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傅雷家書》讀後感(合集11篇)

《傅雷家書》讀後感(合集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25K 次

《傅雷家書》讀後感(合集11篇)

《傅雷家書》讀後感(合集11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傅雷家書》讀後感1

《傅雷家書》收錄了自1954到1966年,傅雷和寫給兒子傅聰的書信。書中傅雷慈父兼摯友的身份,以促膝交心的方式娓娓道來,其中囊括了親情濃淡、道德理想、藝術感悟和生活瑣事,載滿了脈脈溫情和諄諄教導的人生指南。金庸說:“傅雷先生的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而這本書也告訴我們一顆純潔、正直、真誠、高尚的靈魂,儘管有時候會遭遇到意想不到的磨難、侮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齒於人羣的絕境,而最後真實的光不能永遠掩滅,還是要爲大家所認識,使它的火焰照徹人間,得到它應該得到額尊敬和愛。

這本書中一共收集了186封信,最長的一篇甚至達到七千多字,字裏行間都表達着父親傅雷對兒子傅聰的殷切的關心,炙熱而又深沉的愛。傅雷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傅聰是世界著名鋼琴大師,二兒子傅敏是英語特級教師。這不禁讓我感嘆:兩個如此優秀的兒子,那麼他們的父親一定也很“厲害”。但是“厲害”的家長不一定教育出優秀的孩子,這不僅需要家長平時要言傳身經,還需要在成長過程中的敦敦教導。傅聰當時已經二十多歲了,但是他的父母還堅持常年給他寫信去引導他,啓發他和鼓勵他。讓我們深深感受到傅雷的家風和家教,展現的底色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底線是“先做人”。這不禁讓我們感嘆,傅雷真是一位偉大的父親。而傅聰的母親也很負責,寫信文筆很好,也頗有文學家風範。她很關心傅雷和彌拉(傅聰的妻子),她把彌拉稱作自己的女兒,經常寫關於理財、持家、夫妻關係的內容,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母親對於子女的無限關愛和體貼。

讓我感悟最深的還是1961年五月份二十三日的一封家信。傅雷對兒子傅聰談到對於理財和持家的態度,對於中文學習的鼓勵,對於藝術鑑賞保持獨立思維,對於學習要有規劃,追求“人生也是藝術”,以及希望傅聰以身作則,用行動去感染妻子。

在談到對於自己利益的爭取時,他認爲“我不和人爭利,但也絕不肯被人剝削,遇到這種情形不能不爭……我爭的還是一個理而不是爲錢,爭的是一口氣而不是爲的利”。

而對於理財要有方法和有系統,他認爲“不是與重視物質有必然的聯繫,而是爲了不吃物質的虧而採取的預防措施。就像生活有規律可以爭取更多的時間做更多的事,讀更多有益的書,歸根是爲了更完美的享受人生”。

而爲了讓傅聰能夠在中文方面更加精進,傅雷堅持用中文給傅聰寫信,鼓勵他每天寫中文日記,“希望你有信心,不要膽怯,要堅持,持久!”,“只要立意克服,恢復中文的困難早晚能克服”。告訴傅聰作爲一箇中國人,不應該受到西洋音樂傳統的束縛,對於藝術的鑑賞應該追求自由甚於一切,更期盼未來的中國音樂能夠有這樣的一個境界。

對於學習、讀書要保持“學然後知不足”的態度,作爲一名藝術家,更應該無書不讀。把日常的生活起居做到有規律、有計劃,擠出時間去多學習,不浪費光陰。但過程中要和妻子多溝通和商量,以身作則,用行動感染她,切勿遇事急躁。

讀完這本書讓我們感受到一個人之所以立於世上,是父母的關愛和力量在支撐,讓你更有勇氣和膽量去面對一切困難。雖然我們大部分父母不一定傅雷這樣的文采和堅毅的品格。但是就算你做了什麼錯事,世界上任何人都拋棄你,責怪你,但父母永遠都會等着你,等你轉身,等你回頭。所以,從今天開始,我們應該更加的積極和獨立,不要做了錯事責怪父母,不要讓父母爲你做一切你需要做的事,不要和父母頂嘴,不要大聲對父母說話,不要埋怨父母沒有給你更好的一切,因爲父母給你的一切就已經是他們的一切。讓我們爭取做一個“在最高意義上做一個精神上有所昇華的人,以全面的文學藝術的修養爲基礎,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斷的求索追求,知其不可爲而爲之”。

《傅雷家書》讀後感2

一封封書信,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裏行間,映照出美好的人際關係、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的行爲操守與道德傳統,拳拳的愛國熱情。這些內容,都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以《傅雷家書》來說,傅雷所寫下的近百封家書,總的主題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華文明爲準;立志成才,要以報效祖國爲要務。整本家書,可以說是對中華民族優秀道德的最好闡釋。每個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體會過父母的慈愛和教誨。當我讀着這本家書,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不是老師的教導,不是長者的叮囑,而是父母對兒女的關切,是不同於我的父母的關愛,卻不失被細心呵護的感覺,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種父母之愛,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傅雷家書除了教人們立身行事,還洋溢着濃濃的親情,字裏行間透露的親情令人感動。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們雖不是偉人,不像傅雷那麼出名,也不能說出讓人立身處事的大道理,但他們事事爲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會先爲我考慮,爲我打算。傅雷家書中有着許許多多做人處世的大道理,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誨又何嘗不是立身行事的準則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樣講道理,然而他們總是爲我好。

