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設計與反思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設計與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9W 次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設計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設計與反思

  學習目標

1、認識三個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讀懂詞句的意思。

2、正確、流利、分角色朗讀課文,把我談話的主要內容。

3、能從對話中得到怎樣讀書和學習的啓示,進一步開展有關閱讀的綜合性學習活

  學習重難點

把握訪談的主要內容,進一步感受閱讀的樂趣,明晰健康成長的要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初讀課文。

1.同學們,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嗎?(葉聖陶、老舍等),那麼你們見過這些作家嗎?有一位苗苗小同學不但見過很多著名的作家,還採訪過他們呢。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就是有關苗苗同學採訪著名作家季羨林爺爺的內容。讓我們去看看他們都談了些什麼。

2.板書課題。

3.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讀通句。

4.檢查自讀情況。

  (二)精讀課文,把握主要內容。

1.自讀課文,指名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2.再讀課文,說說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問題?(閱讀、偏科、學習外語和積累古詩文)

3.結合插圖,體會文中人物的年齡、身份與情感,並通過感情朗讀表現出來。

苗苗:熱愛讀書的小學生,謙虛好問,對季老的尊敬崇拜溢於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親切隨和,幽默中善於引導,滿含着對下一代的關愛之情。

  (三)達成共識,感受閱讀樂趣。

1.在小組內,根據文中談到的問題,選擇一兩個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交流感受。可以提出與文中人物不同的見解。

2.全班交流,重點交流“閒書”問題:

(1)在苗苗對季老的採訪中,他們用了很長時間在討論看閒書。那麼到底閒書知什麼,能結合課文談談你們的理解嗎?[

(2)同學們能從兩個人的交流中體會到閱讀能帶來歡樂,幫助寫作。老師也特別喜歡閱讀。我想這樣說,“閱讀,是一把鑰匙,爲我打開知識的大門”。你能有這樣的句式來說說對閱讀的感受嗎?

(3)教師小結:看來,“閒書”不閒,著名詩人也曾說過,“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今天,老師想說的是,如果你想學好語文,先愛上閱讀吧!

  五、品味題目寓意。

再讀課題,說說題目的含義:

1.與二人名字相關。

2.寓意苗苗在求學和增長知識的路上剛剛起步,猶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營養;季老學識淵博,學有建樹,恰似一株根深葉茂的大樹。

  六、課外拓展:(任選一、兩項)

1.蒐集名人讀書故事或讀書名言。

2.選一本自己喜歡的書閱讀,讀書時作摘抄或填寫閱讀記錄卡。

3.調查一下本班同學的閱讀書目;採訪愛讀書的人,列一個採訪提綱,學習課文的寫法,做一份訪談紀錄。

4.寫一個讀書推薦卡,把自己喜歡的書推薦給同學。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是一篇略讀課文,是一篇“訪談錄”,也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文中的兩個人物雖然在年齡、閱歷、學識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過程中卻平等和諧。所以,在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藹親切、對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關愛。

在教學中由於內容比較簡單,我是這樣讓學生認識這種新文體的:一開始,我先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苗苗和季老來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等他倆讀完後,我再問其他學生:“這兩個人在幹什麼?”孩子們聯繫了之前學過的對話形式說出了這是在“對話”。“一個問一個答,他們在幹什麼?”“採訪。”一個孩子馬上接上來了。“真好!那如果將採訪的內容記錄下來呢,我們就叫它爲‘訪談錄’,這是我們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們平時在對話一樣,內容很簡單……”在學生認識這種文體之後,我再拋出問題“苗苗和季老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問題一拋出,讀過之後竟然無人能回答,這是我意料之外的。我反省自己,是不是問題給的太大,學生還沒有透過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於是,我換種方式說:“苗苗提了些什麼問題?季羨林爺爺是怎麼回答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根據學生的回答再分類,看看談了哪幾個方面的問題。學生們紛紛舉手,問題迎韌而解,孩子們似乎如釋重負……

我接着問學生:你們喜歡看閒書嗎?有的說喜歡;有的乾脆就保持沉默,不表態,其實我心裏清楚:他們愛玩,愛看電視,即使有書也不去翻一翻。於是,我先給他們讀季老先生的作品《我的童年》節選,然後結合老先生的主張教育學生:平時多看一些閒書可以多學一些知識,也可能多寫一些好的文章。季先生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實跟他小時侯愛看閒書分不開的,且小時侯記的東西長大了也不容易忘記。而文章寫得好,苗苗說的那兩個重要條件——寫真事、多看課外書,我認爲也是有道理的。我希望經過我不間斷的提醒,能慢慢地使孩子們有愛看閒書的意識,並能主動積錢買書看,從提醒到自覺,讓“書香伴我行”不再是空話。

不足之處:可能是自己這樣的設計有問題,方式過於直白、簡單,以問題來貫穿,使學生失去了興趣;而在實施教學時,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讀透文章,也導致課堂沉悶的原因,我高估了剛上五年級的孩子的能力,以爲在很短的時間,他們就能從大段的的文字中提煉出最主要的內容。這是自己對於學生的學情不瞭解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