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4篇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6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4篇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

是葉聖陶老先生所寫的一篇抒情散文詩歌。這首詩以瀑布爲主題,進行了生動的描寫,詩句使用疊句、對偶和排比,十分富於節奏感,讀起來琅琅上口。非常適合中年級學生閱讀。這麼美的一首詩歌,衝着孩子們高漲的朗讀興趣,我當然不能把它上失敗了。因此,課前我進行充分的準備,從查資料、請教年老教師、做課件,到怎樣把學生自主學習放到第一位,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品讀詩歌。經過我一系列地修改,最終確定教程設想:聲音感知——體會感情——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遊園不值》教學反思:

讓學生帶着感性的認識走進課文,在學習課文中,逐步建立理性的認識,從而昇華自己的思維的廣度。我想這是非常必要也必須的。學生帶着自己的點滴收穫,走進詩歌,也找到了和詩歌進行交流的物質準備,爲學生走進詩歌奠定了基礎。同時,畫面上所帶來的疑問,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隨後的.學習中,經常可以看到學生主動站起來告訴大家,我現在終於懂了什麼什麼等這樣驚喜的回答。從他們臉上流露的滿足和成就感,我深深地爲他們的成長和思考而高興。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2

本課作者在介紹翠鳥的外形時,抓住顏色鮮豔,身材小巧玲瓏的特點,寫了翠鳥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紹翠鳥的活動特點時,抓住“一動不動地等待”、“貼着水面疾飛”,表現了它的機靈和動作敏捷。關於翠鳥羽毛的顏色,自上而下分別寫了頭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關於翠鳥捉魚,是按照注視、等待、叼魚、飛走的捉魚經過進行描述的。翠鳥就蹬開葦稈,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小魚,貼着水面往遠處飛走了。“蹬開”、“像箭一樣”、“叼起”、“貼着水面”說明都是一剎那之間進行的。這幾個動作聯繫在一起,突出了翠鳥捉魚的迅速、敏捷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我重視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加深理解。

1、我引導學生先借助拼音自己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再進一步弄清楚每一段寫了什麼。然後,通過反覆朗讀,體會翠鳥小巧、美麗、可愛的樣子,以及巧妙、神速地捉魚的動作。在學生讀書的過程中,要始終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閱讀、思考、想象。在這個基礎上,把個人讀懂的'或有疑問的地方講出來,和同學們交流、討論。同時,結合形象直觀生動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翠鳥捕魚的動作敏捷和翠鳥外形的關係。

2、指導朗讀、背誦。在教學翠鳥等魚、捕魚的部分,我以“誰有勇氣也來讀讀這兩段”調動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於是,我課前設計了讓學生給翠鳥上色和課上介紹翠鳥外形的教學環節。

一是可以檢查學生是不是準確地理解了這段外形描寫,頭腦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鳥形象;

二是這樣做符合小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

三是訓練說的能力。手段是爲目的服務的。給翠鳥上色是手段,按順序、有感情生動描述翠鳥的外形特點則是目的。

另外,我還讓學生讀寫結合,寫出興趣。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小學生不僅需要模仿,而且善於模仿。這是因爲小學生受知識、經驗、情感等因素的侷限,他們以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可以說小學生的最初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中年級學生初學作文更是如此,我要求他們嘗試模仿這段話介紹鳥的外形。學生在這一環節表現還是不錯的。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3

本自然段中,一些詞語用得生動形象,如瑪瑙般、一顆顆緊偎、紅白相間、晶瑩透亮等。這些詞單靠想象是不能真正理解的。教學時,我出示實物,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石榴子兒,觀後交流感受。有學生說:石榴子一頭紅,一頭白,這就叫紅白相間。有學生說:它們一粒一粒靠在一起,就像玉米粒一樣,這就是緊偎。還有學生說:我看到了石榴子兒很亮,看上去就像是寶玉一樣,好看極了,這就是晶瑩透亮接着,我將石榴子兒掰開,讓學生們一起分享。吃完後,問他們味道怎麼樣?學生們紛紛舉手,有說酸酸的,有說酸中帶點甜,吃完還覺得清爽無比。通過觀察和品嚐,學生不僅理解了描寫石榴樣子、顏色和滋味的詞語,而且加深了對石榴的喜愛之情。在此基礎上的'誦讀是比較成功的。

