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傅雷家書讀後感9篇[合集]

傅雷家書讀後感9篇[合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9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傅雷家書讀後感9篇[合集]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

“聰,手一開動,大家都受成了淚人兒,呆呆地直立在月臺上,等到冗長列車全部出了站方始回首。出站時沈伯伯再三勸慰我。回家的三輪車上,個個人都止不住眼淚。”這是傅雷先生於一九五四年1月28日給兒子傅聰的信。兒行千里母擔憂,儘管兒子纔剛剛離開家,但傅雷夫婦已經忍不住開始思念兒子,字裏行間無不充滿着父母對孩子深深的牽掛。父母的愛,總是那麼默默無聞,父母的關心,總是那麼小心翼翼。“親愛的孩子,等了多久,終於等着了你的信。你忙,我們自然想象得到,也自然原諒你寫信寫的遲。只擔心一件事,怕你吃東西不正常不努力,營養不夠”,這是一位父親對兒子真摯的關心。沒有繁雜沉長的句子,也沒有華麗的辭藻,就只是一位父親對兒子溫暖的愛。

我們總說,父愛是深沉的,母愛是細膩的,無論我們走到天涯海角,他們的牽掛總是無處不在,他們的愛,總是愛到骨子裏,他們的關心,總是隱藏在看不到的地方。人生的苦難,主題不過是這幾個,其餘只是過客而已。愛情的苦汁早嘗,壯年中年時代可以比較冷靜。這是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擔心與思念。傅雷先生以自身言傳身教,他的心隨着兒子的近況起起浮浮。兒子開心,他便開心,兒子難過,他便擔憂,他,此時此刻,只是一位父親,一位合格的父親,一位爲洋彼岸的兒子牽掛的父親。微黃的燈光下,書桌旁,一位雙發微白的父親正伏首給在太平洋彼岸的兒子寫信,他寫道:音樂院長說你的演奏像流水,像河,更令我想到克里斯朵的象徵。

天舅舅說你小時候常以克里斯夫自命,而你的個性居然和羅曼羅蘭的理想有些相像了。河,萊茵,江聲浩蕩,鐘聲復起,天已黎明……中國正到了復旦的黎明時期,但願你做中國的新中國的一鐘聲,響遍世界,向遍每個人的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每位父母心裏所希冀的。傅雷夫婦也不外乎,他們對新中國對兒子充滿着希望。當兒子有所成就時,他們爲此而感到驕傲。此時的傅雷,只是一位爲兒子而驕傲的父親。唯有把過去的思想包袱,一齊扔掉了,才能得到真正精神上的和平恬靜,才能真正心胸開朗地繼續前進!孩子,勇敢些!別怕!別鑄讁!沒有過激的語言,只是用鼓勵的.方式告訴兒子別怕,別鑄讁。此時的傅雷先生心中應該是擔憂的吧,只是,他未曾將自己的擔憂傳達給兒子,只是鼓勵。也許,這就是父親,他只會用最簡單,最原始的方式保護我們。

精神上的折磨也無法阻攔傅雷先生夫婦對兒子的牽掛。儘管自己已處水深火熱之中,但對兒子的思念卻是不受控制的。這種愛,愛到了骨髓深處。不知此時太平洋彼岸的傅聰是否能感受到。這份愛,令我悄然淚下。看《傅雷家書》時,我落了很多次眼淚,應了那一句“情到深處淚自流”。看着傅雷先生給兒子寫的一封封信,我置身其中,久久無法自拔。不知道是什麼信念支撐着我看完了整本書。

我只知道,在我的心中,傅雷不再是那位著名的翻譯家,他只是一位父親,爲兒子擔憂,爲兒子牽掛的父親,一位普通的父親。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2

時移世遷,過去的歲月是一去不復返了,人生的正道,是在於不斷地前進,而現實的一切,也確實在大踏步地向前邁進。我們回想過去,品讀經典,也正是要爲今天和未來的前進,增添一分力量。在上世紀那個現代通訊不發達的時代,閒來無事,愁緒來襲,人便會鋪開一張信紙,提筆寫下自己的心緒,裝入信封,交給郵筒,等待遠方親朋的回覆,《傅雷家書》便是在那個時代誕生的。一位父親用自己默默的堅持,書寫着一封封家書,盡着父親的教育責任,帶給後人無限的啓迪。