父親傅雷是一個睿智,博學,正直的學者,年輕時甚至有些暴燥,極富個性。母親朱梅馥是一個具有東方文化素養,又經西方文化洗禮,既端莊賢淑,又溫厚善良的東方女性。

父親傅雷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而他培養的對象又是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終於成長爲國際大師的兒子傅聰。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他教育兒子說:“我始終認爲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儘量發展,沒成爲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

而所謂“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體而微的,這不只是一個願望,一個口號。它大到對世界對人類對祖國的忠誠與獻身精神,小到對自己事業的嚴謹,對父母的孝敬,對妻子的理解,對友人的寬容,甚至具體到了一個樂段的處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於兒子的言談舉止也都一一告誡“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讀者印象深刻,頗有感言。

在書中我們不光看到了一個嚴格的戒子而又親切關愛的父親,同時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長。他的音樂譯着和兒子溝通交流,他把對祖國的發展的關切之情,以及對祖國的熱愛同樣流露給學生,傅雷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心力,在對社會祖國和人類世界儘自己的責任。兒子傅聰,在異國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麼豐富的養料,但父親使他在海外孤兒似的處境裏,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邊,時時給他指導、鼓勵和鞭策,使他有勇氣和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當成長的道路,通過這些書信,不僅兒子和親人之間,建立了牢固的紐帶,也通過這一條紐帶,也使傅聰與遠離的祖國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結合。後來的事實證明不管國內家庭所受到的殘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惡名,他始終沒有背棄他的祖國,不受祖國敵對者多方的威脅利誘,沒有說過或做過有損祖國尊嚴的言行,這就是一個父親對一個兒子的薰陶,這與父親在數萬裏外,給兒子殷切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時間,距離都不是問題,有心的父母,你那顆不眠的愛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書,人生的加油站。這種關愛不是意識一個階段,而是伴父愛而來。

隨處讀來,有反覆叮嚀,有溫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有的甚至連點重重的着重號,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些如細流般溫潤人心的句句話語,難道只是一般父母意義上的嘮叨,這是千年修來的服氣。翻動着每一頁字字沁人心脾,我的心總能被染的金燦燦的。

《傅雷家書》讀後感3

提到“教育”二字,大部分人都會首先想到老師,其實我們的第一位老師是父母。好的家教可以決定孩子的人生。而《傅雷家書》講述的就是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對他孩子的教育。全書採用書信的方式,字裏行間透漏着一個父親對孩子的諄諄教誨和深深真情,既有濃濃的父愛,也有父親獨有的不可抗拒的威嚴。他在信中教育身在國外求學的孩子,告訴他人生的底線和準則,教導他行爲舉止,讓他銘記祖國,每一篇都讀起來真摯感人。

郭秉文曾經說過:“教育跪在熏習,風氣賴於浸染。”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發展意義重大,傅雷先生對兒子管教甚嚴,但書信中可以看出父子二人的關係很好,這就在於傅雷先生的教育方法運用得當既告訴孩子正確的人生道理,又讓他們對世界有自己的思索,並不斷的指導他。我最喜歡書中傅雷先生對傅聰講解“不完整與完美”的那一段,他說道:“你(指傅聰)提到的完整,其實完美是根本不存在的,整個人生、世界、宇宙都談不上完美,我們一輩子的追求,有史以來多少世代人的追求,無非是完美,但永遠是追求不到的。因爲人的理想、幻想,永無止境。”細細想來,的確是這理,生活中的我們都在追求完美,但我們總是忘記了正是我們的不完整纔給了我們幻想的空間和前進的勇氣與動力,才讓我們欣賞到人生道路上更多的美景。

談了《傅雷家書》,我不得不承認,我對傅聰是羨慕的。生在當代中國,我們從小就無可奈何的把一切爲高考讓路,就我而言,自小起,就聽爸媽的安排,去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沒有時間來發展自己的興趣。而父母大多時候都在關心成績,也沒有跟我講過什麼人生道理。當我上了大學,和大多數同學一樣,學了並不是感興趣的專業,也對未來十分迷茫。以前的我很想做設計師,但這個願望也隨着時間和父母的一聲否定消失不見了。前北大校長蔡元培曾說過:“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但,如今父母能做到“展個性”的又有幾人?

