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3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三峽》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級上的教材,這是一篇閱讀文言文,作者以極其精煉、優美的語言飽含深情地向我們展示了雄偉、壯麗的長江三峽。根據課標對閱讀的要求,即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的能力,使學生受到情感的薰陶,思想的啓迪,享受審美的樂趣,我精心設計了兩個教學目標

(1)是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三峽的由衷讚歎之情。

(2)是品味作者優美的語言,充分感受三峽雄偉壯麗的景色。根據課標對文言閱讀的要求: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我直接確立的教學目標是:

(3)落實實詞,結合書下注釋理解文意。最後我又根據課標對寫作的要求,即善於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表達對自然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我又設計的教學目標是

(4)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來寫的寫作方法。從整個課堂效果來看,我覺的我的教學設計是合理的,是完全按照課標的三個維度精心構思的,從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情況來看,尤其是從知識紮實的落實,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對學生的薰陶漸染,更使我感到我還是上了一節比較成功的一課。授完這節課很長時間了,在我的耳畔還一直迴盪着氣吞山河的長江之歌,在我的眼前還一直浮現着一幅幅雄偉壯麗的三峽美景,我的情感和思緒還一直沉醉在和諧、融洽,充滿激情的課堂裏,學生們一雙雙主動求知的雙眼,師生之間熱情的交往,情感的互動,更使我深刻地感覺到在課改精神的感召下,我正一步步向新型的人民教師過渡。

一: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

在朗讀的教學環節中,我沒有從理論上枯燥地去講解如何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而是讓學生伴隨着優美的音樂去朗讀、去感悟。在美妙的音樂聲中,學生們的朗讀激情和朗讀興趣被激發出來了,學生們的朗讀水平也自然而然的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美妙的旋律,深情的朗讀,使學生們初步感受到了三峽之美,初步享受到大自然的審美情趣。

在落實實詞和疏通文意方面,我充分地挖掘了學生的潛能,發揮了學生自己動手,自主學習的精神,讓學生課前充分的預習,自行解決基礎知識,我在課堂上只是檢查預習和解決疑難問題而已。通過學生們自信流利的回答,我感到學生們對基礎知識的落實是牢固的,是紮實的。

在研討文章內容方面,我精心設計了一個又一個由淺入深的問題,先從整體入手,提問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文章都寫了三峽的哪些景物?幾乎所有的同學都能脫口而出:“三峽的山和水”。我便以此爲出發點,一環又一環的提問:三峽的山和我們家鄉的山有什麼不同之處呢?你是從文中的哪些語言看出來的?三峽的水又有什麼特點?不同季節的水給人的感受一樣嗎?你最喜歡什麼季節的三峽?作者究竟運用了什麼樣的寫作方法使我們對三峽如此神往?由於我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再加上我耐心細緻的啓發誘導,連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都能大膽積極的舉手,同時這個問題的.設計又爲下一個有關寫作的教學環節作好了鋪墊。爲了能使學生學以致用,我由剛剛研討完的分析閱讀引出了口頭作文片段訓練,爲了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我採用了多媒體,一幅幅三峽美景的再現,伴隨着雄渾激昂的配樂歌曲《長江之歌》,同學們的寫作激情一下子被點燃了,同學們爭先恐後的用優美的語言,各種各樣的修辭方法,生動地描述了當今三峽的風采。最後又用學生表演的方式回顧了三峽的過去,展示了當今和未來。因此說,我的教學目標的完成是比較成功的。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選擇

由於這篇文章重在感悟、欣賞,這對學生們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積極營造課堂的情感氛圍。師生的熱情交往,積極互動一直貫穿課堂始末,爲了使學生們更加主動積極的參與,我沒有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直接滲透給學生,而是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擬定本節課的學習計劃,教師最後再稍加歸納。由於我對學生的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學生們主動求知的慾望就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學生們怎麼能不願意開動腦筋,積極主動地去解決自己親自設計的疑問呢?就這樣,濃重的學習氛圍在剛上課不久就被我營造出來,這爲往下的課堂教學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調。

爲了使學生們更加充分地感受到三峽之美,感受到祖國的大好河山之美,究竟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呢?我反覆揣摩,認真探索,最後決定還是藉助多媒體,運用啓發、探究的方法,並且把音樂引入了文學的殿堂。典雅的古箏音樂立刻把學生帶入瞭如夢如幻的古代三峽之中,雄渾、豪邁的長江之歌伴隨着一幅幅精彩的當今三峽的畫面,震撼着學生的心靈,這怎麼能不使學生浮想聯翩,怎麼能不被江山如此多嬌而折服。此時此刻,學生的情感已和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共鳴,並將本節課的氣氛推向了高潮。情到了,景到了,情景交融的感情促使學生們急不可待的抒發內心的情感,下一個環節的口頭作文效訓練自然水到渠成。短短的幾句對三峽的謳歌讚美,就足見我由閱讀引出作文的成效。

爲了更好地使學生在思想、情感方面受到啓迪,我在課堂的結尾還精心設計了表演《昨天 今天 明天》,通過學生聲情並茂的表演,不僅展示了學生的特長,而且還以別具一格的方式重溫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們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受到啓發、感悟,今日的三峽令人迷戀,明天的三峽更令人神往。學生的思維再次被拓展,思緒早已飛到明日三峽的建設中。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思想教育可以說是意味深長,學生們倍受鼓舞。

三:我的教學風格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營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友好交往,熱情互動,深度挖掘學生的潛能,展示學生的特長,是我近幾年來的教學風格。在我的課堂上,幾乎沒有死氣沉沉的死角,我會用微笑化解他們的緊張,我會用親切生動的語言,以朋友談話的方式解決他們心中的疑問,我更會用真誠的目光鼓勵學生大膽展示自己,我早已不是課堂的主角,我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我和學生彼此之間用眼神、動作、表情、語言默默地交流着,深情的互動着,從而達到知識上的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的共同發展。由於我和學生的心心相通,學生們的潛能和特長更容易被我挖掘出來,他們在我面前都急於表現自己。如課堂結尾的表演設計,巧妙的構思、新奇的內容就是由我班一名比較內向的女同學的傑作,表演中的南同學平時更是沉默寡言,但是經過我們師生共同的合作、探究,我覺得此處的教學安排是我教學風格最爲閃亮的一點,他們聲請並茂的表演更使這節課錦上添花,意蘊雋永。