《傅雷家書》不是普通的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家信摘編,該書是一本優秀的青年思想修養讀物,是素質教育的經典範本,是充滿着父愛的教子名篇。傅雷夫婦作爲中國父母的典範,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高尚的父母培養出成功的兒女,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裏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啓迪。

在這本集子裏,傅雷在給傅聰的信裏這樣說:“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佈給別的青年;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這些家書凝聚着傅雷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信中首先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

書中處處閃耀着智慧的光芒,時時給人深刻的開導。其中貫穿始終,我認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關於做人、修養以及學問的關係實爲一體的思想。在我看來,這就是重視和強調“一般修養”的重要。在其他信中,這種思想都有出現,比如關於去博物館、去森林等建議,便是希望通過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養,而不是一味練琴、搞音樂。對我的啓發則是,讀書只是修養途徑之一,另外還應有其他。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不能死讀書,要學會變通,即使讀書,也不應僅限某某學科。一般修養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學藝術,科學、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諸領域都需閱讀,即不能偏科。因爲,人生或生活絕不像學科分類那麼規範齊整。各領域都只是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的一個側面,要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以及我們自己,廣泛閱讀是有必要的。

《傅雷家書》是教育成功的標榜,對教育有着獨到的見解。看看當前學校的學生教育問題,現在學生中“留守孩子”很多,家長長期在外打工,把孩子扔給在家的老人、扔給學校,一年到頭不聞不問子女的情況,不關心子女的做人和品行,電話交流甚少,更不要說寫信了。父愛如山,母愛如海,這是孩子成長不能缺乏的生命元素和精神營養啊。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3

讀完這本書後,心中似乎只留下一種感覺,那便是溫暖———導言

記得初開啓這本家書時,心中還並不是十分期待,因爲想想只是家書,除了父母的嘮嘮叨叨,還能有什麼呢?但是,之後,我很快否定了我幼稚的想法。

在保存僅少的傅聰家信中,我可以看見他的成長,,從一名上臺表演忐忑不安、情緒化的鋼琴家,晉升爲初露鋒芒的音樂家,轉變爲才華橫溢的藝術家,最後便成爲了一個活得有價值的人。這一過程,我們見證並感悟着,正如傅聰父母教育他的信條一般;“先爲人,次爲藝術家,再爲音樂家,終爲鋼琴家。”他做到了,他通過自己無數次的努力做到了,不是嗎?

其實,在這本書中,每一篇家書都有一段深刻的哲理值得我們去銘記,所以,我既不想錯過任何一段,也不願顯得過分囉嗦,思索之下,我決定來分享一下較我而言印象比較深刻的幾段內容。

我們都知道,作爲一名翻譯家,一名父親,一位園丁,傅雷一直堅持着自己的原則:學問第一,藝術第一,真理第一。這樣的原則也同樣感染着他的兩位孩子。是的,在學問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傅雷在晚年身體欠佳的情況下,仍堅持譯書,還能夠將優秀的書目推薦給自己的孩子閱讀以提高他們的文學修養。這一點,讓我體會到父親的良苦用心。在藝術方面,從家書中可以看出他對藝術有着自己獨特的見解,曾在傅聰遠赴國外時,與其共同探討中國的`詩史,他們父子共同地崇拜李白,認爲李白是天縱之才,但也同時提出“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思想。他們也喜愛田園詩,認爲其灑脫自然古樸,可使人心神安定,舒適安閒。而欣賞詩作畢竟側重於精神,作爲一名關愛兒子的父親,他不止一次地叮囑傅聰去大自然中走走,多沉思默想。也曾說過:“人需要不時跳過自我的牢籠,纔能有新的感覺與想法,也能有正確的自我批評。”對藝術有這樣深刻的理解,帶給我的震撼很大,在真理方面,我只能用四個字形容:永恆不變。也許是我的側重點不同,我希望以父親、朋友這樣的角度去看待他。就此一筆帶過了。

