閱讀能力強的學生纔會發現問題、表達問題,應引導他們向閱讀的深層邁進。同時聯繫生活,由課內走向課外,把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與情感的教育結合起來.真正實現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在讀書中學會做人,在做人中學會讀書。

在整體教學中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在平等對話中激活學生的思維。

2、遵循“整體式閱讀——賞析式閱讀——聯想式閱讀”三步驟。把握思路,明確內容。品味語言,形成風格。聯繫生活,內化知識。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意了新課標三個維度的落實,注重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培養,使學生學有所得。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2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教育目標:

1、朗讀課文,疏通文言課文。

2、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徵。

3、培養學生自強精神和正義感。

教學重點:

疏通課文的基礎上理解人物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

通過人物對話理解人物性格特點。

教學過程:

導入部分:

中國歷史上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說法。戰國最後十多年,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相繼消滅了各諸侯國。公元前3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屬小國,在它的宗主國魏被消滅之後,一度保持着獨立的地位。這一次,秦就想用欺騙的手段輕取安陵。出小餌以釣大魚以騙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秦惠文王曾派張儀入楚,許諾給楚六百里地,條件是讓楚與齊斷交,結果傻頭傻腦的楚懷王上了當。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與趙文王交換和氏璧,結果騙局被藺相如識破,偷雞不成蝕把米。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懷王的故轍,還是學藺相如的榜樣,與虎狼之秦做針鋒相對的鬥爭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通假字

一.通假字:

1.故不錯意也(“錯”通“措”放置)

2.倉鷹擊於殿上(“倉”通“蒼”,青灰色)

3.輕寡人與(“與”通“歟”,疑問語氣助詞)

4.豈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僅僅)

5.寡人諭矣(“諭”通“喻”,明白)

二.一字多義:

以:

1.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憑藉)

3.徒以有先生也(因爲)

4.以君爲長者(把)

《唐雎不辱使命》備課資料

一、文學常識

作者簡介:《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代的國別體史書。由西漢末年劉向編訂,具體作者已不可確考,普遍認爲不像是出於一人之筆,也不像是出於一時之作。全書按國別編輯,分爲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12國策,共33篇,上起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載錄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的歷史事件,着重記錄了謀臣策士的策略權謀、言論舉止,反映了戰國這一特定的歷史階段中極其尖銳的社會鬥爭。

二、基礎知識

1、正音

唐雎(jū) 怫然(fú) 跣(xiǎn) 搶地(qiāng)

韓傀(guī) 休祲(jìn) 縞素(ɡǎo) 色撓(náo)

2、通假字

(1)故不錯意也(“錯”通“措”,安放)

(2)輕寡人與(“與”通“歟”,語氣詞“嗎”)

(3)倉鷹擊於殿上(“倉”同“蒼”,青色)

(4)寡人諭矣(“諭”同“喻”,明白,懂得)

3、詞類活用

(1)請廣於君(廣:形容詞活用動詞,“擴大,補充”)

(2)輕寡人與(輕:形容詞活用動詞,“輕視,看不起”)

(3)天下縞素(縞素:名詞作動詞,“穿戴喪服”)

(4)伏屍百萬,流血千里(伏、流均爲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伏,使……流”)

(5)且秦滅韓亡魏(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亡”)

4、一詞多義

(1)使

A、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派遣)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前一個是“派遣”,後一個是“出使”)

(2)雖

A、雖然,受地於先王(雖然,轉折連詞)

B、雖千里不敢易也(即使,假設連詞)

(3)徒

A、免冠徒跣(光着)

B、徒以有先生也(只,僅僅)

(4)夫

A、此庸夫之怒也(fū 成年男子名詞)

B、夫專諸之刺王僚也(fú 發語詞無義)

(5)以

A、以頭搶地耳(以:介詞“用”)

B、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介詞“憑藉”)

C、徒以有先生也(以介詞“因爲”)

D、以大易小(以介詞,用)

5、譯文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我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安陵君說:“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的交換小的,很好;雖然如此,但我從先王那裏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護它,不敢交換!”秦王不高興。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不聽從我,爲什麼呢?況且秦國滅亡韓國和魏國,而安陵君卻憑藉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是因爲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現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但是他違揹我的意願,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裏接受了封地而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何況僅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換)呢?”

