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2W 次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家文筆清新流暢,人物描寫生動。文章由樹及人,從孩子們關於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託物言志。對於這樣一篇意境深遠的.文章,學生很難透過文字理解課文蘊涵的深刻含義。

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大致分了三步:第一步,課前讓學生蒐集白楊的資料,瞭解白楊的生長環境,外在特點,以便爲下文體會白楊的內在品質作鋪墊。課堂上通過朗讀兩個孩子的對話,歸納出白楊的外在形象——高大挺秀。第二步,深入研讀父親對孩子們說的話。通過朗讀、思考、小組交流,全班交流,讓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2

《人生開關》這是五年級的最後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一篇明志悟道的文章。通過一件小事來敘述一個關於誠信的問題,故事很感人。短文講述了作者在回鄉探親時回憶起了小時候由於家境貧寒,張叔安排他在礦上打工,記錄人們砍柴磅數的一段真實的經歷。當他面對大毛的蠱惑卻能聽從母親的勸告,誠實地對待工作,最終令自己走上一條順暢的人生道路。作者藉助哲人的“人生的開關”來告誡人們人生要面對許多兩難選擇,只有誠實守信的人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獲取真正的財富,讓人生之路越走越寬。 文章最後一小節中“一位哲人說過,人生道路上有很多開關,輕輕一按,便把人帶進光明或黑暗兩種境界。”的理解是文章的難點又是文章的重點,它點明瞭文章的中心。另外,文章的篇幅較長,要想很快把握文章內涵,就要抓住關鍵詞,可以更快理清文章思路。總之在教學時,能注意抓住關鍵詞進行品析,對領會文章中心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這些我認爲要想上好一節課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認真研讀文本,正確把握寫作意圖。

1、抓單元導讀,確定教學目標。 準確的教學目標是備好一節課的關鍵要素,明確的目標要求可促使你把握好教學的研究方向。因此我在備本課時先研究了第八單元的要求,就是“繼續複習歸納文章大意的方法,正確把握文章中心,感悟文章語言內涵。”以此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A、自學生字新詞,重點理解和積累“蠱惑、昧心、理會”等詞語。

B、聯繫上下文理解“人生道路上有很多開關,輕輕一按,便把人帶進光明或黑暗兩種境界。”及“吃了不該吃的要拉肚子的。”“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點,最後會連一點也拿不到。”的深刻含義。

C、抓住要點,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對於句子深刻含義的理解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2、抓文章特點,確定教學思路。

本文最後一小節中“一位哲人說過,人生道路上有很多開關,輕輕一按,便把人帶進光明或黑暗兩種境界。”的理解是文章的難點又是文章的重點,它點明瞭文章的中心,如果把它解決好了,那麼教學就可大功告成。因此,我從這句話入手,進行質疑,引導學生在這句話上找問題,然後根據學生問題進行釋疑,由此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大大調動起來了。不出所料,學生根據這句話紛紛提出了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人生道路的開關是什麼?如何理解光明和黑暗兩種境界?爲什麼說只要輕輕一按,便把人帶進光明或黑暗兩種境界?其中一個學生還提到是什麼力量促使人按下開關。學生提的問題不就是本節課需要研究的問題嗎?我順勢引出課文,指導學生學習課文,解決學生的問題,學生學習起來就興趣盎然啦。

3、抓人物語言,品析人物思想。 人物語言能反映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反映一個人的思想動態,如果把語言領悟好,就能很好把握人物思想,幫助理解文章中心。比如本課書中大毛說的第一句話是:“給我多記一點,我拿了錢分你一半。”由此引導學生結合課文1—3小節探究大毛的話爲什麼對“我”的誘惑力這麼大。由“我”的內心活動“是呀,張叔是按我記的數字給民工發錢的,只要筆下輕輕一畫,不出力不流汗就能來錢,天底下原來還有這樣便宜的事!不過,張叔會不會發現呢?就算不知道,但是我這麼做,對得住張叔嗎?”瞭解到作者面對這麼大的誘惑內心的激烈鬥爭。在這關鍵時刻,媽媽的一句話“吃了不該吃的要拉肚子的。”決定了我的選擇。引導學生結合課文讀懂這句話,能很好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而張叔的富有哲理的話“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點,最後會連一點也拿不到。”的理解又能很好達到作者的寫作目的。在這裏我引導學生結合說這話的背景,兩句話的.比較進行理解,學生體會就比較深刻了。

