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篇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4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篇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爲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這就說明了綜合性學習不僅是要綜合聯繫各學科的知識學習,其實也需要綜合學生個體各種能力的整體發展,其中就是要把語文學習的聽說讀寫的能力結合在一起,使兩者相得益彰。

在《語文園地八》“讀讀背背”的教學過程中,聽、讀的能力都能得到發揮,所以我建議還應該加強說和寫的訓練,把寫作、口語交際融合於其中,例如讓學生例舉一些平時在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形近字,多談談自己區分形近字的方法,充分發揮他們自主創新的精神,也可以通過整合小組成員之間討論的結果,再表達出來,這樣也使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如果有條件,還可以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更加豐富多彩的趣味語文活動,實踐證明,讓學生自己確定活動的主題,自己分工,自己蒐集材料,自己策劃和主持活動,他們更具濃厚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能力無形間就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全面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這節課的根本教學目的還在於讓學生根據語文知識的規律有效地學習、記憶和積累,所以還要把“寫”的訓練落實到位。所以我在課後要求同學們寫一寫課後感等,把自己的收穫和感受以書面的形式表達出來。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各種能力,在這節語文綜合性學習課中,確確實實地得到了綜合運用。

整節課裏我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時間的掌控,因爲在40分鐘裏要完成“相近單字我會認”“特色成語我會記”“歇後語距我會背”三個部分的內容,不能淺嘗輒止,而是要把教學目的落實到位,讓學生能夠記憶和積累,所以這成爲我教學設計中的一個難題。在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中作爲語文綜合學習的“語文園地”除“口語交際”和“習作”這兩個固定的板塊,還會有其他不同的板塊內容,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地實施語文綜合學習呢,我覺得就要重視課前預習和課後鞏固的作用。

形近字和特色成語是學生已學過的內容,爲了讓學生對這些內容更爲熟悉,我安排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自行查找資料(收集更多的形近字和特色成語,瞭解歇後語的故事),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發揮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收集和整合資料的能力。課前的準備可以更好地在40分鐘內實施教學,也可以更好地開展相關的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和滿足,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綜合性學習就是要求教師在創設教學時聯繫生活,走進生活,所以我們不應該拘泥於教材和課時,畢竟40分鐘的教學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我們應該把這種綜合性的學習延伸到課後,延伸到生活。例如爲了鞏固所學的知識,我們還可以利用多一節課時,把形近字、成語、歇後語運用到實踐生活,用形近字連線組詞,用成語造句,寫話,在具體的句子中使用歇後語等方式,在具體的語境中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瞭解,從根本上掌握語文知識。同時也可以結合一些班隊活動等,開展如“成語擂臺賽”、“與成語交朋友”、“趣味歇後語”、“歇後語故事大賽”等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那麼學生就能在活動得到鍛鍊,有所體會,獲得感受,也能進一步培養他們“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最後我還想建議一點,由於綜合性學習是要開創“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所以當師生雙方的能力都達到一定的程度,也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留給學生自主設計和組織的空間,讓他們的個性在活動中展示出來。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創設更多更有趣味的語文活動,給予適當的指導,這樣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生成,從而提高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效性。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2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當上完一節課後,靜靜的坐下來回味一下,抽空再聽聽同事們的評說,對於自己的教學不可謂不是一種促進,且是一種質的促進。《臥薪嚐膽》故事所講述的內容距離我們的時代較遙遠,深刻地理解成語的意思並學會運用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本節課是第二課時,意在通過個別字詞和句子的揣摩來深刻地體會勾踐的.這種精神。依據這樣的主旨我從臥薪嚐膽這幅圖入手,讓學生先學習第四自然段,隨後圍繞勾踐爲什麼臥薪嚐膽教學第三和第二自然段,自認爲教學過程環環想扣,然而走下講臺,遺憾也就產生了:

