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端午的鴨蛋》評課稿

《端午的鴨蛋》評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W 次

  《端午的鴨蛋》評課稿1:

《端午的鴨蛋》評課稿

“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汪曾祺先生這般口語化的敘述,平淡自然,卻是韻味十足。這一“扎”一“冒”,道出高郵風俗,寫盡悠悠鄉韻,細思量,語文課堂要想冒出芳香紅油,教師還非得潛心紮下去不可。爲了扎得精彩,冒得有味,陳宇玲老師的課試講了4次。

扎進語言細處。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品析語言是散文教學的基本路徑,汪曾祺也曾這樣說過:“探索一個作家的氣質、他的思想、生活態度,必須由語言入手,並始終浸在作者的語言裏,因爲,作者的語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養。”第一次試講時,老師給出了汪曾祺語言的特點,然後讓學生在文中對應去找出,並且提前板書,在賞析時顯得比較生硬,沒有課堂的碰撞。第二次試講調整爲品味語言,但是學生賞析時脫離了語言特點,更多在於分析鴨蛋特點。第三次試講老師給出一個示例,給學生一個抓手,教會學生品味汪文特點。經過幾次打磨,在優質課堂上陳老師讓學生很生動活潑地在字裏行間穿梭、駐足、品味,課堂如話家常而又別有韻味。

扎進文章深處。設置的“思路我來理”、 “語言我來品” 、“情感我來悟”、“風俗我來傳”等目標,均突出了“我”,即學生,學習的主體,爲了落實這一教學目標,課上讓學生深入細緻地讀書,讀懂字詞,讀懂段中心,讀懂文章層次;讓學生在小組裏進行充分的討論:討論有爭論、討論有記錄、討論有結論、討論有彙報,爲了突出教學的重點難點,設計的問題淺顯易懂且有層次感。課堂上除聽到老師的講課聲外,更多聽到的是小組的討論聲,更多聽到的是學生滔滔不絕的發言聲,以此引導學生養成獨立思考,深入探究的`學習習慣。

扎進生活廣處。語文的世界,就是我們生活的世界。語文活動,不能是隻囿於文本上的單一的教與學。打開生活的窗口,以生活反哺語文,語文課堂,纔會有更多的教學創意。關注課文,還要關注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這就要求教師積極地引入更多的語文資源和語文學習形式。在第一次試講時,概括這是一個怎樣的鴨蛋,缺乏一點趣味性,後來調整爲以一種推廣活動的主持人來誇讚高郵的鴨蛋,這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既品了詞趣,又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實踐,活潑生動。形式比較好,在這節課上,8班的學生小組展示時有以依次接龍的形式誇讚,有以快板形式誇讚並且調動下面同學的呼應。課後評課時老師們提出如果先讓學生結合課文概括出四字詞語,然後再來誇讚,並且點評哪個組用的四字詞語最貼切,而不是以形式新穎熱鬧爲準。在第四次試講之後,團隊組老師還提出讓學生課後結合廣州風俗特色來寫寫。更好的達到從課本中來到生活中去。

當然,這節課也有改進之處,散文語言的品析一定要結合朗讀,“因聲求氣”,我們得以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的精髓,才能更加深刻地體會作品的內蘊之美,本節課讀得還不夠,還可以以更多種形式來讀。另外學生在感悟情感時有同學認爲有一種愁,有同學認爲沒有,老師也並沒有順勢來引導學生體會懷念之情的文中愁的程度不同,可以說這篇文中的懷念之愁是淡淡的,更多是

種懷念中的自豪。

總的來說,這節課是一節“扎得精彩,冒得有味”的課。也給了我們語文老師更多的思考,把心深扎進語文教學的土壤中,扎進思考,扎進智慧,扎進創造,方能扎出靈性扎出厚實扎出絢麗,這樣才能扎進學生的心靈,真的,我們一心紮下去,吱——課堂的精彩就冒出來了。

  《端午的鴨蛋》評課稿2:

我們名是培養的學員到二十五中學聽了張老師的八年級下冊《端午的鴨蛋》一課。

這節課條理清晰,課堂氣氛好,講練結合,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師教態自然大方,板書設計別具匠心,教學效果很好。

首先老師在局部分析文章時,並沒提出你喜歡哪些句子?而是提出在玩鴨蛋這節中,你覺得哪些地方覺得好玩?學生在找好玩的地方同時,品味課文的語言(秀氣、蠢)。難能可貴的是張老師在分析時並沒有侷限於語言,而是把學生導向體會作者的那種童心意趣,從而讓學生來領會作者那種對童年的懷念之情。在處理完“好玩”這個環節,教師又提出了問題:家鄉的鴨蛋僅僅是好玩嗎?自然得把學生引到了“好吃”環節,同學們開始讀、分析、品味“好吃”這一部分內容。在這一環節老師同樣運用了讓學生把改寫後的語句和原文語句的對比。在對比中體會汪老文章的語言魅力和字裏行間作者的那股股濃濃的讚美之情和思鄉之緒。在分析完以上兩個環節後,作者就又引入到了“有名”這部分內容。在局部分析這個環節,作者從後導入,並用幾個問題把這部分內容層層深入,也把作者的感情從童心童趣引入到對故鄉的思念

其次,張老師這節課給人的感覺看出教師深厚的文化功底。在談到文中玩鴨蛋時的童趣時作者聯繫了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回憶童年的文字。把汪曾祺的這種情感詮釋的更加深入。在分析“蠢、秀氣”時,引入汪老自己語言的評論:“把別人也用過的詞賦予另一番韻味。”並用林斤瀾的對汪老的一句話來做注角:我行我素小蔥拌豆腐,若即若離下筆如有神。在這節課結尾處,作者又引用了汪老回故鄉時拍《夢故鄉》的專題片,看專題片時的熱淚盈眶,以及汪老的兒女們爲汪老寫墓誌銘:高郵汪曾祺。這些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準備這節課時的精力投入,也表現出了作者的文化涵養

聽了這節課後,我深有感觸,一節語文課該如何上好,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我們應該在教研上多下功夫,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只有這樣,一節課才能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