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中班風箏教學反思

中班風箏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8W 次

風箏》寫的是小夥伴們一起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經歷,從中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中班風箏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中班風箏教學反思

  中班風箏教學反思1

在這節課上,我重點抓住作者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不同階段的心情變化,用不同的方法理解重要詞語,調動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激情朗讀學文。

一、滿意之處。

1、學生表現出色。

課上,學生們很投入,興趣也很高,彷彿作者童年的快樂長上翅膀飛進我們的課堂,打開學生的心扉。

首先,課前,因爲沒那麼早上課,我就決定讓學生講故事,沒想到,他們竟然不怯場,在那麼大的多功能廳講故事,也講得那麼有條理,聲音是那麼宏亮,聽的同學也那麼認真,還能聽出點名堂呢。這也許跟我平時的“課前一分鐘故事”的活動有關係吧!

其次,在上課時,同學們積極思考,踊躍發言,他們的回答竟然會出乎我的意料,如:我說:“還有更讓“我們”開心的事呢。其實我是希望他們回答風箏飛上雲彩上了。可是他們竟說“村裏人看見了,說:‘放得這麼高!’”幸好我反應得也快,纔沒冷場。

最值得欣慰的是,他們寫話的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那麼短的時間裏,竟也能寫出“風箏找到了,小朋友們露出了彩虹般的笑容。”

2、 抓住重點詞句理解。

(1)做風箏

我們精心做着,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

首先我讓學生體會“精心”一詞,這是一個關鍵,我讓學生們給他換一個詞,學生說出了很多個,比如:認真,專心,細心等,再用“我想做一個( )的風箏,希望它( )。”這樣的練習,讓學生進行想象說話,學生想象的翅膀展開了,說得有聲有色,恰到好處地理解了“憧憬”的意思,在這一環節,我還讓學生結合查字典的方法,收到了極好的效果,不用多講,他們也能感同身受,也就能水到渠成地理解我們爲什麼把風箏叫做“幸福鳥”,是因爲風箏寄託了我們的幸福和快樂,爲下文做好鋪墊。

(2)放風箏

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着,我們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裏拼命地奔跑。

我讓學生用不同的朗讀方式,反覆的朗讀這句話,如果是你,看到自己放的高高飄蕩在空中的風箏,你的心情怎樣?你會怎麼喊叫?在這一刻,完全拋開課堂的侷限,他們置身其境,從他們的喊叫聲體會他們的快樂。再用朗讀的方式表達情感。

(3)找風箏

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

我讓學生讀,找出最能體現我們當時心情的詞語: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這兩個詞我教學生用解字義的方法來理解。接着我還讓學生呼喚風箏,體會出那種着急,再用“我哭了,爲了那隻( )的風箏。”體會出那種傷心。最後還用做動作來理解“垂頭喪氣”。

這一環節我教會了學生理解詞語可以用換詞、聯想、查字典、把字義合起來等等方法。

3、 挖掘文章的空白處

因爲空白,面對空白,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感受體驗,讓學生情感碰撞交流,激發學生創造性感悟。

(1)在看似矛盾處發掘空白點。

《風箏》一課,最明顯的看似矛盾之處,就是課文第二段寫做風箏時,風箏什麼也不像,卻被稱作“幸福鳥”。爲什麼要將風箏稱作“幸福鳥”?不同的學生,原因肯定是不一樣的。這樣一來,不僅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更拓展了幸福鳥的豐富內涵,一個人的憧憬、幸福變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

(2) 在意味深長處發掘空白點。

《風箏》一文的結尾是意味深長的: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這個省略號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幸福鳥究竟找到沒有?找到了小夥伴們會怎樣?找不到又會怎樣?一個省略號,包含的內容實在是太豐富。不同的學生,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與感悟。在學生不同感悟的交流碰撞中,我們會得到更多。

二、不足之處。

整節課還是有很多遺憾的地方。這當中有教學設計的不足,也有教學機智的缺乏。

1、風箏做好了,卻什麼也不像了。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對於這兩句話本可以用“雖然……但是…… ”連起來,讓學生更理解其中含義,同時又能抓住閱讀材料提供的語言資源,培養語感,訓練表達能力,但最終沒能落實。

2、最遺憾的是,時間把握得不夠好。已下課了,我竟沒聽到下課鈴,依然在繼續完成預設的教學環節。到了最後,因爲有些學生沒能寫完小練筆,臨時把作業改成“繼續完成小練筆”。

最後希望自己能在反思中不斷進步,希望爲人師者的我,能儘自己所能,讓學生門的學習和成長充滿快樂,讓快樂像一條潺潺的小河,天天流淌在我們的課堂,流淌在學生們的心中。當然,我相信今後我能做得更好!