新授倉促,學生接受困難。我在複習導入後,直接出示臥薪嚐膽這幅圖片,讓學生回答“你知道了什麼?”學生還沒有進入情景,一下子直奔主題,應此並未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也並未起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一次反思,一次進步。多次反思,多次進步。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3

在第一單元的課文中,雖然這是一篇閱讀課文,但很值得借鑑指導學生寫景色。文中條理清晰重點突出,內容具體,有不少生動優美的語句,是學生學習的佳作。我可是花了兩節課的時間帶着他們學習領會文章的精華。在引導學生學習體會的過程中,我發現語感的`培養對學生吸收和內化書本中的語言,起着重要作用。爲什麼一些學生寫不出生動優美的語句,總是乾巴巴的幾句話?爲什麼同樣的一段話,有的學生能口頭模仿即興說出類似的句式,有的學生卻無動於衷?我猜想:對於精美的語言片段老師要多引導學生朗讀體會,理解吸收,久而久之,好的語句就會內化爲他們自己的語言,只有這樣纔會有較強的表達能力。今後我要在這方面多嘗試。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4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根據教材內容,我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通過該課的學習,學生要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爭奇鬥豔、芬芳迷人、豔麗、甦醒、嬌嫩”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初步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認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其中,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因此我按照“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說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並例舉了牽牛花等九種花不同的開花時間來說明這個發現。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兩個原因,最後擴展開去,談到植物學家修建“花鐘”,其做法很奇妙。

課文中描寫花開了的語言特別生動。教學時,我把這一段也就是——“感受花鐘的神奇”這一環節作爲重點,我讓學生通過聽、讀、辨,自己發現問題,自己隨着動畫上的花鐘一起去扮演,充分地去理解文本,體會花鐘的有趣。這樣能夠很好地激起學生去尋求、去感受,去體驗豐富、生動有趣的語言美的慾望,也體現了新課標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樣是寫“花開了”,課文裏卻用了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方式: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綻開了笑臉,從夢中醒來,欣然怒放,在暮色中甦醒,舒展開自己的花瓣等,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語言的豐富和精妙。通過這樣的語言活動,培養、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然後,我結合課堂作業本,讓學生用這樣的寫法來描寫秋天的動物植物。

閱讀教學以“讀”爲本,本課思路清晰,語言很美,課堂上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理解課文內容,從讀中感悟詞句的優美,課堂上我力求讓學生自由、充分地讀,如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默讀、引讀、齊讀、配樂讀、做動作體會讀等,再通過欣賞鮮花的多媒體課件創設生動直觀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麗,朵朵鮮花爭奇鬥豔,激發學生對花的喜愛,培養他們的語感,加強情感和美的薰陶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根據教材內容,我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通過該課的學習,學生要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爭奇鬥豔、芬芳迷人、豔麗、甦醒、嬌嫩”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初步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認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其中,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現實生活中,學生對於花其實並不熟悉,但對於“花鐘”這種新奇的事物是充滿興趣和疑問的。因此,我循着學生的情感起點,先引導學生看課題質疑,進而快速地直面課文,並馬上落腳在末尾一段,通過自讀,初步瞭解什麼是花鐘。並播放花朵陸續開放的課件,讓學生看懂花鐘,帶學生進入了自然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了花鐘的鮮豔與芳香,感受到了它的多種功用、它的神奇與獨特。由此,爲研究這一段語言的表達做好了情感準備和背景鋪墊。

《語課程標準》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課文第一段最大的語言特色就是寫每一種花開放,都是不同的表達。要讓學生自己感悟到豐富而有變化的表達,只有通過“讀”。《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先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去發現課文第一段寫得好在哪兒;在總體感受語言特點的基礎上,再具體研讀描寫花開的句子,讓學生通過朗讀去感受、欣賞、評價每一句話的好處、每一種花的情趣;最後,引導學生嘗試寫一寫“夜來香”和“午時花”的開放。如此這般,學生在品味花鐘獨特的報時方法時,也感悟到了課文語言表達的獨到。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5

