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九年級試題 > 敬業與樂業優秀教學設計

敬業與樂業優秀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3W 次

教學目標:

敬業與樂業優秀教學設計

1.引導學生品味與領悟“敬業與樂業”的精神。

2.摘錄並積累大量經典語句、格言。

3.初步學習“舉例子”和“講道理”兩種論證方法。

4.仔細體會演講和口語特色的巧妙結合。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了解“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並聯系自己的實際,用敬業與樂業的態度對待生活。

2.理解這篇演講詞的結構安排。

教學難點:對“敬業與樂業”精神的真切領悟與質疑問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簡介作者。

1.精心導入

同學們,請反思一下自己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在你的學習過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呢?你怎樣才能把學習當一件樂事呢?爲此,梁啓超先生提出了“敬業與樂業”的生活原則。《敬業與樂業》是梁啓超七十多年前,對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生的一次講演,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啓超先生所講的內容對我們仍然很有教育意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文章《敬業與樂業》

2.簡介作者

先由學生交流各自準備的有關梁啓超的資料,然後教師做適當補充。

【多媒體顯示】梁啓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學者。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與其師康有爲一起領導了“戊戌變法”。他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在文學、史學、哲學、佛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遺《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餘萬字。

二、介紹演講的基本知識。

【多媒體顯示】演講是以口語表達的方式面對聽衆,就某一問題發表自己觀點,闡述某一事理的活動。演講不僅是宣傳和動員羣衆的手段,而且還是闡明理論觀點、發表學術見解的一種手段,同時又是鍛鍊和培養青年口才的一種手段。演講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要求:①認清對象,確立主旨。這裏講的是針對性。演講是直接面對聽衆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須瞭解聽衆對象,認清環境場合,明確演講的主旨。“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對於演講尤爲重要。②思路清晰,節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證動人。④語言準確,形象生動。

三、一讀課文,查字典、詞典,讀準加點字音,記住詞語寫法,解釋詞語的含義。

【多媒體顯示】

① 旁騖():在正業以外有所追求,不專心。“guō ”不能念成“kuō”“鶩”不能寫成“騖”。

② 褻瀆()(): 輕慢、不敬。

③ 徵引:引用

④ 駢()進:一同前進。“pían”不能念成“ bían”

⑤ 敬業樂羣:對自己的事業很盡職,和朋友相處很融洽。

⑥ 斷章取義: 斷,截取;章,篇章。意思是不顧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⑦ 不二法門:佛教用語,指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法門。比喻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

⑧ 言行相顧:言行一致。

⑨ 強聒不捨():嘮嘮叨叨說個沒完。強聒,過分囉嗦。不捨,不停。

⑩ 安其居,樂其業:

⒒ 佝僂 ( )( ):雞胸駝背。“gāulàu”不能念成“ júlǘ”

12、承蜩( ):捕蟬

四、再讀課文,找出課文中多處引用《論語》《禮記》《老子》《莊子》等古代典籍的論述。逐一抄錄這些論述,請結合文下注釋,弄懂它們的意思。

【多媒體顯示】

①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整天吃飽了飯,不肯動腦筋去做點事,這種人是很難造就的呀!

②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和大家整天混在一起,不說一句有道理的話,只是賣弄小聰明,這種人是很難造就的呀!

③主一無適便是敬。——專一於某種工作不旁及其他的事情就是敬業。

④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惟吾蜩翼自知。——天地雖大,萬物雖多,我只知道有蟬翼罷了。

⑤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坐在這座山上,又想着那座山,結果一事無成.

⑥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做事不分心,精神就能集中。

⑦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現在只做分內的事,不要希望做職分外的事。

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道這種道理的人比不上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比不上樂意去做的人。

⑨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做人要是發憤讀書忘記了吃飯,沉浸在學習的快樂中而忘記了憂愁,甚至不知道自己將要老了,如此而已。

五、三讀課文,試把每一段的段意歸納出來;

【多媒體顯示】

第1段,對題目作簡單解釋,然後提出中心論點。

第2段,強調“有業”是“敬業”和“樂業”的基礎。

第3段,從反面論述,說明無業的害處。

第4段,說明有業的重要,這是從反面論述。

第5段,作者具體論述有業之必要。

第6段,開門見山提出第二分論點“要敬業”。

第7段,以設問方式把“要敬業”的論述引向深入。

第8段,論述“要樂業”。

第9段,歸結全文。

六、學生討論文章的結構,理清文章的思路。

複習提問:議論文的三要素及其議論文的結構。

【多媒體顯示】

明確: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結構: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提示:引論——本論——結論)

