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生命 生命》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0篇)

《生命 生命》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1W 次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命 生命》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生命 生命》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0篇)

《生命 生命》語文教學反思 篇1

這次的教學磨課活動暫告一個段落,掩卷沉思,收穫頗多,既收穫了喜悅,也收穫了深深的遺憾。

在教學環節上,和以往不同的是,導語採用杏林子的詩開頭,然後讓孩子根據自己對生命的理解讀讀課題,此時孩子們的理解是淺層次的,讀出的語文味道不濃,沒關係,隨着學習的不斷深入,孩子理解的會越來越深,讀的也越來越精彩!

第二個環節是初讀課文,檢查生詞。課件出示彈、蹋、暫易出錯的多音字及平舌音,一個讀完後,再找一個領讀。然後概括小標題,板書完之後,進入深層次的學習,精讀第一個故事“飛蛾求生”,這個故事要讓孩子讀出自己的感受,找出令自己感動的句子,說說原因,自己再讀出來,老師一次次引導讀,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印象深刻的詞語:掙扎、極力。讓孩子讀出飛蛾那種強烈的求生慾望,讀出自己的感受,然後齊讀。之後再創設兩種情景:你就是握在別人手中的那隻飛蛾,你會怎麼想、說、做。讓孩子讀出這種感受,一定要讀出掙扎,讀出極力的感受,再次齊讀,感受飛蛾強烈的求生慾望。最後,全體師生一起帶着飛蛾強烈的求生慾望和渴望一起讀生命生命!

下一個環節老師先總結第一個故事的學習方法,然後放手讓孩子合作學習“瓜苗生長、靜聽心跳”,找出令自己感動的句子,這個環節完之後,應該出事感動的句子全體讀,讀出頑強,不屈向上的精神。靜聽心跳也是如此。

下一個環節是說說自己生活當中被一些生命感動的故事,交流兩個,老師找出三幅畫面看後說說。積極評價後(你們說的太精彩了),說到這裏,引出對杏林子的介紹,進而引出杏林子的人生感悟,然後指名讀,齊讀,說說自己的感悟,進而引出杏林子的人生信念,激勵學生和在座的老師應如何對待將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各種困難、挫折、不幸,要有自己的堅定信念,鼓舞着自己,鞭策着自己勇敢地活下去,不斷的戰勝自我,超越自我,做一個生活的強者,而不是懦夫!

最後,全體同學莊嚴宣誓,承諾。再次呼喚生命生命!

整個教學環節緊湊,氣氛莊嚴又熱烈,感覺自己的人生使命感特別強烈。我上完這堂課,實際上我也是勇敢的向自己挑戰,剛開始,我擔心上不好這堂課,但是,我上完了課,最終我戰勝了自己並超越了自己,我有這樣的勇氣,就是因爲讀完了杏林子的故事被她的事蹟深深感動了。杏林子頑強的同病魔作鬥爭,她忍受着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還這樣珍惜生命,杏林子這種熱愛生命,珍惜時間,頑強不屈的精神不正是我們健康人要學習,要具備的的嗎?人是有惰性的,我們要戰勝自己的惰性,這本身就是體現了自己的價值

通過這次上課,同樣讓我感受到要學習的地方太多太多了,老師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不夠積極,跟不上,變化少。組織語言的能力要繼續加強,有些環節訓練得少,效果不好。如:第二、第三個故事,讀的少,讀得不到位,指導跟不上,上課時,過於緊張,這一切說明,訓練的機會少才導致失誤多。

《生命 生命》語文教學反思 篇2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屬於講讀課文,共需2課時完成,這一單元的教材是圍繞生命這一專題展開的。4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反映出人類對於生命的思考,抒寫了我們對人生的感悟。

本篇文章語言簡練,內容淺顯,含義深遠,很適合三段六步的教學方法,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安排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學,討論,在彙報的過程中能不講的就不講,儘量讓孩子孩子們隨意發揮,只要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即可。

(一)在導入上,我用德國音樂家貝多芬的《命運》引入課堂、這首聽後令人振奮的曲子,把許多同學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我看到很多孩子隨着節奏打着拍子,體驗到這位失去聽力的音樂家是如何創造音樂界的奇蹟的。