《翠鳥》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六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對翠鳥的外形和活動特點作了非常細緻的觀察,形象、生動地描述了翠鳥羽毛豔麗的外形和它捉魚時靈敏、神速的動作。在老漁翁的啓發下,“我”體會到喜愛翠鳥應該把它當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鳥飼養的念頭。

抓住事物特點來寫,是本課值得學習的地方。作者在介紹翠鳥的外形時,抓住漂亮的特點,寫了翠鳥的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紹翠鳥的活動特點時,抓住“一動不動”地“等待”,“貼着水面疾飛”等,表現了它的機靈和動作敏捷。上完這節課後,我對我的教學活動反思如下:

一、比較可取之處是:

1.把朗讀和理解結合起來,在正確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在要求學生仔細認真觀察的基礎上,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生動、形象、活潑的語言描寫翠鳥的特點的。體會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3.教學始終保持師生平等對話,在這樣的過程中進行。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同時老師處處與學生交流、溝通。讓學生以自己喜愛的方式學習,讓學生在活動進行中學習,體驗學習的快樂。做到了尊重學生的人格,崇尚學生的個性發展,讓每一位學生的價值都得以體現。

二、存在的不足之處:

1.在引導學生自主識字方面做得還不夠細緻。

2.小組合作學習時時間較短。

3.啓發式教學運用得還欠缺,如學生提出質疑有對答案辦代替現象。

4.板書不夠十分簡潔明瞭。

三、教學機智方面:

在教學過程中對有的學生有分散注意力現象時能及時的利用巧妙藝術婉轉的語言把學生的情緒或注意力調整過來。

四、針對原教學設計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寫再教設計時要注意:

1、努力克服老師包辦代替學生思維現象。

2、在引導學生自主識字時做得再細一些。

3、板書設計再細緻一些。

4、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的指導。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6

一、課文分析:

《掌聲》一課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英子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從此變得樂觀開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掌聲,尤其是當身處困境的時候;要珍惜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這篇文章語言質樸,但在平談的敘述後面飽含着一個充沛的情感主題:文章中“掌聲”代表着鼓勵、尊重,代表着“愛”。全文以英子的感情變化爲主線貫穿全文,多次寫到英子的神態與動作。因此,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後的變化;怎樣通過英子的外在動作、語言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二、教學優點:

整堂課通過師生共學、自主探究、發散想象、主動積累等學習方法;體會人物心理,懂得且願意主動關心、鼓勵他人,並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在學習時,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變化爲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寫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後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英子,你爲什麼低頭呀?你能說說你的心裏話嗎?學生這時走入文本,猜想英子是怎樣想的`“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不上去,纔來的新老師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麼辦?”此時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鬱的心理。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鼓勵學生說:“難道我們不該爲英子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裏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

三、教學缺點:

英子心裏活動的3個句子,雖然找出來了,但是我沒有即時好好地讓學生通過朗讀去品味。特別是“低下頭”“猶豫”“眼圈紅了”“慢吞吞站起來”還沒有好好突出,沒能深刻體會英子此時的心態在慢慢發生變化。這一部分處理太匆忙了,還需多指導學生朗讀,爲下面學生爲何自發地送給英子的掌聲做好鋪墊。

課結束了,我感動了,孩子們也感動了……學生在這堂課中不僅學習了語文,也從中感受到了鼓勵,關愛的力量。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7

《荷花》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葉聖陶在荷花池邊欣賞美麗的荷花,觸景生情,以情觀景,情景交融,不僅寫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寫出了荷花的神韻,讓讀者身臨其境,賞心悅目。

本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達到審美的目的。本課的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這段具體而生動地展現了荷花的形態美.爲後面作者展開想象提供了生動形象的依據。爲了讓學生能好好體味文章語言文字的美,我運用了多媒體課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態的荷花,再配上優美抒情的.樂曲,深深吸引了學生的眼睛,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讀書慾望。在教學中,我以"哪一段最具體地寫了這一池的荷花?"引入第二段的學習,目的是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想象荷花千姿百態之美,並能有滋有味地讀出美.我先讓學生找具體寫荷花的三句話,進行教學.