  中班風箏教學反思2

《風箏》一課寫的是小夥伴們一起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經歷,從中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學中,我緊扣孩子們在做、放、找風箏時心情是怎樣的?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再讓學生抓重點詞句朗讀,在讀中體會感情,在體會中再來讀出自己的感受。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依託文本,不斷交往對話的過程。文本,作爲師生共同研究的對象,作爲交往的載體,對課堂交往能否很好地進行,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如何從文本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點,變成了不得不研究的問題。文本的深度、高度、廣度,亦即文本的豐富內涵,往往蘊含在空白之中。因爲是空白,面對空白,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感受體驗;因爲是空白,學生的個性體驗也有了發展的空間和餘地;因爲是空白,課堂教學會生動活潑,各種情感體驗在一起碰撞交流,極易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感悟。空白蘊含於文本之中,空白的呈現,離不開學生的親身參與,老師的適時引導。空白,爲文本、學生、教師提供了融會貫通的平臺。下面就《風箏》一課談談我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空白點的發掘:

一、於看似矛盾處挖掘空白點

《風箏》一課,最明顯的看似矛盾之處就是寫第二段放風箏時,“風箏做好了,卻什麼也不像,我們依然快活,還把它叫做幸福鳥。”“不是什麼也不像嗎?爲什麼快活?而且將它叫做幸福鳥呢?”不解決這個問題,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在教學該段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設計:指名學生讀該段,其他學生說說做風箏時的心情怎麼樣?你從哪些詞句體會到的?說說讀了這些句子你理解了哪些內容?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共同討論解決。學生就根據自己情況說了把風箏叫幸福鳥的原因是什麼,不同的學生原因也不一樣。這樣一來,不僅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更拓展了幸福鳥的豐富內涵,一個人的憧憬、幸福變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後再等着我們去發現。

二、於言猶未盡間挖掘空白點

課文第三段寫放風箏,最後一句話是這樣的:村裏人看見了說:“放得這麼高!”讓學生多讀幾遍,看村裏人是帶着什麼語氣和神態說的?學生比賽讀出村裏人帶着驚奇和羨慕來誇讚他們。是啊,孩子們擁有着無憂無慮的童年,擁有着快樂,怎能不令人羨慕呢?教學這段時,我怕耽誤了後面教學環節的時間,讓學生讀和說得都比較少。課後,我在進行反思時發現,如果我在這個環節後面繼續設計:你就是放風箏的小夥伴,你聽到這樣的讚揚,會是怎樣的心情?那學生的答案也會是多樣的,有的激動、有的興奮、有的自豪、有的幸福......然後再讓學生帶着這些感情讀一讀,這樣一來,放風箏的快活就更加不言而喻了。爲了搶時間,怕後面的環節完成不了,所以我忽略了這個環節,真的是非常遺憾。

三、於重點詞句中挖掘空白點

風箏飛上了天,孩子們的心也跟着飛上了天,突然,當自己正在高高飛着的風箏線斷了,飛了,你的心情怎樣呢?抓住關鍵詞語“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來體會孩子們當風箏找不着時着急、傷心難過的心情,適時提問:你着急什麼?你在呼喚什麼?我們都哭了,爲了一隻怎樣的風箏?引導孩子們去體會、說話,將感情推向高潮。我們都哭了,爲了一隻被我們叫做幸福鳥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爲了那隻充滿了憧憬和希望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爲了那隻承載着我們理想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爲了那隻裝滿我們童年快樂的風箏。若創造性的挖掘教材的空白點並進行情境創設,得到的便是學生情感、思維與個性的創造性發揮。

四、於意味深長處挖掘空白點

《風箏》一文的結尾是意味深長的: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結尾的省略號,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藉此讓孩子們拓展說話:幸福鳥究竟找到沒有?小夥伴們還會傷心嗎?他們還會充滿希望嗎?他們僅僅是在尋找一隻風箏嗎?不同的學生,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最後老師總結,不管幸福鳥有沒有找到,孩子們一定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樂、童真!最後的一首歌曲《三月三》,於意味深長處讓學生通過歌詞來體會作者寫《風箏》這一課,不僅是爲了表達對風箏的喜愛之情,更是爲了抒發自己對家鄉、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但由於三年級孩子年齡小,理解能力不強,這一環節的問題設計,學生基本上沒有回答出來,最後我只好自己做了總結。

空白,依託教材,但卻不侷限於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文本中的空白,就等於在課堂交往中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間。具體來說,就是讓學生在空白這一空間中有充分展現的自由,思維情感既有所依託,又沒有限制。

這篇課文上完後雖然在課堂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亮點,如學生依託教材的空白點能更好地與文本對話,感情也得到了釋放。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對白板操作還不是運用自如,導致後邊時間還有點緊張,感情朗讀還不夠到位,最後放歌曲時還沒有完全將孩子們的情感宣泄出來。我今後還要多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語言藝術,深鑽細研教材,以使課堂達到更加滿意理想的效果,爲社會輸送更多複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