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彙編15篇)

八年級語文教案(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3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麼什麼樣的教案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語文教案(彙編15篇)

八年級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及多種修辭手法。

2.瞭解作者觀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立體感地描寫方法。

3.引導學生思考在現代物質文明的挑戰下如何固守傳統的問題。

學生分析

當代中學生生活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相對發達的時代,對現代生活的快節奏、社會競爭與生存壓力有着不同程度的感受。紐約無疑集中了當代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化大都市的顯著特點,是一座散發着無窮魅力的城市,異國的風情與文化對中學生有着足夠的吸引力。但面對物質文明的挑戰如何固守傳統又要調整腳步是現階段的中學生應該思考的的一個問題,也是本文內容教學上的一個難點。建議教師在注意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同時,把主要精力放在語言的賞析上。

教學理念

1. 注意把整體感知與精讀品析結合起來。

2. 注意把誦讀與品味語言結合起來。

3. 對於資本主義制度、物質文明兩面性的認識等作適當引導,不作爲討論的重點。

教學思路與輔助手段

通過整體感知了解其描寫角度,體會動靜結合的特點。通過精讀品析語言,體會疊詞、疊句、排比、比喻、誇張等手法的作用。

準備反映紐約豐富的物質文明和高節奏生活的幻燈。或讓學生欣賞電視連續劇《北京人在紐約》片段。

教學實施

導入建議

1. 方法一:由欣賞紐約城市照片,觀看影像資料導入。

2. 方法二:由對紐約的介紹導入。

3. 方法三:由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紐約建築、人物導入。

互動流程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對紐約的瞭解、認識有多少呢?

生:紐約是美國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聯合國總部的所在地。

生:紐約是世界著名金融、貿易中心,有着舉世矚目的華爾街,帝國大廈肯尼迪機場等知名建築。

師:不錯。那麼,一個生於黃土高坡,聆聽着高亢粗放的信天游,走在高原縱橫交錯的溝溝壑壑的人,有一天置身於地球另一邊,置身於美國的第一大城市——紐約的摩天大樓之中,看着這座商業帝國,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景象會有什麼樣的感想呢?帶着這種好奇,讓我們“走進紐約”,走進劉成章感受到的紐約。

二.整體感知

1. 檢查課前預習,指導學生掌握並積累下列字詞

烙印 偉岸 喧囂 倏地 超塵脫凡 柳暗花明 橫空出世

浸淫 砭骨 分道揚鑣

2. 初讀並感知

1)自由交流自讀感受

師:現在文字障礙已經掃除,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完後,小組自由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

生:我覺得紐約是一座充滿勃勃生機的現代化城市。

生:我體會到了紐約快節奏的生活,似乎還感受到了生活與社會給人們帶來的壓力。

生:文章語言很有特色,比如大量排比和比喻的使用使文章極富表現力。

生:我從字裏行間還感受到了作者對故土家園的眷戀與熱愛。

2)分析作者觀察的角度,掌握其描寫景物的不同方法

師:同學們通過初讀從內容、語言、情感上等各個方面整體感知了課文。接下來讓我們再次快速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作者是從哪些角度觀察紐約的,找出課文中的相關語句。

生:“人走在陰森森的峽谷之中”——是從下往上觀看,用的是仰視。

生:“俯首望去……”——是從高往低觀看,所以是俯視。

生:“環顧四周……”——是平行觀察,是平視。

師:作者分別從仰視、俯視、平視三個角度對景物進行了描寫,這樣安排有何作用呢?

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全面展示這座現代化的城市。

師:這樣能夠全方位、立體化地反映描寫對象。除了多角度觀察描寫外,對景物還可以用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還可以用動靜結合的方法。課文使用了哪些方法呢?

生:靜態和動態的描寫。

師:不錯,課文嫺熟地使用了靜態描寫以及動態描寫的方法,描繪了紐約的都市風光,讀來使人目不暇接。課文中哪些段落用了靜態描寫,哪些地方用了動態描寫?試把相關的語句勾畫出來,並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生:比如第一段描寫高樓大廈的句子,“人走在陰森森的峽谷之中……也映照出朵朵白雲”就是靜態的描寫。第二段寫帝國大廈和世貿中心上,“俯首望去……”的一段以及課文最後一段寫紐約的夜景,“不知什麼時候,暮色已從紐約的每個牆角每棵樹後鑽出,蒼茫迷濛,並逐漸濃重起來。”都是靜態描寫。

生:靜態描寫,似乎是用在用畫筆爲讀者描摩事物的外形,讓我們看到客觀事物真實的樣子。

師:就像這位同學所講的,用靜態描寫不僅能勾勒出景物的輪廓,這樣寫還能夠讓讀者比較清晰完整地瞭解客觀景物的實況。我們再來找找動態描寫的語句。

生:第二段“萬里長風如透明的長天巨龍,正以七八十里的時速掠過,龍爪和龍鱗碰着、撕扯着每個人的衣裳和頭髮,使每個人艘狼狽得如同龍的掌中玩物,無法站穩。”

生:第四段“乘電梯耳膜受着強壓,降落下來立即墜入喧囂。……儘可以坐在街心島上享受免費按摩。”

師:請同學們反覆朗讀這兩個例句,閉上眼睛想象,把你的感受說出來。

生:讀到“長風萬里……”的時候,我聯想到了蘇軾的“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段話化靜爲動,寫出了風大樓高的特點。

師:這位同學的聯想的確非常豐富。將登上帝國大廈和世貿中心的寒氣砭骨的感受與古人“高處不勝寒”的感受聯繫起來,體會非常深刻而獨到。

生:讀到“乘電梯耳膜受到強壓……”一段,我彷彿此時正置身於繁忙的紐約街頭,感受着這座現代化都市緊張的生活節奏。

師:動態的描寫,不但將事物寫活,也充分地反映出紐約充滿活力與快速的生活節奏。

(第2課時)

導入:上節課我們整體把握了課文的內容,瞭解了多角度描寫以及靜態和動態描寫作用。這節課我們將通過重點文段和文句的閱讀進一步學習本文語言。

三.深入研討

1.短句及其作用

師:範讀課文第四段,讓學生聽讀時標出語言節奏急促的句子,體會它們的表達效果。

生:“顧客的嘈雜。黑人的鼓聲。警車和救護車的尖叫……”表現出紐約喧囂嘈雜。

生:“路。直線。交叉線。弧線。拱起的線。隱沒的線。圓圈。有重疊的線,甚至,纏在一起的線。……” 表現出紐約的道路縱橫交錯,交通十分發達。

師明確:這些語句幾字一頓,語言簡潔,鏗鏘有力,氣勢激越、昂奮。

2.疊詞、疊句以及排比的運用

師:這篇課文在語言上還有哪些特點?請同學們通讀課文,揣摩品味。

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後再小組交流合作,共同探討。

生:“好象全球五大洲將近二百個國家的一切山、一切嶽、一切嶺、一切峯巒,都一齊匯攏到這兒來了!”採用了排比句式,充滿了氣勢和力量,表現了紐約高樓林立的樣子。

生:“山一繁,溝壑也便隨之增多了,左看是溝壑,右看是溝壑,目光前移後移,仍然是溝壑,溝壑,溝壑。”“溝壑”一詞反覆強調,不斷重疊,不但加強了語氣,而且使人感覺急迫,羣樓聳立的情景不禁讓人眼花繚亂。

師:疊詞、疊句和排比的運用加強了氣勢和力量。這樣的語氣,汪洋恣肆,充分表現出紐約的高樓大廈聳立如羣的雄偉場面。氣勢迫促,令讀者有透不過氣來之感。

3. 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的使用

師:說到排比的使用,除此之外文章還有哪些修辭手法?

生:“但與橫空出世的帝國大廈和世貿中心的兩座並肩大廈相比……而帝國大廈和世貿中心是三隻啃食月中桂葉的'長頸鹿。”通過對比、比喻,形象生動地突出了帝國大廈和世貿中心的高峻。

生:“登上帝國大廈和世貿中心,有如越過雪線……無法站穩。” 這些帶着誇張的比喻句,極力表現了紐約高處風速之快,風力之大。

生:“於是只要辦完事情就旋風一樣鑽進汽車如鑽進甲蟲的肚子……以汽油爲液體面包爲牛奶爲可口可樂。”比喻紐約四通八達的交通狀況和人們生活的快節奏。

師:生動的比喻也得益於作者豐富奇崛的想象,逼真地刻畫了紐約的城市形象,使讀者如同身臨其境。請同學們就剛纔交流的語句、語段自由朗讀,認真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4. 體會文中所蘊蓄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熟讀課文第三自然段,結合課後練習第三題,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我知道我不屬於紐約。我的家鄉在地球的那一邊。我出生在北中國的一個飄蕩着最美的民歌的地方。那是一片被老钁頭和暴風雨剝奪得缺少生命之色缺少植被的黃土高原。”這段文字,表達了作者身在異邦,雖然處在繁華的大都市,但依然時時心向祖國,心繫落後、封閉的家鄉,希望她能早日繁榮富強的強烈情感。

生:“啊,紐約,這就是紐約!面對它的奇崛、偉岸和生命力勃發的現代文明,我必須調整我的鄉野放羊人一般的呼吸和腳步。”作者看到紐約的“奇崛、偉岸和生命力勃發的現代文明”,深感必須調整腳步,學習其先進之處,力爭趕上。

師:讓我們有感情地將這部分齊讀一次,進一步體會作者雖人在旅途卻心繫祖國赤子之心。

四.拓展延伸

1.師:人類社會進步了,科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經濟發展了,人們更加富裕了,生活水平在一天天提高,可是,在城市裏,人們更加忙碌了,壓 力也更大了,壓抑、恐慌、煩躁時常出現在我們的周圍。同學們,或許你們的爸爸媽媽已經有很長時間沒和你們一起去公園或郊外放鬆一下了,或許你們當中的有些同學已經有好幾個星期沒和父母共進晚餐了,這是爲什麼呢?請大家談一下自己的想法。

2.引導學生導向以下主題,即“現代物質文明有利也有弊,熱愛生活,關注身心健康”(由於學生處在初中水平,所以討論點到爲止,不宜深入,否則學生會陷入茫然。)

