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評課稿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評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2W 次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評課稿1: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評課稿

培養學生勇於創新的精神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所蘊含的善於觀察、不斷髮展、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捨玓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的主旨,是創新精神重要方面。本節可的教學中,引導學生自讀感悟、質疑問難、追根求源的解決問題,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另外,本課是一篇進行“用具體事例說明道理”寫作方法滲透的有效教材,因而往老師在整節課裏秉承着“引導學生悟法——得法——用法”的教學理念進行設計。進行了“讀寫結合訓練”的實踐,引導學生將在閱讀中領悟的寫作方法運用於習作中,實現讀寫結合的自然銜接。

一、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

在教學中,王老師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把說話的舞臺讓給學生。始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給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圈畫、思考、彙報、朗讀、表達……讓學生真正地成爲學習的主人,在語文課堂上有所收穫。研讀感悟環節,他抓住學生課前的質疑的問題“爲什麼說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來默讀思考,結合課文具體的事例,找出相關的語句,並寫下體會。這個問題的提出,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其探究的慾望。在學生充分地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學生再來交流,重點是通過三個具體的事例來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在這個教學片段中,老師緊緊扣住“進行了反覆的實驗和研究”、“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號不放”、“他們紛紛在各地進行實驗”這幾句話,使學生與文本、教師與學生之間展開對話,這一段對話,表面是不一樣的感悟,實際上都指向了謝皮羅教授緊緊抓住這個問題不斷地實驗和研究的鍥而不捨的科學精神。老師的這段教學設計,看似簡單,但經老師引導之後,給了學生一個廣闊的自讀自悟自品的空間,可見在語文課上,我們要精心設計對話話題,並善於引導,使語文課精彩活躍並達到預期目的。

二、運用表格,提高效率

王老師主要運用了表格,採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對學生彙報的謝皮羅教授的例子進行了重點指導,讓學生明白科學家是從現象中發現問題——經過研究——得出真理的,從而證明了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學生彙報的第二個是列,則進行了扶,讓其依據表格的而要求來完成,允許小組合作,在彙報的時候,及時地加以指導,自讀結論和問題來加深印象;第三個事例,則完全放手給學生,僅將正確的表格內容說清即可。至此,不但侷限於課文中的事例,讓學生交流自己瞭解到的事例,學透重點段,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舉一反三,明確寫法。

在教學過程中,王老師首先讓學生在整體感知三個具體的實例後,再以自己最感興趣的事件入手,研學課文,然後讓學生明白作者用這三個事例的目的就是說明“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個觀點,從而悟出作者的寫法。老師讓學生仔細地讀讀這三個事例,比較比較這三個事例在寫法上、內容上有什麼相同點?讓學生進步感悟作者的寫作方法達到“得法”的目的,使學生初步領會議論文的基本方法,爲以後議論文的寫作奠定基礎。

有效的教學策略,要求教師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結合自己的特色和學校學生的特點,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用最少的時間獲取最多的知識、培養最佳的思維品質,使的.學生最優發展。王老師的課爲此做了很精彩力的詮釋。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評課稿2:

陳小雅老師的課一如她個人的幹練風格,課堂乾淨利落。在陳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學習情緒高漲,個個思維活躍,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濃厚的學習意願。因此,整堂課帶給我們如沐春風的感覺,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一、清新導入

這是一篇議論文,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而言,比較陌生,因此新課導入部分是至關重要的,怎樣讓學生很快地進入文本,使他們接近文本,更深入地理解課文這是值得我們執教者思考的。而陳老師的導入就像一陣春風一樣,令學生神清氣爽。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三張極具特色的圖片——蘋果落地想到牛頓的地心引力,狗的牙齒啓發人們發明了拉鍊,還有水的沸騰,瓦特發明了蒸汽機,立刻渲染了課堂的氣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情感體驗立即被這陣春風喚醒。然後簡介了作者,開門見山直接揭題,帶領學生迅速第進入了課文的學習。

二、環環相扣

議論文的結構非常嚴謹,陳老師的教學思路更是嚴密。默讀,讓學生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接着探討三個事例,根據學生的回答一一板書,再根據板書說事例說得更清楚明瞭,然後鼓勵學生找找三個事例的共同點,由此引出總起段的學習。反覆推敲:問號指什麼?感嘆號指什麼?“拉直”的過程所對應的是什麼?得出總起段的結論,然後一句“有總起,那有沒有總結段?”討論四個“有所”的順序是否能對換,着力於字詞的揣摩。緊接着又引導學生討論1、7、8自然段的作用,最後引導學生議論文還可能在課題提出自己的觀點,並說說讀了課文,你明白了什麼?

整堂課中,不得不說,陳老師的“追問”藝術非常具有技巧性。著名語文專家 呂叔湘說過“語文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不是傳授語文知識”。陳老師對於文本的三個事例不是簡單地概括了事,而是在概括的基礎上再設問題,並在層次上形成了一定的難度梯度,很好地補充與挖掘了文本的深度,培養了學生的思考能力,體現了教師的功底,很難得。

三、隨時批註。

在課文的學習過程,陳老師的學生個個已經習慣性地養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學習第2、7、8自然段.時,橫線,波浪線。圈圈等,有隨手批註“見微知著”“總起”“總結”等。讀書就應該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

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說“真情的交融,使師與生雙方都同時感受教與學的無窮的趣味與自身的無法估量的潛力,使教學活動進入師生對話、充滿生命活力的完美的境界”。我覺得陳老師的課堂就有這樣的魅力。至於課提早了2分鐘結束,我覺得陳老師可以在學習課文中,再多增加課文的朗讀環節,就可以讓學習的時間更加充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