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篇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6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篇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

本課的教學,我更注重課改理念的貫穿和呈現,更注意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如:蒐集資料、初讀、質疑、解疑、朗讀、感悟。讓他們自己去找、讀、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而且小組合作貫穿課堂始終,共三次,分別是資料交流——重點討論——合作朗讀,這三次由淺入深地讓學生參與教學並循序漸進體會詩歌中心。把學生作爲學習的主人,輕鬆而巧妙地實現教學目標。

詩歌是以形象、精煉、富有感情爲基本特徵的,好的詩還有一種意境美。《囚歌》包含着豐富的美育因素。它的美不是表現爲優美,而是表現爲壯美,一種使人回暢蕩氣的悲壯之美,一種使人肅然起敬的共產主義精神美。雖然在教學中不必要也不可能單列一項進行講解,但我的確想把這種美很好地體現出來。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囚歌》這首抒情詩教得有情。爲此,教師必須“進入角色”。首先要感動自己,才能去感動學生;使他們體會到《囚歌》的情感美。我還要求自己,儘量使自己的語言精煉、形象,充滿激情,以此去感染學生,使他們體會《囚歌》的形象美。一句話,在《囚歌》的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審美教育。

本詩的教學,成功之處在於,小組合作學習效率高,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學生在多重朗讀中感受到了英雄的'氣概,併爲之而感動;在對詩中關鍵詞語的理解,他們能結合看過的影片、讀過的故事較爲準確地理解。比如學生談到了“狗”,就是叛徒。但小學生畢竟還小,他們對過去畢竟知之不多,感之不深;他們對詩歌,特別是抒情的認識一般還停留在感性的階段,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總體而言,基本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

一.通過課前設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學生都有好勝之心,在預習時拋下一兩個能勾起學生興趣的問題,不僅爲學生的預習提供了方向,也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更能讓課堂中的學生思想更加集中,思維更加活躍,氣氛也會隨之熱烈起來。

二.充分發揮想象和聯想。在教學《浣溪沙》時,我也運用了對比欣賞的方法,把陳著的《續侄溥賞酴醾勸酒》和白居易的《醉歌》拿來與蘇軾的詞對比,意在突出蘇軾對於“時間一去不復返”的特殊解讀,體會蘇軾豁達的.襟懷。但是效果卻不明顯,原因是,這三首詩詞的解讀,完全是我一個人在做,我把我的理解一股腦兒灌輸給學生,而沒有留時間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品析。如果讓他們根據對詩詞的理解談談自己的觀點,暢所欲言,課堂效果肯定會更好。

三.運用多媒體創設古詩詞教學情境,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在傳統的教 學手段中融入音樂、錄音、錄像、動畫等,營造出與古詩詞內容相吻合的情境、氣氛,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品讀的興趣,使他們的身心沉浸於古詩詞的美好境界,達到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

作爲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大國,優秀詩篇合着中華民族的脈搏,時時刻刻撞擊着國人的靈魂,滋養着國人的性情。所以,古詩詞在語文教學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讓古詩詞教學課堂更加“有理有趣”,任重而道遠。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3

《手指》是一篇略讀課文。略讀課文的教學是以“把握閱讀材料爲大意”爲主要的閱讀目的。教學目標是瞭解課文主要內容,學習作者留心生活、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得到啓示的習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五個手指的各自特點,體會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的道理。

因此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認真朗讀課文,通過讀拼音,聯繫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詞。並歸納總結出五根手指的特點,是從哪些句子體會出來的`。在學生自學結束後,全班交流。此時,我重點引導孩子們分析了寫大拇指的自然段。在學生歸納出大拇指特點的基礎上,我讓他們細讀了這個自然段。然後我讓他們學習前面的方法,去學習其他段落,找出其他手指的特點,最後學習課文的開頭和結尾的兩個自然段,談談得到了什麼啓示,得出“團結就是力量”。但是還有些同學讀得不認真,找不出其他手指的特點,有待在作業時去補講落實,還有讀書讀不出那種風趣幽默的情感。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4

本學期第四單元都是外國名著,期中《賣火柴的小女孩》學生是最爲了解的,因爲安徒生的童話學生從小就開始讀,但是對於另一篇短篇小說《凡卡》學生還是相對來說比較陌生的,在教學之初我沒有讓學生先講述預習後課文的主要內容,而是先通過一個《凡卡》的動畫引入,把課文中繁瑣的人物事件簡化成學生最感興趣的動畫片,直接感悟到主要內容,另外在動畫之後也沒有按照往常習慣的去切入課文內容講授,而是列出一張人物名字及身份的歸納式名片,其目的也是由於課文內容較長,裏面涉及的人物較多,而外國人的名字又都很長,學生讀起來很費勁,甚至於不知道誰是誰,所以在授課前設計了一張這樣的遊戲名片,讓學生把小說中的人物及身份先弄清楚,這樣對於學生再去理解課文中要體現的人物特徵就更容易了。而學生也再找人物身份名字的同時等於再次把課文瀏覽了一遍,也就解決了課上讀課文時間不夠用的'問題。

