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篇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8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篇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

語文,因情感的滋潤而變得春意盎然。在語文教學中,觸發學生情感,使學生對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油然而生熱愛、嚮往、追求的慾望,是提高審美情趣的重要手段。這堂課,我想構築的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情感化生活化的語文課堂,採取相應的教學手段,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教師充滿情感的教學中始終處於憤悱狀態,從而和文本和作者和教師激起情感共鳴。

在本課教學中,我認爲最成功的一點就是用情境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嘗春酒——品春酒——回味春酒”三個環節。三個環節,環環相扣,逐步引領着學生體悟文章的情感。首先,在舒緩的“思鄉”主題音樂中,學生通過深情的朗讀,能很快融入課文特定的情境,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從而對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其次,在品春酒這個環節中,我設置了“我喜歡_____因爲_____。”的句式,讓學生活動起來,真正從課文之中去發掘去品去味體悟作者濃濃的鄉愁之情。第三,回味春酒,介紹作者生平時,我把它放在學生已體驗了蘊涵在春酒中這些美好豐富的情感後,已品嚐了這充滿道地家鄉味的“春酒”後,希望作者思鄉難回的感傷情緒能瀰漫在他們的心間,讓故鄉一步步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爲了加強學生對故鄉情結的進一步的感悟,我泛讀了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在感傷的.旋律中,讓情感的渲染達到了一個高潮。最後,拓展訓練中,讓學生仿寫“故鄉的情節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回顧整節課,雖然完成了教學內容,但還存在着一些不足,讓我對這節課的教學有了一些反思:

一、教學環節的銜接處理不夠自然。課堂環節的緊湊、自然,更能突出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凸顯教師紮實的教學能力。在課堂中,我忽視了教學環節的銜接,處理略顯生硬。

二、教學中,學生朗讀不夠充分。語文課堂少不了讀書聲,有了朗朗讀書聲的課堂,纔是真正的語文課堂。由於學生的朗讀不足,才導致了在後面環節中學生的活動雖熱烈卻不夠深入。

三、課堂活動中,學生對文本的發掘不夠充分。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悟那份故鄉情結是蘊涵在春酒中的另一種滋味,它讓春酒的味道變得更醇厚,而生活中任何一個細節如果蘊藏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都是一杯香甜的“春酒”,讓這些蘊涵其中的美好情感真正地成爲豐富學生情感世界的活水。而在本節課的活動中,學生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僅能把握語言的文本意味,對於隱藏在語言文字背後的情感意蘊體會不夠,這主要基於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引領不足。

淺陋的思考但卻是我最真實的心聲。懇請得到各位同行的熱情指教,同時對給予我鼓勵、支持和指點的教師們致以最真誠的感謝。我知道這些言辭已化爲一束溫暖的光,照亮我執着前行。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2

1、本文我上了兩次。第一次我以朗誦入題,學生沒有被感染,這樣,在情境創設不夠的情況下,學生難以理解一個離異的媽媽對孩子的那種牽腸掛肚,欲哭無淚的悲情。所以朗讀時讀不出母親的悲哀與痛苦。而第二節課我在導語設置上注意創設情境,用了一個故事來導入,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課堂的氛圍就遠遠超越第一節課。

2、課堂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三者之間的交流,一味地注重討論分析,往往會使課堂表面熱熱鬧鬧實際上卻收穫甚微。因爲學生的交流失去了導向,出現了漫無節制的空談散講。我想學生的討論應該在情感的體驗中自然完成,讓文章的情打動他們進入作者的心靈。

3、備課不僅要備文本更要備學生,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與體驗應該建立在他們的品讀與感悟的基礎之上,只有讓學生把文本讀深讀透,才能讓他們的心扉與讀者的`心靈相通,課堂的高潮在這個時候纔會水到渠成的出現。爲了完成教學環節而脫離學生的教學設計是一定要失敗的。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3

