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蜀道難》說課稿(通用6篇)大綱

《蜀道難》說課稿(通用6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4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蜀道難》說課稿(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蜀道難》說課稿(通用6篇)

  《蜀道難》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1、大綱和單元中的定位

高中語文第五冊第五單元學習李白和杜甫的詩,目的是進一步領會這兩位詩人的藝術風格,以提高我們的詩歌鑑賞力。新的高考大綱明確規定:中學生應該初步具備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並且高考試題也由過去的客觀題型變成主觀題型。這無疑增加了考生答題的難度。所以,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對古典詩歌的鑑賞,鑑賞的主要內容是詩詞的表現手法和主要寫作特色,也要兼及思想內容和名言警句的賞析。

第一課《蜀道難》是李白詩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內容之豐富,藝術成就之高爲歷代文學家及評論家所公認。關於這首詩的政治寓意,歷來衆說紛紜,莫衷一是,故對詩的政治寓意不加深究;而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教師給予詩歌鑑賞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2、教學目標

學習這首詩,要在反覆吟誦的基礎上,體會詩人熱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

1)、知識和能力:瞭解作者、整體感知詩的寓意,知人論“詩”;反覆誦讀,鑑賞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結合詩歌內容講解誦讀要求,品位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體會其詩作的章法、氣象、基調及藝術風格。

2)、情感態度價值觀:瞭解李白的放達,感受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3、教學重難點

教學的重點自然是背誦。要重視理解記憶,又不偏廢機械記憶。前者指的是理清詩脈,包括大致分清詩的層次、領悟詩的主旨和主要的表達方式等。後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連貫背誦全詩。

教學難點是對詩歌藝術手法的運用和重點詩句的深刻含義理解以及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

4、課時安排:二課時

二、教法選擇

1、誦讀法掃除文字障礙,初步品味字、詞、語的妙用;

2、研讀法、點撥法師生共同探究,尋求文字背後的知識,品味李白語言的獨特魅力;

3、賞析法進一步感受作品,培養學生初步的鑑賞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膽的雕琢,從而找到自己的賞析點,從李白的作品中讀出自己的李白來。

針對我們學生的認知水平,採用“誦讀——賞析——背誦”的步驟。

三、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提起李白,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牀前明月光”了,那裏有真摯的感情,有清麗的詞句,但我們也許只感到它的優美,並不覺得有什麼出奇,因爲同樣意境的語句,在其他人的詩裏同樣可以讀到。再後來,讀的詩越來越多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綸送我情”、“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體濃”……也許從這裏我們開始驚詫於他才思的綺麗,那些打破常規而有無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來的 他的字裏行間,果然帶有一股飄忽飛逸的神仙氣息。

大家還記不記得高二時我們學的《夢遊天姥吟留別》 哪有通篇記述夢境的 人間哪有這般的山水 而李白所用的哪裏是人間的言語!他的句子沒有任何格律的束縛,有的是《詩經》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他逸興遞飛,豪氣縱橫,像天上的雲氣;他神飛八極,自由馳騁,像原野的奔馬。在他的詩裏,在他的夢裏,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塵土,完全恢復了他仙人的姿態:上穿碧落下黃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時空毫無拘束。今天讓我們再次追隨詩仙,一起神遊《蜀道難》。

(解說:此導語教學設計>設計的目的一方面在於營造一種詩情氛圍,讓學生了解李白詩歌的多樣性;另一方面突出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爲後面教學步驟的展開作鋪墊。)

(二)回顧李白生平和作品特點。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先世隋時因罪徙西域。他生於安西都護府之碎葉城,約五歲時隨其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之青蓮鄉。李白自青年時,即漫遊全國各地。天寶初,因道士吳均及賀知章推薦,曾至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讒去職。安史之亂髮生,因參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牽累,長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最後病歿當塗。李白性格豪邁,嚮往於建立功業,對唐玄宗後期權貴當國,政治腐化,深爲不滿。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政治,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川,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消極思想。他善於從民間文學吸取營養,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瑋絢麗,語言清新自然,爲繼屈原之後,出現在我國詩壇的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和杜甫齊名,人稱“李杜”。杜甫曾說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他的詩歌,現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三)聽名家範讀,然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全詩。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內容多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本篇詩人襲用樂府古題而推陳出新,以豐富的想像、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生動地描繪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景色。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並寄予了對國事的憂慮和擔心。全詩以強烈的詠歎憑空起事,繼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傳說和高危險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躍式的詩歌情感結構,給人以奔騰迴旋的動感;流走於其中的氣吞山河的宏偉氣魄,給人以滌盪心靈的強烈震撼。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汪洋捭闔,變幻莫測,處處險中見奇,展現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像力。

詩的開首4句是全篇的總綱,以後按蜀道的由來、歷史,蜀道沿途各處高峻、陰森、險惡和動盪不定的社會情況等內容次第寫來,鏡頭一組比一組驚心動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在詩中反覆疊現吟唱,作者以酣暢淋漓的筆墨,創造出了一個神奇驚險、雄健開闊的高遠境界,使全詩的情感始終處於高昂、澎湃之中,迴旋激盪,餘韻悠長。

(四)齊讀第一段:(採用師生共同研讀法,先提出問題,由學生思考、討論,相互爭議,最後教師明確。)

1、詞義點撥:

①危:高。②於:比。③何:多麼。④當:擋。⑤鉤連:溝通相連。⑥回:使動用法,使……迴轉;迴旋。⑦度:越過。

2、詩歌的語言受押韻及平仄限制,詞序有所顛倒,讓學生指出哪些地方是顛倒的,應如何順句。

3、段落解讀:

(1)“噫籲嚱……難於上青天”

這兩句統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歎基調,感情是豪放的,要讀得很有聲勢。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這是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脫口而出,也顯示了感嘆的強烈。“噫籲嚱”是驚異之辭。“危”“高”,一義重出,極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長音。“蜀道之難”,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後,再用升調讀“難於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

(2)詩的開篇如何敘述蜀道悠久的歷史 爲何引用五丁開山的傳說

引導學生研究誇張敘述和運用民間傳說的寫法。

明確:詩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歎點擊主題,爲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先敘述蜀國長期閉塞的狀況,引傳說中蠶叢、魚鳧的開國,寓高山阻隔之意,“四萬八千歲”爲誇張敘述;接着描述秦蜀間重山疊嶺的地貌,“有鳥道”寓無人行之意;然後敘述蜀道來由。

引五丁開山的傳說,表現了人和自然間的鬥爭以及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願望,讚揚了神力和開路者的勇力。

(3)“蠶叢及魚鳧……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這一層寫蜀道來歷,當用敘述調讀。“蠶叢”四句說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西當”兩句說“太白鳥道”,意即無人能攀越——這些,都是爲下文作鋪墊的,應當讀得輕而平緩。最後兩句爲正意所在,應着意加以渲染,如同親眼見到那怵目驚心的場面,表明蜀道的開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4)“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

這一層緊承上文,寫蜀道的高峻,含雖有道而人難行之意,當用詠歎調誦讀。“上有”二句從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讀得慢些,使聽者產生視線移動的感覺,重音要落在“六龍回日”“衝波逆折”二語上。“黃鶴”二句,有徒喚奈何之情,讀後可稍作停頓,爲下文蓄勢。最後四句近似特寫專敘人在青泥嶺上行走的情形,讀時須有身歷其境的設想,“百步九折”“捫參歷井”二語可重讀,速度不宜快,至“仰脅息”作一頓,再讀末句並作較長停頓。

(5)研讀“上有六龍……坐長嘆”幾句,說說詩人用了哪些寫法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想象的豐富和奇特。

明確:這幾句極寫山勢的高危,突出路之難行。“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詩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見。詩人不但把誇張和神話融爲一體,直寫山高,而且襯以“回川”之險。水險,更見山勢的高危。又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得連黃鶴也不能飛度,猿猱也愁於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這是用虛寫層層映襯。接着具體描寫青泥嶺的難行。以“百步九抑縈巖巒”的危險來表現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和畏懼心理。詩人從星星中穿過,有時還好奇地觸摸他們,想象何等奇特。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悽(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誇張:“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極言山峯之高,絕壁之險,渲染了驚險的氣氛。

李白正是以變幻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

(五)分析體讀第二段:

1、詞語點撥:

①但:只。②從:跟隨。③凋:使動用法,使……凋謝。④去:離。⑤盈:滿。⑥倚:靠,。⑦湍:急流。⑧砯:擬聲詞。

2、段落解讀:

(1)“問君西遊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

詩題下未註明送何人入蜀,所以這裏的“問君”無妨假定實有其人,可以讀得親切一些。將行而問“何時還”,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當用勸說的語氣讀。以下四句借鳥聲渲染旅途中悲涼悽清的氛圍,讀時要放低聲調,有幹裏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後用感喟的語調讀主旨句,至“凋朱顏”略作一頓,以示意猶未盡。

(2)“連峯去天不盈尺……胡爲乎來哉!”

仍是說不可行,但內容加深了一層,因爲說的是蜀道的險惡。前四句不是純客觀的描寫,讀時須設想這是旅遊者攀援於“連峯”“絕壁”之上置身於“飛湍瀑流”之間,要使聽者感到驚心動魄。讀後可作稍長停頓,再用“其險也如此”緩緩收住。末句是詩人借用蜀人的口氣,對歷險而來的遊者深表嘆息——“胡爲乎來哉”不是詢問,當用降調讀,暗含“何苦而來”之意。

(3)“連峯去天不盈尺……砯崖轉石萬壑雷”這幾句描寫好在哪裏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後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盪,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峯接天的遠景圖畫;接着平緩地推出枯鬆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後,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着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麼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3、再次朗讀課文第二段。

(六)分析體讀第三段:

1、詞語點撥:

①夫:人。②當:擋。③匪:同非。④朝……,夕……:互文見義。⑤雖:雖然。⑥長:深深。

2、段落解讀:

(1)“劍閣崢嶸而崔嵬……化爲狼與豺。”

讀第一句當突然振起,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一夫”兩句應讀得頓挫有力,表明劍閣有易守難攻的特點。但重點是最後兩句,這是告誡西遊的人:劍閣既爲蜀之門戶,形勢又如此險要,自然易生軍事叛亂,決不可以久居蜀地。

(2)“朝避猛虎……不如早還家”

開頭四句直承上文,寫蜀地軍事叛亂中的殘酷景象。全用四字句,節奏短而有力,讀時當兩字一頓,有慘絕人寰之意。稍作停頓後,改用誠懇勸說語氣讀最後兩句。

(3)“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這是全詩的結束語。主旨句第二次出現,要讀得緩慢些,有深沉的慨嘆意。“側身西望”後稍作停頓,再用漸慢漸弱的聲調讀“長諮嗟”三字,若有餘音,以發人深思。

