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風箏教學反思大綱

風箏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93K 次

風箏》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魯迅先生寫了他在童年時期,因風箏和弟弟產生了無法彌補的誤解及衝突,自己內心對此有着深深的愧疚。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風箏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風箏教學反思

  風箏教學反思1

“風箏”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一,它融科技、娛樂、文化等要素於一體,是孩子們喜歡的娛樂活動。我國每年都會舉行風箏大賽,中外人士踊躍參加,盛況空前,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風箏熱。

我校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思想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國風箏絢麗多姿、各具風格,正是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如果能對風箏的歷史、製作等各方面作一些初步的研究,對於進一步發展我國傳統文化藝術是一件大好事。其次,開展這一活動不僅讓學生擴大視野,體驗放風箏的趣味性,更能讓學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接受民族文化的教育;而組織學生了解有關風箏的歷史,親手製作風箏、放飛風箏、改進風箏、舉行校園風箏擂臺賽……這一系列的活動都是很好的鍛鍊機會。我相信,在活動中學生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學生將會受益匪淺。第一環節是學生製作。最開始學生的想法都非常好,如選定自己喜歡的風箏,準備材料進行模仿。但是越往後做就越難。首先是材料的問題。學生嘗試了很多材料,包括樹枝條、竹條、方便筷子、塑料吸管、掛曆紙、塑料布、棉布、紅領巾、雨衣等。在反覆的嘗試中學生開始出現了情緒上的厭煩,而我也因爲學生製作得慢,出現的問題多而產生了急躁的情緒,恨不得幫學生去做,我也確實動手做了一些。但是在課後的反思中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行爲很愚蠢。學生在製作的過程中出現問題是正常的,也是好事。如果教師見到錯誤就包辦代替地爲學生解決,那學生就不會出現問題了,學生也不會想辦法去解決問題了,更不會體驗到自己做事取得成功的樂趣了,再直白一點:課堂的亮點沒了。想明白這些後,我豁然開朗,在學生再次試飛風箏的過程中我的心態平和了,對於學生出現的問題也會感到暗暗心喜,因爲學生能夠發現問題就表示他在思考,會想方法去解決。

在本次活動中,我對學生製作的風箏在放飛中出現的問題已經瞭如指掌,在我的板書卡片上也都有所體現。但是我在課堂上卻沒有全部出示,因爲我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找解決的辦法,而我起到的只是一個引導、指導的作用。本節課學生找到了一部分放飛問題,並沒有全部解決掉,對於學生沒有找到的問題和答案,我將在下次的實施活動中繼續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發現。

  風箏教學反思2

《風箏》這是魯教版第五冊第三組的第二篇課文,與其同組的是《古詩兩首》、《秋天的雨》《聽聽,秋的聲音》以及單元練習。這是一篇和學生生活非常貼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這篇課文的鮮明特色,也是需要重點引導學生細心感受的內容。《風箏》所帶來的樂趣是從文中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看出來,這些心情變化是通過具體事例及一些動作、神態的描寫來表現的。如,做風箏時是“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風箏的時候,“我們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裏拼命地奔跑”;線斷以後,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找風箏時,我們都“哭了”,“垂頭喪氣”。

上完課後,我進行了反思,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還是教案意識嚴重,課件牽着我走,我牽着孩子們走。課堂中太想讓孩子們積極地與我交流,導致教師過於主動,學生過於被動。沒有落實新基礎教育理念,沒有教結構用結構,讀書時間還是不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不明顯。

第一個環節:檢查預習。由於我二十幾年來一直教低年級,升入三年級後低段思維還沒有轉換,還把字詞作爲課堂中的重點,用時太長。韓老師告訴我三年級的課堂老師應該課下了解孩子的預習,抓住孩子真正的`出錯點,如:“歇”是孩子們出錯比較多的字,就應該重點指導。“歇”字的指導,不要只跟孩子們說不是“反文旁”,而是“欠字旁”,要了解字源,查一查爲何歇字是“欠字旁”,不是“反文旁”。她舉例說“拔”和“撥”很多孩子出錯,如果老師知道是古代人用頭上的髮簪撥油燈芯,所以“撥”上有髮簪的發。這樣孩子就不會再出錯了。課後我去字源網查了“歇”字字源,“歇”是會意字,從欠,古文字字形體像人跪坐着張嘴打哈欠,從曷,曷有止義,人休息也有止意,“歇”本意就是休息。如果這樣講給孩子聽,他們肯定就不會出錯了。

學課文內容時,我把重點放在了抓住描寫孩子們心情的詞句上。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課文圍繞風箏寫了哪幾件事,孩子們找出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後,我就按照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順序同學們找出描寫孩子們心情的詞語和句子,然後引導學生體會那些詞語和句子的意思及蘊含在其中的感情,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充分體會孩子們的快樂和傷心,感受童真童趣。其次,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注重在學生已有體驗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學習。因此,教學中較多地讓學生進行角色的轉換:如果是你,此時你會怎麼想?你在快活地喊叫着什麼呢?風箏飛走了,你會怎麼呼喚?等等。本課中語言文字的學習和理解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因此,本課教學中也比較注重對字詞的理解和積累。如,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憧憬”,聯繫上下文理解“依然”,聯繫實際生活理解“大驚失色”“千呼萬喚”等。我自認爲同學們經過找心情詞句,理解心情詞句,讀心情詞句,一定能體會孩子們心情,也能自己寫出一段帶心情的結尾。可是預設自認爲不錯,目標達成卻不樂觀。孩子們僅限於高興、快樂等心情詞。此時韓老師告訴我不要爲了心情而教心情,應該抓住孩子的特點,文中並不是只有描寫心情的詞句能表達孩子們的快樂,做風箏、放風箏中的動作詞也都是孩子快樂的體現。每個部分都有它的結構特點,孩子如何做風箏,心情怎樣。孩子如何放風箏心情怎樣。孩子如何找風箏心情怎樣。這不就是作者的寫作結構嗎?教會同學們找出結構特點。教學時,也可以先抓住重點段也就是放風箏段,讓同學們說一說自己是怎麼放風箏的,從放的過程體會他們的心情。教會了一段的學習方法,做風箏和找風箏這兩段,同學們自己也能學。這也就做到了學結構用結構,孩子們瞭解了寫作結構,後面的拓展也可以用這個結構來說,來寫。

經過韓老師的指導,我有了新的設計思路,先讓同學們找出文中圍繞風箏寫了哪幾件事。仔細讀一讀這三部分,看看作者寫哪一部分最詳細最生動。讓孩子找出這部分中描寫動作的詞語,體會孩子們的開心,通過讀感受孩子們玩時的心情。把心情詞句找出來重點指導朗讀。充分讓孩子發現快樂心情是孩子們玩耍帶來的。總結一下學習方法後,剩餘兩部分孩子們自學,同位交流學習方法。最後讓學生找出三部分寫作的相同之處。指導孩子用作者的寫作方法續編下一段。

韓老師提出教語文不只是爲了教這本語文書,老師要帶領同學們課內學方法,課外去實踐。以後,我也努力帶動同學們,引導孩子們到課外去拓展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