課堂小結:

作爲一座現代化的大都市,紐約充滿勃勃生機。同時文中也反映了紐約的另一方面:競爭激烈,生活壓力大。文中寫只有小松鼠“沒有追求,沒有壓力”,反襯出生活在紐約這樣環境的人們,“遠不象小松鼠那麼自在”,褒中有貶。

五.教學小結

1.文章寫景的順序和方法——用不同的視角全方位、立體反映描寫對象;

2.修辭方法的運用——以比喻爲代表的多種修辭手法;

3.節奏急促的語言和句式變換的作用;

4.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書設計參考

走 ↙ 觀察角度:街道仰視→大廈俯視→-街道平視 ↘ 繁

進 所觀事物:高樓大廈→整個紐約→車、路、橋、燈 榮

紐 事物特點:重巒疊嶂→紙上地球→蟲、線、琴、花 喧

約 ↖ 表現手法:比喻-比喻-比喻 ↗ 囂

《周莊水韻》和《走進紐約》反思

《周莊水韻》和《走進紐約》都是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中的兩篇遊記,我都各花了兩課時講完。但從自己的教學過程:包括教學思路、手法、方法、知識的滲透,訓練項目的設計等,以及學生學後反饋的信息:包括課堂發問、答問、知識的理解和遷移、作業的質量和考試的成績來看,明顯反映出兩種不同的教學效果。前者我的教學思路滯塞,手段傳統,方法單一,不能發散思維,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學後感到迷惑,知識是一知半解,作業質量差,考試中收效甚微。而後者,在教學中我感到得心應手,思路拓寬,方法形式多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師的帶動和引導下得到激發,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後有一種獲得的滿足感,作業質量佳。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反思之後,究其原因有二。 其一,周莊是一座千年古鎮,她的古樸、雅緻、清幽、如夢幻的神韻,離我們現代生活相去較遠,不去實地看看,不去細細品味,要一下子讀懂、領悟其奧妙,體會其神韻,當然難。只能是浮光掠影,感受膚淺。紐約,具有現代高度文明的大都市,其建築風格,環境景觀,人們的生活方式更貼近學生生活,較之周莊容易理解。

另一個原因,我認爲是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的研讀與處理,教法的探究與選擇,訓練項目的設計與安排,教學參考資料的參考與利用不同。……

八年級語文教案2

桃花源記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理解文題

2、讀---讀準字音,讀出句讀,把握感情基調

3、掌握重點詞語、特殊句式

4、掌握課文內容,把握作者情感

教學過程

一、由“世外桃源”導入,並釋題。——計劃2分鐘

桃源----桃園(辨析理解)

二、走近作者,你對陶淵明瞭解多少呢?(提前佈置預習)—計劃3分鐘

預設:

陶淵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潛,別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生活在東晉的分裂崩亡時期和晉末的換代之際,社會矛盾尖銳,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不爲五斗米而折腰”,對東晉的黑暗現實不滿而歸隱,一生好酒,常設酒宴客。

三、讀---讀音、句讀、感情基調(給予準確的評價、恰當的鼓勵)計劃12分鐘

1、全班齊讀,自我評價。

2、教師範讀,同學們評價。

3、分組讀,其它組評價。

4、學生個人主動讀,同學們評價。

預設:爲(wèi)(wéi) 夾(jiā)數(shuò)陌(mò)要(yāo)語(yù)詣(yì)驥(jì)鹹(xián)

四、重點詞語的理解(提前佈置預習)———計劃10分鐘

1、指出下列標記詞語的古今意義

阡陌交通(古義:互相通達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芳草鮮美(古義:花今義:芳香)

芳草鮮美(古義:鮮豔美麗今義:羹味道美)

鹹來問訊(古義:都今義、鹽味)

鹹來問訊(古義:訊問消息今義:調查、訊問)

妻子邑人(古義:妻子和兒女子單今義:男子的配偶)

來此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與外人間隔(古義:隔斷、隔絕今義:距離)

無論魏晉(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條件關係關聯詞,不管)

便扶向路(古義:沿着今義:攜扶、攙扶)

便扶向路(古義:原先今義:朝着)

處處志之(古義:作標記今義:志向、意志)

尋病終(古義:不久今義:找)

延至其家(古義:邀請今義:延長)

此中人語云(古義:說今義:雲朵)

緣溪行(古義:沿着今義:緣分)

欲窮其林(古義:走到......的盡頭今義:貧窮)

八年級語文教案3

一、導入

農曆八月中旬是錢塘江潮最壯觀的時候,古往今來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來觀賞。有一天迎來了宋朝的文學家周密,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這周密眼中的錢塘江潮是怎樣的景觀。

二、引入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1、請大家自由朗讀課,熟悉課文內容,注意以下問題:

⑴ 找出文中的的生字新詞,通過查工具書的方法掌握這些字的讀音和意義。

⑵ 用筆畫出你在查閱了工具書後還不能理解的字、詞和不懂的語句。

2、結合課文中的解釋,幫助學生整體理解課文內容。

⑴ 解決學生自學中的難字、生詞和較難的語句。

⑵ 強調以下文字的理解:

方:剛剛,開始。 既而:一會兒。 出:來到。 倏爾:一會兒。

皆:都。 略無:毫無;略,大概,大致。 誇能:誇耀才能。

3、請大家齊聲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研讀課文,掌握課文脈絡

1、請學生示範朗讀文章,其他學生思考:

⑴ 寫錢塘江潮的.語句有哪些?(集中在第一段)

⑵ 出具體寫潮水的語句,讀一讀。

⑶ 說說自己讀後對錢塘江潮的認識。

2、默讀課文其他段落,引導學生拓寬對潮的界定:

⑴ 課文其他段落是寫什麼的?

明確:

① 水軍在潮裏演習;

② 吳中健兒溯迎弄潮;

③ 江邊喧鬧的看客。

⑵ 也可用帶潮的詞概括形容這三段文字的內容:人潮

四、兩相比較,體味觀潮以外的內容

1、我們分別請同學來讀寫水潮和寫人潮的語句,你來品味這兩潮各自的魅力。找出文中寫這兩種潮特點的詞語,用見簡潔的語言概括兩中潮的特點。

⑴ 水潮:

(偉)

遠 近

色 聲 形

小 大

⑵ 人潮:

(奇)

數百、四起、山崩、無跡 宏大

數百、溯迎、鯨波萬仞、百變、略不沾溼 能

溢目、塞途、百物、倍穹、不容閒 榮

2、人因所賞景之美愈多,景因所到人之多而更美。

請大家帶着對文章的理解,再一次來朗讀課文,感受作者帶給我們的錢塘江潮美景。

五、課外延伸

請賞析文中楊誠齋(楊萬里)的詩句:海涌銀爲郭,江橫玉繫腰。

六、結束語

我們國家的文學寶庫裏,還有許許多多描繪祖國美麗可愛、宏偉壯觀的山水風景佳篇,讓我們開啓起閱讀的航船,向着那一座座寶庫進發。

八年級語文教案4

一、導入新課

大自然裏到處都有令我們陶醉的美景。在美麗的西部,有一個被世人稱爲“夢之湖”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讚美這“夢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上週末我讓大家去學這首歌,同學們學得怎麼樣啊?現在就把我們的歌聲展示給在座的老師,好嗎?

二、簡介青海湖

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位於青海省的東北部,距西寧150公里,南北寬約63公里,周長360多公里,面積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億立方米。含鹽量6‰。礦化度15克/升。青海湖古稱“西海”“羌海”,又稱“鮮水”“鮮海”,漢代也有人稱爲“仙海”,從北魏起才更名爲“青海”。藏語稱爲“錯溫布”,蒙古語稱爲“庫庫諾爾”,意思均爲“藍色的湖泊”。

三、作者簡介

馮君莉,女,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學藝術研究所副所長。曾發表過散文、報告文學、短篇小說等幾十篇。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邊讀邊思考:

1、作者是以什麼爲線索來描繪青海湖風光的?

明確:本文是以作者的遊蹤爲線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離開。

2、從課文中找出相關語句,說說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觀賞青海湖的。

明確:

相關語句觀賞順序

青海湖到了,……到達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鑲着露珠的綠茵茵的草灘……觀賞草灘

在着綠色和黃色的背後,又銜接着一派無邊無際的`藍色的湖水……觀賞湖水

再順眼望去,在水天相連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卻的烏雲……觀賞烏雲

再往上,就是那雨後所特有的萬里晴空了。觀賞萬里晴空

這淡藍色的蒼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後……草灘上佇立着連綿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巒。觀賞草灘與山巒

陽光越來越明媚,那藍色的鏡面上搖搖曳曳倒映出三五個鳥湖島的輪廓……觀賞鳥島

我們沿着綠色的草灘,沿着藍色的湖畔,繼續趕路了。觀賞結束

作者是站在一個固定的地方觀賞青海湖的美景,這種觀察方法就是“定點觀察”方法:由近及遠,由上至下,言之有序。

五、細讀課文,分析結構

1、齊讀課文,理清結構,體會作者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討論交流:

(1)本文可分爲三個部分,每部分各寫了什麼內容?

(2)文中從哪幾個部分具體描寫了青海湖?

(3)如何理解題目中的“夢幻”二字?

明確:(1)本文按遊前、遊中、遊後自然分爲三部分。

全文共12自然段,可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寫去青海湖。

第二部分(第5~11段),領略青海湖的美。

第三部分(第12段),離開青海湖。

結構圖表如下:

六、小結

我們通過這篇的學習,要學會什麼?要了解什麼知識,培養什麼能力?

要了解青海湖夢幻般的奇妙景色,培養自己觀察事物的能力和想像能力,以及體會作者情感的能力,並能在有感情的朗讀中體現出來。

八年級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學習用截取法,構建文章。

2、明確文章的線索。

3、體會父子情深。

4、品味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

教學重點

1、體會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

2、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點──背影抒發的真摯親情。

3、學習敘事中的選材方法──截取法。

教學難點

1、明確“背影”是課文的明線,“父子深情”是課文的暗線,二者和諧統一,結構文章的特點。

2、體會文章餘音嫋嫋、情思綿綿的意蘊。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生活中“父親就是那登天的梯,父親就是那拉車的牛”!父愛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無私、深沉的愛!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體現父子之情的典範作品。

二、朗讀課文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朗讀。

2、學生齊讀課文。

三、合作探究

指導學生談讀課文後的體會和感受。

1、文中共有幾次寫到“背影”?給你感觸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爲何以“背影”爲題?