另外,本自然段爲學生寫水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教學之後,在班級裏開一個瓜果展示會,讓學生仿照第四自然段,介紹一下自己所帶水果的顏色、樣子和味道,並寫成一段話,真正做到讀寫結合。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4

在我講課文之前,我都要求學生自主預習。學生在預習本課時,很多學生提出了疑問:爲什麼蜜蜂會辨認方向?我一聽,立馬感覺到學生有興趣,並且意識到這是個讓學生自己動手查資料、自主學習的好機會。

因此,我佈置學生各自回去收集資料。上課這天,學生準備了很多資料。上課時,我預留了時間給學生上臺展示、講述自己收集的資料。展示了幾個之後,我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交換收集的資料,並解答組員提出的問題。

總的來說,這一節課,我並沒有真正讓學習課文,而是讓學生盡情交流感興趣的內容。在交流過程中,我也適時進行總結,並梳理學生思路或者講解較難理解的.字詞、知識。

這一節課主要的收穫是將課堂內容向課外拓展,要激發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我認爲,這也是讓學生對語文課保持興趣的方法之一。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5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使學生能夠感悟到課文的主題,認識到做人應該遵循的道德準則。爲了突破這個難點,在這一課時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螞蟻是怎樣相互救助的?

以及作者是怎樣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寫的,讓學生通過理解重點句和詞語,引導學生知道螞蟻是怎樣奮不顧身地救助同伴的',再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感受,使學生明白:做人要做一個具有良好道德品質修養的人,要懂得尊重生命,關愛他人,在他人有難的時候能奮力相助。學習這篇課文既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對自然界生命的敬重之情,也讓學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要學會關愛。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6

《翠鳥》抓住重點詞語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是怎樣把翠鳥寫得那麼美那麼可愛的,然後再把體會到的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現出來。最後讓學生仿照課文寫一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在教學時,我嘗試了以下幾種方法來進行:

一、以趣促讀,讀出情趣

如果說興趣是語文教學的敲門磚,情趣則是語文教學的精神催化劑。教學中,尤其是講讀課文中,我認爲課件適時地引入,對於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養成讀書時的情感投入,確實起到積極作用。

我在教學翠鳥的外形和活動時,及時補充課件,先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翠鳥外形的美麗和行動的.敏捷。然後再充分調動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自己讀的過程中體會翠鳥的“美麗和機靈”,在朗讀中想象、體會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增強愛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如第二自然段:“儘管小魚是那樣機靈,只悄悄地把頭露出了水面來吹了個小泡泡,可還是難以逃脫翠鳥銳利的目光。有時,小魚剛剛隱約可見,翠鳥蹬開葦稈,像箭一樣飛過去。剎那間,叼起一條小魚,貼着水面往遠處飛走了。只有葦稈還在搖晃,水波還在盪漾。”讓學生體會情景朗讀,師給予提示:“悄悄地”讀輕聲,“吹了個小泡泡“也讀輕聲,表現出小魚的“機靈”。“儘管”是個轉折詞,讀得重一些。動詞:蹬、叼、貼、飛需讀得重,整個捉魚的一句都要快讀。最後一句:只有蘆葦稈還在搖晃,水波還在盪漾,就應該讀得舒緩了,以表示餘波未盡……可以請學生示範讀,或比較讀。從而體會小魚的機靈,翠鳥捉魚速度的快。

再如第三自然段:老漁翁看了看我們說:“孩子們,你們知道翠鳥的家在哪裏嗎?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裏面又很深,不容易逮啊!”應該讀出語重心長的語氣,讓學生比一比,誰的語氣最像老爺爺的說的話?

