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篇)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1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篇)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

六年級的語文教學內容很多很雜,對於複習,一直讓我很爲難,如果一味地將知識重新再現,學得好的學生認爲自己都會了不要聽,學得不好的學生也沒有定心聽,老師覺得上覆習課很痛苦,該怎樣避免枯燥重複,又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呢?

一直有一個信念在支撐着我:複習課我該給學生些什麼?難道僅僅就是一些題海戰術嗎?我想應該給學生系統的複習方法,這纔是學生一生都受用的。事實上,每一門學科有自身的特點,而同一學科的不同類型的課也各有特色,閱讀的'複習重在強化轉化思想,基礎知識複習課重在計算的策略與實際運用,學生能對之整體把握,進而形成清晰的認識。因此我覺得“浪費”點時間,讓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而整理出來的知識體系,學生理解得更深刻,記憶得特別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鍛鍊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複習課的重點在培養學生學會複習語文知識的方法,所以課堂教學中以學法指導和知識梳理爲主,主要讓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訓練。

一、導入實際,不求花樣

導入直接切入主題,同學們,課前你們梳理本冊書的閱讀知識點,整理舉手示意,願意小組交流嗎?組內交流分工明確。

二、重視知識點的梳理

我在複習時,採用小組交流的方式梳理知識要點,學生表現得熱情高漲;採取學生輪流當小老師上臺講解自己梳理的知識點,學生不亦樂乎;充分利用課件講解閱讀中的難題,讓學生在欣賞情景畫面時解決不懂之處,可謂是一舉兩得。總之,在複習任何功課時都應考慮到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願學、愛學。

三、學法指導到位

在教學中重視學生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在梳理知識時,讓學生梳理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學習舉例,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提高學生的能力。

需要加強的地方:

1、學生在學習中舉例子有難度,在備課時備學情不足,以後備課要充分考慮學情。

2、小學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特別強的基礎學科,內容龐雜,頭緒繁多,複習時給師生帶來不小的壓力不小。要改變這種狀況,要求我們在安排複習時,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結構體系都應該呈現出新的勢態。本課這一點做的不夠。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2

課文圍繞着“燈光”記敘了戰爭年代,郝副營長捨身爲後續部隊引路的壯舉,歌頌了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說明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教育學生要學好本領,建設好前輩用鮮血和生命開創的新中國。

在進行教學設計前考慮到怎樣教學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主人地位?怎樣給學生創設參與表現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自主的'空間,多一點表現的機會,多一點體味成功的愉快,讓課堂充滿精彩呢?

緊扣課題,讓學生朗讀體會“燈光”的深刻含義,然後讓學生品讀感悟,自主學習。讓學生體會到郝副營長的偉大和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珍惜美好生活。

緊扣文眼——“多好啊!”“多好啊!”教學中讓學生找一找“多好啊”一共出現了幾次?分別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他們說這話時看到了什麼,會想到些什麼?讓學生有機會在課堂上表現自己。保證了學生在課堂上有足夠的學習時間和空間,有足夠的時間讀書、思考、說話。

課後我還安排了小練筆:郝副營長,我想對您說……留給學生髮揮的自由空間,思維補白,爲學生創設動筆寫寫的機會。從課堂效果看,學生領會到了革命先烈們無私的奉獻精神,激發出了學生心靈深處最細膩的感受。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3

一、題目質量分析

同往年一樣,作文題爲多選題,出三個題目讓學生選擇寫,這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徵和閱歷水平,有利於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文題,保證學生都能寫出作文,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文能力。一般而言,第一題城市、鄉鎮學生都已耳濡目染,從電視、電腦中獲得大量信息,寫作是不成問題的;第二題寫想像作文,可以讓一些作文能力強的孩子,有更好發揮自己水平的空間;第三題則考慮到一些信息閉塞的孩子,通過自己的讀書生活也能有內容可寫,考出自己的水平。