(4)最後一段寫蜀中要塞劍閣的意圖是什麼

引導學生探究詩的寓意。

明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和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背後正潛伏着危機,後來發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實意義的。(解說:從現實的大背景出發,從感性的角度出發,讓學生了解李白的思想感情,他作爲詩人的敏銳的感悟力。同時也把錛市學習放在一個大語文的背景下,讓學生感悟人生,感悟歷史。)

4、再次朗讀全文。

(七)分析詩歌藝術特色:在表現手法上你最欣賞的是哪一點 爲什麼

(解說: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由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尋找美點。教師千萬不要越俎代庖。因爲鑑賞能力的提高是學生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得到的,並不是教師說給學生的。所以在此,教師要放開手,讓學生說,他們可能說的不好,但正是在這一次次的不好中,他體會悟到說好的技巧。同時要多肯定學生,讓他們嚐到鑑賞的甜頭,堅定地走下去。當然在學生不知從何說起時,教師可拋磚引玉,做示例。)

1、善用反覆:

資料:清人沈德潛的評論:“筆陣縱橫,如虯飛蠖動,起雷霆於指顧之間。”

討論題:“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詩有什麼含義 它重複出現三次,有什麼作用

明確:詩的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歎點出主題,爲全詩定下基調。隨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詠歎反覆出現,形成了以此爲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這就是沈德潛說的“筆陣縱橫,如虯飛蠖動”。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現,或前或後總有一個提示內容的“副句”伴隨着。主旨句出現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後。副句寫詩人仰望蜀道時發出的感嘆,突出表現了蜀道的高不可測,爲下文寫太白鳥道、天梯石棧、高標回日、捫井歷參張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後。副句意在說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輕易前往。此句有鉤連前後兩層內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後。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劍閣形勢之險和蜀中戰禍之烈,跟開篇相照應。以此結束全詩,興味無窮。文中三次反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每出現一次就給讀者帶拉新的啓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生一嘆之不足而至於再,再嘆之不足而至於三的感受。

2、豐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與其山巒、山路的情形使人覺得怵目驚心,毛骨悚然,大有見蜀山而回轉之意。

3、誇張到極致的技巧:

(學生尋找出詩歌中的誇張語句,談出感受)

4、多樣的詩歌意境:

爲了表達主觀感受與目的的需要,詩歌中構織不同的意境:高峻、宏偉、神奇、悽清、恐怖等各種意境均有描繪,而這些意境又統統表現一個“難”字。

5、神祕的傳說:

“五丁開山”“太陽神回車”“子規哀啼”等傳說的出現,使全詩籠罩一種神祕氣氛,也從另一個角度表現出了一個“難”字。

(八)詩歌的主旨與情感:

資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詩通》中說:“白蜀人,自爲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如雲‘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風人之義遠矣。”

討論後明確:這首詩以詠歎爲基調,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戰禍之烈,而戰禍之烈是由於蜀道高險給割據者創造了良好條件的緣故。因此,對軍事叛亂的警惕正是詩人的主旨所在。“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達的要義。

(九)美讀,整合對詩歌內容情感的感悟

四、板書設計

開篇:主旨句一見

一嘆高蜀道來歷

難行蜀道高峻

二嘆險景物悽清——以“何時還”起

可畏山水險惡主旨句二見

照應

三嘆戰禍之烈劍閣險要

申戒殺人慘景——以“早還家”結

結尾:主旨句三見

  《蜀道難》說課稿2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蜀道難》。

一、說教材

《蜀道難》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4“筆落驚風雨”這一專題的一首詩歌,這個專題爲詩詞專題。流芳百世的名篇,來自於生命的力量,它們或豪放,或婉約,或絢麗,或平淡,或典雅,或庸俗,充分展示出中國古典文學的獨特魅力。 而《蜀道難》的作者李白,則是中國詩壇最爲輝煌的一顆明珠,他的浪漫主義情懷在他的五彩繽紛的山水詩中,始終閃爍着奇異的靈光,而在不朽名篇《蜀道難》中,他憑藉天馬行空般的馳騁想象和超凡脫俗的生花妙筆,向世人詮釋了浪漫境界的'最高層次。浪蕩江湖,行山踏水,他的一生,把自然造化,皆化進他的詩裏。在這幅描繪蜀國風光的潑墨大寫意中,李白以他神鬼莫測的筆法,不僅寫出了蜀道的雄奇、逶迤、崔嵬和崢嶸,寫出了神工鬼斧的大自然對人心靈的震撼,還寄情山水,狀物抒情,把想象、誇張、神話和現實了無痕跡的融合在一起。

二、說學習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內容、表現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結合《蜀道難》的文本特點和新課標的要求,我將本課的學習目標制定如下:

1、知識目標:反覆誦讀,整體感知詩意,把握全詩的行文脈絡。

2、能力目標:通過吟詠朗誦和評點,品味本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鑑賞本詩的藝術特色。

3、情感目標:感受本詩雄渾的氣勢、奔放的情感,以及李白豪邁飄逸的浪漫主義詩風,理解本詩的言外之意;

三、說學情和重難點

古代詩歌距離我們年代久遠,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獨特的審美情趣對我們的學生來說是件不容易的事,與此同時,高一的學生對詩詞又已經具備了初步的鑑賞能力,所以我把教學重難點確立爲:

教學重點:通過吟詠朗誦和評點,品味本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鑑賞本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理解本詩的言外之意;體會李白豪邁飄逸的浪漫主義詩風。

四、說學習方法

怎樣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以情感自我體驗,喚起學生誦讀興趣,使他們愛學。開放自主協作,激發學生探討鑽研,使他們會學。聯想探索實踐,激活學生思維,使他們善於學習。依據教學媒體優化組合原則、直觀性與抽象性原則、啓發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我採取如下教學方法和手段:

誦讀法,討論法,評點法,啓發點撥法,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誦讀法。詩歌的語言是獨物的、精練的,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的美學價值,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蜀道難》是蘇教版必修4“筆落驚風雨”這一專題的一首詩歌,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的代表作。本說課稿是在上完公開課的基礎上寫就的,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體現新課程的課程理念!