秦王氣勢洶洶地發怒了,對唐雎說:“您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死人百萬,血流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平民發怒嗎?”秦王說:“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赤着腳,用頭撞地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衝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擊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膽識的人,心裏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徵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連上我,將成爲四個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膽識的人要發怒,就要讓兩個人的屍體倒下,血流五步遠,全國人民都要穿喪服,今天就是這樣。”(於是)拔出寶劍站起來。

秦王變了臉色,長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請坐!怎麼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而安陵國卻憑藉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爲有先生啊。”

三、整體把握

1、這篇文章所記敘的是強國和弱國之間一場外交鬥爭的情況。戰國時期的最後十年,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相繼翦滅各諸侯國。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不戰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遷移之名行滅國之實),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一事。文章用人物對話生動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現了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布衣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勝強秦的原因。

2、結構內容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唐雎出使秦國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這是一個明顯的騙局,因爲安陵只是一個方圓五十里的附庸小國。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絕,並派唐雎出使秦國,意在修好。唐雎在吞併和反吞併鬥爭的背景下出使秦國,任務的艱鉅程度可以想見。這一部分是爲下面的情節做鋪墊。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唐雎同秦王進行鍼鋒相對的鬥爭的經過。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唐雎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表現出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對安陵君提出嚴厲的指責。他一面狀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臉孔,指責安陵君“逆寡人”“輕寡人”,一面以“滅韓亡魏”來炫耀自己的軍事實力,企圖迫使唐雎屈從他的意志。唐雎對此則洞若觀火,立即重申“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的嚴正立場,斷然拒絕“易地”。這種尖銳的對立,勢必促使雙方間的矛盾進一步發展。這是鬥爭的第一個回合。

第二層(第3段),寫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騙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於是進一步用戰爭進行恫嚇,極力描繪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戰爭的可怕場景。對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過話題,以“士之怒”進行反擊,自然而然地引出專諸、聶政、要離行刺的故事,並表示自己要效法他們,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說罷,立即付諸行動,“挺劍而起”。這是鬥爭的第二個回合,也是這場鬥爭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寫唐雎在這場鬥爭中得到了勝利。秦王沒有料到唐雎敢於跟他拼命,只好“長跑而謝之”,表示屈服。這種表示雖屬權宜之計,但也反映出他確實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這件事情上的作用。這是鬥爭的結局。

3、作者是怎樣塑造人物形象的?

(1)通過對話,表現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

本文除了很少幾句串場的敘述,幾乎全部是對白,用對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

局,重點突出層次清晰;用對白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堅定,唐雎的

沉着幹練,口鋒銳利、義正辭嚴,秦王的驕橫無理,躍然紙上。

(2)運用多種形式的對比和襯托來刻畫人物。文中的秦王和唐雎本身就是兩個相對而

存在的人物,他們的身份、地位、目的,乃至性格、思想、語言、行爲等都截然不同,

在尖銳、矛盾衝突及多方面的對比襯托中突顯人物,奇妙無比。

唐雎的性格:從容鎮定、有膽有識、不畏強暴,具有凜然正氣的外交家的形象。

秦王的性格:驕橫、狂暴、陰險狡詐、貪得無厭、外強中乾的封建統治者的形象。

四、模擬試題

1、填空

《唐雎不辱使命》一文選自《xx 》是西漢末年根據戰國史書整理編輯的。這部書中有許多寓言:如xx 、xx 、xx 等至今爲人所稱引。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含義。

(1)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大王加惠 (3)請廣於君

(4)秦王怫然怒 (5)休祲降於天

(6)寡人諭矣 (7)唐雎不辱使命

(8)輕寡人與 (9)豈直五百里哉

(10)免冠徒跣 (11)以頭搶地耳

3、翻譯下列重要句子

(1)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爲長者故不錯意也。

(2)布衣之忠,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3)若士之怒,伏屍二人,流血千里,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4、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

【甲】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爲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將至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爲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爲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爲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地。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

A、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B、長跪而謝之( )

C、吏二縛一人詣王( )D、齊人也,坐盜( )

(2)用現代漢語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

A、以君爲長者,故不錯意也。

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C、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3)秦王對唐雎說“秦滅韓亡魏”有什麼言外之意?