春秋名相管仲也說過:“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育人,是一項不易的事,要讓大樹穩立,必先打好地基。與傅雷先生不同,現代的父母的教育模式越來越走向兩個極端。有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的理想與興趣持否定態度,用諷刺與嘲笑擊碎孩子的創新意識和勇於探索的思想雛形。世界上沒有一種鮮花不美麗,沒有一個孩子不可愛,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若你認爲沒有,那只是你還未曾發現罷了。不要再說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這種比較比直接否定更打擊孩子的自信,也不要再用不鼓勵的語氣說話或評價,支持他,他不會讓你失望。

除了這種情況,目前更多的是寵溺孩子的現象,計劃生育和經濟發展,以及中國傳統育兒觀念,讓孩子們成爲了家庭“小太陽”,家長都得圍着轉。這種教育方式,不僅不能讓孩子正常順天性發展,還會因家長“樹大自直”的觀念被寵壞。愛孩子不是他要什麼你就給他什麼,而是他困惑時,你教導他、鼓勵他,然後給他自己去嘗試的機會。愛孩子不是讓他衣來什麼手、飯來張口,而是讓他懂得自立自強。愛孩子不是放任他跟風韓日,而是讓他自小就懂得什麼是愛國。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只是爲着實用和實際的目的,過分強調單純智育的態度,已經直接導致對倫理教育的損害。

有人曾說:“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廢品,就會使貨架遭受嚴重的損失。”的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我們迫切的要改的不僅是學校的教育模式,還有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教育意識。《傅雷家書》就是我們學習的範本,他把親情與教育的火候把握的剛好,愛而不膩,教而有方。傅雷先生其實在教育學上也有很大的造詣,他的教育方法和觀點對現在的我們也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傅雷家書》讀後感4

那橙黃色的封面,是父母傾注的愛。

那句句的問候,是流淌於心間的暖。

那一張張老照片,是被深藏的記憶。

——題記

讓時光輪轉回上世紀五十年代,年少的傅聰到波蘭留學。從此以後,傅聰就生活在父母的日思夜想之中。於是,感情在一封封家書中傳遞,來往。身爲父母那濃烈的思念與期望溢於言表,身爲兒子那不懈的努力也能在字裏行間感受。

一、教育

我覺得,傅雷先生的教育是成功的。他是一個嚴父,但又不死板。比如一個令我印象較深刻的故事。那時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圍的上海孤城,連大氣中都瀰漫着一種罪惡的毒氛。傅雷先生不讓孩子去街頭遊玩,他把孩子關在家裏,培養他的音樂和文化。他還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舉止和生活習慣,他要求孩子生活儉樸,學習認真,每天都要監督傅聰不停地連上幾個小時的琴。不過傅雷並不是死板的教育。有一次傅聰正練着琴,突然來了靈感,彈着彈着就跑到自己的調上了。父親察覺到異常,便走下樓來。傅聰嚇得趕忙回到譜子上去。但這次,傅雷不僅沒有責備傅聰,反而叫他彈自己創作的曲子,父子倆一起研究,並將剛纔的曲子命名爲《春天》。讀完,不禁感嘆傅聰的才氣,更贊同父親的做法。鼓勵孩子走向更寬廣的天地,這是一個家長的最可貴之處。雖然我只是一箇中學生,但我覺得一個人應當追隨自己孩提時代的夢想,在夢想中奮進,並不斷在現實生活中探尋。不虛此行,不負韶華。

其實縱覽全書,最常見到的,還是關於音樂的內容。父子倆時常在書信中暢談自己對音樂的見解,對音樂作品的感悟,對藝術家的評論。這一切都時刻感染着我,不禁讓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學琴生涯。從小我就在鋼琴前,演繹着音樂的魅力。當時是挺苦的,但現在想起來彈鋼琴真的是很美好的事情,陶冶陶冶情操,品味品味音樂,的確是很美好的意境。但我就沒有像傅雷這樣的家長。我當然不是貶低自己的家長,而是欽佩書中的這樣一個家庭,像書中的這樣一對父母親。但一切也未必泯滅我對音樂,對鋼琴的熱愛,還是依然。再次回到書中,傅聰獲得第五屆肖邦鋼琴比賽第三名,成爲有名的鋼琴家,受了國內外知名音樂家的讚譽,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與他嚴厲的父親密不可分的。

書信不僅是傅雷和傅聰交流藝術的平臺,處處可見深厚的藝術功底,更是親情的流露。在那一篇篇清新的文筆中,我們可以看到,父子之間的濃濃親情即使相隔萬里,依然不減。

二、愛

從書中可以得知,傅聰長大後遠出家門出國留學、演出,傅雷的家書也一直陪伴着他。傅聰在外艱苦奮鬥時,家書便是他唯一的慰藉、心靈的安撫。然而,9月3日凌晨,傅雷夫婦戴着沉重的精神鐐銬,離開了這個世界,兩個多月後,當傅聰從一位法國朋友那裏得知噩耗後,頓時天旋地轉,熱淚縱橫。看到這裏,才感到父母與兒子的感情之深可見一斑。在這個世界上,“人愛其子,勝於一切。”的道理誰都懂。是的,傅雷對孩子所灌注心血,都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雖然不是直接的感情,但這種特殊的,傳遞情感的方式讓人耳目一新。傅聰在異國他鄉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信念與精神。使他在海外如孤兒一般的處境裏,仍感覺父母在他身邊給他教導、鼓勵和鞭策,使他擁有更多的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走自己正當的道路。他拒絕與祖國敵對的國家的邀請,從不做有損於祖國尊嚴的言行。這種熱愛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萬里之外給他殷切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當然了,傅聰在藝術上的造詣,也離不開父親傅雷苦心孤詣的教誨。可見親情的力量是多麼得偉大,是多麼得強烈!我聯想到自己的父母,感覺虧欠他們的實在很多。感激他們的同時,又聯想:“世上任何一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都是相同的期望也是一樣的,我們應當做的,唯有像傅聰一樣,努力讀書,回報父母,更加要熱愛祖國!”

