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篇)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3W 次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篇)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從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到中國古代的談遷,古今中外,學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精神的洗禮,原本平靜的心靈激起了一層層的波瀾。當又一位科學家——諾貝爾出現在他們眼前時,學生的眼前更是一亮,因爲這位科學家是那麼與衆不同——他把自己的財產全部存入銀行,用每年的利息作爲獎金獎勵那些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五個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們。學習這篇課文,重點是讓學生深刻領悟諾貝爾在科學研究上鍥而不捨的精神和持之以恆的態度。課文5至9自然段就集中表現了諾貝爾在科學研究上鍥而不捨、持之以恆的'精神。

教學這一部分,我大膽嘗試放手讓學生找中心句,然後圍繞中心進行潛心自讀,找出觸動自己心靈的地方認真體會,然後再讀讀議議,力求讀出自己對語言的感悟。從發明出“諾貝爾爆炸油”到“黃色炸藥”的成功製造,其中諾貝爾歷經的艱辛,要引領學生用心感受。實驗室的不慎爆炸,弟弟炸死,父親炸殘,面對這樣的代價,這樣慘痛的後果,諾貝爾內心會是怎樣的呢?在此環節中引導學生大膽想象:親戚朋友會怎樣勸慰他呢?鄰居們會如何地反對他……讓學生設身處地想象他當時的處境。遭受了這樣的災難,諾貝爾卻“毫不氣餒”,從而讓我們看到了一位科學家爲造福人類奮不顧身的可貴精神。這種偉大精神在課文的8、9兩個自然段中得到了更淋漓盡致地體現。爲了發明炸藥,諾貝爾投入了他的整個生命。”這種捨生忘死、無私奉獻的精神可歌可泣啊!這兩節很值得引導學生品讀,讀出對諾貝爾的敬仰之情。諾貝爾的無私奉獻更表現在他立下的遺囑中,可以在學生默讀後交流,“透過這份遺囑,你讀懂了什麼?”以進一步感受諾貝爾那博大的胸懷、奉獻的精神和對全人類的熱愛,感受他偉大的人格力量!

這節課中需要思考的地方也比較多,首先對於高年級的語文課,由於容量較大,所以必須做到長文短教,學生的朗讀技巧掌握還不夠,所以讀書時感情的強調還不夠突出,這需要教師不斷地加大訓練。第二,寫法的滲透還需在課後作業中進行強化,比如文中“近了!近了!火星已經接近炸藥了!”這種課本中不常見的反覆強調的恰到好處表現人物心理的寫法,需要高年級老師進行重點引導,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習作上同樣有所收穫。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師恩難忘》是一篇深情而又樸實的記敘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劉紹棠。作者通過對小學一年級時一位教學有方的田老師的回憶,抒發了對老師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內容雖然簡單,且只舉了一個故事的例子,但是字裏行間透出的是老師的智慧、老師對學生的`負責與關心以及作者對田老師的喜愛和敬佩之情。教學中要着重指導學生自讀自悟。

一、抓關鍵詞句。

教學中,我緊扣關鍵詞語“娓娓動聽”、“身臨其境”、“引人入勝”等想象田老師把古詩改編成動人的故事來講課的經過,引導學生細心體會老師不僅教給了學生知識,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還不忘教導學生做人……使學生深入體會到老師的“恩”和對學生的愛。然後,在這樣的感情基礎上,帶着學生感受作者對老師的喜愛、敬佩和感激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點句子——“談起往事,我深深感謝老師在我那幼小的心田裏,播下了文學的種子。”

二、把握整體,抓重點。

在讀課文後,學生已經知道了文章的脈絡,這是我抓住時機,及時引導學生梳理課文內容,反覆朗讀4—7自然段,讓學生真正明白作者的那份情意來自何處。學生在充分朗讀田老師用詩歌改編的故事之後,要求學生娓娓動聽地把故事講給大家聽。其他學生邊聽邊想,看看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然後進行交流。這樣,學生不但瞭解了這首詩的每句話的意思,更能體會到田老師把詩句變成故事,來解釋詩意給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也在誦讀中、評議中、交流中內化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教學《富饒的海洋》時,我以讀貫穿全文,通過多種朗讀的方式讓學 生體會海洋的富饒與慷慨,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 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另外,本篇課文涉及的有關海 洋的.知識很多,這也正是培養學生蒐集資料、獲取信息的能力,激發學生 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機會,尤其是文章第五自然段所提到的少爲人 知的豐富的海洋資源、海洋的開發最易調動五年級學生學習的興趣及 探索發現的心理,在教學時,我在網上搜集了一些體現大海美麗、富饒、 慷慨的圖片和海洋知識與學生一同欣賞,當這些栩栩如生的圖片呈現在孩 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愛慕的眼神!對大海 的嚮往之情油然而生,把培養學生從小愛科學的精神落到實處。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落花生〉這篇精讀課文着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穫節的經過,通過對花生的好處的談論揭示了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說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爲名利,只求有益於社會的人生理想。這是一篇敘事散文,文章篇幅簡短,但內含深刻的哲理。

