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5則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5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8W 次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

剛剛上完《生命 生命》這篇課文,我感到心潮彭湃。下面我就從課文的主要內容,存在的優缺點,以及今後該努力的方向作一個說明。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5則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七冊的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面對什麼是生命?四年級的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文中也沒給出正確的答案,而是從飛蛾求生、瓜苗破土,靜聽心跳等3個例子闡述了生命的意義。本節課我採用“聽――尋――悟”三個板塊,以達到“在讀中思索,在悟中昇華”的效果,從而完成對本課的教學。從教學過程看,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1、貫穿語文教學“讀”的功能。

俗語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作爲一篇具有較強哲理性的文章,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不同形式的讀,並步步推進。初讀,感知文章三個事例;尋讀,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讀,結合句子談理解、談感受。一切的讀都是爲了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入情入境,直接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總之,整節課,書聲朗朗,讀味十足。

2、把語言文字訓練與學生心靈感悟有機結合

例如:在教“飛蛾求生”這個段落中,我引導學生抓住“掙扎”“鼓動”“躍動”等重點詞,在讀中品,在品中悟,悟到了小飛蛾頑強的生命力。 在教“瓜子生長”學生品讀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抓住“僅僅”這個隱藏的詞語,去體會小瓜苗那種頑強的生命力。在講到“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等重點詞時,我讓學生用身邊的例子來說明怎樣算好好地使用,怎樣算白白地糟蹋,剛開始學生不能很好舉例,只是籠統地說到爲祖國做貢獻就是好好地使用,浪費時間就是白白地糟蹋。經過討論和引導終於從身邊的小事舉例,講到了捐錢捐物給需要幫助的學生、在公車上讓座等是好好地使用自己的生命,上網、無所事是是糟蹋自己的生命,在舉例討論後,學生更好地感悟文中的含義。

3、師生之間充分地展開了評價方法。

在整個教學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個學生的感受,以激勵爲主,敏銳地捕捉其中的閃光點,並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如“你讀得真棒、你評得很到位、你的腦子好靈活”之類的話語,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隨之得以了充分的發揮。同樣我也注重了學生之間實事求是的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中交流,在交流中學習、進步,共同提高。可回想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儘管本節課有值得高興之處,但也存在着不少需改進的地方:

1、教師有些地方的啓發不到位,導致學生“知而無言”,未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學生的思維。

2、教師因侷限於備課時的框架,爲完成教學任務而把學生往即定的步驟上拉,使得某些問題探討得不夠深入。

3、指導朗讀還不夠到位。

在這節課中,雖然有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個人讀、男女讀、比賽讀、評讀、師生接讀,但是沒有給學生在朗讀的指導上做到位,在第一個事例朗讀上,各個環節都注意到位了,可是在“瓜子長苗”和“靜聽心跳”這兩個事例的讀悟上,自己都覺得走得有點急,沒有講朗讀指導落到實處。雖然抓住了重點詞語,可是沒有能及時挖掘朗讀指導的契機,有的部分存在朗讀無感情,悟情不深的缺點。

針對這些存在的不足,我覺得自己的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

1、備課時除了備教材,還應備學生,並且儘可能設想課堂上隨時生成的問題.

2、加強朗讀的指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朗讀教學是語文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所以在教學中作爲教師的我應該有明確的目的、周密的計劃。或正音通讀,或加深對句子課文的理解,或啓發想象,或品味感悟培養語感,或鞏固記憶熟讀成誦,或領會文章寫作技巧等等,適時的點撥,再加上恰當的評價,我相信肯定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樸實、紮實。我對《生命生命》這一課的教學還不能達到這個境界。但我一定會繼續努力,因爲追求無止境!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2:

今年學校圍繞“有效教學”舉行了課堂展示活動,我執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第19課《生命生命》一課。這篇課文含義非常深刻,短小精悍,從飛蛾求生、瓜苗破土、靜聽心跳三件小事中,向我們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作者還表達了自己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是什麼?這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似乎過於深奧。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課前先讓學生交流知道的珍惜生命的名言,讓學生對生命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課始,由課題入手,讓學生關注生命,再品讀詞句,感受生命然後通過資料的交流,情感昇華,最後迴歸課題,感悟生命。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詞析句,讀出自己的感受,引發孩子們對生命的感悟。下面就上課情況談幾點體會。

