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4篇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2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4篇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 篇1

今天,我上了《路旁的橡樹》這篇課文。這是人教版第六冊教材的課文,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娒林斯基寫的。考慮到在一節課裏要基本完成教學內容,我爲四年級的孩子選擇了這篇比較短小淺顯的課文。儘管評課的老師給了我很多鼓勵的話語,但我想起莎士比亞的一句話:保留自己的判斷!老師們爲了鼓勵我才儘量說優點,我自己知道,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有一些遺憾。這隻能說明,我的臨場應變能力還不夠強,現場調控能力還有待加強,而思考和實踐。

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有很多地方都和我原先預料的不一樣的。每個人對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因人而異的。這就決定教師必須敏銳地察覺他們的思維過程,從錯綜複雜的信息中提煉最值得探究的教學問題,帶領學生在文本中走個來回,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揣摩、感悟、體驗、想象去解決心中的問題,把學和教、預設和生成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風箏”飛得多遠,“線”永遠在老師的手中。在教學中,我原想以中心突破法來指導學生理解全文,但是,由於疏漏了讓學生說感受的環節,自然引不到中心句去。而且從學生閱讀的心理規律上來看,學生更迷茫的不是最後一句,而是寫工程師和工人們沉默的話。在對學生學情的估計和及時調整策略上,我顯然缺乏教學機智。我想在探究“工人們和工程師爲什麼嘆氣”這個問題前,還是應該先讓學生解決“馬蹄形”是什麼形狀,從而對課文意思有一個初步的概括和了解。在引出“有必要讓樹,還是把樹砍了吧?”這個問題,就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爭辯思維,更有興趣地去讀書。

因此,教學是要充分預設的,同樣的教學內容,到不同的班級去教,過程也是不一樣的,教師最要緊的是現場靈活的.調控能力。在細節上,還有很多毛病,比如一開始自己也有些緊張,說明缺少實踐鍛鍊的經驗;對多媒體課件的操作不夠靈活,導致不小心把後面一張幻燈片提前放了出來;對時間的控制不夠完美,導致教學出現了幾十秒的多餘時間,又讓學生提問,使教學又終點回到了中國;對板書的設計雖然比較有新意,但是當時考慮到時間,漏了“和諧畫卷”這幾個詞,我想如果加上,也許效果會更好一些。

總之,在辛苦的過程裏,我們會得到自我的提升,搞課題、上課都是一樣。我想起一個朋友的話:“做一棵會思考的蘆葦”吧!在過程裏,我們感受着快樂!同時我也要感謝我們這個團結協作的大集體。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 篇2

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我在教學中和生活中一直思考的問題。

在講《我愛故鄉的楊梅》時,我是這樣講的,學生初讀課文,教師提出在閱讀中要了解作者是怎樣寫故鄉的楊梅的。學生初讀後,我讓學生聽錄音朗誦課文,並提出讓學生在聽中思考初讀中提出的問題。接下來,我指名學生讀生字詞卡片上的字詞,並請學生交流識記方法。另外就不懂的詞語進行交流,交流中需要通過讀課文來理解的,我放到講課文時理解。

然後我讓在小組內討論,作者是怎樣寫故鄉的楊梅的,在交流中,不作空洞的判斷,要找出相關的句子,讓同學們覺得有道理。小組交流完畢,集體交流,教師做板書,學生先後回答出作者寫了楊梅的形狀、大小、表面、味道、顏色、結果時間;學生說不出作者還寫了楊梅樹,我又讓學生快讀課文找一找作者還寫了什麼,結果學生找出了這個問題。我讓學生根據教師板書對作者怎樣寫了楊梅作了小結。之後,我讓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讀後,請學生說一說有什麼發現,學生找出後半句與題目相同,我指出作者的這種寫法叫“開門見山”。隨後我讓學生重點讀第二自然段,讓學生在讀後進行交流,體會從中想到了什麼,學生找出是擬人句,知道的枝條的顏色,葉子的形狀;但不理解“吮吸”和“貪婪”的意思。我讓學生想一想在生活中是否見到過如句子中所述的情景。學生說嬰兒在吃媽媽的奶水時,我說,嬰兒什麼時候才吸食媽媽的奶水,學生說餓時,我又引導嬰兒怎樣吸食媽媽的奶水,做動作。引導那動作說明了什麼,嬰兒飢餓的難受,拼命的吸,沒有夠。由此,我再讓學生讀課文中相關的詞句。並讓學生說出對詞語和句子的'理解。最後,我讓學生說家鄉都有哪些果樹,學生回答後,我有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哪種樹,並說出理由。我引導說,我們也寫一寫自己家鄉的果樹,好不好,得到大家的積極響應。