我在課堂上對課文內容的處理只要抓住重點句子,讓學生通過朗讀加深理解,把父親所說的幾句話作爲學習該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親話的含義,從而抓住課文的重點段,理解課文內容,領會全文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學上讓學生了解課文圍繞落花生寫了哪幾件事,主要是寫哪件事,看看父親是怎麼議論花生的,由此父親說的這幾句話中領悟到做人要做具有花生這種品格的人。

在理解課文所說明的做人道理的問題上,我安排學生個體進行閱讀,思考和小組交流討論,讓學生聯繫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感,把花生的品格與做人的道理聯繫起來,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

但是不足之處是:

1、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圍繞落花生寫了哪幾件事後,我要求學生抓出相應的部分,讓學生進行分段,浪費了很多時間,使得後面學生的閱讀時間不夠充分。

2、本課中父親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蘋果相比,是僅僅就果實是否露在外面這一點來比較,以突出花生的品格,沒有說哪三種水果外表好看而沒有用處。我在教學中沒有引導好,所以後面問學生喜歡當什麼的時候,學生都說當花生,有了侷限性,後來及時補充了,還是覺得學生理解不好。

3、時間不夠,沒有很好的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有感情的讀課文,深刻理解課文。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這一課其實很容易提高孩子們學習的興趣,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如下:一、板書課題,直接導入新課學習,在讀課題中,讓學生髮現矛盾之處,健忘怎麼會和教授聯繫起來。二、初讀課文,檢查學生生字詞的掌握情況,引導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理清文章脈絡。三、學生品讀課文,在充分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辨論教授到底是健忘還是不健忘。四、理解健忘和不健忘的內在聯繫,認識到成功來自專注的'工作態度。其中第三步是教學的重點,要引導學生抓住文章重點詞句體會,在學生的辯論中教授健忘和不健忘的特點更加鮮明,爲找出兩者間的內在聯繫打好基礎。但是如何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並沒有做深入的思考。第二天,我上課時,學生配合很好,有幾個學生很會辯論。由於我要求小組派代表進行辯論,結果課堂成了這兩個孩子的天地,其他學生開始還很有興趣聽着,時間長了,就開小差了。由於課前沒有充分考慮辯論中會出現的狀況,面對這樣的情景,我也沒有進行有效的調整課堂,任由局面發展。又因爲在第一、二步中用的時間過多,這節課沒有完成教學,當下課鈴聲響的時候,我也無心上完後面的內容。看來,對於課堂的預設真的不容忽視。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今天聽了王香玉老師的一節《鯨》,《鯨》是一篇淺顯易懂的常識性說明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這篇課文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學生很容易理解,而且學生對鯨這種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很感興趣,但如何避免將常識性課文上成常識課,是設計教學中的難點,在教學這節課時,王老師注意到了各個環節的連貫性,和每個環節的設計目的。因此,本課的教學比較順暢,比較圓滿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1、本課教學設計貫徹了新大綱精神,體現了創新教學思想,打破了“串講串問”、繁瑣分析、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格局,順應了語言文字表達思想的'基本規律,展示了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創新的過程,突出了語文學科的特色,始終以學生爲主體,注重了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探究,在讀中創新。

2、在教學的開始,教師設計了一個小故事,讓學生從故事中去找鯨是哺乳動物的理由。然後我讓學生理清課文思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自己解決問題“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介紹鯨的特點的?”然後我板書了課題《鯨》,學生找出答案後,我相機板書“形體、進化、種類、食物、呼吸、睡覺、生長”。