(二)在學習目標的選擇中,我確定的重點是從3個故事中體驗生命的意義,同時能夠賞析重點詞語。由於3個故事都很平凡,只要細心觀察,留心感悟,學生都能讀懂。因此,我重點引導學生學習第一個故事,從朗讀到畫好詞,再到品味含義深刻的詞句,最後感悟作者的情感,讓學生們體驗到學習的過程,並總結出四步學習法,“讀——畫——說——悟”。這就教給了學生們閱讀的方法。在找好詞的環節中學生們很躍踊,積極發言,基本上說出詞語的好處。有了上面的四步學習方法,另外兩個故事,學生們能夠很好地自學並討論,在彙報的過程中學生們的思維很積極。老師只是適當點播,讓學生更明確地認識到生命的意義。

(三)在合作探究環節中,我設計的題目是“思考什麼樣的生命纔是有意的?”學生們根據課本的學習,以及課外資料的查閱,都能說出自己的感悟,並且提到了很多能夠做到“用有限的生命,創造無限的價值”的名人。我覺得這個題目讓學生的視線從課堂進入到生活。

(四)測環節中,我根據課堂氣氛,圍繞文章的感情基調,設計了2個題目,一是文章標題連用2個生命的意義,學生們的回答都能談到作者強調了生命的可貴,呼籲人們珍愛生命,二是仿照例句“生命是掙扎的飛蛾。”來表達你對生命的感悟。學生們的答案很精彩,由課內到課外,用精美的語言表達了對生命的感悟。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很多學生認識到了生命的可貴,要像飛蛾、瓜苗、杏林子一樣頑強地與命運抗掙,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更加光彩有力。當然,本節課有很多不成功的地方,比如說沒能引導學生自始自終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有些環節學生回答問題不夠積極踊躍。

《生命 生命》語文教學反思 篇3

光看這課題,我已經是感覺有些頭痛了,在我看來“生命”這個話有些太沉重。那麼捉摸不定,它又是那麼讓人肅然起敬,我覺得從教學經驗和課堂駕馭能力上,我都一般般,該怎麼詮釋生命的內涵呢?何況面對的是那麼小的孩子,也許我自己對生命的感悟都無從談起。

課文是臺灣著名作家杏林子的代表作,也是她對生命的感悟。其實她本身就是生命的一個很感人的例子,於是在上課時我就以介紹她爲課的開始: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介紹一位作家,她就是杏林子……

然後出示課題:生命生命

在字詞教學環節中,我先是出示本課的生字組成的詞語,要求大聲、準確讀,特別是“擾”、“蹋”、“茁”;然後出示單獨的生字,讓學生再讀(本意是提高難度,因爲學生讀生字時,詞語會讀,而單獨的生字就不會了);接着是給這些生字另外組詞(茁、撼、蹋,是比較難的,所以本意是增加學生的詞語積累量);最後書寫難寫字:蹋。詞語教學要把握好時間,我這堂課詞語教學因第三步而花了太多的時間,影響了後面的閱讀教學,使結尾有些倉促,這都因時間分配上不夠合理。

在閱讀教學時,當學生不能很好地說對句子的感受、體會時,教師該怎樣引導學生呢?比如我這堂課的重點句子:但它掙扎着,極力鼓動雙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課堂上,學生對這個句子的感受說的很勉強,沒有我預想中的效果,該怎麼引導?

本課教學中我成功的地方是:能結合課文的句子去聯想課文中的空白,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努力去拓展文本。通過學習本課的文章,學生基本上能夠感受到生命的珍貴和意義。

教學之後的感受很多,值得反思的東西也很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每上完一次這樣的課,自己就會進步一點,對教學的思考會更深入、更廣闊一點。

《生命 生命》語文教學反思 篇4

《生命生命》這篇充滿哲理的散文,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傳遞着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了作者的獨特生命體驗和感悟。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這個如此宏大的話題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試圖通過“由題入手,關注生命”“品讀詞句,感受生命”“拓展資料,情感昇華”“迴歸課題,感悟生命”四個層次,去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詞析句,讀出自己的感受,以課堂爲起點引發孩子們對生命的感悟。

上課前,我對自己的設計還是很有信心,感覺設計上有不少亮點。如:課的開始和結束都是圍繞課題,開課質疑,引發思考,使本課結構完整。但還是有很多問題,比如:課外資料的拓展是主題拓展書上的課文《生命生命》,學生邊讀邊思考最能打動他們的句子,學生彙報的很紮實,不過在學生閱讀學習的時候,我沒有在大屏幕上展示課文,導致我在講課的時候,聽課的老師們也不知道我的拓展資料內容。