第二、討論法。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思,甚至能夠生髮出自己的個性見解。

第三、啓發、點撥法。當學生陷入迷途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該發揮了,教師的適時的啓發、點撥,就會點鐵成金。

第四、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五、說學習過程

我本着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按照“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依據認知規律安排瞭如下教學步驟: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幻燈片主頁面展示蜀地山勢巍峨峭撥的圖片,加上雄渾的音樂,學生馬上有了追求壯美的感覺,學習興趣也被激發了出來。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豪放飄逸的風格。

(二)、讀文入境

我們知道誦讀是詩歌鑑賞的重要環節,是對語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語言的最好手段,它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語言表層的東西,所以鑑賞一首詩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誦讀。

1.初讀感知,疏通文意

《蜀道難》這首詩由於比較長,在文意的理解上對於高一的學生是有困難的,這一環節,我要求大家拿起筆來,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在思考之後,還覺得有困惑的地方的,勾劃出來,爭取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然後由學生互相交流初讀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教師適時點撥。(這種設計目的在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問學生答,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最終做到掃除閱讀障礙,以便進一步鑑賞詩歌)

2.聽讀文章,初步感知

播放由名家範讀的配樂朗誦《蜀道難》音頻,在學生在聽讀過程中,讓學生注意讀音、斷句、語調、節奏,以及情感的流露和變化。

3.吟誦詩文,體會詩風

聽讀後,讓學生交流聽讀感受。學生基本上可以感受到“詩風的雄渾”和“蜀道之難” 由蜀道難這一點,讓學生找出關於蜀道之難的三句話:

噫籲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zī)嗟

然後下面由學生進行個性化朗誦這三句話,教師進行朗誦指導,進而進行集體朗誦,對學生提出三點誦讀要求:第一,在誦讀的時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詩歌當中;第二,讀出詩歌的抑揚起伏,注意古典詩歌的節奏;第三,讀出與現代文的區別來,也就是要讀出詩歌的韻味來。(設計目的在於:整體感受詩歌之美,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審美情趣)在朗誦過程中,進一步感受李白雄渾奔放的詩風,並引導學生理解這三“難” 的不同含義,即分別在感嘆:蜀道的高、蜀道的險、以及蜀地戰禍的慘烈。

(三)、循文入意

《蜀道難》是蘇教版必修4“筆落驚風雨”這一專題的一首詩歌,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的代表作。本說課稿是在上完公開課的基礎上寫就的,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體現新課程的課程理念!

這一環節的立足點在於精讀詩詞,自主鑑賞詩歌,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評點、鑑賞和朗誦。要求一個小組選擇一個部分進行品讀,指出作者是如何表現蜀道的高、險、以及戰禍之慘烈的,並選擇你認爲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評點和朗誦。此處給出示例,並給以提示,可以從從藝術手法、意象選取、詞語運用、句式節奏等方面入手,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有章可循,從而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

在幾分鐘的交流討論後,由小組一位代表進行展示,教師適時點撥,作補充。從而總結出本文的藝術特色,即奔放的詩風、飄渺的神話傳說、大膽的誇張、神奇的想象、鮮明的意象,靈活的章法,並進行板書。在對詩句闡述完鑑賞內容後,要求小組的另一位代表進行朗誦,並進行朗讀指導,在朗讀過程中進一步感受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這一環節設計目的在於:培養學生自主鑑賞詩歌的能力,激發學生對詩歌鑑賞的興趣,激活他們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朗讀能力)

(四)披文入情

這一環節旨在探究詩歌的內涵。本詩主旨歷來爭議不定,恰好用來進行思維訓練。對於主旨的探討,用顧炎武《日知錄》裏對這首詩的評價“李白《蜀道難》之作, 歌蜀地山川,即事成篇,別無他意。”這個觀點,激發學生的思維,詢問學生是否同意他的觀點,同意的理由是什麼?不同意,那麼你的觀點是什麼?

在學生討論前,首先指導方法,“知人論世” 是評論文學作品的一種原則,並給出李白的人生經歷和寫作本詩時的社會背景,說明李白躊躇滿志而來,卻受到權貴的忌恨,被賜金放還。接着打出唐玄宗時期的介紹,說明太平景象背後潛伏的危機。然後讓學生分組討論,對於本課的寫作意圖一般會有三四種說法,一是送別友人;二是抒寫心志,感嘆仕途艱難、人生艱難;三是諷喻時政。待學生髮言後,老師打出屏幕中資料以佐證他們的觀點。使他們有思考後的成就感和愉快感。

最後再來朗誦詩歌,在朗朗書聲中再次感受本詩雄渾奔放的詩風和李白的浪漫主義情懷。

(五)佈置作業

背誦《蜀道難》(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在誦讀中深刻感受詩仙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備戰高考)

本堂課教學設計的基本指導思想是“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努力體現“誦讀,品析,積累,運用”等語文課堂的教學要素,在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參與課堂方面做出了嘗試,讓他們動口動手,用心去感悟,並把感悟的內容用說的方式呈現出來,在課堂上分享,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他們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是他們的用武之地。

板書:

《蜀道難》是蘇教版必修4“筆落驚風雨”這一專題的一首詩歌,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的代表作。本說課稿是在上完公開課的基礎上寫就的,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體現新課程的課程理念!

