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篇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7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篇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

[導言]語文老師的課堂涵蓋諸多因素,有人認爲是“藝術的創作”,有人認爲是遺憾的藝術,我在不長的教學生涯中,對自身課堂教學的能力和價值一直缺乏認識,因而也就缺少了對自己教學產生驚奇、驕傲和痛苦的機會。經過一次並不完美的公開課,以及校本教研活動的體驗,從此教學反思已成爲教學工作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美好的回憶,痛苦的悸動,都成了我心靈家園的成員。

[教案]《喂—出來》是日本作家星新一撰寫的科幻小說,它渲染一個深不可測的洞這個洞成了城市居民處理各種垃圾的最好場所,生活從此變得舒暢、美好。但故事發生突然的轉變,人們最初的第一聲叫喊和第一塊扔進去石子都飛了出來,行文就此結束。

一、領悟“洞”之神奇,激發學生探索之心

看完全文後,不難發現作者留給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爲了激發學生探索之心,我問洞裏還會出現什麼呢?由此展開合理的想象,並順勢進入學生與教材的對話——即“在人們填洞之前,有無意識到這些垃圾對人類自身造成的傷害?面對這個洞時,不同的人又表現出怎樣不同的心態?”(在課文中找出依據)用意是讓學生在閱讀體味的過程中明白文章的內涵及作者的創作意圖,即誰製造了禍害誰來承受禍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時候一到,一切都報。這不僅是環保問題,而且是告誡我們小錯誤不及時糾正,或做事不考慮長遠利益,或行爲不檢點,必將會帶來惡果。希望通過對危害的認識,充分把握文章主題的多元性。如:

生:有意識。課文裏說“村裏人都有點擔心,生怕會出什麼事情”從這句話中看出來。後來村民經過“填洞公司”的說明,得知能獲得所謂的好處,就放棄了自己的想法,就成了行動上的無意識。

生:其實人們把“洞”看作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場所,便什麼都往洞裏一扔,以爲這樣環境就變乾淨了,問題都解決了

生:文章中寫到外交部和把用不着的機密文件連同保險櫃一塊扔進洞,從“輕鬆地”、“一邊扔一邊談論”看出官員隨意、僥倖的態度。

生:大學裏做傳染病實驗的屍體,城市裏廢物、污水全部排放到這個洞裏,從這個細節看出有知識的教授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也很差。

二、感悟語言之韻味觸及人物心靈

課文中人們面對突然出現的洞時,不同身份的人,不同地位的人,不同心態的人圍着洞莫衷一是,議論紛紛。其中有段村中人與商人對話,村人問:“這是真的嗎?”朗讀的學生將重音落在“是”上,坐在位子上的女同學接了一句,“這是真的嗎?”將重音落在“真”上。我馬上請兩位同學各自闡述理由:

生1:重音落在“是”上,表示村裏人對商人有極大的懷疑。

生2:村裏人心裏根本沒有底,不會有這樣大的反應,應該把重音放在“真”上。它只表示探詢而已。

又如:村裏人面對深不可測的洞時,有一段老年人與年輕人的對話。老年人顫顫巍巍地說:“這可千萬不能扔下去啊!說不定會受到什麼可怕的懲罰的。”

男同學將老人的話中“千萬”讀成顫音。我問大家這樣處理效果怎樣?誰讀的好一些?

生1:“我覺得年輕人讀得好一些,他聲音響亮清楚。”

生2:“我覺得年輕人讀得好一些,他讀出了年輕人的勇敢、自信。”

生3:“我覺得老年人讀得好一些,他把老年人的膽小、保守、害怕讀出來了。”

老師:我認同生3,男同學將“千萬”處理成顫音,不僅讀出了人物的年齡特點,而且準確地把握了當時人物的內心世界。可見這位同學平時善於觀察,語言感悟能力很強。

三、創設想象之情境體驗文本內涵

“假設現在星新一就站在我們面前,你最想對他說什麼?”不僅爲學生的個體閱讀提供情境和條件,而且在學生與作者對話中能自然流露出內心困惑心中的想法,促成他們不斷認識教材,省視自己,建構自己。

生:我想問他爲什麼不把結尾明明白白寫出來,讓人捉摸不透?

生:這樣結尾可以能給人留下想像的空間,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

生:我想讓星新一給我籤個名。(大家笑)

生:因爲我看過星新一其他的作品,他是位科幻作家,不僅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他的小說構思很特別,留給人很多回味餘地。

生:我想問星新一他爲什麼用“喂——出來”不用“無底洞”做題目?

生:我覺得用“喂——出來”特別吸引人,忍不住要讀下去,很新穎,別緻。

生:我覺得用“喂—出來”作者是想讓讀者注意自己周邊的環境,自己的所作所爲,如果不加註意,就會遭到報復,讓我們承受滅頂之災。

生:我覺得用“無底洞”好,清楚明白,不需要思考。

生:我認爲這是懲罰的前兆,預示很多人類自身的埋下惡果會漸漸出來。

生:我還是同意這位同學所講,這讓我想起一句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從這個環節中發現每個學生的自身喜好及生活經歷造就了他對閱讀文本產生不同的反應,有時會“突發奇想”將自己獨特的感受展示出來,這很好地給予了學生伸展和創新的空間。水本無華,相蕩而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激而發靈光。文本解讀過程中的對話,因爲沒有了權威,沒有了預先設定的教案,有的是師生閱讀“成了共同參與以至共同創造的過程”,在抑揚頓挫錯中,把理解認識融爲一體,把師生共同體驗融爲一堂,訴諸於美妙的聲音,作一次美麗的心靈交流。

[反思]

