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評課稿

六年級語文下《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評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7W 次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評課稿一

六年級語文下《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評課稿

陳小雅老師的課一如她個人的幹練風格,課堂乾淨利落。在陳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學習情緒高漲,個個思維活躍,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濃厚的學習意願。因此,整堂課帶給我們如沐春風的感覺,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一、清新導入

這是一篇議論文,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而言,比較陌生,因此新課導入部分是至關重要的,怎樣讓學生很快地進入文本,使他們接近文本,更深入地理解課文這是值得我們執教者思考的。而陳老師的導入就像一陣春風一樣,令學生神清氣爽。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三張極具特色的圖片——蘋果落地想到牛頓的地心引力,狗的牙齒啓發人們發明了拉鍊,還有水的沸騰,瓦特發明了蒸汽機,立刻渲染了課堂的氣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情感體驗立即被這陣春風喚醒。然後簡介了作者,開門見山直接揭題,帶領學生迅速第進入了課文的學習。

二、環環相扣

議論文的結構非常嚴謹,陳老師的教學思路更是嚴密。默讀,讓學生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接着探討三個事例,根據學生的回答一一板書,再根據板書說事例說得更清楚明瞭,然後鼓勵學生找找三個事例的共同點,由此引出總起段的學習。反覆推敲:問號指什麼?感嘆號指什麼?“拉直”的過程所對應的是什麼?得出總起段的結論,然後一句“有總起,那有沒有總結段?”討論四個“有所”的順序是否能對換,着力於字詞的揣摩。緊接着又引導學生討論1、7、8自然段的作用,最後引導學生議論文還可能在課題提出自己的觀點,並說說讀了課文,你明白了什麼?

整堂課中,不得不說,陳老師的“追問”藝術非常具有技巧性。著名語文專家 呂叔湘說過“語文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不是傳授語文知識”。陳老師對於文本的三個事例不是簡單地概括了事,而是在概括的基礎上再設問題,並在層次上形成了一定的難度梯度,很好地補充與挖掘了文本的深度,培養了學生的思考能力,體現了教師的功底,很難得。

三、隨時批註。

在課文的學習過程,陳老師的學生個個已經習慣性地養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學習第2、7、8自然段.時,橫線,波浪線。圈圈等,有隨手批註“見微知著”“總起”“總結”等。讀書就應該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

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說“真情的交融,使師與生雙方都同時感受教與學的無窮的趣味與自身的無法估量的潛力,使教學活動進入師生對話、充滿生命活力的完美的境界”。我覺得陳老師的課堂就有這樣的魅力。至於課提早了2分鐘結束,我覺得陳老師可以在學習課文中,再多增加課文的朗讀環節,就可以讓學習的時間更加充足了。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評課稿二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六年級語文課,課中教師教學目標確定很準確,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整節課的精彩在於陳老師善於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適時適度地給予學生激勵性的語言評價。課中善於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感受作者蝗寫作目的,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

聽了陳老師執教的《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深有感觸。陳老師那自然的教態、銜接自如的課堂授課語言,真是對有效課堂、高效課堂的全面詮釋。現在我就陳老師對教學設計的有效實施談些個人看法:

一、熟練把握教材,對教材的有效解讀。

從陳老師的整個課堂設計可以看出陳老師對教材的把握相當到位,整個課堂環節絲絲入扣,使課文的重難點問題不落痕跡地得以處理。尤其對課文詞語的理解上,如“追根求源、見微知著”等,鄭老師做到了把詞語放到課文中理解,在學生理解後又放到課文中解讀的方法,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詞語內涵,成爲整個教學環節中精彩的一筆。

二、對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有效實施。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一篇篇幅較長的議論文,陳老師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引導上是非常成功的。學生們通過自主學習解決了課文中所列舉的三個事例在內容和表達上的相同點的問題,使課文重難點的突破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三、教師點撥適宜有效。

爲了讓學生能很好理解課文,陳老師靈活地設計問題,一環緊扣一環,引導學生層層深入,自然地詮釋出“真理誕生在一百個問號之後”這個真理,真正有效地在教學發揮到“學生學習中的首席”的作用。

四、課外拓展練習實用有效。

這篇課文對三個事例的寫作方法是這一課的最大特色,都是按“發現問題——觀察實驗——得出結論”的順序進行展開,同時這也是科學家們之所以有所發明創造的根源所在,陳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了課文之後,並沒有只停留在文本內容的理解上,還進行了寫作方法上的拓展延伸,引導學生學會舉一反三,仿照課文寫法去論述“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等觀點,既有效地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又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使語文的素質教學落到實處,達到語文爲實踐服務的目的。

聽完陳老師的一堂課,我的最深感觸就是:現在所提倡的高效課堂、有效課堂模式不正是如此嗎?既讓學生掌握了文本知識,又在學習方法上得到了鍛鍊,還讓學生嘗試了課文的寫作方法,這種高效、有效並讓學生感受輕鬆的課堂,也是我今後教學中所要努力學習的方向。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評課稿三

今年的春天似乎有點反常,春意總是若隱若現,但是今天張老師的課卻是春意盎然。張老師猶如一位春姑娘,清新,自然,態度親和,將課上得循循善誘。而汀田五小的孩子們也如春日裏的小草一樣,在張老師的引導下,學習情緒高漲,個個思維活躍,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濃厚的學習意願。因此,整堂課帶給我們如沐春風的感覺。下面,我僅取春日裏的幾幅“風景”與各位分享。

一.春風拂面-(導入部分)