  《蜀道難》說課稿3

一、說教材

《蜀道難》是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一課,第二單元是唐代詩歌單元,單元目標重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的審美情趣,在朗讀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一必修二第二單元已經接觸了詩歌,學生掌握了詩歌鑑賞的基本知識和能力。本單元學習唐詩,唐詩雄渾豪放而又沉鬱頓挫,詩人詩風各異,教學要充分把握詩人的藝術風格,《蜀道難》感情強烈,筆鋒雄健,想象奇特,氣勢雄渾,是李白的成名作。結合本單元要求和本課特點,學習這首詩,要在反覆吟誦的基礎上,體會詩人熱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

1、知識和能力:

①瞭解作者、整體感知詩的寓意,知人論“詩”;

②反覆誦讀,鑑賞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結合詩歌內容講解誦讀要求,品位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體會其詩作的章法、氣象、基調及藝術風格。

2、情感態度價值觀:瞭解李白的放達,感受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3、教學重難點:

教學的重點自然是誦讀。

教學難點是如何把握朗讀技巧以及詩人抒發的情感。

二、說教法

教法:教學活動就是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蜀道難》是詩歌經典,又是豪放詩歌,所以在教學上要重視誦讀。我採用在誦讀中輕輕鬆鬆把握全文的教學方法。第一步是初讀。解決最基本的字詞問題,打好基礎是學好任何學科的關鍵,只有認真地做好這項工作,學習纔會很輕鬆。第二步是意讀。朗讀中質疑,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進行個性化解讀,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第三步是美讀。除了誦讀以外,還有問題探究法、討論法、評點法等。

學法:誦讀感知情脈——讓學生去讀

知人論世探主旨——讓學生去思

個性解讀賞藝術——讓學生去品

總之,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先入爲主很重要,要從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思想。導語從李白一生三件寶詩、酒、劍入手,引起學生知曉李白的興趣。這裏採用互動法,引導學生從以前學習的知識中回憶,並且及時表揚那些記得好的同學。從而引到本節課的內容上來。

李白一生三件寶:詩、酒、劍。杜甫有詩爲證,說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說到酒,杜甫也曾寫到“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說到劍,李白好劍術,十五歲學劍術,二十五歲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李白自己也有“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的詩句。

余光中在《尋李白》對此有過非常生動的概括,“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李白留給我們的是一個灑脫不羈而又才華橫溢的形象,就連對蜀道之難的慨嘆中亦不乏其匠心獨具的豪放。清代詩評家沈德潛曾這樣評論這首詩:“筆陣縱橫,如虯飛蠖動,起雷霆於指顧之間。”(《唐詩別裁》)這段話既形象而又概括,涵蓋的內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靈活、氣象宏偉而言。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李白的《蜀道難》。

(二)“看我說名人”欄目,此期名人爲李白。輪流到的學生展示。

大家就自己知道的李白作一補充。最後對學生所說的進行總結。

(三)研習課文

1、初讀課文。基本操作模式就是自由誦讀,掃清文字障礙;然後找出文中重點詞的意思和與現在意思不同的詞語(比如古今異義、此類活用、通假字,甚至特殊句式)。

①學生藉助不同的字典,疏通文意。

②掌握重點字意思和詞類活用現象。

這一步的目的是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完成閱讀,並且逐步形成積累和嚴謹治學的好習慣。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找學生進行成果展示是必不可少的,這次展示是讓學生能夠順利地朗誦詩歌。先讓自告奮勇的同學來讀,再讓朗誦基本功比較紮實的學生來讀,從讓學生朗誦中去比較、去感受、去體味。當然要極力表揚那些踏實認真,能夠開動腦筋並且有獨特思維判斷的學生。

2、意讀課文。基本操作模式就是探究如何誦讀詩歌。一般爲先設置問題,學生對問題進行探討、展示之後,根據對問題的理解程度嘗試有感情地朗讀。

設置的問題如下:

①“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詩在文中出現三次,每一次該如何讀?

②寫蜀道難,爲什麼要引用傳說中的蠶從、魚鳧的開國和五丁開山?表達了詩人的什麼願望?

③細讀“上有六龍回日……坐長嘆”這幾句,說說詩人用了哪些寫法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

④課文第二段詩人給這個“畏途”營造怎樣的氣氛?

⑤課文第三段包括哪些內容?聯繫時代背景說說詩人這樣寫的意圖。

這五個問題基本上涵蓋了全詩的內容,首先讓他們獨立思考,對每個問題都有或明晰或含糊的答案之後,分小組交流自己的意見,並且每個小組商討出較恰當的答案,然後每個小組展示自己的成果。每個小組都要評價出最好的小組和最差的小組。最後,學生普遍能夠答出來的就不再贅述,對於困難的恰當地進行點撥。

根據大家得出的統一答案,研究每一部分該如何去誦讀,是平緩地敘述,還是激昂有力,在商量一致後同學們推舉代表進行示範誦讀,個別地方如果有問題,就和學生一起研究。

這裏以問題促讀,讓學生在徹底瞭解整篇謀篇佈局以後意讀,再由意讀帶動理解。

①“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詩在文中出現三次,每一次該如何讀?

點撥:開頭一句,領起全文,嘆蜀道之高,爲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調。

中間一句,嘆蜀道之險,強調主旋律,把詩歌推向高峯。

結尾一句,嘆蜀中戰禍之烈,照應題目、開頭,給人強烈的感嘆。

②寫蜀道難,爲什麼要引用傳說中的蠶從、魚鳧的開國和五丁開山?表達了詩人的什麼願望?