再次回到現實生活中回望,然而傅雷已去,家書仍留。傅雷家書給我們帶來的愛與教育,永遠影響着我們,甚至更加深遠!

《傅雷家書》讀後感5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作爲萬里相隔的親人之間維繫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所以最近我拜讀了《傅雷家書》,它讓我受益匪淺

這絕不是普通的家書,它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愛其子,也是一種自然規律。人的生命總是有侷限的,而人的事業卻永遠無盡頭。通過親生的兒女,延續自己的生命,也延續與發展一個人爲社會,爲祖國,爲人類所能盡的力量。我們看傅雷怎樣培育他的孩子,從家書中顯而易見。在1955年1月26日的信中,當時傅聰正在"得意"之時,傅雷勸戒孩子如何面對情緒上的跌宕.首先,說明控制情緒的必要,其次,冷靜客觀的分析前因後果引以爲籤,從而越來越堅強.十分真切地表達出所有'過來人"回首"過來事"的心情:蒼涼而平靜,沉鬱而超然.這封信寫在兒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鮮花與掌聲簇擁的時候,激勵兒子時刻保持謙卑,不懼怕孤獨,要勇於攀登藝術的止境,同時他借兒子成功之機給予他更多,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保持一顆純潔的"赤子之心".

"堅強"是貫穿這封信的內在精神.傅雷對孩子說:"只要你能堅強,我就放心了!"可見堅強對人生的重要意義.堅強有兩個方面的體現:a不怕挫折,b永遠保持謙卑之心.也就是勝不驕,敗不餒.這也是我們可以學到的.還有,他在給兒子傅聰的信裏,這樣說:"長篇累牘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年輕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不論在做人方面還是其他各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誼,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聰在異國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多麼豐富的精神養料。時時給他指導,鼓勵與鞭策。使他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式各樣的魔障。踏上自己正當的成長道路。同時,這也給了我莫大的鼓勵。現在的我,正是努力奮鬥的時候,絕對不能有半分驕傲或是軟弱,所以,我下定決心,要向傅雷口中"卓越人格"努力拼搏!

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傅雷家書》就是一本苦心孤詣的教育書,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最適合家長和孩子的閱讀。

傅雷教育孩子的方法比較獨特,他是通過書信把真情傳遞給遠方的孩子,對兒子的生活和藝術進行真誠地指導,而且還暗暗透露了對兒子的牽掛和愛。一個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好事,它可以決定一個孩子的人生,畢竟家庭教育是第一任老師,傅雷用了良好的方法把他兒子教育成才,讓人讚口不絕。

不錯,很多家庭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此一個優良的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可是有多少家庭可以適當地教育好孩子呢?在中國,許多家庭的教育不恰當,家長都沒有用心與孩子溝通,不瞭解孩子的情況,沒有正當地引導孩子,讓孩子步入歧途,最後後悔莫及。還有些家長認爲孩子不打不成材,出現了數不勝數的家庭暴力,讓孩子身心受到傷害,不但沒有使孩子懂事,反而讓孩子變得反叛。用合適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家長們應該欣賞這本《傅雷家書》。其實,作爲孩子的我們也有必要看看,因爲它可以感染我們,讓我們察覺到家長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謝父母,它更讓我們懂得藝術的欣賞,在生活的處事做人,得到正確的指引。

《傅雷家書》讀後感6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作爲萬里相隔的親人之間維繫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而一對父子之間的通信,能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得到如此多的認同,這就是《傅雷家書》不同於普通家信之處。

我長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無法體會到那種互通家書時因距離而產生的淡淡的憂愁和絲絲的甜蜜。我很嚮往這種感覺,因此我拜讀了這本《傅雷家書》。

《傅雷家書》摘編了1954年-1966年傅雷暨夫人寫給兒傅聰、傅敏等的中外家信185封,其中大部分是寫給出洋在外並最終成爲著名鋼琴演奏家的大兒傅聰的信件。洋洋萬言,字字意涌動,閱者無不爲傅雷信中有對過去教過於嚴格的悔贖,有對兒進步的表揚和鼓勵,有對音樂和藝術的指導和探討,有對黨和國家建設及運動的看法和意見,有對兒生活的噓問和關心,“貫穿全部家書的情義,就是要兒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看一部家信錄,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熱烈又恬靜、又深刻又樸素、又溫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冰心世界,我們不光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夠成爲一代翻譯名家的原因,更會從中學到如何育成才的人生真諦。我對書中這樣一段話感慨良深:“說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實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個人生,世界,宇宙,都談不上perfection。……我們一輩的追求,有史以來多少世代人的追求,無非是perfection,但永遠是是追求不到的,因爲人的理想、幻想,永無止境,……。”由此我想到一個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鏡,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餘的,以重新組成原有的鏡的面貌。一路上它由於自己有棱有角,滾得很慢,從而領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當它千心萬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鏡重圓”時,它成爲了一個整圓,滾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風景在剎那間掠過。其實我們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們現在的不完整,把我們帶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對的完整。而真正當有一天,所謂的.完美在身上發生時,我們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是以嚴厲而著稱,我以爲他們父子的關係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讀了此書之後,想法有了極大的改變。傅聰至海外留學,與父親的聯繫自然只能依靠書信,於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書中表露無疑。他們通過書信一起討論藝術,研究樂曲的內涵,交流對事物的看法,雖然沒有母子通信時那種噓寒問暖,但他們之間的默契卻是其他無論什麼都無可代替的。