一節課講完了,我有說不出的高興,我覺得這是一堂成功的課。理由如下:

一、在閱讀中增強理解,在閱讀中加強寫作的引導。本文中,“貪婪”和“吮吸”是學生比較難以理解的兩個詞語,我讓學生通過讀句子,想生活畫面,來理解,不僅能讓學生理解了詞語的意思,還讓學生能很好的理解了作者那樣寫的好處。對於課文的結構,我也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和交流來掌握的 ,這樣學生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掌握了課文的結構。關於“開門見山”的寫作方法,我是在學生閱讀發現的基礎上加以引導的。在這節課的結尾,我對課文加強了延伸,即進行寫作的引導,這樣,不但繼續推動學生的學習交流高潮,進行了愛家鄉的教育,而且有利於學生觀察身邊生活環境,提高寫作能力。

二、加強合作交流學習。對於課文的寫作結構,單靠學生自己,是很難全面把握的。因此,對於作者是如何寫故鄉的楊梅這一課文中的主要問題,我通過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的,在交流中,不作無憑據的瞎說,要求有根有據。這樣,即促進了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又促進了互相學習和提高。

三、文本與生活實踐結合。對於兩個重點詞語的理解,我沒有就詞說詞,而是讓學生結合生活實踐來理解。這樣,不僅讓學生理解了書中詞語的意思,還讓學生能從更廣闊的空間和範圍來理解詞語。同樣,寫作的延伸,也是與實踐的結合,有利於學生對生活的觀察思考寫作。

當然,這節課欠缺還是有的,例如,在梳理了全文的脈絡後,我沒有讓學生髮現整篇課文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的;還有,我沒有讓學生體會爲什麼作者不僅寫了熟透的楊梅的顏色味道還寫了沒有熟透的楊梅的顏色味道;另外,在朗讀上我覺得讀的較少,缺少朗讀的知道。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鬱、澈”等9個宇,學會“林、鬱”等13個字。正確讀寫“山谷、森林”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亂砍伐樹給人類帶來的災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瞭解小村莊變遷的過程和原因;教學難點是聯繫生適實際理解本文所蘊涵的深刻道理。

教學準備:

1、小黑板(字詞)。

2、課前佈置學生查找資料,瞭解我國的森林覆蓋率與森林的破壞情況、植物與水土流失、植物與環境保護等相關知識。

一、投影插圖,導入新課

1、師:山谷中,有這樣一個小村莊,請同學們看一看,它給你留下怎樣丁怎岸的印象?

2、學生講述自己的.感受,體會小村莊的環境之美。

3、今雲,我們就讀一讀這個小村莊的故事。(出示課題)讓我們把時光倒回到許多年前開始。

二、自讀課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認讀生字,指正字音。

森林、鬱鬱蔥蔥、湛藍、甜潤、蓋房、裸露、擴大、一棟棟、各式各樣、咆哮、 應有盡有、鋒利、喘氣兒、黎明

3、邊讀邊思考:小村莊結果怎麼樣了?

三、彙報交流思考的問題。

小結:一個美麗的小村莊最後在一場大雨中消失得無影無蹤,真令人痛心,這到底是誰造成的呢?我們下節課探究這個問題。

四、熟讀課文,練習講述這個故事。

1、自己練習講述。

2、指名講述。評價讀音的準確,故事的完整。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 篇4

這是一篇思路清新而又略帶憂傷的文章。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

(一)巧用導入語。結合謎語引導學生體會時間的一去不復返,爲學習課文內容做好鋪墊。 (二)小組合作,...