4、抓關鍵詞進行品析,能更好把握文章中心。

一篇文章往往篇幅較長,要想很快把握文章內涵,抓住關鍵詞,可以更快理清文章思路。如在歸納文章大意時,引導學生抓住“蠱惑、虛報冒領、順暢”結合內容進行歸納,學生能很快把大意整理出來;在探究爲什麼大毛的話會對我的誘惑這麼大時,引導學生抓住“沒有錢、力氣小、唯一、攢不夠”進行探究,學生就明白了爲什麼大毛的話具有這樣的誘惑力;抓住孃的堅決反對,張叔的話中的昧心進行品析,能很好把握人物思想;抓住光明和黑暗進行分析能很好把握中心句的理解。總之在教學時,能注意抓住關鍵詞進行品析,對領會文章中心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結合實際,巧用教法,點撥學法。

1、結合教材實際,我注意引導學生讀書,抓關鍵詞品讀語言,感悟人物思想,感悟語言背後的含義。如讀出孃的堅決,讀出語言背後的含義;讀出張叔富有哲理的話蘊含的意義;讀出我內心的矛盾;讀出文章哲人的話的意思。由此揣摩文章寫作意圖,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2、結合學生實際,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如抓關鍵詞歸納大意,根據中心句質疑的能力,品讀語言解疑的能力。

三、重視師生互動,達成目的。

新課標所提倡的“教學過程是師生平等交往、對話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不要將課堂神聖化,要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要讓學生想說,敢說,要說,無拘無束,“我口說我心”。教師要有寬宏的態度,寬闊的胸懷,真摯的愛心,要俯身傾聽,要與學生零距離接觸。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要給學生表現的機會,課堂是學生學習的舞臺,要給學生自由活動的時空,讓學生在展示自己中獲得信心,品嚐快樂。課堂是每一個學生學習的舞臺,不只是好學生滔滔不絕的場所,教學要關注全體,關注學生中的弱勢羣體,給他們以鼓勵、支持。因此學生的回答、質疑我們都應該給以呼應,才更能激發學生探的慾望,說的慾望。

四、切實的扶、放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

課堂要還給學生,給學生當真正的主人,就要注意教學時的扶和放,才能更好培養學生學習思維。在引導學生品析文章語言文字的含義時,我放得較好,在引導學生歸納文章大意時,我放得不夠,設定的條框較多,學生思維放不開。

總之,要上好一堂課,教師就必須認真研讀文本,充分領悟文章內涵,在學生讀前把課文讀好、讀透,採用切實的教學策略,纔有可能避免更多的遺憾。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幾年前,我曾被一首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所感動過,沒想到這學期期末教學《灰椋鳥》一課的作者竟然是歌曲中所描繪的主人公,一個因找白鶴而失去寶貴生命的年輕姑娘徐秀娟。爲此,我對這一課的內容尤爲喜歡,自己研讀幾遍後,對作者的文采佩服三分,才二十出頭的姑娘,洋洋灑灑的文字中透露出那種大氣與靈氣,如果她還健在,不知有多大的作爲啊!可惜英年早逝。

這一課我力抓“壯觀”與“觀賞” 二詞組織教學。灰椋鳥歸林效果到底如何,作者如何緊扣“壯觀”來描寫場景,我讓學生充分的閱讀,提出自己的看法,把見解寫下來,再進行閱讀,反覆的讀,與反覆的悟讓學生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內心。事實證明這一節課效果不錯。

看來每一篇課文都有其獨特點魅力,在教學中,要善於捕捉這些文章的獨特之處,結合自己的理解,讀悟出想法,才能與學生交流。我常想一篇課文爲何不同的人閱讀就有不同的看法,我們老師在教學中,如何能讓學生在正確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又有自己獨特的悟呢?因此,教師應在宏觀上把握課文內容,把微觀上的問題交給學生,相信他們有能力進行自讀自悟。《灰椋鳥》這一課讓我深深的.感受到這一點。學生只有常常進行此方面的語言文字的訓練,才能提高自主閱讀能力,高年級的語文教學更加要求語文教師要對文本的大把握,而摒棄繁瑣的字詞分析,把這些繁瑣的事都交給我們親愛的學生去吧!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4

在教學《水》這課時,我採用緊緊圍繞“水,成了村子裏最珍貴的東西。”這句話展開。課上下來,我對孩子們還是比較滿意的,不僅僅是他們在課上的表現,同時也因爲從孩子們行爲習慣上已經展現他們對水的珍惜。但也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一、教學重形式沒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個教學緊緊圍繞“水,成了村子裏最珍貴的東西。”這一開放性問題展開,但在教學過程中,這種開放沒能起到實質的效果,課堂始終是我拉着學生在走。課堂中生成的資源也有很多,但我還是迫不及待地把他們往前拉,生怕下面的內容來不及,所以很多地方感覺沒說透,學生也有點意猶未盡。