本文以其大氣的文風和高尚的境界多少年來備受各種版本語文教科書的青睞。也許,正因爲它在教科書中歷經的時間太久,所以關於這篇文章的教法好像不知從哪一天起就被定格了。本教案在借鑑傳統教學優點的同時力圖打破常規。注重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和個性解讀,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一、基礎積累紮實:在教學中注重了基礎知識如注音、釋詞和句子翻譯。無論是課前預習還是當堂檢測都注意了這一點。文言文的學習必須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這是學習文言文的根本,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石。文言文教學無論經歷怎樣的.改革都不能忽視字詞教學。

二、思維訓練求深:本設計在注重學生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的同時,又注重提高學生的理解和鑑賞能力。

在教學流程六[品味探究]第2題“對自己喜歡的句段進行評析”,這是一道鑑賞題。初中生應該具備初步的語言評析能力,即運用一定的評析方法對句段進行賞析。在這裏,我注重了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提示學生幾種主要的評析角度。

[品味探究]第3題“文中表達作者人生態度和追求的句子有那些,說出來並談談你的理解”。這道題首先必須交給學生:能表達作者人生態度和追求的句子一般在文章開頭或結尾,常用議論或抒情的表達方式。同時,還得提醒學生注意共性化閱讀的問題。

學法指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非常必要。它會給學生語文學習以方向,讓他們有“法”可依。語感對於學好語文固然重要,語言技巧和方法對於語文能力的提高同樣不可忽視。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4

古詩詞教學人物,個人認爲宜通過指導學生誦讀和賞析文章兩種途徑來完成,教師不宜講授得過細,應該傳授一些方法,並注意示範、指導。基於這樣的想法,在課堂組織教學時,便依照讀—品—析—背的流程與學生共同賞析詩詞。學生在課堂上也能積極發揮主體性,參與討論,其中時有精彩賞析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5

《蘆花蕩》主要寫了一個老英雄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個老頭子撐着一隻小船,在白洋澱無數次地穿過敵人的封鎖線,爲游擊隊運輸糧食、護送幹部、他不帶一支強,只靠那隻靈巧的篙和魚鷹似的游水身手,在萬畝水塘裏穿越,從未發生意外,靠了他,游擊隊才維繫了澱裏澱外的交通聯絡。但又一次他護送兩個女孩在夜間穿越封鎖線時,撞上了敵人的小火輪,一個女孩負了傷。這個打擊差一點使他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力量,但他發誓要爲女孩報仇。這篇小說很有傳奇色彩,人物形象鮮明,環境描寫也別具一格。

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遵循了語文的學習規律,突出了對學生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的培養。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轉化成學生的自身體驗,以人物心理的揣測爲主要方式,讓學生的感情得以昇華。在這一方面我設計了“想象體驗”環節,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老魚鷹”因沒有圓滿完成任務而發生的複雜心理時,學生討論得很積極,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在語文素養方面,我抓住了本文是敘事性作品的特點,重在敘述故事情節和分析人物形象,將“老魚鷹”的英雄事蹟和鮮明的個性流露無遺。

在閱讀方面,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提高默讀的速度和默讀的質量,更重視培養默讀的技能。閱讀的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在從局部到整體,從感性到理性,從閱讀教材到自我體驗,啓發學生積極參與。閱讀實現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過程,在進行局部的精讀,先從一般性的'簡單內容開始,再到深層次的思想內涵類的深度閱讀,最終能夠拋開教材進行課外閱讀,自我體驗,內化爲學生自身的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我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體驗性、發明性的閱讀,深入貫徹學生爲本的教學理念。在學法指導上,注重引導學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力求使學生能夠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在教本課的景物描寫時,讓學生摘抄自身喜歡的句子進行品味研討,尊重學生的獨特的體驗,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拓展延伸環節設置的問題“課外閱讀《蘆花蕩》的姊妹篇《荷花澱》比較兩篇文章有何異同?”這樣設置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體現語文廣泛的外延,體現大語文的觀念。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6

收穫是:

1、備課首要的是備知識,老師對課文的分析理解及要傳授的語文知識,要了如指掌。對於知識,教師要自成體系,這樣教學過程纔會循序漸進。

2、課堂提問要有梯度,使學生每次回答起來都不覺得太難。

3、有學生不會的知識,及時講解;有學生遺忘的知識,及時提醒溫習路徑。如:說明方法,學生不容易明確。老師先提示學生看說明方法列表,等學生用排除法判斷準確後,再詮釋一下說明方法的表達作用。

4、及時小結,注重前後學習內容的`相互照應。如:先分析4-6段,分別總結說明元素,比較兩座橋的異同。然後分析1-3段,聯繫前面的內容總結文章主要部分的思路。歸納9-10段內容後,再聯繫全篇總結文章內容、構思、以及說明元素在其中的呈現方式。

5、利用好教材配套習題進行拓展延伸。如:重視對練習四提供的材料與課文對應內容進行比較思考。

不足之處是:在整堂課上,我意在培養學生初步閱讀學習說明文的能力,故課文的相關拓展沒有涉及。再有就是多媒體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對我的講解和同學們的回答造成了束縛,因爲我的預設答案,使得課堂師生銜接不夠自然。

今後需改進的措施:課文的講解不能僅限於講清楚的階段,可適當給學生相關的拓展,以豐富並運用所學知識;多媒體的使用可適當而不必過量,做到我使用它而非被它所左右。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7

【教材依據】

《馬說》,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引發學生的思考:當代千里馬是否也要依賴於伯樂?對於學生熟悉各種體裁的文言文也有重要意義。

【內容標準

1、 ?馬說?借有關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作“食馬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集中地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教學中應注重分析。

2、?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散文中的名篇。文章運用託物寓意的寫法,短小精悍,寫得曲折而暢達,有雄辯氣勢。

【學情分析】

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地處邊遠山區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學生人數少,八年級只有兩個班,學生共三十九人,由於家庭環境的影響,一半同學總是因爲家裏的農活而耽誤學習,學生學習基礎挺差。但是本文易懂的特點加上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一定的興趣,也許這一課的學習沒那麼難。

【教學設想】

1、積極調動學生的自學能力,做到課前預習,查詢有關資料書以助於本文的學習。

2、課堂上積極調動學生的興趣,同時師生互動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3、讓音樂、動畫走進課堂,達到聽覺視覺雙重的刺激,調動學生的各種器官,到達更加直接立體的學習效果。

【教學目標】

1、能夠熟讀並背誦課文,學習積累一些文言詞語。

2、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託物寓意的方法,挖掘文章的現實意。

3、體會文中傳達出的人才意識。

【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二)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1)、課前預習——熟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疏通文章中不會認讀的字詞,並做好標記以備課堂中解決;

(2)、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查找作者信息和寫作背景製作成小卡片;

(3)、蒐集與馬有關的成語,摘抄在成語收錄本中;

2、教師準備:提前分析課文內容丙並製作多媒體課件,通過多媒體展示本課內容,找到各種與本課有關的圖片和聲音片段。

【教學方法】

情景創設法、設疑導思法、討論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簡介作者及文體,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教學過程】

一、 趣味導入

1、讓學生自己上來表演馬的各種叫聲,做着各種馬的動作!(活躍課堂氣氛)

2、投影各種馬的圖片

(更加直觀的展現馬的形態、動作、聲音和自己剛纔做的`作作比較)三、正文學習:

(一)、投影學習小目標

1、掌握文章中的多音字的讀音和不同意思。

2、熟練誦讀文章,整體感知大意。

3、把握文章中的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4、把握作者情感,理解“託物寓意”寫法。

5、培養敢質疑,會質疑精神。

(讓學生學習的目的性更加明確)

(二)、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學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曾與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主張文道合一,反對駢體文,提倡散文,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

(三)、文體介紹

說是一種議論性的古代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作者的感情,寫法上不拘一格,更現代雜文頗爲相似。這篇文章以馬爲喻,談的是人才問題,從字面上可以解爲“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學生介紹,教師適當補充)