《與時間賽跑》是第四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這是一篇思路清新而又略帶憂傷的文章。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

(一)巧用導入語。結合謎語引導學生體會時間的一去不復返,爲學習課文內容做好鋪墊。

(二)小組合作,根據自讀提示,理清課文脈絡。

學生已初步具備認讀生字的能力,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有利於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識字和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

(三)不放鬆重點句訓練。這一課中引用了兩句時間格言“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和“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在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從中體會時間的兩個特點:寶貴和飛快。在學習重點句“所有時間裏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時,結合文中外祖母的事例、爸爸的話語及生活事例去引導學生理解句意,讓學生明白時間的另一個特點——唯一。

(四)不忽視文後練習安排。每篇課文之後的練習都是爲學文作準備的,這篇課文也不例外,隨堂練習鞏固基礎知識。

本課中的不足:課堂時間有限,拓展部分蒐集珍惜時間的名言交流開展,改爲課下小組互相交流。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 篇5

《翠鳥》是一篇精讀課文,描寫了翠鳥的外形、活動和居住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是本課值得學習的地方。作者在介紹翠鳥的外形時,抓住顏色鮮豔,體態小巧玲瓏的特點,寫了翠鳥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紹翠鳥的活動特點時,抓住“一動不動”地“等待”,“貼着水面疾飛”,表現了它的機靈和動作敏捷。

教學本課時,我從興趣入手,先讓學生反覆朗讀第一自然段,思考:這隻鳥爲什麼叫“翠鳥”?如此不僅讓學生體會翠鳥外形的美麗,喜歡翠鳥,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他們迫切希望對這種小動物有更多的瞭解。於是,我放手學生自學課文第二、三自然段,體會翠鳥動作的敏捷。最後,小組討論“翠鳥的捕魚速度和它的外形有沒有關係?”進一步理解翠鳥特點,突破教學重難點,使學生在合作中品嚐到成功的體驗。整節課輕鬆愉快,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 篇6

本文是一第一單元的第一課,講述的是一個小女孩得到了老師獎勵的小藍裙,小藍裙給家裏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使這個小鎮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說明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完美的生活態度。反思本節課,在以後的教學中能繼續發揚的我認爲有以下幾點:

一、關注四年級的訓練重點,讀寫結合。

語文教學始終離不開閱讀與寫作,閱讀是吸收,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輸出,是閱讀的運用。寫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閱讀,是閱讀能力的最高體現;閱讀爲寫作奠定基礎,是寫作的必要鋪墊。

新課伊始,回顧完課文的主要內容後,再一次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瞭解作者的寫作順序(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走進課文劃分段落,從哪到哪是起因,起因是什麼?到哪又是經過,經過怎樣?到哪又是結果,結果如何?明確敘事文的寫法,爲課下的練筆作好鋪墊。

二、批註式閱讀真正走入課堂。

這節課我採用課中專題批註。讀懂重點內容,學習語言文字,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圍繞教師設計提出的問題“文中出現了幾次不協調,爲什麼不協調,寫出你的想法”進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採用默讀——批註——交流的方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了學生,學生在靜靜的思考中書寫出自己真實的感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其中付鵬寰同學還有一個重大發現不很協調——不協調——很不協調,三個不協調之間是曾層層遞進的`關係,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三、結合課文,聯繫生活,滲透德育。

正所謂:水本無波,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當學生們瞭解了小藍裙把小女孩家裏的不協調變得協調之後又給小鎮帶來的巨大變化後,挖掘出了本文的主旨,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進而請同學說說生活中有哪些不協調的地方?孩子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有的談到了班級中的不協條之處,校園中的不協調,家庭中的不協調,社會中的不協調,世界的不協調。把課堂推向了高潮,思想與思想撞擊的智慧之花就這樣在課堂上競相綻放。學生讀書的目的,在這種思想的滲透中、靈魂的淨化中得到提煉和昇華。我們的語文教學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和空洞無力的說教,而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開放的語文學習的殿堂

四、板書設計:

提示性強,突出了板書的實效性。課堂永遠是一們缺憾的藝術。

設計中還存在如下不足之處:

1、讀的不夠。

縱觀整堂課,如帶有三個不協調的句子應對比讓學生來讀,抓住重點詞“不很”“不”“很不”在讀中感受他們層層深入的關係。還有結尾處應讓同學們想象一下變化後的小鎮是什麼樣,讀出那種驚喜讚歎的感覺。