⑴四次寫到“背影”:點題的背影、買橘子的背影、分別時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⑵感觸最深的“背影”:買橘子的背影。

⑶“背影”貫串全文始終。

2、有感情的朗讀買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樣細緻刻畫這一“背影”的?你認爲用得最生動的動詞有哪些?

⑴感情基調:舒緩、深沉。

⑵買橘子時的背影的刻畫:外貌描寫、動作描寫。

⑶幾個生動的詞語運用:蹣跚、探、攀、縮、傾。

小結:父親年紀大了。但爲了給兒子買幾個橘子,不顧掉下月臺的危險,艱難地“攀”着、“縮”着,“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份濃濃的愛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動得淚流滿面呢?

3、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本段,熟讀成誦。再次體會父親的愛子深情。

四、品味語言,感悟主旨

1、文中父親的話語不多,請找出最讓你動情的父親的話語,談談你的體會。

⑴“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體會:擔心兒子過分悲痛,寬慰兒子。

⑵“不要緊,他們去不好!”體會:放心不下,愛子情切。

⑶“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體會:擔心兒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於言中。

⑶“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體會:臨別囑咐,惦念兒子旅途的平安。

⑷“進去吧,裏面沒人!”體會:擔心兒子,細心關照。

小結:

這些簡短的話,含義豐富。

有離別的愁苦,有對兒子不諳世情險惡的擔心,有對未來的憂慮,也有經濟拮据的難言之隱。我們似乎聽到了那位父親拳拳的愛子之音,多好的父親啊!

2、文中有幾處,作者的淚在無聲的流,請找出來細心品味。

⑴第一次流淚:家境慘淡,悲哀的淚。

⑵第二次流淚:望父買橘,感動的淚。

⑶第三次流淚:“背影”消逝,惜別的淚。

⑷第四次流淚:思念父親,傷心的淚。

小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的四次流淚,情思綿綿,強烈地撞擊着我們的心扉,在朦朧的淚光中,那份永恆的父子深情在無盡地蔓延……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積累語言

1、設置情境,導入新課:情是一個永遠不老的話題,在許多文學作品中都通過抒情的筆調寫出了濃濃親情,你積累的有關父愛深情的優美句子有哪些?我們一起交流賞析一下吧!

⑴“父愛像一把大傘,總在有雨的日子裏擎着!”

⑵“父愛是一座大山,挺拔偉岸;父愛是一片汪洋的海,濃郁深遠!”

⑶“父親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盞明燈,在我迷路的時候,照亮我的行程!”

2、有選擇的投影學生積累的優美句子,交流背誦。

小結:同學們摘記的句子中都融入了濃濃的情意,希望同學們多積累背誦,你的語言也會靚起來。

二、合作探究,明確文章的線索

上節課的學習中,我們領略到了名篇的風範。像其他散文一樣,《背影》也有它明確的線索,試試看,能發現嗎?

⑴“背影”在文中共出現了四次:文章開頭,點出背影;父親買橘子,刻畫背影;父子分手,分別背影;文章結尾,照應背影。結論:文章的明線——背影。

⑵文章開始引出回憶;而後渲染濃重的悲涼氛圍;接下來的送別,更是直接表現父子情深;結尾思念,催人淚下。

結論:文章的暗線──父子深情。

小結:文章通過“背影”將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組織起來,併成功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情,照應了標題,使文章貫穿一氣,渾然一體,所以說“背影”是文章的'明線;同時文章處處涌動着摯熱的情感,所以說父子深是文章的暗線。兩條線索一條主外,一條主裏,和諧統一,結構文章。

三、語言訓練

探究“選材構思法——截取法”的片段寫作練習。

1、現在我們來學習攝取閃光瞬間的選材構思法──截取法。《背影》之所以成爲廣爲傳誦的佳作,還緣於作者精巧的選材構思。作者以新穎獨到的視角,截取人物狀態中最鮮明、最動人的瞬間──背影來構建文章。請同學再讀課文,深人體會這一特色。

2、現在請大家口頭表達,寫作交流。

⑴我們沐浴在愛的陽光下,能截取最讓你感動的瞬間,說說你的父親嗎?

⑵請同學們將父親最精彩的瞬間融人你的情感,寫下來。

⑶交流寫作心得。

四、本課小結

《背影》是一篇優美的敘事紀實散文。作者截取了生活中最鮮明的片段──父親的背影,通過特寫;抒發了濃濃的父子深情。文章語言樸實,飽含深摯的情感,只有細心玩味才能真正有所領悟。文章精巧的選材構思法──截取法,也是值得我們好好借鑑學習的!

八年級語文教案6

一、班情分析

本班現有在籍學生23人,其中男生13人,女生10人。在實施新課改中,教師熱心進行語文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改實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了綜合實踐能力,對推進新一輪教學改革積累了成功的經驗。但是,部分學生對新教材新教法仍然不能適應。受應試教育的慣性影響,教師在實施教學中,仍然有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沒有進入課改規定的情境。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是按照《課程標準》編排的新教材,體現了新理念和新目標,致力於構建新的教材系統,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全書按主題合成單元,每個單元按照主題進行綜合訓練,努力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綜合學科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不斷的實踐中,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養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教學目標.

1、思想品德目標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培養學生社會主義的思想品質,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健康高深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知識目標:

瞭解課文中出現的有關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識,瞭解描寫方法和修辭方法和詞類的有關知識,熟記課文中出現的`生字生詞的音形義。

3、掌握和運用知識能力的目標

在小學語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閱讀聽話說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具體地說,就是能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容和的思路,瞭解基本寫法,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讀略讀的方法,培養默讀的習慣,提高閱讀速度,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基本課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讀文言文課文,要了解內容,背誦一些基本篇目,熟練使用常用字典詞典,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

4、人文素質目標

初步學會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確運用語言文字來進行交流表達,把課本中感受學習到的有關人的語文素質的東西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儀態,爲人處事的心理,讀書看報看電視的習慣等。

四、教學措施

1、以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爲契機,加大課堂教學改革力度,積極投身新課改,運用先進教學理念和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激發學生地學習興趣,喚起問題意識,實施教學民主化,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教師要做到從整體上把握教科書,弄清編輯者的意圖及內在聯繫,從本校本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實施集體備課,集思廣益,總攬全局,面向全體。做好試卷分析,找出教學中的薄弱環節,注重補差補缺,爭取教學大面積豐收。

3、認真抓好聽說讀寫訓練,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結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賞,誦讀欣賞、引導學生進行綜合訓練,尤其要注重培養語言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

4、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增強學習的後勁,爲學生今後的發展打下基礎,重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確立語文教學的新理念。

5、搞好第二課堂活動,進行網上學習的探索,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提高教學的效率,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面,多讀文學名著,多讀健康有益的課外讀物,提高文學修養,陶冶高尚情操,使學生獲得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6、注重學科之間的聯繫和相互滲透,強化綜合能力的培養,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努力提高語文素養,實現語文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終身受用。

八年級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體會樸素平淡的語言,通過人物的具體想象來表現人物高尚的品格。

2、過程和方法:

細讀來選取人物最感人的一刻來把握中心。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關注生活中的弱者羣體,用愛和正義來換取真情

教學設計

1、導入:

畢生爲消除人類的貧窮和疾病而努力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說過: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

那什麼算偉大的愛?什麼算是小事呢?今天我們就隨我國當代女作家楊絳先生一起去回憶一位車伕──老王,體會一下:平凡普通的人是如何用偉大的愛去做小事的。

看題目可知,文章的主人公是誰?

明確:老王。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文中的“我”是懷着怎樣的情感回憶老王的?四人小組選擇你喜歡的方式出聲讀課文,用文中的詞回答。

明確:愧怍(解釋:慚愧)、不安、抱歉。

3、解讀課文:

⑴“我”爲什麼“愧怍”?是我做了什麼對不起老王的事嗎?我對老王怎麼樣?哪些細節描寫和所寫的'事情中可見“我”對老王很好?

明確:我常照顧老王的生意、女兒送魚肝油、我坐了車一定要給他錢、常關心老王的生活、老王送我東西我一定要給他錢。

⑵由此可見,“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善良。

4、這麼一個善良的人,老王卻讓她產生“愧怍”之情,這個老王到底有什麼神通?細讀課文,說說老王是個怎樣的人?(哪裏體現)(尋找相關細節,讀)

明確:心地善良,有道義、懂感恩、老實厚道,關心他人,生活不幸(條件艱苦、精神悽苦、孤獨、受嘲諷)。

5、毫無疑問,不管是“我”對老王,還是老王對我的關心幫助都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可是一個善良的人面對另一個善良的人時,爲什麼會產生“愧怍”?兩個人的善良有什麼不同?(獨立思考,在四人小組討論)

明確:兩個人的處境不同:幸福者、不幸者就是這麼一個不幸者,一個最需要別人幫助的人,在自己最艱難的時候,心裏想的卻是幫助別人,和他相比,“我”覺得自己對他的幫助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愧怍。

6、“我”對老王有什麼不夠嗎?結合課文內容考慮:不夠在哪裏?

明確:對他不夠尊重(當他真誠地幫助“我”,當他送東西想表達謝意時,我卻一定要拿錢給他──並沒真正把他當朋友平等待他)。

對他不夠關心(最後一次到“我”家)。

7、讀8~21小節,以老王最後一次到“我”家爲例,想一想,站在老王的立場角度,“我”還可以爲他做些什麼,我卻沒有做?(分析之後再讀13~21小節,體會情感)

如:爲什麼不讓他進屋坐坐,泡茶?他如此艱難的到我家爲什麼不親自送他下樓?爲什麼在十多天時間裏不抽空看望他?爲什麼在他去世後沒有問問他的墳在哪兒?……

8、小結:文章到此結束,留給我們的思索卻遠遠沒有結束。社會地位高、經濟條件優越的人往往容易瞧不起卑微者,在常人眼裏作者一家對老王這樣的不幸者卻已經夠關心愛護了,她卻還爲自己做的不過愧怍不安,這也給我們什麼啓示呢?

