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4篇)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8W 次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4篇)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所以,我在導入新課、過渡和評價的時候都儘量採用了優美而富有韻味的語言,如,我在導入時,是這樣說的:冬天是守侯嚴寒、孕育明媚陽光的美好季節,一提到冬天,我們就會想起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禮物——雪,潔白飄逸的精靈,邁着輕盈的步子飛舞着,如片片花瓣飄飄揚揚,如縷縷柳絮輕歌曼舞。遠看,一片銀裝素裹,天地相連。帶着對雪的記憶,這節課,我們繼續欣賞作家郭風筆下南方那如詩如畫的冬日美景。我相信,這樣的開頭一定能集中學生注意力,把他們帶入冬雪時節,享受詩意般的情境。

因爲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教學時又不能借助任何教學工具,於是在教學時我非常注重運用和發展學生的想像能力。在學習作者對雪的描寫時,我先引導學生理解分析雪的特點,然後進行想像,再依據想像的畫面,把這場潔白、輕柔、多姿的大雪朗讀出來。學習溪石一部分也是如此。緊接着,我用總結性的語言引導學生進行整幅畫面的想像:溪上,白雪飄揚,舞姿翩翩;溪中千姿百態的溪石身披白衣,靜臥水中,聆聽水聲。有動有靜,給人一種動靜結合的美感。此時再朗讀,學生一定能入情入境,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完整而美好的冬雪溪石圖。

結束時,我又用詩意的語言,對本課進行了總結:鬆坊溪給一冬天一個很好的`展示舞臺,冬天給了鬆坊溪一個完美的裝扮……並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讚美自己心中的鬆坊溪,這樣,既可以把書上的語言內化爲自己的語言,又訓練了學生以課本語言爲典範語言的寫作能力。

教學上我一向堅持深入淺出的原則。目的是讓學生能在淺顯的教學情境中儘可能多地領悟文本,並讓學生的領悟過程變成學生快樂、和諧、自然、詩意的享受過程。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2

京劇是一種文化,作爲一種文化在與世界文化進行交流,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們從情感上感覺就居無愧是我們民族的國粹入。可是京劇對孩子們來說似乎是有些遙遠,現在的學生對京劇也不感興趣,無論是唱腔,對白,京劇的一招一式都與現實的生活有着很大差距,所以自己對這堂詳查的教學是非常不滿意,只是一味的根據教材的內容去講解,並沒有考慮到同學們的興趣,如果對此不感興趣怎麼進一步學習呢。

但這堂課也有閃光的一面。我從讓同學們猜京劇距離現在有多少年的歷史、是否聽說過“徽班進京”給乾隆祝壽談起,象講故事一樣,抓住同學們的耳朵。京劇的唱腔是個比較難講的地方,也是本節課我不很滿意的地方,我只是簡單講解了“西皮”“二黃”。如果能現場給同學們唱一段,或找出與之相對應的.唱腔則更利於同學們的理解。行頭、場面、武場、文場同學們很容易理解。京劇的行當的劃分,四大名旦的介紹,我都覺得進行的很順利。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3

回顧《十六年的回憶》一文的寫作方法,今天學的課文《燈光》在寫法上和《十六年前的回憶》有許多相同之處,我們來比較中學習。

學生自讀課文,找到與《十六年前的回憶》表達相似之處。交流中學生能準確說出運用了倒敘的寫法和前後呼應的寫法。

寫法相同,但課文內容不同,表達的情感也有不同。

“多好啊!”在文中出現了幾次?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交流中體會到郝副營長一顆火紅的心——革命勝利了,孩子們可以在燈光下學習了。在這顆火紅心的.驅使下,在這個信念的驅使下,他纔會-----讀課文第十自然段,進一步體會郝副營長爲了革命,勇於犧牲的高尚品質。