一、抓住關鍵詞,品讀生命

文章中的三個事例非常清楚,並都採用先敘事後談感受的模式來記敘,於是我就讓學生通過讀,用心去發現、去體會。學習第一個事例時,教師導學這一部分內容,讓學生找出令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進行批註,學習這種閱讀方法,再通過找關鍵詞語的方法,抓住“掙扎、極力、鼓動、躍動” 等詞語和三個“!”,一遍遍轉換角色的`朗讀來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入情入境,直接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體會飛蛾那種強烈的求生慾望。第二個事例,讓學生運用學習第一個事例的閱讀方法,小組合作學習,再在班級裏交流,抓住“衝破、不屈向上、茁壯生長”等詞語,體會瓜苗那種頑強的生命力。而且又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昇華朗讀課題中,切身體會到“生命”這一沉重話題的意義。

二、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感悟生命。

學習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把對生命的感悟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加深學生的生命的理解。在感悟第三個事例時,讓學生切身體驗自己的沉穩而有規律的心跳,用認真、鄭重、自豪地告訴大家“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於我的。”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引出了這一聲聲沉穩而有規律的心跳也給了杏林子以啓示——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決定,我必須對自己負責。並讓學生聯繫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說說飛蛾是怎樣好好使用生命的?香瓜子又是怎樣好好使用生命的?從對杏林子的介紹中讓學生體會到杏林子是怎樣好好使用生命的。聯繫實際生活舉個例子來說說怎樣做是在白白地糟蹋生命?在對待生命的態度上,杏林子的決定就是必須對自己——負責。這一部分內容,主要讓學生學會聯繫上下文和聯繫生活的閱讀方法來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在學習第五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運用這些方法來感悟“如何讓自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學生列舉了雷鋒、保爾、革命先烈等人物。通過簡單瞭解人物的事蹟,加強情感體驗,從而理解了本課的重點句,突破難點。

這一堂課雖然上的不是很成功,但我覺得自己在很多地方有了進步,也存在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表現爲:

1.因侷限於備課時的框架,爲了讓某些問題的探討更深入些,在感悟第一個事例中佔用時間比較長,以致課堂密度較大,從而導致後面的內容沒有真正落實到位,對詞句的品讀不夠深入和到位,有點蜻蜓點水的感覺。

2.文中的一個亮點,讓學生書寫生命感言,由於時間的問題,沒有落實在課堂上,沒有達到檢驗學生對生命理解的程度。這是一個最大的遺憾。

3.教師的語言還不夠簡練,評價還應再多樣些。

4.教師缺少教學經驗,教學機智也不夠豐富。

這節課讓我再次感受到老師的教學設計要學會取捨,不要面面俱到,要真正爲學生的學服務,爲學生的發展服務。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3:

《生命生命》這篇充滿哲理的散文,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傳遞着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了作者的獨特生命體驗和感悟。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這個如此宏大的話題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試圖通過“由題入手,關注生命”“品讀詞句,感受生命”“拓展資料,情感昇華”“迴歸課題,感悟生命”四個層次,去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詞析句,讀出自己的感受,以課堂爲起點引發孩子們對生命的感悟。

上課前,我對自己的設計還是很有信心,感覺設計上有不少亮點。如:課的開始和結束都是圍繞課題,開課質疑,引發思考;結束時給課題加標點,表達個性的感悟,使本課結構完整。又如:課外資料的拓展不是一次展示,而是先出現杏林子的照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她的樂觀;然後老師深情地朗讀杏林子的生平,讓學生在強烈地對比中體會杏林子的堅強,感受內心的“震撼”;再通過閱讀杏林子的成就,理解“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從而聯繫生活引發自己對生命的感悟。以此層層深入,搭建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樑,加強情感體驗,從而理解了本課的重點句,突破難點。

但上完課,我感到很沮喪。我感到現實的課堂與理想相去甚遠。課堂上我在努力演繹着教案,以至於忽略了學生的閱讀節奏。常常還沒讓學生讀懂讀透,我就急着實施下一個環節。由於開始對詞句的品讀不夠深入和到位,就急着引讀,所以學生始終沒能進入我努力營造的情感氛圍,直接導致了課的後半部分,學生始終遊離與文本之外。即使有多次的朗讀訓練,但因爲學生的內心感受不足,朗讀也僅僅停留在技巧的指導,而不是真正的有感而讀。