明確:總體結構是“總——分——總”式。

第一部分(1):揭示全篇論述中心。"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第二部分(2—8):從三個方面來論述(有業 :做人之本;敬業:主一無適便是敬;樂業:生活的最高境界)

第三部分(7):總結全篇,勉勵人敬業樂業

七、重點分析課文第二部分

1、有業是敬業和樂業的前提。(2—5自然段)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話和百丈禪師的故事,得出“百行業爲先,萬惡懶爲首”的結論,強調“有業”是做人之本。

2、論證“敬業”時,(6—7自然段)先用朱熹的“主一無適便是敬”,說明“敬業”的含義就是專心致志、心無旁騖。接着,以“爲什麼該敬呢”和“怎樣才能把一種勞作做得圓滿呢”設問,分別從人類生存的需要(爲生活而工作)與個體生活的意義(爲勞動而生活)出發,論證了“凡職業沒有不是神聖的,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和“敬業主義,於人生最爲必要,又於人生最爲有利”的道理。

【多媒體顯示】

(1)文中在談到“有業之必要”時,舉了孔子和百丈禪師的兩個例子加以說明;談到“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時,列舉了四個原因加以說明。參照兩種寫法,根據自己的理解,試着爲“有業之必要”列舉幾條理由或爲“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幾個例子。

【答案】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舉例子”和“講道理”兩種論證方法,開拓學生的思路。

例如,“有業之必要”的理由:一、可以謀生,使自己在經濟上獨立,人格上自尊,不需要依賴他人、仰人鼻息、受人牽制;二、使自己的身心有所安頓,不至於無所事事、煩悶無聊;三、使自己的生活起居有規律,有利於健康養生;四、從業過程中的困難、挫折、煩惱,是對意志和品性、能力和才幹的鍛鍊;五、事業上的小小成功,都會增強自信心與成就感,給人帶來精神滿足;六、有創造性的成就,更是對生命價值的最高肯定……

“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居里夫婦在成噸的工業廢渣中提煉“鐳”,幾年如一日,非常艱辛與枯燥,但他們懷着找到“鐳”的夢想,從沒有認爲這項工作是無聊的,從沒有抱怨叫苦而想放棄。

(2)課文說:“事的性質,從學理上解剖起來,並沒有高下”。又說:“我信得過我當木匠的做成一張好桌子,和你們當政治家的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同一價值。”然而,有人卻引用拿破崙的話說:“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討論一下,對這個問題究竟應該怎麼看。

此題意在激發學生的逆向思維和批評質疑能力,能辯證地理解人生問題。所討論的問題比較複雜,應根據學生的理解水平來把握討論的深度,不必強求他們達到某種程度。

【參考答案】:

課文中,作者認爲任何職業不分高下,是勸告那些“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的人,要腳踏實地、勤懇敬業,纔有可能把事情做好,進而體會職業的樂趣和人生的價值。從現實的個人生活幸福考慮,只有這樣,才能安身立命(儒家)、獲得心靈的寧靜與平和(佛家)。而拿破崙的名言,則是爲了激勵人們樹立遠大抱負,努力挖掘自身潛能,勇於向命運發出挑戰。

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社會歷史階段,職業分工的確有“尊卑”之別,任勞任怨地“敬業”未必能保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與獲得尊重;這時候,還要讓職業卑賤者“敬業樂業”,不僅不太可能,而且有維護既有等級秩序之嫌。拿破崙的話也有問題:在一支部隊裏,元帥只能有一個,士兵卻需要千千萬,如果每一個士兵都不安心做士兵,都懷揣着元帥夢,這支部隊的戰鬥力也大可懷疑。畢竟,社會所提供的“元帥”職位是少之又少的,如果大多數“士兵”想當“元帥”又當不成,人生豈不盡是一場失敗?