點燃的書本發出的火光,燈光有什麼聯繫呢?有了革命的火光,鬥爭的火光,勝利的火光,纔有了燈光,光明的燈光,幸福溫暖的燈光。探究出燈光的含義,燈光是郝副營長對革命勝利的憧憬,是革命的信念和理想,是光明和溫暖的象徵。在內容情感積澱到一定時,學生交流噴發出對燈光的理解。

又是一位多麼好的革命烈士,爲了革命的勝利,勇於犧牲,我們深深地緬懷他,自由展示讀句,說句子表達心情和情感。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4

作爲一名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好課,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而作爲一名語文教師,面對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面對剛剛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一點。

《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衆不同的收穫。爲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感染學生。

我充分利用朗讀,讓學生在聽讀這一環節充分感知課文;其次利用插圖,讓學生的視覺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二、力求挖出主題的深度,讓學生有新鮮感。

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單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將聽、說、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

本課設計以讀爲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說說你爲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說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採用“讀”、“說”結合。這一“讀”一“說”,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最後,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採用分層讀、表演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只是作爲教師的我,情感的融入還不是非常到位。

四、力求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爲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鬆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5

十月是豐收的季節,我們六年級組老師們在歷時一個多月的小組教學中也有了教學上的新體驗與新收穫。

在授課之前,我們組的四位老師利用空節時間,不斷進行研討,從授課內容到授課方式,從鑽研教材到分析學生,從課件製作到課前準備,大家都是不分你我,分享各自的經驗,充分體現了團隊精神,也達到了進行小組教學的目的之一。

本次小組教學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淡化講解,體現語文學習的`自主性。

《荔枝》、《長征》、《梅花魂》都是平實易懂的課文,以本班學生的學習水平,完全可以自讀領悟。在教學中,教師要避免繁瑣的講解,給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時間,使學生在讀中感悟。

二、優化討論,體現語文教學的創新性。

討論是閱讀教學中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它可以啓發學生思考、促進智力發展,提高創新意識。這三篇課文雖然平實易懂,但要從細微處讀出真情,還得讓學生在在自主感悟的基礎上充分地交流、探索。所以都設計了“課文中哪些地方讓你最感動?課文中批註,相互交流,談體會”這些環節。

三、深化感悟,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梅花魂》《荔枝》《長征》都是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這樣文質兼美的課文,都讓學生在讀中悟境,議中悟情,寫中悟意。爲了使學生更好的體會作者的情感,我們都設計了“歌曲渲染”,“補充文章結尾”“看圖寫話”等環節。

我們通過這次小組教學,再一次領悟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在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會水到渠成。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6

今天教學完了小學課文《詹天佑》的第二課時,我總體的感覺還不錯,一種愉快的感覺油然而生,這種久違了的感覺真好!

《 詹天佑 》是一篇傳統經典課文,難點較多,如何較好地突破難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主地探索學習,我採用了舊教材新教法,總體的感覺還不錯。課堂氣氛較活躍,學生學習的興致始終保持不滅。學生的這種表現是在逐步分析、理解詹天佑這個人物的品質的過程中顯露的越來越明顯和高漲。在課堂上,我與學生之間形成了積極的互動效應。我力求成爲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

在講讀第五、六自然段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採用了畫一畫的教學方法。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採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後者採用中部鑿井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筆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無須多講,學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傑出才幹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講解時,學生自學後畫一畫就有一些困難。人字形線路圖確實是很難畫,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小組內動手畫一畫。把個小組畫好的畫交流展示,大家評一評,在讀一讀相關內容,師生共同完成這個示意圖。在這一過程中,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

以上是我在教學中感觸最深的地方,但也有不足之處:

1、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去挖掘詹天佑的愛國精神和卓越才能,不能適當延伸到對中國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崇敬之情。對人物的認識只是侷限在體會出人物的愛國與傑出,沒有發散學生的思維,擴展的更大範圍。