這三句話的教學我分三步走:

1.讓學生在圖上指出三個句子所寫的相對應的荷花.

2.引導學生把這三句話的意思說出來:有的剛開,有的全開了,有的將要開.

3.激發讀的興趣,讓學生練讀,指名讀,齊讀.在教完這三句話後,引導學生抓住寫荷花特點的詞語教學寫荷葉的句子,通過看圖,指導有感情讀。

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中的“冒”解讀不到位。不光是指導學生讀,讓學生表演,這樣做對文字的解讀只能停留在表面,要做多元解讀。在教學這一環節時,可以讓學生說說還可以換成哪些字?學生思維很活躍,有:長、鑽、衝、露、伸等,再讓學生把這些字放進句子讀一讀,談談體會。通過交流再讓學生讀文,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再者,可在這一環節中設計一個小練筆,讓學生想象白荷花冒出來之後想些什麼、幹些什麼?並讓學生動筆寫下來,寫完後交流。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8

第一次走入三年級語文教學這個環境中,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問題需要去反思,去探究。因爲三年級是個過渡時期,從低年級到中年級的轉變,教學目標也有了新的變化。如何來上好三年級的語文課,我在過程中成長與反思。

一、創建趣味、豐富的語文課堂來吸引學生的集中力,提高教學效果。

三年級的語文教材,教材內容形式多樣化。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開始上課的時候常常覺得力不從心,覺得孩子總是不是那麼認真的聽課,不能那麼專心,開小差,常常半路停下來處理課堂紀律問題。反省覺得是自己紀律沒抓好。後來看了一位老師的《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了》,纔有所感悟,這位老師在裏面寫到“在我們班上課,孩子想開小差都難!”因爲她足夠的自信自己的課孩子一定願意聽。我開始反思課堂紀律不單是孩子的問題,更多的也是老師的問題,正如所說“我拿什麼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開始注重提高課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備課。你的課有激情,同學們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帶動,所感染;你的課有意思,同學們才樂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課堂,走進樂於學習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備課、認真備課,不備好課,不進課堂。

二、依舊要必須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同時適應新課標的要求,更加註重他們“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但如何將它們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卻是很難把握的。首先要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在科組組長的帶領下,首先我們制定了詳細的讓學生自主預習的預習要求,讓學生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能夠在初讀的時候學生字,組詞,讀順課文,摘抄課文當中的好詞好句,做到課前的自主學習。小語修訂版大綱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己的`學習。

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采用同桌間互讀互講,小組討論、一些朗讀遊戲的方式拓寬他們的合作能力。再者多問一些有創建性的問題來啓發學生的思維。老師本身在這方面也得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問題是可以問的,如何問?學生會有哪些答案,是否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教學效果?

三、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同時自己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鼓勵他們多讀多看,同時開設小小讀書交流會或是讓他們寫讀書筆記。一能培養他們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自己看過的書;二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學好三年級的新增內容——作文,讓他們把寫讀書筆記當成習慣積累,也當成一種練筆。

另外,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說“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學生素質的提高對老師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爲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裏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爲一名學者,平時應該多讀書、多積累、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更要重視新教材中參考資料的學習,因爲這與學生的學習有着直接的聯繫。淵博的知識,是每一位老師教好書的關鍵所在。

在教學中,我還有很多明顯存在的許多不足。比如,課堂開放過度,常常不能調控好;或是合作流於形式;對學生的指導方法還不夠技巧等。希望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能夠不斷反省,不斷進步。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9