對話教學常有相當程度的“生成性”特徵,它不是上演充分準備好的“教案劇”,而更多是即興創作,同一教材、同一思路在不同班級均有不同特色,不同亮點,稍有不慎,便會留下生硬、牽強、不流暢之感。從這堂課中,我覺得通過平等對話教學途徑,雖說師生有一種“創造着一種無法預約的精彩”,但要求老師對教學內容有更豐富的背景知識,並能充分考慮學生會怎樣回答,會提出哪些他們感興趣的問題,設想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碰到哪些問題,老師又如何正確把握好提問的尺度…..這一切不僅都應有預見性,而且需要老師要縱觀全局,將文本,學情,課堂調控均能運籌於胸間,這樣才能得心應手,使課堂波瀾起伏。

一、對學生了解不夠,對教材理解不透

如:第一次試上《喂—出來》,我設計的第一個問題是:作者星新—敘述一個什麼故事?我這樣做是出於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希望能讓每個層次學生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但我沒有意識到新教材的閱讀提示已經概括故事內容。學生又很認真地做了預習,以至低估了學生的最起碼的閱讀能力。如此簡單既沒有新意又缺乏挑戰的問題,他們是不屑於回答的,場面一度冷靜。還好有一位學生見我如此尷尬,站起來非常流利的讀了一遍提示內容。下面學生髮出“嘿嘿”地笑聲,眼睛不時瞄我幾眼,更多的學生在翻看課文,一幅百無聊賴的樣子,這笑聲眼神裏一部分包含着對這位愛表現的學生可愛之處的善意的揶揄,但更多的是對我提出如此幼稚的問題的嘲諷。出師就不利,信心一落千丈,最後草草收場。這正是我沒有從學生入手,沒有充分了解學生需要的基礎上去解讀文本,設計的問題只是一廂情願,這樣胡亂地生搬硬套,以爲拋出一個問題,學生能回答出來就是平等了,就是互動了,真是荒唐之極。

二、對問題設計不深對學生引導無效

1、我曾想將“對話式”這新的教學理念滲透到教學之中,以此來搭建師生互動的平臺,促進課堂的民主和平等,孰料,教後我才意識到對話式教學不僅只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簡單模式,而是能否真正啓動、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是否體現了追問和啓發的精神,能否做到這些,問題的設計成了師生之間對話的關鍵,因爲“對話式”教學不是對話而對話,這樣只能流於形式,產生無意義話語的循環,而無本質的認識。

如:我設計問題:在填洞之前,人們有無意識到這些垃圾對人類自身造成的傷害?課堂上出現了看似激烈爭論,有些說有,有些說無,依據林林總總,舉目皆是,不一而足〈如前所述〉。但學生的回答都是集中於篩選文章信息,很少有自己完整的分析,看法都流於表層次,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較單一,缺乏啓發性,特別是能夠引起學生思考的東西太少,無法激發學生潛在的對話欲和表現欲,說白了,這對提高能力,增長智慧方面來講沒有一點效益。歸根結底學生要探究的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根源所在。

2、我發現以“問題”組織形式進行的教學活動,會出現一問一答的流弊,瑣碎而無功效,課堂呈現的是推一推,動一動“層推式”,學生心思是在揣摩老師的用意,欲言又止,舉棋不定;不然就是東拉西扯,斷章取義,課堂裏所激起的只是“微波”和“漣漪”而已。有時甚至是“石沉大海”師生關係是兩條平行卻無法碰撞的鐵軌,生硬而缺乏生機。從這之後,我看了一些理論文章,尤其是餘映潮老師的“例談閱讀教學設計的詩意手法4”中提到要克服這種流弊,教師要努力創設“主問題”背景,提出問題要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功效,不僅如此,由於每個“主問題”都要牽動有一定時間長度的討論,於是教師的講析就可以轉化成對學生的評點,與學生的對話以及對活動成果的精彩小結。有時,只顧閉門造車往往會犯主觀主義,在以後的日子裏,我嘗試着去這樣備課。

如上《廣告》,我這樣設計:(1)現在廣告類型千千萬萬,放眼皆是,你覺得廣告大致有哪些類型?你認可或不認可哪種類型廣告,說說理由?(2)舉一則你認爲最精彩的廣告,並說說理由。

這兩個主問題的創設,不難發現它有較大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說三道四”,可以將自己平時所思所想一一講述出來,將“生活之水”引進課堂,貼近學生,引起他們的興趣,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感悟來填充課堂的空白,解讀廣告的精彩與不足,從而歸納出廣告的特點:雅俗共賞,幽默風趣,直觀形象,名副其實。給學生“零存整取”之效,加深了對廣告的整體理解。這種主問題的設計,它能幫助教師居高臨下地駕馭文章,又給學生充分思考與想象空間,讓學生“化整爲零”,從不同角度與不同的體悟來填充課堂的空白,課堂呈現出來就是師生,生生互動的火花,這正是我所期望的`。

從以上看出,語文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一些環節要求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和獨特體驗爲基礎,但實際上這種活動又與教師“導演”密切聯繫,這需要教師對文本、對學生的能力也要有深入的瞭解。這樣才能設計出適宜的問題,進而引導學生思考、活動,從而達到彼此接納,互相造就,其樂融融的境界。

[導言]

語文老師的課堂涵蓋諸多因素,有人認爲是“藝術的創作”,有人認爲是遺憾的藝術,我在不長的教學生涯中,對自身課堂教學的能力和價值一直缺乏認識,因而也就缺少了對自己教學產生驚奇、驕傲和痛苦的機會。經過一次並不完美的公開課,以及校本教研活動的體驗,從此教學反思已成爲教學工作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美好的回憶,痛苦的悸動,都成了我心靈家園的成員。

[教案]《喂—出來》是日本作家星新一撰寫的科幻小說,它渲染一個深不可測的洞這個洞成了城市居民處理各種垃圾的最好場所,生活從此變得舒暢、美好。但故事發生突然的轉變,人們最初的第一聲叫喊和第一塊扔進去石子都飛了出來,行文就此結束。