(四)、讀一讀

1、初讀課文,正音上口:

(1)、放錄音

(2)、學生齊讀課文,瞭解全文大意。

(要求:明確讀音,停頓,語調)

2、二讀課文,整體感知:

以小組爲單位,互讀課文,對照註釋,大膽提出疑難問題,做出標記,準備在課堂提問。

3、學生齊讀

教師糾正學生在朗讀中出現的誤讀字詞,並讓學生進行精讀。

(大屏幕顯示易誤讀,會不讀的字詞,讓學生認讀)

4、自由讀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而後小組之間進行比拼,看哪一個小組讀得準?讀的感情充沛?

(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結合課前預習以及資料書串譯本文。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8

1、文言文教學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這三個方面是:

文言文要重視知識的積累;文言文要以誦讀爲基礎;文言文要注重審美鑑賞。在這一節課裏,我覺得這三方面我都做到了。

2、這節課的課堂教學我覺得有不少值得我繼續發揚的。

(1)教者這一方面:①課堂引入巧妙有效。由學生平時對“閒”的理解巧妙的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也就是理解蘇軾閒的特殊心境。②課堂設計以“閒”字一線貫穿,又環環相扣。對“閒”的.理解逐步深入,而每一步都緊密相連。③目標明確,層次清楚。④注重教學整合度。目標整體達成,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多樣,教學內容綜合。⑤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繫,注重學法指導。⑥重視自身的親和度。在教學中,我態度可親,幽默風趣,充滿關愛、及時激勵。⑦注重文章在提升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感方面的巨大作用,讓學生感悟反思。

(2)學生這一方面:①參與度。學生參與活動真實有效,學生參與活動的面達百分之九十以上。②合作度。合作學習真實有效,每個小組四個成員都積極合作討論。③興趣度。學生對課堂活動很感興趣,爭相搶答。④開放度。我有意識的爲學生提供開放的探究和創造的空間。⑤掌握度。這一節課課堂教學的知識點,學生掌握情況良好。

3、上完這一節課,我知道這一節課的教學也留下不少遺憾,值得我好好深思後加以改正。

(1)課堂容量太大,有不少的知識點不夠時間給學生好好吃透。特別是寫景美的欣賞,學生一下子還沒想到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我呢,就給學生分析了,搶奪學生的思考。還有,品味“閒人”給的時間不夠,學生還不能充分的透徹的理解,我就幫忙分析了,不該!

(2)不注意設計有思維梯度的問題,如果有難題需要學生解答,應該先設計有思維梯度的問題,層層推進。如在學生思考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時,看到學生一下想不出來,我應該由淺入深地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逐層思考,水到渠成。

(3)朗讀指導不到位。我很想多一點時間給學生反覆朗讀體味,但看到時間緊,就沒有做到,很後悔,以後不管怎樣,也不能輕視朗讀。我應該在學生每次讀完後都給予點評知道,甚至應該範讀文章。

(4)知識的上下聯繫不夠,沒有和學生構建起知識的框架。這個知識點原先在哪裏出現過,要引導學生聯繫。學習散文的方法框架怎樣?要幫助學生構建起來。

(5)缺乏脈絡清楚的板書。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9

茨威格的《列夫·托爾斯泰》,通篇幾乎全是托爾斯泰的肖像描寫,“運筆在方寸之間,卻洋洋灑灑,數百千言”,精雕細刻,尺水興波,展現了托爾斯泰外貌特徵,更揭示了托爾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同時也展示了作者細緻入微的觀察天賦和高超的語言駕馭天才。

毫無疑問,《列夫·托爾斯泰》是學生學習肖像描寫的一篇不可多得的範本,但是,由於本文在描寫時大肆鋪排,縱橫捭闔,給學生(包括筆者自己)閱讀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難,讓人覺得本文既像“眉毛鬍子一把抓”,又似有許多重複贅述之句,一些比喻句、誇張句叫人難以分清本喻虛實。

