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篇)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07K 次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篇)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

今天學校組織了“人人用媒體,人人做課件”的青年教師校本教研活動。我在活動中參與了五年級語文公開課的展示——《提燈女神》。

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的文章,它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朗讀感悟南丁格爾無私奉獻和忘我工作的精神,難點是啓發學生體會作者如何通過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精神品質。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我精心設計了每一個步驟來爲我的教學服務。首先,讓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內容,交流課文中講了南丁格爾的哪些事?設計這個問題,是爲了今天的第二課時的內容服務。其次,我讓學生充當南丁格爾面對媽媽與姐姐的強烈反對,會如何說服她們。這個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置換角色想象說話,爲了讓學生更近地走進南丁格爾的內心世界,是爲了更準確地理解她的信念,如此,學生纔可能與南丁格爾一道去道路破家庭的阻攔,體會才更爲深刻。接下來,我讓女生,男生,全班學生讀南丁格爾的信念,這樣是爲了激發學生的情感。只有學生情感高昂,他們纔會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學習效果才更爲理想。緊接着,讓學生從兩組關聯詞:“不是……就是……”,“不僅……還……”中朗讀體會並造句,扣詞品讀,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再次,我用音樂渲染氣氛,營造了適當的氣氛,提示學生以南丁格爾的身份安慰傷者的父母,以南丁格爾的身份代替戰友死沙場的士兵在臨終前向家中的父母告別。這樣提示的話語,能更好發引領學生來到抒情的殿堂。這一切,都是爲了讓學生和南丁格爾一道“出生入死”延緩此保持一致的心跳。“零距離的接觸”讓學生身臨其境,學生的言語即爲南丁格爾的言語,他們是心意相通的。最後在課文結束時,我配樂朗讀了關於南丁格爾獎獲得者的感人事蹟,然後讓學生在訴說中激發情感,在朗讀中釋放情感,在歸納中昇華情感,讓學生的心靈在這裏昇華。

讓學生和作者一道“出生入死”,這是我的一種設計姿態。我認爲一堂好的語文課教學應該努力追尋這一境界。而在這一點上,我充分利用課前蒐集的資料

與音樂做爲我授課的輔助,使課堂更有感染力。更能讓學生感受到南丁格爾的人格魅力。

我自己認爲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在於:我成功地燃起了學生的感情,特別是結尾我對材料的'朗讀,連我自己都感動得想哭,而且有些學生也被感動。我覺得一堂感人的語文課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我的課就成功了一半。

當然這堂課也有不足之處,其一,設計學生在音樂中寫話時,時間不充足,以致於有的學生還沒有完全準備好。其二,語言不夠精煉。

在這裏,首先我非常感謝學校領導給我們年輕人一個展示自己能力的平臺,其次也很感謝來聽課的老師,謝謝聽課評課的老師們提出的寶貴建議,雖然這只是校級的一次分開課展示,但是我相信,隨着一次一次的公開課展示,我駕馭課堂的能力也會一步步走向成熟!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2

天淨沙·春

山谷回聲嘹亮,青松依然英朗,清泉依山盪漾。細柳飛揚,碧空歸雁南翔。 天淨沙·夏 綠池香荷鳴蛙,烈日燥蟬嘻哈,落暉涼風清爽。青山綠水,南雁盤旋枝椏。

天淨沙·秋

涼風落葉去雁,黃草枯枝夕陽,一架飛機飛翔。登上石巖,閉月羞花驚豔。 天淨沙·冬去春來 昨夜疾風呼嘯,紅梅翠竹談笑,暖日照亮清早。冬去春來,紅花綠草嫩芽。

因爲比較信奉“以讀促寫”,設計教學之前,我就在想這樣的課哪兒有“寫點”。左思右想,就讓他們仿照《天淨沙·秋》和《天淨沙·秋思》前兩行的寫法仿寫,理由有兩點;

1、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構思能力。

2、熟悉“名詞並列組合”的寫詩方法,增進孩子們與詩之間的感情。孩子們的概括能力在課堂上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讓人高興的事情。這節課後,我要讓他們寫整首的小令,更讓人高興的事情是孩子們對這事兒興趣盎然,鄭重其事地寫,鄭重其事地改,鄭重其事地告訴我:“這是我人生寫的第一首詩,怎麼樣?”面對此情此景,我有了一些教學詩歌的想法;