另外,在弄清課文內容後,我採用的換位思考的方法進行教學,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凡卡,如果是你遇到這樣的情境你會想什麼?會怎麼做?學生紛紛各抒己見,有的說想要逃走,有的說想要找媽媽,可是後來經過大家探討,根據當時的背景,這些都是不可行的,很自然的總結了凡卡命運的悲慘,學生感嘆凡卡命運的同時,我藉機佈置了凡卡故事的續寫,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給凡卡的命運一個可能的結局,雖然沒有限制字數,但是學生們很積極的完成了續寫,因爲與其說是作業練筆,不如說是學生爲自己喜歡的故事編結局,他們獲得了主動權,怎麼會不樂在其中呢。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5

(1)《匆匆》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字優美,含義深刻,適合朗讀。我利用欣賞讀,配樂讀,抓重點詞句品讀等方式使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時間來去匆匆,一去不返。順利地完成了教學重難點。現在我以教學重難點處問題的有效性爲主,淺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 教學中的問題要爲完成教學任務服務。

我以“看到燕子去了再來,楊柳枯了再青,桃花謝了再開,作者一定會想-----”和“你的一生有幾滴這樣的水?你已經用了多少了?”這樣的問題 ,引起學生的認真思考,使學生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展開聯想,體會到了作者對逝去時光的渴望和留戀,同時學生也感受到了時光匆匆而逝,既對所學內容進行了感悟,又滲透了學習方法,突破了教學難點。

二、 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明瞭,要有針對性。

課始,我在配樂讀之前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聽完後說說這篇散文留給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麼?”目的是引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可是在各個班試講時卻情況不一。有的班學生的感受以內容爲主,感受到了時間匆匆,有的班級學生感受到了散文的優美,這一點令我出乎意料,但也讓我同時領悟到這也是這一課的知識點,隨即記錄下來,作爲備課的資料。可是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反問自己,並向其他教師請教,原因就是我的問題過於籠統,指向不明,這也是我們在平時教學中常犯的一個錯誤,問題如果能直截了當,離題進一步,就會減少學生學習的障礙。

例如我在教學第一段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從第一自然段中發現了什麼?由於小學生初次接觸散文,所以學生只從時間一去不返談發現,卻沒有談字詞和句式方面的發現,令我失望。我決定改變問題再試。第二次試講時我將問題改爲“從這一段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知識?”可是學生的回答仍以內容爲主,而未有其他的收穫,此時我真有些苦惱,這說明我的問題不夠明瞭,表意不明,不準。怎樣才能讓學生既能體會到時間一去不復返,又能發現其中的排比句式和對比手法,從中領略散文的韻味呢?第三次試講,我又將這個問題改爲“你喜歡這一段中的哪些句子?這時,有少許學生髮現了句子中的對比手法,可我仍然覺得不盡人意。課後,我苦苦思索,怎樣設計這個問題才能讓學生直接發現這些知識財富呢?首先我質問自己,提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麼?猛然間我發現自己竟然在和自己捉迷藏,爲什麼想讓學生髮現卻又不敢問呢?平白設置了師生交流的障礙。不如直截了當,需要學生髮現什麼就引導什麼。所以在講示範課時,我將這個問題改成了”你喜歡這一段的開頭嗎?說說理由。這樣一來,學生髮現了排比句,美美地賞讀了一番,又從文中的問句“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讀出了作者的追問,發現了時間與前面幾種自然現象間的對比,體會到作者對逝去的時間的留戀,看着他們盡情地發現,交流,真令我心中暢快。可見,準確地提出問題,既可以幫助學生學會知識,還可以疏通學生的學習道路,使他們順暢地到達知識的彼岸。

三、 藉助有效問題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在理解了句子“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爲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我順勢拋出問題:你們知道怎樣纔算留下了生命的痕跡,沒有虛度此生?舉一個你敬佩的人來說說。學生列舉了一些偉人,卻忽視了身邊默默奉獻的人,我發現他們思想中的偏頗後,教育全體學生即使是平凡的人,只要他們對家庭,對社會對他人作出了有意義的事,就活得有價值。這樣藉助這個問題既巧妙地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又爲下一個問題“那麼你們知道朱自清先生以後是怎樣做的嗎?”作好準備。

精心設計問題,提高問題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今後,我將在平時的`教學中紮紮實實地作好有效問題的設計,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天橋嶺林業小學 姜春霞)

(2)《匆匆》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匆匆》這課教完了,留在我心中的除了對課文精彩語言的嘖嘖讚歎,對學生理解感悟語言能力和精彩發言的深深讚賞,還有對教學過程中教學機智應對的久久思索。

《匆匆》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細膩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和作者對虛度時光的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年輕人已有所覺醒,又爲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文章膾炙人口,但對於六年級孩子來說,理解起來又有一定難度,因爲文章中一些詞的說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另一方面,這篇文章思想感情複雜而多元,想要理解作者的當時的思想並不容易,文雖短,若想理解深刻並不容易。

語文課標中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理解、感悟、欣賞、和評價。而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實現對文章解讀的。