這節課讓我再次感受到老師的教學設計要真正爲學生的學服務,爲學生的發展服務。課堂上,學生的思維不是教師"硬逼"出來,而是真實的原生態的暴露,並經歷思維逐步提升的過程.學生的情感不是老師“煽”出來的,而是真誠的投入,真情的交流,真正的分享。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4:

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爲”,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同一篇文章,學生的理解往往各式各樣。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生命 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面對什麼是生命?如何對待生命?這個宏大的主題,四年級的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篇課文通過捕捉飛蛾、磚縫中生長的瓜苗和傾聽心跳三個事例,讓我們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我在這節課中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以讀爲主,貫穿課堂教學

這是一堂理性生活、審美生活和道德生活三者和諧統一的課。這節課我的教學思路是:“情境創設——初讀感悟──品讀想象──背讀積累”。 上課伊始,在師生自然的交流談話中,話鋒一轉,轉而介紹本文作者杏林子悲慘卻有價值的一生,創設了良好的情境,爲學生理解課文做了很好的鋪墊。一堂課的開課,猶如小提琴演奏,第一個音符就定下了樂曲的音調,上課也如此,第一錘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使學生情不自禁地進入課文情境。接着通過問題的設置,用三個事例引出作者的感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深入思考,想象揣摩,環環相扣,逐層深入,以主問題的設計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體驗感受文章的內容新、語言精、思想深的特點,加以對學生進行朗讀、選讀、品讀、背讀的閱讀訓練,學生的自主空間更大、更廣,從而體會生命的意義和對美文的欣賞。通過以上教學,讓學生逐漸達到培養閱讀方法、養成閱讀習慣的目的。

二、反覆品讀重點句段,理解感悟文章情感

反覆品讀文中最後一自然段,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內容,在讀中感悟情感,在讀中體會思想,在讀中受到教育。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以讀爲本,注重自我感悟,是這節課的很大特點。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以讀爲本,安排了大量的、多種形式的讀的訓練,引導學生有層次有梯度地讀書,讀中感悟生命的意義。如,一入課,要求學生帶着問題瀏覽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精讀階段首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默讀思考,在交流個人自學體會時,引導學生品讀,注重自我感悟。在感悟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在讀中感,在感中悟,悟後再讀,領悟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精妙,並積累語言。

三、今後的教學中應努力避免的問題

第一,教學語言應更加簡練,對學生的評價還應更加多樣化。雖然教無定法,但在今後的教學準備工作中除備好教材,更重要的還要備好學生,儘可能得設想好課堂上會出現的狀況。

第二,教學機智應更迅速更敏捷些。在教學中應該更多地聯繫學生課堂上的表現,滲透入課本知識中,然後再走人學生個人的生活中,讓學生更深地體悟書本知識帶給自己的感受。同時對於課堂出現的緊急情況要靈活的給予引導,這既是學生的亮點,也會是課堂的亮點。

課堂教學要創造條件滿足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生髮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5: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八冊第五組的第三篇課文,是臺灣女作家杏林子對生命的獨特感悟,是一篇對生命的頌歌。

這篇課文含義非常深刻,短小精悍,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說實在的,我自己也被這篇文章深深的感染着,但文章的內涵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大部分時間我在引領孩子逐步感悟生命的真諦。

語文教學的本質是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去解讀文本,去品味語言、感悟語言,情感得到薰陶,思想得到提升,師生共同享受語文、享受學習,情感達到共鳴。備課時,我重點思考四個問題:1、如何潤物細無聲地滲透課文的主題,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貴,懂得熱愛生命、在遭遇挫折時與命運抗爭。

2、如何有層次地設計教學,體現教學“不着痕跡、跌宕起伏”的和諧之美。

3、如何處理課堂上發生的小“意外”。

4、教學問題的設計要精妙,點撥要促進學生的發展。

我在思考的過程中經歷了一個不斷成熟的過程,它給我帶來的收穫之大是毋庸質疑的,因爲自始至終我都思在其中。如何鑽研教材、如何挖掘教材、如何設計大環節、如何處理小細節;一句話、一個詞、一個字,讓我體會了語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