3、歸類教學是不是更有效? 就如今天在學《天淨沙·秋》時,我讓他們繼續賞析《天淨沙·秋思》,孩子們應該能更好地瞭解以“天淨沙”爲曲牌名的小令特點。而且,找到規律後,我們還能抓到寫點,以讀促寫。 在教學前,我還出示了與“秋愁”有關的詩篇,課後,我還會讓他們收集“贊秋”的詩篇進行賞析,讓孩子們充分地瞭解文人墨客眼中的秋,更好地熟記這些與秋有關的詩篇,也能促使孩子們學會多角度多側面地去關注秋,訓練了孩子們的發散思維。 舉一反三,我在想,平時我們積累作業是不是也可以走這條路,比如,這個單元我們積累比喻句,下個星期我們積累說明方法,這個星期我們默寫送別詩,下個星期我們默寫邊塞詩,或是這個星期默寫李白的詩,下個星期默寫杜甫的詩這樣做,是不是能避免有時我們教學浮於表面的弊端?

4、選擇“興趣寫點”是不是更有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寫古詩、兒童詩,甚至寫古文,我猜想學生應該是感興趣的吧!至少這些題材不限字數或字數少。我們可不可以“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系列積累,找到感覺,學着創作,編輯成冊,互相賞析,培養興趣,繼續積累。形成“誦讀中華文化經典,繼承發揚中華燦爛文化”的一個良性循環。 應該強調的是,我開篇說到的“必須呵護”,是呀,“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寫詩?”真的必須呵護,以鼓勵讚賞爲主!

想法好不好,還得用行動來驗證。但願孩子們的手中能開出燦爛的花兒!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新課程標準提倡閱讀教學要加強朗讀、默讀的指導。

老舍筆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語言美爲一體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同樣的課文,同樣的段落,先前雖然對學生強調要讀出你喜歡的語氣來,當琅琅書聲充溢每一個角落,其神色、聲調,卻不盡人意。後來通過引導讓學生在“讀、思、議、想”的過程中理解了課文內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氣新鮮,天空明朗”,“綠得無邊無際”,“綠油油的草原上飄動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體驗的基礎上,自讀自悟、美讀品悟,學生的情感被激發讀起來抑揚頓挫,情感流露於表情之中,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要求,給人美的享受。

由此可見,認知是情感的基礎,情感是認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朗讀,真情能夠流露其中。特別是有的課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義深刻,學生如果對課文內容沒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參與朗讀。只有學生以語言文字爲媒介,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得到生動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體驗,才能將自己的情感融入課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織在一起,達到理想的朗讀效果。這使我想起葉聖陶先生說過“吟詠的時候,對研討所恃,不僅理智地瞭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性成爲讀者的東西,這是一種可貴的境界。”

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那麼就會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4

學習“追尋李白”就像在聽一首動聽的歌,像在朗讀一首優美的詩。他時而把你帶進欲仙欲神的境地;時而把你帶進幽靜的山谷;時而……總之,講這部分內容語言要有說服力,情節要有吸引力,情景要有感染力。下面是我的教學反思:

一、巧搭舞臺,學生個個是演員。

課堂中創設情景劇,在古詩劇情的編導上,全班同學的每個學員隨時隨地都可以即興充當角色,每個角色的表演都較恰如其分。不周到的地方教師要較巧妙的評價,讓學生學有所得,學習興趣高昂。

二、環節過渡,故事導引惟妙惟肖。

一節好的課在環節的設置上充滿個人的智慧,使整堂課環環相扣,始終處於一個有機的'整體。我用生動有趣的故事做引子,把幾首不相聯繫的詩捆綁在一塊,讓學生時時處處處於集中精力的狀態下。

三、激勵評價,情真意切.