當然,本次題目也存在一些問題,供今後借鑑:第一題因爲媒體輪翻轟炸,大家關注的信息都差不多,所以學生容易寫雷同,很少學生能突出個性,因此本題在“信度”和“區分度”上較差,第二題,想像作文,因爲一句“你聯想到什麼”讓許多學生寫成了紀實作文和猜想作文。第三題在表達上不夠嚴密,讓學生產生異解,即“讀書過程中你一定有許多或快樂或傷心等複雜的情感體驗”學生審題時,出現兩大差錯,一是“讀書過程”理解爲讀書生活過程;一是“情感體驗”學生理解爲具體的事,而造成對“讀書”的誤解。

二、學生的作文質量

通過批改作文過程中的討論與相互交流,本屆學生作文質量總體遜色於前幾年,首先是選擇第一題的學生佔了絕大多數,這與學生獲得的信息相關,而寫第一題作文的試卷的基本情況是:學生不易失分,但也難得到高分,原因是媒體上獲得的信息基本遵照媒體的敘述,學生創造性表達很少,因而都是中上,即獲得較好的`分數,但難得高分。

在評卷中,本題特別突出的學生也有幾個,敘述內容一般,但抒情方式表達得很有個性,用詩歌的形式表達,有相當的水平。

有極少的學生選擇了第二題,從學生的試卷看主要分爲兩層,一層只顧聯想而不知寫想像文,凡是寫聯想的紀實作文的試卷,作文質量都較差。而有聯想而又寫成想像文的,大部分都寫得較好,而且學生水平層次分明,作文功底在文章中能得到充分的體現,最爲突出的是有些學生能寫成小小說,想像水平相當不錯。

第三題凡是寫讀書情感體驗的作文卷,水平都相當好,學生的閱讀量與閱讀面相當不錯,可以反映出課改後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而寫讀書生活的作文,只有少數學生的作文質量不錯,大部分學生的作文敘述平淡,技法單一,詞彙量不足,而造成語句如“白話”。

三、對教師教學的啓示

通過學生作文卷的分析,我們覺得在作文教學中,教師今後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繼續鼓勵學生閱讀,積累語言,技能,閱讀量直接影響學生的作文質量,凡是語基好的學生,作文水平都更高些。

2、審題工作不能少,儘管課標提倡學生愛寫什麼就寫什麼,提倡自由作文,但是命題或給材料限定範圍的作文,也是生活中常有的,學生能否審清題目,直接影響作文的質量,如寫想像文,學生寫成紀實文,這就相差太遠了。

3、閱讀與作文結合要突出學生作文在敘述上平淡與閱讀有關,也與應用相關,有些學生讀很多書,可是作文時卻不會應用,許多詞彙都沉睡在大腦上,不能在作文時發揮應有的作用,這樣的積累就顯得沒有意義了,所以建議老師平時要多些作文練筆,有意識地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作文上,以讀促寫、以寫帶讀,這樣學生不論寫什麼,都能學以致用,從實質上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4

1、讓學生自由“展示自己”

課堂上,要大膽地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每學習一篇新課文,我都鼓勵學生儘可能地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上課時,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提高。我經常上網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另外,我還結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內容,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使學生儘量領悟不同類型的文章的.寫作技巧;同時,鼓勵學生閱讀中外兒童名著,領略書中的精妙所在。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回顧我聽過的語文課堂教學以及自己兩年語文教學經歷,特別是在整體批閱了學生的第一篇作文之後,我真正地意識到:小學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只有學生把在課本中學到的知識用到對周圍生活的觀察、描寫中,才能真正地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因此,我不斷鼓勵我學生堅持觀察周圍的一切,要養成從生活中汲取養分的好習慣,並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5

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有味,致力於學生終生、全面發展,突出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通過幾年的閱讀積累,已儲備了一定的知識,也有着相應的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他們正處於生理髮育的初期,心智正在發展,血脈正在形成,這些學生即將邁入中學的大門,如何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有效發展他們的語文能力呢?