“我們一輩子的追求,有史以來多少世代的人的追求,無非是完美,但永遠是追求不到的,因爲人的理想、幻想,永無止境,所以完美像水中月,鏡中花,始終可望而不可即。”這段話彷彿給了我當頭一棒,使我頓時清醒,是啊,許多人都在追求完美,但它真的存在嗎?就算再美麗的藝術品也會有瑕疵,又何況是我們人呢?面對生活中種種困難,只要堅信這只是一種考驗,那麼當我們跨越這一道道坎,便會變得更堅強,不可擊倒。那麼我們便不會在意完美的虛有虛無了,而只關注生活的幸福與人生的意義了吧!而人生的意義不在於誰勝誰敗,而是個人的隱忍與捨棄,放棄鬥爭,以換取精神上的和平寧靜,即所謂幸福,所謂極樂。

在這本滿溢親情的書中,我體會到了親情、友情與愛情的珍貴,藝術是歷久彌新的,縱使它不完美,但正是因爲它的不完美,才能使我們互相包容,互相扶持,才構成了這個大千世界,人類家園。

在此,我向世界上所有的父母,爲你們的苦心孤詣,爲你們的嘔心瀝血致敬!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4

半個月的時間,把《傅雷家書》讀完,感慨萬千!一封封書信,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裏行間,映照出美好的人際關係、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的行爲操守與道德傳統,拳拳的愛國熱情。這些內容,都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家書貫穿了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傅雷夫婦最後的生命歷程,記錄了傅雷由鋼琴學童成爲世界級鋼琴家的學習過程,在收集的二百封信中,我們在經歷着傅聰的成長,在他成長的每一步,都能體會到父母殷切的期許與希望,飽含着傅雷夫婦在其成功路上的諄諄教誨,家風與教養透過這一封封家書來進行傳遞與傳承,子女的成功不單純只是個人努力的結果,更是父母言傳身教的最好體現。

在這兩百封家書當中,我們體會最多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思念。古語有云,父母在,不遠遊。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傅聰是應其它國家邀請,代表國家參加比賽進而留學,我們可以想象得到,正是因家良好的家教以及傅雷夫婦深厚的藝術修養,才造就了當時優秀的傅聰,對於傅聰的出國,夫婦倆即是不捨,但又不能不捨,在多數的信件當中,我們可以看到父母並不羞於表達對孩子的思念和愛,對傅聰有時不能及時回信的'抱怨,即便身邊有傅敏陪伴,天下的父母都是這般對孩子的吧,既要放手又不捨放手。

其次,我們可以見識到傅雷夫婦深厚的藝術底蘊。我們可以看到雙方對於藝術的交流與探討,也能感受到他們之間的碰撞與共鳴,傅雷夫婦源源不斷地將國內有價值的藝術資料郵寄給傅聰,也不斷地對傅聰的作品加以評價及指導,更不時地督促傅聰應該到什麼樣的環境去培養自己的藝術靈感……藝術修養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是非常巨大的。

再次,我們可以感受到傅雷夫婦對傅聰家教之嚴,在很多封信中,我們可以看到對傅聰的批評,甚至於對其寫信的字體,甚至於到某一個字,傅雷經常說傅聰的性格和他一樣,就是這樣的性格,需要怎麼樣彌補缺點。還有就是對傅聰人生之路的指引,從其在國外的日常生活,到漸漸長大後的戀愛與婚姻,甚至對從未見面的外國兒媳也納入到教育的範疇中來,從夫婦兩自身的琴瑟合鳴,指導雙方如何互相體諒,從家庭經營過程中的柴米油鹽,到如何精打細算地維持收支平衡,事無鉅細,情意殷殷。在政治上相當敏感的當時,傅雷不但向傅聰通報國內的時局,而且囑咐傅聰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因失言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在書信當中,我們最有感觸的應該是我們並未體會到兩人之間的代溝,我們可以感覺到他們之間溝通是比較暢快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在這個家庭中成員間的信任與平等,每封家書都會給孩子闡明一些道理,指引一些方向,在當時的環境當中,這種父子或母子間的關係並不常見,這種良好的家風也使傅雷夫婦能夠培養出如此優秀的兄弟二人成爲必然。

教養同樣是個積累的過程,它與人成長環境的貧富無關,卻與這個環境中的指引人息息相關,這份兩代人雙向交流的文字實錄,嚴肅不失親切,深刻不離日常,以小見大,樂在其中。它不僅反映了親子交流的重要,也利於青年學子在閱讀中理解父輩、增進溝通。也願通過這些家書,能引起我們對家庭教育的反思,讓這些家書,成爲指引孩子正確道路的一盞明燈。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5