這是一篇議論文,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而言,比較陌生,因此新課導入部分是至關重要的,怎樣讓學生很快地進入文本,使他們接近文本,更深入地理解課文這是值得我們執教者思考的。而張老師的導入就像一陣春風一樣,令學生神清氣爽。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許多學生們熟悉的名人,立刻渲染了課堂的氣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情感體驗立即被這陣春風喚醒。當老師把問題“你們知道科學家們主要依靠什麼取得了偉大的成就”拋出時,學生們紛紛發言,學生們講得很精彩,襯托了主題,這是張老師引導到位,就像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老師曾說過“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前提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要變處處牽着學生走的教師主宰式,爲順着學生的學來“導”的啓發引導式。”張老師的課堂正是這句話的體現,張老師在課始從科學家的不懈努力說起,讓學生自己產生疑問“真理是怎樣誕生的”,並對課題簡單理解,其實就是對文章主要觀點有了初步的瞭解,也爲學習下文做好了鋪墊。

二.春雨如絲-(詞語教學,方法滲透)

縱觀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人文感悟大大超過了對語言文學的感悟。有的教師甚至把語文教學中最基礎的語言訓練拋到了腦後,或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詞語教學是語言訓練中的重頭戲,如果沒有紮紮實實的詞語訓練,那精彩紛呈的人文感悟又從何談起呢?我認爲,要彰顯語文教學的人文色彩,必須從紮實有效的詞語教學入手。而張老師的詞語教學宛如春雨,那樣細膩那麼縝密,令人耳目一新。雖然六年級的學生有了一點的預習能力,但孩子們的自學僅僅停留在表面,不會深入地理解詞語的內涵,於是張老師抓住字音,詞義進行有效的訓練。利用指名讀,齊讀,把詞語讀準讀懂。新課標5—6年級教學目標中有這樣一條: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張老師在本堂課的詞語教學中,也讓學生選一個詞語聯繫上下文說說自己的理解,並不是讓孩子孤立地解釋詞義。(在張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通過“聯繫生活,換詞等多種形式理解詞義,品味作者運用詞語的精確,獨到之處。)

而對於文本引用的三個事例,學生一讀就懂。但是如果缺少深層次的比較研究,就難以發現作爲議論文所引用的事例和記敘文所寫事件的差異,也難以發現因不同的觀點而選擇不同的事例這些重點等。這些議論選材和表達的特點,是需要作爲引導者的教師特別的指導,講述,學生纔會去關注。當然,教師又不宜在文本知識上做過多講解,要少用“論證,論點,論據“之類的術語。正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學中,張老師抓住三個事例的共同特點,大膽取捨,精讀第一個事例,研讀中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如“1.這個事例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什麼?2.哪部分寫得最簡單?爲什麼作者將“發現問題”和“得出結論”想寫?3.是不是發現問題,就輕鬆找到真理呢?這中間會有怎麼樣的過程呢?4.課文還寫了兩個事例,再對比第一個事例,看看這段話在寫法上,內容上有什麼相同?”等等,這些問題的提出看似完成課堂目標,實則也將學習方法無聲息地滲透給學生,張老師用最常見的提問促使學生將閱讀的重點轉移到關注三例的內容和表達上,進而關注三例的表達效果和意圖上。從中,學生自然而然地發現了不同的文體在敘事時的差異,發現了不同的觀點在引用3例時的詳略。

而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張老師的“追問”藝術,著名語文專家 呂叔湘說過“語文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不是傳授語文知識”。張老師對於文本的三個事例不是簡單地概括了事,而是在概括的基礎上再設問題,並在層次上形成了一定的難度梯度,很好地補充與挖掘了文本的深度,培養了學生的思考能力,體現了教師的功底,很難得。

三.雨後春筍-(以問促學,方法運用)

閱讀是學生的個體行爲,作爲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體驗和理解。有人認爲,這是一篇枯燥的議論文,有什麼好讀的呢?但張老師都充分地讓學生在讀中品析,讀中感悟真理。就像層層剝筍一樣,與孩子們一起攻破一個個問題,完成一個個小目標。在重點研讀第一個事例時,張老師就讓學生有層次,有目的地去讀好重點語句,通過多次默讀,自由讀,個別讀,找出事例中的規律來,後兩個例子作爲略寫,張老師採用了對比閱讀法,架設三個科學事例之間的聯繫性,引導學生初步感受三個科學事例表達的共性,更精彩的是張老師巧妙地設計第二自然段的學習,突破了課文的重難點。第二段在課堂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在課始張老師用範讀的方式來引出課文的真理,揭示課堂;第二次是通過三個事例的對比朗讀引出此段話,通過再讀讓學生感受文本語言的規範,準確巧妙使用符號語言所表達的獨特效果。最後張老師利用引讀法,讓學生正確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我把張老師設計的三次不同要求的讀摘錄下來,“讓我們將這句話送給那些已經找到真理的人們,齊讀——”;“讓我們將這句話送給仍在尋找真理的人們,爲他們加油打氣,齊讀——”;“最後,把這句話送給我們自己,讓自己在以後的學習道路上多問幾個爲什麼,齊讀——”(孩子們讀得鏗鏘有力,一次比一次堅定,真理已經在他們心中誕生了)另外,在這朗讀環節,張老師注重學生的個性閱讀。總之,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讓學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使學生對課題,對課文的認識也得到了昇華.

四.春光燦爛-(迴歸整體,理解觀點)

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說“真情的交融,使師與生雙方都同時感受教與學的無窮的趣味與自身的無法估量的潛力,使教學活動進入師生對話、充滿生命活力的完美的境界”。我覺得張老師的課堂就有這樣的魅力。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張老師力求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並給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圈畫,交流,彙報,解讀,表達,舉例等。讓學生真正地成爲學習的主人,讓語文知識的陽光照進每個孩子的心中,讓他們在語文課堂上都能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