二、沒有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遷移指導

例如在教學第2自然段時爲了讓學生體會到久旱無雨的快樂時,我設計瞭如下問題:假如你就是這羣孩子中的一員,你會怎樣?同學們雖然能感受到孩子們的`那份歡快,但卻無法明白他們爲何如此歡呼雀躍?因爲雨對他們而言,實在太平常。因此,他們在讀書時,雖然讀出了孩子的快樂,但那份快樂卻不夠獨特,不夠珍貴!事實上,如果我能對教材進行多一點地深入,就可以將這樣特殊的情境進行遷移,把學生平時對大海的渴望和這個山村孩子們對水的渴望進行類比,我相信課堂上他們的反應一定更真實,更強烈。

三、課堂氛圍還不夠活躍,指導學生的朗讀還有些流於形式,沒有將指導真正落到實處,孤立了教法與寫法的結合。

本課的最後一段是全文最感人的一段,作者把那一勺水帶給四兄弟的美妙體驗表現得淋漓盡致,細到每一個毛孔,每一根血管。品讀本段,不由得爲作者出色的細節描寫深深打動。作者抓住一個“滑”字把一勺水從臉到胸和背再到大腿和膝蓋最後到腳板的美妙體驗一一傳達,這份美妙激發了身體裏的每一個毛孔,每一根血管。這種感覺是越來越強烈的,因爲身體實在太需要水了。如果在朗讀時能通過分層朗讀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可以在讀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這份對水的強烈渴望,教學目的在朗讀中得到了強化,可謂一舉兩得。此外,在朗讀中教師應及時質疑:爲什麼“滑”這個動作會重複出現三次呢?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從而在課堂上,將教法與寫法巧妙融合,讓學生明白:在寫作時,我們一般是不重複用詞的,但有時爲了強調自己某種特別的情感時往往會進行重複用詞。而文中的作者,則是在強調這一勺水的珍貴所帶給他的難以描述的舒暢感受。寫法也在潛移默化得到強化。

看來好的教學設計必須經過反覆的推敲和思考才能出現更好的效果,在今後的教學設計中要下功夫。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5

《半截蠟燭》課文生動記敘了二戰期間,參與祕密情報傳遞工作的法國女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門的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故事。文章故事情節性強,跌宕起伏,人物刻畫手法豐富,語言細膩。因此,本課教學的重點,就是要積極創設情境,通過反覆、多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從伯諾德夫人一家與德軍的鬥爭中感受人物品質,從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寫中豐富人物形象。

導入課文後,我設計了一個大問題:請同學們細細讀讀文章的3至7自然段,看看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是如何與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的?其中,你最佩服誰?爲什麼?以這個問題作爲突破口,展開重點部分的教學。在交流時,引導學生通過文中對人物神態、動作、語言等描寫,感受伯諾德夫人一家人臨危不懼、鎮定自若、勇敢機智的高貴品質。同時,也要讓學生感受到德國軍官的蠻橫、兇殘。在這一過程中,通過換位創設學習情境:假如你就是伯諾德夫人(傑克或傑奎琳),在當時的情況下,你會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然後通過角色朗讀,加深體驗。整個學習過程中,我想要抓住兩條線,即蠟燭的變化和人物心理的變化。教學完重點部分,再引導學生思考:既然明知傳遞情報的工作如此危險,伯諾德夫人一家爲什麼還要義不容辭地參加呢?從而讓學生感受到一家人強烈的愛國情懷。

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傳統經驗,我們的閱讀教學一定要讓寫放進來,不一定當堂寫,可以課內說,課外寫。但是寫必須依據文本,加強指導。如教學課文的`最後一句話:“正當她踏上最後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此時讀者那懸到嗓子眼的一顆心終於落了地。峯迴路轉,化險爲夷,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僥倖躲過一劫。這裏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望着這盞在最後一級樓梯熄滅的蠟燭,他們的心情怎樣?然後請學生想象一下此時伯諾德夫人、傑克和傑奎琳會想些什麼,並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態和動作,進行說話練習,同時提醒學生一定要注意當時的場合進行合理的想象。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6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爲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這是教學的重點。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課前,我讓學生了解了《西遊記》是我國古代的長篇神話小說,根據本文的語言表達特點,我以讀爲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中瞭解課文的大體內容。然後圍繞導讀提示“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爲猴王的`”等問題讀讀議議。接着再讀課文,讀中感受形象。最後組織學生講講猴王出世的故事,並適度拓展,開展語文活動。孫悟空,學生大都比較熟悉,幫助學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我注意結合學生頭腦中已經建立的孫悟空的形象,將讀、想、做等有機結合,讓孫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鮮明地樹立起來。

由於這篇文章內容學生們都很熟知,於是我結合本單元的習作,學習給文章縮寫,讓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分析縮寫的方法,找出重點段落,並用自己的語言練習概括,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並學會縮寫。這篇文章的學習可謂一舉三得:理解感悟課文內容、練習說話、學會縮寫。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7

