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篇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73K 次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篇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楊氏之子》一文,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戶九歲男孩機智聰慧地應對別人的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 這篇文章是孩子們在小學階段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這樣編排,目的有三:一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把重點放在讀通文章,理解句意上,我先範讀,讓學生感知讀古文的語感,畫出停頓,然後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熟讀成誦。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楊氏之子的聰慧?引導學生去文中感受楊氏之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楊氏之子沒有生硬地直接說“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採用了否定的方式,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難道楊梅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

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一些做得不夠好的地方:

1、調控學生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學生在藉助註釋理解課文的時候,遇到了困難,沒能及時給學生提供方法方面的引導。還有每次的課堂教學似乎都只屬於一部分人,還有少數學生一直遊離於課堂之外,無法讓他們專心聽講。

2、課堂上,我還設計了拓展內容《世說新語》中的《徐孺子篇》作補充材料。但是由於前面的課文內容花去了大量的時間,準備的拓展內容沒有來得及給學生練習。

3、在語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課文中楊氏子的回答話中有話,言盡而意無窮,這是妙之所在。孩子在體會的時候先是有些不大明白,但隨着深入學習,細細品味,最終恍然大悟,這也是學習這篇課文的有趣之處。但是學生明白了,卻不會表達,不擅表達。

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繼續努力。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半截蠟燭》一文生動的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祕密情報傳遞工作的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的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事,讚揚了母子三人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全文以半截蠟燭爲敘事線索,細膩地刻畫了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情節生動緊湊,環環相扣,引人入勝,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所以整堂課我設計以學生誦讀爲主線,以讀促講讓學生通過讀去領悟課文的內涵,挖掘人物的性格。上課伊始,先讓學生速讀課文,瞭解故事的大意,在概括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如:課上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爲“抓手”,切實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個人感受,讀後有所想,體會到她的鎮定和機智。但是由於我對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認識不足,其次由於對略讀課課型教學,課堂上少講、精講,多注重拓展延伸和寫作訓練的特點,沒有把握好,教學過程中對這節課的重難點把握不夠準確,把體會人物特點的朗讀過程指導的過於細緻,沒有抓住傑奎琳這個重點進行朗讀指導,所以浪費了好多寶貴的時間,到最後致使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沒有按時完成。

另外,教學過程中一些細節處理不到位。如:一個學生在讀“伯諾德夫人”時讀成了“伯若德夫人”,我只是強調了“若”和“諾”的讀音,沒有及時的對文中幾個難讀的外國人名如:“伯諾德夫人”、“傑奎琳”進行正音,所以在後來回答問題過程中一些學生讀這些人名時還結結巴巴。

每次反思課堂,我都要爲自己對學生的特點、教材把握不到位而愧疚。雖然我也聽了高老師、李老師等幾位老師的課,課下也抽時間看了教科書、教參等書。可能是我這個人太愚笨了,還是沒有學到她們的十分之一。我知道這樣下去後果將十分嚴重,不過我有信心在以後的時間裏,抓緊時間學習,虛心求教,認真聽課,讓自己跟上同事的步伐。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教學反思:本次仿寫兒童詩教案的回顧拓展多數學生都能按照要求進行練習鞏固。這次交流平臺的重點是"名著中的人物"。前面已述,讓學生感受課文中人物的栩栩如生,從而感受名著的魅力,激發閱讀名著的興趣,這是本組教學的主要目標。"交流平臺"緊扣這一教學目標,在學生具體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回顧、總結所感所悟。指導學生交流時,是要引導學生把人物形象說生動。課文作者把人物形象寫得很生動,學生說時,要儘可能說生動,千萬不要僅用幾個孤零零的承前啓後形式的成語詞語概括一下就算了。還要要適時小結和拓展。本次詞語盤點學生都能聽寫過關。日積月累的歇後語學生很感興趣,而且從課外找了很多豐富可課外知識。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生活中,讀書的樂趣,讀書的快樂,讀書的益處,不須我多贅言。那一部部好書如同一件件精美的玉器,珍藏着人的一生思想的精華,能帶給人無窮的震撼力。《神奇的書》這首詩,美國詩人狄金森用形象的比喻,簡明的語言,熱情地謳歌了書的神奇、書的魅力、書的美麗。怎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呢?我採用了層層深入法來做到這一點。

