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克利斯朵夫》讀後感範文

《克利斯朵夫》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3W 次

初看羅曼羅蘭這個名字,我曾以爲是個女作家。望文生義,中國漢字會有點害人。羅曼羅蘭的代表作《克利斯朵夫》,很多看過的人都說好。徐校長推薦爲西南交通大學大學生閱讀經典。每看見小說那個塊頭,我每次都打了退堂鼓。

《克利斯朵夫》讀後感範文

應該承認《克利斯朵夫》看起來,確實沒看《基督山伯爵》和《悲慘世界》那種引人入勝,勾人看下去的味道。看來我先天喜歡閱讀存在故事扣尤其是傳奇性人物情節和偵破性曲折故事的小說,《克利斯朵夫》沒有這種故事扣,只有大段大段的主人公心理活動分析,看起來沒有勁,要看完整,看到煞角,確實需要耐性和決心。

看完小說《克利斯朵夫》,我心目中似乎沒有留下克利斯朵夫偉大形象。《克利斯朵夫》對於一個音樂家成名成家和代表作品誕生過程,我總感覺描述沒有深入,沒有咀嚼味道,缺乏琵琶行描述音樂那種質感。對比看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感覺其中《貝多芬傳》似乎就是《克利斯朵夫》的壓縮版。《克利斯朵夫》當然也加入了一些愛情情節,主人公先後與多個女性戀愛,我感覺寫得都沒有深入。

《克利斯朵夫》寫得有點精彩感人的地方,我覺得是寫克利斯朵夫乘車去德國鄉間拜訪一個喜愛欣賞他作品的臨死的知音和他半路殺出打抱不平從而被逼逃離德國那段。小說主體部分寫主人公在法國艱苦奮鬥,成名成家,寫得不太好。其後逃離法國到瑞士那段寫得也不精彩。小說結尾收束也不果斷,讓人留有餘味。

我佩服羅曼羅蘭,他把單線條的《克利斯朵夫》寫成了百萬鉅作,還沒有《悲慘世界》那種堆砌資料文字,沒有《基督山伯爵》那種冗長對話文字。羅曼羅蘭算是意識流小說描寫的開創者,他善於學習托爾斯泰描寫技法,心理描寫可長可短,比景色境物描寫容易一些,讀者也難於挑出漏眼。

《克利斯朵夫》的存世價值也許在於作者寫音樂家克利斯朵夫,沒有追求高大全完美主人公傳統模式,寫出了人性的複雜,大名人也有虛榮一面,也有低俗的一面。作者寫的克利斯朵夫先後在德國、法國、意大利、瑞士等國活動,作者寫德國寫得不太真切,寫意大利沒有特色,寫法國寫得比較細微,證明羅曼羅蘭是法國人,對於巴黎都市生活比較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