③細讀“上有六龍回日……坐長嘆”這幾句,說說詩人用了哪些寫法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

針對上面兩個問題點撥:“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從蠶叢、魚鳧開國的古老傳說落筆,追溯了秦蜀隔絕、不相往來的漫長曆史,指出由於五位壯士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纔在不見人跡的崇山峻嶺中開闢出一條崎嶇艱險的棧道,強調了蜀道的來之不易。朗誦時如能作出尋覓的動作,眼神如夢似幻,沉浸在追憶中,情緒上交織着驚和嘆,能更好地體現蜀道的悠遠感和神祕色彩,聽衆也能通過你的朗誦更入境地感受到悲壯的情感氛圍和蜀道神采飛動的藝術形象。

經過一番神祕的尋根後,“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引導我們直面現實:那突兀而立的高山,茫茫蒼蒼,直插霄漢;高山下雷霆萬鈞的激浪、曲折迴旋的河川,驚險萬狀,氣象恢弘。面臨這一派永遠不會被征服的個性山川,我們要讀出一種認真對待的態度,並讀出欣賞,讀出歎服。

④課文第二段詩人給這個“畏途”營造怎樣的氣氛?

點撥:“問君西遊何時還”,詢問式的關切透露出友人將赴曲途。在關懷擔憂中讀出由衷的同情。“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以憂切低昂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悽的境界。這些自然景觀感情色濃厚,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我們讀的時候也要在擔憂中充滿愁緒。

山川的偉大、強悍,以絕對強大的力量給人以不可抗拒的威懾。我們需感受到李白帶着雄渾的氣勢,蘊含着豪邁的聲響,誦讀時需在驚愕和恐懼中讀出敬畏。“連峯去天不盈尺,……崖轉石萬壑雷”需讀出激越憂憤,詩緒在想象的奇境中迷離恍惚地遨遊,豪放不羈,色彩斑斕,追求奇、異、怪。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這裏突然來了一個“險”,情緒上,擔憂中表露出埋怨。

⑤課文第三段包括哪些內容?聯繫時代背景說說詩人這樣寫的意圖。

點撥:突出劍閣的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不乏其人。從而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化用張載的語句,勸人引以爲戒,警惕戰亂髮生。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既寫猛獸,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語雙關。唐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後正潛伏着危機,作者這樣寫是要提醒人們注意世事、時局,表明國事的憂慮與關切。朗誦時情致需轉入低沉,和前面的“蜀道難”形成一種壯美和醜惡,高亢和低迴的反襯,在情緒的節奏上,構成一種張力。

這些環節都會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學生的理解能力的培養要靠他們自己去探索,儘管教師點撥和引導也非常重要,但在實際教學中要根據具體情況,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學措施,總之,鼓勵爲主,鞭策爲輔。

3、美讀課文。基本操作模式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醞釀情感,有激情地誦讀。

首先探討兩個問題:

①探討主旨

知人論世

本文主旨歷來爭議不定,恰好用來進行思維訓練。

我首先指導方法,“知人論世”是評論文學作品的一種原則。知人,就是了解作者其人及作者與作品的關係;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接着打出李白在長安的介紹。說明李白滿懷壯志而來,卻受到權貴的忌恨,被放還鄉。接着打出唐玄宗時期的介紹,說明太平景象背後潛伏的危機。然後讓學生分組討論,可以適當加以引導:

主旨探討之一:送別友人

主旨探討之二:抒寫心志

主旨探討之三:諷喻時政

主旨探討之四:倦於仕途

②藝術鑑賞

個性解讀

這一環節是全課的重點。我採用化難爲易的方法,設問:你認爲本詩好在哪裏?一人評一句。這樣安排,讓學生由淺入深,由單一到多樣,由枯燥變生動,由灌輸到感悟。是一種個性化解讀,是思維活躍的表現。最後總結浪漫主義詩歌的詩風。

自由鑑賞

想象豐富,誇張奇特,感情強烈,氣勢雄渾,語言凝練,自由奔放,換韻自由,音節鏗鏘,情景交融,情真意切,有神奇色彩,有歷史沉重感,一詠三嘆,主旨突出,內容變換跳躍,對偶句式整齊有力,長短句參差錯落,筆力千鈞,先聲奪人,渲染氣氛,烘托映襯,比喻生動,細節感人,照應到位,直抒胸臆和委婉含蓄向結合,點面結合,概括描寫與具體描寫相結合,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想結合,動靜結合,視聽結合,逐層深入,由高到危,由地理環境到人事環境……

總結:浪漫主義詩人藝術風格:想象、誇張、感情強烈

在探討完之後,配上音樂,帶着對李白的理解和此詩主旨的探討進行美讀,美讀的基本原則就是有情感地去讀,讓李白的詩歌能夠酣暢淋漓地抒發出來,也讓自己的情感在李白的詩歌中酣暢淋漓地抒發出來。對於非常優秀的學生在朗誦這一塊作指導,以便讓他們朝更優秀的方向發展。

(四)背誦詩歌

(五)閱讀延伸:去年去了一次劍門關,寫了一篇文章《天下奇險第一關》,和學生一起分享。另外,研究李白,尤其是他的生平、思想和代表詩歌。

(六)板書設計

蜀道難

李白

初讀:文字、句意

意讀:詩意、鑑賞方法

美讀:主旨、藝術技巧、情感

(七)教學反思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所以在總體設計上讓學生自己去動,去思考問題的解決方式,不管是他的固有思維,還是獨特的思維,大家集思廣益之後,同學們對問題的看法就會更加全面,也慢慢地學會如何去解決問題。