評價要以激勵爲主,讓學生情趣飛揚,對自身的能力充滿信心.不會因爲老師的評價而一頭霧水,憤憤不平.可見評價的藝術性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5

《楊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因爲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對於老師該怎樣教和學生該如何學,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五下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所以,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爲:1、會讀“爲設果”、“應聲答曰”等難讀的詞語,會寫“惠”、“禽”等生字。2、讀通句子,理解意思,會有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初步掌握文言文學習的方法。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每句話的意思。培養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上,將“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預設爲教學難點。

首先,我認爲應當弄清古文與現代文的不同。所以在正式教學前,我先出示一些出自文言文的句子,有的.是學生以前在“日積月累”裏學過的,有的則是課外積累的,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古文與現代文有什麼區別。學生說了難理解,語言比較精煉、簡潔。有了這樣的鋪墊,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其次,我認爲應當給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把古文讀通、讀順,在讀中體會句子的意思。因此,我按照“讀通——讀懂——讀美”三個環節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自由讀,同桌對讀,男女生合作讀,師生合作讀,指名讀,齊讀,回讀等。還要學生在古文的語境中讀出語感來。這可有點難,不像現代文的有感情朗讀。於是我進行範讀,讓他們仔細聽,引出古文朗讀應注意停頓,這樣節奏感纔好。在理解文章意思時,我先引導學生從學習古詩詞中尋找方法,然後依法開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力求通過自讀及合作交流達到目標,放手讓孩子自學,又不懂的地方請教同桌或小組同伴。孩子們大多能借助註釋學習,並運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來理解文章。

緊接着我抓住“聰惠”一詞進行教學,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我先問學生“讀了課文之後,楊氏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從哪裏看出來的?”學生回答了“聰明,隨機應變,能言善辯”等,緊接着,我就讓他們到課文中去找能體現楊氏子聰明的關鍵語句。引出這篇古文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就是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楊氏子聰惠在:一是會聽——能聽出孔君平的“話中話”,孔是拿他的姓開玩笑的。孔君平的言外之意是:你姓楊,“楊梅”也“姓”楊,看來楊梅就是你家的水果嘍!二是反應快——對方話音未落,他就反應過來,“應聲答曰”,予以“回敬”。三是“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您用我的姓開玩笑,我也用您的姓做文章——“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說話練習“如果來的是‘梅先生’‘柳先生’‘黃先生’,楊氏之子又會怎樣回答呢?”將教學推向高潮,使學生對“聰慧”的認識更加深入。

最後,在學生興趣黯然時,拓展《世說新語》中另兩個聰慧之語《謝太傅篇》與《徐孺子篇》。鼓勵感興趣的孩子去閱讀《世說新語》並且蒐集一些精妙的語言。

教完此文,我發現原來教古文也可以這麼有意思,自己更喜歡讀古文了。課堂時間的把控比以往準確許多,個別學生的精彩發言爲課堂增色添彩。遺憾的是在教學中有些細節的教學沒有到位。比如:佈置學生句子意思時,說:“試着用上學習古詩詞的方法讀懂課文。”走下去之後發現學生又在讀文,猛然醒悟,自己的表達不夠準確,應該說:“用上學習古詩詞的方法,說說每句話的意思。”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6

《半截蠟燭》一文生動的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祕密情報傳遞工作的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的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事,讚揚了母子三人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全文以半截蠟燭爲敘事線索,細膩地刻畫了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情節生動緊湊,環環相扣,引人入勝,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所以整堂課我設計以學生誦讀爲主線,以讀促講讓學生通過讀去領悟課文的內涵,挖掘人物的性格。上課伊始,先讓學生速讀課文,瞭解故事的大意,在概括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如:課上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爲“抓手”,切實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個人感受,讀後有所想,體會到她的鎮定和機智。但是由於我對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認識不足,其次由於對略讀課課型教學,課堂上少講、精講,多注重拓展延伸和寫作訓練的特點,沒有把握好,教學過程中對這節課的重難點把握不夠準確,把體會人物特點的朗讀過程指導的過於細緻,沒有抓住傑奎琳這個重點進行朗讀指導,所以浪費了好多寶貴的時間,到最後致使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沒有按時完成。

另外,教學過程中一些細節處理不到位。如:一個學生在讀“伯諾德夫人”時讀成了“伯若德夫人”,我只是強調了“若”和“諾”的'讀音,沒有及時的對文中幾個難讀的外國人名如:“伯諾德夫人”、“傑奎琳”進行正音,所以在後來回答問題過程中一些學生讀這些人名時還結結巴巴。

每次反思課堂,我都要爲自己對學生的特點、教材把握不到位而愧疚。雖然我也聽了高老師、李老師等幾位老師的課,課下也抽時間看了教科書、教參等書。可能是我這個人太愚笨了,還是沒有學到她們的十分之一。我知道這樣下去後果將十分嚴重,不過我有信心在以後的時間裏,抓緊時間學習,虛心求教,認真聽課,讓自己跟上同事的步伐。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7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以“刷子李”高超的技藝爲話題,借一件極富戲劇性的小事窺見人物的大本領,大智慧。略讀課文是精讀課文的有機延伸,是將精讀學習所習得的方法進行實踐運用。