一、領悟“洞”之神奇,激發學生探索之心

看完全文後,不難發現作者留給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爲了激發學生探索之心,我問洞裏還會出現什麼呢?由此展開合理的想象,並順勢進入學生與教材的對話——即“在人們填洞之前,有無意識到這些垃圾對人類自身造成的傷害?面對這個洞時,不同的人又表現出怎樣不同的心態?”(在課文中找出依據)用意是讓學生在閱讀體味的過程中明白文章的內涵及作者的創作意圖,即誰製造了禍害誰來承受禍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時候一到,一切都報。這不僅是環保問題,而且是告誡我們小錯誤不及時糾正,或做事不考慮長遠利益,或行爲不檢點,必將會帶來惡果。希望通過對危害的認識,充分把握文章主題的多元性。如:

生:有意識。課文裏說“村裏人都有點擔心,生怕會出什麼事情”從這句話中看出來。後來村民經過“填洞公司”的說明,得知能獲得所謂的好處,就放棄了自己的想法,就成了行動上的無意識。

生:其實人們把“洞”看作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場所,便什麼都往洞裏一扔,以爲這樣環境就變乾淨了,問題都解決了

生:文章中寫到外交部和把用不着的機密文件連同保險櫃一塊扔進洞,從“輕鬆地”、“一邊扔一邊談論”看出官員隨意、僥倖的態度。

生:大學裏做傳染病實驗的屍體,城市裏廢物、污水全部排放到這個洞裏,從這個細節看出有知識的教授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也很差。

二、感悟語言之韻味觸及人物心靈

課文中人們面對突然出現的洞時,不同身份的人,不同地位的人,不同心態的人圍着洞莫衷一是,議論紛紛。其中有段村中人與商人對話,村人問:“這是真的嗎?”朗讀的學生將重音落在“是”上,坐在位子上的女同學接了一句,“這是真的嗎?”將重音落在“真”上。我馬上請兩位同學各自闡述理由:

生1:重音落在“是”上,表示村裏人對商人有極大的懷疑。

生2:村裏人心裏根本沒有底,不會有這樣大的反應,應該把重音放在“真”上。它只表示探詢而已。

又如:村裏人面對深不可測的洞時,有一段老年人與年輕人的對話。老年人顫顫巍巍地說:“這可千萬不能扔下去啊!說不定會受到什麼可怕的懲罰的。”

男同學將老人的話中“千萬”讀成顫音。我問大家這樣處理效果怎樣?誰讀的好一些?

生1:“我覺得年輕人讀得好一些,他聲音響亮清楚。”

生2:“我覺得年輕人讀得好一些,他讀出了年輕人的勇敢、自信。”

生3:“我覺得老年人讀得好一些,他把老年人的膽小、保守、害怕讀出來了。”

老師:我認同生3,男同學將“千萬”處理成顫音,不僅讀出了人物的年齡特點,而且準確地把握了當時人物的內心世界。可見這位同學平時善於觀察,語言感悟能力很強。

三、創設想象之情境體驗文本內涵

“假設現在星新一就站在我們面前,你最想對他說什麼?”不僅爲學生的個體閱讀提供情境和條件,而且在學生與作者對話中能自然流露出內心困惑心中的想法,促成他們不斷認識教材,省視自己,建構自己。

生:我想問他爲什麼不把結尾明明白白寫出來,讓人捉摸不透?

生:這樣結尾可以能給人留下想像的空間,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

生:我想讓星新一給我籤個名。(大家笑)

生:因爲我看過星新一其他的作品,他是位科幻作家,不僅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他的小說構思很特別,留給人很多回味餘地。

生:我想問星新一他爲什麼用“喂——出來”不用“無底洞”做題目?

生:我覺得用“喂——出來”特別吸引人,忍不住要讀下去,很新穎,別緻。

生:我覺得用“喂—出來”作者是想讓讀者注意自己周邊的環境,自己的所作所爲,如果不加註意,就會遭到報復,讓我們承受滅頂之災。

生:我覺得用“無底洞”好,清楚明白,不需要思考。

生:我認爲這是懲罰的前兆,預示很多人類自身的埋下惡果會漸漸出來。

生:我還是同意這位同學所講,這讓我想起一句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從這個環節中發現每個學生的自身喜好及生活經歷造就了他對閱讀文本產生不同的反應,有時會“突發奇想”將自己獨特的感受展示出來,這很好地給予了學生伸展和創新的空間。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2

自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尊重學生的認知實際,幫助學生化解了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打開學生探究的閘門和思維的通道,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並將發現的機會給了學生。學生在發現的過程中將思維和

情感融進了作品靈魂的深處。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高漲,對文章的主題把握準確,有的學生的分析比我預設的答案還要全面,表現出較高的個性閱讀鑑賞水平。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的閱讀教學不應該人爲地設置出許多難以解答的問題來限制學生的思維。尤其是不能將課文支解成一些零碎的片段進行問答式解讀。我們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將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依據自身的知識積澱和生活體驗等進行整體性的閱讀或個性解讀,這樣便於學生充分發揮思維的空間,用自己的情感和知識積澱去激活知識,去感受情感,以心靈去振奮心靈。這樣,我們的課堂就能實現“交流”與“互惠”,就會迸發出學生智慧的火花,就會使學生的思想飛揚、閱讀能力得到提升,難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3

記得剛接到通知,要上一堂名著閱讀的公開課時,心裏實在沒底。這樣的課我以前沒有真正接觸過,這次我們科組選的是八年級上冊推薦的是《駱駝祥子》,下面就談談此課從準備到展示的全過程,將自己的一些所得所感,一些不足之處與大家分享。

一、先預而後習

名著課難上,一難篇幅太長,學習時間過於匆忙;二難時代隔閡,學生理解過於膚淺;三難生活脫節,在實際生活中無法感受小說的具體情境而興趣乏味。因此名著課不能急,必須先預而後習。