(4)楚王戲晏嬰,你認爲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爲什麼?

(5)這兩個語段都是關於使者在外交上應對君王的故事,二人都大獲全勝。想想看,

唐雎跟晏子所採用的應對方式有什麼不同?

(6)想象一下,從此以後,秦王還會奪取安陵嗎?爲什麼?請寫一段探究性文字。

7)列舉我國曆史上兩個其他“不辱使命”的外交者,並簡要敘述他們的故事。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3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2分鐘)

播放歌曲《愛的奉獻》

畢生爲消除人類的貧窮和疾病而努力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特蕾莎修女 曾說過: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正象歌詞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那怎樣用偉大的愛去做小事呢?今天我們就隨我國當代女作家楊絳一起去回憶一位車伕——老王,體會一下:平凡普通的人是如何用偉大的愛去做小事的。翻開課本76頁(板書課題)(看題目可知,文章的主人公是誰?明確:老王。)

二、簡介作者(1分鐘)

楊絳,生於1911年,江蘇無錫人。作家、文學 翻譯家。她的丈夫就是<<圍城>>的作者錢鍾書。著有散文集《幹校六記》《將飲茶》等,譯有《堂·吉訶德》。

三、整體感知:

(一)、檢查預 習(1分鐘)

傴 攥 惶恐 滯笨 塌敗 荒僻 骷髏 愧怍

(二)聽錄音朗讀後,思考以下問題。

A、瞭解主人公------老王(10分鐘)

1、課文介紹了老王的哪些情況?並用一個字來概括他的生活。

學生回答:職業——蹬三輪車(靠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活命)[

身體——殘疾(一隻眼瞎另一隻眼也有病)

居住條件——差( 荒僻的小衚衕、破破落落的大院、塌敗的小屋 )

可見老王生活之“苦”

2、老王生活“苦”: 那精神上呢?引導學生看課文中一幅臉的特寫,這是一張怎樣的臉,你能描述一下嗎?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也“苦”,“孤獨、無親 ,受惡意攻擊、被人瞧不起 ”。

飽經滄桑、吃盡人間疾苦、淒涼、痛苦等。

3、本文記敘了與老王交往過程中的哪幾件事?通過這些敘述和描寫,你認爲老王是一個怎樣的人?請你用一個字來概括老王的性格。

學生回答:記敘了老王爲作者送冰,車費減半;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拿了錢還不大放心;去世前給我送香油、雞蛋表示感謝。

學生回答: 老王是一個老實厚道、有良心、關心人的人。他卑微的身份下,卻隱藏着一顆金子般的心。“善良”。

B、瞭解文中另一個人物------作者(3分鐘)

1、你認爲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具體體現在哪些地方?

學生回答:“我”也是一個善良的人。具體表現在:照顧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車;老王再客氣,也付給他應得的報酬;老王送來香油、雞蛋,不讓他白送;關心老王的生活。

四、仔細研讀(再次默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18分鐘):

1、老王爲什麼在去世前給“我”送香油、雞蛋?這件事體現了老王怎樣的性格特點?這件事是詳寫還是略寫?爲什麼要詳寫?(5分鐘)

學生回答:因爲老王要報答作者一家對他的關心。知恩圖報、心地善良。詳寫。因爲這件事更能表現老王的善良和他身上知恩圖報的高尚品質。(教師解釋:在自己非常痛苦的情況下,還惦記着別人,還關心着別人,這最能表現他卑微的身份下,卻隱藏着一顆金子般的心。所以要詳寫。)

提問:這一點對你寫作有什麼啓發?

要寫某個人物,有許多事可以寫,如果每件事都花一樣的筆墨來寫,那文章可能就會 象懶婆娘的裹腳布----又長又臭,但如果每件事又都一筆帶過,那人物的形象就不會豐滿生動。所以寫人,要通過記事,而記事就一定要有詳寫有略寫,最能表現文章中心的事件要詳寫,其它的可以略寫,這樣就做到重點突出,主題鮮明。

老王臨死前給“我”送香油、雞蛋,那作者從哪幾方面來描寫此時的老王?(5分鐘)

學生回答:文章從動作、語言、神態等幾個方面去描寫老王。(教師解釋:除了正面對老王進 行描寫外,作者還寫了自己見到老王時心裏的想法《見80頁》,通過作者的表現來寫老王,這種描寫方法是什麼描寫方法呢?------側面描寫。作者的心理活動描寫從側面烘托出老王行動的艱難。)

提問:這一點對你寫作有什麼幫助?