(一)因勢利導遷移應用

六年級學生在校園裏顯得更爲活躍,他們有熱情,也顯得任性、容易衝動。有時他們會在桌面上、廁所裏塗寫,幾句小詩、一行話語,好象像以此表達對學校的留念,更多的學生早在第一學期就忙着寫臨別贈言。教師如何因勢利導,抓住學生的情感契機,引導他們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呢?實踐證明:積極疏導,把他們的'心語得以外化,由此激發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是有效的路徑。

(二)融會貫通,以一當十

六年級語文教學如果僅憑几十篇課文的精講深挖、設計無數的練習,由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作水平,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的確,課文只是個例子,應由一篇文章的閱讀觸及其餘,啓發學生把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高效地學,有趣有味地學。例如在學習了《風雪重圍》後,相機返顧或推薦《劉鄧大軍渡黃河》《礁盤》等課文,引導學生把幾個人物作橫向比較,培養學生讀書思考、分析感悟能力,這是從文章的內容方面相串聯的;還可以從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花時少、收效高,關鍵是培養了學生廣讀博覽的興趣;還可以進行讀寫知識的遷移,在閱讀教學中巧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培養。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6

第二單元北海小學六年級語文組

第二單元圍繞“正義必勝”這一主題安排了3篇課文,《盧溝橋烽火》描述了正義與邪惡在盧溝橋邊的較量,展現了中華兒女奮起抗擊日寇侵略的動人畫面;《半截蠟燭》展示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兒女的機智、勇敢與愛國情懷。戰爭期間,不僅僅僅是刀光劍影、血雨腥風,也有俠骨柔情、菩薩心腸。《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體現了編者的慧心,揭示了拒絕戰爭,渴望和平纔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心願。在課上,我採用了以“述”促“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語言材料,感知課文的思想資料。先讓學生根據課後作業3(按照時間先後順序講述“盧溝橋事變”的經過。)的要求自讀課文,邊讀邊想,理清事件的來龍去脈,圈畫出關鍵詞語,感受敵我雙方的表現,激發強烈的愛憎情感。再次自讀課文的時候,力求弄清事件的基本過程和關鍵所在,並着力體會關鍵詞語的好處、作用,不明白的地方可向老師、同學質疑問難。最後,在學生進行了充分閱讀準備之後,指名學生練習複述並根據具體狀況,相機提示學生進一步朗讀感悟課文。這樣在教學過程中閱讀與理解相輔相成,學生讀得充分,有所感悟,並熟記精要,才能述得順當。教學時還得按時間和事情得發展順序,抓住關鍵詞語,引導學生把讀書感悟和複述事件經過都能練習到位。

爲此,課堂上我儘量讓學生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文本、教師、同學進行全心的對話,在多層次、多角度的對話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瞭解人物的特點,從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長久以來,我們在備課時都謹記:在備教材的同時要備學生,即要把學生針對你的'教學設計可能會產生哪些反映都充分地思考到。因此我們在備課中還會把學生可能回答的答案都記錄在案,以到達在課堂上的萬無一失。殊不知,“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每一個都有着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甚至同一個詞或字,不同的學生都會有不同的體驗和感受。教師再怎樣思考周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及時地發現教學中的一些不確定因素,並恰到好處地調整好自己的教學。儘管這樣做與備課中設計的有所不同,也有違老師的教學意圖,但仔細想想,這又有何不可呢?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7

《三亞落日》是一篇寫景的短文。作者運用活潑、清新的語言描繪了三亞落日的美麗景象,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這一課,我緊緊抓住文章的中心:“在三亞看落日真有詩意。”來展開教學。通過“在三亞看落日如何有詩意”過渡到第二段的教學。第二段描寫的是三亞那濃郁的熱帶風情——隨風搖曳碧玉般樹冠的椰子樹;低翔的白鷗在藍天碧海間優雅地掠過;玉屑銀末般的細沙,調皮地搔着人們的腳板……雖不是文章的重點段落,但學好它對於理解文章中心是十分有利的,正是因爲三亞的景象樣樣都美所以在這個美麗的地方看落日也會別有一番情調的。