在交通和通信高速發達的今天,紙質手寫書信可以說已經成爲稀世珍品了。我們又有多久沒有寫過或收過一封親筆信了呢?我想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很久、很久了。當我翻開這部家喻戶曉的親子通信集《傅雷家書》並認真讀完,我感慨良多。

《傅雷家書》,由我國翻譯家傅雷及其妻子朱梅馥、長子傅聰著,次子傅敏選編。始於 954年長子傅聰出國留學習練鋼琴之時,止於 966年傅雷夫婦由於受政治迫害而雙雙赴死之際,共 74篇。嘔心瀝血,拳拳深情都付於此。

通過這些信件我學習到的是人生智慧,感悟到的是舐犢親情。

首先,我認識了一個不完美而善於反思的父親——傅雷。

信中傅雷說:"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過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藝術的壯年。"他對於青少年時期的兩個兒子的教育過於嚴苛,傅聰甚至有離家出走的經歷。在和妻子訂婚及以後的婚姻生活中,也偶有移情於他人的情況,這是傅雷不完美的一面,但在後來的信件中,傅雷不斷反思並警醒兒子傅聰在育子方面和夫妻關係方面千萬別走自己的老路,並給了兒子很多可行而有益的建議。試問我們誰是完美的?勇於反思、及時改正難道不是最可貴嗎?

其次,我認識了赤子傅雷。信中說:"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獨的,赤子孤獨了,就會創造一個世界。"那麼什麼樣的人是赤子呢?我個人認爲是單純至極而執着於追求的人。那麼赤子傅雷追求的是什麼呢?我想首先是藝術,傅雷熱愛繪畫藝術、雕刻藝術、建築藝術、音樂藝術、文學藝術……其次他熱愛大自然,他一再提醒兒子傅聰要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接觸大自然,從大自然中找尋音樂的靈感。再次他熱愛祖國,他叮囑自己的.兒子學有所成要報效祖國,他自己積極投身到新中國的文化建設之中,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而這都在政治風暴來臨之際成爲刺向他的利劍。在生命的後期,他忍受貧、忍受病,但他不能忍受加在他頭上不愛國的帽子,於是文革之初他選擇了和妻子雙雙赴死的悲劇來抵抗這頂帽子,實在讓人扼腕嘆息。我曾思考,爲什麼他不能像沈從文、楊絳等文人那樣或幽默、或堅毅地熬過那段荒誕的歲月呢?我想是愛之深、責之切吧。是他固執地把愛國和政治混爲一談,而不知自己只是政治鬧劇和醜劇的犧牲品。

再次,我想說說《傅雷家書》教給了我什麼。

它教我熱愛生活中的美好,它說:學問第一,藝術第一,真理第一。

它教給我如何做人,它說: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還是坦白。

它告訴我爲什麼要合理安排生活,它說:日常生活有規律,並非求生活刻板枯燥,而是爲了爭取更多的時間,節省更多的精力來做些有用的事,讀些有益的書,總之是爲了更完美的享受人生。

它教給我如何擇偶、怎樣和睦夫妻關係、如何育兒、如何解讀中國文化……

這樣一部親子通信集,以書信的形式將生活的智慧向我們娓娓道來,若我們將其束之高閣,它一定遠在天涯,若我們捧起在手,它一定近在咫尺,讓我們讀起來吧,讓我們更加地熱愛藝術、熱愛真理、熱愛大自然、熱愛我們的親人。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6

大海茫茫,歲月悠悠,遙遙萬里的兩地之間,一封封家書聯結着父子倆熾熱而又相吸的心。若干年後的今天,閱這頁頁家書,感傅雷與傅聰這世間最溫情的談話,與他們共同體驗書信的浪漫,亦品他們銘心的父子情誼,我,漸漸地觸碰到了些許所謂的人生啓悟。

“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

信中曾這樣寫道。我謂人這一輩子,本就是場枯燥而漫長的修行。有人修身,有人養性,無不在扮演着苦行僧,竭盡一生向不勝之寒的高處攀爬。而在傅雷的教誨中,傅聰得到的不僅僅是攀登巔峯的經驗,更是來自父親言語間流露的往上爬的支持與鼓舞,以及一顆登上巔峯後波瀾不驚的內心。