四:談談我的成功之處

本節課我最大的成功是捕捉到瞬間靈感,臨時改變教學計劃。在重點研討完春冬之時的美景後,我按原教學計劃是想讓一名擅長朗讀的同學配樂朗讀,可是當我看到同學們都已被作者優美的語言所感染,都對壯麗的三峽產生神往之情時,我的腦海中突然產生了一個大膽的設想:何不讓學生閉着眼睛,伴隨着悠揚宛轉的古箏音樂,展開想象的翅膀盡情地遨遊呢?我先是被自己的奇發妙想嚇了一跳,繼而果斷地採取了這次“智慧的火花”,看着學生們在沁人心脾的音樂聲中,閉着雙眼如醉如癡的神態,我真爲自己的意外收穫而慶幸。優美的音樂此起彼伏,百轉回腸,我深信在學生的心中早已設計出了一幅幅更爲神奇的畫卷。我真的被自己臨時設計的溫馨情境感染了,由原來設計的學生朗讀也變成了我情不自禁的朗讀,這處的教學環節也因此成爲了我本次教學的最成功之處。事後,我認真反思,終於體會到了這次瞬間靈感的產生決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產生的智慧之火,是課堂上師生互動,融爲一體的共振效應,它使學生們充分感受到語文課堂的魅力,那真是一種美的享受。

五:我的不足和再教設計

本節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但有龐雜之感,有礙於學生對重點的把握,音樂的藉助,小品的表演確實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但過多的藉助,降低了語文課文學的魅力,有喧賓奪主之感。

再教設計:在課時安排上,我將由一課時安排兩課時,在課堂內容的選擇上,我將忍痛割愛地捨棄展現今日三峽風采的環節,在多媒體的選用上,我將只選取一段音樂渲染課堂氣氛,目的是讓學生真正地在古代文化中薰陶漸染,從而更加熱愛中國古代的燦爛文化。

以上是我的教學反思,希望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文言文《石壕吏》選自七年級下第五單元《杜甫詩三首》。

作者杜甫是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石壕吏》是他歷經安史之亂,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兵敗鄴城後,在他從洛陽到華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瘋狂拉丁徵兵,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城鎮成墟,白骨遍野所發出的切實感受,對於這樣的一首傑出的現實主義敘事詩,準確的把握其思想內涵不僅能夠使學生了解古代戰亂給人民造成的巨大災難,更能瞭解杜甫“史詩”的特點。

因此在教學環節上作了如下設計:首先,從現代戰爭導入,以伊拉克戰爭爲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圖片導入,引起學生思考,對比古代征戰對人民的`影響。接下來引入本節學習的課題。通過誦讀,理清文章線索;課本劇表演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最後進行主旨探究,作者杜甫通過文章傳達的思想情感如何?課尾進行當堂檢測。整個課堂環節還算流暢,有以下幾點的設計自以爲較之前課堂有所進步:首先學生評價嘗試讓小組之間互評教師給出分數範圍,讓學生舉手示意,這樣暨對小組的表現有了比較好的反饋,同時課堂秩序也更加有序。文言文的讀必不可少!反覆的讀可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與氛圍的渲染,教師的範讀更是有效調動學生誦讀積極性的法寶。總觀這節課仍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課本劇表演,學生並沒有全身心投入其中,只是某些小組在展示過程中笑場,這與《石壕吏》整篇文章渲染的氣氛不相符,課後反思之所以出現此種情況,其原因在於學生準備時間倉促,教師不指導到位,由於學生準備時間短,也就無法深入文本解讀,細品其中內涵;教師的指導很關鍵,對於初中生來說,有些許想法但還不成熟,教師必須幫助其進行有效的表演指導,在之後課本劇準備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可逐漸淡化,但初始階段必須給與學生畢必要的幫助。另外課堂情景氛圍的創設也十分重要,對於此篇文章課堂就是要創造一種悽慘、憂傷的情景,反觀自己的課堂這一點做得還很不夠!情境創設,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提起注意!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在閱讀中體會敘述、描寫與說明的區別,能夠鑑別說明這種表達方式;閱讀說明文,能抓住說明要點,瞭解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語言表達得清楚明白。

1、要在比較中認識說明文的文體特徵。

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於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同學們可以將新知識的學習建立在原有的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力求在體會中進行比較。例如:在學習本單元第一課《中國石拱橋》時,可以在初讀課文後,回憶前面學過的記敘文和抒情意味比較濃的課文,在比較中發現說明文和它們的不同之處,如沒有貫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濃郁的感情打動人,不注重細緻入微的描寫、刻畫等。在學完課文後,再總結說明文的文體特徵。

2、要把握說明文的各方面要求在各篇課文的顯現。

《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和《故宮博物館》都是比較典範的介紹事物的說明文。在學習課文時,要各有側重。如學習《中國石拱橋》時,重點體會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徵,並注意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學習《蘇州園林》時,可以一方面重溫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徵的要求,一方面學習說明方法;學習《故宮博物院》時,則側重體會說明順序。這樣根據各篇課文的特色有側重地學,能夠使學習任務化整爲零,便於把握知識。

(1)說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徵。

說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徵。如果說明事物時東拉西扯,不圍繞事物的特徵進行,那麼被說明的事物就會顯得面目不清,說明的目的也就沒有達到。《中國石拱橋》一文邏輯順序很清晰,先談石拱橋的一般特點,再概括介紹石拱橋的總體情況,接着以趙州橋、盧溝橋爲具體實例來說明中國石拱橋在歷史上曾取得的輝煌成就。文章在介紹趙州橋、盧溝橋時,處處強調了石拱橋“不僅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的特點,使讀者產生鮮明的印象。說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徵,這在《蘇州園林》一文中也有充分的體現。文章首先指出蘇州園林的共同點: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此後就分別從各個方面對蘇州園林的這個共同點作具體解說。