四、拓展延伸

你知道生活周圍有哪些不幸者嗎,你是平時怎樣對待的?

五、一個瞎眼的乞丐向詩人雨果乞討,他便在乞丐面前的紙牌上寫了一句話:“春天就要來了,可我看不見她!”於是,被感動的路人紛紛把錢放入乞丐的鐵罐......。

我們都只是一個普通的人。要像特蕾莎修女那樣把畢生精力都獻給那些需要幫助人,真的需要聖人一樣的境界。可是我們可以和雨果一樣,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去做一些觸手可及的事情,讓有人在無助的時候可以抓住我們有力的手

下面我們先來觀看一組圖片,和圖片的解說詞。

寫一寫:你的感受。

六、結束語

善良是一種健康,是一種美麗,是我們行走於世間的完美人格。

如果我們同學平時沒有關注過生活中的這些現象,希望以後用我們的眼多關注他們,用我們的心常惦念他們,用我們的手多幫扶他們,讓我們的心靈更加健康、美麗。

八年級語文教案8

教學目標

1、訓練用普通話正確朗讀的能力學習圈點批註的讀書方法。

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3、體會中心與段落層次的關係。

4、通過學習課文引導學生觀察父母的生活與情感,主動爲父母分憂解難。

教學重點

1、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2、體會中心與段落層次的關係。

教學難點

課文2、3兩段對於表達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難點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導入新課,介紹相關文學常識。

2、檢查預習情況,初步感知全文。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課前準備〗在上課前,在大屏幕裏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親》這首歌,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師】(激發情感,創設氛圍)在我的記憶中有這樣幾首歌詞: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險峯萬里它最偉岸,爸爸,親愛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親是兒那登天的梯,父親是那拉車的牛,想兒是一封家書,千里寫叮囑,盼兒歸,一袋悶煙,滿天數星斗。這些飽含深情的話語充滿了對父親的愛戴之情,同時也是父親最真的寫照,

今天,我們就來學一篇文質兼美的紀實散文,其中也刻畫了一位疼愛兒子的父親,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書課題〗

 二、解題

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紀實性散文,也可以說是回憶性散文,本文寫於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廣大讀者所傳誦,多少年來也一直被選入教材,哺育了幾代人。對於這樣的名篇,我們應認真閱讀、學習。

2、作者簡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號秋實。江蘇省揚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創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細膩清麗、意境雋永、於樸素中見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氣息。

三、朗讀訓練

1、聽錄音朗讀(選一段節奏舒緩情調感傷的音樂)

要求:將那些自己讀不準的字標出記號;將自己不能理解的詞語框出來

2、檢查課前預習情況

給加點的字注音(出示課件)

奔(bēn)喪(sāng) 差(chāi)使(shi) 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 妥(tuǒ)貼(tiē) 躊(chóu)躇(chú) 迂(yū) 蹣(pán)跚(shān) 箸(zhù) 拭(shì) 瑣(suǒ)屑(xiè) 晶(jīng)瑩(yíng)

3、朗讀

可以分爲四個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別找不同的小組讀。6段齊讀。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學,圈點批註與整體閱讀訓練。

教學內容和步驟:

圈點批註與整體閱讀訓練

1、閱讀全文,用規定符號進行圈點批註

【師】批註要點

1)、詞語:不能理解的用橫線,認爲用得好的用框框

2)、關鍵語句(或寫得好的語句)用波浪線

3)、有疑問的地方,用括號再加問號

4)、用雙豎線和單豎線劃分文章層次

(這一環節主要用於學習讀書方法,形成不動筆不讀書的'習慣,既是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熟悉,又是個種發現式的學習過程,當然畢竟是初中的學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夠有所批註,不論對錯都是可貴的)。

2、(稍停)找幾位同學簡要說說批註的地方並理由(找成績好的同學,旨在給其它的同學做出示範,教師可在學生閱讀時巡視,找那些批得較好的同學發言。教師可根據此收集反聵信息)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討論講解全文。

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3、體會中心與段落層次的關係。

4、通過學習課文引導學生觀察父母的生活與情感,主動爲父母分憂解難。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論討講解

【討論】1、我與父親最後一次相見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

〖分析〗

(理解記敘的要素)

【討論】2、我與父親是在一種怎樣的背景下見面的?從文中找出寫見面的背景的句子。寫出了怎樣的一個背景。

〖分析〗

①祖母死了

②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禍不單行,家境慘淡)。

設置慘淡環境,渲染悲涼氣氛,與父親在此困境下仍不辭勞苦,爲兒子奔波,與父親對兒子滿腔溫情形成對照,更顯父愛崇高。

【討論】3、文中一共幾次提到了背影?分別給每一次的背影起一個名字。

〖分析〗

①第一段: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舊事,思念父親。

〖板書〗惦記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

親子之愛,情真意切。(爲了兒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買着老邁的步子去兒子買橘子)

〖板書〗刻畫背影,(望父買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羣裏,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淚又來了。

離情別緒,摧人淚下。(黯然銷魂者,惟別離也,可以舉兩個古人的例子:古人荊克刺王前,燕子丹給他送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這是送英雄的別離;再有桃花潭水深千盡,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是摯之這間的別離。而我們這些課文則是親人之別離,更是感人)

〖板書〗惜別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別後懷念,追思往事,寄託思念。

〖板書〗再現背影(別後懷念)

【討論】4、面對着父親蒼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淚,文中一共寫了作者幾次流淚,找出這些語句?

〖分析〗

①課文第二段,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

這是悲哀之淚,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

〖板書〗悲哀之淚

②第六段,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的流下來。

這是感動之淚,望父買橘。

〖板書〗感動之淚

③第六段,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這是不捨之淚,父子即將離別。

〖板書〗不捨之淚

④第七段,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

讀到父親的來信,觸目傷懷,又想起了往昔父親的背影,這是傷心之淚。

〖板書〗傷心之淚

【討論】4、這篇文章的重心在6、7兩段,那麼2、3、4、5段寫的是什麼?不寫不可以嗎?

〖分析〗2、3段介紹慘淡的家境,爲了營造一種悲涼的氣氛。

4、5段介紹父親對我無微無致的照顧,爲了鋪墊我對父親的感情,也就是鋪墊背影。

二、小結

(以討論的方式進行)

【討論】對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幾種看法,你認爲正確的是,簡要說明理由。

A、表現父親疼愛兒子

B、表現父親的生活艱難和老境頹唐

C、表現兒子體諒父親

D、表現父親憐愛兒子,兒子體諒父親,父子之間的美好親情

〖板書〗父子情深

三、佈置作業

1、將預習提示中的詞語的注音和解釋抄寫在作業本上。

2、思考課後第一題。

課後心得:

1、整體閱讀,以語言訓練爲主是上這節課的指導思想,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主要體現這一點,在處理教材時,先讓學生通過聽讀、朗讀等方式從整體上進行充分的感知,並對重要的字詞進行訓練;再對文章的大致內容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之上,進行重點文段的閱讀訓練,着重訓練詞語的運用和關鍵語句的理解。最後對中心與段落的關係進行領會與分析。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採用圈點批註、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

2、爲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和提高效率,採用投影,播放錄音等媒體。

永 久 的 悔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掌握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本文樸實語言中所含的複雜感情。

2.準確認讀課文中疑難字詞,並掌握它們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本文的教學主要從找出文章線索人手,然後圍繞這個線索按照段落順序逐步講解,所運用的方法主要有問題法、討論法、教師範讀、演講法等。

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會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愛,使其懂得審視自己的行爲,珍惜親情,探尋與父母、長輩相處的最佳方式。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學習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本文平實的語言中所飽含的深情。

2.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情感教育。

難點: 1.本文的線索是吃的東西,這一點較不常見,對此應稍作分析。

2文章對母親的描寫不多,卻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學突破 : 對學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說教的方式,可通過演講,引導學生自己明白體會。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查閱資料,掌握作者情況及作品背景。學生準備預習課文,瞭解文章大意,準確認讀課文中疑難字詞,並掌握它們的意思。

第一課時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從文題入手,創建情景,導入課文 ( 1.)講述讓自己悔恨的往事,進入新課學習

2.分析課文第l、2自然段

3.朗讀課文,在教師指導下研讀l、2自然段

4.讓學生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

5.默讀課文,理清文章線索,思考相關問題

八年級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故事情節,體會作者感情。

2.理解父親形象的特點,學習作者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方法。

3.培養學生熱愛父親、尊重父親的感情。

教學重點:

把握故事內容,分析父親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蘊和組織材料的詳略安排。

教學方法:

複述法和研討探究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言

我們每個同學都有一個幸福的家,這個家是你避風的港灣,是你生活的根。隨着我們漸漸的長大,我們的家也在一點點發生着變化,這些變化我想都與深深地印在你的腦海中,成爲了你美好的回憶。那下面哪位同學能夠打開你的心扉給我們講講你的家的故事呢?

二、展示課標及基礎訓練

1.在大屏幕展示本課課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故事情節,體會作者感情。

(2)理解“父親”的形象特點及其意義。

(3)培養學生熱愛父親、尊重父親的感情。

2.檢查生字詞。(多媒體投放)

三、整體感知,把握故事情節

1.學生帶着以下三個問題快速自讀課文

(1)父親爲什麼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子?

(2)父親是怎麼造成的一棟有高臺階的屋子的`?

(3)新屋子造好了父親發生怎麼的變化?