我也忽略了一個細節,在知道完各部分的朗讀的時候,我可以讓學生帶着理解配樂朗讀全篇課文,做到迴歸課文,再次感知。

這節課讓我再次感受到老師的教學設計要真正爲學生的學服務,爲學生的發展服務。課堂上,學生的思維不是教師"硬逼"出來,而是真實的原生態的暴露,並經歷思維逐步提升的過程.學生的情感不是老師“煽”出來的,而是真誠的投入,真情的交流,真正的分享。

《生命 生命》語文教學反思 篇5

《生命生命》一課是香港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對生命的感悟。對於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來說,這樣具有理性的思考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課前的預習就顯得尤爲重要。我在課前就安排孩子們收集杏林子的資料,瞭解她的生平事蹟,這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導入新課時,我以杏林子的一句名言“一粒貌不驚人的種子,往往隱藏着一個花季的燦爛;一條醜陋的毛毛蟲,可能蛻變爲一隻五彩斑斕的彩蝶。因爲生命本身就是一樁奇蹟”引入課文的學習,學生就不會感到難以理解了。

課堂上,爲了加深對杏林子的瞭解,我再次播放了杏林子的資料,這樣,加深了學生對這位“腿不能行,肩不能舉,手不能擡,頭不能轉”的殘疾作家的敬佩。帶着對作者的崇敬,再來學習課文,孩子們就會更有興趣了。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課前準備得不夠充分。例如沒有指導孩子寫自己的體會,這樣,在課堂上完成“生命是什麼”這個問題時孩子們就會茫然不知所措。另外,課堂的朗讀訓練不夠。因爲課件容量過大,從而忽視了孩子的朗讀訓練,很大一部分內容都是老師牽着孩子走,沒有孩子自己的讀書體會,這一點在今後的課堂上要加以注意。

《生命 生命》語文教學反思 篇6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面對什麼是生命?如何對待生命?這個宏大的主題,四年級的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這篇課文通過捕捉飛蛾、磚縫中生長的瓜苗和傾聽心跳三個事例,讓我們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在課上,我並沒有以一個旁觀者的態度從客觀上去解說什麼是生命;也沒有以一個演講者的身份慷慨激昂地給學生講說着人生的哲理,而是按照語文課標提出的“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不溫不燥地引領學生在和文本的對話中,通過讀去理解,入情入境地使學生懂得了關愛生命、珍惜生命。

在本課教學中我做到了這點:反覆品讀重點句段,理解感悟文章情感。反覆品讀文中最後一自然段,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內容,在讀中感悟情感,在讀中體會思想,在讀中受到教育。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以讀爲本,注重自我感悟,是這節課的很大特點。

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以讀爲本,安排了大量的、多種形式的讀的訓練,引導學生有層次有梯度地讀書,讀中感悟生命的意義。如,一入課,要求學生帶着問題瀏覽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精讀階段首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默讀思考,在交流個人自學體會時,引導學生品讀,注重自我感悟。在感悟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在讀中感,在感中悟,悟後再讀,領悟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精妙,並積累語言。

例如:在“飛蛾求生”這個段落中,當學生提出:爲什麼飛蛾求生的慾望使作者震驚?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掙扎”、“極力鼓動雙翅”等重點詞,在讀中品,在品中悟,悟到了作者對弱小的生命這種頑強生命力的敬意。

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避免:

一是教學機智方面,要反應更迅速更敏捷一些。比如,教學香瓜子頑強的生命力片段,在感受作者心情時,有同學答道“不可思議”,我卻沒有抓住課堂的這一亮點的契機,沒有關注學生的回答,而是急於要達到自己預設的目標,錯失了挖掘學生這一閃光點的機會,如果能夠及時給予學生引導,相信這既是學生的亮點,也會是課堂的亮點。

二是教學節奏方面,要調控得更好一些。哪裏要動起來,哪裏要靜下去,哪裏要詳細展開,哪裏要簡略帶過,哪裏要個人動筆,哪裏要集體交流……都需要在精巧設計基礎上,用良好的課感來調控。在這方面,需要我去好好學習,尤其教師的個人情感應該更豐富,這樣不僅能讓自己更投入,更能感染學生!這節課學生反應還不錯,平時不舉手的學生今天都非常積極,但是由於時間沒有掌控好,字詞講解花的時間較長,導致後面作者感受自己心跳的片段講得非常倉促。

第二次在這樣“緊”的情況下上課,感覺是一次極好的鍛鍊,我自己感覺收穫很大,如果下次有機會再上《生命生命》,有信心能上得比這次好!再次謝謝夥伴們的鼓勵和幫助!