1、養成閱讀習慣,增加學習興趣。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不再是教師強制佈置的作業,而是成爲學生自覺的行爲。《駱駝祥子》我是這樣吸引學生的,利用課前3分鐘,給各組做個“大風吹”的小比賽,每天安排幾個章節和對應的小組,每節課由一個小組負責根據章節出題目,其他小組則進行搶答,看哪組先被考倒了。幾次以後我發現,一有時間,學生就會拿出書本來閱讀。不知不覺中,學生的閱讀面寬了,閱讀理解能力增加了,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也增加了,許多同學由不愛語文漸漸地喜愛上了語文。同時出題和積累越來越有味道,其中個別特好的題目還被我應用到公開課上,出題目的同學現在閱讀的興趣更加濃厚,已經開始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並要求把這種方式繼續下去。

2、許多文學名著,都凝聚了作家對人生、對社會、對時代的嚴肅思考或者獨特看法,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自然而然地會受到影響。但對於今天的學生,物質生活的富裕讓許多人都對《駱駝祥子》這種深沉的悲劇不能理解。因此我在學生每天的作業裏都佈置有這麼一個項目,從小說中提出自己的疑問,再將值得探討的疑問佈置爲同學們共同的作業。我發現在產生疑問的過程中,學生在基於自己自下而上背景的審美感受中,比純粹的上網摘抄前人的感悟更能接觸並領會到作品中思想的光芒,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對世界的認識。公開課裏的辯論環節“祥子的職業和生活是個悲劇,就連唯一的婚姻生活也是個悲劇,你認爲他的遭遇值得人們去同情嗎?”就是出自學生的質疑。

3、勤做摘抄。摘抄是一種根據個人的閱讀喜好,將精美難得的`資料摘抄分類保存下來,以供閱讀、品味、引用的資料積累方法,是對每天半小時閱讀的整理鞏固。不定期檢查摘抄,無疑是對名著閱讀的一個有效的檢查方法。

我給學生的摘抄的形式有:

a、語錄式摘抄。摘錄名人警句、精彩詞句。

b、內容提要式摘抄。概主要情節,給短小的文章列提綱。

C、內容賞析式摘抄。談談自己對作品的感悟、人物的評價、主題的理解。公開課裏所展示的讀書卡展覽資料正是來源於此。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4

“339”大循環是我校課改的教學模式,“339”大循環指“三步三查”教學模式和九種探究能力的培養。“三步”是指自主學習(課前預習)——探究學習(課堂導學)——綜合昇華(單元複習)三個學習環節;“三查”指將檢測環節貫穿於三個學習環節之中;九種學習能力即指學習計劃能力、自主預習能力、高效聽課能力、課後溫習能力、作業檢測能力、錯難題探究能力、複習整合能力、檢測反思能力、目標調整能力。大循環是指依據實際教學靈活機動地安排教學環節和進程,確保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非生搬硬套單一教學模式。

自課改以來我們語文組積極探索,努力實踐,力求將“339”教學模式能熟練的運用到語文課堂之中,使課堂達到高效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九種模式。《大自然的語言》就是我在探索中上的一堂公開課。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主要介紹學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興趣的物候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按照“先學後導、自主合作、問題評價”的教學模式,通過“摘、理、品”的教學操作過程,從不同的角度解決了課文字詞學習、主要信息的篩選、說明順序的梳理、生動語言的品味。課後我對這節課進行了反思:

(一)滿意的地方

1、課前我認真研讀了課文,明確本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在此基礎上我精心製作了導學案,讓孩子在預習的時候有明確的預習目標,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自主預習的能力。導學案中同時還明確了本課的學習目標和重難點,這樣孩子在課堂上聽課就有目標,從而達到高效聽課的能力。

2、課堂上,我設計了三個環節:預習檢測、探究學習、拓展延伸。每個環節我都提出了相應的難度適中的問題,讓學生以不同的方式(搶答、自己思考後回答、同桌合作、小組討論)解決問題,做到有佈置有檢查有點評,逐步引導學生完成教學目標。

(二)存在的不足:

1、1、駕馭課堂的能力急待加強。上課過程中,當學生說出有關描繪春天特色的詞語時,我沒有給以肯定,因爲當時我的腦海裏只有一系列的秋冬兩季的詞語,課後我又仔細琢磨了一下,其實那些詞語也是作者運用了擬人化的`句子中的詞語,學生的回答是對的,是我沒有處理好。

2、時間分配的還不夠好,沒有做到從容,鎮定。由於借班上課,對學情瞭解欠深入,而學生在整堂課上回答問題太順利,遠遠超乎教師原本的預計。因此,還應該少量的設計一點反饋性的練習題,以備課堂需要。同時,這樣既重視了能力訓練,又加強了基礎知識的考察,這不正好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了嗎?

以上是本人對《大自然的語言》這堂公開課的反思。不管怎麼說,這只是一節課,我不能就此來論成敗。我只想把它寫出來,作爲課改進程中的一個靶子,指導我前進:繼承好的方面,改進不足的地方。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5

《永久的悔》是一篇現代記敘文。文章以樸素自然的語言回憶了過去的家庭生活,通過平凡小事來表達對母親深深的思念,表達了因爲再也無法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根據現代學生嬌驕並重,不懂生活的艱難,不理解父母苦心、缺乏愛心以及聾生閱讀量少,結合本文的特點,我通過引、讀、思、品、寫六個環節來完成教學任務。感覺成功之處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本文運用了許多的成語,在教學過程中,我結合字典和課文的內容,引導學生理解並能熟練運用這些成語,使其提高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

2、本文的表達極其樸實自然,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使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領悟到了本文之所以感人是因爲情而不在文,懂得了自然流露的感情纔是真實的,只有真實的感情流露的表達纔是好文章。

3、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內容,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時刻注意要“以情感人”,從而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父母的苦心,健全人格,懂得盡孝,懂得關愛他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學反思

在執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時,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設計教學:

1、重視誦讀,誦讀是詩歌學習的基礎,通過對詩歌的反覆誦讀與指導,可以使學生直觀地體會到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2、把對詩句、詞語的揣摩分析作爲教學的中心環節。要分析詩篇字裏行間的`情感張力,揣摩準確到位的詞語,並通過詩人對詞語的選用的分析,排比、對比手法與細節鋪敘的寫法的分析,更好的把握詩情詩意,提高學生對詩歌的鑑賞和把握能力。

