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峯教學反思(通用9篇)

三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峯教學反思(通用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峯教學反思(通用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峯教學反思(通用9篇)

  三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峯教學反思1

《爬天都峯》這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的一件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本篇課文具有豐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時能給人以很多的啓迪。在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以讀促思。在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時,我讓學生對第二段進行多次形式多樣地朗讀,在熟讀的基礎上又讓學生畫一畫,畫出天都峯的高聳入雲、山高路遠,學生運用喜聞樂見的方式體會出天都峯的“高”和“陡”。同時,也達到了熟讀成誦的教學效果。

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提出了"閱讀教學要帶學生從文章裏走個來回"的觀點,即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走出去,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在學習“我和老爺爺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這一部分內容時,我抓住兩次對話,以角色體驗的方式,通過填補內心空白,讓學生透過語言的外衣,洞悉思想的本質。三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分角色朗讀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個個都躍躍欲試,爭先恐後來要求角色。其中一個小男孩還運用上了肢體語言,彎腰駝背,手捋虎鬚,聲音也是老氣橫秋的,雖然他這樣的舉動換來了個別學生的嬉笑聲,但是學生還是接受了他,紛紛效仿。就是這樣的朗讀引起了共鳴,既豐滿了角色形象,又豐富了學生的情感。不過,由於時間有限,對學生的重點字詞指導不到位,比如“奮力、爬呀爬、終於”等等。

  三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峯教學反思2

多相鏈接,給詞語教學添活力

在教學《爬天都峯》一文,引入課文的環節,我問學生去爬過山嗎當學生興致勃勃地舉起手錶示去過之後。我立刻切入正題:有一位小朋友有一天去爬了黃山的天都峯。這是怎樣的一座山呢然後出示關於黃山天都峯的一段視頻。這段視頻多角度,細緻地展示了天都峯的高和陡。有的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不斷地發出驚歎,有的則神情誇張地瞪眼。

當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之時,我結束了視頻播放,趁熱打鐵,讓他們說說自己看了以後的感受。學生說出了"天都峯真高啊!"我便啓發:你知道有哪些成語形容山的高學生列舉:高入雲霄,高聳入雲,我補充:高不可攀。學生又說了"天都峯真陡啊!"。我又板書了"陡"字,請學生認讀,識記。

隨後,就安排學生讀讀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眼裏的天都峯是怎樣的用哪個詞語來形容。學生迅速瀏覽之後,提煉出"筆陡"一詞。我以這個詞語爲中心點,作了詞語輻射練習。出示一幅公路圖讓學生填空:筆()。討論爲什麼填成"筆直",是否合理。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含有"筆X"的詞語。學生說了"筆挺",還有人用這個詞語說句子。後來,大家一起總結出來這樣一個規律:這三個詞語中的的"筆"字,都含有十分的意思,但比"很X"這類的詞語要新鮮有趣得多。同學們在學習中思考,理解和運用,都學得興趣盎然。

反思:詞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教師要深刻認識"詞語教學不是語文教學的點綴,而應貫穿於整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語文教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和學生一起’在漢語中出生入死’,運用多種方法,走進詞語的’四度空間’——觸摸詞語的溫度,點燃詞語的亮度,開掘詞語的深度,提升詞語的效度,讓詞語成爲學生言於表現的鮮活元素。我們平在的詞語教學中不妨加點"佐料",運用多種手段,調動多種感官,來點"詞語串串燒",使詞語教學多相鏈接,讓每一個詞語散發出生活的氣息,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這樣學生不但樂意學,而且學過的詞語記得牢,用得靈活自如。