2、 在交流收集資料時,過於放鬆,學生對當時社會背景還是一知半解。

分析文章時因爲學生對當時的社會背景瞭解得不多,在學習之初,學生理解不到位,所以我隨時要補充相關的資料,既影響學生的學習感悟,又耽誤了一些時間。

3、 在教學中,學生的`朗讀從始之終沒有得到重視。

我只是重視了重點語句的各種形式、各種目的的讀。對於學完全文的讀,重視得不夠,對非重點內容的讀,重視的也不夠。沒有充分利用讀這一形式,助學生更好的連貫全文。擴展學生思維的廣度。

我不敢說,這就是一堂成功的課,但我卻十分肯定地知道,這堂課充滿了感情的交流,洋溢着生命的活力。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也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7

《跨越百年的美麗》這篇課文以“美麗”爲主線,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麗不在於容貌,而在於心靈和人格。她爲人類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在教第二課時時,力求從多個方面讓學生感受課題中的美麗,力求在教學中做到實與活相結合我覺得我本課教學的成功之處是:一、讀的訓練比較紮實,我在讓學生在充分品讀的基礎上,讓學生畫句子、寫感受,從多個方面逐步深入的交流“美麗”都表現在哪些方面?學生的發言幾乎都抓住了所有的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談出理解,談出感受,有理有據,情真意切。同時我有意識的帶領同學們將自己的理解、感受還原到朗讀背誦之中。二、課堂上我大膽的放手讓學生交流“最讓自己感動的美麗是什麼?學生聯繫文中的語句談得比較充分,比較到位,把理解語言與受到感染、激勵融爲一體。當然本課的教學也有不足之處,比如,學生在交流中還缺少層次性,說明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夠。交流過後教師還缺少必要的梳理,如果能夠隨着學生交流的不斷深入,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這樣的印象,即:課題中的”美麗”不僅體現在她的容貌上,更體現在他的偉大成就上,科學的精神上,高尚的人格上讓居里夫人的形象鐫刻在學生的頭腦當中,讓文中的語句活在學生的語言了這樣我想就更好了。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8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本組課文在表達上有一個共同點:作者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從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無窮的魅力。因此,在本組課文中學習時,我從整體上把握本組教材的特點,採用以讀爲主的學習方式,在讀中質疑,在讀中解疑,在讀中感悟,體會重點句子的'思想感情。

課文中運用各種修辭方式,如擬人、比喻、排比、反問等使文章更生動、形象,表達意思更爲準確、鮮明、生動。引導把握這些句子,通過體會、歸納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的方法,使學生能正確地理解、掌握這些句子的描寫方法,並在實際上運用。如《山中訪友》文中有一句:“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這句話不但生動形象的說明了老橋的無私奉獻的精神,更表現了作者對老橋的敬佩和愛戴,從這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便表露無遺。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很重要,並且讓學生能課堂上練習說一說這種句式,從而提高學生用詞造句的能力。

在本組課文中,我沒有大段的分析、講解,而是鼓勵學生自主練讀,讀中自悟。在前文句子品析方法的指導上,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有感情的練習朗讀,並說說爲什麼選擇這部分讀?以此延續學生對句子的品悟能力的訓練,並讓學生進行平等、輕鬆的,既給了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展示機會,又使學生帶着個人的感受、體驗,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閱讀交流和賞析,這對學生是很有益的。

總之,這組課文不僅作者寫得美,學生讀得更美。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9

《我最好的老師》是六年級下學期第五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 教學方法獨特, 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

初看課題,我並沒有太在意這篇文章。可細讀一遍後,我感覺《我最好的老師》是一篇充滿理性的文章,思辯色彩濃厚,主題明確,不僅對學生學習很有啓發,還引發了我對以後教學理念的思考。再研讀課文,我就怎麼也放不下了:教學達標課,我就選定這篇課文了。

