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 雁門太守行 》(九年級語文下冊)

《 雁門太守行 》(九年級語文下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4W 次

 教學目標:

《 雁門太守行 》(九年級語文下冊)

1、掌握詩歌的內容並背誦全詩。

2、品位詩歌意境,領悟詩歌主題。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教學難點:

領悟詩詞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 匯入新課

由古代寫戰爭的詩歌匯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 王昌齡.)葡桃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涼州詞 王翰)《木蘭詩》《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青青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

  二、簡介作者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少有詩名,曾受到韓愈的賞識。27歲病逝。今存詩240餘首,藝術上,他熔鑄了前代積極浪漫主義的傳統,以奇特的想象,濃豔的色彩,瑰麗奇峭的語言,形成了他幽冷濃豔、虛幻荒誕的獨特風格,在中唐詩壇上獨樹一幟,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李長吉歌詩》傳世。

  三、解題

《雁門太守行》是樂府舊題,唐人的這類擬古詩,是相對唐代“近體詩”而言的。它有較寬押韻,不受太多格律束縛,可以說是古人的一種半自由詩。

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叛亂此伏彼起,發生過重大的戰爭。如史載,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軍攻打易州和定州,愛國將領李光顏曾率兵馳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衝擊吳元濟叛軍的包圍,殺得敵人人仰馬翻,狼狽逃竄。

從有關《雁門太守行》這首詩的一些傳說和材料記載推測,可能是寫平定藩鎮叛亂的戰爭。

  四、分析課文

1、講解字詞。

①黑雲:烏雲,這裡兼指戰雲,形容敵軍攻城人多勢眾。

②城:雁門郡城關,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來被稱為易水的不止——處,詩人借用,不一定實指,使人聯想到荊軻的《易水歌》。

2、朗讀課文,感知課文

《雁門太守行》詩人選取三個畫面描寫軍旅生活:一個在白天,表現官軍戒備森嚴;一個在黃昏前,表現刻苦練兵;一個在中夜,寫官軍出其不意的襲擊敵人。尾聯以抒寫官軍全體將士心願的方式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政治立場:維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詩中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傳情,作者簡直就是一個高明的畫家。

3、問題探究

理解重點句子

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首句是說黑雲高壓城上,城像力量就要被摧毀一般,雲隙中射出的陽光,照在戰士們的盔甲上,閃現出一片金鱗,這是描繪敵兵壓境,危城將破的情景。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黑雲壓城城欲摧”,一個“黑”字已感氣氛沉重,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凶猛,軍情緊急,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敵軍壓境圍城如此凶猛,則我軍只有殺出重圍,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鱗開”,在色彩和形相上與上句形成強烈對比,明含欣喜、讚美之情,“甲光”一詞與黑雲相對,這裡當然是指我軍,顯示守城壯士雄姿英發,,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雲變幻,一縷日光從雲縫裡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銳,嚴陣以待,表現邊塞將土守危城,愈壓愈堅的英雄氣概。這裡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據說王安石曾批評這句說:“方黑雲壓城,豈有向日之甲光?”楊慎聲稱自己確乎見到此類景象,指責王安石說:“宋老頭巾不知詩。”(《升庵詩話》)其實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能等同起來,敵軍圍城,未必有黑雲出現;守軍列陣,也未必就有日光前來映照助威,詩中的黑雲和日光,是詩人用來造境造意的手段。

一、二兩句寫圍城與突圍,構成一個意義單位。以下八句寫乘勝追殺,直至兵臨易水,是又一個意義單位。“

三、四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驚心動魄的戰鬥。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鳴響起來。顯然,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正在進行。“角聲滿天”,以虛寫實,勾畫出戰爭的規模。敵軍依仗人多勢眾,鼓譟而前,步步緊逼。守軍並不因勢孤力弱而怯陣,在號角聲的鼓舞下,他們士氣高昂,奮力反擊。“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應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從突圍至此,戰鬥從白晝持續到黃昏,雙方互有殺傷。(燕脂夜紫)緊承“角聲”、“秋色”描繪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見戰血;於“紫”前加一“凝”字,更強化了這種聯想,是說戰血夜凝,是描寫激戰後的光景 。在這裡,詩人沒有直接描寫車轂交錯、短兵相接的激烈場面,只對雙方收兵後戰場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極富表現力的點染:鏖戰從白天進行到夜晚,晚霞映照著戰場,那大塊大塊的胭脂般鮮紅的血跡,透過夜霧凝結在大地上呈現出一片紫色。這種黯然凝重的氛圍,襯托出戰地的悲壯場面,暗示攻守雙方都有大量傷亡,守城將士依然處於不利的地位,為下面寫友軍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鋪墊。

後四句寫援軍的活動。“半卷紅旗臨易水”,“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悄然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半”字最為傳神,直陳了戰爭的殘酷、持久。)“臨易水”既表明交戰的地點,三字又巧妙地昇華了將士們慷慨抗敵報效國家的豪情。人們由此可聯想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易水悲歌,這是何其悲壯、慘烈!

接著描寫苦戰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鬥。無奈夜寒霜重,連戰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鼓聲不起,主將誓死,正是這種嚴峻形勢的反映。“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至於快戰的結果如何,卻讓讀者去想象。詩人運用特殊的藝術手法表現獨特的藝術想象,或用象徵,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虛見實、以聲顯形、以部分代全體,給讀者留下了過於廣闊的想象空間,所以讀者的理解因人而異。

尾聯,黃金臺是戰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築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天下士。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主將為報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決戰,寸土必爭,奮死抗敵,報效朝廷的決心。“玉龍”,唐人用以稱劍。 黃金、 白玉, 其質地和色澤, 都為世人所重。“龍”,是古代傳說中的高貴動物,“黃金臺”,是求賢若渴的象徵。詩人選用“玉龍”和“黃金臺”造型設色,創造出“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詩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將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賢才的美德,都給讀者以強烈而美好的感受。

五、全文小結

李賀的詩,用詞新奇、構思獨特、想象豐富、色彩斑斕、風格怪異。這首詩描寫一場慘烈的戰爭:孤城被敵軍團團圍困,危在旦夕,將士浴血奮戰誓死抵抗。增援部隊趕到,但敵軍強大,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但將士們毫不氣餒,奮勇衝殺,表現了為國效命戰死疆場的英雄氣概和獻身精神。“黑雲壓城城欲摧”常被用來形容邪惡勢力猖獗,形勢嚴峻。

這首詩讚頌了戍邊將士的戰鬥意志和誓死報國的決心。

一般來說,寫悲壯慘烈戰鬥場面不宜使用表現濃豔色彩的詞語,而李賀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濃豔,它們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作者簡直就是一個高明的畫家,特別善於調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傳情。此詩中造語濃豔,如“黑,燕脂,紫,紅,金,”等,極力渲染氛圍。

  六、佈置作業

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板書設計

雁門太守行

李賀

(1)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品抒發的感情;

明確:描繪將士們艱苦卓絕的戰鬥場面,讚頌將士們奮勇殺敵的英雄氣概和誓死報國的愛國情懷。

(2)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詩歌。

明確:一、二句“緊張,壯烈”

中間四句“凝重,悲壯”

最後兩句“堅定,豪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