在學第二段中,爲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三亞的美,我也用美麗的語言引導着學生一遍又一遍地去讀,邊讀邊說,三亞美在哪兒?有人說:三亞彷彿就是個藍色的世界。有藍的天,有藍的海,就連那白鷗的翅尖也讓人擔心會被海水蘸藍了。又有人說:我從小就喜歡海,三亞那玉屑銀末般的細沙,傍晚人們來這裏,踩上去一定會減輕一天的疲勞。還有人說:椰子汁我喝過,但沒有看過椰子長什麼樣,真想去看看啊!從學生的`交流中,我們不難感受到孩子們對三亞的喜歡。那麼有了這種喜愛之情,洋溢在他們心中的必定是無限的嚮往,把握住他們的感情,引導着他們好好地讀一讀,美便成爲孩子們的了。

但是,教學三亞落日的美景遇到了一些小麻煩。學生們覺得每天都看到日從東昇從西落下,便有一些不以爲是,讀書也很平淡。爲了讓學生學起來帶勁一些,我引導着他們一邊學課文,一邊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日落對比。在比較中感受三亞落日的與衆不同,也告訴學生平常的景象通過自己細緻的觀察也可以象這位作者一樣筆下生輝的。之後讓學生嘗試用學過的詞句以及比較的方法去說說我們這的落日。學生們一下子興奮起來了,許多同學都能說上兩句,會說的暢所欲言,不會的也會意地點頭微笑。通過這一設計,做到了學到用的遷移。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8

一直喜歡《企鵝爸爸》中對於父愛的表達,那是一種無聲的愛,如山的愛。與很多寫媽媽的不同,文中展現了動物界中的一個特例,一下子將大家帶進父愛的世界。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角度入手,體悟父愛;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的層次審視這節課,我有了一些思考與嘗試。

首先,我引導孩子從課題入手,引發問題意識,與生活中的習慣產生衝突,進而調動讀文的興趣。接着,帶着問題走進文本,整體感知文本內容,進行第一次對話。爲什麼要寫企鵝爸爸?企鵝爸爸做了些什麼?一番交流之後,孩子們對於文題中的疑問有了答案。鼓勵孩子走進文中尋找生髮點,勾畫出難忘的語句,精彩的畫面,把感悟簡單地批註在書旁。第三次與文本對話,是在圈點勾畫中,是在靜思默想中,是在妙筆生花中,讓每個孩子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班內交流時,孩子們有了更多底氣。一個孩子從四個“64”中體會到企鵝爸爸的艱辛,有的孩子則抓住“不能進食的白晝,不能安眠的`夜晚”感受到企鵝爸爸的愛子如命,還有的孩子則抓住“沒有知覺的冰雕”,發現了比喻修辭的精妙。多個角度,多種發現,展現了集體智慧的力量,彰顯了個性風采。

在進行第二段的交流中,孩子們將關注點轉移到描寫色彩的詞上,想象“銀裝素裹、冰清玉潔”的南極中“粉嫩、金黃、淺藍”帶來的溫暖與鮮亮。抓住關鍵詞語,融入豐富的想象,匯入聲情並茂的朗讀中去,讓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

“企鵝爸爸是怎樣孵育小企鵝的呢?下節課我們繼續交流!”第一課時的學習結束了,一個問題留給孩子們思考。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9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着重培養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六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有限,教師的指導作用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小結,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教學行爲,使課堂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總結,在今後的教學中避免類似問題的`再次發生。