一、語言渲染,讓學生入情入境

上課伊始,先讓學生找統領全篇的問句: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了呢?給學生一個對全篇的整體印象,同時又用語言渲染:是啊,作者的八千多日子在他的手中匆匆溜走,滴在時間的流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們的日子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這節課讓我們隨着作者細膩的筆觸一起去追尋時間的蹤跡吧!這樣,學生就有了與作者一樣的問題,學生也就一下子進入了課文的情境。

二、聯繫生活,讓學生獲得與作者一樣的情感體驗

作者描述時間匆匆走過,自己無奈又留戀時,語言優美而與生活十分貼近,但光讓學生讀是不夠的,要想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必須要讓學生與他的生活聯繫起來。於是我設計了讓學生用____時候,____過去說話,說說自己與時間的故事。如此一來,學生真正感受到了與作者同樣的問題,我們的時間也一去不復返了,真想留住時間。帶着這種真實的感受去讀,就讓學生真正理解了作者,感悟了語言。從學生的讀中,我也聽出了他們對於時間逝去的留戀。同時,也爲下一自然段理解作者不甘虛度時光做了充分的準備。

三、引導提問,介紹背景,深入作者內心世界,解讀文本

因爲當時作者因爲中國前途的不明,想奮鬥卻沒有出路而苦惱。文章第四自然段抒寫的就是這種彷徨的複雜心情。想要讓學生理解文本,就必須介紹當時的背景。於是,我就讓學生讀文,看看能讀出什麼。學生讀出了作者的徘徊時,我借徘徊一詞,引導提問,“讀到這兒你有什麼問題?”學生自然問,“作者爲什麼徘徊?”真正走進了文本,我順勢導出背景,學生再讀後面的問句“在八千多日的匆匆裏,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着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着像遊絲樣的痕跡呢?”時,才能真正體會到作者心中那種虛度時光又無所適從的痛苦。而對兩個“赤裸裸”的不同理解,又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的不甘。

四、寫話勉勵同學,達到對文本理解的最終目的

學會體會到作者的不甘,體會到作者在未來的日子的發奮,這並不是最終目的,我想讓六年級的孩子,體會到時間的可貴,要珍惜時間。所以,我設計了讓學生寫自己的格言勉勵同學。請看幾則學生的格言:

1、一寸光陰一寸金,時光流逝,時不我待,我們應該珍惜時間,利用這短暫的時間,成就一番事業,如果讓時間悄悄溜走,將來會一事無成。──李遠飛

2、時間是無私的,他不多給誰一分,也不少給誰一秒,時間不會爲了一個人停下來,時間時時刻刻都在走着,要看你是不是珍惜了。如果你珍惜了,你就會有收穫;如果你沒有珍惜,只能兩手空空的。來讓我們從現在開始,珍惜時間吧!──王萍

五、對比語言,學會評價鑑賞

學習第四自然段後,我讓學生評價我寫得一段文字,以此達到鑑賞語言得目的。學生都說我寫得不好,進而從文中找句子證明作者寫得有文采,用了許多修辭手法,用詞恰當。雖然只是鑑賞了一段文字,但學生已經有了這種意識。在留作業得環節中,學生說可以找找文中有哪些好詞好句,有哪些修辭手法。我想學生有了這種意識,在以後學習中也會受益匪淺。

在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不足的地方。

由於我抽的這課學生已經學過,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學生一下子就說出了讀出了作者不虛度此生,所以直接進入了“但不能平的,爲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這一句的教學。打亂了我原來的計劃,所以後面的教學顯得有些被動和雜亂。我想,這就是我的教學機智問題,不靈活。如果當時在這兒引出背景,再返到前面教學就更自然,也不會顯得被動。

另外,我自己對教學環節的過於關注,導致了我在上課時,沒有進入文本,所以自我感覺學生也沒有深入進去。(河北省唐山市開平區越河鄉塔頭小學 單春敏)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6

今天教學了我國著名詩人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課文主要通過描寫周總理一夜的工作情景,使學生從周總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簡樸的生活作風中感受周總理的偉大人格。我也深有體會,教學時主要從以下方面突破重難點的:

一、豐富課前感知,激發學生情感

基於現在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對總理的生活與工作知道的不多,對周總理的感性認識很淺顯。而對文章人物沒有一個很深的感情基礎是很難在情感上產生與作者那樣的共鳴的,學習時體會也不深刻。因此首先我組織學生在課前收集閱讀有關周總理的書籍資料、圖片等,併爲學生提供周總理的相關網站,充分的讓學生通過資料去感受。

二、運用探究性學習方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夜的工作》一文是緊緊圍繞"勞苦"和"簡樸"這兩方面展開的,教學時,我充分讓學生去自主閱讀,自主探究,找出文中描寫“勞苦”和“簡樸”的語句,並在自己最受感動的語段旁邊做好批註,然後在小組裏自由談體會和感受,使學生在談中感悟,在思中質疑,在議中交流,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做到時時在進行切實的語言訓練。

