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小學生古詩《黃鶴樓送別》教學案例

小學生古詩《黃鶴樓送別》教學案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8W 次

  【背景】

小學生古詩《黃鶴樓送別》教學案例

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閱讀教學有這樣的描述:“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閱讀教學不可避免的要理解文中的詞句蘊含的感情,傳統的語文教學常因教師的教師的繁瑣分析而使學生陷於被動接受狀態,久而久之,學生自主閱讀感悟的能力降低,個性化閱讀更是無從談起。

  【案例】

教學《黃鶴樓送別》一文時,我採用以詩導入的方法,使學生在詩意中享受語文,然後回憶“文包詩”的前例,喚醒學生已有經驗。進入課文學習,在學生主動學習的狀態中完成了初讀,便開始理解感悟課文,學生的學習狀態很好。老師出示了文中主插圖。

師:請看這幅圖,美嗎?

生:真美!

師:有哪些美麗的景物呢?

生1:垂柳!

生2:桃花!

生3:黃鶴樓!

生4:長江!

這個學生回答後學生中有陣小小的動盪,很顯然有人不同意。老師並不急於下判斷,而是進行了追問。

師:長江看得見嗎?

生4:看不見!

師:那你爲什麼這樣說?

生4:因爲我認爲圖中空白處是霧氣,而霧氣中就應該是長江。

該學生真是具有一雙慧眼,真正讀懂了這一幅畫,因爲他融入了課文,並真正的透過自己的已有知識以及細緻觀察來參與學習。老師此時因勢利導,引導孩子們來領略這一組詞語的美,並讀出它們的美來。

師:很好。這優美的春景正是因了它們而更加美好,讓我們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它們。讀詞!

生:暮春三月 煙霧迷濛 繁花似錦

師:美嗎?

生:美!

師:讀出美來!

生再讀

然後教師基本上採用這種方法繼續學習“楊柳依依 沙鷗點點 ”、“俯臨長江飛檐凌空”。只是在學習“俯臨長江 飛檐凌空”讓學生有透過圖來理解。最後,在畫面的映襯下,教者讓學生嘗試連貫起來說說這幅畫面,學生說得很好,聲情並茂。教者由此引入詩歌,情境中的朗讀也很好。

  【分析與反思】

這節課,教師特別重視對詞句的感悟。這一片段中,老師預設的目標應該是朗讀感悟送別時江邊的美景,可並不急於直奔主題,而是先以詞串形式展現暮春江畔、黃鶴樓、江面這三幅畫面,讓學生帶着欣賞享受的心態去讀、去想象,進而情不自禁的`把它們聯繫起來,教師達成預設目標。這樣的環節設計不僅使課堂學生的思維更爲活躍,也帶給學生審美的教育,使學生閱讀主體地位充分顯現。

首先,教師特別珍視學生自身對文本的體驗。學生的每一次閱讀,教師總是給予引導性評價,如“很美,再美點,誰來?”美感的產生因人而異,教者沒有給學生一種固定的模式,而是讓學生盡情抒發胸中的想法。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正是有了教者這種寬容的引導,學生才能一步步深入的挖掘出語言文字的美更使美麗的語言文字化身爲美麗的畫面。

其次,教師特別注意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其實,《黃鶴樓送別》文中主插圖應是一幅寫意山水畫,一切只是寥寥數筆。以“繁花似錦”來說,圖中僅有一簇桃花。試想,如果老師要用物來啓發學生,互聯網中有多少美麗的花朵?只是那樣一來,“繁花似錦”在學生的腦海中就是那幅照片,就彷彿某影星演過西施,在觀衆的心中西施就是她一樣。具體化的東西往往不會得到所有人的肯定。於是,那樣的“繁花似錦”在有的人心中可能就不會美麗。可教者給的恰是意向性的東西,所以學生有無限遐想的空間,朗讀的個性和韻味也就有了依託。

最後,要說的是學生的獨特體驗要珍視,絕不是說對學生的閱讀行爲不予干預。教師適時的點撥、補充、糾正是必不可少的。它們能使學生的閱讀感悟在一個愉悅的環境中向着目標順利邁進。像現在的一些閱讀課堂,教師不敢說話,似乎一說就是不尊重學生,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學生的知識積累、人生閱歷還很單薄,又是難免產生一些狹隘的想法,站在高出的我們就要適時地拉一把扶一把,那纔是真正的閱讀教學。

語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我們必須在語文教學中給學生以美的享受,讓學生感受生活的美,這樣才能使他們在熱愛語文的同時珍愛生活。挖掘學生心中的美感,語文教師責無旁貸,讓學生讀出美來,讓他們知道:

暮春三月、煙霧瀰漫、繁花似錦是美的

楊柳依依、沙鷗點點、白帆片片是美的

友人遠去、天涯盡頭、形單影隻同樣是思念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