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是一起成長,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如果只掌握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作文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講要求,讀讀例文,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拓寬課堂領域,最近我又在思考,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得的成績沾沾自喜,那將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已到了及時充電的時候了!多讀些教育理論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同志學習、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文天祥》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變賣家產招募士兵、拒絕投降並寫下《過零丁洋》的詩句等,尤其通過文天祥的語言描寫,更能體現出文天祥身上的愛國熱情和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教學本課,爲了更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體現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模式,我將任務課文劃分爲三個大問題,然後將整個課堂拋給學生:

首先,我們所要學習的是一個怎樣的人;

其次,我們爲何要學習這個人;

最後,我們要學習這個人的那些品質。用三個問題將整篇文章融爲一個整體,讓學生通過自讀、默讀、指名讀。教師範讀等方式,瞭解文章梗概。通過重點句子以及主要人物文天祥的神態及語言描寫,感受人物的性格魅力,感悟民族精神!

不足之處:

1、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的引導學生緊扣文本,通過具體的語句以及文本中對文天祥神態、動作以及語言的描寫,來領略文天祥的精神品質。

2、教學結束後,缺乏對課堂教學以及學生的收穫做簡單的小結。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把新型的教學理念運用於教學過程,揚長避短,使自己的教學能力有所提高。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遵循“以人爲本,以學生爲主體”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探索學生全面發展之路。高中的語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學生素質方面給予更多的思考,擬定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並有效地落實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因而,我們所要追尋的應該是也只能是在保證學生對語文有足夠重視,並有一定語文基礎與寫作基礎的前提下,怎樣有的放矢地傳授對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大有卑益的教學內容和寫作訓練方法。以此爲基點,高中語文教學迫切需要在教師、教材和學生這最基本的教學三環節中進行認真檢驗的基礎上,確定有別於其他學科的不同的教學原則,從而有力地促進高中語文的素質教育。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爲在新課標下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學設計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深化課堂教學。

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我們不難發現仍然存在着許多舊的觀念,無法擺脫舊的思想、習慣勢力、舊的傳統的影響,注重45分鐘課堂知識的講授傳播,而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智力的開發。語文科的本質屬性,就是語言的學習和應用,而語文課是多種因素的綜合,讀寫、聽、說、修辭、邏輯等等,每節課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講授,只有集中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實效。高中語文教育指向“人的發展”。因此就要求我們,高中語文教學必須聯繫生活實際,注重語文實踐,能力訓練,要以語文知識爲基礎,做到切實有效,課內課外有機結合。但我認爲,無論課內課外,都必須圍繞一個核心、兩個基本點,也就是圍繞“能力訓練”這個核心而展開,兩個基本點就是課內與課外。課內注重於練習,課外致力於閱讀,課內課外相互結合,不拘泥於教材內容,而延伸到課外閱讀教材,並穿

插一些課外讀物,這樣課堂教學氣氛就比較活躍,對深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教學設計必須體現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爲主動。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注重了語語知識的傳授,始終讓學生在課堂上都是被動的接受,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提高高中學生的.語文素質,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臺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臺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着活躍的氣氛,個個踊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認爲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

三、教學設計要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紮實的訓練。

課堂教學中,有時根據教材的特點針對某個環節進行相關的表演,這無疑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思想。但如果不顧文本內容,就是單純爲了活躍課堂氣氛,把表演當成課堂時尚的道具,那麼這種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設計課堂表演這個環節中,老師應該先思考這樣一些問題:首先想一想讓學生表演的目的是什麼,不能爲了表演而表演。我個人認爲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爲表演畢竟一種輔助手段,而且年級越高越要摒棄。如果學生能透過語言文字在頭腦裏表演豈不是更好?然後要想你如何讓學生表演。例如在講《阿Q正傳》時,你想通過表演讓學生體會阿Q語言的特點、神態的變化,那麼學生的表演能達到這個目的嗎?你的學生是專業演員嗎?怎樣調控才能不會成爲一場鬧劇?如果學生一想起阿Q的形象就是課堂上滑稽的表演,是不是影響了學生對這個人物形象準確的把握。所以教師課前要認真去準備,不僅是臺詞、動作,更主要是學生紀律的約束。我認爲應該把表演簡單化,情景化,語文化,最好是和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結合起來。課堂表演不是萬能的鑰匙,過多的課堂表演必然使課堂流於浮華,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語文訓練。與其課堂上讓學生脫離文本浮於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說一說,走馬觀花地看一看,到不如爲學生多創設一些聽、說、讀、寫的機會,多給學生提供口頭表達和書面練筆的機會。沒有紮紮實實地“雙基”訓練,怎麼能切實地提高語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紮實的訓練才能使語文學習擺脫表面的浮華熱鬧,迴歸本源。