二、自主選擇,合作探究

在學生初讀課文,知道課文是從外形、活動以及生活習性三方面來介紹翠鳥之後,再讓學生說說自己最喜歡翠鳥的什麼,以此激發學生深入研究的熱情。然後讓學生用自己最擅長的學習方法,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內容,獨自或自選合作伙伴,進一步探究有關翠鳥的知識。如:第一自然段,寫到翠鳥的顏色非常鮮豔:頭上的羽毛像……背上的羽毛像……腹部的羽毛像……那爲什麼不直接寫翠鳥頭上,背上和腹部羽毛的顏色呢?學生們合作學習,進一步體會到比喻句的形象生動,進一步感受到生動靈活的語言才能抓住讀者的心。

在第二自然段裏,描寫的是翠鳥活動的特點。可引導學生用“對比”的方法來合作探討、理解:動起來的翠鳥和停在蘆葦稈上安靜的翠鳥。“動”起來的速度快是爲了什麼,“一動不動”又是爲了什麼?因此讓學生理解翠鳥“動”和“不動”的目的都是爲了捕捉小魚。也可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在學習中學生應該什麼時候動起來,什麼時候該安靜?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7

本學期我擔任了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三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三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就應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三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級只是安排寫句練習,這個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十分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應對這些問題,應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教材中的32篇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明白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透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狀況不斷調整。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潛力的構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三年級剛剛從低年級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透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化。如在教學《錫林郭勒大草原》時,由於備課時側重於對課文資料的挖掘、側重於教學環節的設計,對學生的學情沒有正確的估計、預測,在課堂上,學生感到在跟着老師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結果學得很累、學得被動。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個性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爲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課上到此刻,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齊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狀況。32篇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立刻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透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以前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潛力,期望能衝破瓶頸的新天地。

三年級作文重點是練習'寫出資料比較具體的片斷',在實踐中,我把寫好總分段作爲寫段的基本訓練。並堅持寫好總分段的幾條具體要:

1.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2.中間用幾句話對第一句展開記敘;3.末句要總結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與第一句重複。

主要練習形式有板有眼種:

1.補段.補總述句和總結句;或補分說句。2.用自己的話寫課文某段話的意思,要求用總分段式來寫。3.仿段.規定選材範圍,要求用總分段式寫。

此外,我還經常訓練另一種段式,即在一段話裏要內含時、地、人、事四要素,對'事'要用幾句話寫明白。寫好這種方式,對學生初步掌握記敘文的要求是十分有益的。

語文真的是很美的一門學科,記得自己上學時鋪天蓋地的都是語文壓抑了人性,對語文教學的批判。此刻的新課改讓我看到了欣喜的動向,但是,真的很怕矯枉過正,一味的不負職責的“創新”“活動”讓語文的文字不再重要,重要的只是頭腦中的不負職責的“胡編亂造”。始終相信,語文的閱讀是最重要的環節,學生的超多自主的默讀、靜思培養的是語文的素養,沒有足夠的閱讀做基礎,過多的“對話”是無法到達感悟和體驗的。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8

《賬單》是北京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的是小男孩彼得給媽媽開了一份賬單,索取他每天幫媽媽做事的報酬。當小彼得在餐桌旁看到他索要的60芬尼時,同時也開到了媽媽給他開的一份賬單。正是媽媽的這份賬單讓小彼得感受到了母愛的無私、無價,他慚愧地把索取來的報酬塞進了媽媽的口袋。

本課堂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研讀媽媽的賬單和彼得的.賬單這一重點部分。整體設計遵循從“整體——局部——整體”這一大原則。尤其在研讀這兩份賬單之時,設計多個環節,追求層層遞進,層層深入的學習感悟。第一層次是整體感悟,要求學生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嘗試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偶爾發現有的學生竟然用上了“如願以償、羞愧萬分”這兩個詞語概括文章內容,我順勢引導,暗示孩子能夠用上文中關鍵詞語說出文章內容太好了。激發了孩子積極性,接下來幾個孩子也用上了這兩個詞語說出了文章主要內容。第二層次是研讀品味兩份賬單,體會母愛無私、無價。這一層次我又分三步走,力求讓學生的認識逐步深入,而不是瞬間深入,速度慢下來,給學生思考體會的時間、空間。

最終追求孩子認識、自身能力呈螺旋式上升。第一步,要求學生默讀課文找到這兩份賬單,我深知培養學生快速準確地蒐集信息很重要,也是《課標》中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要求之一。這一步很容易,孩子第一時間便找到了。第二步要求孩子再細讀兩份賬單,從賬單上知道了什麼?這就是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再深入。學生牢牢抓住文本信息,文本語言,進行反饋輸出。第三步,是對比品讀課文,找到兩份賬單的不同之處,認真研讀體會,通過不同點品出媽媽的愛是無價的!第三層次是藉助板書設計,再次回顧課文,再次回到整體,使學生認識在提高!這些環節基本上是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深入文本的!整體來看,效果還可以!孩子們最終說出了對“0”芬尼的認識,感悟到了母愛無價!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9