蘇軾曾雲:“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傅聰在父親傅雷的要求下每天花費11小時練琴,與琴促膝長談,就連酷暑時節衣褲溼透都不曾休憩。傅聰以自己的堅忍之志來打磨琴技,無償地“消耗”青春。他用無盡的汗與淚換來了掌聲譁然的“全劇終”,傅聰,這個享譽世界的名字,深深印在了歷史中,他以一名優秀鋼琴家的身份創造出的`成就在國際藝術長河中流淌,涓涓不息。

“誰將聲震天地,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這是尼采對後人的勸誡與激勵。基於此,我深信:瀟灑自在換不來累累碩果,兢兢業業方成就奼紫嫣紅。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也非一足之力也。正是有了父親所給的“磨難”,才致使兒子傅聰能一步步向一位德才兼備的藝術家邁進。

大器之成,終有待雕琢。有人對幼童的教育,主張任其自然而因勢利導,因此像傅雷那樣的嚴格施教,對其來說未免有些殘酷。“倘有天分,則成爲第一流的藝術家;倘無天分,寧可做別的工作。”這是傅雷的人才觀,在這番人才觀下,彷彿他給兒子系下的所有“痛苦之結”都可迎刃而解。這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爲了讓兒子成爲一流的藝術家:這不過是一位父親對孩子的一份充滿希望的愛。

不過,在兒子成功之後,傅雷對他的教導也並未止於此——他提醒傅聰要常懷赤子之心,並用求索的心態來追求真理。因爲他知道,凡卓凡超越者,必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學得會自己面對孤獨。

“赤子孤獨了,就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

正是因爲有他悉心的教導,傅聰才能夠於浮華世事中,沉下心來,窺探自我的心靈之窗。

傅雷將拳拳愛子之心融入文字,以一封封熾熱的家書塑造了兒子的靈魂。傅聰的一切成就,必定離不開這位偉大的父親!

辛酸無疑是淚水的一味陳藥,這一味又使人生百般豐富,它讓我們的內心變得堅強,鑄就了一股韌勁。我們這一生,荊棘叢生,唯有奮鬥,嘗試衝破一切苦難的囹圄,擦乾淚水,方能覓到這甘甜的酒漿。唯有庸碌的人,他的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這跨越大洲的家書,賦予了文字太多的情感,傳遞了無限的能量,鼓舞了多少成就斐然的藝術家,又啓悟了多少輩人才乃至平凡者!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7

假期是一個人汲取養料最好的時候,這不,我開始源源不斷地汲取養料了,不過一定要來介紹一下我的“養料”。

《傅雷家書》的背景不一般:父親傅雷,從小去外國留學,眼界自是非凡,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母親朱梅馥,善解人意,稱得上賢妻良母,大兒子傅聰爲著名鋼琴家,被譽爲“鋼琴詩人”,小兒子傅敏爲英語特級教師,這家人身份不一般,但震驚我的是這一家非凡的家教。

故事開篇由傅聰留學波蘭寫起,讀者都能注意到,整本書傅雷、傅聰、朱梅馥三個人互相來信,中間可能會有沒法迅速回復的日子,但回覆時間都不會間隔太長。傅雷和其夫人再三告誡兒子無論多忙都要告誡兒子一定要抽出時間回信,哪怕只是報個平安,而兒子很聽話,總會及時回話,而且語氣中從來沒有流露出任何一點厭煩之情,可能你會說這不是很常見嗎,但是事實相反,那時交通科技都沒現在發達,難以做到用電話做到迅速回話,只能用手寫信回覆,這是很花時間的,現在人們能用電話流暢回答,卻仍有不少連電話都不願打的,更不要提打電話發牢騷和流露不滿了,也可能你會說這是因爲傅聰不敢,並不是的。

傅雷和夫人很注意生活的小細節,確實,小細節能決定生活質量:傅雷告訴兒子到朋友家只脫大衣不摘圍巾是不禮貌的事,吃飯空閒時不應把手放到腿上或亂搭着,而應該把手平放在桌子上,對待外國朋友不可過於隨意,仍要謙虛嚴謹,要不是有教養,對待生活嚴謹,怎麼能注意到這些細節,從書中多處也能看出夫婦兩人也在以身作則,不得不承認,孩子能反映家長,家長教育出與他一樣的孩子。

