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爲在文言文中的翻譯

爲在文言文中的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1W 次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爲基礎而形成,下面小編收集了爲在文言文中的翻譯解析,供大家閱讀。

爲在文言文中的翻譯

“爲”在文言中經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於實詞範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一)“爲”字動詞的用法:

1、“爲”字表動作、行爲的用法:有“做”“作爲”“充當”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斬木爲兵,揭竿爲旗.(《過秦論》)

②然後以六合爲家,崤函爲宮.(《過秦論》)

③趙王竊聞秦王善爲(演奏)秦聲.(《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今日嬴之爲(幫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爲(劃爲)桂林、象郡.(《過秦論》)

⑥爲(治理)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論語》)

2、“爲”字表動作,行爲的結果的用法:可譯爲“變成”“成爲”

①冰,水爲之,而寒於水.(《勸學》)

②卒相與歡,爲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3、“爲”字表心理的用法:可譯爲“以爲”“認爲”.

①此亡秦之續耳.竊爲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②兩小兒笑曰:“孰爲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爲”字表判斷詞的用法:是.

①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非爲織作遲,羣家婦難爲.(《孔雀東南飛》)

(二)“爲”字介詞的用法:

1、“爲”字表被動的用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爲所”或“爲……所”,譯爲“被”.

①吾屬今爲之虜矣.(《鴻門宴》)

②遂爲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

③身死國滅,爲天下笑,(《過秦論》)

④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鴻門宴》)

⑤羸兵爲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衆.(《赤壁之戰》)

2、“爲”字介紹原因或目的的'用法:可譯爲“爲了”“因爲”.

①慎勿爲歸死,貴賤輕何薄(《孔雀東南飛》)

②爲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莊暴見孟子》)

③今爲宮室之美爲之.(《莊暴見孟子》)

3、“爲”字表代替的用法:譯爲“給”“替”.

①於是秦王不懌,爲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請以趙十五城爲秦王壽.(《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請爲王言樂.(《莊暴見孟子》)

4、“爲”字介紹涉及的對象對的用法:向.

①爲之奈何?(《鴻門宴》)

②如姬爲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5、“爲”字表示動作、行爲的時間的用法:可譯爲“當”“等到”等.

①爲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爲”字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的用法:“呢”.

①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鴻門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爲?(《季氏將伐顓臾》)

③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爲?(《屈原列傳》)

文言文中“爲”字用法

wéi

①<動>做;幹。《爲學》:“天下事有難易乎?爲之,則難者亦易矣。”

②<動>發明;製造;製作。《活板》:“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爲活板。”

③<動>作爲;當作。《公輸》:“子墨子解帶爲城,以牒爲械。”

④<動>成爲;變成。《察今》:“向之壽民,今爲殤子矣。”

⑤<動>是。《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爲一體。”

⑥<動>治;治理。《論積貯疏》:“安天爲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⑦<動>寫;題。《傷仲永》:“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

⑧<動>以爲;認爲。《鴻門宴》:“竊爲大王不取也。”

⑨<動>叫做;稱做。《陳涉世家》:“號爲張楚。”

⑩<動>對待。《鴻門宴》:“君王爲人不忍。”

⑾<動>算作;算是。《殽之戰》:“秦則無禮,何施之爲?”

⑿<動>擔任。《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爲相。”

⒀<動>對付。《鴻門宴》:“今者出,未辭也,爲之奈何。”

⒁<介>表示被動。《韓非子·五蠹》:“兔不可復得,而身爲宋國笑。”

⒂<連>如果;假如。《戰國策·秦策》:“秦爲知之,必不救矣。”

⒃<助>用在句中,起提前賓語的用;用藥尾,表示感嘆或疑問。《蘇武》:“何以汝爲見?”《鴻門宴》:“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

wèi

①<介>給;替。《庖丁解牛》:“庖丁爲文惠君解牛。”

②<介>向;對。《桃花源記》:“不足爲外人道也。”

③<介>因爲。《答司馬諫議書》:“盤庚不爲怨者故改其度。”

④<介>爲了。《史記·貨殖列傳序》:“天下熙熙,皆爲利來。”

⑤<介>被。《過秦論》:“身死人手,爲天下,何也。”

⑥<介>在……的時候。《晏子使楚》:“爲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爲壽】席間敬酒祝壽。

其他

一、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爲“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如: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揉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 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爲“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之二蟲又何知?(《逍遙遊》)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構助詞,定語或補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或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爲“的”或“得”,有的可不譯.如: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阿房宮賦》)

(二)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三)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爲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四)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二、其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爲“他(她)的”“它的”(包括複數).如: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踐滅吳》)

(二)第三人稱.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或修飾語)應譯爲“他”“它”,不能加“的”.如: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三)活用爲第一人稱.可用作寫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爲“我的”“我(自己)”.如:勾踐說於國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踐滅吳》)

(四)指示代詞,表遠指.作定語,可譯爲“那”“那個”“那些”“那裏”.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爲“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如:聖人之所以爲聖,……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其有敢不盡力者乎?(《勾踐滅吳》)

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爲“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爲“還是”.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逍遙遊》)

三、而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一)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爲“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爲“並且”“而且”.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爲“就”“接着”,或不譯.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過秦論》)

(四)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爲“但是”“卻”.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爲“如果”“假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係,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如: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爲“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爲“你”.

3、複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