這個學期我教三年級的語文,開學三個月了,在教學當中問題頻頻出現,值得我深思和探求。有人把小學的學習比作一個英文字母“u”,也就是說三年級的孩子處於最關鍵的轉折時期,在這個特殊的過渡時期,學生的身心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麼如何來上好三年級的語文課呢,我認爲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1創建趣味、豐富的語文課堂來吸引學生的集中力,提高教學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被有趣的課堂吸引,我想那紀律的管理也就不費吹灰之力了吧。

三年級的語文教材,教材內容形式多樣化。籤於學生的年齡特點,要想讓學生一堂課全神貫注地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學生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這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問題。我開始反思課堂紀律不單是孩子的問題,更多的也是老師的問題,有這麼一句話“我拿什麼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開始注重提高課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備課。語文課有激情,有意思,同學們才樂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課堂,走進樂於學習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備課、認真備課,不備好課,不進課堂。

2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同時適應新課標的要求,更加註重他們“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

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首先必須制定了詳細的讓學生自主預習的預習要求,讓學生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能夠在初讀的時候學生字,組詞,讀順課文,摘抄課文當中的好詞好句,做到課前的自主學習。小語修訂版大綱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己的學習。

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一些互動性的教學環節。再者多問一些有創建性的問題來啓發學生的思維。老師本身也在提問方面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問題是可以問的,如何問?學生會有哪些答案,是否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教學效果?在備課時都要充分的考慮。

3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同時自己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鼓勵他們多讀多看,同時開設小小讀書交流會或是讓他們寫讀書筆記。一能培養他們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自己看過的書;二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學好三年級的新增內容——作文。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說“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學生素質的提高對老師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爲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裏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爲一名學者,平時應該多讀書、多積累、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更要重視新教材中參考資料的學習,因爲這與學生的學習有着直接的聯繫。淵博的知識,是每一位老師教好書的關鍵所在。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蜜蜂》是三年級第五冊的一課。課文中講到法布爾爲了證明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將20只蜜蜂背上做好記號,裝進紙袋裏,帶到兩裏多外的陌生地方進行放飛,看看它們能否回到蜂窩。通過實驗,得到蜜蜂有一個識路的本能。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了解了完成實驗有哪些必要條件後,又創設了一個讓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機會。法布爾來到陌生地方放飛時,看見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爾看到這個情景,你會想些什麼?會有怎樣地推測?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假如我是法布爾,我會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我又問,那蜜蜂爲什麼要飛的很低,學生有的答:“爲了減少阻力,越接近地面阻力越小!”達到預期效果。

課文總結時,我聯繫了本單元的'作文,觀察日記,不過在聯繫過程中,擴展的不好,交給學生結構時直接按照課文的結構,沒有想到多數學生是沒有條件展開試驗的,同時,沒有課外推薦學生閱讀書籍。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書本里的螞蟻》是一篇精緻淺顯的童話故事,故事好懂有趣,學生喜歡,故本課教學主要採取朗讀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由地讀、自由地說、質疑問難、合作學習。爲了讓孩子們感受文字的魅力,課中我設計了“文字串門”遊戲,讓學生變換標點和文字順序改變句子的意思。學生對這個遊戲尤爲感興趣,連平日裏不怎麼愛動腦的陳卓都舉起了小手,很多同學在遊戲結束了還意猶未盡。我不由想到,如果依據課文的不同特點,相應的在教學中組織一些有趣的語言遊戲和語言活動,不是更能激發孩子們學語文的.興趣,增強他們學習與閱讀的主動性嗎?“文字串門”遊戲從形式上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在過程中發展了學生思維,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語文的快樂,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蒲公英》是一則童話故事,全文采用擬人的手法,寫蒲公英的種子對太陽公公的囑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結果他們的`命運也各不同。從而告戒人們做事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我有這樣兩個設計理念:

⒈以教材文本爲依據,引導學生個性化地閱讀。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應該在“對話”“感受”“體驗”以及“興趣、習慣和語感培養”中加以具體落實;

⒉教師只須做適當提示、巧妙點撥,簡要總結,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注重爲學生的理解、感悟、積累搭好“腳手架”。拓展、延伸學生的學習空間,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興趣,體會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學會正確、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使學生當課堂的主角。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反映孩子比較熱烈的,但是在對於一些問題的研究上,可能我要求過深或引導不夠,學生的回答總在幾個方面打轉,花了較長的時間才能得到擴展,導致最後的教學環節時間緊缺,沒有能讓學生充分的進行分角色朗讀和進行充分的說話表達學生對蒲公英種子出現不同結果的想法。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三年級教學的重點在於引導學生在朗讀文本的基礎上體會文本所要表達的情感及寫作方法。所以在教學《風箏》一文時,我自己先讀幾遍,讓自己有對文章有更深的體會和感悟,並參考了大量的資料。因爲“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在此基礎上,我深深體會到作者怎樣用樸實的語言把文中小夥伴的心情變化生動展現出來。那麼在教學中,我應該如何讓學生去理解、體會這一點呢。最後我決定以朗讀爲突破口來挖掘文本。這就是在“讀”上下功夫了。

第一課時教學比較簡單,就是引導學生識生字詞,然後反覆練讀課文,當然讀課文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不至於使學生厭煩。在熟讀的基礎上,初步感知文意。所以第一課時重點放在“讀”上:讀生字詞、讀課文。

第二課時教學要複雜多了。除了各段落的自由讀、齊讀,還進行指名讀,同桌交流讀,小組競讀等。而且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找關鍵詞語,在幫助學生體會心情變化,同時也積累了語言:①在理解“精心”一詞時,採用換詞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精心就是用心、認真、仔細的意思,以此讓學生體會文中孩子們在做風箏時的認真樣。②在理解“憧憬”一詞時,採用查字典的方法,瞭解憧憬就是嚮往的意思。③在理解“千呼萬喚”“大驚失色”時,逐字理解意思,再整體解釋詞義。在這指導的同時,引導學生朗讀有關心情變化的句子,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細心體會。

在教學過程中,每當孩子朗讀精彩時,我都能給於一個鼓勵的微笑,當某個孩子膽小聲音微弱時,讓其他孩子給他鼓掌。看着孩子們因鼓掌而激動的臉龐,我不禁也深深感動了,不經意的一點掌聲對孩子來說意義非凡啊!但就朗讀而言,學生的思想感情還沒有達到一定層次的時候,讓他們齊讀,效果會更好,充分體現團結的力量大。

可以說本節課基本達到了我預期的目標,不過也有不足之處,如文章的細節挖掘得不夠;指導朗讀評價性語言較少,教學的有些環節不是很連貫等。這些都須要多磨鍊,多給自己敲敲警鐘,儘快適應一些規模較大、正式的課堂教學活動,在以後的日子裏爭取更大的進步。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蒲公英》是一篇童話故事,很容易引起孩子們的興趣。本課條理比較清晰,先是太陽公公的叮囑,之後是蒲公英們的反應包括兩顆特別的蒲公英,最後寫到了不同的結果。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孩子瞭解到本課的主旨是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聽長輩的話和實事求是。,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孩子容易接受。

第一小節主要讓孩子讀出隨風飄蕩的.感覺,並瞭解其中的一個比喻句。第二小節我先讓孩子瞭解太陽公公的態度,讀好他的話。讓孩子從話中提取信息,哪些地方能去,哪些地方不能去。第三小節,讓孩子自學,說說你讀懂了什麼,伺機讓孩子說說她們爲什麼選擇去沙漠和湖泊,並讓孩子勸勸她們,練習說話。最後一小節,主要讓孩子說說爲什麼會有這樣的下場,想想蒲公英垂危時會想些什麼呢。最後讓孩子說出本課的主旨,孩子們都能很好的表達,但是做事要實事求是這個孩子們還是想不起來,所以我就引導他們,天上會掉餡餅嗎,讓他們思考。

本篇文章比較簡單,我在想是不是有些多餘的東西可以不講,提高課堂效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