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自讀課文。在學生充分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圍繞“刷子李”的技藝高超表現在哪裏?作者是怎樣寫出他技藝高超的?有哪些描寫最精彩的句子等問題交流討論。爲幫助學生真切地體會“刷子李”的技藝高超表現在哪兒,我讓學生抓住直接描寫“刷子李”刷牆的重點句段的情景,組織學生一句一句地讀,邊讀邊想象情景:刷牆時的動作好似跳舞,刷牆時發出的聲音好似樂曲,完成的作品好似一面天衣無縫的.屏障,這簡直就是一項藝術創作、藝術表演。其次,圍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集中討論,如“他刷漿時,幹完活黑衣服上爲什麼沒有一個白點”,通過集中討論,學生們取長補短,從而感受“刷子李的技藝高超。在拓展閱讀中,讓學生讀讀與本文相似的文章,如《泥人張》、《快手劉》等。

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我有穿插這描寫方法的指導,例如:黑衣黑褲、動作的嫺熟、白點的細節描寫;曹小三由半信半疑到關心白點,以爲名氣有詐,最後感嘆師傅藝高膽大的一波三折的精彩描寫;還有多處的對比描寫,讓學生對人物刻畫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對寫作也有了很大促進作用。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8

《景陽岡》是五年級第五組課文的一篇閱讀課文。教學開始我就播放一段錄像,讓學生直觀感受水滸憨憨的高大形象。在授課時,我先讓學生理清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弄清楚這個問題以後,便向學生拋出一個問題:你覺得文中哪些內容寫得最精彩?學生異口同聲的說:武松打虎。

我順勢就開始了本課最重要的教學要點“武松打虎”,然後又讓學生邊默讀課文邊劃出武松打虎的動作,在旁邊寫感受。學生很快就找到了“閃”、“揪”、“按”等動詞。再通過換詞比較,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然後想象武松打虎的畫面,感情朗讀課文,體會武松的豪放、倔強、勇敢、機敏的'英雄形象。當賞析完這段精彩內容後我又問學生:除了打虎,課文還寫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與打虎有什麼關係。其實解決這個問題的重點落在抓住關鍵語句感受武松人物形象上。我給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品讀課文,邊讀邊寫批註,體會人物性格。

學生找到了很多有關武松語言、心理、神態的句子,通過全班交流,集體講讀這些句子,學生對武松的性格特點有了較全面的瞭解。通過此次教學,我認爲,將激情地、設置懸疑的語言置於濃郁的情感氛圍之中,能喚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深切感受。學生的感情一旦進入精神層面,人物的形象就會在他們的心中就鮮活起來。學生只有理解了課文內容、領悟了思想情感纔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才能走進文本、感悟文本。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9

5月14日上午,我上了《談禮貌》的第一、二課時,現將兩節課一起進行教學反思。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好的方面:

1、巧借文本結構,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本文的三件事例都是分總結構,都是“故事+總結句”,這三件事例是從不同角度全面指出學生該如何正確的禮貌待人。所以,在教學“問路”時,我採取了這樣的方法:讀+畫+找+讀。即:讀自然段→畫總結句→(根據總結句中的關鍵詞)找出故事中表現關鍵詞的詞句→(藉助所畫詞句)有感情讀。然後我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自學“踩裙”、“刮臉”。這樣一系列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獨立解讀文本的能力。

2、利用文本,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作爲高年級學生,應該具備較多的學習語文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又要貫穿於日常教學中。所以,我在平時就很注重這方面的'教學。在這兩節課中,我從這些方面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解讀課文總分總的結構、選擇課文中的三件事例、在事例中如何進行細節描寫(動作、神態、語言、心理),這些我都在教學中十分重視的,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2)一讀書就動筆。在解讀文本時,我都要求學生用不同的符號畫文中的關鍵詞句,以此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幫助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在書上畫畫關鍵詞句、寫寫句式置換,寫寫近反義詞。這是我一直都喜歡的一項教學方法。