方法指引2:寫人可以從動作、語言、神態等幾個方面入手,除了這些正面描寫外,還可以對他進行側面描寫,這樣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就使人物的形象變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了。

3、老王說“我不是要錢”,爲什麼最後還收了錢?你覺得這又體現了他的什麼品質? (2分鐘)

學生回答:老王怕“我”真的託人給他送錢,平白給“我” 添麻煩。體現了老王的樸實善良。

4、作者一家對老王非常關心、愛護,你覺得除了性格善良之外,還要有怎樣的精神才能做到尊重和關心像老王那樣的不幸者?(4分鐘)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 主要是平等觀念和人道主義精神。

提問:看到作者如此關心一個有殘疾的車伕,你有什麼感受?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你不要覺得你是城裏人,你就可以瞧不起鄉下人;你不要覺得你家裏比較富有,你就可以看不起窮人。個人由於境遇不同,就有幸運與不幸的差別,甚至差別很大。但一個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 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作者做到了這一點,我們做到了嗎?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有平等的觀念和人道主義精神,要關心、尊重那些卑微的人那些不幸的人!

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樹立人人平等的觀念,多關心弱勢羣體。

5、對課文結尾一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作者爲什麼會感到慚愧呢?)(2分鐘)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一個社會總有幸運者和不幸者,幸運者有責任關愛那些不幸者,關注他們的命運,幫助改善他們的處境。作者回想起來,對老王的關愛還很不夠,所以,感到慚愧。

五、拓展延伸(5分鐘)

你知道你的周圍有哪些不幸者嗎,你是平時怎樣對待的?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一 個瞎眼的乞丐向詩人雨果乞討,他便在乞丐面前的紙牌上寫了一句話:“春天就要來了,可我看不見她!”於是,被感動的路人紛紛把錢放入乞丐的鐵罐......。

我們都只是一個普通的人。要像特蕾莎修女那樣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真的需要像聖人一樣的境界,這很難做到。可是我們可以和雨果一樣,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去做一些 觸手可及的事情,讓有人在無助的時候可以抓住我們有力的手。

六、小結(1分鐘)

七、佈置作業(2分鐘)

1、這篇課文敘述的事情較多,作者是怎樣組織的?文章的線索是什麼?

2、 本文表達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3、揣摩本文的語言,完成課後習題第二題。

4、完成課後習題第三題(要突出老王的心理描寫)。

老王

物質生活“苦”

老王 精神生活”苦“

善 老實厚道 關心別人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4

總體設計思路

赤壁

山坡羊潼關懷古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一:教學鋪墊

1.簡介作者、背景資料

岑參(714-770),江陵(現在湖北省江陵縣)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與高適齊名。當時西北邊疆一帶,戰事頻繁,岑參懷着到塞外建功立業的志向,兩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後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對鞍馬風塵的征戰生活與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岑參的詩想像豐富,意境新奇,氣勢磅礴,風格奇峭,詞采瑰麗,具有浪漫主義特色。詩人陸游曾稱讚說,“以爲太白、子美之後一人而已”。

岑參的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以搖曳生姿的筆觸描繪了壯麗瑰奇的塞外雪景,表達了誠摯渾厚的送別之情,讀來感人至深。

2.疏通字詞

裘qiú 衾qīn 瀚hàn 羌qiāng 掣chè 白草折shé

胡天——指塞北一帶的天空。胡,指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

羅幕——用絲織品做成的帳子。與“珠簾”都是指軍中上層人物住的地方。

角弓——兩端用角質裝飾的弓。

瀚海——沙漠。

闌干——縱橫的意思。

3.吟誦

讀準字音、節奏、停頓

讀出塞外壯麗奇景

讀出詩歌的浪漫主義特色

讀出詩人的樂觀情懷

4.感悟詩歌之美 —“雪”