2)說明順序

與記敘文有記敘順序類似,說明文也有說明順序。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中國石拱橋》和《蘇州園林》都採用的是邏輯順序,它們都是先指出事物的特點,接着或是以具體實例或是分別從幾個方面加以說明。《故宮博物院》則按照空間順序介紹,沿着遊覽參觀路線,按照從南到北的順序有主次地介紹故宮的。

(3)說明方法

常用的說明方法有下定義、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分類別、列數字、引用等。同學們不必死記這些說明方法的定義,只要細緻體會每個類別中的一兩個典型例子,就能心領神會了。例如:①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打比方)②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水經注》裏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舉例子)③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列數字)④唐朝的張嘉貞說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爲”。(引用)

3、要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準確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先決條件,表示時間、空間、數量、範圍、程度、特徵、性質、程序等,都要求準確無誤。說明的實用性強,稍有差錯,會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的語言有的以平實見長,有的以生動活潑見長,由於說明的對象和作者語言風格的不同,說明的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或概括,或具體,或簡潔,或豐腴,或精練,或詳盡,或平易樸實,或幽默風趣,總之不拘一格。

《蘇州園林》教學反思

在《蘇州園林》的設計中,我摒棄舊傳統“串講”教學模式。設計“課前積累——創設情景導入——自由式閱讀——合作式解讀——探究式拓展”五大環節。實施過程中,以學生的自感、自悟、自學探究爲基礎,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先創設情景導入,再指導學生閱讀說明文的方法,讓學生找出說明“蘇州園林”共同特徵的句子,然後仔細閱讀課文,從2—9

段中找出含有“圖畫”的句子。我想:學生如果能夠找出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說明的特徵和說明的順序,但這有一定的難度,對第一次接觸說明文的學生來說是否會完成,我心裏沒有底,但總想試試,結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學生很聰穎,一下子就找出來了,真讓我爲之一振。再指導學生爲這10個句子標上序號,分組討論,找出說明整體、局部、細部的句子,在此基礎上歸納了本文的說明順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各自的說明對象,從而解決每段的中心句。第二課時學生配樂選段朗誦,賞佳音、品美文,充分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準確性的句子已是水到渠成了。

課堂結束之前留下一定時間,讓學生討論“課文的結尾是否畫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繼續寫下去會寫什麼?”;想象並設計“21世紀我神往的校園美”,學生紛紛動手,擅長畫畫的用彩筆勾勒,長於寫作的用語言描繪。學生筆下的.校園美五彩繽紛,雖然稚嫩,但從一個側面表明學生的想象力、審美能力已得到培養,學生的思維空間需要我們去開拓,學生身上閃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如果說還有不足的話,就是學生的想象力,還有待於培養。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是無限的。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學生終身受益,語文老師責無旁貸

《故宮博物院》教學反思

本節課成功之處在於:在文本探究中,不斷質疑爲什麼採用這種說明順序,怎樣採用這種順序。學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必須根據說對象來確定最合適的說明順序。在空間順序說明時注意確定立足點和準確的方位詞。在有了清晰的認識之後,進行說話訓練,學生比較容易學會。

在確定探究方向時,注意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在充分走進文本之後,思維活躍,主動質疑,老師整合問題,確定有價值的探究問題。

不足之處:文章5—8節是課文重點,沒有很好的自然的安排,體會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學生對爲什麼把太和殿作爲重點介紹,由於課前學生資料查閱不夠,閱讀文本不夠深入,討論之後依然沒有到位的答案。另外學生在說話訓中立足點過渡不自然,沒有準確使用方位詞。

《故宮博物院》是按照參觀順序,採用移步換景的方法詳略得當的介紹了故宮的主要建築,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表達了對故宮的熱愛和讚頌,歌頌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創造了。

教學本文,應引導學生理清說明順序,重點研討太和殿相應段落,體會文章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的寫作特色。瞭解以空間爲序的文章必須確定立足點和準確使用方位語言,培養學生按空間順序說明覆雜事物的寫作能力,體會說明文中用詞的準確性,理解作者的讚美之情。

一、 導入

故宮,是我國古代宮殿建築藝術的瑰寶,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羣,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看圖片,更能讓學生直觀的體會到故宮博物院的宏偉壯麗,建築精美,有利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生自由讀課文,要求

(1) 在文中畫出故宮博物院特徵的句子。

(2) 根據課文說明順序填寫故宮示意圖。

(3) 思考課文按什麼順序介紹的故宮博物院。

(設計意圖:有目的地閱讀能有效地提高閱讀效率,所以提出閱讀要求。

說明文首先要明確說明對象以及說明對象的特徵。總括故宮的特徵的語句是本文的中心句:宏大壯麗、建築精美、佈局統一、風格獨特。下文對故宮建築羣的介紹就是圍繞這幾個特點來寫的。

畫出故宮示意圖,便於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通過直觀再現課文所介紹的故宮的主體佈局,幫助學生去繁就簡地把握課文內容,並初步認識到課文采用的說明順序。

2你有什麼疑問?

老師整合探究問題

(1) 本文爲什麼運用空間順序說明事物?

(2) 本文爲什麼運用這種空間順序說明事物?

(3) 本文是怎樣運用這種空間順序說明事物?

(設計意圖:爲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主動質疑。老師整合學生的問題,給學生確定探究方向。學生會有濃厚的興趣探究問題。

三、 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小組討論

(1) 本文爲什麼運用空間順序說明事物?

友情提醒:A如果用邏輯順序、時間順序怎麼寫?