3、注重新舊知識的連接。蘇教版課本中有些課文之間有着一定的聯繫,或結構相同,或情感路線相同,或體裁相同。《談禮貌》和《說勤奮》體裁相似,課題也相似。所以,一開始,我將兩篇課文的題材和課題進行了比較,既複習了舊知,又明確了課文的主題是說理性的課文。

二、不足之處:

1、應該更好的利用文本,回到文本。在教學第五自然段時,有這樣一個教學環節:“恰當”這個詞能去掉嗎?爲什麼?怎樣纔是“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說了一些,但都不是很到位,於是我就直接告訴學生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其實課文中的“刮臉”事例,周總理對朱師傅說的一番話,不正是對“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的最好解讀嗎?我應該回到課文,讓學生讀讀周總理的話,這樣理解“恰當使用禮貌語言”,既利用了文本,又讓學習文本有一個整體回顧。

2、有些教學環節過於急躁。在提問學生一個問題後,我沒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就“迫不及待”地告訴學生。

3、我上的這兩節課是第一、二課時。掃清生字讀音,應該是一上課在初讀時完成。可我卻在教學事例“問路”時,纔來強調“校場”“校”的音、“離鐙”“鐙”的音和義。

4、細節上應該讓學生學得更紮實有效。在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時,我進行了一定的解讀,學生的理解也比較到位,但我沒有讓學生背誦這一段。這一段既是課文的中心段,又對古訓進行了清晰地解釋,我應該在學習後馬上叫學生試背誦,馬上將所理解的鞏固下來,讓學生學得更紮實有效。

5、學會“偷懶”。有時作爲教師可以適當地學會偷懶(這是我的指導老師伍校長教的)。比如板書課題之類的。課題中的“貌”,我在書寫中強調了字型和偏旁。但如果能讓學生自己上臺來寫寫或在書上寫寫,效果會比老師直接告訴學生更有效。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0

《半截蠟燭》這篇文章,生動地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與突然闖入的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故事,教學反思《五下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全文以半支蠟燭的命運爲線索,蠟燭的點燃和熄滅在伯諾德夫人、兒子、女兒三人的藉口和手中一次一次發生逆轉,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文中人物心理、行爲和語言活動的描寫使文章更加生動,爲文章注入了活的靈魂《半截蠟燭》的教學反思《半截蠟燭》的教學反思。

這篇文章值得好好品味的地方很多,教學點也很多,例如:用蠟燭藏情報,這種方法好不好?爲什麼?環境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語言和行爲對突出人物品質和推進故事情節有什麼作用?伯諾德夫人一家三人的表現說明了什麼?如果三個人的方法一致結果會怎樣?爲什麼最終傑奎琳的藉口可以獲得成功?這麼多的教學目標要解決,怎樣統整在一起呢?

一、辯一辯,瞭解故事背景。

上課一開始,我就介紹了伯諾德夫人一家爲什麼參加傳遞情報的工作,以及選擇用蠟燭藏情報的原因。在初步瞭解整個故事的'大背景之後,請同學們分別站在正反兩方面辯論一下,論證這種用蠟燭藏情報的方法好還是不好,原因是什麼。學生在辯論過程中通過舉例、類比、推理等方式從正反兩方面充分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有的認爲好,因爲最危險的地方最安全;有的認爲不好,不怕一萬隻怕萬一,萬一敗露,那時雞飛蛋打,情報毀掉不要緊,連命都斛丟掉,風險太大。在辯論的基礎上,老師順勢指出:正因爲它有利也有弊,因此這種方法曾經遭遇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事。辯論的過程其實就是了解故事發生的小背景的過程,爲後面理解課文打下了埋伏。

二、劃一劃,理解故事情節。

在學生通過辯論明白了整個故事的背景之後,讓學生讀課文,用找詞語,劃出表示蠟燭變化的句子,體會當時的緊急。在學生找出相關語句之後,讓學生連起來說一說,通過這樣的找、劃、說,對故事情節有了比較清楚地認識,但是僅僅知道故事情節還不夠,文中人物的形象還不夠明晰,對文中

中心的領悟還標交膚淺,這是還需要反覆品讀句子,通過人物的語言、行爲和心理活動的分析掌握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品質。