教學時,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師是什麼樣的?”入題,待學生七嘴八舌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後,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是什麼樣的.呢?”,將學生帶進課文。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學生獨立閱讀之前,我指導了學生學習的方法,然後給予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並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效果的檢查。雖然這是公開課,在座聽課的除了校考覈小組成員外,還有外校的九名老師,但是,我沒有把這一環節作爲花架子進行敷衍,而是實實在在地讓學生自學、討論,並對各個自學環節進行檢查、給予評價。

在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以後,我引導學生就“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展開了重點內容的突破。學生自然談到了科學課上發生的事情。我順勢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如果你是懷特森老師的學生,面對這種種出人意料的舉動,你會怎麼想?哪些詞語才足以表達你當時的心情?在學生忿忿然時指導學生朗讀,使學生產生內心真實吶喊:算哪門子老師?然後及時轉換角色:“懷特森先生怎麼做的?在我們這個羣情激憤的教室裏,請懷特森老師獻身。”學生紛紛扮演懷特森先生義正詞嚴卻又語重心長地侃侃而談,把本是半直接引用,半間接引用的懷特森先生的一番話條理清楚地表達了出來。這一環節的設置,不僅將課堂氣氛引向了高潮,而且讓學生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通過獨立思考,對懷特森先生的做法進行理性分析與判斷,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並且在以後的學習中內化爲一種學習態度。

在教學的結尾,我還設計了一個小練筆:你喜歡這樣的老師嗎?你認同這樣的觀點嗎?說說你的看法。從學生上交的練筆作業來看,除了兩個學生認爲這樣會讓學習不好的學生無所適從外,其他人都從不同側面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論證,有的甚至還引經據典呢!

我發覺,在整個授課過程中,與其說是我引導學生經歷了一次情感的轉變,還不如說是學生引發了我對自己以往教學的一種覺醒:無論授人於魚,還是授人於漁,都必須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慾,也就是文中所說的每堂課都是“冒險”。一旦擁有了“學習興趣”這位“最好的老師”,教師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對於那些循規蹈矩不愛動腦或者調皮搗亂根本不想學習者,不讓他們的大腦“睡覺”尤其重要。

上完了那堂課,我更愛《我最好的老師》了!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本週把第一單元教完,學生們背誦了兩首古詩,學了一篇文言文,寫了第一篇記敘文,開展了第一次“最強作文”活動,比較圓滿結束。不足在於學生們讀書時間少,讀書交流會沒有進行,限時練訂正沒有百分之百完成。下面是具體的反思內容。

一、關於朗讀課文的實驗與反思

朗讀形式有多樣,時間集中在早自習。上《走一步,再走一步》時,先讓學生自讀兩遍,根據註釋掃清字詞障礙。然後全班齊讀,聽聲音大小,聽字詞準確與否。這樣讀了三遍,需要一點趣味性,我在文中找了三個部分的對話,一是爬懸崖之前“我”與傑利的對話,二是爬到半路“我”與男孩子的對話,三是“我”與“爸爸”的對話。我讓他們小組合作,兩個人任選一部分進行分角色朗讀,準備時間2分鐘。2分鐘以後,學生紛紛舉手,想要表現自己,我選了幾組,雖然不太能讀出課文的味道,但是他們盡力在模仿,而且各有特色,更重要的是激起了他們朗讀的興趣,然後我再加以點撥、帶讀,同學們朗讀語氣更有進步。

在讀《兩小兒辯日》時,也是先自讀,然後找人起來朗讀,基本流暢。文言文斷句很重要,所以我帶着他們一句一句地斷句,並讓他們用斜線划起來,然後齊讀。後來我又想了一種方法,讓他們把書關上,在ppt上打出原文,去掉全部的標點與斷句,一個組讀一句,看哪個組最整齊,這樣做的目的是檢驗整個組對課文斷句的熟悉程度,如果不整齊說明有人斷句沒弄清楚。

“六加一”課堂模式的朗讀其實是很難進行的,主要是學生自主學習,自學、討論、展示,基本是思考題目,沒有朗讀的時間,8—10分鐘完成導學案已經很難,再加上朗讀,時間遠遠不夠。語文“聽說讀寫”的`活動就差了讀,而沒有讀的語文課堂是沒有活力的。這是我在下一個環節備課時要思考的問題。古漢語該怎麼讀背?現代詩歌怎麼讀?