  三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峯教學反思3

在教學《爬天都峯》時,一上課,我就先告訴同學們這節課的學習任務:學習課文,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陡,以及“我”和老爺爺是怎樣爬上天都峯的,學習老爺爺和“我”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這節課中,我首先讓同學們自讀課文,然後指名讀,齊讀,最後讓同學齊讀完後,我興致勃勃地對學生說:“你們讀的真有感情,讓老師看到了天都峯的高和陡,看到了老爺爺和作者是怎樣爬上天都峯頂的。那麼讓我也來讀一讀,你們體會體會好嗎?”“好”!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此時,我與學生已完全融入一體,可見老師的範讀相當重要。一位詩人說過:“好的朗讀體現了對作品的真正理解,是對作品的絕好解釋。”教師精彩的範讀是最直觀的教具,學生可以視其人,聞其聲,直接領略老師的語氣,語調和表情,進行仔細體會和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感情。同時給學生樹立聲音的樣板,讓學生感受到朗讀的多姿多彩,使學生潛移默化的受到感染,不斷的提高讀書興趣,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發現。

學生在全神貫注的聽着,而我在讀時卻故意漏掉幾個字,是課文中的(奮力),(終於)這幾個詞語。可是出問題了,當聽完後,學生們目瞪口呆的看着我,但卻不敢舉手提問,說“老師你讀錯了。”我也愣住了,這點我在備課時也沒有考慮到,只想學生能提出來的,可見,這堂課還未真正放開。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在改變陳舊的教育觀念,卻忽略了長期以來受傳統教學管理下的學生因素,課堂改革,其實是學生,他們要適應由老師問變學生問,從一言一行都要經過老師批准至自由發言,從要求統一答案到倡導創新有個人見解,從被動接受知識到自己探索新知。這些,學生一時半會是接受不了的,所以當原先設想好的教學步驟,卻突然出現了冷場,我馬上就說:“你們有什麼發現嗎?這時學生才紛紛舉手說,接着我又讓他們說說加與不加有什麼不同,引出詞語的作用,他們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了詞語的作用。

課結束了,我卻久久不能平靜,回顧整節課的學習流程:自讀發現、交流探索、有感情地朗讀,但還沒有讓學生成爲真正的學習主人。所以在今後的教學當中,首先應樹立學生自學的觀念,讓他們明白,學生纔是課堂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我們現在課堂上強調學習方法,但學生會用的很少很少,今後我想應多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前幾天,我從網上看到學習古詩的方法,我就把這種方法教給學生:

1、知詩人,解詩題。

2、抓字眼,明詩境。

3、想詩境,悟詩情。

4、吟詩句,背詩文。

我想,學生只要擁有了“自學方法,”才能真正的去自學、自悟課文。

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注意不能過分地對學生說;“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做”來限制學生,更不能認爲學生這不行,那不行。學生是可信任的,學生是需要釋放的,因爲學生是生命發展的個體!

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將爲學生創造一切機會,爲學生的自學、自悟開闢一片藍天。

  三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峯教學反思4

今天上了《爬天都峯》這一課。開課時以《黃山奇石》一課爲導入,本計劃讓學生把這篇課文回憶着背一下,結果學生都忘得差不多了,於是我只得引學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學生回憶起當時的金雞叫天都了。接着以爬的前後爲線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理解。在找自然段時,學生先講學生們說前兩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過程,我當時覺得學生說得有道

理,就很贊同,然後我們就這樣進行了練習朗讀及指導,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對話和動作,說明他倆在比,這一點學生體會得較好,邊想象了當時的情況邊述說,不少學生都覺得這兩個人很有意思大笑起來。惹得我和其餘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幾個說一說,但卻和學生一樣笑得肚子疼,這時候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了,過了一會兒我忍住笑說:“看來同學們都認爲老爺爺也很努力,所以他們爬呀爬,終於爬上了山頂。”然後進行讀七八九段,學生就學會了對比。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瞭解到課堂必須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裏,讓學生每上一節課就有一些收穫。

  三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峯教學反思5

《爬天都峯》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組中的第三篇課文。根據教材的體系編排,考慮低年級到中年級的銜接,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我在教學中力圖體現以下這些特點:

  一、緊扣重點段落,理解課文內容。

“窺一斑而見全豹。”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我着力於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重點段落——“我”和老爺爺爬天都峯的經過。“我們”在爬山途中,相互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