2、備課不夠細緻。

文中出現三次不協調,實質有四個不協調之處,第四處沒能及時總結。應讓學生找到,總結出來。如這樣設計:還有一個不協調的地方,想想會是哪?如果讓你在不協調前面加一個詞,你會填什麼?爲什麼這麼填?這樣就完整。

想成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太多,無論是對於教材的解讀還是對教案的設計,無論是對課堂的調控還是對學生的把握都還不夠成熟。這都需要我去好好學習,本着爲學生負責的態度認真鑽研,時時總結,常常反思。

“好上課——上好課——課上好”,是我教學的追求,我會繼續努力。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 篇7

核心提示:《翻越遠方的大山》蘇版三下的一篇文章,課文選自劉翔自傳《我是劉翔》,以第一人稱口吻記錄了劉翔從“不敢有朝一日能親眼看到約翰遜”到戰勝跨欄王阿蘭?約翰遜的經過。這樣的經過就是從其飛到超越夢想的過程,蘊含。。。

《翻越遠方的大山》蘇版三下的一篇文章,課文選自劉翔自傳《我是劉翔》,以第一人稱口吻記錄了劉翔從“不敢有朝一日能親眼看到約翰遜”到戰勝跨欄王阿蘭?約翰遜的經過。這樣的經過就是從其飛到超越夢想的過程,蘊含了“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就有超越夢想的可能”的道理。該教什麼?首先讓學生認真朗讀課文,理出劉翔翻越大山的“時間表”,抓住重點詞句,體會語言文字背後的含義。初步學習按時間順序寫作的方法,並學會在習作中運用。

這課文所講的.主人公就是劉翔,講述他把約翰遜當作他自己的大山,並且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地翻越了這座大山。在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首先拋出一個問題,爲什麼在劉翔眼裏,約翰遜就是一座“遠方的大山”?請你細細地讀一讀文章的1—7小節,找一找相關詞句,畫出來體會體會。並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四人小組交流以四人小組爲單位交流小組學習成果,其餘同學隨機補充評價,教師相機指導點撥。爲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我採取獎勵制,哪個小組能準確的講出爲什麼,約翰遜是一座大山,獎勵一顆星,進行全班交流。

我又提出疑問,面對眼前的這座大山,劉翔又是怎麼做的呢?再在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整個課堂兩個問題把整篇課文的重難點都突顯出來。學生對劉翔的精神品質就能通過自己的話給說出來!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 篇8

核心提示:通過第三個問題的思考和討論,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是什麼原因讓天真的小女孩娜塔莎成了大作家的老師?將學生的思路歸引到主題的教育意義上來,讓學生就題眼,自主挖掘文章的主題思想。 讓學生理解課文中的重點...

通過第三個問題的思考和討論,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是什麼原因讓天真的小女孩娜塔莎成了大作家的老師?將學生的思路歸引到主題的教育意義上來,讓學生就題眼,自主挖掘文章的主題思想。 讓學生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時,我採用了多種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如:“出乎預料”一詞,是讓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而“驚喜萬分”一詞,則是通過讓學生拓展想想小女孩驚喜萬分時會有怎樣高興的表現,通過完成填空題,來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正因爲理解好了這些重點詞語,才能讓學生準確地讀懂課文,讀好課文。

教學本課二課時,我着重進行了三個問題的'教學,“大作家是誰?”“大作家的小老師是誰?”“爲什麼大作家稱蘇聯小姑娘娜塔莎爲老師?”第二課時着重解決第三個問題。

通過第三個問題的思考和討論,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是什麼原因讓天真的小女孩娜塔莎成了大作家的老師?將學生的思路歸引到主題的教育意義上來,讓學生就題眼,自主挖掘文章的主題思想。

值得分享的是,讓學生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時,我採用了多種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如:“出乎預料”“爲之一震”等詞,是讓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而“驚喜萬分”一詞,則是通過讓學生拓展想想小女孩驚喜萬分時會有怎樣高興的表現,來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正因爲理解好了這些重點詞語,才能讓學生準確地讀懂課文,讀好課文。 大教育家陶行知有首詩叫《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說小孩小,其實小孩並不小,你若再說小孩小,要比小孩還要小),他創辦“小先生制”在中國教育史上非常有影響。其實孩子也是師,因爲孩子的天真,本身就是師之最美的地方。孩子其實也是人!孩子其實也是師!這就是《大作家的小老師》的真諦吧!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 篇9