從課堂實效來說,比較成功的方面有:

1、朗讀指導有效,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讀技巧,在課堂上朗讀投入,有感染力爲品味理解奠定了基礎。

2、學生對詩歌語言賞析與人物形象的感知理解準確,這也是由於教學過程中充分信任學生,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同時比較重視賞析詩歌方法的指導。

3、對於長詩的教學,教師選中了教學切入點,突出重點,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4、教師評價及時到位,尤其能及時糾正學生回答問題時出現的失誤,及表達不準確的現象。

但在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失誤,留下了遺憾。如:在整體感知環節設計的問題,“大堰河是一個的人,大堰河是一位的母親”爲學生設了個坎,如果合爲一個問題就比較容易了。在品讀環節,感知大堰河的形象時,很突然的出現了對詩歌9——11節所表達的特殊的感情的理解,這樣破壞了教學的連續性,讓學生感到一時思維轉不過來。還有如果有時間把拓展延伸練習放在當堂處理,效果會更好。

總之,教學就是一種遺憾的藝術過程,我們只有爭取下次更好。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6

作爲第一次參加省級“微課堂”教學比賽的選手,走下講臺後,我感慨萬千,深切地體會到了“教然後知不足”這句老話。

本人和同行都認爲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

1、教學切入點好,問題設計得當。在學生整體感知全文的基礎上,我提問:作者是帶着什麼樣的情感寫下這篇文章的?找出最能表現作者情感的語句。學生很快找到課文的最後一句: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我接着問:老王的`不幸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是苦,閱讀課文,用下列的句式說一說。

句式:老王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 的人,具體表現在__________________。

2、思路清晰,條理性強。一堂好課就像一篇好文章,要有內在的邏輯性。如用一個字來概括老王的性格特徵是善,體現在他的老實、厚道、細心和知恩圖報。我是這樣設計過渡的:從同學們的分析看,老王的遭遇的確很不幸,那麼在這樣遭遇下生活着的老王,又有什麼樣的性格特點呢?

3、師生互動,效果較好。學生反映很好,從課堂現場和作業完成情況中可以看出。

本人認爲存在的不足是:

1、時間把握不好。由於第一次參加“微課堂”教學比賽,缺乏經驗,超時了3分鐘,截取時不得不刪去,稍微影響了完整性

2、有些重要語句沒讓學生多讀,來深切地體會作品樸素、簡潔而飽含感情的風格,充分體會“善”的深刻內涵!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7

盼望着,盼望着,終於盼來了我崇拜的宋先生,期待着將自己獨特的教學設計呈現在他眼前。然而,事與願違開課不久,由於學生沒有完成我佈置的作業(這項作業直接影響到我教學設計的實施效果),課堂上我不自覺的就帶出了一股怨氣,沒有了情緒,沒有了激情,居然破天荒的放任一堂課自生自滅,結果可想而知……

宋先生評課過程中,沒出息的我忍不住哭了,不是因爲他指出了我的不足,而是覺得自己“丟人”了,在幾經周折精心設計了一番後終究以“丟人現眼”告終……

哭夠了,靜下心來,該是反思的時候了。導致本節課失敗的原因如下:

首先,徹底忘記了自己“身爲人師”的責任。這一點是不可饒恕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授業”“解惑”,在今天的課堂上我早已將之拋到九霄雲外。我心中只想着,如何利用學生將我的教學設計展示出來,學生不過是我藉以利用的“工具”而已。當學生沒有按照我的要求完成作業,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的時候,我怒髮衝冠,“好好的一堂課,就毀在你們這羣不學無術的倒黴學生身上”這是我當時強忍住沒有吼出的心聲。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身爲一名教師在課堂上不去想該教學生點什麼?怎麼教才更好?那麼多學生沒完成作業,這種具有共性的問題,原因究竟是什麼?而只一心想着這羣“道具”質量太差,簡直是毀我的手藝。何等的自私啊,可以說這是身爲教師的恥辱。還好,終究上天對我是厚愛的,他及時對我當頭棒喝,敲醒了我,讓我想清楚,身爲教師的職責。

其次,對於“課堂生成”應付不夠自如。這一點應引起我足夠的重視,任何一堂教學設計都不可能一絲不差的完全依照設計者的意願實現,其中必然會分生枝節。成功的教者會巧妙的利用“教學生成”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學的更明白,自己教的.更輕鬆。我今天犯下的錯誤就是,死抓住自認爲精彩的教學設計不放,一心一意要展示,以博得讚賞,而全然忽略甚至可以說是“視而不見”學生的感知點與我自己教學設計之間的分歧,課堂上完全自說自話,無視那一雙雙漠然的眼睛。老師不因學情而教,而爲了表演而教,把課堂主體都不放在眼裏,不失敗天理不容。

“課堂生成”將成爲我下一項必修課。

第三,對於教材的把握過於迷信名家的設計,而忽略了自己學生的學情。單純的迷戀名家教學的精彩片段,獨特設計,一心想推陳出新而陷入華而不實的誤區。應像宋先生所說,每一步都落到實處,字詞、朗讀、理解、賞析、運用每一步都要練的紮紮實實,訓練課後題認認真真的做,目的是訓練學生答題的規範性。

《新課程學科教學指導》我將仔細研讀,吃透課堂教學每一步細節,讓課堂嚴禁實用起來。

痛定思痛,知恥而後勇,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8

《五柳先生傳》是八年級語文的一篇文言文,在教這篇課文之前,我對採用什麼樣的教法進行了一番琢磨,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有成效呢?秉承我縣開展的“高效課堂”的宗旨,結合我所教學生的學習實際,我對以往的教學流程進行了一些修改,經過教學實踐後,我覺得對學生掌握所學能有不小的幫助。