這篇精讀課文寫了一個有趣的動物故事。故事以“我”的觀察爲線索,通過山雀的動作、叫聲來想想它們的語言,從而推動故事的發展。

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充分自讀課文,讀書後思考:你喜歡文中的兩隻山雀嗎?爲什麼?讓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初步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然後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兩隻山雀說的話讀一讀,聯繫上下文說說“我”是根據什麼猜想到這兩隻山雀的對話內容的`。本課有些詞語、句子的理解有一定難度,我在讓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及時引導和指導。如“”警告一詞,讓學生先讀讀上文,讀完後說說知道了什麼。

再啓發學生想想:“我”此時已走到一旁,不再折磨拘謹中的小山雀,並且“站在那兒等了很久”,洞裏的山雀這時候會怎樣想?結果怎樣?而樹枝上的那隻山雀見“我”站在那兒沒有走又會怎麼想?讓學生仔細琢磨,理解“警告”一詞的意思,體會出自由的山雀那種擔心和焦慮的心情,從而更深層地理解了課文內容。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掌聲》這篇課文寫的是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英子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從一個內心自卑的人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人,開始“微笑着面對生活”。課文通過英子的變化表現了同學間的鼓勵和關愛。文章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敘述後面飽含着充沛的情感。

1.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

如第一課時重點指導兩次次掌聲,讓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住英子動作神態來多角度的讀,感受到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

2.在閱讀中感悟。

這堂課以兩次掌聲爲線索。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後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在感悟掌聲的內涵教學中,通過讀重點段,談體會;細讀重點段,品字詞;再讀重點段,指導朗讀。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3.在體味中昇華。

注重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薰陶、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通過過渡語、小結語、評價語和激情語潛移默化的滲透,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

最後,在理解課文後,邊播放音樂邊讓學生寫一寫自己心中的掌聲,大多數學生都寫出了自己的體會,文章內容得到昇華。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亡羊補牢》這則成語故事主要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養,街坊勸他修羊圈,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有丟了養,才後悔沒有聽街坊的,於是趕快動手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採取的教學思路是:

1、談話激趣導入。在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了解“寓言”的含義。接着揭示課題,亡羊補牢。“亡羊補牢”這個題目是對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課題,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脈絡。在理解題目的意思的時候,學生總是不能說出其意思,而是在講述“亡羊補牢”這個成語故事。這時候我先引導學生理解每一個字的意義,在教給學生解釋詞的意思的時候,可以把詞中每個字的意思進行整合,即可解釋清楚這個成語意思。在我慢慢的引導下學生終於知道了如何解釋“亡羊補牢”這個成語的意思。在解釋每個字的意思的時候,我慢慢的滲透一種學習方法,即:把字詞的意思放在文本中去理解的方法。讓學生在書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學會正確的'閱讀。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要根據課文內容選擇字意,又爲對下文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2、初讀課文,感知大意。先自己讀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在識字環節,爲了讓學生掌握生字,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讀中感悟,體會寓意。抓住養羊人兩次丟羊的原因和表現不同進行教學,朗讀,感悟。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悟出道理。並讓學生聯繫實際生活談感受,使學生真正受益。而且還總結了學習寓言的方法,爲下一則寓言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不足之處:

1、課堂提問中,集體展示偏多,個人展示偏少,不能體現個體的能力。學生的思路不夠開闊,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2、不能很好的把握學生的課堂生成,使課上的更精彩。

3、感情朗讀不到位,應進一步加強朗讀的指導。

4、聯繫實際談體會環節,學生談得還較膚淺,老師應進一步指導。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對於三年級語文,自己儘管教了快一個學期了,但還是不摸門,不是很明白,只是記得黃X老師強調過自然段和結構段的教學,而且讀寫結合在三年級又尤爲重要,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但這次自己講《海底世界》,又聽黃老師的評課,感覺自己只要繼續這樣講,就應該能找對路。