(結論的結果:如果運用邏輯順序,寫故宮的特點則有主有次,選感興趣的方面來詳寫,對故宮沒有清晰全面的認識。如果運用時間順序寫,則寫明清、解放後故宮的修建和維修,也不能全面認識)

友情提醒:B如果用邏輯、時間、

空間順序,哪個好? 練筆《我們的學校》,注意採用恰當的說明順序,注意重點突出。

把握新教材編寫的特點進行三結合教學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反思

1、結合訓練重點:語文教材中,“訓練重點”往往提得很精簡,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須在老師充分備課的前提下,才能把訓練重點在教學中落實下來。以第一冊《大自然的語言》一課爲例,本課訓練重點是①生動的有條理的說明事物;②讀書摘要。首先,要指導學生了解課文如何“生動”的說明事物。開頭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優美的詞語及擬人筆法,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寓說明於描寫之中,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的畫卷。第二段則用擬人手法,如布穀鳥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更有特色,說得更加生動。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知道頭三段說明的順序是什麼。顯而易見,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時序來說明,第二段舉的三個例子是以“耕,種,割,插”的農事活動先後爲序,第三段則是物候的知識的起源和發展,是從古代到近代。可見各段落裏面的句序講究條理性。而“讀書摘要,”實質上就是對語言信息進行篩選,把文章的重點或主要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由於學生初學編寫讀書摘要,要求不要過高,指導學生圍繞課文“練習”的一,二小題,從課文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波浪線,然後這此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這種由淺入深的練習,學生就不會覺得“讀書摘要”茫無頭緒了,也逐漸培養成習慣。

2 、結合預習提示:如果把課文內容比作一把鎖,那麼“預習提示”便是這把鎖的鑰匙。“預習提示”中包含文體,文學,篇章,讀寫聽說知識,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閱讀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書理解或掌握生字,詞。“預習提示”的文字學生幾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關鍵詞關係着學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領會“提示些什麼。”例如《大自然的語言》的“預習提示”中,第一段只有兩句話,我讓學生默讀並思考它給我們提示些什麼,引導他們明確第一句話中“比作”一詞,既提示了本文標題採用的是比擬的修辭手法,又回答了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再讀第二句話,啓示他們回答句中的“具體生動”“條理分明”給我們提示了本文的寫作特點;而句中的“說明了”又給我們提示了本文的文體是說明文;末句的“特徵,成因和意義”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內容。通過平時的反覆訓練後,我的學生幾乎都入了“讀懂預習提示”的門。這樣,講究了教法,也讓學生懂得了學法。

3 、結合課後練習:“課後練習”如何處理,是教學的一個技巧,卻往往被忽視。我在教學中,首先打破先講課文後處理練習的陳規,將課後練習分散於教學過程的各環節中,靈活處理,有的則置於課前,結合在預習中,或納入佈置給學生的自學提綱中。

《奇妙的克隆》教學反思

對於科普文章,我不想在寫作思路的分析上花太多的時間,因爲這樣會讓學生感覺枯燥乏味,《新課標》也明確提出,要讓學生提高分析、理解、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高科技知識的文章,學生較爲感興趣,但如果老師過多的介入,反而會適得其反,因而我設計了一個問題:閱讀本文,你瞭解了什麼知識?問題較淺而且範圍很廣,同學們暢所欲言,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全由自己的水平而定,回答問題的同學爭先恐後,熱情高漲,在這個過程中,結合他們在生物課上學的關於細胞學的知識,便很快地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重點:瞭解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在拓展延伸的部分裏我還設計院一個辯論題:正方——克隆技術能爲人類造福,反方——克隆技術不能爲人類造福。以課本的知識作爲理論基礎,加上他們課外所瞭解的事例、數據、故事等作爲論據,展開了激烈的爭辯,男女雙方你不讓我,我不服你,爭得面紅耳赤,場面達到白熱化的程度。在這一環節裏,課文的一個難點: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不用老師做過多的分析,

一切都迎刃而解了,非常的輕鬆。

雖然是按照課文內容把預計的知識點都貫穿完畢,但總感覺有少許的不踏實——挖掘得不夠深入,之後通過查找資料,我發現了一個重要的資源,就是要走出文本,類化遷移,讀以致用。這種“致用”,不只是從生物學、社會學的視角去思考克隆技術的革新發展和興利除弊,還要立足語文,從寫作學、閱讀學的視角去吸取克隆技術的精神營養。這是語文課區別於生物課的分水嶺,也是走出文本不能走得太遠的界碑。生物“克隆”作爲一種科學的創造精神和科學的思想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鑑到文章、文學的寫作和閱讀中的。魯迅寫小說,對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形象的創造,“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腳色”。(《我是怎麼做起小說來》)把互相沒有必然聯繫的東西,重新組織在一起,雜交成新的機體,新的生命,這難道不類似於無性繁殖的生物克隆嗎?這就是典型的“寫作克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有一段名言:“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晏殊《蝶戀花》一詞本是寫離情,卻借用其中的名句來表達登高望遠的宏偉志向;柳永《鳳棲梧》一詞本是寫癡情,卻借用其中的名句來表達忠貞不渝的奮鬥毅力;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一詞本是寫失戀後的落寞,卻借用其中的名句來表達豁然開朗的成功喜悅。如此斷章置換,重新組合,超越了文本作者的原

意,熔鑄了讀者獨創的新意,不但拓展出治學的三境界,而且開發出一切事業從追求、奮鬥到勝利的三境界。這是典型的“閱讀克隆”。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能夠引導學生學習魯迅、王國維的榜樣,運用“雜交創新”的科學創造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大膽進行“寫作克隆”和“閱讀克隆”的實驗,那麼《奇妙的克隆》就算學到家了,“有創意的表達”和“有創意的閱讀”就算學到手了。

一篇文章能有這麼深層次的挖掘,便能把克隆技術與我們語文學習聯繫在一起,學生們會發現,克隆是那麼的神奇,語文原來也是那麼充滿趣味,各個領域之間的知識通過認真吸取、理解,就可融會貫通,應用自如了