第七單元第25課《望月》是一篇散文,形散神聚,富有童真童趣。寫的是小外甥向舅舅挑戰背詩和問問題的交談過程,表現了小外甥“聰明好學、愛幻想”的特點和人們喜愛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作者趙麗宏文筆生動活潑,聰明好學,愛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躍然紙上。教學後,我認爲以下幾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深入詞句,很好地感受到小外甥的特點。

教學中,通過反覆有感情朗讀第2自然段,使孩子們在賞析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從而感受到小外甥的話語“是月亮把我叫醒的”。同時我讓學生細讀描寫小外甥神情、語言等詞句,感受“小外甥”愛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點,抓住小外甥與“我”的對詩和提問題,引導他們體會小外甥的聰明好學、天真活潑和愛想象。正是這種聰明好學,才能讓小外甥積累那麼多有關的詩句,使學生在品讀中感受“中國月文化之美”。

二、品讀課文,感受月夜的魅力。

在教學第一部分時,我緊抓文章第2自然段中的關鍵詞句,讓學生感受體會夜色之美,從“噴灑”、“鍍”、“黑色剪影”、“隱隱約約”等詞中體會月色朦朧、柔和、均勻、薄的特點,進而感受語言文字之美。對詩部分,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在歷代詩人心中,賦予月亮不同的情感,代表着詩人當時細膩的心思和美好祝願。讀文字也要讀標點,我抓文中出現的十二個點的省略號,和學生補充對詩,感受一輪多情的明月。在品讀體悟中感受“我”眼中月亮的安詳,通過引導學生在對詩中沐浴詩中月亮得多情,在遷移想象中放飛小外甥幻想中月的奇特,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生命體驗,培養學生懂得欣賞美的情懷和學會表現美的能力。此外,通過詩句積累、品析研讀重點詞句等,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由“感”而“悟”,由“悟”到“讀”到“背”。

三、善於歸納、積累古詩

通過本課的.學習,一定要讓學生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善於歸納和積累同類型的古詩詞等。課上我讓小組內交流課前蒐集到的其他關於“月亮”的古詩,展示交流時還是以4人小組的形式彙報學習成果,可以2個人分角色繼續對古詩,第3個人說古詩出處和作者,第4個人議一議詩的意思,其他同學還可以做補充。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大家全員參與,收穫更多。

四、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每個學生心中都有一個美妙神奇的世界,他們心中的形象是不同的、無限的。文中的小外甥認爲月亮像眼睛,是天的眼睛,這一比喻太貼切、新穎了。在學生認識到這一點後,我問:“你們認爲月亮還像什麼?它爲什麼有變化呢?”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想象,有學生把月亮比成玉盤,天狗總在農曆十六開始打玉盤,越打越小,織女從月初開始補月亮,一直補到十五……有學生把月亮比成好吃的蛋糕,可總是被天狗偷吃,被嫦娥補圓……有的同學把月亮比作化妝鏡,是那麼神奇美麗……還有的同學把月亮比作蘋果,小朋友越吃越小……可見,利用文本所提供的內容,創設一定的情境,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課下,我還要求學生們把課上對月亮富於的想象寫在小練筆本上。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古人對月亮的喜愛,小外甥的聰明好學,在教學中沒有把古詩和作者的心境結合起來,學生的朗讀感情還不是很到位。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堂課或多或少會留下一些值得反思的問題,但只有多學習多反思,我們的教學纔會有所提高。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8

“絲綢之路”這段歷史離學生的生活太遙遠,沒有感性材料,學生很難理解。如何幫助孩子走近歷史,更好地去了解“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我是本堂課要解決的重點。

爲了突破這一難點,課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圖片資料、影視資料。也鼓勵孩子們自己查資料,讀課後資料袋。使他們初步瞭解了“絲綢之路”的路線,知道了張騫的豐功偉績。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讀書收穫,從把握主要內容入手,說說“絲綢之路給你怎樣的印象,你是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你能把你的感受讀出來嗎?有感情地讀給大家聽”,然後引導學生交流討論,深入體會課文內容,如,作者在遐想古絲綢之路上與安息國互贈禮品一幕時,字裏行間都體現了這條路是中西方的友好往來之路:安息國大軍列隊奏樂迎候來使,互贈禮品,彼此彬彬有禮,驚喜連連;這是一條經濟、文化交流之路:中國的綾羅綢緞,西方的鴕鳥蛋、魔術表演,都代表着雙方不同的經濟文化發展。……孩子們學得興趣盎然。