三、創設情景,引起情感的共鳴

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適時的補充周總理的感人事蹟,出示周總理身患癌症時的一日日程表,更使學生得到心靈上的震撼,加深對文章的感悟,接着我出示滿臉憔悴,夜以繼日工作的總理的圖片,讓學生面對着周總理說說心理話,這時學生在前面深刻感悟的基礎上,感情的抒發水到渠成,同時自然地引用課前閱讀的資料故事發散地從周總理的其他品質來進行表達,這一環節給予了學生開闊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在情感上和作者產

生共鳴,因而在最後兩段的朗讀時學生激情飽滿,發自內心的吶喊把課堂推向了高潮。最後的拓展延伸,讓學生以《周總理,我想對你說》爲題寫一篇小練筆。從學生寫的內容看,感情真摯,充分抒發了對總理的敬仰與愛戴。

不過回想起這一節課,也有一些遺憾:

一、課堂教學中只注重優生的發展,忽略了學困生的訓練。提問的面太窄,沒有給學困生表現的機會。

二、在學生面對總理說心理話的時候對學生的引導不到位,學生回答的面有點窄,沒有創新精神,題材限制較死。

三、最後兩段的朗讀由於時間關係指導的也不太到位,今後,還要在這些方面多加努力。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7

(1)《桃花心木》是臺灣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這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借種樹喻育人。課文寫了一位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裏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說明了只有在艱苦的環境中經受生活的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的成長才有重要意義。

教學中,我覺得以下幾個環節的設計比較合理:

一、以朗讀訓練爲主線,理解文本。

情感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教師是教材與學生間的媒體,應該駕起一座幫助學生感悟、走進作者所表達情感的橋樑,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情感,從而去體會作者的情感。文章有兩句包含深刻含義的句子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深挖,所以,我決定讓學生多讀,以讀爲主,讀中悟情,以讀帶動理解,帶動感悟。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讀着讀着,我們彷彿進了作者的生活實際情景,彷彿也由開始質疑到了最後的深深感悟。

二、以聯繫生活爲支點,感悟哲理。

新課程認爲,課程不是孤立於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機構成。課程不是把學生與其生活割裂開來的屏障,而是使學生與其生活有機融合起來的基本途徑。在教學時,我有意識地讓學生聯繫現實生活來理解課文內容,領悟其中所蘊含的道理。

三、以口語交際爲導向,開拓思維。

文章最後,桃花心木已經長得與屋頂一般高,是那麼優雅自在,顯示出生機勃勃。課堂上沒有過多的講解,只是創設多種情景,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

通過交流,學生感悟到了其中的人生哲理。比如有的要謝謝種樹人的不定期澆水,使自己忍耐了乾旱,以前怨恨過,怨恨種樹人那麼狠心,不顧他們的死活,現在知道了,因爲正因爲他的狠心,才讓自己能挺過那麼多次的乾旱,才長得那麼高大優雅。有的告誡剛出土的小桃花心木苗要獨立成長,不要養成依賴的心……學生的交流表達着對種樹人的感激之情,也透露着自己對文章道理的理解,同時這種口語交際,讓學生的思維開拓,無論從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是語言組織能力均得到提高。

(2)課程確立起課程與社會生活的連續性,從而使新課程植根於生活的土壤。新課程認爲,課程不是孤立於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機構成;課程不是把學生與其生活割裂開來的屏障,而是使學生與其生活有機融合起來的基本途徑。我覺得,語文課程在這方面作用更顯著。

我教《桃花心木》時,我就有意識地讓學生聯繫現實生活來理解,領悟其中蘊含的道理。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

“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我帶領學生朗讀了這句話以後,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議論:

1、樹木的“不確定”是指什麼?人的“不確定”又是指什麼?

2、聯繫生活實際,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3、爲什麼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

第一題學生能通過樹木的“不確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從而理解人的“不確定”指生活的'變化無常,會經受困難或遭遇不幸等。

第二題學生能聯繫生活實際,談了自己知道的在艱苦環境中自強自立的人的事例,有的學生還能從反面談到一些人被優越條件嬌慣成了“溫室裏的花草”,經不起生活的風雨的事例,兩相對比,最後歸納到第三題的問題上“爲什麼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學生通過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艱苦環境的人,接受的考驗和磨練更多,爲了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克服依賴性,學會生存和發展的本領。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爲了生存與發展,必須通過自己親自去實踐,去競爭,去拼搏。只有在這個過程中,纔會對社會環境、人際關係等產生切身的感受,纔會真正感知“尊重”、“艱辛”、“珍惜”等情感,從而學會與他人合作,體驗到奮鬥的艱難,珍惜來之不易的一切。

學生在理解了這句話後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只有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纔會有自立、自強的精神和本領,只有這樣的人才會得到生存與發展。反之,長期在確定中生活的人,依賴性強,生存能力差,甚至會成爲廢物,被社會淘汰。

教者所費時間不多,卻使學生從文和道兩方面受到啓迪,既學習了語言,又受了教育,所以聯繫現實生活來學習語文課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將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有效地達到教學目的。

(3)《桃花心木》這是一篇借種樹來喻育人的課文,課文中蘊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爲了更好地落實“三維目標”,儘量打破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課堂模式,處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給他們質疑、朗讀、釋疑等發表自己的想法,見解的機會,讓他們做真正的學習主人。