三、議一議,理解人物品質。

在這個部分,我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對文中的三個主人公進行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必須要通過文中的事例、有關語句加以說明。例如,一個學生說:“我認爲傑奎琳很會急中生智,在媽媽和哥哥的方法都失敗後,想到了上樓睡覺的招數,因爲她是女孩子,所以故意嬌聲說話,顯得自己很膽小,怕黑,

以此降低德國軍官的戒心,而且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因此最終獲得了成功,保護了情報。”有的說,他們臨危不懼,在這種危急關頭,每個人都很沉着,沒有顯現出一絲慌亂的樣子,每個人都竭盡全力,想盡一切辦法保護情報,媽媽輕輕地吹熄,兒子從容地抱柴,女兒鎮定地上樓,在這種時候還能保持鎮靜,波瀾不驚,正是他們最後勝利的關鍵,假如有一個人失誤,後果都不堪設想啊!在議論的過程中,是學生組織已有材料進行再加工,並且形成自己觀點和認識的一個過程,在互相交流之後,對人物品質認識得更加深入和透徹了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1

《玲玲的畫》這篇課文內容簡單,主題明確,寓深刻的生活哲理於簡單的故事之中,對於啓發學生處理生活中的類似事件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我今天上的'是第二課時,反思整個教學過程,以下幾點是我認爲課堂中的比較成功的地方。

一、抓主線,幫學生理清思路本文記敘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

玲玲的情感變化:高興(畫好作品)---難過、着急(弄壞作品)---滿意(畫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我引導學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線索,在教學中牢牢抓住這條線索,使全文脈絡清楚。

二、抓朗讀,讀中體會,體會中朗讀

三、聯繫實際,理解爸爸的話。

這篇課文的內容貼近兒童生活,因此還是能引起學生共鳴的。只是由於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對於理解爸爸說的那段話的深刻含義有一定的困難,我就引導學生在反覆讀的基礎上體會。先讓學生聯繫課文對爸爸說的這段話說說自己是怎麼理解的,再讓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談談對這段話的感受。朗讀、感悟後,鏈接生活。

不足:

1、課堂上只顧一味的啓發學生,說得太多

2、點評的評價語不夠豐富。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2

剛接手班級語言存在的實際問題,語文課標的核心要求與學校教學研究專題,定位於課堂的教學目標,指向課堂的教學重心,着力點與突破口。通過教學,沉入文本,研發“鏈接生活”的配方(教法);融入過程,耕耘“鏈接生活”的土壤(語言實踐);聚焦方法,吮吸“鏈接生活”的精華(閱讀方法),讓閱讀融入生活,促進生活。

 1、教與學的策略得以檢驗。教與學的策略,取法於學生,服務於學生,發展於學生。作爲,我校課題研究的專題:《鏈接生活,提高閱讀能力的教學策略實踐研究》,觀察型、目標型,任務型教學策略,沉入文本,有助於學生深刻體驗到作者第一次勞動的“艱辛”,真切感悟作者的善良、堅強與孝順,發現舊社會的黑暗與殘酷,生成了思維與觀點碰撞的課堂;及時有效評價策略催生了競爭,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潛在的潛力,推動學習向深度與廣度發展。批註閱讀法的有效運用構建了對話式、體驗式的課堂。生本課堂的教育思想,指引着的閱讀教學,推動着閱讀活動,交給學生一把閱讀的金鑰匙(批註閱讀法),融入生活,牽引閱讀,促進生活,學會閱讀。

2、目標訓練真實紮實。語文課標指出: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綜合表現於語言能力的提升,發展言語能力要根植於語文實踐。課堂是語言實踐的主陣地, 說話訓練是最重要的語言實踐方式。說話的水平集中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蘊含學生學習的人文素養。爲了扣緊教學主目標,教學過程中,設計“說句心裏話”、 “暢所欲言”、“分享勞動”等活動遊戲,以文本爲載體,構建充足的語言對話交流平臺,沉入文本,迴歸生活,較全方位,立體化地進行語文實踐,激發說話慾望,訓練說話能力。像“小作者的扁擔挑回了責任,爲了解除飢餓的威脅,爲了不讓辛酸的母親不再流淚。”“像小作者的扁擔挑回了快樂”,雖然有偏頗了文本的價值取向,但隨着學生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學生將學會思辨,不必一味強求“標準答案”,但課後的追索,填補了教學的遺憾,發言學生給出的解釋是“從母親的關心與擔心中,我感悟到母愛,體驗到勞動的幸福。”,展現了說話的精彩。