2.學生讀後思考、討論、明確以上三個問題。

四、合作探究,感知文章

1.學生再次細讀課文,並就文中內容提出問題。

2.學生將提出的問題拿到班級同學中進行討論,並得出答案。

3.教師就同學提出的問題及其解答進行指導總結。

4.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老師在提出相應的問題加以補充進一步完善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教師啓發、引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對交流中不太準確的理解,一般不予糾正,留待深入理解文章時解決。)

五、合作研討,把握父親形象

小組研討,後把結果在全班交流。

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六、深入品讀,體會寫法

同學找出本文中關於父親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的句子並朗讀,說說它們的作用。

學生髮言後,教師小節。

七、問題研究,把握主題

這篇小說要告訴我們什麼?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八、拓展延伸

說一說我們自己的父親。

八年級語文教案10

【教學思路】

《馬說》是一篇寓意深遠,寄情深沉,富有啓示作用的古代雜文。教讀本文時,可引導學生從誦讀入手,體會語言承載着的思想情感,並與作者的遭遇感同身受,在受啓迪的同時拓寬思維空間,形成與時俱進的人生觀、人才觀和用人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 熟讀成誦。

⑵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

2、過程與方法:

⑴ 指導朗讀,領會虛詞,品味情感,逐層分析語調變化,當堂成誦。

⑵ 誘導思辨,激發爭論,培養學生勇於質疑、探究、創新的語文素質。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 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⑵ 客觀、正確地把握本文提出的懷才不遇的`問題。

⑶ 形成與時俱進的人生觀、人才觀和用人觀。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⑴ 掌握古今異義詞。

⑵ 背誦全文。

⑶ 正確理解《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難點:

討論有關人生觀、人才觀、用人觀的問題。

【教學方法】

點撥法、誦讀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教學課時】

一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收集、整理材料,做好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掃清字詞障礙,準備相關材料。

【教學過程和內容】

一、導入

1、播放《萬馬奔騰》音樂;展示幾幅馬圖來激活氣氛。

2、請學生說說有關“馬”的成語、名句;

3、請學生講講傳說中有哪些千里馬。

(以對比故事導入)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衣服覆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擡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伯樂把馬獻給了楚王,經過精心餵養,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後來,千里馬爲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了不少赫赫戰功!

千里馬有了伯樂的發現、啓用,經過精心餵養,自然精壯神駿,能馳騁沙場,立功揚名了!但如果沒有伯樂的出現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韓愈寫的《馬說》,一定會讓你對千里馬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解題和作者、作品、背景簡介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本文選自《韓昌黎文集》中的雜說四,作者韓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家。本篇取材於古代伯樂相馬的寓言,借千里馬因無伯樂賞識的不幸遭遇,說明了“欲得士,必須善識士,善養士,善譽士的道理。”表達了對當時社會壓抑人才,摧殘人才現象的控訴,對昏聵愚蒙的達官貴人的譴責,以及沉淪下僚的才智之士的乞求脫穎而出的渴望。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聲情並茂的誦讀全文。

2、老師指導誦讀的斷句、節奏、重讀、語氣、情感表現等。

3、播放錄音,要求學生注意聽好難字的讀音,把握好語調、語氣。

4、學生朗讀課文,討論、探究難詞難句和關鍵句,瞭解全文大意。(掃清文言詞語障礙、積累文言詞彙)

四、再讀課文,深入探究下列問題

1、“千里馬”有哪些不幸遭遇?(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2、誰該對千里馬的不幸遭遇負責?(引發學生強烈的思辨、探究和爭論)

3、“千里馬”、“伯樂”和“食馬者”各比喻什麼?作者對他們的態度怎樣?你的感覺又如何?(學生應感同身受,有感而發)

4、像這樣借寫它物來寄託情感、闡明道理的寫法叫做什麼?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明確託物寓意的寫法;領悟本文的思想內容。)

合作探究爭辯:世上是先有伯樂還是先有千里馬?

五、拓展探究

1、作者認爲“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你同意他的觀點嗎?如果你是千里馬,你只會等別人來發現嗎?如不然你可怎麼做呢?

2、結合當今社會談談如何“多出人才,用好人才,人盡其才”!

六、學生當堂熟讀成誦

七、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以《假如我是千里馬》爲文題,寫寫自己的想法。

【板書設計】

引論: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惋惜) 策之不以其道(託物)

表達:懷才不遇 《馬說》

本論: 食之不能盡其材 (憤怒)

控訴:埋沒人才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寓意)

希望:重用人才

結論: 其真不知馬也。 (諷刺)

千里馬 託物寓意 人才

八年級語文教案11

複習提要

1、 語言積累和運用。

2、 現代文閱讀。

3、 文言文、古詩詞閱讀。

4、 作文複習。

重點

1、 注意辨別字形、正字音、釋詞義,理解語句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2、 整體感知課文,理解文章內容和寫作特色,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學習文言文,生在朗讀、背誦。掌握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理解文章大意,學會翻譯文言文。

4、 學會審題,並結合學習生活實際,選取典型的材料進行作文,學會運用學過的詞語及寫作技巧。

難點:

1、 關鍵詞語的揣摩。

2、 理解一些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3、 理解詩歌的意境。

4、 作文的選材立意。

課時劃分:

1、 積累與運用(1課時)。

2、 現代文閱讀(1課時)。

3、 文言文閱讀(1課時)。

4、 作文(2課時)。

第一課時

複習內容

1、複習本冊學過的生字生詞,掌握音、形、義。

2、複習古詩、名句的默寫。

3、仿寫句子。

4、複習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辨別和運用。

複習過程

一、複習本冊學過的生字生詞,掌握音、形、義。

教師指導學生掌握關鍵詞語,讓學生讀、抄一遍,掌握正確的讀音和拼寫規則,特別注意平常容易讀錯的字音和多音多義字的讀音。

如:

A、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鱗次zhì( )比 風靡( )yùn( )含 tuí( )唐 狼jí( )

二、學生複習要求背誦古詩和名篇。

1、學生誦讀本冊要求背誦的古詩。

2、教師指導學生熟記一些名句,會默寫。

3、掌握重點,理解詩歌的主題思想,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如:

A、商女不知亡國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泊秦淮》

,淺草才能沒馬蹄。《錢塘湖春行》

B、《登飛來峯》一詩表達詩人身在高處的獨特感受的句子是: ,

吟誦《泊秦淮》中“ , ”,詩人杜牧借題發揮,抒發了心中對世風和時局的憂憤之情。

三、明白仿寫的意義及方法。

1、仿句是按照題目已經給出的語句的形式,再另外寫出與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內容不能完全一樣。只要被模仿的是句子的形式,不管是單句或複句,都列入仿句。

2、仿句考查的知識點:

(1)、考查同學們對語法、修辭等知識的綜合運用,要求同學們根據不同的語境和要求,寫出與例句內容和形式相同或相近、意義上有密切關聯的句子。

例如:生活就是一塊五彩斑斕的調色板。希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這道題目從句式上看是陳述句。在修辭上運用了比喻,同學們要注意比喻運用的得體,比喻的藝術貴在創新,要尋找新鮮、活潑的喻體,保持上下文的協調性。如:希望就是一顆永不隕落的恆星。希望就是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

(2)、考查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聯想、想象能力,創新思維能力。

例如:什麼樣的年齡最理想?什麼樣的心靈最明亮?什麼樣的人生最美好?什麼樣的青春最輝煌?鮮花說,我開放的年齡多嫵媚;月亮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燕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陽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該題是問答式的仿寫,在回答上運用擬人的修辭,要求天下們針對性進行回答,有一定的開放度,但是在解題時,要注意結合回答對象的特點。如:我純潔的心靈多明亮;我奮鬥的人生極美好;我燃燒的青春極輝煌。

(3)、是對同學們思想認識水平的檢測,包括道德素質,審美意識、審美情趣,乃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

例如: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樹,就撒下一片陰涼;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潤一方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這道題既是續寫又是仿寫,要求同學們對句子進行仔細分析品味,揣摩出句中所闡明的意義。除了要把握仿句的句式(如果……就……)及修辭(比喻、排比)外,尤其要注意句中所蘊含的思想內容(奉獻精神)。這就要藉助自己的感悟,寫出富有生活哲理、啓迪人們樹立正確人生觀的句子。

四、仿寫練習訓練。

如:仿照例句,另寫一個句子。

例句:沒有泥石的聚積,就沒有高山的巍峨。

沒有 _____________的聚積,就沒有 。

2.仿寫下面劃線的句子。

芳草萋萋,楊柳依依,春景給人的是勃發的踊躍之情。

秋高氣爽,萬山紅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照句子,從“成功/失敗、得意/失意、順境/逆境”三組詞語中任選一組(也可自擬一組)仿寫句子。要求:1句式基本相同;2修辭手法基本相同;3語意通順。(2分)

例:朋友是什麼,朋友是快樂日子裏的一把吉它,盡情地爲你彈奏生活的愉悅;

朋友是憂傷日子裏的一股春風,輕輕地爲你拂去心中的愁雲。

仿:朋友是什麼,朋友是 。

朋友是 。

4.仿照例句,運用比喻,另寫一組句子。(可選擇新的'本體和喻體,句意須前後關聯,字數不一定與原句相同。)(4分)

例: 一棵樹,

是一艘大地的船。

大地的船,

爲春風升起綠帆。

五、練習卷鞏固。

第二課時

複習內容

1、 本冊書中的課內講讀課文。

2、 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內容。

3、 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4、 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

5、 聯繫自己的生***驗,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

複習過程

一、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內容

1、 指導學生再次把握各講讀課文的文章脈絡,理清思路。

如《最後一課》體裁小說,作者都德,法國小說家。本文采用第一人稱,以“我”(小弗郎士)的所見所聞所感爲線索,真實地反映了淪陷區的法國人民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以及爭取祖國解放和統一的堅定意志,表現了法國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1、教師讓明確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會有不同的含義,或更具深刻的含義。

2、指導學生如何去理解在語言環境中詞語的深刻含義。

A、上下文的聯繫。

B、詞語句子的言外之意。

C、作品的寫作背景。

如:《阿里山紀行》

“神木”已遭雷劈,爲什麼“它仍是阿里山的標誌、靈魂”?

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說到了阿里山”,聯繫全文內容,你認爲選文對錶達中心有什麼作用?