雪中景。大雪紛飛的奇麗景象。

西北早雪,來勢突然,一時風雪漫天。風雪肆虐,“散入珠簾溼羅幕”,在帳內的主帥穿皮衣蓋錦被尚且不能禦寒,而在帳外守衛的官兵之寒就更不待言了。“角弓不得控”、“鐵衣冷難着”更進一步突出奇寒叫人難以忍受。這一方面反映了邊塞軍旅生活之艱苦,另一方面反映了戍邊戰士抗嚴寒鬥風雪的豪邁氣概。然後用誇張筆法總寫沙漠冰封,愁雲慘淡的圖景。詩人放眼雪原,一幅壯闊的立體的雪原圖呈現在眼前:冰雪覆蓋市面上茫茫大沙漠,冰凌縱橫交錯;漫天濃重的陰雲低垂。“百丈”“萬里”是誇張寫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難之意,在如此寒天送別,自有一番難言之情——我愁雲才愁,爲下文送別做鋪墊。

雪中情。雪中送別。

軍中設宴餞別。各種樂器助興,氣氛熱烈,友情洋溢。這些樂器充滿異域情調,更添徵人的悲壯情懷。帳內宴飲的熱鬧場面,熱烈氣氛,更襯出帳外之苦寒,如此大風都吹不動紅旗,世界好像被封凍了。帳外之寒又反過來襯出帳內送別情景之熱。作者把宴飲一幕放在偌大的冰天雪地來寫,體現出他當時濃重的離情。一方面友人在如此寒冷的惡劣天氣歸京而擔憂;另一方面爲歸客去後自己留邊的孤寂而傷懷。最後四句從下面寫送別之情,頭兩句點明瞭送別的地點與天氣;後兩句寫惜別之情深摯動人:依依不捨,終歸一別,人去路空,悵惘難禁。作者緊扣當時當地的節氣風物去描寫送別場景,且將離愁別緒含蓄於敘事寫景之中,委婉傳達,情景交融,令人回味。

5.課內小知識:詩歌中修辭手法的運用

比喻:八月飛雪,已覺驚奇,而筆鋒一轉這“忽如一夜春風來”,更讓人驚奇,而接着用“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寫雪景,更是叫人驚喜而拍案叫絕。以春花喻冬雪,新穎別緻,是爲千古名句。這個比喻含有廣闊而美麗的想像,創造了一個瑰麗的、富有詩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壯觀景象,給蕭條寒冷的邊塞平添了無限的溫暖與希望。新奇的比喻充分展示了作者樂觀、開朗的情懷。

誇張:詩人放眼雪原,一幅壯闊的立體的雪原圖呈現在眼前:冰雪覆蓋市面上茫茫大沙漠,冰凌縱橫交錯;漫天濃重的陰雲低垂。“百丈”“萬里”是誇張寫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難之意,在如此寒天送別,自有一番難言之情——我愁雲才愁,爲下文送別做鋪墊。

6. 小結

全詩共18句,以“雪”爲線索。全詩以雪景起,以雪景結;由雪而發,兼及詠雪與送別兩個方面。詩中描繪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徵的景物,組成了一幅壯闊奇麗的萬里邊疆風雪圖,它既是餞別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託。以寫雪景襯托送別,又在送別中寫雪景,表達了作者真摯而複雜的感情——對北國風景之讚歎,對燦爛春光的憧憬,對別友之惆悵,對故鄉之思念——全部寄託在這壯麗的雪景中了。這首詩奇麗、豪放的風格,正是岑參浪漫、豪邁、樂觀的詩風的本色,是岑參邊塞詩的代表作。

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可以和《行路難》聯在一起講授。

補充閱讀資料

平淡,也是一種享受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好一首《歸園田居》,好一個視功利爲糞土的陶淵明,好一派平淡的生平。

轟轟烈烈的生活我不喜歡,驚天動地的舉措我沒有去做過。朋友們,在這個激越的年月裏,我卻鍾愛一種平淡,因爲那是一種享受。

品一杯香茗,翻幾頁書,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平淡是一種享受。

看着李清照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一種悽美的平淡,卻是“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嘆息,因爲她有着令人羨慕的前半段生活,待到末年時,過着平淡的生活,就耐不住那寂寞了。

平淡,是一種享受。桃花源便是陶淵明平淡的暢想的最高境界。在那裏,人們老有所養,幼有所樂,人們盡享平淡的天倫之樂。

平淡,是一種享受。劉禹錫“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沒有功名,沒有皇帝的垂青,終於在平淡中明白“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而他在享受平淡中是否悟出了那真意?