對於《論語》我準備小組賽讀賽背,看哪個組齊背最快最準確。問答讀,書本關上,即老師問上句,學生接下句,反覆進行,帶動學生背誦。

對於現代詩歌,準備在兩個班級舉行一次詩歌朗誦大賽,以中國新聲音的模式,朗讀,導師轉身的方式,選擇學員,進行指導,然後兩兩pk,最後是總決賽,總決賽可以選擇別的詩歌參賽。

二、關於讓學生迴歸課本的反思

學生本身沒有在書中旁批的習慣,再加上有了《導學提綱》,更不願意迴歸課本了,完全憑藉初讀課文的記憶來答題。針對這一現象,有位老師在出《導學提綱》時想了這樣一招,賞析句子,題目如下:“請同學們翻到第()頁,看到第()段,第()句話。從這句話的()可以看出‘我’此時此刻是()的心理狀態。”這樣的形式給學生提供了答題規範,不僅讓學生在展示時語言規範,表達明確,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必須看書,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迴歸段落、句子、關鍵詞語。這個方法一舉兩得,很是實用。那麼把學生引導回了課文之後怎麼辦呢?學生依然不會在書中旁批,只會把答案寫到《導學提綱》上。對於初中生,一定要有明確、規範的指導,規範旁批的格式與方式。如:生字難詞畫方框,關鍵詞句標着重號或三角號,主要觀點劃橫線,錦言佳句劃波浪線,一段內的層次劃單斜線,句羣之間劃雙斜線,有疑問的地方打上等等。

三、關於作文的反思

這次作文教學我覺得比較成功。首先我指導了兩節課,一節是列六要素與明確中心,很多同學按照表格能夠完成,第二節課是如何把人物、事件寫充實,主要學了動作與心理描寫,同學們課堂上已經能寫出來。晚自習一節課40分鐘同學們寫完了。一節晚自習學生按要求自己修改,互相修改,小組選拔,參加班級競賽。又花了一節晚自習進行“最強作文”的活動,最終評選出了“諾貝爾文學獎”“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這個流程費時較長,但是效果很不錯,學生能夠突出中心,過程用到動作與心理描寫,自己修改作文,給別人修改作文,舉辦一次活動,很不錯。但是不足也有很多,比如時間較長,是不是修改環節可以挪到課外呢?環節較簡單,小組評完就是班級評選,應該多增加幾個篩選環節,增加題目,增加導師的課外指導與修改等。下次來完善。

如果你有更好的意見,請留言,謝謝!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從體裁上來看,這是一篇帶有科普性質的說明性短文。文本的主角是麋鹿。爲了更好地把這種奇特的動物介紹給大家,作者煞費苦心通過巧妙的編排把原本枯燥的科學性的小知識通過通俗易懂的畫面語言傳遞給了我們。就像一幕略帶神祕色彩的科幻電影,連續不斷地吸引着觀衆的眼球。

電影的開始,首先爲我們呈現的是一幅十分神祕的背景畫卷:“天色微明”“晨霧如輕紗般漂浮在黃海灘塗上”。接着剪影閃現:一羣麋鹿“悄無聲息”地向水塘邊走去。畫外音:人的腳步聲。結果:“警覺”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叢……寥寥幾筆,麋鹿的一些基本特點躍然紙上:羣居,膽小,機敏。這一段雖然不長,但是給人留下十分鮮明的'印象,在說明中加入適當的描寫,就有這樣的效果。