這一家人聊天內容沒有侷限性,但聊的確實是青春期孩子常遇到的事,在開書沒幾頁就寫到父母認爲傅雷不應該光沉浸在戀愛中,而應多把心思放在學業上,以後再考慮,他們舉出自己的親身經歷,傅父母沒有一味過分地進行阻撓,也沒有說身邊的女孩配不上自己孩子,而是說“你身邊美好的天使太多了”,對任何人給予尊重,無論他做什麼決定或選擇當一個怎樣的'人,是這本書最大的亮點,而傅聰確實聽從了,後來與妻子彌拉結爲伉儷,也說明他懂得聽從正確意見,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那聽了老人言就不會吃虧了,一般如此,事實和這本書都告訴了我們這個真理。

我曾看過一句話,覺得有點道理:“世界上有四種東西不可分享:書、音樂、電影、心情”。但這本書很神奇,恰恰說明這四樣東西可以分享,只不過需要在合適的天氣,合適的地點,合適的時間對合適的人說合適的話,比如全書一家人在文學方面有較高契合,經常談論李白、蘇軾、杜甫等詩人的詩歌,談論王國維的書,能夠深入進行交流,面對小兒子傅敏學業上的問題,夫婦二人遲疑是否要讓小兒子放棄學業轉學提琴,也是跟大兒子合理地溝通,這是我很羨慕的一點,能與靈魂高度契合的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何嘗不是人生一大幸運呢?也難怪傅雷自豪地對傅敏說:“你的教育經歷是中國獨一無二的”。

書中還有很多地方能反映出傅家人的不一般,他們優良的家風剛好反映了他們良好的教養,小時不明白爲什麼人們說讀書有這麼多好處,是否吹過頭了,現在看來,讀書就是用簡短的時間,去感受別人不一般的人生啊!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8

當我們用感官第一次觸碰這個世界時,那兩位無名者就執意陪伴我們,他們會先步入森森寒骨的野林,卻不會棄我們與深不見底的海洋。——題記

品讀傅雷家書之際,會深陷其中,忘卻身在品書,忘卻朱梅馥的賢淑豁達,忘卻傅雷的聞名遠揚,至多不過是在仔細聆聽一對父母對兒女的淺喃之語,他們不加任何掩飾地直抒念想之感,同時又用千言萬語來表達對遠在他鄉的兒子的諄諄教誨,這如何不使人感慨萬千呢?

“中國哲學的思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人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讓感情控制。 ”傅雷與朱梅馥堅持着的原則便是將道德行爲與藝術尊於首位,而舐犢之情屈居二位。自傅聰出國後,書信中屢次警醒傅聰切勿太過着急地去追求情感,那會使人迷失理性,迷失作爲一個藝術家的高尚情操。傅雷以身例行,通過語言表達了對國家,對藝術的崇拜與熱愛,使傅聰明白藝術的尊嚴以及作爲一個藝術家其道德品格的重要性,在苦心孤詣地啓示傅聰之時,無不體現出其對傅聰的殷殷期盼。

“以演奏而論,我覺得大體很好,一氣呵成,精神飽滿,細膩的地方非常細膩,音色變化的確很多。”傅雷對傅聰的客觀讚賞,無疑是對遠在他鄉的傅聰的一種鼓舞,他仔細品味聰的作品,不是作爲一個藝術家,而是作爲一位父親。在此之前,傅雷無數次對傅聰的學習樂理知識的方法進行糾正與督促,並提議聰將其的課程安排明確記錄下來,以便生活的合理安排。此外,從生活瑣事到日常禮儀,朱傅二人花了許多筆墨去糾正傅聰,他們認爲禮儀是對一個人的尊重,對藝術的尊重,若連基本禮儀也無法把握,如何成大器,成璞玉?偶爾講論文義,論李杜,談其詩纏綿悱惻,至情至性,父子二人都毫不拘束,直抒獨特見解,而傅雷對傅聰之見也尤爲誇讚。如此可見,傅雷對傅聰的愛並非空有噓寒問暖,而是暗藏在他與兒子的文學溝通中,暗藏在他對兒子們的`諄諄教導中,暗藏在他對兒子們道德和藝術的嚴格要求中。