(三、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

1、理解作者表達的主題思想,劃出文章中的重點句子,並能結合主題思想有較深的理解。

如:《背影》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點擅長選取表達感情的聚焦點。本文的聚焦點就是“背影”。這張“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愛!”,日常生活中,蘊含父愛的事例還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寫“背影”,正好獲得了以少的材料表達豐富感情的效果。這個聚焦點“背影”留給我們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

文章通過運用抓住“背影”這個聚焦點的寫法,運用樸素的語言,表達了“深深的父愛”這一主題。

2、 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的方法有:

A、 看文章的題目。

B、 看文章的開頭和結尾。

C、 看文章的抒情、議論部分。

D、 分析人物的性格。

E、 綜合各段段意。

F、 分析文章的寫作背景。

這些方法要結合具體的文章去感悟,去理解,去運用,多做專題訓練,才能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

四、聯繫自己的生***驗,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

1、教師在“閱讀與思考”上指導學生,如何結合生活實際去理解文章。

創作源於生活,我們讀到的一些文章,往往好像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似曾相識,甚至有的學生好像自己親身經歷過。這時,我們就可聯繫自己的生***驗,運用正確的觀點和態度,評價文章的真、善、美,發表自己的看法,談自己的感受。

如:《我的母親》

A、四個片段作者是如何安排的?爲什麼這樣安排?(

B、家庭是組成社會的一個細胞,你認爲鄒韜奮成長的家庭環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

五、小結

要提高閱讀能力,一定要多讀,多想,多訓練,運用教師教給的閱讀方法,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課堂上大膽質疑,討論歸納,提高閱讀能力,積極參與。

六、練習試卷鞏固。

第三課時

複習內容

1、 文言文實詞、虛詞積累。

2、 文言文翻譯。

3、 文言文主要內容和寫作特色。

4、 古詩文的朗讀和背誦。

5、 重要的作家作品常識。

複習過程

一、文言文實詞、虛詞積累

文言文實詞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方法解釋,有的可用換字的辦法解釋,這些詞的詞義古今變化不大,容易掌握。但有一些詞的意思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值得我們特別注意,萬萬不可望文生義,以致造成錯誤。這些詞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 古今異義。

有一些詞,隨着時間的推移,現代意義和古代意義已毫無關係,古今意義完全不同;也有一些詞,古義和今義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應該加以注意。

如“乃記之而去” “去”的古義是“離開”,今義是“到……去”。

(二) 一詞多義。

有一些詞,有它本來的意義,另外一些還有引申義,這造成詞的多義現象。

如 “何以都不聞消息”, “都”,“總、竟”的意思。“都不哭”,“全、都”的意思。

(三) 詞性活用。

有一些詞,通常用爲一種詞性,但有時活用爲另一種詞性。

如“子敬素好琴”的“琴”原來是名詞,但這裏用作動詞,解釋爲“彈琴”。

(四) 漢字的通假。

所謂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漢語書面語言裏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如“聖人非所以熙也”“ 熙”通“嬉”,取笑的意思。假借字的產生,大約有兩種原因:第一種原因是本來有一個正字,但是寫書或抄書的人由於一時筆誤,寫成了別一個字,後來相沿下來,得到社會承認,或者由於地方習慣,寫成了另一個字。第二種原因是本來沒有正字,從一開始就借用某一個字。

虛詞的用法比較靈活。

二、文言文翻譯

爲了理解文言文的大意,要先把文言文翻譯爲現代文。把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文必須忠實原文,字字落實。根據文言文與現代文的不同的特點,翻譯時可採取以下幾種方法:

1、加。文言文以單音節爲主,而現代文則以雙音節爲主。有些文言實詞的基本意義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詞上加一個字,變成現代的雙音節詞。

如:“非諮詢不窮其致”的“窮”即“追究”。

2、留。即文言文中沿用至今,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以及人名、物名、地點、官名、書名、年號等專有名詞可按原文予以保留。

如: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是人名,均按原文不變。

3、換。即指文言文中有的詞的意義,現在已改用其他詞來表達,或者有的詞雖然有的詞還用,但已改變了意義,都要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詞語。

如:“但少閒人”譯爲“只是缺少”。

4、省。即指文言文中的一些虛詞,無法用相應的現代漢語來翻譯,如果省略後不影響原義的可省去。

如:“寡人反取病焉”,“焉”語氣助詞,可不譯省去。

5、調。即指文言文中某些特殊的句式,翻譯時要根據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調整語序。

如:“全石以爲底”賓語前置,譯爲“以全石爲底”。

6、補。文言文通常有省略主語、介詞的賓語和量詞等,所以翻譯時,必須補出。

如:“不聞消息”譯爲“不聞(其)消息”

 三、古詩文的朗讀和背誦。

四、重要作家作品常識。如《小石潭記》、《晏子使楚》等。

五、文言文主要內容和寫作特色。

1、老師指導學生複習各單元出現的文言文。

A、重點掌握的字詞。

B、翻譯全文,並重點理解一些句子。

2、配合練習加以鞏固。

3、課後練習試卷。

第四、五課時

教學目標:學會寫話題作文,提高寫作能力。

教學重點:指導寫作方法,引導構思方式。

課前準備:範文兩篇。

 教學過程:

(一)話題作文的概念

話題作文,是用一段揭示語啓發思考、激發想象、限制範圍的一種作文命題形式。話題作文的'話題'就是談話的中心。話題作文就是要求考生根據試題所提供的話題情境和內容範圍,寫一篇或記敘文,或議論文,或說明文,或其它形式的文章。

(二)話題作文的特點

1.話題作文提供的話題一般是考生所熟悉的或應該知道的,對這一話題,學生能有所感觸,能有話可說。

2.所提供的材料是由頭,材料引出劃定的寫作範圍和思考對象,考生可以由材料出發,但又不機械地拘泥於材料,而是要走出材料來寫。

3.話題作文的內容不作較死的限制,要求比較寬鬆,顯得比較寬泛,鼓勵學生解放思想,拓開寫作思路,走出就材料寫材料的狹小空間,表達豐富多彩的內容。

4.文體淡化更爲徹底,在文體的選擇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學生可以根據內容選擇自己最擅長的文體來寫,避免了大家共寫一種文體、單調專一,限制學生選擇的現象。

5.話題作文在表達方式的運用上較爲靈活。文章的字數較以前放得更開,一般不少於600字。

6.話題作文不限定文題,考生可以依據話題材料和自己的選材特點、文體特點自擬題目,展示自己文題的個性。

(三)1.研讀提示語,進行創造性思維

“話題作文”的提示語往往爲寫作方面提供了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提示。這些近乎清楚的“暗示”隱含着各種信息,有利於同學們進行發散思維,創新和想象。研讀提示語要反覆咀嚼,仔細品味,豐富的聯想。

2.選準切入口,確定文章的主題

在總話題的規定下,在諸多的內容中,選擇自己最有感受的,最有話可說的內容來寫。不少學生面對話提往往有一種茫然而無從下手的感覺,怎麼辦?最好的辦 法是“大題小做,以小見大”。

3.確定文體,發揮特長

話題作文的文體往往不限,如此我們就可以根據選材和立意選擇最適合,最有效,自己最能駕馱的文體來寫。比如,如以“誠信”爲話題, “一分病歷”用的是就診記錄的形式,“誠信的自述”用的是自我介紹的形式,“小白兔的朋友們”用的是童話。

4.擬好題目,引人入勝

“話題作文”往往自擬題目,擬好題目,能使文章錦上添花。題目的擬定要根據文體,內容。中心要反覆推敲,儘量要做到簡潔,明確,生動,新穎。“話題作文”一般不能以話題爲題目,因爲這種題目太籠統,更談不上新穎獨到。

話題:溝 通

王生想借鄰居家的斧頭來用。

在去鄰居家的路上,他想,鄰居會把他的斧頭借給我嗎?那個斧頭可是他新買的,他捨得嗎?他本來就不是個大方人,上次我向他借犁,他就說犁壞了。這一次他肯定不會借給我,一把斧頭都不願意借,這個鄰居也當得太無情無義了,以後我要是出點別的事,讓他幫忙,他更不會幫了,這算什麼鄰居!

王生邊走邊想,越想越氣,他怒氣衝衝地敲開了鄰居的門,對鄰居說:'留着你的斧頭自己用吧!'然後扭頭就走了。鄰居莫名其妙地站在那裏。

寫作要求:

王生的問題是出在和他人非常嚴重地缺少溝通,溝通在我們的學習、生活、工作中,在整個社會都很重要,請以“溝通”爲話題,寫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詩歌除外,文體不限,題目自擬。

思路領航

1) 續寫故事。鄰居不知哪裏得罪惡了王生,便追到王生家問個究竟,王生便把自己在路上所想的一切和盤托出,鄰居恍然大悟,趕快解釋並把斧頭送到門上,兩家從此成爲好鄰居並影響了其他人,整個村莊成爲安寧祥和的幸福村。

2) '溝通'是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必要之路,可以想像一篇'雞犬專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故事。比如一個現代人穿越時光隧道到達遠古社會,他遊歷了幾個相鄰而無來往的部落,發現了許多趣事……

3) 從現代社會中人們?“溝通”的態度--某種意義上,溝通亦即開放--對國家、民族發展的作用。

4) 達到相互溝通是人們的良好願望,但生活中有好多事難隧人願。老黃是某局局長,老張是某名牌大學的知名教授,老鞏是演藝界中的大腕,他們三個同住一幢樓中。他們都想進行溝通:有的想利用別人的權力,有的想利用別人的名望,有的凱覦別人的錢財,結果是……

範文:溝通的終結者

關鍵構思

1. 以'終結者'喻指現代科技發展給人們溝通所造成的障礙。

2. 將一代通信技術發展前後人們溝通的情況進行對比。

在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電腦、傳真機、移動電話、網絡等科技產品已廣泛地被人接受,並完全地融入到了人類社會中。當您有事兒要告訴另外一個人時,您可以打電話;甚至可以打開電腦,敲一通鍵盤,給他去個E-mall ……如此之多的聯繫方式,真是讓人眼花繚亂,令人不知所措。但不知您發現沒有,從始至終的交流過程中,您沒有跟一個人見過面,跟一位真正的人說過話,您面對的只是毫無表情的機器。往往地,我們總能看見人們'抱着'電話機一會兒哭、一會兒笑、一會兒叫、一會兒跳;或是在不斷變換畫面的電腦屏幕前大呼小叫,作痛苦狀,作失望狀,作興奮狀……

今天,這些機器的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了,在我們快樂地抱着它們,並漸漸離不開它們的同時,我們面對面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了。