《生命 生命》語文教學反思 篇7

《生命生命》是臺灣女作家杏林子對生命的獨特感悟,是一篇對生命的頌歌。作者通過生活中普通的飛蛾、瓜苗、心跳三件事物的細緻刻畫,以小見大,引領讀者從三個事例中去感悟生命,從字裏行間去探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同時表達了作者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希望每個人都珍惜生命,堅強勇敢,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更加光彩。

這篇課文對四年級的學生有點難,不是難在把課文讀正確、通順上,而是理解重點句子。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較多,而學生的生活閱歷和積累又相對較少。如何讓學生從文中普通的事物中感悟生命的含義,體會杏林子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對命運不幸的不屈。如何讓這兩個“生命”真正走進孩子的心田,這纔是真正的難點。

爲了突破這三個難點,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引導:

一、創設情境,用經驗催生感情。

“生命”對11歲的孩子來說是個沉重的話題,爲了讓孩子們能真正體驗這個沉重的話題,在第一個事例中,我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聯繫已有的經驗,幫助孩子走進生命的內涵。

情境一:假如你是那隻被握在手中的飛蛾,你會怎麼想?

情境二:伸出手,合上,現在你的手中就握住了那隻飛蛾,你有什麼感覺?

這個時候,學生就成了那隻危在旦夕的飛蛾,成了那個握住飛蛾,掌握飛蛾命運的人,同飛蛾一起思考,一起掙扎,一起極力鼓動雙翅。再加上老師的動情講述,瞭解了飛蛾平均只有7天的生命,從而產生心靈的震撼,飛蛾爲了這7天的生命,爲了能活着,如此奮力拼搏,求生的慾望是多麼強烈啊!

二、以體驗感悟爲主要教學策略,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一道感受生命的珍貴,領悟生命的真諦。

因爲生命這個概念具有相當的抽象性,如果只是教師單純地講解,就會上成空洞、乏味的思品課,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不同形式的讀,並步步推進。初讀,感知文章三個事例;尋讀,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讀,結合句子談理解、談感受;學習第二段時,引導學生從品味詞句和設身處地(飛蛾被抓住了,它會怎麼想)中領悟;學習第三段時,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從切身體察中領悟;學習第四段時,從補充作者的相關資料中促進學生領悟。採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學生對珍愛生命、讓生命活得有意義和有價值就有了深刻感受。

三、注重學法指導,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在教學中,我採用讓學生作“圈點批註法、小組討論交流、換詞、分析重點句子”等方式,對學生學習和語言的訓練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課堂上圍繞“在作者杏林子心中,生命是什麼,她對生命有着怎樣的思考?”這樣一個主問題引導學生展開閱讀,去深入思考,學生通過感悟語言,想象畫面、角色置換理解了一隻弱小的飛蛾、一粒小小的香瓜子對生命的熱愛。並通過誦讀生命的格言,探究思考生活中像杏林子一樣珍愛生命的人還有哪些?在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書寫生命的感言,將讀寫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美麗,在學生有了深刻體驗和感悟的基礎上,有機地進行表達的訓練。多方面、多層次、實實在在的語言訓練,保證了課堂教學的高效益。也使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意義。

四、教學設計環環相扣。

爲了讓學生真正領悟到生命的真諦,不只是單單停留在對文本的理解上,我在教學的設計上從三個事例入手,引導學生在對課文的理解上,又設計了有關生命的格言;發現身邊像杏林子一樣珍愛生命的人;引導學生在音樂中書寫生命感言;將生命的真諦“生命有限,價值無限”送給身邊的人,你想對他(她)說些什麼?這些環節的設計將本課的內容一步步延伸,使文章的內容得到昇華。

《生命 生命》語文教學反思 篇8

《生命生命》是篇充滿哲理的散文,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傳遞着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了作者獨特的生命體驗和感悟。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這個如此宏大的話題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