“可是沒一天不想着你, 每天清早六七點鐘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着,也說不出爲什麼。”傅雷表示其思念之情,如你所見是十分直接而堅定的,未加任何修飾,從未拐彎抹角,因爲他愛他的孩子,他愛他的至親,所以要展示最真實的一面,何必去掩蓋內心呢?而傅雷對兒子的嚴格,也可謂情有可原,一方面是對兒女的殷殷期盼,一方面則是對兒女的但又顧慮————父母所碰的壁,是不希望兒女重蹈覆轍的。

但從此延伸至我們的現實生活,不免有些慚愧。我們總是難以將感謝之情表露出來,隨着年齡的增長覺得這種行爲幼稚,可笑,甚至是丟臉,但又可曾想過父母的感觸?父母含辛茹苦地將我們培育至今,期望我們翱翔於青天的那一刻,本是不求回報的,也未曾抱怨,但我們卻連一聲感謝也無法脫口而出。正如傅雷,他作爲父親,就是世間千萬父母的縮影,直接地表達他對兒女的愛與思念,陪伴兒女跌倒,鼓勵兒女站起,直至兒女有所成就之時,就如同放下了一切重擔,但仍舊不求回報,給予我們未署名的關切。

或許往往被我們忽視的無名者們會先一步遠去,步入森森寒骨之界,然而人是遲鈍的,直至那時才認識到他們的珍貴已然無濟於事,我們應當珍惜現有的時光,以傅雷一家爲模範,回報那未署名的關切,認識到,那無名者的姓名——是父母。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9

演講之前,先問在座的同學們一個問題——你們是怎麼評價自己的父母的?每當我聽到身邊的人抱怨父母,我都會覺得有些詫異——我好像從未有這樣的感受,難道是我 “另類”?直到我讀了《傅雷家書》,認識了傅雷夫婦後,我才知道我不是“另類”,我只是幸運地遇見了睿智的父母,而我的父母也幸運地遇見了我這樣懂事的兒子。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傅雷家書》,細細閱讀,我深刻地認識到“好家教可以成就孩子的好未來”。這本書整合了1954年到1966年間,傅雷夫婦寫給兒子的家信。12年,204封信——從藝術到人生,從做人到做事,從生活起居到開會旅遊,從親朋好友到領導同事,從教導子女到反省自己……字裏行間,深刻又溫暖,飽含爲人父母的智慧以及對兒子的.深情。

傅聰留學歐洲期間,學識淵博的父親更是在他的學業上提出了許多建議,並且不吝誇獎之詞,給予了兒子很多鼓勵。

聽了兒子的演奏錄音,傅雷這樣寫到“以演奏而論,我覺得大體很妙,一氣呵成,精神飽滿,細膩的地方非常細膩,音色變化的確很好。我們聽了都很高興,很感動。好孩子,我真該誇獎你幾句纔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剛從昆明回滬時期你真是從低窪到半山腰了。希望你能堅持不懈,將來一定能攀登峯頂。”

這一段,傅雷對兒子鋼琴演奏的分析和讚賞,讓我感觸很深。傅雷夫婦沒有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很多父母一樣,嚴肅寡言,不懂鼓勵,也不善於表揚。他們關注着孩子的每一個成長腳步,熱情地表揚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孩子處於低谷時,周全地建議和鼓勵,使他振奮;孩子位於峯頂時,又飽含期待,讓他更進一步。這樣既樹立了孩子的信心,又給孩子指明前進的路線和發展的方向。

這些使我想起了我的父母,我發現我的父母與傅雷夫婦有許多共同的地方:我的父母同樣嚴格又睿智,他們很少用責罰這個武器,當我犯錯誤時,他們耐心地勸導我;當我失敗時,他們理性地給我建議;當我有進步時,他們真誠而熱情地表揚我,他們出來都沒有以“忙,沒空”爲藉口對我不聞不問,而是會很耐心地陪伴我,耐心地回答我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就這樣,小小的孩子長成了今天陽光自信的我!

有人戲言說中國家庭教育的現狀是“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父親常年出差無心管教孩子,母親在家天天擔心兒子的學習,給孩子報了許多補習班,總是批評孩子,結果收效甚微,反而還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我更加慶幸和感恩我有這樣的好父母,讓我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法國的作家、哲學家愛爾維修曾經說過“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爲不平凡的人。”傅聰就是因爲有着好的家教,才成爲了叱吒樂壇的“鋼琴詩人”。這就告訴我們一個好的家教對於孩子的未來是多麼重要啊!好父母教養好子女,好家教成就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