首先與學生一起談談自己在讀課外書時讀到的有關書的名言,把學生的讀書實踐與本節課的學生聯繫到了一起,激發了學生對本課學習的興趣。而後,我又和學生一起讀詩,範讀、齊讀、指名讀,比賽讀,男女生對讀等形式,讓學生感受書的神奇,體會到詩歌那充滿音樂之美的韻律。然後我再讓學生回顧自己的讀書之旅,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把自己與書爲伴的故事講給大家聽。孩子們在一個又一個同學熟悉而親切地講解中,理解了詩句字字珠磯,體會了詩句的意境悠遠,不禁爲書的神奇而興奮、震撼。在這個講解的過程中,同伴的講解又給了學生一個榜樣示範作用,一些愛讀書的孩子們的廣博的知識,精彩的發言,開闊的視野,無不使那些不愛讀書的孩子受到了無形的鞭策,在那渴望與欣羨的目光中,我讀懂了他們透露出的“我以後也要讀書,讀書真好!”的心語,這不正好解決了本文的難點嗎?同時也讓學生對詩歌有了更感性的認識,後面的仿寫也就水到渠成了。一篇篇充滿瑰麗大膽的想像詩句噴礴而出,讓我也不禁要讚歎書的神奇。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講完這節課後,我反思了一下,總的來說,文章的重點段落還是落實了。也就是說教學設計中的前兩個大的環節都落實了,無論是對重點語句的把握、理解以及朗讀基本上都做到位了。

不足的地方主要是以下幾點:

(1)在講解3到9段的時候,老師的引導語有些碎,有些多,浪費了一些時間,以至於第三個大環節沒能充分進行就下課了,自然後面的說話環節也就沒能如時進行。

(2)文章的第六自然段教學時我讓學生說說關於唐山大地震的事,可能是我在佈置預習時沒有說清,我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跟自己的長輩瞭解當時地震的情況,畢竟他們都是7.28的親歷者,而學生在課上回答的僅僅是一些查閱的相關資料,少了人性化,更沒有了感受文中丈夫情感的體驗。在這部分播放一段相關錄像也是不錯的教學環節。

(3)在講到第4-6自然段的時候,這裏應讓學生有感情朗讀,教學時忽略了這一點。

(4)在講課的時候,爲了理解重點段落,我用到的大問題是:讀後你有什麼感受?這樣的大問題太泛泛,雖然在後面引導學生回答的時候還是側重於對這個過程的理解,但是學生在最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還是顯得稍微感到有些突兀。所以我也覺得這裏的問題應該再斟酌一下會更好。

從細節的角度講,經過領導和同事的評課,結合大家的建議,我也覺得教學設計中的幾個地方還是需要再修改,比如:

第一、在分析第3到9段的時候,問題應該可以這樣設計:小組討論我爲什麼對這兩張剪紙的態度有這麼大的差異?放手給學生。

第二、文章的第六自然段詳細介紹了丈夫收到剪紙的場面,在引導學生回答的時候如果老師能及時抓住重點詞語進行板書,會讓學生覺得條理更加清晰。並且在講完五到八段,讓學生感情讀文的時候就可以出示課件上的圖片,這樣學生的感覺一定會更直觀,感受也會更深刻。

第三、在對第九段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以後,直接引導學生說出感受,也就是從中悟出的道理的話,學生會理解得更容易,也更顯得順其自然。這樣就比把這一點放在最後單獨來說要容易也會更全面。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讀了《愛如茉莉》這篇課文,一幅平淡無奇、潔白純淨、縷縷幽香的茉莉圖便出現在我眼前,讓我不由想起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句詩。我在想,如何將這篇清新自然的課文上好,如何在自然和諧中將主題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父母之間那種平淡又真切的愛情呢?於是我在認真鑽研教材的基礎上,精心設計了教案,又精心製作了第二課時的課件,配上了美妙的音樂。基本達到了預設的效果,但是還是有遺憾的。下面就這節課的整體設計、教學技能、教學策略的優缺點及改進措施做一反思。