一、給予學生解讀課文的舞臺。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在感悟三件事例時,我就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感觸最深的句子,並寫出自己的感受。這樣既感悟了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詞句,又給予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時間。在師生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解,通過交流,逐步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意義。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教師成爲課堂的引導者。

二、貫穿語文教學“讀”的功能。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作爲一篇具有較強哲理性的文章,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不用形式的讀,並步步推進。首先,我讓學生默讀,畫出感悟深刻的句子。然後,在精讀品味階段,我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品讀,採用齊讀、個別讀、創設情境讀、接讀等等多種形式進行引導。在讀的過程中,我注重創設情境,注重學生的自我感悟,以讚揚鼓勵爲主,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入情入境,直接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在感悟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

三、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確定從3個故事中體驗生命的意義,同時能夠賞析重點詞語。3個故事在第一課時已經概括出來,我重點引導學生學習第一個故事,從畫好詞,再到品味含義深刻的詞句,接着感情朗讀,最後感悟作者的情感,讓學生們體驗到學習的過程,並總結出四步學習法,“畫——說——讀——悟”。在找感悟深刻的詞句的環節中學生們很躍踊,積極發言,基本上說出詞語的好處。有了上面的四步學習方法,另外兩個故事,學生們能夠很好地自學並討論,在彙報的過程中學生們的思維很積極。老師只是適當點撥,讓學生更明確地認識到生命的意義。

課上好後,我自己覺得完成了我的教學目標,設想的種種也已發生、已解決,總體效果一如既往吧,就是流程順暢多了。反思自己平時的課堂,應該是過多的注重了學困生、上課走神的學生,導致課程常常不能預期完成。這是我的公開課和常態課的最大差異。

感悟第二個事例時,我特意編排了三個關於“然”字的詞的用法,而且所填的句子也是關於第二個事例的,意圖是既練遣詞又讀句,幫助感悟本段內容。對於這個設計,聽課教師的意見不一。有的說,這項填空把課文的教學流程截斷了,似乎塞得很生硬;有的教師的想法和我的教學意圖不謀而合。我又覺得前者說得很有道理,到現在爲止還有點混沌。

對於學生,對於課堂教學,我就用文中的一句話來勉勵自己吧————“一切全由自己決定,我必須對自己負責。”

《生命 生命》語文教學反思 篇9

我執教的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生命 生命》一課,是第五組課文的第三篇。這是一篇充滿哲理的散文,短小精悍,含義深刻。本文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向我們展示了生命的意義,即: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本文表達了作者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一是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二是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本文針對“生命是什麼”發出質疑,而“生命是什麼?”這個問題,對於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似乎過於深奧。那麼,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讓他們對“生命”有正確的認識和深刻的感悟,是我想要實現的教學目標。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課始,我先讓學生交流他們課下蒐集的有關生命的名言,讓學生對生命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後,我由蒐集到的杏林子關於生命的名言揭示課題,讓學生關注生命。通過課堂教學,我對以下幾點產生了深刻的體會:

一、抓關鍵詞,在誦讀中感悟

文章中的三個事例非常清楚,並都採用先敘事後談感受的模式來記敘。於是我就讓學生通過讀課文,在讀書的過程中用心去發現、去體會。俗話說:“書讀萬遍,其義自見。”我在進行教學時,不斷創設情境,讓孩子們反覆品讀重點語句,讓他們實實在在地體會如何珍惜生命。例如:在“飛蛾求生”這個段落中,我先讓學生找出令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並在課本上進行批註。之後,再引導學生抓住“掙扎”、“極力”、“鼓動”、“躍動”等重點詞和“!”,讓他們在讀中品、在品中悟,感悟作者對弱小生命的珍惜與熱愛。但很可惜,在授課過程中忘記了對“!”的感悟。

我總結學習方法後,鼓勵、指導學生運用學習第一個事例的品讀方法,再小組合作學習探究第二個事例。教學中,我倡導小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過程中,讓學生各自交流重點語句的含義,逐步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頑強。此環節達到了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教師成爲課堂的引導者這一教學理念。再集體彙報交流,抓住“衝破、沒有、不屈向上、茁壯生長”等詞語,體會瓜苗生長的頑強生命力。最後配樂展示種子生命力頑強的圖片,讓學生切身體會到頑強的“生命”這一話題的意義。