我們曾以我們日益先進的科技水平而驕傲,我們也爲這個年代缺少人情味,缺少親情而苦惱;數字化世界給我們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也讓我們真正體會到了數字那冰冷無情的一面。

我小的時候住在湖北的一個小鎮裏,那時各家都還沒有裝電話,只是靠着串門、聊家常來傳播消息。小夥伴們也都樂衷於打打鬧鬧嘻嘻哈哈的日子。那時的生活並不富裕,但很充實,很有人情味。

現在我來到了北京--一個繁華、擁擠的大水泥城中,卻時常在熙熙攘攘的人羣裏迷失自己,感到孤獨、空虛……

如今的人們情願和千里之遙的陌生人在網上聊個熱火朝天,也不願對近在咫尺的老鄰居問聲你好。

在城市人之間越來越冷漠的時候,網上社區卻越做越火:想找親情嗎?去網上社區;想傾訴衷腸嗎?去網絡社區聊天室;想找朋友嗎?去網上社區交友中心……

我們渴望溝通。但在現實中得不到溝通的他們無奈只好用一種虛幻的交流來慰藉自己那空虛寂寞的心靈。

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在不遠的未來,人們的生活將是什麼樣子:人們不再需要開什麼會議,因爲有了可視電話;人們不再上班,只要在家裏打開電腦上網進入公司的網站便可以了;人們不再上學,網絡會教給學生一切;甚至,人們不必再去相親,因爲,現在網絡愛情就已經出現了……

也許從電話發明的那一刻起,它便註定要成我我們溝通的終結者……

八年級語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1、 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的感情。

2、 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文章主旨。

重難點:

1、 品味語言。

2、 理解文章主旨。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孩子,一隻遞給老人;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朝霞,一隻遞給晚霞;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歷史,一隻遞給將來;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早春,一隻遞給金秋……

同學們,你們想體驗這“愛的感動”嗎?請打開課本22課《散步》。

二、朗讀課文。

1、 朗讀要求:流暢、有感情。

2、 讀後解決生字新詞。

3、 初步感知課文。

這篇課文寫了一家祖孫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反映了希望一家祖孫三代互敬互愛、幸福和諧的主題思想。

三、研讀課文。

1、“我們在田野散步”。這一句中的“我們”指誰呀?

(指“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我的兒子”。)

2、請大家反覆讀一讀,你能讀出什麼感情?

(自豪感、幸福感)

3、 是呀,三代四口在田野散步,這多麼讓人羨慕呀!家有老人是福氣呀!除了一家之主“我”之外,誰被排在前面介紹?

(是我的母親)

4、“我”的母親被排在前面,看來,“我”這個兒子是很敬重母親的,母親在家裏是有地位的,不是可有可無的角色。請同學們再看一下句,“母親,本不願出來的”,這一句有個“本”字很有意思,請大家揣摩這個“本”有什麼意思?

(這個“本”字意思是說原先有想法,後來又改變了。)

5、母親改變主意,是因爲誰?

(“我”)

6、那“我”的意見被母親接受了嗎?從哪一句可以看出問題的答案?

(“母親信服地點點頭”。這一句,表明母親認可兒子的規勸,接受了兒子的建議。)

7、當兒子的不勸也罷,反正母親也不想散步,可兒子爲什麼要勸呢?

(兒子希望母親多走走,對身體有好處。)

8、“子欲養而親不待”,意思是兒子能夠贍養父母的時候,親人已經死了,等不到了。文中的兒子不希望有這樣的遺憾,所以把母親給動員出來了。看來,沒有對母親的那份愛,就沒有母親的“散步”。再來看看,一家人散步高興嗎?你們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這種高興呢?

(“這南方初春的 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9、這都是景物描寫呀,沒看到有高興的心情呀。

(一切境語皆情語。這麼優美的新綠,春天裏這麼動聽的水聲,渲染出來的就是歡欣,就是高興,這是寓高興之情於美景之中。)

10、“我”的母親是幸運的,能和兒孫一道享受春天的美景。爲什麼說是“幸運”的呢?

(“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有熬過了一個嚴冬。”這說明母親身體不好,活過來很不容易。)

11、老師再想提幾個問題,你從那幾個字看到母親活過來很不容易?

(“熬”這個字有艱難地撐着的意思。“太遲”的“太”字和“春天總算來了”一句的“總”字寫出了環境的惡劣。)

12、是的,生老病死這是誰也無法抗拒的規律。作爲晚輩,要真誠地善待他們,少一些“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文中的“我”就做得很好,讓我們感動,你看到了嗎?

13、看到了,“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老師想問一下,文中的“背”字能否改爲“抱”字,一個“背”字可以看出“我”怎樣?

(“我”考慮問題周到。)

14、上面的內容看出了晚輩對老人怎樣?(孝順、尊老)那老人給我們的印象又是怎樣的呢?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現出來?

15、總結。這篇文章寫的事令人感動,在“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這個行動中,老師看到了一個詞,那就是“尊老愛幼”,在兒子背母親這個行動上,老師看到了一個大大的“孝”字。從“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我們感受到了老人對孫兒的慈愛。尊老愛幼這傳統美德得到了完美地詮釋,令世人感動!

四、作業。

八年級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道理。

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初步瞭解議論文圍繞中心逐層展開論述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與講練結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創造性思維重要性。再生活中有意識的開發自己培養創造能力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學難點

議論文圍繞中心逐層展開論述的方法。

課前準備

1. 預習課文,掌握頁下注釋,思考課後“探究練習”中的問題。

2. 三個回形針,一張卡通紙。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出示圖片)你在圖中看到了什麼?

設問:1+1=?

學生自由發言,課件提示:

一把鋸子 + 一片森林 = 一片荒漠…

一支筆 + 一張紙 = 一幅畫、一首詩、一首歌、一個世界…

一個李白+ 一壺酒” = 詩百篇

… …

我們只要調整一下思維模式,就會“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異乎尋常的答案。今天,我們來學習《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羅迦費因格及其作品簡介

羅迦費因格,1948年生,當代美國實業家、學者、創造學家。曾任加利福尼亞創意顧問。著作有《當頭棒喝》、《創造性紙牌》 等。“唯一真正快樂的人們是兒童和富有創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明確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學習議論文圍繞中心逐層展開論述的方法,

進而複習舉例論證方法。

能力目標:

提高獨立閱讀、認真探究、積極討論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創造性思維的重要,

在生活中有意識的開發自己的創新能力。

3、檢查預習

汲取(jí)吸取。汲,從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dì)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動搖。

鍥而不捨(qiè)刻一件東西, 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恆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樣子。

不言而喻(yù)不用說就可以明白。

持之以恆(héng)有恆心地堅持下去。

三、默讀課文,自主探究,思考下列問題:

(1).“不滿足於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 爲什麼?

(2).“尋求第二種答案”的途徑?

(3).創造性思維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4).發揮創造力的關鍵是什麼?你有這方面的經驗嗎?

(5).找出課文中的舉例論證,並分析其作用?

(6).區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造力,主要根據之一是什麼?

教師點撥:

⑴只有這樣纔會激發人們的去思索,去“尋求第二種答案”,纔有發明創造

⑵有賴於創造性的思維

⑶①學識淵博,精通各種知識

②有探求新事物,併爲此而活用知識的態度和意識

③持之以恆的精神和毅力

⑷在於如何運用知識。

⑸列舉約翰古登貝爾克發明印刷機、排版術的事例以及羅蘭布歇內爾發明交互式乒乓球遊戲的事例

作用:舉例論證創造性思維必須有探求新事物,併爲此而活用知識的態度和意識

⑹主要根據之一是,擁有創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

四、文章小結:

論證中心:怎樣才能成爲一個有創造性的人?

論 證 過 程: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確立創造性思維方式——擁有創造性思維必需的要素

——堅信人人都有創造力——創造性人才必備的條件

五、擴展練習:

1、請把你所崇拜的富有創造性思維的偉人介紹給大家。

貝多芬:

他幼年早慧,在年輕時就確立了作曲家的地位。也許是命運的捉弄,在人生最輝煌的時刻,他卻失聰了。但是,在這之後的八年中,他依舊繼續着音樂家的生命,大大發展和改變了古典音樂 。他是德國最偉大的樂曲家之一,創作了如:《英雄》、《命運》、《田園》等交響曲,《月光》、《熱情》、《黎明》等鋼琴奏鳴曲。

莎士比亞: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戲劇家、詩人。他重要的喜劇作品有《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皆大歡喜》、《第十二夜》等;歷史劇《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四大悲劇《哈姆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莎士比亞被馬克思譽爲“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在過去的幾千年人類歷史中,最獨領風騷者爲成吉思汗,而最具才華者是莎士比亞。”

偉大的`德國詩人歌德有一句名言“說不盡的莎士比亞!”

中國戲劇家曹禺曾讚歎:“莎士比亞是一位使人類永久又驚又喜的巨人!

愛因斯坦:

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科學革命的旗手。他從小腦中就充滿許多奇思妙想,例如4歲時就奇怪爲什麼羅盤針總是轉向南方?它周圍有什麼東西推動它?

愛因斯坦是人類歷史上最具創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開創了物理學的四個域: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宇宙學和統一論.

他是量子理論的主要創建者之一.他在分子運動論和量子統計理論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貢獻. (其餘略。)

2、認識了這麼多的偉人,他們因爲富有創造性思維而成功,那麼怎樣才富有創造性思維呢?談談你的理解。

3、發揮你的創造力:

兩個三角形(可以任意縮放和擺放)可以拼成什麼形狀?

六、佈置作業:

1、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正如羅迦費因格所說的“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請你以不同角度從《龜兔賽跑》的故事中提煉觀點。(至少兩個)

2、一個寒冷的冬天,紐約一繁華大街上,有一個雙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掛着一塊牌子,上面寫着:“自幼失明”。從他身邊經過的人都裝着沒看見似的走開了。有一天,一個詩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詩人乞討。詩人說:“我也很窮,不過我給你點別的吧!”說完,他便隨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寫了一句話。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捨。後來,他又碰到那詩人,很奇怪地問:“你給我寫了什麼?”那詩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寫的句子 :

你們猜:詩人給乞丐寫了一句什麼樣的話?