《她是我的朋友》是一篇感情真摯的文章,在這裏戰爭的殘酷被朋友間的友誼所替代,課文十分生動細緻地描寫了小男孩獻血過程中的動作神態表情,通過這些我們能夠感受到他內心的痛苦掙扎,學生可能也能夠感受到,但是他們無法系統地進行了解,因此需要老師進行指導,把他們所知道的進行點撥。

在學生的心裏朋友之間可能只是幫忙借橡皮本子,或者是一起玩,一起做遊戲,但是課文中朋友的含義卻要深重的多,在平時可能只是互相的幫助,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忙,但是到了朋友危難的時候,那時是最能夠考驗朋友的時機,你是否爲朋友涉險,是否肯爲朋友犧牲。也可以給學生講述兩個朋友在山林裏遇見熊的故事,這同樣也是一個朋友之間的故事,讓學生明白友誼不僅僅只是分享好吃的好玩的,他要比他們想像的沉重的多。她是我的朋友這篇課文的`學習主要是抓住阮恆這個小男孩的表情動作來展開的,從他的動作表情去推斷他的心理活動,去分析他的思想。

1、理解迫在眉睫,理解小姑娘當時情況的危急。先讓學生學習3、4段,通過朗讀這兩個段落,來理解小姑娘當時情況的危急,瞭解到事情已經是迫在眉睫了,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了。通過對這個小姑娘情況的瞭解,我們才能夠體會到阮恆當時做的決定的重要性,他是在救一個人的命,他不是簡單的舉手,他的舉手決定了他要救朋友的命,這是很可貴的品質。一個那麼幼小的孩子,他根本還不知道輸血是怎樣的一個概念,也不知道輸血的結果是怎樣的,但是他知道他輸血就可以救這個朋友,他舉手了,雖然猶豫過,害怕過,但他絕不退縮。

2、抓住阮恆表情動作的重點句子,分析人物性格心理。讓學生在課文中找一找阮恆的表情動作的相關句子,劃出來,然後進行分析。讀一讀這些句子,想想從這些句子中間你能夠看出什麼?讀讀第一句他爲什麼要顫抖着舉手,顯示出了他什麼樣的內心?舉了手又放下,放下又舉起來,這說明了什麼?當時他的心裏都在思考些什麼問題呢?最終他選擇了什麼?你覺得他只是單純的舉手嗎,他這次舉手是把生的希望留給了……找找哭的詞語,啜泣,嗚咽,哭泣,你從這些詞語中感受到了什麼?阮恆既然這樣的害怕,爲什麼他要去救這個女孩子呢?爲什麼他會有這樣的舉動呢?

3、關注阮恆的哭泣,進行辯論,他到底勇敢嗎?阮恆爲什麼這樣喜歡哭呢?他這樣哭算不算是個勇敢的人呢?你覺得他勇敢在哪裏,又不勇敢在哪裏?學生肯定會有這樣的矛盾心理,他明明那麼愛哭,哭了那麼多次,爲什麼我們要說他是勇敢的呢?在他們的心理勇敢就是不怕疼,不怕苦,男子漢是不會哭的。所以這裏進行辯論這個環節,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個問題然後闡述自己的理由,對課文人物的理解是起到很大的作用的。然後教師在進行引導,進行一定的情境演示:當你認爲獻了血自己就會死,你還是舉起手時。因爲你想到了……當你強忍着哭,終究還是忍不住哭出了聲時,你還是咬着小拳頭想竭力制止,堅持獻血。因爲你想到……所以我們說阮恆是勇敢的。最後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可以讓學生說說你和你的朋友之間是如何相處的,爲什麼你和她能夠成爲好朋友,你覺得你的朋友有哪些優點是你喜歡的,說說平時你都爲你的朋友做過些什麼,你的朋友做過哪些事情最讓你覺得感動了?當和朋友之間鬧矛盾了,你們是如何解決的呢?通過與自己生活的聯繫來進一步理解朋友之間的友誼情感。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 篇10