1、以朗讀訓練爲主線,理解文本:

在設計本文的教學時,我主要採用引導學生多讀課文、指名讀、齊讀、分男女生讀,找到種樹人的話和作者想的內容入情入境地分角色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體驗,讓學生邊讀邊想的讀,深入理解詞句的讀,對課文讀熟之後,繼而理解質疑,使學生能在聯繫生活情景中體驗性的朗讀,分角色體驗性的讀,達到體驗理解課文內容爲目的。

2、以質疑探究爲導向,開啓思維:

閱讀的本質是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問題的解決。教學中,提出質疑,作出自己的評價──“種樹人爲什麼這樣做,這樣做是不是有道理?”說出自己的體驗──“學了課文後將自己的肺腑之言說出來,寫下來。”想象一下種樹人與作者之間的對話?並進行表演,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薰陶,同時也培養了個性和表達能力。

3、以聯繫生活爲支點,感悟哲理:

這篇課文,人與事都來自平凡的生活,蘊涵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我想,聯繫生活經驗能使課文所含着的道理變得容易理解,如課文中一句“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結合實際談感受,學生對本文心中有了瞭解,知道了“不能有依賴心理,要自主。”“不要做溫室裏的花草”、“只有做堅強的野草生命力纔會更旺盛”等,我相信孩子們今後一定敢於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挫折,鍛鍊自己,養成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

其實,有時候課文中蘊含的道理不用教師耗費苦心地去說教,只要稍微動點腦筋,喚起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8

1、自主合作學習的課堂是高效的課堂。在進行這一實驗之前,在課堂上不管我問什麼問題,學生都閉口不言,默不作聲。我再三啓發學生也不爲所動;可在現在的課堂上,極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整節課,學生熱情高漲,每個問題,學生都能大膽發言,而且口齒伶俐,理解到位。同樣是一節課,爲什麼差別這麼大?我想,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上,利用一系列科學、規範、有效的考覈方法,是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有效保證;另外,學生之間的交流更是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2、給學生充足的'自學時間,是理解課文的前提。當時間倉促,來不及讓學生預習的情況下,學習效果極差,對課文的理解還是隻停留在表面,這樣的一節課下來,孩子們一知半解,老師的心情也極爲糟糕。在不斷的試驗中,我發現要讓學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必須給他們充足的預習時間。這一節課,我是指導學生按照導學稿的安排一步步進行預習。在巡視中間我發現,許多學生對課文理解到位,答案准確,這比原來的教學方式取得的效果好多了。

3、教師的思想還需轉變。在自主學習的課堂,老師不可避免地犯了共性問題,總想多說多講,結果佔用了不少時間,在我的課堂也是如此,因爲講的過多,結果佔用了學生時間,整節課總感覺慌慌張張的,進行字詞檢測時,佔用了學生三分鐘的課間時間。如果,我能把握好教材,少講而讓學生多練,那麼這一節課的時間安排應該是恰到好處的。

4、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琅琅的課堂。我們強調學生自學交流,更應該注意課堂上的讀書聲。這節課,我本來安排學生在學習字詞後再次以小組爲單位分段讀課文,可還是因爲時間關係,這一環節沒有進行。因爲課文讀得的少了,也導致後面的“再讀課文,理清思路”、“細讀課文,理解內容”這兩個環節進展緩慢,因爲學生對課文內容不熟悉。這樣的效果當然不夠理想。

改進意見

1、接受各位老師建議,我們的語文精讀課的兩個課時進行大膽改進,第一課時只完成“初讀課文,解決字詞”、“再讀課文,理清層次”這兩個環節的所有內容,即先預習然後馬上進行交流展示。第二課時則集中精力完成“細讀課文,理解內容”、“品讀感悟,感情昇華”、“質疑解疑”這些環節,這樣讓每一節課更有針對性,同時也把學習任務分解開,更有利於節省時間。

2、小組考覈機制需再完善。

3、教師在課堂上要儘量注意走下講臺,少講甚至不講。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9

(1)這是我參加威遠縣高級教師講課賽鎮西片區複賽的參賽教案。《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屬於議論文,課文的題目也就是本文的主要觀點。課文用三個事實論述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捨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教學這篇課文,我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並通過閱讀分享,讓學生達到因學文而心有所動。

1、以“?”拉直變成“!”爲本堂課的主要線索,一步一步引導學生理解了“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瞭解科學家的科學精神。

2、緊抓事例,理解觀點,感悟精神,舉一反三,對課文的學習落到了實處。

3、注重了學生的拓展訓練,蒐集了類似的事例,進行了仿寫練習,幫助學生初步瞭解了議論文這種體裁,在板書上也體現本文的寫作特點。

4、學習“用具體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落實得不夠,主要體現在由於時間不夠,仿寫沒有進行必要的指導。