一、整體設計

本節課主要抓住細節及作者的情感變化品味大愛無痕、真愛無聲的父母之愛。所以在整體設計上我利用板書“愛如茉莉?!…”這樣的形式設計整堂課,可以使兩條線索平行進行,突破重難點。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用三種不同的形式展開:“病中囑託”;圖片捕捉法;小小辯論“父母真的睡好了嗎”。在這三個板塊進行中,強調抓細節、抓關鍵體會人物情感,並配以圖片、音樂反覆朗讀,並且注重課文的補白,創造各種情景既讓學生讀懂文字背後的內容又鍛鍊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加深體會。最後利用一首配樂小詩和許許多多生活中的其他平淡之愛結課,學生就就從課本走進了生活,也體會到了自己父母的平淡之愛,並且懂得了要你做一個懂得愛並且樂於付出愛的人這樣一個情感價值

二、教學技能

在課文感知過程中,適時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以及對於音、圖、文、誦等教學技能的和諧處理的要求是很重要的。在這節課上我通過讓學生配樂朗讀、寫批註、讀中感悟、觀察插圖、聯繫實際等,讓學生逐步感受語言文字的分量,感受到“愛如茉莉”的真正意義,循序漸進地學會語文學習。不過,讓我吸取的教訓是,像類似比較抒情的課文,要巧妙地安排好學法指導,不要讓過多的學法指導沖淡了花香。《愛如茉莉》這篇課文的,我既有圍繞文章的詞句來進行讀詞,用詞語說話,關鍵詞語的理解等。又有引導學生去思考文本以外的東西,所有的學習活動都是同時引入“於細微處見真情”等詞句促使學生感受語言,提升學生的語言境界。這樣的教學可以讓人感受到這是一節充滿文化氣息的語文課。

一個看似平靜的課堂,其實存在太多的思想。怎麼讓這些思想統一在一起,共同去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有用的信息傳遞給學生?這需要教師充分考慮。我在上課時就給學生留下空間,既是考慮到教學的需要,同樣是考慮到學生的需要,學生的學習水平。

三、教學策略

在教學策略上我以整體感知——逐個解讀——重點品讀——聯繫實際——小詩作結的流程展開,利用鮮明的板書理清文章脈絡。

在各環節的實施過程中注意每一個過渡語的精心設計,用三種不同的形式學習三個板塊。層層遞進,重點賞析、品悟。

在媒體的使用上,這節課可謂達到了“用了有用,不用不行”的效果,對於課文插圖的配樂朗誦非常好的突破了文章重難點,情感達到了一個高潮;對於最後的配樂詩朗誦更是起到了回顧全文和情感昇華的畫龍點睛的效果。

“教學是一中藝術”它的藝術性就在於每節課中的不完美。這節課也存在着不少問題。如關照文本中的詞句和文章整體的情感脈絡把握結合的不是那麼自然流暢,顯得生硬;還可以在課末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你覺得愛如什麼?”等等,這樣也許會聽到更動學生內心的想法,真正以學生爲主;學生讀書的感情還要加強指導,我想,在學生不熟悉的情況下,如果我能給學生一點時間,讓學生互相讀一讀,這樣可能比老師的講解效果更好。

讓語文課堂充滿花香,這是我們語文教師一直追求的!然而在引導過程中,在問題與情境的把握上還不到位,還不巧妙,不能很好地做到問題與情境的交融,好不容易營造起來的溫暖氛圍差點因爲問題的思考與困難而破壞。所以,在以後的情境教學中,要更好地做到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交融。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課文講述了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晏嬰出使楚國,遭遇楚王侮辱,晏嬰憑着過人的膽識和智慧,用善辯的口才贏得國家尊嚴的故事。

這節課堂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課文的課題入手,先理解了“晏子使楚”是“齊國大夫晏嬰出使到楚國”的意思,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

課文結構簡單,共有6個自然段。總分總的結構形式讓課文脈絡清楚,便於學生把握課文內容。第1、2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前因,最後一個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後因,前後呼應,結構嚴謹。因此,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先理清事情前因和後果的方法,讓學生把第1、2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結合起來理解,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和把握。

課文的核心內容在中間第2、3、4自然段,內容是楚王故意設計侮辱晏嬰反被晏嬰耍弄的三次“大PK”。這部分是課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部分主要通過人物對話展開情節,三個回合的脣槍舌戰,都以晏嬰勝楚王敗收場。課文的精妙之處在於面對楚王的三次侮辱,晏嬰不卑不亢,有爭鋒相對法,有欲擒故縱法,有設喻映射法,既恰到好處又不千篇一律,每次都可以讓楚王啞口無言,自取其辱,讓人不得不佩服晏嬰智慧和口才。教學中,我用了“大PK”,極大的引起了學生的探討興趣,他們極好地融入了課文氛圍中。