可見,兩種說法適用的語境有所不同,反映的人生觀也有區別。如果說,梁啓超教導人們要安於本職、不可好高騖遠,體現了隱忍而自斂的中國人生哲學,那麼,拿破崙鼓勵士兵要爭當元帥,則是典型的西方個人本位的進取型、外向型人生觀。

3、學生認真閱讀課文第八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多媒體顯示】

1.本段要說的中心話題是

2.本段的中心論點是

3.爲本段的中心論點提供一個衆所周知的事實論據。

4.本段中設例的作用是

5.本段除了運用舉例論證外,還運用了 的論證方法。

6.發揮想象,將“這種生活,真算得上人類理想的生活了”中“理想的生活”描寫出來。

7.說說本段語言表達上的特點。

【答案】 1.樂業 2. 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 3.居里夫人在成噸的工業廢渣中提煉“鐳”,幾年如一日,非常艱辛與枯燥,但她懷着找到“鐳”的夢想,從沒有認爲這項工作是無聊的,從來沒有抱怨叫苦而想放棄(其他符合要求的表述也可以) 4.引出話題 5.道理論證 對比論證 6抓住“樂業”進行想象,根據實況評改 7.多用口語,注意交流,易使人產生共鳴

八、四讀課文合作探究。

(一)、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許多有關敬業和樂業的觀點,你最信服的是哪一點?你有沒有不同意見?說說你持這種意見的理由。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多媒體顯示】

明確:文章中的觀點如下:

1."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2.人類一面爲生活而勞動,一面也是爲勞動而生活。

3.凡職業沒有不是神聖的。

4.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勞作的。

6.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無論別的什麼好處,到底不肯犧牲我現在做的事來和他交換。

9.敬業主義,於人生最爲必要,又於人生最爲有利。

10.從勞苦中找出快樂來。

10.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

12.每一職業之成就,離不了奮鬥。

13.因爲每一職業之成就,離不了奮鬥;一步一步的奮鬥前去,從刻苦中將快樂的分量加增。

14.人生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生活纔有價值。

15.敬業即是責任心,樂業即是趣味。

……

學生的回答無論是贊同還是不贊同,都可以;關鍵在於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據。目的在於通過討論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二)、作者提出“業”的含義是不是侷限於人們常說的“職業”?

【多媒體顯示】

明確:文中“業”的含義並不侷限於人們所理解狹義的職業。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爲一件事的,其性質都是可敬的。”所以,“業”並不侷限於正式謀生的職業,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價值的事情;不只限於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學生的學習。

(三)、作者在文中說,“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你如何看待這種說法?

明確:作者的這種說法值得質疑。人類或個體的生活,並不都只有“勞作”,“休閒”也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正如“不是爲了吃飯而生活”一樣,人也不是“爲勞動而生活”。

(四)、作者在文中提到“合理生活”應如何理解?

明確:綜合全文的意思,作者的所謂“合理生活”是:首先要有業,不能“絕食終日,無所用心”。對於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從而全神貫注,心無旁鶩,忠實地把它做好;要從專心做事中發現樂趣,“樂以忘憂”。

(五)、選出自己影響最深的句段品味。

1.我這題目,是把《禮記》裏頭“敬業樂羣”和《老子》裏頭“安其居,樂其業”那兩句話,斷章取義造出來的。我所說的是否與《禮記》《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確信“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品味:引用儒家經典《禮記》和道家經典《老子》中的格言並且進行組合再造,開明宗義地提出“敬業樂業”的主旨,言簡意賅、觀點鮮明。

2.孔子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又說:“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沒有什麼人不可教誨,獨獨對於這兩種人便搖頭嘆氣說道:“難!難!”可見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藥可醫,惟有無業遊民,雖大聖人碰着他,也沒有辦法。

品味:引用孔子《論語·陽貨》和《論語·衛靈公》裏的話,由此延伸出孔子對“無業遊民”的態度,再用“可見”自然得出自己的觀點:“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藥可醫,惟有無業遊民,雖大聖人碰着他,也沒有辦法”強調“有業”之重要,爲下文說“百行業爲先”作好鋪墊。

3.他每日除上堂說法外,還要自己掃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多歲,日日如此。

品味:“每日”與“日日”說明了百丈禪師從切實行動出發,堅持不斷勞作,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質,與前文中“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飯”相印證。

