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人教版《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人教版《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4W 次

  人教版《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一

人教版《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是一篇略讀課文,內容上較淺顯,沒有過多深奧的詞句,要求學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點、難點,方法上讓老師放手教學,鼓勵學生自己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和方法把課文讀懂。課上,我沒有對文章進行瑣碎的分析,而是對教材進行了合理裁剪,大膽地進行取捨,而不是面面俱到,拋出幾個有價值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如“這篇課文和其他課文比較,有什麼不同?”“說出你感興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讀課文後全班交流”;“季羨林和苗苗算不算書蟲?兩個書蟲有什麼不同?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這些內容簡約,重點突出,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課作爲訪談錄,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文體,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這一老一小兩個書蟲說話的語氣,把握住人物對話的基調,要讀得自然,不做作纔好。

  人教版《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二

1、語文學科的一主要特點是“實踐性”:

言語實踐是一種情境性的活動。語境是言語活動賴以發生和進行的前提條件。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不是在真空間進行的,都是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背景之中,爲了完成特定的交際任務而進行的。在此意義上,我發現網絡中的交流中缺乏現實的語境。我們都知道語文學習的一大特點就是在“說中學會說,寫中學寫”。網絡下的課堂很難滿足這一點。某種意義上,甚至是弱化了學生“說”的能力。所以,數字化環境下的課堂並不能代替傳統的課堂。從策略上講,它是傳統課堂的'一種有效補充。

2、課堂的定位:

這是學生、教師、學習內容、媒體四個課堂元素之間的動態過程。是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人機互動,在合作交流中解決、發現問題的過程。是無法預設的課堂。在這一動態生成的過程中,教師得不斷地修正自我。每一節課都是一節新課,每一個過程都是一種遺憾。

3、教師是教學過程設計的研究者、引導者、合作者:

而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只是學生中的一員,是學生的學習夥伴。但同時,中學生身上依附性、自主性並存,他們身心尚未成熟,面對信息海洋會無所適從,就需要教師適時引導、激勵。這樣問題就產生了,如何在“引導者”、“合作者”之間找到轉換自如的切入點?比如,在自由交流討論的那一段,我想完全拋開教師的權威意識,平等地關注着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在體驗中完成文本意義的建構。但是學生的網上討論中有一部分脫離了文本,只是浮於文章內容之上地發表一些空洞的觀點,發了帖子,學生不在意,我該怎麼辦?只好用“廣播”強迫他注意。這其實是很霸道的,所以如何能夠更有效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潤物無聲,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思考論題也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