在上課的時候,我首先用三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情境導入、簡介作者並瞭解傳記,接着我就用課前設計的一個問題(你們是否想了解一綠趙鞅氏碌奈辶壬呢?他是否也是一個另類的人?)引導學生根據課文中的相關注釋去疏通文意,並引導學生分組交流互助,並準備小組交流質疑。

緊接着,我就在黑板上設計一些文中註釋裏沒有解釋的詞,讓學生在疏通文意的行進中通過推敲其文意來解答,不一會學生們都爭先恐後地上臺來解答,這是我在設計這一教學流程所沒能想到的,經過師生評議得知學生對這些詞語的解釋絕大部分都比較正確。這能使學生在這一個環節中感受到了參與的快樂,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再接着是讓學生質疑還不會翻譯的'詞句,讓學生互助解答,教師進行適時的引導和點撥,並採用師生共評共議的方式進行,學生從研討中懂得了疏通文意之法,這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也調動了他們學習文言文的熱情與興趣。

疏通文意之後,學生朗讀的效果就比之前所教的學生好得多,我在聽學生讀後進行些點撥,學生可以說是一點便通。接着我又播放相關的朗讀視頻,讓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把握節奏,注意體會其中的感情,很顯然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又更上了一個臺階。

這第一節課一下來,我就覺得很輕鬆,學生也覺得學文言文並沒有那麼難。再後來的第二節課中,文中所有研討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了,多數學生在課堂裏就能把全文背誦下來了。

通過這次教學,我感到自己在教學文言文這一塊變得輕鬆了,這都是比較好地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學互學所產生的效果。當然這其中也有不足之處,也許對個別學習程度差的學生的關注度就不夠,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要不斷的彌補協調才行。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9

我感覺本節課最大的亮點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併爲學生的持續興趣提供可能。學生所面對的不再是一篇枯燥乏味的說明文學習,不再是死板地瞭解每一段的說明內容,而好似一羣遊覽的詩人在美麗如畫的園林中漫步,不僅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積累,錘鍊了語言,而且使他們在實際的閱讀與寫作中更加牢固地掌握學習目標。

1.這堂課流程比較流暢,目標突出,各環節緊湊,環環相扣,語言精練到位。重點、難點都放在讓學生掌握這篇課文的說明順序和結構上。

2.分析文章結構順序時,適時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裏的重點詞句,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引導比較詳盡、到位。分析四個“講究”時,給學生充足思考的時間,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並通過課外語段《晉祠》拓展練習,深入理解,學生學有所得。

但這堂課也有遺憾之處:寫作拓展環節,目的是結合港中圖片和課文的寫法,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有效訓練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的運用。但是,給學生想和說的.時間不夠充分,沒有很好地完成這個環節。

通過反思,我深刻體會到,語文課堂上,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營造讓學生充分施展才華、放飛自由心靈的空間,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敢於表達的能力。教師應當更多關注“你是怎麼理解的”“說說你的理由”“談談你的看法”等等,使學生能夠盡情地“自由參與”。教師要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善於適時引導學生去發現學習中的疑問,敢於質疑,培養學生的求疑精神。要引導學生通過對疑問的討論研究,最終獲得提高,“有疑者卻要無疑,則此方是長進”。同時,教師要善於創設一個寬鬆的氛圍,應用恰當的形式,引導學生把自己思維的結果表達出來,從而形成學生之間的交流和碰撞。並通過教師的評價,在學生中積極倡導一種敢於爭論、敢於發表不同見解的精神。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回顧一學年來的教學工作,本人根據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立足現在,放眼未來,爲使今後的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現對本學期教學工作作出總結,總結檢驗教訓,以期今後的進教學工作能更上一層樓。現將具體工作總結。

教學任務完成情況:

一、本學年教學目標完成情況

本學年度學校堅持推行課堂改革,由於經驗欠缺,教學計劃中的一些設想沒有具體實施或者執行的很倉促,但整體上基本完成了這學期的教學任務。本學年知識性教學主要側重說明文的學習,學生基本掌握了說明文的相關知識,能夠把握說明文的特點,並能區別說明順序、說明方法等專業性知識。情感能力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和傳統文化中的人生信念、愛國情操、個人修養等品質。學生通過學習課文,能夠拓展知識面,同時聯繫實際生活和傳統文化,提高個人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質。同時,在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課堂教學方面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課堂氛圍也調動起來,教學效果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二、學生學習情況

知識性學習方面,學生整體上能把握教材基本的知識結構,大多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並能順利完成相應的拓展知識訓練。能力性學習方面,本學期側重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通過每天的背誦書寫訓練,既鍛鍊了學生的記憶能力,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對錶達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幫助。情感方面,通過綜合拓展訓練與寫作練習,學生基本能形成自己的認知,通過自我感知,選材分析,能夠達到基本的寫作表達能力,形成自我獨立的見解。

三、培養積極探究習慣,多角度解讀課文,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爲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注重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思考討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討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

四、注重課內外結合

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爲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爲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教師應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閱讀名家名作,通過這些收集與閱讀,爲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五、注重人文教育

新課程教材中的課文人文性加強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對學生加強人文性教育,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學以致用。人文教育是傳統價值觀的最好承載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加強人文教育,才能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教學目標。

問題反思:

一、學生的口頭、文字表達能力較差

在上課過程中,有些學生對問題答案心知肚明,卻不知該採用什麼樣的詞語來進行表達,往往表達出來的意思並不是很確切,與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過程中也是這樣,學生很難找到好詞好句來美化自己的文章,結果寫出來的文章乾巴,缺乏生動。由此可見,學生的詞彙存儲量是很小的,課外閱讀量偏少。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多閱讀美文,多閱覽名家名作,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

二、學生的閱讀能力亟待提高加強

學生的閱讀能力差,閱讀只停留在文章表面,沒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時連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如《老王》一文中提問到: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有許多學生答道:是老王幫助楊絳的事,而沒抓住愛心這個重點。古文閱讀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義都不瞭解,無法對語句進行正確的翻譯,根本不瞭解古文所寫內容,答題自然是一蹋糊塗了。因此教師要多開展一些閱讀練習,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作文教學蜻蜓點水