掩卷後對書回想起來,最大的感觸就是傅雷對藝術甚深的造詣。傅雷對於藝術尤其是樂曲的領會,頗有一番自己的見解。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學上有所建樹的人,在藝術領域也有着較高研究。也許便是因爲文學和藝術是相同的吧。不同的優秀的文學作品,讓人讀完了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風格迥異的各類樂曲,也會帶來相似的結果。秀美的散文,帶來的是有如欣賞了歡快的詠歎調後的愉悅;沉重的小說,帶來的便是如同悲慟的交響曲給人的震撼;詼諧的雜文,帶來的會是歌劇般幽雅的場景和事後無盡的思考。細讀完這本《傅雷家書》,感覺是像戲曲那樣給人以不俗的氛圍和回味的餘地。

《傅雷家書》全書是一個父親在循循善誘,讀來很親切,既飽含了對兒的深情,也有着父親獨有的不可抗拒的威嚴。

讀《傅雷家書》,感受的是一顆純潔、正直、真誠、高尚的靈魂。父子之間的感情因爲藝術的崇高而得以昇華,成爲一份取之不盡的人類精神的養料。

《傅雷家書》讀後感7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個暑假,我的生活因爲有了書的陪伴,而變得充實。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就是《傅雷家書》。書中的內容與我的生活緊密相連,讀書的同時,也自然會聯想到我的學藝之路。

傅雷是一個嚴厲、盡責的父親。在兒子長大成人、留學海外之後,仍通過書信的方式對兒子的生活和藝術進行悉心指導。這些家信匯編成冊,就是《傅雷家書》。這些家書凝聚着傅雷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心中首先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讓對待生活的問題。傅雷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謹慎,禮儀要得體;遇到困境不氣餒……同時,對兒子的生活也進行了有益的引導。傅雷始終關注着兒子在音樂藝術道路上的成長,不時給予指點。

我從上幼兒園開始,就接觸到了音樂,從小就會彈鋼琴,唱歌,跳舞。一直到現在都還在堅持,我始終以爲自己已經不錯了,很全面了。特別是鋼琴在小學的時候就已經考完十級,更讓我覺得自豪和驕傲。但是自從看了《傅雷家書》就自愧不如。記得書中有一段內容是這樣寫的“好像世界上公認有個現象:一個音樂家,大多隻能限於演奏某幾個作曲家的作品。其實這種人只能稱爲演奏家而不是藝術家。因爲他們的胸襟不夠寬廣,容受不了廣大的藝術天地,接受不了變化無窮的形與色。假如一個人永遠能開墾自己心中的園地,瞭解任何藝術品都不應該有問題的。”是啊,雖然我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我並不是任何曲目都能彈得很流利,更何況,我還不是什麼音樂家呢?又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呢?我繼續往下讀“有些小事要和你談談。你寫信封爲什麼老是這麼不乾淨?日常瑣事要做的乾淨,等於鋼琴要講究乾淨是一樣的。我始終認爲做人的作風應當是一致的,否則就是不調和;而從事藝術的人應當最恨不調和。我這回附上一小方紙,還比你用的信封小些,照樣能寫的很寬綽……”傅雷用自己的經歷去教導兒子,更是在向藝術方面引導着他。我不也是彈鋼琴的嗎?可是我的音色並不是很動聽,至少,在彈一些世界名曲的時候,速度一快,就不清晰了。以前鋼琴老師這麼說我,我還有些不服氣呢,“從事藝術的人應當最恨不調和”說的太有道理了,但是我從來都沒有想過試着去改變一下。

看到這裏,我深深愛上了這本書,甚至覺得這書裏的內容就是我的真實寫照。還有很多很多類似的經歷,關於音樂的感想,都會引起我強烈的共鳴。傅雷從莫扎特樂曲的特點談起,論及藝術家要有一顆赤子之心,要真誠。而真誠,是做人的根本,必須從小培養。這是一種循循善誘的教育方式,令人感到語重心長。

一本好書,就像一首扣人心絃的樂曲,波動人心;一本好書,猶如雨後劃過天空的一道彩虹,清新自然;一本好書,彷彿一臺盛況空前的聯歡晚會,絢麗多彩······

人生的道路還有很長很長,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我們不能僅僅侷限於眼前所看到的,更要去了解、去探究、去挖掘我們所不知道的東西。在我看來,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在不斷學習和深造的過程,要把握當下,珍惜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說,大部分都是在校的學習時間,雖然很苦,但是書本上的知識絕對不足以讓我們開闊眼界,有時間的時候,還是應該多讀課外書,去充實自己。只有這樣,生活纔會更有樂趣,人生才能更有意義。

自己走進書本吧,主動去探索知識,讓未知的東西變成自己的財富。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傅雷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同時,對兒子的生活,傅雷也進行了有益的引導,對日常生活中如何勞逸結合,正確理財,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都像良師益友一樣提出意見和建議。圈圈愛子之心,溢於言表。