  二、抓住關鍵語句,感覺人物形象。

與主要內容密切相關的那些關鍵語句的理解,是學懂課文的關鍵,要把它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課文中的許多語言描寫挺有兒童味,內涵豐富,令人回味。如文中“我”和老爺爺對話中的兩個“也”字,細細揣摩,我們就可以體會到言外之意:一老一少相互羨慕、敬佩,表現了他們不怕困難、勇於攀登的精神,人物的形象自然也就豐滿了。

  三、加強朗讀指導,領悟人生道理。

葉聖陶先生說:“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語感訓練。”本節課通過各種方式的指導朗讀,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讓他們在讀中體驗;而適當的口語交際訓練落實到閱讀教學當中,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能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文中老爺爺和“我”,不怕困難奮發向上的精神,將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

本節課最大的不足是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過多地注重理性的分析,結果學生少了些靈氣,課堂少了些生氣,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有待於進一步改正。

  三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峯教學反思6

《爬天都峯》是一篇講讀課文,這課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的故事。我在教學這課時,從下面兩大方面着手:

  一、抓住關鍵詞句突破教學重難點

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峯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峯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結合觀看天都峯的錄像、圖片資料,讓學生理解天都峯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峯的艱難和不易。接着以爬山的前後爲線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爺爺艱難攀登、爬山後“我們”的喜悅的心情的有關詞語、句子,引導學生進行理解體會。在理解中,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詞語,從中體會到爬山的艱難。又從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中,抓住“居然”“也要……才……”這些詞語來理解體會小女孩和老爺爺能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學難點。

  二、以讀感悟,體驗情感對話

本篇語文具有豐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時能給人以很多的啓迪。在教學中,我還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以讀促思,以思促說,以說促情。在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時,我讓學生對第二段進行多次形式多樣地朗讀,在讀中讓學生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陡”。如:“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峯的高;通過“掛”等詞體會天都峯的陡。並且引導學生充分地朗讀“我”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揣摩“我”和老爺爺各自的內心的複雜心情,想像他們的思想起伏和鬥爭,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再抓住“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反覆朗讀體會,讓學生聯想“我”和老爺爺登山的艱難,他們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峯之後,爲什麼會互相道謝,學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說的話了。同時在讀後進行討論交流:文中課題爲什麼用“爬山”,不用“登山”呢?由於學生在上文已經瞭解了天都峯又高又陡,直身走很危險,大部分上山的路只能像猴子一樣爬着前行,所以用“爬山”。反過來,用“爬山”作題,也告訴了我們,天都峯是一座又高又陡的山峯。一切都水到渠成。

  三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峯教學反思7

《爬天都峯》主要寫了在相互鼓勵下,老爺爺和我(小姑娘)都爬上了認爲爬不上的峯頂。

本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我”爬天都峯的過程。難點是讓學生理解小姑娘和老爺爺是在相互的鼓勵下,從對方身上汲取到力量和勇氣。而課文最後一節爸爸說的話:“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可謂是給老爺爺和我的話作了總結,同時點明中心。

因此在教學時,我抓住對話進行體會,把三人的對話巧妙組合,自然引導,化解了學生理解的難點。我重點抓住下面兩句話中體驗:“小姑娘,你也來爬天都峯?”和“老爺爺,你也來爬天都峯?”特別是那個“也”字的感悟,老爺爺心理變化過程其實也是小姑娘的心理變化過程,學生有了對老爺爺的心理感悟以後,對小姑娘的心理變化及其原因就有了清楚的認識,表述時便能做到合情合理,並從中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三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峯教學反思8

1、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理解天都峯的“高”和“險”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和“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等句子的理解,結合觀看天都峯的圖畫和我自己在爬天都峯時的一些照片,讓學生有個直觀的印象,這樣對學生理解爬天都峯的困難,爲學習我爬天都峯的過程打下鋪墊。