《畫楊桃》是一篇閱讀課文,課文通過畫楊桃這件事情啓發學生理解“是什麼樣,畫什麼樣”也就是實事求是這個道理。

這篇課文裏的對話很多,而且又要抽出時間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蘊含的道理,所以我並沒有展開來讀,而是抓住課文裏很特殊的兩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較後再來引導學生通過填空補充提示語,鼓勵學生個性化朗讀。剛開始學生在充分理解老師和同學態度變化後,就基本明確的同學們由“嘲笑”到“慚愧”,抓住這一點,我馬上讓學生想象,該怎麼讀好這兩句,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之後,我模仿課文,在師生之間進行對話,在朗讀中,還有的同學還帶上了表情動作,如:嘲笑時,不僅有哈哈大笑的,還有嘻嘻笑的`;在慚愧時,有幾個同學甚至感覺到像自己做錯事情一樣,邊說邊把頭低下來。在這個教學片段中,學生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本,給學生部分添加提示語。

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去發現,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去想象,最後在敞開心扉的對話中,在表達閱讀感受中,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這種源自學生“童心世界“的生成資源是富有生命力的——處處呈現着精彩的感悟,煥發着靈性的光芒。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 篇11

這篇課文用優美、精練的詞語介紹了南沙羣島的迷人及富饒。教學本課時我先從學生整體感官入手,範讀課文,引發學生讀的願望,再把一些較繞口的詞抄出來讓學生反覆讀,掃清閱讀障礙。

“同學們,你們知道美麗的南沙羣島是哪個國家的嗎?”“中國!”“從哪看出來的?”大部分學生說的都是課文第一、二句,在我的提示下,學生髮現了:“這句話也能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片浩瀚的大海上航行……’”藉助課文18頁的中國地圖,孩子們瞭解了南沙羣島的地理位置,理解了“最南端”的`含義。“你們知道嗎?歷史上曾有很多國家侵佔過南沙羣島,爲什麼呢?”學生通過預習,很輕鬆地回答:那兒很美麗,物產豐富。於是我就讓學生圍繞這兩個方面進行學習。

教學第二段時,通過引導,學生具體地領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力:用三個不同的詞——難以計數、極爲豐富、用之不竭,表達同一個意思——南沙羣島的物產豐富。課堂上有的學生問到了“數”的讀音,我捨不得給時間讓他們查字典,也不願意直接回答,就讓他們課後查查,再再討論討論。(事後覺得如果當堂查效果可能會好,課後沒人監督完成情況也許不容樂觀,因爲一些學生不夠自覺。下週一定記得反饋這個問題。《美麗的南沙羣島》教學反思教學反思。)

學習第三段我讓學生領略到湛藍如玉的天空及碧綠澄澈的海水後,選擇一個任務與同桌合作完成;

1、爲南沙設計廣告詞。

2、當導遊爲遊客介紹南沙。大概學生還沒將課文內容內化,說話訓練時語言欠流暢。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一定記得讓學生多閱讀,把美融入心中,讓這些美麗變成孩子的記憶,相信這樣效果會好些。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 篇12

核心提示: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首先講述於課文有關的故事。之後出事南北兩座城市圖,教師描述情景。學生立即豎起兩耳傾聽,然後各抒己見,但是由於學生閱歷淺,沒有說出解決的辦法,教師立即引入課文。自主學習解決問題,學生自由...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首先講述於課文有關的故事。之後出事南北兩座城市圖,教師描述情景。學生立即豎起兩耳傾聽,然後各抒己見,但是由於學生閱歷淺,沒有說出解決的辦法,教師立即引入課文。自主學習解決問題,學生自由讀讀課文然後彙報。教師引導說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又通過討論,找出描寫工人們不想砍掉橡樹心情的.句子並加以理解,學生知道橡樹是有很強的的生命力和美結合在一起的,不能破壞。常言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今天的橡樹和公路都要,並且很完美,這是工程師和工人們的心願。工人們既要把道路修好又要保留橡樹。孩子們知道人和自然能和諧相處,保護一草一木,讚美工人們有一顆高尚的心等。不足之處,部分學生課文讀得很差,句子理解有難度。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 篇13