三分詩,七分讀。如果能夠有感情地誦讀詩歌,那麼詩歌的境界就會完全顯露出來。所以在教學這首詩的時候把讀作爲教學的主線,不僅讓學生敞開心胸,而且從讀中體味到詩歌的美麗。但在如何分層次地誦讀這一方面還應該再深入一些,或許學生會理解更深刻一些。

  《蜀道難》說課稿4

一、說教材:

選自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的一篇基本閱讀型的課文。

對於古典詩歌的學習,除了要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還要提高學生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從這兩個方面出發,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1、通曉背景,整體感知全文,初步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2、通過反覆誦讀課文和疏通詩文,提高學生閱讀古典詩歌的能力。(教學重點)

3、評析詩歌的雄奇瑰麗、富於浪漫色彩的藝術特色,深入體會作者寫作詩歌時的情感,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教學難點)

二、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解讀法

三、學習方法: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作者簡介(生平略、作品風格詳)、寫作背景(利於學生理解詩文)

整體感知:聽課文錄音,注意字詞的讀音,體會詩句的語氣,語調與長短句式變化的關係。

分析課文:從題目的“難”字着手,提問:作者爲什麼說“蜀道難”呢?“難”在哪裏?文中有多少處直接提到“蜀道難”的?我到這裏爲止提了三個問題,對於前兩個問題,學生可能一下子回答不出來,等我們在疏通完課文之後,再解決。但是第三個問題,學生是很容易能夠回答得出來的。因此我只要求學生馬上回答我的第三個問題,順着這個問題,看看作者在文中三處直接提出的“蜀道之難”是否一樣。這樣,就進入詩文的疏通了。

教材的註釋爲我們提供了詳盡的解釋,有助於我們疏通詩文。在詩文的疏通時,把更多的機會交給學生。重點詩句、字詞,多讓學生嘗試着翻譯,我及時點評、引導。同時還指導學生反覆誦讀詩句,分析詩句的表現手法、修辭手法、句式特點。

課文從三個角度寫了登蜀道之難,而每一段剛好爲一個角度。在疏通完一段之後,再引導學生總結出來。這裏就是解決了上面提到的作者爲什麼說“蜀道難”和“難”在哪裏這兩個問題了。

第一課時疏通到課文的第二段止。

第二課時

按照第一課時的方法疏通第三段。

結合課文當中的詩句讓學生說說詩歌是怎樣體現李白詩歌雄奇瑰麗,富於浪漫色彩的。

總結《蜀道難》這首詩的重點字詞,再次理清“三難”。

佈置作業:出默寫題,課後再背誦課文。

五、板書

課題作者

三難:第一段從歷史角度說開闢之難

第二段從山勢高危的角度說攀越之難

第三段從現實的角度說安居之難

總結:我的教學設計抓住了詩歌當中的“三難”,以此爲線索,展開詩文的疏通。對於詩歌當中用來表現“三難”的詩句,也是李白詩歌雄奇瑰麗,富於浪漫色彩的體現。所以用這些詩句可以總結出“三難”的結論,也可以用這些詩句賞析李白的詩風,讓學生欣賞對蜀道難的想象和描寫。學生在讀懂了詩文才能夠賞析,但是我們也可以融賞析於理解的過程當中。

  《蜀道難》說課稿5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蜀道難》。

對於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那麼,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蜀道難》選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第四課,本篇課文是一首古風體裁的詩歌,詩人李白通過誇張、渲染的表現手法,以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從高險、驚險、兇險幾個方面,將蜀道的抽象之“難”,以具體的物象形式表現出來,表達了詩人大膽、奇特瑰偉的聯想力,正體現了李白詩歌豪邁飄逸的藝術特點。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羣體具有以下特點: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抽象邏輯思維佔主導,本文是一首古風詩歌,因而重心在誦讀上。我將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着重採用誦讀,感悟的方法進行文本分析。

三、說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誇張、渲染的表現手法。

2.通過聽錄音的方式,學生能夠把握文章情感基調。通過朗誦,小組討論的方式,理解“蜀道之難”難在何處?

3.感受李白詩風的豪邁特點,體會祖國大好河山的奇險雄壯之美。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學習李白詩歌誇張、渲染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理解蜀道“難”在何處,文章如何表現蜀道之難的。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將引導學生採用以下的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朗誦法;討論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爲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學生了解這節課所要學習的課題和內容,還要形成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通過誦讀課文首句導入:“噫唏噓,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對話同學:同學們,從老師的誦讀聲中,你能感受到,這句詩的風格是哪一位大詩人的?李白一生遊遍名山大川,足跡遍佈大半個中國。那麼,他筆下的家鄉——古蜀國有怎樣的勝景?今天我們再次走進詩仙,走進四川……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瞭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瞭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整體感知。

首先,我會讓學生根據課前預習,出聲誦讀課文,同時注意朗讀的快慢、停頓、語調、輕重音等,然後再播放音頻,糾正他們的讀音與停頓。

其次,我會引導學生談談他讀了本詩之後的感受。學生通過朗讀,能夠說出蜀道的山高水險,奇峻,以及詩人李白充沛,高昂的情緒。我會對學生的感知進行全面概括。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並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我會這樣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