在說明麋鹿的外形奇特時,作者不僅寫出了麋鹿的角似鹿,面似馬,蹄似牛,尾似驢,而且和《封神榜》中的姜子牙的“四不像”進行了比較,十分有趣。第三自然段還有麋鹿外形的具體描寫。這裏仍用了比較的方法,麋鹿雖然是鹿的一種,角似鹿,但是也有不同,那就是站立的時候麋鹿的角尖都指向後方,而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多說一句,按照達爾文進化理論來看,這或許也是麋鹿幾乎滅絕的一個原因吧。角對於大多食草型的動物來說,是保護自己最重要的武器。但是,角尖朝後,如何更好的攻擊別人,保護自己呢?難怪要瀕臨滅絕了。這是題外話。至於真正的滅絕原因,我想後面有說明,從麋鹿自身來講,那就是生殖能力很低,和熊貓一樣。

外形特徵可用對比的手法來幫助學生理解,它的生活習性呢,則與它的外形特點密不可分,長尾巴、寬蹄子都是爲了適應沼澤的生存環境。尾巴長,便於驅趕沼澤中大量的蚊蠅;蹄子寬,這樣在沼澤中行動更敏捷。

麋鹿的經歷更是充滿了傳奇色彩,依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分爲三個階段進行介紹:一、從3000年前就有,到1900年後在國內絕跡,其間幾度興亡,這裏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爲的原因,但是文章中強調的不是“天災”而是“人禍”;二、流浪到各國,成爲全世界的財富。麋鹿能有今天的輝煌,我覺得是否也要感謝當時的“盜鹿者”呢?如果沒有他們,麋鹿是否就真的絕跡了呢?當我們在譴責“掠奪者”的時候,是否想到過,從另一個角度考慮,他們也是一個“保護者”,當然前提不是爲了自己去謀私利;三、迴歸故土。想當年國破家亡,身似浮萍,現如今國富民強,幸福迴歸。麋鹿的命運與國家的興亡緊密相連。

另外,作爲科普性的說明文章,文章中的語言科學性也很強。文中出現的數字,都經得起考驗。關於麋鹿的生活習性也不是無中生有,而是讓人信服。經歷雖然充滿傳奇色彩,但並不是人們的恣意揣測,而是有據可查。遣詞造句也能夠注意到詞語之間的細微差別,這也是此文語言運用的一個特點。例如:“放養”和“飼養”,“陸續”和“相繼”等。雖然看着相似,但是頗有不同。仔細咀嚼,“意”味頓生。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讓孩子們自由讀,一邊讀一邊思考樂曲的變化,從而進一步感悟課文資料。緊之後讓孩子們試着把這樣的變化給讀出來,品悟語言文字,並安排了孩子們分層讀出這種曲調的變化,讓孩子們悟出這種變化實際上也正是貝多芬情感的變化。最後在孩子們水到渠成到達感情朗讀後,我又有了進一步的要求,那就是配樂讓孩子們把這幾句皮鞋匠聯想的話再讀一讀,進一步體會樂曲的變化,如果課堂上還有時間的話還能夠安排學生及時背誦這部分資料,這樣文中的語言就變成了孩子們的語言積累。

就這樣,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一層一層,循序漸進在讀書的“讀”上面做文章,讀的不空洞,不單調,讀出質量,讀出韻味總體來說是比較成功的。整節課是貼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注重了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構成良好的語感。”“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讀書的過程中,比較注重語言感悟和運用,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

還有最後這部分聽音樂寫話,事先我準備了那首《苗嶺的早晨》,我認爲這首曲子比較容易聽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給學生限制一下想象的範圍,介紹一下這首曲子的背景,但之後我想既然要聽音樂聯想就讓學生天馬行空,自由發揮,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但是可能是缺乏引導,學生的想象還是比較侷限於森林動物的聯歡上了。