3、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語言,即理解、積累、運用語言。隨着年級的升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更是教學的重點。而理解語言的一個很重要的標誌,就是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把對課文內容的領會表達出來,即從表達和運用來看理解,僅滿足於學生對個別字詞的理解是不夠的。因此,教師設計了這樣的環節:在全班交流完後,老師提問,你們願不願意當解說員,爲前來參觀的客人介紹鯨的生活習性?這個環節,就是一次開放性的口頭作文訓練,同時,它又是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發展學生的個性的一項分層訓練。這項訓練在落後生看來,就是對課文內容的複述;而對於中上等學生就是將課文語言轉化爲自己語言的一項創造性的複述;更高層次的學生,則能創造性地融入課外知識進行說明,創新能力得到了極大發揮。

當學生對鯨的各個方面有了充分了解後,教師讓他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方面在小組內進行交流。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性,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他的學習成果。如,演一演、讀一讀、畫一畫、講一講等,充分展示學生個性、特長,也使學生理解的更透徹,體驗也更深。

然後,讓學生看相關的影視資料,跳出課文,根據圖片理解作者所使用的說明方法。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這堂課最爲精彩的是對廣告詞和遺失啓示的體會和領悟。讓學生選擇感興趣的讀法去讀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品評廣告詞與遺失啓示的好與壞,真與假,虛與實,喜與憂。然後,隨着作者的筆鋒一轉,那隻原來不想走的白鷺鷥爲什麼也飛走了呢,現實所呈現的情境是滿目瘡夷,文中最後告訴大家白鷺鷥沒有了棲息地,沒有了生存的場所,最後一隻白鷺鷥也終於飛走了,接着我讓大家和一羣痛心疾首的環保工作者大聲疾呼:保護環境,保護大自然,保護美麗的家園。整個過程行雲流水,學生走進了作者的心裏,隨作者的`情感一起跌宕起伏,大聲疾呼,還我家園,從而課堂推向高潮。

但讓我感到遺憾的是,學生對於廣告詞與遺失啓示的品評,絕大多數是以議爲主,而忽略了讀,沒有將自己的想法很好的與文本相結合,從文本中找到依據,因此在讀方面顯得較爲欠缺。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近日,觀看了特級語文教師王崧舟老師執教的《長相思》,親見短短的兩句詞,被大師演繹得波瀾起伏、蕩氣迴腸。感受了大師從“讀中思”到“讀中問”的詩意課堂。師:“同學們,在王安石的眼中,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家鄉的徐徐春風,而到了的張籍筆下,鄉愁是那封洗了又拆,拆了又洗的家書,那麼在納蘭性德的眼中鄉愁是什麼呢?請同學打開課本自由朗讀《長相思》這一首詩。注意文中的生字,多音字,爭取把它讀得字正腔圓。王老師就以這樣的開課,領着我們走進了納蘭性德,走進他的相思。一開始,王老師要求學生將課文認真讀四遍,要求讀的字正腔圓。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從字正腔圓到有板有眼,然後讀出自己的味道。此時,王老師請兩個學生讀之後,分別發出“好一個故園無此聲”和“好一個聒碎鄉心夢不成”的讚歎,鼓勵學生齊讀,讀出自己的味道。

然後,就勢說:“師:真好,詞讀到這裏爲止,你的腦海裏留下了什麼印象和感覺呢?”這一問,可謂水到渠成,因爲讀到這裏,學生已經對文章的整體有了大致的印象和感覺了,王老師就這樣帶着我們開始走近納蘭性德的相思。通過“山一程,水一程”,讀出作者的“身在征途,心繫故園”的無奈與傷感。這裏,王老師巧妙抓住了“身向榆關那畔行”中的“身”字,讓學生想象作者的“身”可能在哪裏?學生很容易就說出作者的身可能在山海關外面、(身向榆關那畔行)高高的山上、(山一程)、船上(水一程),也可能在營帳裏、戰場上……(想象)。此時,王老師巧妙借用答問的七個同學,將他們的身體當成他的身經過的七個地方,在此基礎上,追問“納蘭性德的心在哪裏?”學生答出“身在征途,心卻在故園。”後,王老師讓學生暢談自己有什麼新的發現和體會?這裏,聽者已經理解了納蘭性德的.相思。此時,當王老師讓學生試着讀出作者身心分離的感覺,伴隨着音樂,伴隨着王老師深情的範讀,王老師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畫面,這個時候,學生已經深深理解了納蘭性德戰爭征途之艱難,塞外軍營中的思鄉難眠之淒涼。通過“故園無此聲”,想象,對比,叩問情感,直面相思。當學生還沉浸在“身在征途,心繫故園”的無奈與傷感之中時,王老師又巧妙利用音樂,把聽者帶回了納蘭性德的故園,讓感受了故園的溫馨與安寧,家庭的天倫之樂。前後對比,讓我們看到了納蘭性德那因思鄉而破碎的心。