4.我徵引儒門、佛門這兩段話,不外證明人人都要有正當職業,人人都要不斷勞作。

品味:本句承上啓下,“儒門”與上文“孔子”相照應,“佛門”與上文“百丈禪師”相呼應,“正當職業”與上文孔子話中“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羣居終日,言不及義”相呼應,同時引出下文“百行業爲先”的觀點。“不斷地勞作”與百丈禪師“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飯”相呼應,同時引出下文“萬惡懶爲首”的結論。

5.沒有職業的懶人,簡直是社會上的蛀米蟲,簡直是“掠奪別人勤勞結果”的盜賊。

品味:用“蛀米蟲”和“盜賊”的比喻,形象表現了作者對“無業之懶人”徹底討伐的態度,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有業”之必要。

6.凡可以名爲一件事的,其性質都是可敬。

品味:“凡可以名爲一件事的”,也就是說凡可以稱做一件正當職業的,不管是當大總統,還是拉黃包車,就職業性質來說,都是神聖的,勞動價值是相同的,對社會對大衆都是有益的。所以說“其性質是可敬的”。

7.凡職業沒有不是神聖的,所以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

品味:前句是由上文事例得出的結論,後句是由結論得出的觀點,自然回答上文設問:“業有什麼可敬呢?爲什麼該敬呢?”雙重否定句更顯立場鮮明。

8.我信得過我當木匠的做成一張好桌子,和你們當政治家的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家同一價值;我信得過我當挑糞的把馬桶收拾得乾淨,和你們當軍人的打勝一支壓境的敵軍同一價值。

品味:作者認爲凡是職業都是神聖的、可敬的。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都又是社會性所需要的,不可缺少的,“大家同是替社會做事”,勞動價值相同,“並沒有高下”。說明“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

9.“做工好苦呀!”這種嘆氣的聲音,無論何人都會常從口邊流露出來。

品味:從司空見慣的嘆氣聲“做工好苦呀!”談起,使文章更進一步貼近生活,更容易讓人產生共鳴,使作者的觀點更具說服力。

10.但是我要問他:“做工苦,難道不做工就不苦嗎?”今日大熱天氣,我在這裏喊破喉嚨來講,諸君扯直耳朵來聽,有些人看着我們好苦;翻過來,倘若我們去賭錢吃酒,還不是一樣在淘神費力?難道又不苦?

品味:“但是我要問他”結合演講的情境與聽者交流,有一種面對面說話的語氣,容易引發聽者共鳴。一個反問“難道不做工就不苦嗎?”是上文“做工苦”的假設推論,接着作者舉了“我”勞作苦,別人不勞作“賭錢吃酒”也苦推翻了“不做工就不苦”的假設,說理充分。兩個“難道”領起的反問句增強了辯駁的氣勢。

11.我生平最受用的兩句話:一是“責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力求這兩句話之實現與調和,又常常把這兩句話向我的朋友強聒不捨。今天所講,敬業即是責任心,樂業即是趣味。我深信人類合理的生活總該如此,我盼望諸君和我一起受用。

品味:課文的總結句。作者之前先後談論了“有業”“敬業”“樂業”三個問題,最後把“敬業”和“樂業”總結爲“責任心”和“樂趣”,簡而言之,“合理的生活”首先應有一份正當的職業(或任何一件有價值的事情),不能“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對於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從而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忠實地把它做好;要從專心做事中發現樂趣,不是皺着眉頭、滿腹牢騷地叫苦,而是達到“樂以忘憂”的境界。含義深刻、簡潔明瞭地總結了全文,迴應了首段中的“敬業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六)本文是一篇演講詞,語言通俗,充分體現了口語和演講的特色。試從文中舉出例子,並做說明。

可以先讓學生各抒己見,並舉出文中相應的例子。教師做適當補充,最後多媒體出示:

1.引用古籍名言時,用通俗的口語進行解釋。例如對孔子的兩句話:“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做了生動而饒有趣味的講解:“孔子……獨獨對於這兩種人便搖頭嘆氣說道:‘難!難!’”

2.語言通俗,如話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禪師的故事時,說“這位言行相顧的老禪師,老實不客氣,那一天便絕對的不肯吃飯”。

3.結合演講時的情境,注意和聽衆現場交流。例如,“今日大熱天氣,我在這裏喊破喉嚨來講,諸君扯直耳朵來聽,有些人看着我們好苦;翻過來,倘若我們去賭錢去吃酒,還不是一樣在淘神費力?”演講最後,“盼望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對聽衆直接的心靈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