《傅雷家書》讀後感8

他帶着一副大大的眼鏡,端坐在桌前,藉着昏暗的燭光,目光隨着手指向的位置在紙面上游走,嘴中不時念叨有詞……

印象中的傅雷,是黑白灰三種顏色,不苟言笑。圍着一條格子圍巾,穿着貼身的長衫,頭髮只留頭頂一片,四周剃掉,個子高高的。他與妻子的合照只有幾張,大多是年輕時拍的,常能看見他與兒子的照片,在公園的遊船上,在家中的客廳、書房。

傅雷對兒子的愛藏在心中,他們父子之間,沒有含情脈脈,始終將道德、藝術擺在第一位,其次纔是護犢之情。

父親的嚴謹,使得傅聰和傅敏不敢偷懶,始終抱着相同的態度去學習、爲人處世,終於在不同的領域有非凡的成就。他的拳拳父愛,也出自於他對兒子深沉的愛。在兒子出國後,他開始用書信交流,紙張間傳遞着簡單的關心與愛。

傅雷曾在信中表達了自己對傅聰的歉意,他意識到自己的過分苛刻。雖說傅雷是出了名的嚴父,性格孤傲,但那只是他堅強的外殼。在傅聰留學後,雖然相隔千山萬水,他們之間的關係卻更爲親密了,由父子變成朋友,再變成兄弟。

我想到了木心的《從前慢》,其中曾寫道:“從前日色變得很慢很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等待一封信,足矣耗盡我們所有的耐心。但傅雷願意等,用筆墨回信,在報紙、廣播,各種渠道去了解他,關心他的生活。我印象很深的是,傅雷有一次在報紙上看見了傅聰的簽名,特意寫信去提醒他,還爲他現身說法,告訴“聰”字怎麼寫纔好看;爲了提高他的素質,也會仔細指出他生活中的小缺點,就連將手放在上衣口袋裏,大衣脫掉後絲巾還留着這些小細節也會注意到。他教會了傅聰怎麼做人。

後來傅聰在晚年談起父親,說傅雷在一次來信中提到與他的話怎麼也說不完,還在傅聰身上學到了很多。當時傅聰在波蘭留學,第一次回國,與傅雷促膝而談,整宿整宿的聊天,無話不說。看完這些家書,這才知道原來不管多偉大的人也有最質樸的情感。傅聰與彌拉結婚第三年,有了一個孩子,傅雷夫婦盼望着有朝一日能與他們團聚,他還會常常夢見他們。突如其來的“文革”給傅雷夫婦戴上了沉重的精神鐐銬,還未來得及團聚,傅雷夫婦就一起自殺離開了這個世界。傅雷留下的遺書裏只寫了一個大大的“人”字。傅雷是一個那麼簡單、樸素的人。

傅聰形容父親寫給他的一部分書信如同“懺悔錄”,他目睹過父親受苦受難,在感情上的大波大浪。從前,我只聽過一面之詞,都說傅雷是出名的嚴父,但我認爲,他是世間最平凡也是最偉大的父親,父愛永遠是深沉的。在傅雷的身上表現出來的就是想讓傅聰變得更好、更優秀,他只能對傅聰從嚴要求,就成了大家口中的嚴父、不近人情。等我讀完這本書,才明白,這一切,都緣於對傅聰的愛。

……

我有一個溫柔的父親,他沒有傅雷那麼苛刻要求孩子,他也想讓我有出息,但我一再讓他心寒。總是在爭吵完之後纔會自己後悔,數着他的白髮猜着有幾根是我氣出來的,他也會常常開玩笑說自己被我氣的腦血栓,我總是嘴上毫不留情地回懟,心裏卻很不舒服。我以前像那個《狼來了》裏愛撒謊的孩子,他會一次又一次相信我、給我信任。我很害怕他發脾氣,有時候他聲音衝我大一點,我就會心裏不舒服。隨着他工作的增多,待在家裏的時間也變少了,我會不和他鬥嘴,會脾氣更好一點,學習再更努力一點,讓他少操點心。回家了,一家人就和和氣氣的。《傅雷家書》使我明白:要好好珍惜身邊的人,讓身邊的人因爲自己的存在而開心,而不是徒增煩惱。

《傅雷家書》中簡單的瑣事,讓人感覺溫暖、自然。在瞭解了他們父子最終陰陽兩隔,天各一方,心中又是一番極大的觸動。

我輕輕摩挲着書頁,不知不覺間已經翻到了最後一篇。

他提起筆緩緩寫下一行字:聰,親愛的孩子……一陣微風吹過,燭影微微晃動。

桌上寄過來的信邊放着一張黑白相片。相片裏的傅雷一隻手拿着張報紙,另一隻手在上面指指點點,傅聰靠在他的肩上,看起來親密無間——是父子,亦如兄弟。

《傅雷家書》讀後感9

我對書中這樣一段話感慨良深:“說到不完整……你提到的完美,其實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個人生,世界,宇宙,都談不上完美。我們一輩子的追求,有史以來多少世代人的追求,無非是完美,但永遠是是追求不到的,因爲人的理想、幻想,永無止境……”由此我想到一個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鏡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餘的,以重新組成原有的鏡子的面貌。