5、由於擔心無法全面落實本課的知識點,老師放得不夠,讀得不多,氣氛不夠活躍。

從課堂反饋來看,學生對於作者表達的觀點和講述的道理能比較明白,但在學生交流三個事例是如何具體表達、論述作者的觀點時,我感覺只有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生生之間的互動性不夠,課堂上學生沒有真正調動起來。我想,究其原因是自己太早的確定了學生交流的範圍,如一位學生講到了謝皮爾教授“見微知著”的有關句子,我馬上讓學生找體現其他兩位科學家“見微知著”的句子,因此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自然不能暢所欲言。如果老師先讓學生自由交流,互相評價、補充,再同時出示這三個事例中的重點段落,幫助學生進行梳理歸納,然後進行朗讀指導,我想學生智慧的火花會更容易激發、碰撞。

另外,課件製作方面,製作較爲精巧但在這堂課上的演示顯得有些複雜,沒有多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朗讀、感悟。

(2)《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 :說起來,我大概有五、六年沒有好好上課了。前些天忽然自己突發奇想,下去上上課感受一下,會怎麼樣啊?於是在教研組活動時,就向教師做了承諾,於是也就不好意思再“食言”了,於是也就急匆匆地“上陣”了,於是也就在教師面前“露怯”了,於是也就通過異班執教有了不同的感受。

我想我不是要“做秀”,而是覺得作爲校長真的應該通過上課去親自感受學生、老師,感受新教材和課改理念,感受很多可能只坐在辦公室裏根本感受不到的東西。兩天通過上了四個班級、兩篇課文,結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看花容易繡花難”啊!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語文下冊中的一篇課文。“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捨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教參裏如是說)

在創境導入部分我用本組學過的兩篇文章課題,從科學家的不懈努力說起,讓學生產生真理是怎樣誕生的疑問,並對課題簡單理解,其實就是對文章主要觀點有了初步瞭解。

深入讀文時,學生在充分預習、初讀、讀準字音、讀順句子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說說自己都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讀不懂的。根據學生學情,引導學生找到中心論點——課文第一自然段(“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然後讓學生看文中還有哪些語句也寫出了這個意思,學生很快地通過補充交流,體會、感悟了第二自然段及後兩個自然段,也初步瞭解了文章開篇點題、首尾照應的寫法。

在對文章主要觀點都有了深入理解的時候,我讓學生考慮爲什麼要寫“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和睡覺時眼珠的轉動”三個司空見慣、細小但典型的事例,學生通過抓住重點語句簡單理解了科學家是怎麼樣通過細緻觀察、敏銳地提問題、深入探索研究等艱辛的研究過程發現真理的,理解了中心論點的可信性。學生對類似事件的補充使課內與課外融爲了一體。

預設是這樣的,但通過三個班級的上課,我發現自己有很多地方不足,留下了諸多遺憾:

一、我一貫強調語文課要加強感情朗讀和感悟,但我在課堂上好像根本沒顧及通過感情朗讀來加深理解,體會思想感情。

二、我好像自己一直在重複和欣賞學生的回答,總要進行評價,從而佔據了不少時間,總感覺時間不夠用,總要拖堂近十分鐘。課堂教學高效率在我的課堂上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三、可能對學生估計太高,教者總想做到“滴水不漏”,但難免就出現重點不突出,學生學得比較困難的問題。

四、我總倡導要面向全體,可我發現我的課堂不少學生還是積極性不高,發言的也總是那些相對的“好學生”。怎樣面向全體、照顧差異不是簡單的一句話的問題。

五、也許好長時間沒上課的緣故,開始的第一節課我比較緊張,心也是怦怦地跳,以至於課尾寫法還忘了那麼一小點,發現課堂中存在很多“遺憾”。

六、我作爲校長的開放心態還不夠,自信心明顯還很不足,所以在幾個老師要來看課時,我愣是生生地將大家推了出去,讓大家比較尷尬。我想我在通過自身努力創設民主、開放、研究的教育教學氛圍方面做得還很不夠。

但通過上課,我竟也有些意外的收穫:

一是我發現其實我們平日認爲的所謂“差班”、“差生”未必是實情。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有不少學生相當優秀,甚至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好很多。我想關鍵看老師怎麼教。

二是通過異班執教,我發現自己對教材的把握也就越來越透徹,駕馭課堂的能力也就越來越嫺熟。當發現有問題的時候,可以及時地對“預設”進行完善。

三是發現學生、教師手中的字典各式各樣,有的並不是經過第五次修訂後的字典,所以查的內容往往是錯誤的。因此學校要求語文教師讓學生使用新的經過五次修訂後的字典,有機會要給語文教師買一本新字典用。雖然會花費點錢,但我覺得至少可以讓教師教給學生準確的知識,值得!

四是發現有的班級講桌兩側坐滿了學生,估計都是有點調皮,不好管理的學生。這種現象引起了我的重視,我將寫篇文章分析其利弊,讓教導處對此現象進行糾正。

雖然我上得很不成功,但我覺得我畢竟敢於嘗試。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凡卡》篇幅特別長,內容更是錯綜複雜,寫信,回憶交織在一起。作者採用了對比、襯托、插敘的寫法,使課文的內容顯得更加生動有趣。這樣的課文該怎麼教?思索了很久,但是無緒!