如何讓學生能快捷而又深入地學習此文,如何讓學生名副其實地“跟隨作者,凝視托爾斯泰的眼睛,並由此進入他那深邃而豐富的內心世界”?在實際教學中,筆者採用“抓住主線,化繁爲簡”的教學方法,較爲輕鬆地實現了上述目標。

學生活動1:瀏覽全文,分別“一……的……”的形式概括各段內容,儘可能引用文中原句。

如:

⑴ 一副多毛的臉龐;

⑵ 一張田野村夫的臉孔;

⑶ 一點光彩也沒有的面容;

⑷ 一張在俄羅斯隨處可見的臉;

⑸ 一個矮小敦實的人;

⑹ 一對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⑺ 一對有一百隻眼珠的眼睛;

⑻ 一副集中全部天賦的眼睛;

⑼ 一個缺少屬於自己那一份幸福的人。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用“一……的……”的形式概括各段主要內容,能較爲快捷地理清作者的描寫思路,同時可以準確地把握前5段主要是描寫托爾斯泰外貌特徵,後4段則突出重點,描寫托爾斯泰那非同尋常的眼睛,但是各段側重點不同,分別表現了托爾斯泰眼神的犀利、豐富、威力以及不幸的人生。

學生活動2:按提示勾畫句子,並說說課文前後兩部分之間的關係。

⑴ 概括托爾斯泰外貌特徵句子;

⑵ 表現外貌與眼睛之間關係的句子。

如:失調、崎嶇、平庸、甚至粗鄙的臉;他的面相完全沒有特徵,完全屬於普通的'俄羅斯人,同樣一張俄國普通大衆的臉;托爾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鬍子、眉毛、頭髮,都不過是用以包裝、保護這對閃光的珠寶的甲殼而已。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勾畫,能進一步認識到托爾斯泰外表平庸甚至醜陋的特點,同時也進一步瞭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寫托爾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僅是對托爾斯泰肖像真實的刻畫,同時也揭示了他是俄國人民大衆的一員;寫他面容粗鄙、醜陋的一面,實際上是反襯了他眼睛的無比精美”──這正是作者欲揚先抑手法的藝術效果。

學生活動3:仔細觀察教材中“晚年的列父·托爾斯泰”素描畫像,認真閱讀課文介紹托爾斯泰眼睛的句子,嘗試旁批出托爾斯泰的“內心世界”,並在同桌之間互相交流。

旁批如:

託對任何人都要進行入木三分的審視。(第六段)

託對人友善、慈祥,但不滿於現實和所處的時代。(第七段)

託能對所處時代作出準確、深入、全面的判斷,並能進行有廣度、有深度的批判;能堅持正義,不怕犧牲。(第八段)

託十分孤獨,缺少幸福。(第九段)

設計意圖:以自主閱讀“凝視眼睛”,以自寫旁批“走進內心”。自主閱讀,最能凝神靜氣,發揮想象,呈現形象;自寫旁批,最能個性閱讀,學會提煉,準確措辭。

學生活動4:文中有許多精妙的比喻和精彩的誇張,寫出托爾斯泰與衆不同的外貌特徵和非同尋常的目光眼神,請找出幾處讀一讀,想一想比喻句中本體和喻體之間聯繫點在哪裏,誇張句是如何進行有意的誇大和縮小,它們有怎樣的表達效果。同桌之間互相做交流。

設計意圖:體會文句精妙,深化課文理解,豐富語言積累,突出學以致用。

本文教學,筆者主要抓住兩條主線,一條是內容主線,由表及裏,由其眼入其心;一條是學法主線,概括──勾畫──旁批──欣賞,由淺入深,步步深入。教學流程清晰,教學環節簡明,文章雖然篇幅較長,語句較爲繁雜,但是學生學習起來有條不紊,均有所得。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本學期,學校組織青年教師公開課活動,我被備課組老師推舉爲獻課教師。自從接受了這一任務,我深感惶恐,深恐自己學是有限,辜負了全組的希望。因此,從教學篇目的選定,到教學內容的設計,再到課件素材的蒐集以及製作,我都下了很大功夫,經常工作到深夜,並且虛心地向其他同行請教,聽取他們的建議。