一路上它由於自己有棱有角,滾得很慢,從而領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當它千心萬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鏡重圓”時,它成爲了一個整圓,滾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風景在剎那間擦過。其實我們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們現在的不完整,把我們帶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對的完整。而真正當有一天,所謂的完美在身上發生時,我們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嚴厲而着稱,我以爲他們父子的關係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讀了此書之後,想法有了極大的改變。傅聰至海外留學,與父親的聯繫自然只能依靠書信,於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書中表露無疑。他們通過書信一起討論藝術,研究樂曲的內涵,交流對事物的看法,雖然沒有母子通信時那種噓寒問暖,但他們之間的默契卻是其他無論什麼都無可代替的。

我長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無法體會到那種互通家書時因距離而產生的淡淡的憂愁和絲絲的甜蜜。我很嚮往這種感覺,因此我拜讀了這本《傅雷家書》。掩卷後對書回想起來,最大的感慨就是傅雷對藝術甚深的造詣。傅雷對於藝術尤其是樂曲的領會,頗有一番自己的見解。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學上有所建樹的人,在藝術領域也有着較高研究。

也許便是因爲文學和藝術是相同的吧。不同的優秀的文學作品,讓人讀完了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風格迥異的各類樂曲,也會帶來相似的結果。秀美的散文,帶來的是有如欣賞了歡快的詠歎調後的愉悅;沉重的小說,帶來的便是如同悲慟的交響曲給人的震撼;詼諧的雜文,帶來的會是歌劇般幽雅的場景和事後無盡的思考。細讀完這本《傅雷家書》,感覺是像戲曲那樣給人以不俗的氛圍和回味的餘地。

傅聰先生,當今世界一流的鋼琴演奏家,風度瀟灑,多年來蜚聲樂壇,飲譽國內外,他的演奏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觀衆,被譽爲“鋼琴詩人”,是第一個在國際性重大鋼琴比賽中獲得大獎的新中國音樂家,爲中國人贏得了莫大的榮譽。他的優雅的舉止和付雷的家教不無關係。

家中吃飯時,要求孩子食不語,不許隨意講話,咀嚼食物嘴裏不許發出聲響,舀湯時不許滴灑在餐桌上,飯後要記住把餐凳放入餐桌下;家裏的物品用完後,要有規矩地放回去,非凡是書,不可以隨意亂放;對人客氣,尤其是師長或老年人,說話時態度要謙和,手要垂直放在身體旁邊,人要站直,即或堅持真理也必須注重講話的方式、態度、語氣、聲調等。

從人的談吐舉止便會對這個人有一定的瞭解,有誰會喜歡和一個不修邊幅,拉力邋遢的人交往。反過來,舉止斯文,懂得禮儀的人是受大家歡迎的。爲此每個家長在孩子小的時間便提出了不少做人的規矩。現在不是幾百年前有着繁文縟節,可是最基本的禮儀人還是要做到的。

傅雷先生是一個優秀的父親。他要傅聰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這使他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耕種個各樣的困難。

感情是人尤其是年輕人面臨的重大問題,付雷先生在付聰出國留學的日子裏也是花了極大的筆墨來指導他,不是家長教條的口吻和態度,而是平和的語氣,自身的事例來誘導兒子。他的晚年雖然由於政治運動的原因飽受折磨,但在這一點上他是幸福的,因爲他和孩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傅雷家書》讀後感10

生命的個體是短暫的,但生命的現象卻是永恆的。

我們或許無法改變生命的長度,但卻可以擴寬生命的寬度。

世間萬物林林總總,或泰山許鴻毛。但卻總有一些凌駕於生命之上,值畢生追求。

青春少年時,除去於未來的美好憧憬外,於生命消逝的仿徨也常常在心中迴盪。身處人生中的花季,對死亡的恐懼我何嘗不感同身受?近些天正好在拜讀《傅雷家書》。

記得是1960年傅雷在給其子傅聰的信中寫道過一句話:“我素來對生死看得極淡,只是鞠躬盡瘁,活一天做一天工作,到有一天死神來叫我放下筆桿的時候才休息。”當時讀到此,我的心不禁被深深地觸動了——生命是第一位的,若是連生命都看淡了,那萬事萬物又有什麼值得拼搏呢?直到合上書的最後一頁,我才明白——世界之大,除了生命,有更多的人和事值得我們爲之付出。

夢想

夢想是一時的追求,一生的夙願。它不僅是對物質的追求,更是對精神的依託。可以說,人這一生一直在爲一個夢想而奮鬥,這個夢想或大或小卻不可或缺。若是有志,不在年高;若是無志,便空長百歲。

世界著名鋼琴家傅聰爲了藝術,客居他鄉,遠走異國。爲了藝術,他經歷了異域風情裏的“浮雲遊子夢,切切故鄉情”,功名利祿中的心無旁騖,堅守本心。他把藝術看得比生命還重,忠於藝術,盡一切可能保持藝術的完整而奮鬥。爲了藝術,爲了不被鋼琴匠、奏琴的機器同化,傅聰細水長流,大大減少了音樂會的次數。這也意味着對名利的放手,對金錢的搖頭。