二、聯繫實際,在交流中感悟

學習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把對生命的感悟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加深對生命的理解。在感悟第三個事例時,我讓學生切身體驗自己沉穩而有規律的心跳,並用認真、鄭重、自豪的態度告訴大家“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於我的。”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引出了沉穩而有規律的心跳也給了杏林子以啓示——“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必須對自己負責。”並給予學生課外資料進行拓展,我先呈現杏林子的照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她的樂觀形象;再讓學生深情地朗讀杏林子的生平,在強烈的對比中體會作者——杏林子的堅強意志,讓學生內心感到“震撼”;接着讀杏林子的成就,理解“好好地使用,決不白白地糟蹋”這句話,從而聯繫生活引發自己對生命的感悟。以此層層深入,搭建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樑,加強情感體驗,從而理解了本課的重點句,突破了難點。

我在教學過程中的語言還不夠流暢,加上有四位錄課人的關注原因,致使教態略顯緊張,不夠從容大方。另外教學評價如果再多樣化一些,效果可能會更好。

《生命 生命》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我教學生學習課文《生命生命》,面對文章簡潔樸實的語言和含蓄深邃的思想,不是讓學生以旁觀者的身份冷靜地分析理性地歸納,而是以當事人的身份,直接面對,由衷地感悟人生。教學結束了,心卻久久不能平靜。以往,我的閱讀教學總是依據三維整合的原則制定教學目標,一貫以落實聽、說、讀、寫爲基準,師問生答,有板有眼。這樣的課堂當然能很好的應付考試,我也曾爲此得心應手、頗感滿足。葉瀾教授的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一語驚醒夢中人,他促使我在生命化教學與學生和諧發展方面做了嶄新的嘗試。在課堂上,我順應兒童的天性,讓學生設身處地地置身於文本的特定情境,還原並經歷文本表現的生活,從中獲得豐富的體驗,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爲學生享受人生的美好經歷。

一、未成曲調先有情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有一句名言: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他們的思維火花,好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上課伊始,我沒有站在自己的角度給學生設陷阱、套籠子,而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出發,引導他們在課題上加上不同的標點,再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這種設計新穎別緻、富於想象、引人入勝。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認識水平和生活體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讓學生不同程度的情感表白,自然生成了與課文情感相融合的特定情境,促使他們對生命的解讀有了初步認識,進而進入角色,溶入課堂之中。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文章作者從飛蛾求生、磚縫中長出瓜苗、傾聽心跳等幾件小事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這就爲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想象的飛躍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藉助文本內容這個他山之石,創新出自己對生命的認識和理解這個玉。學生領悟到: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創造出無限的價值。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引起學生情感上的震撼。在教師的引領下,他們藉助文本中的優美的語言內涵,走進作者內心,主動獲取感受,最終形成自己豐富而獨特的精神世界。爲完成這一精彩的教學環節,我首先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入手,引領他們感受生命的存在;然後從學生感受最深的地方入手,引導孩子們表達生命,欣賞生命;接着從典型事例入手,加深學生對生命的體驗;最後從師生自身情狀入手,面對生活,演繹生活。如此不斷昇華、反覆詠歎,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共鳴,產生對美好生命的嚮往與追求。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過程,讓課堂上師生鮮活閃現的智慧之光相映生輝,並最終陶醉其中,樂而忘返。

三、心有靈犀一點通

課堂上,我用真誠的生活化的語言與孩子們交流,促使學生敞開心扉,大膽傾訴那些極具啓發性和親和力的語言,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體驗,產生感悟,讓學生一觸即發。同學們從課文、資料和自身現實生活中充分地感受着生命,表達着生命,也演繹着生命。他們驚異地發現:原來生活中有那麼多的事情值得去關注,去體會。心由情動,文隨情發。我不失時機地拿出紙筆,邀請全班同學寫下自己對生命的感悟。至此,師生以情入文,以文抒情,最後以情品文,學生用心書寫的生命音符讓人隨之高歌。可以說,這種情景交融的童心世界的值得百般珍視的課程資源!作爲教師,面對這種情形,我欣喜若狂。我深深明自由表達正是學生獨特感受的流露,是智慧迸發的火花,是對生命的美化和呼喚,是來自了:指導學生走進文章,不單單是知道和懂得,更重要的是心靈的溝通,情感的交融,是主客融合,物我同境的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