《生物入侵者》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改的精神,不但要注意培養學生能力,而且也要重視基礎教學方針,結合本課特點,我爲本課制定了幾個學習目標:

1、閱讀課文,瞭解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積累詞語。

2、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在教學時,由學生根據事例給“生物入侵者”定義入手,學生初讀課文積累詞語並瞭解文章大意,在具體分析文章內容時,注意體現教師組織者、指導者的作用,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深入掌握說明文章的寫作說明順序及說明方法,最後聯繫實際,請學生出謀劃策提出可行性對策,在此環節,採用小組討論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習的主動性,並通過此環節,培養學生合作精神,提高環保意識。

授課後,我認爲此堂課基本實現了預定的學習目標,學生參與面較廣,調動了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氣氛輕鬆、民主、主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在學習課文內容時,讓學生把三、四自然段連讀後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會更好;由於時間較緊張,一些環節處理不夠到位;分析說明順序時,品味說明文的語言特點特別是關於最後一個環節“出謀劃策”,在課堂上時間緊張,我想充分利用好時間,教學效果會更好些。

《落日的幻覺》教學反思

1、這是一篇事理性的說明文,我將用一個課時來完成教學,課文爲我們講述落日這個普通的現象所孕含的科學道理,由於本文涉及了很多光學上知識,於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顯得很吃力,在面對“折射”,“色散”等光學知識時,學生顯得無從下手,於是學生會把重點放在光學知識上,但是語文課不是常識課,科普文不單單要講科學知識也要講語言的形式。

從文本來說,本文介紹的是常見的落日背後藏着的知識,接近生活。語言形象、生動、典雅,既不乏詩意的美感,也不缺科學知識。特別是它提出的層層問題,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爲文本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光學知識以及個別術語較深奧,初二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常識重點突破。多說一些鼓勵的話語,並創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因爲教材思路清晰的介紹了夕陽給人的幻覺,以及幻覺形成的原因,語言通俗,學生可以通過默讀,得知大概,再通過互相學習理清思路。字詞教學可融入其中,在泛讀或領讀時完成,不必專門做講解。這一過程靠學生的自己領悟和交流學習。《新課標》指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能夠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因此抓住要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內容,上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背後的語言文字,表達方式以及作者提出的問題。語文不是科學常識課,上語文課要搞好:知識,表達方式,語言形式三者之間的關係。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蘇州園林》是八年級上學期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上課前我搜集了相關資料,做了充分的準備。上完這一課,同學們都感到很滿意,既掌握了很多說明文知識,又領略了本文豐富有趣的語言。

我覺得這堂課有以下優點:

1、以情境教學法導入新課,生動生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2、這堂課目標突出,重點都放在讓學生掌握這篇課文的結構,我覺得最後學生也學有所得。

3、能在分析文章結構順序時適時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裏的重點詞句,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講解比較詳盡、到位。

4.利用多媒體配合教學,使學生有直觀的感受,更利於理解說明文的內容。課件裏的圖片豐富,且基本上能配合課文的'內容,讓學生從圖片中感受蘇州園林的美。

5、板書清晰,學生便於理解本課的整體結構以及由此知道說明順序。

但這堂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具體總結如下:

1.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還是太少。《蘇州園林》是一篇美文,應讓學生多讀,在美讀的過程中領略蘇州園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時間來不及,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過於倉促。另外我還設計了一個教學環節,結合課文和圖片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蘇州園林的美。目的是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和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但是,我又犯了同樣的錯誤,給學生想和說的時間不夠充分,致使學生說出來的東西不完全符合要求。

2.還沒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這堂課的課堂氣氛相對平時而言比較沉悶。一方面是自己在教學設計時沒有加入能充分激發學生情緒的環節,而另一方面是學生上課過於緊張的緣故。在學生的觀念中,課堂鴉雀無聲=紀律好,因此,平時坐不住的、愛插話的學生都“老實”了。

3.由於擔心時間不夠,所以在展示蘇州園林的圖片時有點猶,如走馬觀花,沒能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欣賞美景美圖,或許再留多一點時間給學生,效果會更好。

4、分析四個“講究”時,有些地方過於羅嗦;時間沒有分配合理,所以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

5、這堂課作爲第一課時,也是本單元第一篇說明文,應該在上新課時將說明文的有關知識做以回顧並且熟悉(上學期學過說明文的定義、說明文的分類、說明方法、說明順序以及說明文的結構),這樣也許效果會更好。

針對以上的情況,我會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努力、認真的去克服。認真備教材、備學生(讓他們克服上公開課課時的緊張心理,養成無論上什麼課都是一個樣)。在課堂上讓學生養成自己對某事的看法用自己的語言能表達出來。應把課前預習落實到實處。在課堂上多深入、以此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由於我的教學經驗不足,以後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向老教師、有經驗的同行請教,多聽課,吸取他們的長處,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蘇州園林》是葉聖陶寫的一篇介紹蘇州園林圖畫美的典型說明文。文章先指出蘇州園林在全國園林藝術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全國園林的標本。接着指出蘇州園林的共同特徵___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那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副完美的圖畫。從四個大的方面指出體現圖畫美——講究亭臺軒榭的佈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依次對應文章3—6段。7—9段又從注意角落美、門窗雕琢美、色彩搭配美細部介紹蘇州園林的圖畫美的特徵。主體部分採用從總到分的結構方式,分部又採用從主到次的邏輯順序。文章結構井然。