王老師的一句:“長相思啊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長相思!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長相思。讓我們再一起讀《長相思》。”在舒緩的《琵琶語》伴奏中,學生深情朗讀。然後,王老師學生分別以旁觀者和納蘭性德的至親家人的身份叩問納蘭性德:“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出自納蘭性德的《菩薩蠻》)。最後,學生再次誦讀《長相思》後,屏幕出現大大的“長相思”三字。師: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齊):長相思!師: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生(齊):長相思!師:愛故園,愛祖國,字字化做——生(齊):長——相——思!回望課堂,在執教本課時,王老師從讓學生讀得字正腔調圓到讀出味道、讀出感受,默讀靜思,加上直面心靈的誦讀,這讀出來的相思,讀出來的情,讓人久久回味其中……王崧舟,這位棲息在“詩意語文”裏的情感派大師,以創新的理念、精妙的課程設計、高超的教育智慧,把我帶進了詩情畫意的世界。讓我深深懂得:語文課程,不是解釋,不是說明,不是授與,而是一種心靈的潤澤,甚至是一次生命的涅槃。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這篇課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現代詩,作者孫友田是當代詩人。作者以敏銳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細膩的筆觸展現了大自然的.絢麗多姿,召喚少年兒童熱愛自然,勇於探索,從大自然這“綠色的課本”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本課圍繞“爲什麼要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深入學習課文,並且由此讓學生了解自然、親近自然、走進自然,從大自然中汲取知識的營養,健康成長,並探索大自然的奧妙。

教學本課時,我主要採用的方式是以讀代講。通過引導學生多層次的朗讀,進一步感悟詩情,體會到探索大自然的樂趣。同時,在閱讀文本時,我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體驗。這堂課上,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的大自然是如此的生機,如此的令人熱愛,如此的令人嚮往,不禁提醒自己,以後在教學詩歌時,不是就詩歌而教詩歌,而是要教會學生讀出詩歌的文字之中的文字。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白鷺》是部編版新課標第九冊的第一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也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生動地描寫了白鷺的顏色、身段的精巧及覓食、棲息、飛行時的韻味,表達了作者對白鷺的喜愛。全文語言樸實流暢,優美如詩。尤其是字裏行間飽含的那份濃濃的詩意,使人回味無窮。整篇文章條理清楚、語言生動流暢。全文看似狀物,讀來卻優美如詩。白鷺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一個字——美!它的顏色美,形體美,覓食、棲息、低飛的畫面更美!它給大自然增添了活力,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想,無窮的樂趣。白鷺本身蘊含的這種無盡的美,正是作家郭沫若全文所要傳達的!

一、教學效果

1、調動積累,走近“白鷺”。

首先板書課題,齊讀兩遍,說一說你對白鷺的瞭解?古代詩人筆下的白鷺是怎樣的呢?此環節做的比較充分,學生課下查閱相關資料,課堂上交流得非常火熱,特別是出現白鷺的古詩句,一下子交流了八句,引導孩子們誦讀,進一步感受詩人眼中白鷺!爲下文理解白鷺是一首詩作好鋪墊。

2、快速瀏覽,整體感知。

自古以來,白鷺就是人們吟誦的對象,那麼作者給予它怎樣的評價呢?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標畫出相關語句。孩子們很快便找到了兩句話: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開頭)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味無窮的詩。(結尾)引導發現這種首尾照應的寫法,感受以“詩”作喻寫白鷺的美,結尾強調白鷺是“韻在骨子裏的詩”,內涵比開頭深了一層。

3、品詞析句,領悟白鷺如詩如畫的美。

出示課件:潛心默讀——作者勾勒了白鷺的哪幾個畫面?邊讀邊把感受寫在旁邊的.空白處。學生的思維一步步走向深入。接着在班內展示交流,主要聚焦:顏色美外形美、生活畫面美(覓食棲息低飛),最後讓學生在朗讀聲中感受語言美和白鷺的美!