夢想可能轟轟烈烈,也可能平平淡淡。轟轟烈烈的夢想最終許能一鳴驚人,名垂青史;平平淡淡的夢想最終許只能不聲不響,銷聲匿跡。但有夢想的人活出了自我,沒夢想的人隨波逐流。有了夢想,生命充滿活力;沒有夢想,生命沒了意義。

爲了夢想,頭破血流也再所不惜。

因此夢想,凌駕於生命之上。

親情

傅雷曾在給其子傅聰的家信裏寫道,“爸爸已進入了人生的秋季,許多地方都要逐漸落在你們年輕人的後面,能夠幫你的忙將要越來越減少,一切都要靠你自己努力,靠你自己警惕、自己鞭策。”短短的幾句話,彷彿什麼都沒說,卻又像述說了千言萬語。傅雷對傅聰的期望、擔憂、鼓勵,對自己無法幫助兒子的無奈、憂愁、痛苦如酸甜苦辣四種調料混合在一起,五味雜陳。傅雷時時刻刻,隨處都是傅聰的警鐘,一面忠實的鏡子。爲了給兒子回信,傅雷不顧身體的黴況日下,頂着頭暈眼花,在昏黃的燈光下一字一句提筆書寫。

親情,可以穿越時間和空間,帶着濃濃的思念,深深的牽掛,來到彼此身邊。親情,可以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使冷漠的人變得溫暖。親情,是互相付出;親情,是互相犧牲。

爲了親情,兩肋插刀也在所不惜。

因此親情,凌駕於生命之上。

祖國

爲了中國的尊嚴,北大學生浩浩蕩蕩五四遊行,“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爲了中國的振興,科研人員嘔心瀝血,青絲變白髮;爲了中國的尊嚴,革命烈士前仆後繼,死而後已,用血築建新的長城。

歷史之河裏,滔滔不絕的流淌着爲國犧牲者的鮮血。古往今來,不同崗位的人都爲祖國的興衰貢獻着自己的瘠薄之力。其間,有魯迅、傅雷的“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也有紅軍戰士的“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沒有身強力壯,卻也身殘志堅;無法衝鋒陷陣,戰死沙場;卻也以筆代刀,口誅筆伐。

爲了祖國,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

因此祖國,凌駕於生命之上。

生命之上,還有許多許多。或許我們會因此,付諸一生。我們無法使生命延長,但我們卻可以豐富生命的內涵。

《傅雷家書》讀後感11

《傅雷家書》編入傅雷夫婦寫給兩個兒子的180多封家書,它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傅雷家書》凝聚着傅雷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信中首先強調的是,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

傅雷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同時,對兒子的生活,傅雷也進行了有益的引導,對日常生活中如何勞逸結合,正確理財,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都像良師益友一樣提出意見和建議。圈圈愛子之心,溢於言表。

有人認爲書信是最爲真切、自然和誠實的文字。是啊,因爲寫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時即刻的內心所想,思想到哪裏,文字就到哪裏。給親人寫信更是如此,而且死他敢於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的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所以,我想,讀《傅雷家書》,我們讀到的應該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對傅聰音樂上的教育,原先是強調技巧,而後反覆要他能真正領悟作品本身,這也就是凡是多從“爲什麼“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看到事物的本質。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經歷也在不斷地提高,在傅雷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中西兩種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養出成功的兒女。傅雷夫婦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兩個孩子,都很有成就。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裏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啓迪。

培根曾說:“人類的命運,操縱在自己的手裏。”我們都渴望成功,希望做一番大事業,着就需要智慧的指引。

那麼,就從這本書開始吧!它將告訴你所有邁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幫助你打開財富的智慧之門,開創你輝煌的人生。

這不是普通的家書,它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人自愛其子,是一種自然規律,人的生命是有侷限的,而人的事業卻永遠沒有盡頭。通過親生兒女,延續自己的生命,也延續與發展一個人爲社會、爲祖國,爲人類所能盡的力量,因此,培育兒女也正是對社會、對祖國、對人類世界應該盡的一項神聖的義務與責任。傅雷如何培育他的孩子,在家書中顯而易見。他在給兒子傅聰的信中這樣寫:“長篇累牘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奇妙的,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年輕人的感想,讓我作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支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一個警鐘,不論在做人還是其他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誼,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聰在異國漂流的生活中,以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這麼豐富的養料。時時給他知道,鼓勵與鞭策,使他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魔障,踏上自己正當的成長道路。傅聰這種熱愛祖國,信賴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數萬裏外對他殷切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再看看這些書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樣的政治處境中寫出來的,有多少人在那場“黑暗的災禍”中受到傷害,傅雷卻在其中顯出他不變的本色。

翻開《傅雷家書》,有許多令人動容的細節,譬如,身爲父親的傅雷爲了彌補愛子因遠離故土而產生的諸多對祖國傳統文化陌生的因素,不顧重重困難,堅持給孩子郵寄有關的書籍,從《詩經》、《楚辭》到宋詞、明曲,還有自己的譯作。在信中他闡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學思想,不僅一次給兒子糾正了用錯的字詞,爲的是讓兒子明白,作爲一名炎黃子孫,他是足以驕傲的。因爲祖國的無盡的文化財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國人的血脈裏傳承着。

父愛大如宇宙,父愛隱如輕風,父愛高如俊山,父愛深如桑海。

優秀的父親,出色的兒子,不平凡的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