文章還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如作比較,分類別,打比方,摹狀貌等。今天的課最大的問題是設計教學內容的時候沒有考慮學生是初學文言文,特別需要對說明文的基本知識掌握,如說明事物的特徵,說明方法,說明語言,說明順序很好地落實。文章的3—6段,應該透過語言文字,如關鍵性詞語,說明方法體現了蘇州園林的圖畫美,可以給學生這樣設計問題:1.那些詞語體現了蘇州園林的美;2.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總而言之,今後上公開課要注意以下幾點:1.吃透教材,深刻理解教材;2.掌握學生學情情況;3.一定要先試講,發現問題及時作出調整;4.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5.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基礎;6.考慮當堂所學內容學生需要對課文理解的程度,課前要預計好,並通過適當的方式引導好,如預習,導學案等。7.注意好好和學生溝通。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有人說,建築是凝固的詩中國園林更是極富傳統文化意蘊的詩,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所以我認爲本課不僅要教會學生學說明文,還要讓學生學會用鑑賞者的眼光來看園林,擴而大之會看傳統藝術,進而激發學生熱愛和保護祖國文化的感情《蘇州園林》雖然是“談”蘇州園林,其體裁是說明文,但本文語言簡潔、生動,很有一種“畫意美”,因而我認爲教學本課的重點就是引導學生感受蘇州園林的畫意美,體會文章的'語言美課前,讓學生蒐集有關蘇州各名園的圖片和資料,並加以簡要生動的文字說明,在班上展覽;課上則通過反覆誦讀和重點詞句賞析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蘇州園林“處處入畫”的特點,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潛能,傳統說明文學習時的單調、乏味一掃而光,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喚起了他們對祖國美好風物的熱愛,也有益於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

本課的教學中,我沒能及時抓住契機充分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的“主人翁”的地位還可以有更充分的體現新課改,新課堂,給每一位老師的啓發是多樣的,也是深刻的它對每位教師的要求也更高了,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師“參與者”的責任更重了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最後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主題表現深刻,藝術手法生動,我很喜歡。在新課程理念的啓發和引導下,我反思以往的教學:因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造成滿堂灌,吃力不討好。再就是拘泥於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麼進行教學設計和創新了。這一次教法做個如下改變。

去除旁雜,突出重點。這是學生上中學以來第一次接觸到小說這種文學體裁,所以我決定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整節課僅圍繞着小弗朗士作小說人物形象分析。

深入共感,激發共鳴。七年級學生與小弗郎士年齡相仿,班上不少同學就像最後一課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樣:天真幼稚不懂事,學習不認真自覺,甚至有厭學情緒。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已經大概瞭解了《最後一課》的故事情節,或許你與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樣,也有過厭學的時候。討厭學校,討厭課本,害怕被老師提問。現在老師問你:假如有一天,外敵入侵,家園淪喪,不再允許你學祖國的語言,也不再允許你說母語,那麼,你將如何面對?

全面參與,動腦動筆。中我發現現在的這批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相當差,不少同學沒辦法用恰當得體的`書面語言把心中想說的話描述出來,鑑於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熱鬧,設計了爲課文做旁批,發揮想象力,對課文進行創造性續寫這些既動腦又動筆的環節。

水到渠成,暢談感想。中國自古講究“文以載道”,所以,當學生通過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後,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最後一課,不僅使小弗郎士變懂事了,更喚醒了他的愛國熱情。那麼,你從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麼有益的東西?沒有生硬的說教,學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美好東西”,“熱愛祖國,就要熱愛祖國的語言,學好祖國的語言”等體會。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課上完之後,我覺得根據小說故事情節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領會理解課文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等教學目標基本實現了。

不足之處依然存在,這一次備教材備得較充分,但沒真正備好學生,課堂氣氛沒有原來想象的那麼熱烈。而且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更加體會到學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爲課文作旁批之後,不會將相關的內容轉化爲自己的東西告訴大家;在談小弗郎士內心變化的時候,對老師的態度變化只想到由於老師變得溫和而產生的親切感,未能注意到韓麥爾先生由一個普通教師變成一個愛國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後的教學當中還須對學生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岳陽樓矗立在洞庭湖的東面長江的西面,(因爲無風)樓閣上的帷幔靜止不動,夕陽緩慢地下沉。 登上當年吳國和蜀國的分界之處,徘徊在黃昏時湖山之下。

爲避戰亂我奔波三年,行程萬里,今日登高遠望是什麼心緒?

登樓憑弔古人,我自己已是兩鬢斑白,望着遠山的古樹,青蒼中,隱含無限的傷悲。

全詩緊緊圍繞“悲”字展開。

首聯第一句“洞庭之東江水西”,橫空出世,從大處着筆,將岳陽樓的地理位置直接點出: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的東邊,在奔騰浩蕩的長江之西。不由得讓人想起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看到這氣勢非凡的語句,讓人不由得心馳神往,但第二句卻筆鋒一轉,不再是空闊無邊的壯景,而是描繪出一副寧靜的畫面,“簾旌不動夕陽遲”,舉目所見的是蒼茫的暮色,簾旌一動不動,夕陽緩緩西沉,殘陽如血,鋪於水面,湖面一般冷綠一半紅,看上去風平浪靜,有些慘淡,有些寂寞,有些蒼涼。景之悽迷襯托人之悲愁。此句乃以景傳情也。

頷聯由上句平靜的景物描寫轉而進行強烈的抒情。“登臨吳蜀橫分地”,既說登臨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顧歷史,當年吳蜀爭奪荊州的歷史似乎再度重現,吳蜀兩軍相爭,互相廝殺,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人聲,馬蹄聲,兵器撞擊聲……聲聲不絕於耳。歷史的遼遠、戰場的血腥似乎又出現在眼前,戰爭,戰爭,戰爭給人們帶來了什麼?思及此,“徙倚湖山欲暮時”,面對滿眼的湖光山色,詩人卻無心欣賞,獨自徘徊,是因爲有滿懷的愁緒,有滿腹的心事啊,而在這蒼茫的湖山暮色之下,徘徊的身影拉長,拉長,正如作者理不清、剪不斷的愁情,更增添了幾許悵惘、落寞之感。憶歷史,思往事,感時世,心悲切。