當然,本節課例驗證課,不能完全檢驗專題研究的成效,不能完成語文學科賦予的全部重任,理想與現實總是有一定的差距,預設與生成總是不能等同,教學策略是否得當,學習是否得法,迴歸與整合文本的力度等提升的空間都有待於在實踐教學與研究中,繼續探索。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3

《望月》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語言雋永,思想深邃,是一篇構思獨特,感情真摯的散文。經過反覆研讀,我將課堂教學聚焦“望月”,以“情”貫穿全文教學。通過品讀“我”、詩人、小外甥眼中的月,體會“我”對月的讚美,詩人眼中月的多情,小外甥對月的喜愛,感受到“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望見的月亮也就不同了。你有一顆怎樣的心,心中就有一輪怎樣的月亮。月兒本無情,情在人心間。”整篇課文的教學思路還比較清晰。

教學中,我注意了情境的創設,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分角色賽詩、聯繫生活實際展開想象,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了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月下江景是迷人、恬靜的,表達了作者由衷的讚美之情。小外甥與“我”賽詩的情景,是緊張而生動的。小外甥自信而聰明,“我”是沉着穩重。聯繫生活實際展開對“我們”眼中月的想象,是生動有趣的。把握了課文中的一個個情境,學生能入情入境地與文本對話,感受“月兒本無情,情在人心間”的含義。

一、學生順流而下,教師隨彎而轉。

在學習“月光”這一段時,原先的教學設計是在聽讀欣賞後,學生先自由練讀,再交流自讀感受,最後再配樂集體品讀。

當第一個學生交流時,讀到了第二自然段第一句:“月亮出來了,安詳地吐灑着它的清輝。”讀得挺不錯,卻說不出好在哪裏。經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經驗,體會“安詳”的意思和朋友來時的心情。再讀這一句時,學生們讀得很有味兒,並順流而下,自然地一直讀了下去,把這一段都讀了,讀得也還不錯。

這一讀,把原定的逐句評析的教路打斷了。這個突發的情況使我意識到,字斟句酌的品讀方法,不合我們班這羣男孩子的口味。要整體讀,有什麼不好呢?於是,我利用解決學生問題“剪影爲什麼會伸展、起伏”的機會,讓學生再次欣賞月色圖,再次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整體品讀,最後纔回到第三個教學環節——配樂品讀,學生果然一次比一次讀得投入、動情。

二、學生節外生枝,教師激趣延伸。

在品讀外甥語言時,原先的教學設計是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品讀外甥的語言,體會小外甥幻想的獨特和優美。通過細讀第十九自然段,體會外甥愛觀察的特點;通過對改造後的課文插圖(課本插圖上的月亮在小外甥的背後,這樣的'畫面對體會小外甥望月的專注不利。)中人物眼神的觀察,體會小外甥愛月亮的情感。沒

想到,第一個學生談自讀感受時說:“我覺得月亮像眼睛的比喻不美,天上只有一個月亮,天只有一個眼睛,哪兒美呢?”

節外生枝,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稍稍停了停,穩了一下神之後,首先讓全班學生爲他向課本提出挑戰的勇氣鼓掌;接着瞭解到班上有不少人贊同它的說法,讓他做組長,帶着這些學生在課後研究這個問題;還發動不同意他看法的別一部分同學,也組織小組,與他們展開辯論。那個學生很有成就感,全班同學的學習興趣得到進一步的激發。將這個突發事件處理過之後,才又回到賞析外甥幻想的教學環節上來。

三、學生歪打正着,教師順勢而上。

在演讀外甥的“幻想”,放飛學生的想象這一環節,原先的教學設計是,先由師生演讀課文,再讓學生續編小外甥的童話,最後讓學生放飛想像,表達自己對月亮的獨特感受。

第一,學生上臺與老師一起表演時,並沒有把自己看成文中的小外甥,在老師問他“你覺得月亮像什麼時”,直接說出了自己對月亮的幻想——像變形蟲。

這一來,又一次打亂了我原定的教路。當時,我想:也許是這個學生特殊了一點,再問一個試試。沒想到,越問,學生說得越好、越多。整個環節原定的三級跳,學生一步就到位了!原來一直擔心教學時間不夠,沒想到教學時卻有餘了。真是歪打正着。