平淡,是一種享受。吳鈞在與朱元思書中,早已告訴了我們。他是一個享受平淡之人,在富春江中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因爲他平息熱衷功名利祿之心,放棄經綸事務之任,他過得平淡、瀟灑,一種快樂和喜悅溢於言表。

平淡,是一種享受。歐陽修雖遭貶謫,但卻在平淡的生活中與滁民同樂,沒有悲嘆,沒有灰心喪氣,而是享受一種平淡的快樂,所以他纔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平淡,我是宇宙中之一員,我不喜歡燈紅酒綠,成名利慾。在平淡中,可以讀古人之心;在平淡中,可以觀自然之美;在平淡中,可以明白事物;在平淡中,可以感動徹悟;在平淡中,可以兼濟天下;在平淡中,可以擁有許多。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古人有古人的平淡,我也有我的平淡。平淡即生活,平淡即快樂,快樂即享受。雖然現在的我尚年小,沒有明白那陶淵明的“真意”,但我想讓喧譁的齒輪在內心停止,讓平淡帶來寧靜的喜悅,這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享受。

平淡,也是一種享受,來自於心靈深處。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5

內容預覽:

第17課《懷疑與學問》精品教案

【教學構想】

《懷疑與學問》是一篇觀點鮮明、論證充分、說理透徹的議論文。

因此,我想從議論文教學的結構人手,既注重課文的整體把握,又注重語言文字的教學,使兩者得到統一,從而使傳統教法與教學創新得以有機結合。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論點層層深入的寫法和層進式論證法、對比論證法。

2.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3.學習本文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

難點:理解論證的層次和過渡句的作用。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國當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學家叫顧頡剛,他幼年讀的書多,知識面廣,並且讀書時就不肯盲從前人之說,敢於提出疑問。因此特別喜歡考證。有一次,他看見一個飯碗,上面畫着許多小孩,有的放紙鳶,有的舞龍燈,有的點爆竹,題爲《百子圖》。他知道文王有100個兒子,以爲這一幅圖畫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證一下文王的兒子。他從常見的書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幾個人。他很奇怪,爲什麼這樣一個名人兒子竟如此難考證。後來才知道文王百子說是從《詩經》中來,只是一種諛頌之詞,並非實事。這就是做學問。我們在學習中要心存疑問,勇於提問,不恥下問,隨時反問,善於提問,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顧先生的一篇議論文《懷疑與學問》。

(板書課題)

二、學生自讀課文,教師佈置閱讀思考題

思考題一:文章的論點是什麼?總論點是如何提出來的?

思考題二:分論點是什麼?分論點的提出有什麼特點?分論點與總論點之間有何聯繫?

思考題三:試找出本文的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思考題四:文章用了哪些議論方法?

(此環節指導學生通過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能力。)

三、學生分組閱讀課文,合作探究,考慮思考題的回答(學生通過交流討論領會作者的觀點,這一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學生自由解讀文本,這樣才能讓學生成爲閱讀的主人。教師以平等對話的形式加入學生的學習討論過程中。)

四、師生共同討論並歸納

1.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2.分論點:

①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僞去妄的必要步驟。

②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文章開頭提出中心論點之後,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從消極方面進行論證,第6自然段再從積極方面進行論證。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啓下的遞進複句,精當地概括了前後兩個分論點: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僞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而前一方面的論述,又分爲兩層來論證中心論點:第3、第4自然段先說對傳說要有懷疑精神,既然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這種證據有時又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而這種傳說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對於傳說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亦即懷疑;第5自然段擴展開來,又提出不論對於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的小論點。這樣,本文議論的內容從對於傳說的懷疑,進而擴大到對於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從消極方面辨僞去妄的意義,進而轉到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作用,層層深入論證,對懷疑精神在做學問過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做了全面而精當的闡述。