頸聯“萬里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詩人發出了痛苦的吶喊,爲什麼偏偏會憶起吳蜀之戰,那是因爲詩人在歷靖康之變後飽嘗戰爭之苦:萬里逃難,南奔襄漢,顛沛湘湖,流離失所。這正是詩人悲之所在啊。“萬里”、“三年”分別從時空的跨度來敘其遭遇之悲,讀之讓人感慨萬千。登高望遠不但不能減輕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幾許愁緒。這無邊無際的愁緒當“望遠”“憑危”時更如一江秋水滾滾而出。如李煜“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如崔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登高望遠懷鄉思家,乃人之常情也,更何況飽嘗無限家國之痛的'詩人呢?國破家亡的切膚之痛早已深入骨髓了啊?此句將詩人的悲、傷、哀、痛推向了極致。

尾聯“白頭弔古風霜裏,老木滄波無限悲”,似乎是詩人顧影自憐的喃喃自語,未老先衰頭已白,爲國事,爲家事,爲自己,爲那些與自己一樣國破家亡的同鄉們焦慮、憂愁,弔古傷今,感懷傷時,在秋霜的季節裏,更覺時世如風霜相逼,冷峭之極。那衰老的枯木、那蒼涼的湖面,何嘗不像自己呢?淪落天涯無盡的淒涼,國破家亡的無限悲痛,一切盡在不言中。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教學《藤野先生》,我發現學生難以理解的不是本文的主旨,而是本文所選的事例之間的內在聯繫,也就是作者的選材。

本文從事件上講,寫了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寫了途經的兩個地名;寫了在仙台受的優待;寫了爲“我”添改講義;糾正解剖圖;關心“我”的解剖實習;瞭解中國女人裹腳;寫了“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這此事件寫在一篇記敘文中,是否累贅?如何引導學生去理解?

我在教學中發現這個問題,就仔細分析這些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繫。

1、本文直接寫藤野先生的四件事:爲“我”添改講義;糾正解剖圖;關心“我”的解剖實習;瞭解中國女人裹腳;

2、在仙台受的優待,“匿名信”事件是從正反兩面襯托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

3、寫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是作者離開東京到仙台的原因,是與藤野先生交往的.緣起;

4、看電影事件是離開仙台的直接原因。

5、途經的兩個地名勾起魯迅的憂國之思,表明魯迅的愛國情感;這是魯迅三次地點轉換的根本原因。

根據這些聯繫,我及時調整教學立足點,立足於魯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以這四件事爲中心,體會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然後再由此爲中心點向兩邊發散,分析每一件事與文章這個中心點的關係,這樣畫蓮花一樣,弄清全文的線索思路。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複習一個星期以來,我一直要求學生認真複習。檢查一下學生的複習效果,結果讓我很吃驚。本以爲學生會掌握得很好。但事與願違,就是基本的知識點也沒有掌握紮實。提問字詞,結果學生寫得亂七八糟,沒有全對的。更不用說其他的.知識點了。本來講得很清楚的知識,學生想着的沒有多少。有些知識,講過多次,學生也分不清楚。如表達方式的種類,學生竟然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爲什麼學生的學習效果如此不好?對此,我進行了深深地思考。學生之所以掌握不好,主要是因爲學生沒有認真去複習。沒有把老師的要求當回事。要求他們好好的複習,結果他們複習得不紮實。一檢查就不會了。所以,今後再複習,就要充分備課,嚴格要求,跟上檢查。學生畢竟是學生,缺乏自制力。

無論是複習課還是新授課,對學生都要嚴格要求。並且要充分利用好小組合作學習。發揮小組長的作用。讓優等生帶動差生。共同提高,共同學習。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 古人又說 “詩言志”,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緊緊扣住“景”(——全詩的畫面)、情”(——情感)志(——作者的抱負)三個字來設計問題。全詞從誦讀入手,以誦讀中感悟的情感來引出詩詞畫面的特點,並引導師生們感悟畫面中不同意象所蘊含的情感,

對於本詞上闕,設計了這樣幾個小問題:“上闕描繪的畫面有什麼特點?哪個詞最能體現這一特點?這些畫面渲染了怎樣的氛圍?”

通過誦讀理解引導師生品讀關鍵字詞比如“衡陽雁去無留意”中“無留意”、“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中“千嶂”與“孤城”、“長煙落日”與“孤城閉”“四面邊聲連角起”中“四面邊塞”及“連角起”,在景物中感受到了邊地生活的艱苦,軍事態勢的嚴重,邊塞荒涼的秋景。這些秋景又與作者家鄉的景緻迥然不同,一個“異”最能體現這一特點。渲染了邊塞荒涼蕭瑟有悲涼壯闊的氛圍。

在下闋情感的感悟中,我也設計了幾個簡單的問題:“下闋能直接體現作者情感的詞語是什麼?(——淚)征夫爲何流淚?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有助於引導師生閱讀文本、探究文本、深入思考的意識。師生們很容易在文本中找到將士流淚的兩個原因——“燕然未勒”“歸家無計”。在此時此地,將士們勒石無功,歸家無計,自然會悲從中來,進而我引導師生們進一步思考:“男兒有淚不輕彈,是什麼讓男兒不寐,最終以淚洗面?”再次將大家的思緒引迴文本。師生們發現文本中的“濁酒一杯”“羌管悠悠”“霜滿地”這些獨特視覺形象所蘊含的`獨特情感。通過對以上意象的分析,讓大家進一步體會戍卒歸家無計的憂傷,將軍勒石無功的鬱悶。

全詞的情感不僅止於戍卒歸家無計之悲,將軍壯志難酬之憾,還包含了他作爲政治家心懷天下的強烈之憂患。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師:你認爲張岱與亭上兩人是知音嗎?是從文中哪些地方讀出來的?

生1:是知音,從文末舟子的話‘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中得知。

師:文中的“癡”,是“傻”的意思嗎?從這個“癡”字中,你能發現張岱與亭上兩人的什麼特點?