4、合作探究,啓發想象。

探究一:人們說它是在望哨,可它真的是在望哨嗎?質疑激趣,啓發想象。

探究二:白鷺在清水裏“釣魚”,怎麼理解?

探究三:本文給了我們哪些啓示呢?

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由物及人,真正感受作者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二、成功之處

教學本文有三點值得稱道,一是藉助課前預習環節查閱資料,既讓學生動了手,也潛移默化地教給了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一種簡潔方法,還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二是培養了快速閱讀能力以及概括能力,這主要體現在第二個環節;三是創設了自讀自悟的學習氛圍,進一步引導學生由不會到會,落實了由教到不用教的新課標精神。再有,創設探究氛圍,激發了學生思維,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

三、不足之處

在品詞析句環節注重了自讀自悟,但是琅琅讀書的預設太少,用時也太少,比較句子去感悟內涵也有點蜻蜓點水。

四、改進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這篇課文,我會在品詞析句上下功夫,會引導學生背誦積累如詩句般的語言,以便積累更豐富的語言,爲學生的語言交流夯實基礎,讓我的教學更圓滿!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新型玻璃》是新課標人教版第九冊的一篇說明文。這篇課文緊緊扣住一個“新”字,分別介紹了夾絲網防盜玻璃、夾絲玻璃、變色玻璃、吸熱玻璃、吃音玻璃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它們在現代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鼓勵人們運用新的科學技術創造出更多的新型玻璃。

這篇課文條理清楚、層次分明、用詞準確,表達生動形象,對每種玻璃的特點和用途都介紹得極爲生動具體。如開篇先從夜深人靜、警鈴驟響講起,引人入勝地講述了夾絲網防盜玻璃的特點──可以自動報警,爲下文介紹這種玻璃的作用埋下了伏筆。再如介紹夾絲玻璃的堅硬時,說夾絲玻璃即使破碎,碎片仍粘在一起,課文用“藕斷絲連”加以形容,使人易於理解。作者還把變色玻璃比作“自動窗簾”,把噪音比作來無影去無蹤的“隱身人”。

在介紹吃音玻璃時,作者又運用擬人化的手法,把它說成是“消除噪音的能手”,並通過具體例子和數字加以印證,使人清楚明白,印象深刻。我根據教材的特點確立了本課的重點:瞭解新型玻璃的特點及作用,學習作者說明事物的表達方法。

此外,我還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1認識4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急促、報警、盜竊、犯罪、嫌疑、金屬、銀行、圖紙、即使、規定、窗簾、保持”等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課文介紹的5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用途。3瞭解迅速發展的`當代科技及其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積極性和爲科技事業的發展進步而勤奮學習的自覺性。4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並學習運用。在教學本課前,首先,我佈置學生收集有關新型玻璃的資料,觀察現實生活中新型玻璃的廣泛應用,以擴展知識、開闊視野,爲課堂教學做好充足的準備。其次、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時,我先告知學生這堂課將要召開新型玻璃展銷會,前提是先學好《新型玻璃》這篇課文。初讀課文時,我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式(如輕聲讀、默讀、同桌對讀等)通讀課文,讀熟課文,力求使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的思路。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思考每一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用途,自己練習設計一個表格,把它們的特點和用途填寫在表格中。然後以小組爲單位,通過合作討論的形式來學習,之後全班同學共同進行交流。

在對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用途有了比較全面、深入的瞭解後,我還注意引導學生深入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首先讓學生畫出介紹每種新型玻璃特點、用途的重點詞句,認真加以揣摩,說一說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引導學生深入體會這些說明方法的作用;然後再讓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詞句,說一說喜歡的原因,仔細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生動準確;最後引導學生仔細閱讀前5個自然段,探究這5個自然段在行文結構上有什麼共同特點,每段的開頭有什麼作用,從而感悟作者在佈局謀篇方面的獨具匠心。

最後,在學生熟讀精思,基本消化、吸收了課文的內容和語言後,便組織召開“新型玻璃展銷會”,將自己發明的產品介紹給大家,重點講明它的特點和用途。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變色龍》以故事的形式寫了發現變色龍、端詳變色龍、放回變色龍的經過,介紹了變色龍的外形、捕食和變色的特點。變色龍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因爲變色龍生活在熱帶叢林中,“數量不多,難得碰到”,所以對教室裏的孩子來說,根本就不瞭解、不熟悉。怎麼辦呢?課文的第九自然段以準確、細膩的筆觸,介紹了變色龍的外形,寫作順序是“全身——頭——身軀”,通過閱讀,我們很容易認識變色龍。但是,爲了使孩子們準確把握變色龍的外形,我讓孩子們觀看變色龍的圖片,說說變色龍的樣子。在學生學習第九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讀讀文字,看看圖片,相互提示。這樣,學生對變色龍形象的認識就容易準確、清晰、具體了。