爲了進一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鞏固所學的'知識,我佈置了一份特殊的作業:絲綢之路給我國的經濟帶來許多好處,也是中國人的驕傲,回家問問爸爸、媽媽,他們對絲綢之路瞭解多少,把他們不知道的講一講,他們會誇獎你的 。將孩子們學習的熱情進一步延伸。相信:絲綢之路會在孩子心中生根,探索西部的熱情會更加高漲。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9

《涼州詞》這首詩的前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爲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後兩句寫的是戍卒的離愁。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着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渙這首詩表現了戍邊士兵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表達了作者對戍邊將士不得還鄉的同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前兩句偏重寫景,後兩句偏重抒情。寫景雄奇壯闊,抒情含蓄深永,短短的28字,蘊含着豐富的內涵,成爲千古絕唱。在教學中我以“情”爲突破口,指引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過朗讀與想象解讀文本,體會詩人的情感,感悟古詩的意境。

一、學科整合,從歷史背景導入,爲學習古詩做好鋪墊。

這是一首唐代的邊塞詩,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到的邊塞詩很少,對於當時的歷史、地理情況瞭解甚少。因此,我從《從軍行》、王翰的《涼州詞》等幾首反映戰爭的邊塞詩引入,出示唐代地圖,幫助學生了解中原地區和塞外的區域劃分,瞭解邊塞地理位置和歷史情況,爲學生更好的理解古詩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礎。歷史、地理學科知識和語文知識的整合,在開課伊始就達到了激發興趣、激發情感的作用。

二、尊重學生個體感悟,體現自主學習。

傳統的古詩教學,往往是逐詞逐句分析講解,使得學生在在教師的牽引下亦步亦趨,學生沒有自己獨特的感悟,只是被動的接受。本課的教學,我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自讀自悟,讓學生用一個詞來表達讀完整首詩的感覺,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自由彙報,並將詞語板書到黑板上。然後引導學生靜心默讀《涼州詞》,想一想,詩的哪些地方向你傳遞着這樣的感覺和情緒,學生會在古詩詞句中捕捉“感受”的來源。隨後教師就根據學生的讀詩感受,由古詩的意象入手,展開教學。這樣的設計,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感悟,發揮了學生了主觀能動性,實現了古詩教學的新突破。

三、緊扣詩眼,引導學生入詩境,悟詩情。

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初讀感悟,從帶給學生感觸最深的“孤”字入手,以“孤城”爲主要意象,引導學生體會邊塞的.荒涼地理環境。我不是讓學生單純的感受詩像,而是將孤城、高山、黃河聯繫起來理解,通過“萬仞山”對“孤城”的襯托,通過黃河對“孤城”的烘托,學生感受到了古詩的意境。後兩句,我引導學生從“怨”字入手,感悟戍卒的離愁別恨。教學中沒有過於零碎的問題,重在引導學生去朗讀,去品味,去感悟,教師創設情境,適時點撥,引導學生進入古詩的情境,感悟詩人的情感。

四、朗讀指導有目標,分層次,講求實效。

“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有感情的朗讀古詩,有助於學生理解詩中的意象和情感,有助於深化學生的審美體驗。朗讀,是學習詩歌語言的主要手段之一。宋代詩人朱熹曾經說過:“詩須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經過充分地、反覆地誦讀,設身處境地進入詩的境界,仔細體味每個重點詞句的含義,細緻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領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因此,在教學本詩時,我在古詩的朗讀指導上很下功夫,按照認知規律,制定了“四步讀詩法”,即“字正腔圓——有板有眼——讀出感覺——讀出意境”,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貫穿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分層次、按步驟進行練讀,每個環節注重落實,做到讀有層次,讀有要求,讀有指導,讀有評價,以讀悟情,以讀入境。課堂上,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默讀、小聲讀、齊讀、個別讀、範讀、師生合作讀、男女生分讀、配樂朗讀等,課堂上書聲琅琅。尤其是引導學生讀出古詩的意境,我激情創境,讓學生在哀怨悲壯的音樂感染下,爲情所動,隨情而讀!同時,學生掌握了朗讀古詩的方法,相信在今後的古詩學習中也會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五、大量的課外拓展,豐富文本,深化了古詩內涵。

詩的語言凝鍊含蓄,耐人尋味,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近代大家聞一多先生曾說:詩的長處在於它有無限度的彈性,變得出無窮的花樣,裝得進無限的內容。因此,在教學中,我巧妙地進行適度的課外拓展,如課前的賽詩會、對玉門關的補充介紹、對唐詩中“片”字的習慣用法的講解,由”楊柳“引出的折柳習俗及相關的古詩,對“春風”的解讀,描寫戰爭場面的邊塞詩的補充,直至課後的拓展閱讀王翰的《涼州詞》,大量的課外拓展,以一首帶動多首古詩進行教學,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古詩,同時深化了古詩的內涵,讓學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時也積澱了古詩的文化底蘊,學生在短短的課堂學習中收穫頗豐。