《晏子使楚》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無論是人物對話,還是謀篇佈局,無論是價值觀教育,還是愛國教育,都有課堂探究價值。

很顯然,這節課還有很多缺點,例如學生活動少,學生讀課文不夠多等,以後教學中,我要更努力,深入挖掘文本,積極研究教法,讓我的課堂呈現更多精彩。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第一個環節讓孩子們討論除夕晚上自己和家人在做什麼?以及一些快樂的事。孩子們踊躍發言,有的說:除夕晚上,和爸爸媽媽一起放煙火,最開心;有的說:除夕晚上,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大家一起真開心。孩子們討論後,我插入了一個環節,我充滿感情地講述着除夕晚上,我們全家圍坐在客廳,一起吃年夜飯、看春節聯歡晚會的歡樂情景,讓孩子們進一步感受除夕夜家人團聚,享用美味佳餚的歡樂氛圍,爲下一個環節,瞭解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內涵作好鋪疊。

第二個環節中,我從網上下載了《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課件,充分運用幼兒園有利的網絡優勢,讓孩子們邊欣賞故事精美的課件,邊聽老師講述故事。

第三個環節中,引導孩子們討論賣火柴的小女孩在除夕夜的情景,並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比較,感受賣火柴的小女孩飢餓、寒冷、孤獨、貧窮的艱難處境,萌發同情和幫助她的願望。

第四個環節是在第三個環節的基礎上插入的新環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賣火柴的小女孩離你家很近,你會怎麼辦?你還會做什麼事?孩子們爭先恐後高高地舉起了小手,有的說:我會請賣火柴的小女孩到我家裏去,我給她穿上我的毛茸茸的非常可愛的小兔鞋,讓小女孩的腳暖和一些;有的說:我會送給賣火柴的小女孩一個火爐,讓小女孩不再受凍;有的說:我會送小女孩一個熱水袋,讓小女孩暖和暖和;有的說:我會請請賣火柴的小女孩到我家裏去,讓她和我們一起吃年夜飯。看來孩子們已產生了同情並幫助請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強烈願望了。

第五個環節,再次欣賞故事及課件,進一步引導幼兒感受故事的意境。

二、回家將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講述給家人聽,家園配合,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午飯後,提供小女孩頭飾,鼓勵幼兒去表演區表演;提供《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書籍,鼓勵幼兒閱讀故事,以便更好地培養幼兒對早期閱讀的興趣。

最大的收穫是:

通過文學作品的欣賞,課件的運用,增加的第四個環節,以及午飯後,回家後的親子活動,引導幼兒充分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故事意境,萌發了同情並幫助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強烈願望,調動了孩子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如果爲孩子創設一個情景,讓孩子用行動幫助賣火柴的小女孩,寓教育於遊戲中,會更好!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9

《灰椋鳥》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鳥散文,文章重點描述了灰椋鳥歸林的壯觀景象,表達了作者對鳥兒的喜愛和對林場工人辛勤勞動的敬仰之情。第二課時我把教學重點放在文章的第四、五兩個自然段,讓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朗讀及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感受灰椋鳥歸林的壯觀景象,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談談這節教學中的一些體會:

一、讀中品悟。

(一)體會歸林時的壯觀。

在教學課文第四自然段時,我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引導學生抓住“盤旋”、“投入”、“排空而至”、“整羣整羣”、“數百米長的長隊”、“巨大的橢圓形”、“一批一批”、“浩浩蕩蕩”等重點詞句來體會壯觀,然後反覆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體會後再朗讀。另外還啓發學生想像的思維,灰椋鳥飛回來時在林中傾訴、呼喚、應和,想一想如果你是一隻歸林的鳥兒,你會傾訴些什麼?又會怎樣呼喚同伴和兒女?學生在說話練習的同時又能更深刻的感受到歸林的場面壯觀。飛回來會說些什麼,又會怎樣呼喚未歸的同伴和兒女的,後到的`鳥與林中的鳥如何應和,讓他們隨着作者的描寫而進入到作者的心中。