2、注意引導學生充分地讀“我”和“爺爺”的兩次對話,揣摩“我”和“爺爺”各自的內心的複雜心情,想像他們的思想起伏和鬥爭,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再抓住“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詞語,聯想他們登山的艱難,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然後,在課堂上讓學生情景表演體驗爬天都峯的困難,這樣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峯之後,爲什麼會互相道謝。最後,理解爸爸說的話這個難點也就在以的上的教學中層層滲透下突破了。

3、課後延伸,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平時在生活中怎樣克服困難的事例,讓學生自己悟出在困難面前首先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念,那樣,做任何事情就能夠達到目的。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生活談,效果還不錯。

  三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峯教學反思9

《爬天都峯》是一篇哲理意味較強的文章。要體會老爺爺與“我”對話的深義,體會勝利需互相鼓勵對於還未經歷多少人生的三年級小朋友來說是比較籠統的。這時此課的一大難點。也將是我下面反思的重點。

首先說說本課的教學佈置。本課我佈置三個課時的內容:第一課時是初讀文章,讀寫生字。第二課時主要用於精讀課文,第三課時主要是作練習的完成與講評。

總的來說,課堂上出現出的總體情況是:發言的點較少,課堂氣氛略顯生硬,恬靜,同學對問題主旨的領悟較慢。

對以上幾個問題我將藉由幾個教學環節具體地說說。

首先談談課堂氣氛這一點,其實它的背後隱藏着許多問題。我個人的感覺是:撇開這個班的同學聽課狀態比較差這些客觀原因。單就我個人的教學來說;首先,我的鋪墊工作做得不夠足。在第二課時的第二環節上,同學的模擬扮演與考慮已經很好地調動了大家的思維結合圖片,同學也談到天都峯的險了。但在談判“面對這麼險峻的天都峯,作者的情況如何時,”同學只能談到害怕,沒有再深入下去。而我進一步啓發假如你是作者,你會怎麼想時,同學的回答依然比較單一。我看“沒希望”了,就自身說了出來,同學似乎也沒有真正領會。

最明顯的要體現對“老爺爺您也爬天都峯?”這兩句話的理解上。同學開始“小妹妹,你也爬天都峯?”

還會錯了意,後來,我自身模仿了一下二人的口氣,同學才幹體會到二人心裏的懷疑。但懷疑背後的敬佩同學卻未能領會。當時我在同學說出懷疑後,問同學“再想想,還有什麼?”又模仿了一次,並且加進了一點敬佩的口氣。但同學不得要領,後來我啓發同學換位考慮,假如你是小妹妹,看到這樣一個老爺爺都來爬山,山這麼高,這麼陡,你心裏會怎麼想?同學還是把思想停留在懷疑上,我沒有方法,只好又一次太心急地將答案以“是不是”的形式直接說了出來。

後來我想,這是因爲我在上課伊始對人物心理的鋪墊就不夠。所以導致同學光注意山陡了,山陡理所應當會害怕。但生就沒想到作者自身站在天都峯腳下就是要來戰勝自我的。還有我光自身模仿對話的口氣,先“啓發”了,沒有留給同學自身品味的空間,所以同學就根據前面的教學做了推斷,所以我想總的問題在於我生硬地進行一個接一個的教學環節,都沒有充沛注意到環節之間的過渡與鋪墊。

其他幾個問題與我上課時時不時要嚴肅起來整頓紀律有關。破壞了原有的較爲輕鬆的上課氣氛,當然,我剛接收這個班級,沒有考慮這個班的接受情況,只是用於千人一面的教學設計沒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也是導致如上問題出現的原因。

另外,本文的主旨談判戰勝困難,我忽略了同學實際生活,沒有讓同學結合自身生活經歷來談,因此主題的揭示就顯得單薄、慘白。

我也有做得不錯的幾個環節:包括生字的小組自學和攀峯情景的再現和朗讀指導。我以自身的朗讀帶動起全班的氣氛。在理解的基礎上賽讀、鞏固得還不錯。

所以我想,假如我前面的鋪墊能深入下去的話,在此基礎上的理解和朗讀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