《25太陽是大家的》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太陽是大家的》是一首兒童詩。全篇用擬人化的手法,把太陽當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描繪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詩歌內容簡單,但字裏行間卻意境深遠,是培養學生關愛他人,關愛世界,關愛和平,進行人文教育的一篇好教材。

優點與不足: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詩歌特點,將教學本課的思路確定爲:情境促讀,讀中悟情。進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含義。這正如朱熹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學本課時,我努力營造出一個民主、和諧、寬鬆的教學情境,以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讓他們學得興致盎然。比如老師精彩的'範讀,精美的畫面,動情的語言,讓學生入情入境,讀得有滋有味。

《25太陽是大家的》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太陽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加強理解和信任,各國人民才能和平共處,人類纔會有更美好的明天,全世界的孩子才能共在一片藍天下,分享太陽的溫暖、世界的和平、社會的安寧。如何讓學生理解詩歌所蘊含的寓意呢?“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節課我致力於通過有感情的、個性化的朗讀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體會“鮮花上撒滿了太陽的金光,小樹在太陽的照耀下生長,小朋友們在溫暖的陽光下快樂遊戲”的情景,從而感受語言的精美。同時這節課還補充了課外詩等以起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 篇14

《一面五星紅旗》主要講述了一位中國留學生在國外漂流時遇到了危險向麪包店老闆求助,麪包店老闆要求他用國旗換麪包,但他卻拒絕了。麪包店的老闆被他愛國的精神所打動,毅然承擔了留學生所有的醫療費用。文章對人物的語言、行動、神態的描寫生動傳神。課堂上我注意引導學生學習語言,品悟詞語,在朗讀和表達中滲透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一)創設情境,鋪墊“愛國情”

五星紅旗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並不能真正明白“五星紅旗”所蘊涵的沉甸甸的意義,如何讓三年級的孩子來理解這個問題,對孩子們理解文本中的“我”的行爲有着極爲重要的鋪墊作用。所以課前一開始,我就向學生提問“你對國旗有哪些瞭解”。再有教師引導:國旗是我們的國旗,我們應該尊敬和愛護它,它是祖國的象徵,引出課題,並指導讀好課題。

(二)自主讀文,感知“愛國情”

語文課堂教學中,孩子是一個獨立的閱讀個體。要關注這一學生學習行爲,在初讀文本的教學過程中,給孩子們創造了獨立閱讀的學習空間,鼓勵孩子自主閱讀,讀出文中的愛國情來。然後學生自主獨立讀課文,再充分地交流理解。此時,教師作爲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便點撥孩子們從“找我當時的處境。在什麼情況之下我不願意拿國旗來換麪包”中,讓學生真切地從旅居海外留學生身上品出了沉甸甸的“國旗情”,感知到“濃濃愛國情”,對留學生油然而生敬佩之情。以及麪包店老闆前後態度爲什麼會發生變化呢?到底是什麼感動了老闆?引出下文,我的愛國舉動。

(三)品味語言,體驗“愛國情”

“愛國情感”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是個虛幻、空洞的詞。如何引導學生感悟文章中的愛國情,便成了教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我在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研讀重點詞句,感悟愛國情,體驗愛國情,把愛國之情融入到紮紮實實的語言實踐中。沒有的.語言實踐,熱愛祖國的說教自然成了“空中樓閣”。而語言實踐就是要帶領學生研讀文本,反覆品味,切己體察,讀出文中情,讀出文中味,讀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來。如在指導學生感悟“我搖搖頭,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鮮豔的國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點句子時,首先學生自由讀重點段落,勾畫出令我感動的詞,並說說你的體會,再讀。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從中品出了留學生身上沉甸甸的愛國情意;接着,再給予學生閱讀的空間,讓學生帶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讀重點語句,讀出自己的內心真實的情感體驗來,切實地體驗到留學生身上濃厚的愛國情思。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點語句中每個字詞裏所蘊含的“愛國情”;“我”的愛國情與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愛國情融爲了一體,使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得到淨化與昇華。

當然在這次教學活動中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在調控課堂教學發展中,語言的精練和機智有待錘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