(二)感受歸林後的熱鬧。

課文第五自然段寫了灰椋鳥鬧林的情景,畫面很優美,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鬧林圖,指導學生讀文想象、體會,並設計了這樣一個說話練習:“此時每一個人都被感染了,我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這樣的設計既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促進了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

(三)情感昇華。

文章最後一段寫了作者欣賞到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後發出的感想,也是文章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我讓學生讀後談體會,接着介紹作者的情況,播放動化課件《一個真實的故事》,幫助學生深刻體會作者對鳥、對大自然的愛,激勵學生的愛鳥、護林的環保意識,對學生進行了生動的人文教育,也使學生對作者的感情有更深的瞭解,學生受到的感染很深。

二、美中不足。

整個教案設計脈絡較清晰,教學起來也得心應手,但還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如應啓發學生想象鳥兒們會在林中傾訴、呼喚、應和些什麼,而我只是讓學生想象自己是鳥兒,會傾訴什麼,會怎樣呼喚;在對學生朗讀的評價上,我覺得自己的評價語言比較貧乏,對學生的激勵性不夠,使課堂上的學習氣氛不夠活躍。

我想,要上一堂感染學生的課,老師要吃透教材並精心設計,當然創設情境是必不可少的。同時,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能夠自己感悟到語言文字蘊含的情趣,纔會真正被課文所感染。我想,今後在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方面還要多加努力。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

第一單元課文的主題是《走進西部》。很多孩子,一說西部,有些發呆。可以看出,孩子們對西部地區瞭解甚少。所以,講課的時候面臨着種種的困難。現將總結。

成功之處:

1.孩子們進入角色較快,能較好地去預習。如:預習字詞這方面尤爲突出。所以,我每次講第一課時,很順手,並且,能順利地完成任務。

2.教師備課也算合格。(呵呵)以前的我,講新課之前,備課稀裏糊塗,對課文的內容理解不透徹,而且從來都不會去看看課外材料。可是,現在呢,隨着年齡的增長,也明白了,教一節課,是需要何等的難。需要精力,需要認真,這樣才能授課不受阻礙,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學習。

不足之處:

1.孩子們預習有個致命的缺點——每次預習,不讀課文,拿起英才教程一頓抄,覺得這樣做大功告成。可惜,孩子們的做法錯了。預習,必須要讀課文,對課文不瞭解怎麼去預習。

開家長會,我也強調了這一點,希望有所起色。可是,最近的觀察,似乎沒有什麼效果。

2.家長的責任心造成預習效果不理想。本來家長(個別)的文化素質低,再加上他們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忽略了孩子的存在。這樣以來,孩子基本上“散養”的狀態中完成老師佈置下去的任務。你說說,這樣的做法,不僅當老師的難受,而且作爲家長的更是對不起孩子。你把孩子帶到了這個世界上來,爲何又不讓他去看看這個世界的光彩呢?作爲他們的老師,我是無比的鬱悶!

改進措施:

如果,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模式在課堂上體現淋漓盡致的話,必須,家長和教師溝通好,督促孩子好好預習。也許,剛開學,所以孩子們不在狀態、也許教師也不在狀態,也許,家長更是不知所措。總而言之,我是希望,孩子和老師、家長能儘快進入角色,爲後面的教學鋪好路!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1

拓展閱讀課文內容易懂,文章比較淺顯,能引起學生閱讀興趣,便於閱讀和理解。所以在教學中,應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逐步提高自學能力。我在教《燈塔》時,選用了“談話、引導”的教學方法,選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以學生爲主體,充分發揮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羣體作用,在合作學習中,豐富語言,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勇於協作、勇於創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礎、前提,合作是促進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徑,探究是自主、合作學習的目的。三者互爲一體,又互爲促進。

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

1.琅琅的讀書聲貫徹整節課,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會。

2.給了學生比較充分的讀書時間、思考時間、討論交流的時間,把各項語文基本功訓練落在實處。

3.關注學生的獨特感受,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表現自己。

4.讓學生參與板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也暴露出以下問題:

1.學生在朗讀時,我沒有適時加以指導,應在重點之處加以引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提高學生感悟能力。

2.我認爲還應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不斷學習,使自身素質不斷提高,能力不斷加強,能駕馭教材,能駕馭課堂。