這是怎麼回事呢?竟出現這樣令人驚喜的情況?課後,我想了又想,估計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可能有這個幾個:第一,通過“月光”、“古詩”的沐浴,學生入情入境,加上我“沐浴着眼前的月色,吟誦着古人的詩篇,你們不覺得有點美中不足嗎”的引導,學生已經將自己融入了月色與詩境之中,自然的像小外甥一樣,用自己的心靈來說話;第二,在賞析外甥語言時,對那位節外生枝的學生又是“封官”,又是發動全班參與,給足了“面子”,求異求新的種子在這兒已經種下;第三,那個歪打正着的學生,得到了“詩人”的榮譽證書,強烈的刺激引爆了學生幻想,他們競相展示,靈氣四射,把老師爲他們精心設計的坡度和階梯丟在一旁,直奔教學目標的終點。

本次教學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機智的調控能力。今後的課堂教學,還要多實踐、多反思,深入研讀文本、瞭解學生,開發有效性問題,靈活運用教學機智,促進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讓學生通過自主體驗與感悟,得到最大的發展,實現真正有效的教學。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4

《白楊》一課在表達方式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借物喻人,託物言志。”作者通過文中父親對白楊樹的介紹表明自己紮根邊疆的志向,並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夠成爲邊疆建設者的心願。在作者的描述裏沒有直接歌頌那些無私的建設...

《白楊》一課在表達方式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借物喻人,託物言志。”作者通過文中父親對白楊樹的介紹表明自己紮根邊疆的志向,並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夠成爲邊疆建設者的心願。在作者的描述裏沒有直接歌頌那些無私的建設者,而是將戈壁高大挺秀的白楊與紮根邊疆的建設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就在通過白楊樹的外在特點感悟其內在的品質,體會作者的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寫法。

爲了使學生深入理解句子含義,課前我佈置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有所瞭解。課上,我從課文中孩子們的童真對話引入,歸納出白楊的形體特點。再通過父親表情的變化引發學生質疑、討論、彙報,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與文本對話,和作者交流,與同伴商討……總結出白楊的生長特點。並使學生懂得,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寫白楊,讚美白楊在任何環境中都能成長,能頂住任何自然災害,實際上是在喻人,是通過對白楊樹的讚美來歌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怎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屈、盡職盡責。最後,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讀,自由讀,齊讀,表演讀,充分體驗感悟。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通過朗讀學生知道爸爸、媽媽在新疆工作,而當時的社會情形與工作環境如何學生比較陌生,畢竟那個時代距離學生較遠,這樣就造成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對邊疆建設者無怨無悔、奉獻一切的精神的體會會遇到障礙。爲此,我在課前蒐集有關白楊樹、西部建設的相關資料,與學生一起交流、學習,在頭腦中形成認識。再加上對如今西部的介紹,學生達到對建設者精神的理解和認同。

對於課文最後一句話(父親的嘴角露出一絲微笑……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的理解,我沒有直接提問學生這句話的含義,而是巧妙地聯繫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讓學生思考:此時此刻父親看到了什麼,他會想些什麼?學生在思索的同時,也喚起了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爲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含義打下基礎。這樣,通過聯繫上下文,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的方法。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要“能抓住要點,瞭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我想是否能以課後第2題“說說克隆這項技術‘奇妙’在哪裏,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介紹克隆的”來教學本文,這樣的思路應該能體現出“語文味”吧。

克隆技術到底“奇妙”在哪裏呢?作爲語文課文,當然不是從“純技術”這一角度來探討,而是用美妙的.文字來詮釋這個“奇妙”:首先引用神話人物孫悟空這個大家都熟悉的形象,非常巧妙、有趣地說明了“克隆”是怎麼一回事,讓學生初步體會到克隆的奇妙;然後通過舉例子來分別介紹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動物克隆的奇妙;最後從克隆技術造福於人類方面來說明克隆的奇妙。

而真正要體會到克隆的奇妙,我想還是應該抓住課文的語句來細細品讀,比如寫“很多植物具有先天克隆的本領”這一段中,課文用簡潔的語言寫了柳樹的“插條”、馬鈴薯、仙人掌的“切塊”這些“克隆”的現象,“剪下、插進、一株株、活潑可愛”、“切成、種進、許多、新鮮”等一系列詞語準確地描寫了“克隆”的奇妙現象,課堂上我們應該要好好品一品這些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