《中國石拱橋》是一篇典型的事物說明文,說明文的教學目的,概括地說就是指導學生學習有關說明文的基礎知識,提高閱讀,寫作說明文的能力。爲了實現這個目的.,我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製作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本節課所教授的是第一課時,以分析中國石拱橋的典型代表——趙州橋的結構特點爲教學重點。導入新課時,我設計了一個概念由大到小,說明對象從概括到具體的方式,由"橋"引到"中國石拱橋",使學生界定了課文說明對象的範圍。字詞和作者簡介等,在課前我都佈置學生進行預習,通過課件檢查情況來看,學生們完成情況還是相當不錯的。然後要求學生速讀課文,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接下來便進入了本課的學習重點——趙州橋。

由於大多數學生都沒有見過趙州橋,所以爲了增強直觀形象性,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先是爲學生範讀這部分課文內容,然後用幾段生動形象的卡通視頻把趙州橋的特點介紹清楚,設計了6個探究題目,逐層深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從實際效果來看,達到了我預期的目的,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當然,由於時間倉促,加上本人水平有限,這堂公開課也留下了些遺憾。比如,開始時認爲課的容量較大,因此有意無意的加快了速度,並且還刪減了最後一道習題,可實際在最後有了些許富餘時間,使整堂課感覺起來前緊後鬆,不夠流暢,這在以後的實踐中是要努力避免的。

這次獻課,得到了同組老師的大力支持和熱心幫助,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教材分析

《臺階》是人教版八年級上第二單元第五課,與本單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說,但也是敘事類作品,主要用敘述、描寫的表達方式。《臺階》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以極其自然的口語化語言,展示了一個農民家庭的經濟狀況、奮鬥歷程,塑造了一個自尊自強、渴望得到尊重的農民形象,常見的事物、簡單的敘述、不經意的舉動流露出對父親濃濃的深情。本節課旨在引導同學們體會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讓學生從文章中聯繫實際感悟其中的真情。

學情分析

本文立意新鮮,情節樸素感人,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爲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社會背景以及父親的形象意蘊問題較深奧,八年級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重點突破,讓學生明白“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抓住了這個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個故事的關鍵,就容易理解父親的思想性格。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體會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把握父親形象的特點及意蘊。

能力目標:學習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故事內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從文章中聯繫實際感悟去中的真情。

德育目標:教育學生去關心父母,仔細聆聽他們內心的聲音

教學重點和難點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意蘊,體味作品所要體現的深層意義。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從遣詞造句上體會準確精練的語言;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學習方式與方法的建構,重視師生間平等的對話和交流,並注意應用活動性教學方式,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模擬經歷,感受體驗,增強對新聞這種文體的感性認知。同時注意以開放性的`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各抒己見、取長補短,主體意識和個性都得到了張揚。本節課中絕大多數的資料蒐集、感悟體驗、品味表達、聯想反思都是由學生來完成的,老師起到了導學的作用。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師生的合作、交流、共享尤爲重要。要達到這一要求,平等的對話是前提。通過這節課,我體會到,教師要實現和學生的平等對話,就必須鼓勵他們每一個思想的火花,不輕易否定任何一次思維的過程。當學生的思維火花被點燃時,他們就會以一種積極的情感去主動探究,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體驗等目標在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水到渠成地達成了。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本學期我擔任八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以往教學相比,八年級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八年級是一個分化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基礎仍然要重視,尤其是字詞積累;閱讀應該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寫作方面應該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同時向中考靠近。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在摸索中前進,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爲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

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能衝破以往教學模式,突破新天地。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教學內容分析:

《大地上的事情》是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末的誦讀欣賞內容。第五單元的主題是“人與環境”,單元教學目標是體會各篇課文所流露的對花鳥樹木的真情,正確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明確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的道理和意義。這一課選自葦岸的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屬隨筆、隨感之類。篇幅短小,卻細膩真摯地抒寫了他對自然與人的觀察和思考,文質兼美,對學生的智、美、德育都很有好處。但教材所選兩篇相比較散文集中的其他不夠吸引人,所以我打算把教材中的兩篇作爲引子,重點放在朗讀從散文集中摘出的文章和了解葦岸其人上。

學情分析:

我所教的這個班的孩子們在語文程度上比較均衡,閱讀、理解、感悟能力較好,喜歡配樂朗讀。之前幾課的學習重在強調單元主題,師生都有點膩味了,所以,這節課我只想讓孩子們輕鬆自在地感受《大地上的事情》在情感、描寫諸方面的美和真,初步瞭解葦岸和《大地上的事情》,激發他們對葦岸和他的作品的興趣以及走進《大地上的事情》的慾望。

教學方法:誦讀法。如果說語文是橋樑,連接作者和讀者,那麼誦讀就是幫助讀者走過橋樑,走進作者作品、心靈的最好方式。讓學生自由朗讀,經由朗讀感受自然的美、情感的美、語言的美。我選擇馬克西姆《澄清的水》作爲背景音樂,適合的背景音樂就像情感的催化劑,能夠幫助孩子們快速進入《大地上的事情》的詩意境界中去。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目標:

1、 通過誦讀感受自然之美,激發熱愛自然、愛護自然的情感。

2、激發學生對葦岸和他的作品的興趣、走進《大地上的事情》的慾望。

教學重點:

激發學生對葦岸和他的作品的興趣、走進《大地上的事情》的慾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直接導入課文。

二、整體感知

1、 簡要說說你的讀後感。比如“我喜歡……因爲……”或者相反的“我不喜歡……因爲……”等等。

2、學習選文一,思考並回答:作者由田野所見引發了哪些想像和聯想?你同意梭羅的話嗎?怎麼理解作者的感想?

3、學習選文二,思考並回答:

(1)請用一句話概括這段文字的內容(請從原文中找出)

(2)人類和地球是什麼關係?請用一些詞語來形容。

(3)體育比賽的比喻爲了說明什麼?

(4)你從中得到了什麼啓示?

4、小結,簡介隨筆,導入《生靈的禮讚——大地上的`事情》。

三、生靈的禮讚——誦讀大地上的事情。

1、播放背景音樂,學生自由朗讀多媒體展示的《大地上的事情》的八篇選文。記住自己喜歡的選文編號,準備上臺朗讀。

2、學生上臺朗讀自己喜歡的選文。

3、瞭解葦岸,誦讀相關資料。

4、朗讀《大地的兒子——給葦岸》,結束本課學習。

課後反思:

1、學習效果:

課上的朗讀,孩子們很投入,師生都很感動。課後學生要求將課件留在教室電腦中,因爲還沒讀夠,還想讀。幫助錄像的老師說,教了這麼多年,從來沒有注意過這篇課文,今天才發現葦岸和《大地上的事情》的價值,並且知道以後怎樣向孩子們推薦值得閱讀的書了。後來,這位老師用這個課件到自己教的兩個班去上課,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由此可見,通過讀,可以讓孩子們自己貼近作品和作者的心靈。

2、不足之處:

(1)雖然要求孩子們預習,但能按要求做好預習的孩子不多,爲剩下時間給後面的誦讀,對課內兩篇選文處理過於潦草。既然只是將教材所選文段作爲引子,可以稍作誦讀指導,引出隨筆的特點,再導出《生靈的禮讚——大地上的事情》。這裏所做的朗讀指導,也可爲接下來的朗讀做示範,幫助學生讀得更好。

(2)根據學生的反應,我認爲這些學習內容用兩節課的時間學習更好。一來可以做朗讀指導,幫助學生學習有感情朗讀;二來可以讓學生說說喜歡的理由,幫助他們理清自己的理解;第三,還可以順帶說說寫作上的可學之處。這樣才能充分利用學習的內容和朗讀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