最後我決定把握教學目標,簡單教,簡單學!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會寫15個生字。

能正確讀寫“飢餓、禮拜、生鏽、揉皺、昏暗、眯縫、聳肩、一縷、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凍僵、逗笑、竄過、逮住、孤兒、打攪、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聖誕樹、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整體把握主要內容,瞭解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體會他極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課文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敘述、信的內容和回憶插敘結合來寫的表達效果,體會課文結尾中“夢”的含義。

第一課時,

讓學生初讀課文,弄清生字新詞的讀音寫法。隨後帶着孩子們把文章中的人名反覆讀了幾遍,這樣以減輕學生在朗讀課文中的難度。我記得我小的時候特別不喜歡讀外國作品,原因讓人有點啼笑皆非,就是我覺得人名太長,有障礙。以小孩子的眼光看課文,然後指導他們學習。

接着,我讓孩子們談談對這課的看法,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好多同學都紛紛表示不喜歡,原因就是“小凡卡的生活太苦了。”他們不喜歡悲劇。原本我設計這一環節就是爲了讓學生喜歡上課文。只有少數幾個孩子說喜歡課文。於是我順勢對孩子們說:“同學們,你們通過朗讀課文,已經知道凡卡過的日子非常苦,你們都產生了對這個孩子深深的同情。爲什麼你們能在瞬間產生這麼複雜深厚的感情呢?這就是普普通通的文字組合在一起後產生的巨大的魅力,造成了我們感情的變化。孩子們,在我們這個和平的社會裏,也有許多悲劇,比如昨天青海省發生了7。1級的地震,比如,前不久,山西煤礦發生了礦難……有的時候,我們不能不用文字來記錄這些悲劇,來激發人們的同情,來引起人們的重視,讓人們引以爲戒,讓悲劇遠離我們!孩子們,如何應用文字是一門很深的文字,今天,我們來好好學習《凡卡》這篇課文,去體味文字帶給我們的精彩!”察言觀色,孩子們對這篇課文有興趣!

第二課時,

我先引導孩子們迅速找出“信的內容”,通過體味重點的句子,去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苦。孩子們的朗讀很到位。然後引導孩子們朗讀凡卡要求爺爺接他回家的自然段,體味回家之情切。這部分的教學也是我的重點教學內容。

隨後讓孩子們找出凡卡回憶的自然段指導學習。凡卡的回憶是甜蜜的,讓孩子們讀出凡卡內心的快樂。接着引導學生分析,凡卡的鄉下生活真的很甜蜜嗎?爲什麼在凡卡看來這麼甜蜜呢?並告訴孩子們這一部分的寫法叫“插敘”,這裏插寫的`內容更加烘托了凡卡學徒生活的艱苦。

第三課時,

讓學生找出凡卡寫信時候的神態動作的語句,讓學生體會細節描寫的作用。接着讓學生分析故事的結尾,展開了辯論“假設爺爺能收到信,會來接凡卡回家嗎?”學生在辯論中明白了,凡卡的悲劇是當時黑暗的社會造成的,凡卡的命運不會有改變。

應用這種傳統的教法,三個課時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學完這課,我的感受就是上課的程序依然不夠簡單,過渡不太自然,而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以一直保持興趣。課文長,教學冗長,這是我整體的感受。看來,長文短教只是我的理想,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任何的突破!教學中,依然不能大膽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取捨,就是這課教學效果不太讓我滿意的基本原因!以後的教學中,應該深鑽教材,有自己的見地,然後大膽設計教學內容,教學環節,這纔是讓人滿意的課。

一個班級的教學任務已經完成,但是到底該如何調節教學設計,在另一個班級實施教學,依然沒有思路!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文言文中的寓言蘊涵深厚,往往是以一生動淺顯的故事揭示一個深刻的道理。在日常的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在前面的誦讀古文、理解意思、想象情境時十分的熱鬧,而一問起“你領悟到什麼道理”,立刻就靜下來、啞下來。這說明,對寓意的理解不僅是教師教學中的'重點,更是學生理解上的難點。對於課文,我做了一下反思:

一、讀通,整體感悟文章大意

學生學習新知的過程,是思維火花互相碰撞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上聽說讀寫的過程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並進的過程,這無疑會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由此,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讓學生在質疑之後合作解決質疑,從而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彙報合作成果的過程中

二、字斟句酌弄清意思

要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探究的時間,引導他們結合課後註釋弄懂字、詞、句的意思,並通過獨立說、同桌互說等形式予以落實,待別是對課文的“之”、“其”、“爲”三個詞出現一詞多義現象,應引導學生在逐字精讀的基礎上,通過進行比較歸納,弄清他們的不同意思,總結出它們在用法上的規律。

三、熟讀成誦感悟道理

在學生熟讀成誦、完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啓發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感悟課文。

總之,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學生的主體性,自始至終讓學生參與到整個學習活動中來,既有學生個體的自主探究,也有小組的合作學習。這樣既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產生興趣,能自主精讀翻譯文言文,又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規律,探索疑難問題的能力。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一、成功之處

1.教師範讀引好路子。

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沒有相應的基礎,而文言文在讀音、意思、朗讀方法上與現代白話文的巨大差別,都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所以教師的範讀對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這種有滋有味、聲情並茂的朗讀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反覆朗讀讀準讀熟。

課堂上,我給學生留下充分的.自由朗讀時間,讓他們藉助注音讀準生字;同時,我也應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及時地指導學生正確地讀音,並能通過反覆朗讀讀熟課文、正確斷句。

3.字斟句酌弄清意思。

要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探究的時間,引導他們結合課後註釋弄懂字、詞、句的意思,並通過獨立說、同桌互說等形式予以落實。

4.熟讀感悟道理。

在學生熟讀成誦、完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啓發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感悟、思考、分析、討論如下問題:

⑴個跟弈秋學下圍棋的人表現有何不同,結果怎樣?