教學反思:

1、本課時以創造性思維爲核心,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着手,激發學生的興趣,建立“我具有創造性思維”的自信,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朝創造型、創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長。

2、導入部分新穎有趣,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

3、學生活動設計比較合理。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學習活動,在閱讀思考表達中進步。學生活動的部分他們都表現得很好。貝多芬、愛因斯坦、莎士比亞等人的創造性成就由學生來介紹,既有利於發掘他們的知識儲備,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你有過這方面的經驗嗎?”“如何成爲一個有創造力的人?”引導學生談自己的經歷與感受,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創造性思維。

4、補充了很多創造性思維的事例,幫助學生理解並聯系自身。

5、聽讀課文不必要。學生一邊聽讀,一邊思考問題,一邊還有自己的默讀進程,有一心多用之嫌,不如由學生自由讀。

八年級語文教案14

課題《列夫托爾斯泰》

課型:周次:第二週授課時間:

教學目標

1.識記重點字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2.體會肖像描寫的作用

3.瞭解托爾斯泰豐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教學重點

體會肖像描寫的作用

教學難點

體會肖像描寫的作用

課前準備

熟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佈置學生查閱作者、托爾斯泰生平傳記和作品,以及有關資料,尤其是對托爾斯泰的思想變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瞭解

教學媒體

多媒體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時間安排

導入新課:

19世紀俄國最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以其不朽的`著作贏得了世界廣大讀者的廣泛關注。對於他,我們一直只聞其名,未見其人。你想知道他的外貌嗎?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是怎樣用入木三分又妙趣橫生的文筆描繪出一幅世界級大文豪托爾斯泰的肖像畫的,請你跟隨作者的筆端,來解讀托爾斯泰的那雙智慧的眼睛,進而感悟他的人格魅力。

學生交流資料:

介紹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傳記作家,出身於富裕的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後去世界各地遊歷,結識羅曼曼蘭和羅丹等人,並受到他們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從事反戰工作,成爲著名的和平主義者。二十年代赴蘇聯,認識了高爾基。1934年遭納粹驅逐,先後流亡英國、巴西。1942年在孤寂與感覺理想破滅中與妻子雙雙自殺。教師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引導學生交流所查資料並做簡要概括

交流資料1分鐘

5分鐘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時間安排

介紹列夫托爾斯泰:

19世俄國最偉大的作家。出生於貴族家庭,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1840年入喀山大學,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啓蒙思想家影響。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幾年軍旅生活不僅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而且爲以後在其鉅著《戰爭與和平》中能夠逼真地描繪戰爭場面打下基礎。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其成名作:自傳體小說《童年》(1855)、《少年》(1857),這些作品反映了他對貴族生活的批判態度,“道德自我修養”主張和擅長心理分析的特色。從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義貴族立場主張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莊園試驗失敗的過程。

八年級語文教案15

一、課文的類型:精讀課文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習抓住人物特徵細緻描寫的方法。

(2)品味樸實簡潔的語言。

(3)初步學會欣賞敘事散文。

2、方法與過程:合作探究式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深切的父愛,淨化自身,淨化靈魂。

4、德育目標:

教育學生心存愛意,理解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關心他人。

三、教學重點:

1、四次背影、四次流淚的描寫作用。

2、感受深切的父愛,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難點:

文中父愛的體會及主旨的體現

五、課前的準備:

1、製作課件;

2、準備電腦、投影儀

六、教學課時的安排: 共3課時(其中機動1課時)

七、教學步驟:

第1課時

主要內容: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入題:課件投影1

同學們!我想你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唱一歌唱母愛的歌,你們說是哪一首歌呀?(《世上只有媽媽好》),母愛是最偉大的,可你們知道嗎,父愛也是最了不起的。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父愛如山”,到底這句話是對還是不對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第7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二)起近作者學點文學知識:(課件投影2)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蘇省揚州市人,散文家、詩人、學者。 名篇有《綠》、《春》、《荷塘月色》。作品收在

《朱自清全集》裏。

《背影》是記實散文,寫於1925年。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述的那一回,想起來跟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

學習時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目標呢?

(三)明確學習目標:

投影3: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蘊含的父子深情。

2、理清文章結構層次,理解背影的線索作用。

3、學習本文抓住人物特徵刻畫人物的方法,品味樸實簡潔的語言。

二、檢查預習:(投影4)

2、指學生導讀準字音:(投影5)

3、指導學生理解詞語:

根據詞義寫出詞語

(1)因爲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蹣跚)

(2)紛紛落下的樣子。(簌簌)

(3)亂七八糟的樣子。(狼籍)

(4)細小而繁多(的事)。(瑣屑)

(5)衰頹敗落。(頹唐)

三、整體感知課文

(一)朗讀課文:——播放朗讀

(二)思考問題討論問題:

投影7—9:

1、本文寫的主要事件是什麼?

(父子浦口送別)

2、全文共寫到父親幾次背影的?課文的結構是怎樣的?

以“背影”爲線索組織材料,

第一次(在第1段):懷念父親 惦記背影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買橘 刻畫背影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 惜別背影

第四次(在第7段):別後思念 再現背影

全文脈絡清晰,結構嚴謹。

3、爲什麼要多次描父親的背影呢?(爲了突出父疼子)哪一次寫背影最具體呢?(第二次)

讓學生齊讀課文第六段

4、本段運用了哪些方法來描寫父親?爲什麼寫得這樣詳細呢?

歸納:投影10—13

四、小結:

在你的生命過程中,父母的關愛一直陪伴在身旁,請你隨時留意,一定會有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片段。

五、作業的佈置

1、完成課後習題“一1”

2、熟讀課文,找出文中你覺得寫得精彩的文段,並說說理由。

六、板書設計:

四 第一次(在第1段):懷念父親 惦記背影 父疼子

次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買橘 刻畫背影 背

描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 惜別背影 影 子愛父

寫 第四次(在第7段):別後思念 再現背影

七、教學反思

第2課時

主要內容:精讀課文第二部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開始學了朱自清的《背影》,感知了文中的內容,瞭解文中對背影的描寫,本節課我們再繼續來學習。

二、舊課複習:

請根據課文填空:(投影9)

我看見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 到鐵道邊,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 過鐵道,要 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 着上面,兩腳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 下來了。

歸納段意:買桔子送別

三、問題探討:(投影)

1、朗讀第六自然段。思考:本段從哪些方而來描寫父親?先勾畫出相關的詞語或句子,再想一思這樣寫有何作用?

明確(投影11—23):

(1) 外貌:

○1父親的穿戴:黑、深青 。 作用:表明家境不好,心情憂傷

○2父親的體態:肥胖。 作用:表明行動不便,艱難。

(2)動作:

○1走路的姿勢:蹣跚 作用:年紀較大、腿腳不便

○2爬月臺時的動作:攀、縮、傾 作用:行動不便、步履艱難

 

; (2) 語言:

老師點評:這四句話都很簡短,意思也很平常。這樣簡短平常的話是否缺乏感情?不是,樸素的言語中往往含有深摯的愛意;平淡的話語裏往往隱藏着不平靜的心情。

內 容 包含的感情

兒子

上車

前 “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父親當時急於謀事,在生存的巨大壓力之下,憂心如焚,但是兒子在他心目中高於一切,惟恐兒子路上有什麼閃失,所以最後決定還是由自己親自送。

“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動。” 父親已經把兒子送上車,已經關照得無微不至,兒子也勸父親可以走了,而父親還覺得沒有儘夠心意,看見站上有賣橘子的',便要去給兒子買橘子。過鐵道不容易,自己受點累,能讓兒子受用,他是心甘情願的。他還生怕兒子跟着出來,忘了行李。父親的關懷真是無微不至。

兒了

上車

後 “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兒子回到北京來信報平安,才能放心。

“進去吧,裏邊沒人。” 走了幾步就回頭,可見心裏還是惦記着兒子,依依不捨。又想到兒子所帶的行李,叫兒子小心,什麼都爲兒子着想。

老師贈言:真理是樸素的。

小結:同學們寫作時,要善於用樸素的語言寫出深摯的情感;選材時,也要善於選擇那些平常而又飽含深情的素材。

過渡語:

有人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對兒女的恩情!下面我們再一同來感悟一下作者所寫的“父親送我上車”時的情形。

2、質疑:(投影24)

(1)父親在怎樣的情況下送我上車的?

(2)如何理解文中兩次“聰明”?

(3)父親穿的是用什麼做的衣服?我穿的又是用什麼做的大衣?從這穿的衣服說明了什麼?

(4)作者這樣寫父親送我上車有什麼意義?(爲寫背影作鋪墊)

3、閱讀最後一段後,探討:(投影25、26)

(1)課文結尾寫父親的背影,是在“晶瑩的淚光中”,這是爲什麼?

父親信上說到了“大去之期”,說明他的身體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親對自己的許多好處,想到父親的背影,作者不禁淚如泉涌。

(2)“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能與他相見!”

課文最後又寫到父親的背影,有什麼作用?

■ 這個“背影”寄託着作者對父親的深沉的思念,

■ 寫思念,是爲了烘托父親的愛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題。

4、文中到底寫到幾次流淚?這幾次的所流之淚有何不同?

投影27:

(四次流淚:悲哀之淚;感動之淚;感傷之淚;傷心之淚)

四、小結:

從這一文我們可以感受到:

世間的愛千萬種,

惟有父母之愛最無私。

時間的長河可以帶走一切,

但帶不走父母的愛。

它已深入我們的骨髓,

溶入我們的血液。

這愛留在我們的心中,

時刻溫暖我們的生命歷程。

朱自清的這篇散文處處都流露出濃濃的父子之新,難怪朱自清父親讀《背影》有言:1928年,我家已搬至揚州東關街仁豐裏一所簡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開明書店寄贈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書本,不敢怠慢,一口氣奔上二樓父親臥室,讓他老人家先睹爲快。父親已行動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鏡,一字一句誦讀着兒子的文章《背影》,只見他的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請同學們課後,再去認認真真地反覆閱讀,體會文中流露出的情感。

五、作業的佈置:

1、完成課後習題

2、寫你父親(或母親)送你上學的一個“背影”或一個場面。

3、課外閱讀幾篇寫父愛,母愛的好文章,寫一篇讀書筆記、

六、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