學生對作文有一種畏難情緒,有時並不能完全怪學生。本學年我的作文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學生在作文方面有欠缺。老師的作文教學沒有一個系統的指導,總是寫一篇就講一篇,根本沒有寫作的指導思想。在講析作文時,一味的貪大求全,結果講不到位,學生的寫作能力很難得到提高。針對此種情況,在以後的作文教學中要加強作文的片段訓練和寫作能力的某一方面專項指導。好詞佳句,以提高詞彙存儲量,並多開展一些口頭和書面表達訓練,最終提高口頭、文字表達能力。

四、改進措施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並不是每堂課都能達到預期效果,通過反思也發現其中的一些問題。

1.理論與實際存在的差距。設計的教案在實際課堂教學中並不能完全實施,因此,在今後備課時,留出足夠的變通環節,教案設計更應靈活,並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相應調整,使教案更好的適應與教學。

2.課堂氛圍對教學工作開展的影響。良好課堂氛圍能夠順利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但在實際教學中,很難把握這個度,甚至出現教師唱獨角戲的現象。這就要求在以後教學中,不僅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要從學生角度出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活躍課堂的效果。

3.學困生的學習問題,由於要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有時會忽略學困生的學習情況。有一些學生易脫離學習主體,自己獨立於集體這就需要教師給予更多的關注。尤其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加強對學困生的學習引導,多進行思想交流,掌握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這也需要耐心細心的工作,堅持每天做工作,並及時對學生的進步給予肯定。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醉翁亭記》是我很煩的一篇古文,我也知道他是古文中的經典,也知道這一冊中的很多文章都是遊記的文章,都是我們的經品,可我還是很怕教它。可課文由不得心情,還得教呀。文言文我最怕去翻譯,一句話一句話地去翻譯給學生聽,學生聽得很煩,我自己講得口乾舌燥,沒有多大的效果。可文言文要的就是要會譯句子,解釋詞語,這可是一件很煩人的事,費力去做吧不討好,而且又得不到學生的歡迎,真是苦惱。於是我開始尋找擺脫苦惱的方式。

今天就上了這樣兩節悶的課,在11班講課的時候,開始還好好地,我想這樣構思,先請同學分好組,兩人一小組,參照翻譯書去自主翻譯,把不懂的問題圈出來。接着再提問,由學生搶答。哪一位同學搶答上就給哪一位同學加分。想法不錯,可操作起來很是失敗。我就剛開了個頭,就被我自己給夭折了,我剛請完第一組黃希雅提問,結果搶答的聲音雜亂無章,我很焦急,自己去回答了,後面也沒有去組織,沒有去再嘗試,而是自己把第一段給翻譯了,真的是很費力,很不討好的一件事。下了課我就開始思考,下節語文課如何上呀,這樣子沒有辦法,我接着改變了一下,請同學把三四段一句話一句話地去譯,譯是譯了,可我沒去分析,一是先由學生找出同學在譯文中的錯誤,其次是我說出本句中的重點字詞,結果呢,也是一團亂。學生在亂哄哄的情況下上完了這一課,很是失敗呀。

接下來12班的兩節課,我想可不能這樣上了,可有什麼好辦法呢,使文言文上得有生有色。也是誤打誤撞吧,在學生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我腦中閃過這樣一個想法,分成四組,每組選一人背誦一段,可以給三次幫助機會。然後其它組同學考這位學生的翻譯這一段。不帶課文不帶參考書,可向本組成員求助三次。在這樣的想法下我行動起來,我先讓同學分組背一二三四段。接着我請同學來背,一組楊志祥,背得不錯,不過再解釋的時候就差了些,不過算是過關了,同學們的反響也很熱烈,接着鄧琦琪,後來是劉璐璇,都不——學生自己去考學生,問學生,在問的過程中他們自己反而完全調 動起來,這是非常 好的。這種方式值得我自己去學習。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所強調的一種學習方式。

在教學本課文時,我依據課文的內容,設計了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明確事件的內在聯繫,從而明確主題,進而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預習時,讓學生細讀課文,列出文中所舉事件,要求他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接着,我讓學生根據所列舉事件與刻畫人物的關係分成三類,並分別說說不同類別事件的作用。

學生對於第一類的作用基本掌握,可在瞭解第二類事件的作用時,費了不少周折,但經點撥,很快就明白。尤其惜別幾節中,比較直白的感情流露,魯迅善意的謊言,學生還是能理解的。他們不僅明白事蹟的作用,亦理解了作者這樣寫的'原因——皆爲抒發作者對藤野先生的一片無法言表的真情。

在第三類(1~3、10~11)的事件裏,未寫藤野先生,似多餘之筆,但在這些自然段裏,卻解釋了見藤野先生的原因(即棄醫從文),或者說,令藤野先生棄醫從文的直接原因即爲文中提到的電影事件。(學生立即活躍起來。)至此,的選材及作用基本理清。

最後,本人提出問題:“的線索是什麼?”