⑵《學弈》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學習後有何體會?

經過師生平等互動,個體感悟思考、集體分析討論,達到共識:兩個學下圍棋的人在主觀條件(智慧一樣)和客觀條件(一起向全國最擅長下圍棋的弈秋學習)相同的情況下,卻產生不同的結果,原因在於兩人的學習態度不同:一個專心致志,另一個一心兩用。《學弈》告訴我們,在學習條件一樣的情況下,學習態度的專心與否決定着學習結果的好壞,因此,我們一定要專心致志地學習。同時也應認識到,如果弈秋能對一心兩用的人嚴加管教,那麼結果就會大不一樣。

總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學生的主體性,自始至終讓學生參與到整個學習活動中來,既有學生個體的自主探究,也有小組的合作學習。這樣既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產生興趣,能自主精讀翻譯文言文,又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規律,探索疑難問題的能力。

二、不足之處

1.老師的範讀不夠十分優美。

2.由於一時疏忽而沒有把較簡短的文言文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現,致使學生在讀的時候,感受節奏有些吃力,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3.對學生的評價少。

三、改進措施

1.在範讀時,應該更多的注意語速和感情。感情要充分,節奏感要強。

2.充分備課。

3.應不吝嗇對學生的讚賞與評價,多給學生以自信。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在這一課教學時,我主要抓住兩個重點段。第一個重點段是第二節,特別是“大自然多像一位偉大的母親!”我引導學生充分發想象,仿照再說,補充省略號中的內容。開始還以爲學生不易說準,可學生說得卻非常得好,如有同學說“盛開的鮮花是她燦爛的笑容。”“流淌的小溪是她甘甜的'乳汁。”“飄浮的白雲是她潔白的裙子”“輕輕的薄霧是她神祕的面紗”等。我感覺學生都是有很大的潛能的,有很大智慧的,關鍵是看我們能不能深入地進行挖掘。第二個重點段是“孔子談水”,在教學這一重點段時,我用“之所以說水有德行,是因爲它――”“之所以說水是真君子,是因爲它――”用這兩種句式,讓學生從心裏真真實實地明白孔子的一番話的道理。而對於水還有什麼特點,我引導學生進行深挖,這本是一個難點,學生在我的再三啓發下,還是給我帶來了驚喜。這段優美的景色描寫,還有富有哲理性的談話,我盡情地引領學生去品讀,去感悟,再在這個基礎上讓學生達到誦讀。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夾竹桃》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描寫了萬紫千紅、五彩繽紛的花季裏,夾竹桃花期之長、韌性可貴、花影迷離的動人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

在教學本課時,我以新課程課改理念爲指導,結合本課內容和學生生情,安排了以下幾個學習內容:

1、出示圖片,仔細觀察。

夾竹桃對學生來說可以說是陌生的,所以在上課伊始,我出示了夾竹桃圖片,不僅拉近了學生與夾竹桃的距離,更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這就爲後文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墊。

2、合作學習,人人蔘與。

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提出讓學生每節課每個人都要有不同程度的進步,所以我們的學生採取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這樣人人都參與到學習當中,人人都有事幹,不僅能使優生、中等生有較大的提高,還可以促進差生學習的勁頭。

3、小組展示,人人登臺。

在小組學習後,我要求學生以組爲單位上臺展示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這個環節,不僅是優生的展示舞臺,更是差生的展示舞臺;不僅可以提高優生的水平,還可以增強差生的自信。在這個環節中,學生不僅展示了自己組的學習成果,還爲大家展示了他們讀文的功夫。

4、質疑問難,羣策羣力。

在學習過程中,不免有一些在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這個環節就是要解決難題,但是還要首先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學生質疑,學生解決,如果學生真正解決不了,再由老師幫助解決。

5、達標測試,檢驗結果。

在本環節,我由易到難設計了3道練習題,這不僅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鞏固,也是對學生本節課學習成果的`檢驗。

6、反思提高,激勵前進。

這個環節是學生自己對自己本堂課學習過程、學習成果的評價,是一個自評過程。這樣可以讓學生對自己有一個全方位的認識,讓他們自覺激勵、鞭策自己不斷進步。

對於本節課,我認爲自己的教學不僅遵循了新課程理念的指導,而且也融入了自己對學情、生情的瞭解與分析,構思還是比較合理的。但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比如只注重了學生的展示,未對學生進行及時的評價;只爲學生搭建了展示平臺,卻未考慮到學生的展示能力還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