六、挖掘文本內涵,聽說讀寫訓練紮實進行。

古詩教學中的語言文字訓練受文本的限制,不容易紮實展開。我充分挖掘文本內涵,圍繞《涼州詞》中短短28個字,對學生進行了紮實的聽說讀寫訓練。如對“黃河遠上白雲間”觀察角度的對比分析、對黃河從白雲中流出來景象的想象練說、對黃河的詞語描述、想象戍卒聽到羌笛聲的內心活動等。尤其是古詩學完後,引導學生寫一寫戍邊將士的心裏話,學生情之所至,言之有物,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0

《月光啓蒙》是一篇蘊涵豐富的散文,節選自孫友田的《月光母親》。文章講述的是詩人孫友田回憶自己童年時,在詩意的月光下,母親摟着他,唱起動聽的歌謠、童謠,講故事、猜謎語,在他幼小的心靈裏,種下了文學的種子,點亮了心燈,一顆混沌的童心變得豁然開朗,得到了有益的啓蒙。課文以“民謠、童謠、故事、謎語”的形式,充分展露“母愛、童心、智慧”這一主題。

教學本文時,我緊扣課題“啓蒙”兩字,讓學生了解了“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啓蒙老師”,母親對我的教育使得“我”成爲詩人、作家,讓學生體會此刻作者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帶着這種感激之情讀文章最後一個自然段。

同時,結合學生的質疑“母親爲什麼在月下對我進行啓蒙,她爲什麼不白天教我呢?”體會母親的勤勞和月光下啓蒙之美。

接着,我們按照作者的回憶的思路,以母親的啓蒙爲主線,幫助學生從歌謠內容、從自身和作者的感受、從母親的情感等不同角度去領會母親的啓蒙。教學時緊扣“民謠、童謠、故事、謎語”幫助學生學習。

(一)讀歌謠,感受歌謠美;讀第一首歌謠,想畫面,感受畫面之美,讀第二首歌謠,醞釀情感,體會歌謠給予我的啓蒙是愛勞動,愛生活。

(二) 聽歌謠,體會音韻美;聽歌謠,感受母親歌唱“如三月的春風,像小溪的流水”,再從作者的感受出發,抓住“芳香”體會歌謠的'音韻美,感受歌謠給予我們的啓蒙是愛民間藝術。

(三)悟情感,體會母愛美;聯繫母親勞累了一天還不忘在月光下摟着我,給我唱歌謠,還唱得如此動聽,如此悅耳,體會濃濃的母愛。

通過這三個層次的教學,學生對“母親把對故鄉的愛伴着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這句話的理解水到渠成。

反思這節課,覺得拓展不夠。語文教學具有巨大的彈性,諸如時代背景的簡介、知識的補充、信息量的拓展,這就要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提供的可實施德育滲透的廣闊空間,把握時機,精心設計,圓滿完成預期的目標。

《月光啓蒙》的原文中是這樣的:“……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症,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裏,依然那麼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裏來,不知我來趕什麼,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着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課文中慈愛聰穎的母親與此時癡呆傻笑的母親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反差衝擊着學生的心靈,喚起了學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這樣不僅讓課堂充滿活力,更延續着生命。可惜我在拓展中並沒有抓住這一點。今後講努力改善。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1

我講的是五年級下冊語文11課《晏子使楚》的第二課時,第一課時,學生通過自由讀,小組讀,開火車讀鄧多種方式的讀,已經初步學習了生字新詞,把課文讀通讀順了,初步瞭解了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初步感受到課文是以人物對話的形式進行描寫的。根據學生第一課時的學習情況,我設計了這節課的主要的方法是:以讀促講,以讀促感。

具體教學環節中,我想要圍繞“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這一專題,主要展現師本對話、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這四個小方面,各位老師在聽課時可以有重點、有目的的來聽。

一、生本對話。

這是對話教學的基礎,本節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環節:

1、自主閱讀、合作交流。上課伊始,我以“哪部分對話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對話描寫進行閱讀品味,把自己與文本對話後最原始的感受與夥伴交流。

2、創設情境,角色體驗。在與學生一起感悟人物對話的過程中,當學生談出自己的感悟時,我就讓學生帶着自己的體會讀或把自己當成文本中的人物來讀。如:“你來噹噹楚王,帶上你的冷笑讀”“你就是晏子,你來說說”這樣以讀促感,再以感促讀,教師帶着學生始終在文本中行走。