我想對於我現在來說,還是要把握教材。《海底世界》儘管確實有兩層含義:景色奇異和物產豐富,而且教參上也是這樣講解的。我沒有準確把握和分析,就擅自按照教參的分析教孩子把課文第二結構段分爲了兩層,但其實,課文的寫作意圖是在景色奇異中體會物產豐富,而物產豐富有寓有景色奇異,這是兩個沒有辦法明確分開的層面,對於課文我還要更正確地把握,只有我正確把握課文內容了,才能帶領學生正確理解,才能教會他們學習語文的方法。

在策略上還要多想,要想盡各種辦法讓學生學會學習。講到“海底的動物常常在竊竊私語”,備教案時是想說一句“看,海底動物的‘竊竊私語’把海洋的寧靜映襯得更鮮明瞭”,結果由於看時間耽誤有些多,就一着急,忘說了,學生光知道海底世界是寧靜的,而不知道這一自然段寫作的意圖所在了,等於前面的所教沒有讓學生內化成他們的所學,還是要不停地教給他們方法。“最”的處理很生硬,只是讓學生自己讀,而黃老師說的用一些資料就能更直觀地讓學生明白“最大的風浪”和“最強烈的陽光”對海底的影響了,這樣學生也能用這樣的作比較和舉例子把文章寫具體了。

在讀上還是要注意層次。我總感覺自己講課說的'話特別多,黃老師一點就豁然開朗,只要注意了層次朗讀,學生就能體會到位,講到最難的一個自然段“海底的動物常常在竊竊私語”,第一個層次:先讓學生自己讀一讀;第二個層次:創設情境再讀一讀,“我就是一名潛水員,我戴着水中聽音器來聽你們的竊竊私語啦”,讀出感情;第三個層次:想像一下,海底還會有什麼小動物的聲音,簡單說一說;同桌之間交流一下,再寫,再彙報;第四個層次:再回讀,帶着新的感受和理解。這樣梳理下來,感覺比我講得清楚很多,讀的不同層次,這樣就是讀書的條理。

我想三年級是一個轉變,不僅要擴大識字量,還要積累閱讀的不同方法,是一個關鍵的年段,作爲語文教師,就要多學習,多吸收,使自己的課能讓學生明白,讓學生掌握自主閱讀的方法,我想,這纔是我現在最應該紮實去做的。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趕海》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文章。敘述了“我”童年時代跟舅舅去趕海的事,生動展示了趕海的無限樂趣,表露了作者對大海、對生活的熱愛。

對於大海,學生並不陌生,有的自己親眼目睹過大海的雄姿,有的在電視或書上見到過,但大海給他們的印象只是表面的,如“一望無邊的大海”、“遼闊的大海”、“波濤洶涌的大海”等等,那趕海是怎麼回事呢?不少學生都很難理解,那怎樣讓學生理解趕海並體會到趕海的樂趣呢?我想應該抓住文本語言,藉助多媒體、朗讀等多種形式,啓發學生想象,從而感悟趕海的樂趣。

全文共五個自然段,文字優美,富有情趣。教學第一自然段時,通過播放學生熟悉並喜愛的歌曲《大海,我的故鄉》,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對大海的嚮往和回憶,抓住“每當……便……”的句式,體會趕海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第二自然段一個“鬧”字特別有趣,童年時代都喜歡玩、鬧,帶有一種興奮的心情。通過師生對“鬧”的表演,使感受到趕海的快樂和有趣。

第三自然段是全文重點,圍繞“趣”字,讓學生找找文中“爲了表現趕海的趣,作者抓住了哪幾件事來寫的?”學生很迅速找出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龍蝦”。“這幾件事中你最喜歡的.是哪一件?爲什麼?比較詳細的是哪一件?你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通過這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從不同的角度去感悟趕海的快樂。有趣的幾個情境,還讓小組的同學進行表演,使學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體驗中講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尤其是抓住幾個語氣詞的朗讀,從而既體會到樂趣,又理清了課文的條理,並教會學生在平時開展過活動進行習作時也要象課文一樣有條理的寫清每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