四、教學設計要少一些合作討論,多一些朗讀品味。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最重要的變革,於是小組合作、討論就成了目前語文課堂上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它也許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理念,但有的老師爲了追求更“貼近”新課程標準,爲了給課堂貼上一個“新課程”的標籤,時不時地就來個小組討論,動不動就來個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討論的效果,而是追求討論的形式,做了許多無用功。合作、討論並不是不可以使用,但老師應該注意的是需要討論什麼內容,怎麼去討論,如何展示和評價討論合作的效果。由於老師在討論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導鋪墊,缺少對文本必要的朗讀品味,在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況下就隨意地展開討論,那麼討論的過程和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在這種情況下合作、討論就演變成了下面的幾種情況: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彙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 2、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己想自己的。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時而擠眉弄眼,時而鬨堂大笑,你可以想見他們是不是在討論老師佈置的問題,至少不是嚴肅認真的。表面討論時氣氛熱烈異常,卻沒解決實際問題。我認爲合作討論應該在對文本充分解讀,學生自己有獨立思考後的前提下來進行,這樣的交流討論才用有一定的效果。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爲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傳統的語文課,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了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堂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一節語文課講下來,鍛鍊了老師,耽誤了學生。這些弊端是必須要革除的,但矯枉不能過正,我們不僅要從形式上,更要從思想上走進新課程。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畢業班語文教學工作。與低年級教學相比,六年級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六年級是一個過渡期,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如六年級識字不是重點,但生字學習對部分學生來說又有困難,故必須佔用一定教學時間,無法輕視;拼音知識在一年級就該完全掌握,而本班學生卻有聲母混淆、韻母不會的現象,還得再來一次拼音教學;閱讀中,對文本的理解不夠深入、全面;寫作練習要求不拘形式的寫出見聞,感想等,但新教材中跨度太大,學生對作文深感頭疼······面對新教材的這些問題,我在實踐中反思,摸索中前進。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用活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在對教材、教參深入學習、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運用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如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手指》是 豐子愷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隻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具體描寫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態和性格。最後闡明瞭一個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爲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

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結構清晰嚴謹,主題鮮明突出。全文緊緊圍繞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態和性格進行描寫,運用多種表達方法,刻畫出了姿態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認識五根手指的不同特點,體會手指帶給我們的啓示,瞭解作者採用的表達方法。教學這篇課文,重點理解五根手指有什麼特點,作者運用什麼表達方法表現這些特點的'。難點是領悟其中的道理。

初讀課文,瞭解大意後,五根手指的特點,學生容易把握,我把重點放在表達方法的體會上。於是,我設置了一個問題,作者是如何運用哪些寫作方法把這些手指寫得栩栩如生的呢?抓住你感受最深的來談談自己的體會,說說運用這樣的方法有什麼好處?如,描寫“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美”一段話,從體形、頭形、構造三方面進行描寫,大拇指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運用排比的寫作手法具體描寫了拉胡琴、水噴出來、血要流出來時他“相幫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勁扳住”的表現,這樣寫的好處是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

以文章的知識點爲準繩,從而瞭解了文章的內容,體會文章的所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是我這節課教學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