在上這節課前我十分自信,因爲我精心準備這節課,付出了許多的心血,心裏比較有底,但是課堂效果卻並不象我預期的那樣精彩。我太想把每一步走紮實,到位,卻因爲太過了,反而顯得比較煩瑣、迂迴、浪費一些不必要的時間。如在解決學生提出的那三個問題時,三個問題是互相關聯的,但我卻沒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將三個問題結合起來解決。另外,我自己感覺在教學設計上比較均衡用力,缺乏側重點,個性是學生在突破教學難點: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貝多芬的情感變化與樂曲和窮兄妹倆的聯想之間的關係引導得但是深入透徹,估計有些學生還是一知半解。

總之,這節課上完了,給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這樣的反覆錘鍊中,我的教學水平也會逐漸提高吧!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小草和大樹》這篇課文,從課題表面來看,寫的是自然界中常見的兩種事物。初讀課文後,便了解到課文寫的是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成材故事!小草和大樹在文中有着深刻的含義,學生只有對文中的小草和大樹的含義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才能輕鬆的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題。那麼,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詞義以及學習課文呢?本次教學設計,我在教學時作了如下嘗試:

一﹑整體感知課文

本課以自然界中常見的兩種事物作爲課題,比較接近學生生活,所以,我先讓學生就課題暢談自然界中這兩種事物的特徵。學生根據自身的理解從形象方面不難概括:小草很不起眼,而大樹則很高大。隨後,我質疑:如果小草和大樹分別表示兩種不同地位、身份的人,那麼你們認爲,它們分別代表什麼樣的人?對於這樣的問題,學生很容易就概括出:小草象徵着低微不起眼的人,大樹則象徵着高貴顯赫的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是相通的,這樣設計,便於學生產生興趣,並且爲下文學習鋪墊。

二、聚焦“文學”,思索小草和大樹的含義

在學生對小草和大樹在身份上有了整體認識後,我引導學生再次認真讀課文,並概括全文內容,隨後聚焦“文學”一詞,隨後我總結質疑:從課題上我們知道,“小草”可以代指身份低微不起眼的人而大樹則可以代指身份高貴顯赫的人。如果從“文學”這個角度上來看,“小草”和“大樹”分別可以代指什麼樣的人呢?這樣的設計教學,讓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就能夠通過教師的引導,對文中的小草和大樹有了一個整體的理解,這樣的教學避免了在課堂上對小草和大樹的內在含義的枯燥講解。並且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總結結論,也易於調動學生的的思考。就內容而言,也爲下文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質疑:是小草還是大樹?

理解含義後,再提出“她們是小草還是大樹”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思考,這樣做能養成學生邊讀書邊思考的好習慣。並且由這個問題,讓學生對本文內容也有更深印象的理解,爲下文學習奠定基礎!

四、“小草”到“大樹”所受挫折

以問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走近人物內心。這一部分內容,學生只有真正理解夏洛蒂的內心的期待,他們才能真正理解詩人羅伯特騷塞的回信對她的打擊的程度是非常深的。

在學生對文章內容分佈有了瞭解之後,師質疑引導:一個人的.成功,背後總要經歷很多挫折與磨難,三姐妹從文學界的“小草”變成“大樹”,她們經歷了那些挫折與磨難?邊讀課文邊化出相應的句子,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

對於騷塞的回信這部分內容,首先我通過創設情境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騷塞這封信的真正含義。理解信中騷塞所說話時的那種傲慢與訓誡。在理解的基礎之上,指導學生讀出信中的那種傲慢而又冷冰冰的口吻。

最後,在學生能夠有感情的讀出這段文字之後,我再創設情境:夏洛蒂滿懷信心的將信寄了出去,沒有想到卻收到這樣一封回信。此時,夏洛蒂的內心會想些什麼呢?她會怎樣對待這封信呢?讓學生就此問題暢談,在此基礎上學習下文,引導學生抓住文中描寫夏洛蒂姐妹做法的詞語、句子,體會她們三姐妹的堅定的決心。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歷時將近三週的時間,終於完成了“走進老舍”這一單元的學習。依據在集體備課中制定的單元學習目標,將《我的母親》、《濟南的冬天》、《母雞》擬定爲精讀課。