二、師生對話,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營造輕鬆民主的對話氛圍,比如:當學生品讀完晏子裝着很爲難的樣子說的話時,我的角色馬上變成楚王,說:“實話實說,本王不生氣,晏大夫說吧!”此時,學生就會馬上進入晏子角色。這樣平等的交流,輕鬆的氛圍,就拉近了師生的心理距離,使師生對話更加有效。

2、恰當有效的.點撥引導。如:體會晏子故意笑了笑是什麼樣的笑,學生可能體會說出這是的得意地笑或嘲諷的笑之類的理解,我就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笑是表現在臉上的還是表現在心裏的,從而使學生正確理解這種笑。

三、生生對話。這主要體現在自瀆感悟時的小組合作交流和再現第二次交鋒時的角色朗讀與評價兩個環節。

四、師本對話。關於師本對話,在備課時,我確實下了很大功夫,我把課文讀了十幾、二十幾遍,直到讀出自己的感悟。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2

核心提示:《草原》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見到草原的真情實感告訴讀者。...

《草原》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見到草原的真情實感告訴讀者。向我們介紹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熱情好客,歌頌了民族大團結。學習課文,就是讓學生理解這些美,從中受到美的教育。

一、 創設情景,薰陶感染

上課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課件,讓學生看到優美的畫面,聽到動聽的音樂,把他們帶入遼闊美麗的大草原。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欣賞着藍天白雲,碧草盈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結束,以一曲《美麗的草原我的歌》來結束今天的學習,讓學生在回過頭來美美的聆聽那草原的讚歌,再次受到美的薰陶。

二、 抓住重點語句感悟想象景美

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以讀爲本,以自主發展爲靈魂的教學思想,營造一個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作中主動讀書、自覺感悟,主動發展。

這篇文章結構清晰,着重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在研讀草原景色部分時,教師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抓住重點語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麗、遼闊。例如:各種形式的讀,個人讀、自由讀、默讀、教師引讀、集體誦讀、配樂朗讀等,通過讀加強學生讀的能力的培養,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落實教學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再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說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並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表達出草原的遼闊壯美以及自己的喜愛之情。此時,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適時點撥。尤其是寫作方法的點撥:用對比的方法寫出了草原的天的可愛,美麗;把寫景物和感受緊密結合起來;用比喻句,把羊羣比大花具體恰當地把羊羣在草原上的美表現出來。

三、 選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讀懂課文,使學生從中受到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色秀麗,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教育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應在課文第二部分重點體現。主要通過學生自學,小組交流概括出主人熱情好客表現在:迎客、相見、款待、話別幾個方面,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學重點。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3

讀了《愛如茉莉》這篇課文,一幅平淡無奇、潔白純淨、縷縷幽香的茉莉圖便出現在我眼前,讓我不由想起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句詩。我在想,如何將這篇清新自然的課文上好,如何在自然和諧中將主題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父母之間那種平淡又真切的愛情呢?於是我在認真鑽研教材的基礎上,精心設計了教案,又精心製作了第二課時的課件,配上了美妙的音樂。基本達到了預設的效果,但是還是有遺憾的。下面就這節課的整體設計、教學技能、教學策略的優缺點及改進措施做一反思。

一、整體設計

本節課主要抓住細節及作者的情感變化品味大愛無痕、真愛無聲的父母之愛。所以在整體設計上我利用板書“愛如茉莉?!…”這樣的形式設計整堂課,可以使兩條線索平行進行,突破重難點。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用三種不同的形式展開:“病中囑託”;圖片捕捉法;小小辯論“父母真的睡好了嗎”。在這三個板塊進行中,強調抓細節、抓關鍵體會人物情感,並配以圖片、音樂反覆朗讀,並且注重課文的補白,創造各種情景既讓學生讀懂文字背後的內容又鍛鍊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加深體會。最後利用一首配樂小詩和許許多多生活中的其他平淡之愛結課,學生就就從課本走進了生活,也體會到了自己父母的平淡之愛,並且懂得了要你做一個懂得愛並且樂於付出愛的人這樣一個情感價值

二、教學技能

在課文感知過程中,適時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以及對於音、圖、文、誦等教學技能的和諧處理的要求是很重要的。在這節課上我通過讓學生配樂朗讀、寫批註、讀中感悟、觀察插圖、聯繫實際等,讓學生逐步感受語言文字的分量,感受到“愛如茉莉”的真正意義,循序漸進地學會語文學習。不過,讓我吸取的教訓是,像類似比較抒情的課文,要巧妙地安排好學法指導,不要讓過多的學法指導沖淡了花香。《愛如茉莉》這篇課文的,我既有圍繞文章的詞句來進行讀詞,用詞語說話,關鍵詞語的.理解等。又有引導學生去思考文本以外的東西,所有的學習活動都是同時引入“於細微處見真情”等詞句促使學生感受語言,提升學生的語言境界。這樣的教學可以讓人感受到這是一節充滿文化氣息的語文課。