有的學生回答爲:以藤野先生其人爲線,全文寫見藤野學生的原因──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與藤野先生惜別—別後憶藤野先生。支持這一觀點的學生過半。亦有學生反駁:以愛國的情感爲線索,學醫爲愛國、棄醫從文亦是愛國。贊成這一觀點的近半。

爭議由此起,教師適時調解:寫藤野先生與愛國是否衝突?二者有無交點?學生們馬上做出反應,二者並不矛盾,因爲愛國而學醫、因學醫而見藤野先生、因愛國而棄醫、因棄醫而別藤野先生!他們立即明白了二者的關係。教師趁機點明,有兩條線索,一條明線即藤野先生其人,一條暗線即魯迅的愛國情感。至此,文章的主題也水到渠成。寫學醫棄醫,表達對藤野先生的感激懷念之情,也更深刻、含蓄地表現出作者的赤誠愛國情。

就本人看來,本課是在學生恍然大悟的感慨聲中結束的。

總體來說,本課的設計及實踐本人認爲還是可以的,因爲縱觀魯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難懂,加之本篇幅較長,主題較深,情節簡單,很難吸引住學生。應如何短時高效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本人思量了許久,後來本人避開了對文章深層主題—愛國的教學,轉向事例的分析,讓學生對事例自行剖析,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線索的基礎上完成。這樣,就實現了難文淺教,使學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加上關於文章的線索之爭是學生自發的,他們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和解答後的收穫可以從恍然大悟的感嘆聲中聽出,這正是本人所追求的。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揮手之間》的場面描寫

人們又聽到了汽車的馬達聲:一輛延安人都熟悉的帶篷子的中型汽車正轉過山嘴,朝飛機場駛來。立刻,人羣像平靜的水面上捲過一陣風,成一個整體地朝前涌去。接着,又停下來;正當汽車站住,車門打開的時候,機場上響起了一陣雷鳴般的掌聲。

毛主席走下車來。和平日不同,穿一套半新的藍布制服,皮鞋,頭戴深灰色的盔式帽。整個裝束,完全是像出門做客一樣。這立刻引起人們一種深切的不安,和離別的情緒;眼淚不由得涌了出來。

在延安人的記憶裏,主席永遠穿一套總是洗得很乾淨的舊灰布制服,布鞋,灰布八角帽。他的偉岸的身形,明淨的額,溫和的目光,熱情的聲音,時時出現在會場上,課堂上,楊家嶺山下散步時的大道邊。主席生活在羣衆中間,生活在同志們中間。主席的音容笑貌,舉手投足,人們是熟悉的,理解的,懷着無限信任和愛戴,團聚在他的周圍,一步不能離開,一步不曾離開!如今,主席穿起了做客的衣服,要離我們遠去了!

一霎時,人們心裏,像海上波濤般起伏洶涌。千百雙眼睛,熱切地投向主席身邊。主席在汽車邊站定,目光平視,望着全體送行的人,經過每一個人的臉;好像所有在場的人,他都看到了。這時,他眼睛裏露出一種親切的、堅定的微笑,向人們點了點頭。

站在前面的中央負責同志們,迎上前去。主席伸出他那寬大的手掌,和大家一一握手道別。主席的臉色是嚴肅的,從容的,眼睛裏充滿了無限的關切和鼓舞之情。然後,又停下來,望着所有送行的人,舉起右手,用力一揮,便朝停在前面的飛機一直走去。

機場上人羣靜靜地立着,千百雙眼睛跟隨着主席高大的身形在人羣裏移動,望着主席一步一步走近了飛機,一步一步踏上了飛機的梯子。

這一會兒時間好長啊!人們屏住了呼吸,一動不動地望着主席的一舉手,一投足,直到他在飛機艙口停住,迴轉身來,又向着送行的人羣。

人羣又一次像疾風捲過水麪,向着飛機涌了過去。主席站在飛機艙口,取下頭上的帽子,注視着送行的人們,像是安慰,像是鼓勵。人們不知道怎樣表達自己的心情,只是拚命地一齊揮手,像是機場上驀地刮來一陣狂風,千百條手臂揮舞着,從下面,從遠處,伸向主席。

主席也舉起手來,舉起他那頂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舉得很慢很慢,像是在舉起一件十分沉重的東西。一點一點的,一點一點的,舉起來,舉起來;等到舉過了頭頂,忽然用力一揮,便停止在空中,一動不動了。

主席的這個動作,給全體在場的人,以極其深刻的印象。它像是表達了一種思維的過程,作出了斷然的決定;像是集中了所有在場的人,以及不在場的所有革命的幹部、戰士和羣衆的心情 ,而用這個動作表達出來。這是一個特定的、歷史性的動作,概括了當那個偉大的歷史轉折時期到來的時候,領袖,同志,戰友,以及廣大革命羣衆之間,無間的親密,無比的決心,無上的英勇。

請感謝我們的攝影師吧,爲人們留下了這剎那間的、永久的形象;這無比鮮明的、歷史的紀錄!正是在這揮手之間,表明了一種深刻的歷史過程,表現了主席的偉大性格。願所有的人,通過這張照片,能夠理解和體會,那當抗日戰爭勝利,我們的國家處在十字路口,處在兩種命運、兩個前途決定勝敗的鬥爭的嚴重時刻,我們的黨和毛主席,爲國家和人民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飛機的.發動機響了,螺旋槳轉動起來。隨着這聲音,人們的心猛烈的跳動,人們的眼睛一刻也不離開這架就要起飛的飛機;任憑螺旋槳捲起了蓋地的塵砂,遮住了人們的眼睛。這架飛機該有多大的重量啊!它載負着解放區人民的心,載負着全中國人民的希望,載負着我們國家的命運!

主席的面容出現在飛機窗口,人們又一次涌上前去,拚命地揮手。主席把手撫在機窗的玻璃上,手指無聲地彎動。直到飛機轉了彎,奔上跑道,起在空中,在頭頂上盤旋,然後向南飛去,人們還是仰着頭,目光越過寶塔山上的塔頂,望着南方的天空,久久地不肯離去。

說明:

1、該文段描述了重慶談判的赴毛澤東乘車到達延安機場後,下車登機、揮手道別和盤旋遠去的過程和場面;

2、它以毛澤東爲場面描寫的重點和核心,採用細節描寫、特寫鏡頭的形式,從正面具體細膩描寫了他的裝束、身形、容貌、神情、眼神和登上飛機、揮手道別的動作;

3、它以到機場送行的延安軍民爲面,描述他們在毛澤東到來、下車、步行、登機、道別、盤旋、遠去過程中的在動作、神情和心理方面的一系列反應,從側面襯托毛澤東;

4、文中對毛澤東這一次跟延安軍民揮手道別,離開延安親赴重慶跟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的重大舉措對革命對國家的偉大意義進行了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