(在此環節中,尤其要注意鼓勵學生。此外,在評價時我們應採用多種方法,比如說讓學生自評、互評等,這樣更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也更能投入到學習中去。)

2.試找出本文的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請學生各小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書,評出歸納準確、簡潔的學生,增加學生自學的興趣。)

討論並歸納:

①事實論據:

a.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

b.聽說古代有三皇、五帝。

c.聽說腐草爲螢。

d.戴震善問的例子。

②道理論據:

a.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c.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

3.請編寫本文的閱讀提綱,並請同組互評,選出優秀的提綱板書。

(這個步驟有利於學生梳理文章,理清思路。)

四、小結

本文論述了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的觀點,強調了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並提倡學者應有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本文圍繞着中心論點,分設了兩個分論點,分層次地進行論述,條理清楚,中心明確。這種論證結構和方法值得同學們學習。

第二課時

一、導語

上節課我們分析了文章的論點、論據和文章結構,這節課我們來探討一下文章的論證方法和語言特色。

二、舉例論證,是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道理論證,是用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來證明論點。試舉出課文中所用的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例子。

(學生分組討論五分鐘)

師生交流:

1.課文中所用的舉例論證:

開頭引用程頤和張載這兩位古代大學問家的經驗之談作爲論點,也起到了論據的作用,很有說服力。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盡信書不如無書的名言,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第4自然段爲了論證對於傳說必須有懷疑精神這個分論點,列舉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爲螢的例子並連續多次追問清楚地告訴人們做學問時懷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樣以懷疑精神做學問。第6自然段爲了論證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這個分論點,舉了清代大學問家戴震幼年讀書善疑多問的事例做論據,也很有說服力。

2.課文中所用的道理論證:

第5自然段用關於懷疑、思索、辨別的闡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論證了我們不論對於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第6自然段的說理是:對於別人的話,不經過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纔有問題,有問題纔想求解答;在不斷地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纔會起來。論證了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啓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事實論據比較容易理解,道理論據卻往往由於它與論證過程聯繫得十分緊密而不容易辨認。因此,在分析道理論據時,我們要判斷這個道理是否正確、合適,要將道理與有關事實聯繫起來,分析它們與論點之間的關係。例如文中說: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這既是論證的過程,又是道理論據。聯繫文章的中心論點學者先要會疑和文中所舉戴震的事例,就會覺得作者的這個道理論據不但與論點緊緊相扣,而且是很有說服力的。)

3.教師設疑:第三句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是舉例論證還是比喻論證?

(相機提出舉例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概念,有利於學生多瞭解一些論證方法。)

明確:這句是比喻論證,設喻以說明事實和根據的兩種來源,不是舉例論證。如果舉例論證,那就要舉出做學問的實例,譬如後面所言,並非做學問的實例。

三、再讀課文,品味語言

1.教師指出本文作爲議論文,語言準確、精練。請同學們劃出相應的語句,朗讀體會。

2.全班交流。例:一切學問家,不但對於流俗傳說,就是對於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纔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這句話中,.四個常常,多次重複詞語,突出說明學問家是經常這樣做的,表明這樣做,這種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

(議論文,也應重視語言的品味,這樣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四、拓展遷移

以我嚐到了懷疑的甜頭爲題,向同學說兩三分鐘話。

要求所舉例子能說明觀點。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就實際生活進行思考,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及運用舉例論證的方法和口頭論述觀點的能力。我鼓勵學生對事物提出獨特的見解,鼓勵學生對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評論,課上學生演講,讓他們有了更多進行邏輯思維的機會,這樣,學生的認識與思維水平能得到充實和提高。)

五、佈置作業

懷疑是要有一定根據、一定的科學道理的懷疑。懷疑一切,打倒一切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請以《也談懷疑》爲題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觀點明確,條理清楚,論據充分。

(學生學習了議論文後,就要引導學生實踐寫作簡單的議論文,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挖掘社會現象或問題的本質,提出新穎的見解,以培養創新能力。然後,再要求學生從一個角度立論,立論要新穎,有獨到之處,從中心論點中分解成幾個分論點,擺事實講道理,把現象或問題的本質逐一剖析,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從學生寫作的結果來看,這種嘗試達到了預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