學習第十一自然段的時候,就讓學生觀察文中的插圖,體會變色龍的舌頭“長得驚人”。學習第十四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觀察這樣幾幅插圖:在香蕉葉上,變色龍變成了香蕉葉色;在棕色的泥土上,變色龍變成了棕色;在水泥板上,變色龍變成了淺灰色;在楓葉上,變色龍變成了紅色……這樣學生不但對這些顏色印象清晰,而且不知不覺地體會到了顏色的漸變過程。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幅顏色漸變的、流動的、和諧的畫面。學生不禁驚歎變色龍功能之奇特,本領之高超。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這篇課文是一篇描寫動物的科學小品文,語言生動,知識性較強,一不小心,就會把這堂語文課上成生物課。因此,我將重點放在本文極富感染力的語言上,引導學生分析欣賞文章生動形象而又準確的語言。這樣一來,內容變得淺顯易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結合文章最後兩句讓學生談感受,培養同學們保護動物,從小事做起,尊重和熱愛大自然的優良品質。

本節課教學設計我依據《課程標準》,注重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突出語文課程性質的整合以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課程目標的整合。課前我創設了情境,利用視頻播放鬆鼠活動片,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小松鼠的喜愛之情。突破重難點時,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悟。可以說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課堂上,學生表現較爲積極,氣氛也較活躍,對於本課語言的生動性和準確性都分析的比較到位。最後讓學生學習本課擬人化的寫法,用準確而生動的`語言把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寫出來,做到了讀寫結合。不足之處在於,對於學生的展示和表現,教師沒有及時給予激勵性評價,評價的語言較爲簡單。整節課學生參與率不是很高,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努力,積極踐行課改理念,爭取做到真正地還課堂於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鏡泊湖奇觀》通過描寫鏡泊湖獨特的美麗景色,讚美了祖國壯麗河山,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本組教材訓練重點是“事物的靜態和動態”。根據此訓練重點和課文內容、類型的特點,以及讓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研究需要,本課教學在以下幾方面作了探索:

讓學生多讀。讀既是學生理解課文的需要,也是發展學生語言的需要。這節課的教學,儘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默讀、輕聲讀、有感情的讀,來理解課文,如吊水樓瀑布和地下森林的形成和特點,要求學生通過自學就能初步理解,併爲作導遊介紹打下基礎。另外,還對描寫精彩的優美語句,引導學生熟讀、有感情地讀,在體會感情的同時,發展學生的語言。

讓學生多說。說的訓練能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和思想的理解,並能最大限度地發展的創造性思維。從複習鏡泊湖的形成開始,就讓學生講述鏡泊湖形成的傳說和現實形成。並且,在教學描寫鏡泊湖景色特點的一段時,引導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多說多練。在教學另外兩段時,讓學生投入到導遊的角色中,積極調動自己的理解和見識,進行發揮性的介紹,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學生語言的迅速發展。

讓學生多練。光讀光說,對於有些學生來說,還很難快速地發展語言,教師還有必要給學生以說話的'句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鏡泊湖景色的最大特點一段時,就設計了一個動手操作題和兩個語言訓練的填空題,充分讓學生體會到語言運用的準確性和豐富性。同時還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鏡泊湖景色的形象感受。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奇異的激光》是一篇介紹科普知識的文章。在教學初,我引導學生交流查找的相關資料,豐富瞭解,激發興趣。接着,我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說明層次。在引導學生進一步讀書的時候,我適時地把課後思考題“爲什麼說激光是奇異的光?”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從讀中感悟,然後在全班交流,進一步體會激光的'奇異及激光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

在讓學生交流學習收穫時,我引導學生弄明白:爲什麼說激光是當前世界上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準的尺,它們分別有什麼用處?鼓勵學生結合課外知識補充自己的發言,讓學生在交流中感受科學的奧祕,激發探索的興趣。在交流學習收穫時,我還讓學生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來介紹:我是激光,我的特點是……這樣一來,單調的說明文字變得生動有趣,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