生:從‘癡”中看出他們癡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於世俗之外的閒情雅緻。

生2:不是知音,從‘強飲三大白而別’中看出,張岱是一個比較孤傲的人。

思考一:

有位教育家曾經這樣說過:“教學的藝術全在於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這位老師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學過程中,爲了引導學生更深刻地體會作者張岱的性情特點,設計了一個我們意想不到的問題:張岱與亭上兩人是知音嗎?當然,學生也很聰明,很快就在老師的引導下,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各自的理解。當學生回答:“不是知音,從‘強飲三大白而別’中看出,張岱是一個比較孤傲的人。”老師若能再追問“文中還有什麼地方能看出他孤傲的特點嗎?”引導學生從明明有舟子陪同,‘與餘舟兩三粒而已’,卻說‘獨往’湖心亭看雪中讀出他是個孤高自許的.人就更好了。但不管怎樣,這個問題還是激起了學生思考的興趣,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提高思辨能力。所以,我認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還應該體現在課堂提問的啓發性上。

思考二: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所以語文課一定要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文字,突出語文教學的“語文味”,引導學生在感知課文“寫什麼”的基礎上,深入到課文內部,揣摩“怎樣寫”“爲什麼這樣寫”,理解語言文字的表情達意功能,領會作者運用語言的匠心。只有這樣做,語文課纔不會迷失方向,才能既符合語文學科本色特點,又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有效訓練。上述三個教學片段中,我們發現兩位老師都很注重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去品析景物特點,這些過程都體現了濃濃的“語文味”,他們的問題設計應該是有效的。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這是法國作家莫泊桑的一名小說,在教授中我是這樣做的:

1備課既是備教材又是備學生。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否高漲,關鍵在於老師怎麼調動?關鍵在老師,不在學生。只要老師引導到位,學生是聰明的,他會和你積極配合的。恰到好處的鼓勵學生,也是真誠的讚揚。親其師,信其道“也許就不那樣難了。

2、熟能生巧,方能應用自如。

這節課我背得很熟,整個環節設計,每一個問題引出和引導,我都做到了應用自如。源於我課背的熟練,準備的充分。我知道我不是最聰明的人,但我知道笨鳥先飛可以早入林。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纔可以讓自己信心倍增,不至於忙亂出錯。

3、利用本節教學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通過初讀感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續寫結尾培養學生的想象和寫作能力;通過合作質疑,培養學生的善思和團結合作能力;通過字詞句段的賞析培養學生的品詞欣賞能力,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培養學生客觀的看待事物的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而且每一問題的解決都是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

下一步的教學中,多讀多練,讀書增強學識,增加知識儲備。通過本節課教學,讓我更深刻的認識到自身知識儲備還不足。所以每日必讀書也就是我的`必修課。在閱讀中爲自己的教學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材,並且不斷的鑽研教育理論書籍,指導自己的教育實踐。讓自己的教學在理論的指導下,更科學,更有效。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個世紀以前的讀書人差不多都能背誦如流。爲了更好地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我讓學生先反覆誦讀文章,以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畢竟三分文章七分讀。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體思路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與《桃花源記》進行比較閱讀,拓展延伸歸納總結後,指導學生當堂背誦。整節課通過學生反覆的誦讀,讀明文意,誦出韻味,通曉 “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暢談自己心中理想社會的理念。

反觀這一節課,學習目標基本達到。一是學生在讀準字音、理解文意等方面做的比較到位;二是學生能瞭解文本結構、“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並知道本文是從哪些方面闡述的;三是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參入活動的學生在90%以上,回答問題的準確率在85%以上;四是90%以上的學生會運用工具書、資料自學課文。

但是,仍有遺憾之處。具體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問題的'設置有些超出學生的實際能力,就一篇自讀課文分析的過細。例如: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的?

二是老師的表演成分大大減少,失去了公開的原生態!

三是沒有實現當堂背誦的預期。

四是由於停電至使課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時還影響了上下課的指令。

五是在以學生爲主導的課堂上,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

這也就意味着教師的時間少了,那麼教師的主要任務在備課,在怎樣把課堂連綴起來?或者,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就輕描淡寫了呢?我以爲,課堂上教師的時間少了,就意味着教師的語言要更簡練更精細了。學生髮言之後教師的點評就顯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這堂課上,我的點評基本是歸納和複述式的。學生的發言是精彩的,我的點評卻軟弱無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進一步發言。當然,從此次的問題中我知道,教師點評的功力該在平時苦練。另外對學生的關注度也不夠。特別是坐在後面的男同學,他們貌似很認真,但不做筆記,也不積極回答問題,而我也沒有及時提醒他們。

同時,如何把課堂連綴得更流暢,怎樣把問題引到深處,促使學生思想素養的提升,如何讓教師的點評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都值得再反覆斟酌提煉,深思熟慮。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三峽》這一課我覺得還是比較成功的。

成功的方面是:

一、通過三峽風光視頻導入,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也爲學生直觀的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二、通過採用五種不同的讀課文方式,即加強了誦讀,又不使學生覺得乏味,從而很快讀懂、讀通課文。

三、“品讀:課文圖片對對碰。請你用最美的語言把它表現出來。”環節用的好。通過圖片與課文的對比閱讀,使學生把枯燥的語言文字物化爲美景,便於他們的課文背誦和理解。通過課文語言美讀,加強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對美的領略。

四、教學用語方面,做到了無一句廢話,上下銜接特別流暢自然。教學環節環環相扣,舒緩有度,做到胸有丘壑。

五、引導學生方法得當,點撥到位。學生通過引導,很快領會課文內容,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瞭解抓住事物特徵來描寫的寫作方法。

不成功的方面是:

一、時間掌握的不夠好。生字詞注音和重點詞語解釋方面浪費了時間,課前預習過的.可以抓重點強調一下,沒有必要面面俱到,導致時間不夠用。

二、因時間不夠,最後寫作拓展環節根本沒有來得及展開,沒有到達我預定的目的。

三、學生朗讀比賽環節不夠完美。完全可以讓學生男女生,兩人一人讀一段,這樣也可以達到考察誦讀的目的,而且還可以節約時間。

四、我覺得我應該把翻譯課文單獨拿出來作爲一個獨立的環節,而不應該糅合到分析課文中來進行,這樣條理會更分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