以《我的母親》一文爲例,重點學習作者通過選取典型事件來塑造一人多事多品的寫法,以《我瞭解的老舍先生》作爲實踐悟,進一步感知這種寫法,並嘗試運用這種寫法來編寫自己的作文提綱。通過例中學、實踐悟、遷移用三個環節的學習,學生對一人多事多品的寫法理解比較透徹。在本單元的習作中就能明顯看出來。學生均熟練的運用了這種寫法寫了自己身邊的一個人。有的寫同學,有的寫父母,有的寫老師,等等。雖然在寫事的過程中,有的學生通篇用力,沒有做到有詳有略,但是都能夠選取典型的事例,從不同的角度來凸顯人物的品質特點,已經達成了預定目標。

《濟南的冬天》作爲本單元的一篇寫景散文,在教學中重點採用的是以讀代講的方式,讀中理解、感悟冬天的特點,繼續鞏固借景抒情的寫法。可能是自身對散文的把握理解上的欠缺,致使課文講的不透,導致學生在單元試卷中“課內理解”部分失分較多,對於短文中關於雪後山色的比喻句的描寫,本體、喻體概括不準確,對雪光、雪色、雪態句子的辨別不清晰。

精讀課《母雞》一文重點學習作者先抑後揚的寫法,通過引導學生抓作者情感變化這條主線,在結構上體會何爲先抑後揚,再通過抓典型事例來感受作者在材料安排上的詳略處理。以《母雞》一文爲例,認識先抑後揚的寫法,再以《蟬》一文作爲實踐悟,加深對這種寫法的感悟,最後通過列寫作提綱的方式檢驗學生的掌握情況。學生列的提綱中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學生所選的寫作對象及典型事例都侷限在動物身上,而且褒貶的理由都是討厭與喜歡,思維缺乏廣度,侷限於簡單的模仿;學生的習作素材匱乏,沒有新意。

通過精讀課的.例中學與略讀課的實踐悟與遷移用,基本上完成了既定教學目標。完成結果如何,單元測試見分曉。試卷共分四部分:識字與寫字、積累與運用、理解與閱讀、習作天地。內容涵蓋了基礎知識與語文能力。總體成績如下:優秀13人,最高分90.5;及格24人,最低分43。答題情況如下:第一部分的識字寫字學生總體掌握良好,出現錯誤最多的是拼寫“異域”這個詞。錯誤原因主要在於學生沒有結合語境去理解詞意。第二部分積累主要考察學生背誦的句段、積累的四字詞語。運用則側重四字詞語的造句和排比句的仿寫練習。四字詞語多出自《養花》,所以學生在選詞寫話時,多數寫的是關於養花的話題,問題不大。仿寫句子是養花的最後一段,這道題學生失分較多,好多學生寫的文不達意,思維侷限於寫“有什麼有什麼,這就是什麼的樂趣上”,理解運用能力較差。這提醒了我,在實際教學中要加強運用能力的訓練。口語交際都能做到有理有據的評價人物,但在表述上欠完整。第三部分閱讀理解的課外閱讀節選了胡適的《我的母親》中的片段。學生在概括二三段中的事件時,受固定思維的影響,認爲兩個段落當然就是兩件事了,其實第二段裏是兩件關聯的事情,學生給綜合成一件事了,缺乏條理性。在與老舍的《我的母親》相比較,找相同點時,部分孩子把不同點都寫出來了,不會認真審題。

從我自身角度看,通過參與集體備課,實施單元整體教學,感覺教學目標更明確了,目標意識加強,單元教學思路更清晰了,每篇課文承載的目標更準確明瞭。對學生來講,總體上看,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基本達成了單元目標。如果長此堅持下去,我們一定會收穫課改的春天。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