一個看似平靜的課堂,其實存在太多的思想。怎麼讓這些思想統一在一起,共同去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有用的信息傳遞給學生?這需要教師充分考慮。我在上課時就給學生留下空間,既是考慮到教學的需要,同樣是考慮到學生的需要,學生的學習水平。

三、教學策略

在教學策略上我以整體感知——逐個解讀——重點品讀——聯繫實際——小詩作結的流程展開,利用鮮明的板書理清文章脈絡。

在各環節的實施過程中注意每一個過渡語的精心設計,用三種不同的形式學習三個板塊。層層遞進,重點賞析、品悟。

在媒體的使用上,這節課可謂達到了“用了有用,不用不行”的效果,對於課文插圖的配樂朗誦非常好的突破了文章重難點,情感達到了一個高潮;對於最後的配樂詩朗誦更是起到了回顧全文和情感昇華的畫龍點睛的效果。

“教學是一中藝術”它的藝術性就在於每節課中的不完美。這節課也存在着不少問題。如關照文本中的詞句和文章整體的情感脈絡把握結合的不是那麼自然流暢,顯得生硬;還可以在課末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你覺得愛如什麼?”等等,這樣也許會聽到更動學生內心的想法,真正以學生爲主;學生讀書的感情還要加強指導,我想,在學生不熟悉的情況下,如果我能給學生一點時間,讓學生互相讀一讀,這樣可能比老師的講解效果更好。

讓語文課堂充滿花香,這是我們語文教師一直追求的!然而在引導過程中,在問題與情境的把握上還不到位,還不巧妙,不能很好地做到問題與情境的交融,好不容易營造起來的溫暖氛圍差點因爲問題的思考與困難而破壞。所以,在以後的情境教學中,要更好地做到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交融。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4

《金色的魚鉤》這篇課文生動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細緻入微的描寫,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內心世界。作者語言樸實,像講故事一樣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敘述,表達了對老班長的深切懷念。我在教學中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1、本文描寫的是紅軍長征途中發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因此教學本課,我提前讓學生查閱歷史資料,瞭解故事背景,爲理解老班長的高尚品質奠定基礎。讓學生聯繫學習過的毛澤東寫的《長征》詩,根據自己的瞭解講一講長征的時間、經過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戰鬥等,使學生對長征有進一步的認識。

2、這篇文章篇幅較長,故事性強,因此我有意識地進行快速閱讀的訓練。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入眼看得快,入腦想得快,邊讀邊想: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課文的題目是“金色的魚鉤”,這個魚鉤真的是金色的嗎?作者爲什麼說“在這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鉤上,閃爍着燦爛的金色的光芒”?

3、在初步理解課文內容之後,我再讓學生把感受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讀幾遍,並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寫在旁邊。之後,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讀給大家聽,並說說自己爲什麼受到感動。

4、這篇課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細緻入微的描寫,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學中我有意識地爲學生在讀寫之間架起橋樑,引導學生從讀學寫。如,課文中幾次描寫了老班長的神態,從課文中畫出有關語句讀一讀,思考這幾次描寫老班長的神態有什麼不同,你能從中感悟到什麼?從而使學生領會神態描寫對反映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以“刷子李”高超的技藝爲話題,借一件極富戲劇性的小事窺見人物的大本領,大智慧。略讀課文是精讀課文的有機延伸,是將精讀學習所習得的方法進行實踐運用。

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自讀課文。在學生充分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圍繞“刷子李”的技藝高超表現在哪裏?作者是怎樣寫出他技藝高超的?有哪些描寫最精彩的句子等問題交流討論。爲幫助學生真切地體會“刷子李”的技藝高超表現在哪兒,我讓學生抓住直接描寫“刷子李”刷牆的重點句段的情景,組織學生一句一句地讀,邊讀邊想象情景:刷牆時的動作好似跳舞,刷牆時發出的聲音好似樂曲,完成的作品好似一面天衣無縫的屏障,這簡直就是一項藝術創作、藝術表演。其次,圍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集中討論,如“他刷漿時,幹完活黑衣服上爲什麼沒有一個白點”,通過集中討論,學生們取長補短,從而感受“刷子李的技藝高超。在拓展閱讀中,讓學生讀讀與本文相似的'文章,如《泥人張》、《快手劉》等。

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我有穿插這描寫方法的指導,例如:黑衣黑褲、動作的嫺熟、白點的細節描寫;曹小三由半信半疑到關心白點,以爲名氣有詐,最後感嘆師傅藝高膽大的一波三折的精彩描寫;還有多處的對比描寫,讓學生對人物刻畫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對寫作也有了很大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