3.對學生的賞識不夠。賞識是一種信任,賞識是一種溝通,賞識是一架橋樑,賞識可以使師生溝通無限。

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探索與追求。作爲一名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努力,深入學習,全面提高自身素質,讓我們的課堂成爲高效課堂,成爲快樂課堂。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

曾經,新課標理念撲面而至,“忽如一夜春風來”,帶來強烈的衝擊,帶來欣喜的期盼,高唱讚歌者有之,奉若神明者有之。是的,對於一顆尚未準備好的腦袋,一顆沒有自己的思考的腦袋,除了不假思索地全盤接收,似乎也找不到第二條好走的路。曾經,我就是這樣一名師。

幾年的實踐運行下來,新課標的真正落實遇到了一些困難,理論站得高實際運作難的缺陷浮出水面,彷徨者有之,困惑者有之,銳意改革創新堅持走自己的路的也有之。將新課標理念與自己的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用自己的腦髓”,我堅信語文學應當讓學生學會感悟語言、運用語言,應當自由靈動、詩意盎然,語文課堂應當是一次次精神的旅行,一次次靈魂的飛躍,並藉讓學生看得更高、走得更遠。爲,我追求這樣的語文課堂——

二、自然生成的課堂

第十三課《早》學手記片段:

《孩子,請跟我一起飛》

今天學習第十三課《早》。這是吳伯蕭寫的一篇遊記,圍繞自己在三味書屋的所見、所聞、所感,指出人要事事早,時時早,做“東風第一枝”。

早讀課已經讓學生聽了課文朗讀錄音,並讓他們自己也讀了一遍課文。

午第一節課,我先讓學生們說一說,自己初讀了課文之後知道了什麼。有的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有的明白了作者要告訴我們的道理,還有的回憶起以前學過的《三味書屋》一文。

我又問:“那麼你對課文內容還有什麼不懂的?有什麼想要了解的嗎?”

學生思考片刻,紛紛舉手提問:

魯迅是個什麼樣的人?(天哪,真想不到他們在五年級學習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後竟然還會有這樣的疑問!)

魯迅的老師壽鏡吾是個什麼樣的老師?(學生無知,有這樣的問題很正常)

作者爲什麼要寫梅花?(這個不錯,是全文要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

作者爲什麼要以“早”爲課題?(與一個大同小異,比較好理解)

三味書屋今天還保存得好嗎?爲什麼它能保存得那麼好?(學生不能明白爲什麼一個若干年前的普通書塾今天還能讓這麼多人津津樂道)

面對學生拋出的這些問題,我理出了今天課的主要任務——介紹魯迅。只有讓孩子們先初步瞭解魯迅其人,獲得對他的一些最起碼的膚淺的認識,纔有可能理解課文中作者提到魯迅所流露的敬意,以及這一個“早”字蘊含的真正的深意。

以往一節語文課,尤其是要好一節公開課,備課真的是一件很令人頭痛的事。因爲認真,備的都是詳,環環相扣,字斟句酌,力求天衣無縫;因爲擔心課不知道自己應當說些什麼,連學生的回答、回答之後老師的評語都一字一句寫下——卻沒有考慮過,學生一定會這樣回答嗎?於是當“劇本”完成,表演開始,便十分吃力(還要貌似輕鬆)地、想方設法(還要不露痕跡)地將學生往自己事先設好的“轂”中趕去,步步爲營,着着緊逼,手中的那根線越收越緊,緊到不但讓學生喘不過氣來,師自己也呼吸困難、輾轉無策。

一連幾次的失敗,讓我開始思考自己的學,如飢似渴的學習,讓我漸漸懂得課堂無需預設的精彩,開始追求“不可複製的高峯體驗”。

走進課堂,師心中應當有最起碼的預設,粗淺的,大概的,有一個輪廓即可,無須精緻細密,因爲課堂本來就是自然生成的產物,不是你想它怎樣它就會怎樣。當一場對話即將展開,當一次思想的旅程即將開始,風景就是我們所未曾見過的,精彩也是無法期待和預料的,也許會翻山越嶺,也許會跋山涉水,也許有小橋流水,也許是大漠荒煙,有多大的力量,我們就能夠走得多遠,有多會欣賞的眼睛,我們就能夠領略到多美的風光——而這一切,我都無法預設,我只能和學生一起,身不由己地向前走去。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3

教學反思:

古詩教學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一種教學內容,大概緣於我對古人文化的情有獨鍾吧!所以在上古詩的時候,我特別有激情,也渴望着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灌輸給我的學生們。雖然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讓他們掌握古詩的背景和一些相關的文學知識對於他們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我還是採用講故事的形式將古詩的寫作背景和一些文學知識傳授給了學生,而學生那似懂非懂的眼神中卻還透露着些許的興趣,個個饒有趣味的聽我講着……

《秋浦歌》《蜂》是唐朝著名詩人的鉅作,在導入課題時,我運用本學期學過的一首古詩《回鄉偶書》的作者引出李白(因爲我在《回鄉偶書》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過李白與賀知章是好友的事實),此環節也可幫助學生複習與鞏固《回鄉偶書》的作者。然後,我又向學生介紹了有關李白浪漫主義色彩中的豐富想象的知識,要求學生在學習李白的詩歌時要多讀多想。果不其然,學生對於浪漫主義的概念猶如霧裏看花,什麼都不知道,但也按照要求在古詩學習中多讀多想了,畢竟學習李白的詩不是一根筋到底的事,還要多繞幾個彎。

李白的這首詩,字裏行間充斥着濃濃的愁味,所以,我在整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中,也緊緊抓住“愁”這一詩眼,開展了朗讀教學的訓練,來理解與體會詩人的情感。在中間的教學過程中,我還加入了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的寫作背景,個人認爲寫作背景的加入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和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整堂課下來,學生的反映還算積極,也確實投入進了古詩的境界中,細細地品着詩歌。只是我在教學環節中的些許失誤以及課堂的時間關係,使學生缺少了一次鍛鍊想象表達能力的機會。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

《將相和》一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從故事中我們可知,兩個人物既有個性,又有共性。個性品質: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臨危不懼、顧全大局等,廉頗的知錯就改等;共性品質:他們都以國家利益爲重,愛國。個性的品質學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質學生把握還是有一定難度。爲此,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去讀、悟、演,寫領悟人物的個性品質和共性品質。這一過程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趣味性、主體參與性和創造性原則。

藺相如和廉頗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輝的人物。藺相如因“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一升再升,官位居於廉頗之上,這是將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實質上緣於廉頗的錯誤認識“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

”言辭無禮,充滿不滿情緒。理解廉頗這段話,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在這課的教學中,用這句話統領教學,全課教學的思路清晰:“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先讓學生理解這句話,之後練讀這句話,注意讓學生讀出不服氣的語氣來。學生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問學生:廉頗說藺相如就靠一張嘴,當上了上卿,你們覺得他說的對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藺相如的這張嘴說出了哪些話,請同學們在文中畫出藺相如的語言來。於是學生們動手在文中找出藺相如的語言,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最後迴歸到廉頗也認識到自己錯了,從而負荊請罪。這麼設計,脫離了繁瑣的分析,給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

我在教學《白楊》這課時,首先確立的重難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爸爸說的話),感受新疆建設紮根邊疆、無私奉獻的精神。爲了使學生深入理解句子含義,我採取多種教學手段,做到在教學語言上花力氣,在體會感情上下功夫,首先讓學生畫出自己認爲含義深刻、耐人尋味的語句,並反覆研讀,然後小組和全班交流。課前我不僅讓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大戈壁)有所瞭解,還自己查閱資料、圖片,製作成課件,爲無法查閱資料的同學服務。課堂上,我讓學生默讀課文,談談自己對白楊的瞭解。學生很快找到了白楊外在的特點:直、生命力強,我順勢引出“爸爸”的話,並且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其與文本對話,和作者交流,與教師商討,向同伴彙報,學生慢慢地從中感悟到了白楊樹“無私奉獻、盡職盡責、堅強執着……”的內在精神,體會數得形象與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爲一的。在這基礎上,提問“爸爸的這番話只是向孩子介紹白楊樹嗎”,學生就能十分肯定地說“不是的”。學習“他們只知道…幾天汽車”時,我又採用引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明白兄妹倆 “不知道”什麼。對於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我沒有機械地照書後要求讓學生說句子含義,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時此刻父親在沉思什麼?他的嘴角爲什麼又浮起一絲微笑?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理解“……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通過解詞析句,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和思想的方法。

課堂中,如果能全面調動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學生的求知慾就會高漲,學得很投入。那教學豈不成了一件非常愉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