1.學生在初步感知詩歌情感基調之後,我會再次播放音頻,並設置問題。我的問題是:詩人是從哪幾個方面表現蜀道的?學生經過再次朗讀後回答。文章是從三個部分來寫蜀道之難的。分別是:第一部分:“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寫蜀道的來歷。接着從“鳥道”寫蜀道之高險。第二部分:借“悲鳥”和“子規”“猿猱”等景物,生髮悲壯感慨;再寫山水之勢的驚險。第三部分:通過劍閣山的崢嶸之勢,寫蜀中戰禍之烈,表現蜀道上的兇險。

2.順勢我會提問第二個問題,我的問題是:文章反覆詠歎“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同學們再次朗誦第一段,找出具體描寫“難”的詩句,說說詩人怎樣把抽象的“難”展現出來的?學生朗讀後,我會指定一兩名來回答。經過總結,我們看到:

詩歌的第一句:直抒胸臆,連續運用三個韻調和諧的嘆詞,表現詩人被蜀道之高而驚恐的心境,使人未見其高,先聞其險。“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四萬八千歲”是一個誇張的說法,說明了蜀道長時間的閉塞。

3.接着,我會提出第三個問題:蜀道之高險是如何表現的?學生經過朗誦課文第二部分,結合我的引導和總結後,明確問題答案如下: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這裏的“鳥道”是“橫絕峨眉巔”,可以看出山勢之高;“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這一句中“衝”“回”字表現出蜀道之高險。接着,詩人通過“黃鶴”的“不得過”,“猿猱”的“愁攀援”,來側面烘托出山勢之高險。只能讓人“仰脅息”而“坐長嘆”。

4.在分析了第一部分之後,我會繼續指定學生讀第二部分,並提問:從哪些詞可以看出蜀道的“驚險”?學生通過朗讀明確:“悲鳥”“子規”的叫聲,烘托出悽慘悲涼的氣氛,讓人“畏巉巖”而“不可攀”。

其中,一“悲”,一“號”,一“啼”,一“愁”,將蜀道的“難”表現得更加具體。

5.接着,我會組織學生集體朗誦文章的第三部分,並設置問題:詩人是因何而第三次復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從哪句可以看出?學生思考後,我會指定某生來回答。

6.下來,我會設計最後一個問題:文章多次感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話對於作者的抒情有什麼作用。學生經過討論後明確:詩人反覆感嘆,奠定了全詩的抒情基調。

通過以上環節我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延伸作業

語文教學沒有明確的終結點,而是引導學生從這個問題走向另一個問題。促使學生將學習延伸到課外,構建起大語文學習觀。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結作業環節設計爲:

學生再次集體朗誦本文,同時注意停頓和語調氣勢,並思考本詩有怎樣的藝術特色。經過小組討論,代表來回答。隨後,我會通過播放蜀道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談談他對蜀地歷史和地理的作用看法:

最後,我的作業設計爲:背誦本詩;課下後學習李白的古風詩作《夢遊天姥吟留別》,將它和《蜀道難》中的抒情方式及誇張、渲染的表現手法進行比較,體會李白的詩歌的抒情方式。

  《蜀道難》說課稿6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大家好!

我是xx號選手,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蜀道難》。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目標、教法與學法、重點與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說課。不足之處懇請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蜀道難》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一單元幾篇文章都是唐朝詩歌。《蜀道難》寫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險的特點,同時也融入了詩人對當時社會現狀的擔憂,從藝術特點上看,詩歌想象奇特,筆法誇張,充分體現了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學習本詩對學生認識唐詩,鑑賞詩歌,培養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都有重大作用。

二、說學情

學生對古典詩歌並不陌生,但他們的認識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層,還沒用真正掌握鑑賞詩歌的技巧。因此在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去品味、感悟,幫助他們進入詩歌的情景,增強詩歌的鑑賞能力。

三、說目標

根據教材、學情及課標要求,我確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作家及背景。

2、培養學生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鑑賞本詩的藝術特色。

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解讀詩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詩人情感,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詩的意境美、聲韻美,激發他們對於中國古典文化的熱愛。

四、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解讀詩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詩人情感,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難點:評析詩歌的雄奇瑰麗、富於浪漫色彩的藝術特色,體會作者寫作詩歌時的情感。

五、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

1、誦讀法。

2、問題引導法。

3、交流討論法。

4、點撥法。

學法:

1、自主學習法——蒐集資料、自主思考、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2、勾畫圈點法——勾出文中的重點句,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3、合作探究法——交流討論,共同研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詩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們譽爲既有俠肝義膽,又有仙風道骨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傳奇的一生,豪放飄逸的詩風,確實給人們留下極爲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來學習《蜀道難》,再次感受李白詩歌的風格。(板書)。

(二)作者簡介

(三)誦讀感知

1、第一遍,個別學生堂上朗讀,讀後師生議論不足之處。

2、第二遍,聽錄音或老師範讀,學生圈點矯正。

3、第三遍,全體學生齊讀。

4、第四遍,學生結合註釋默讀,疏通詩意,圈出難點,合作交流。

(四)問題探究

1、《蜀道難》中貫穿全詩的是哪一句?它在全詩起到什麼作用?

明確:(1)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2)全詩的主旨句。貫穿全詩始終,有一唱三嘆之效!

2、蜀道“難”在哪裏?

三難:

第一段從歷史角度說開闢之難。

第二段從山勢高危的角度說攀越之難。

第三段從現實角度說安居之難。

3、詩人怎樣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

明確: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於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悽(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誇張:“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誇飾山峯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五)延伸拓展

本文主旨歷來爭議不定,你是怎麼看?

主旨探討之一:送別友人

主旨探討之二:抒寫心志

主旨探討之三:諷喻時政

主旨探討之四:倦於仕途

(六)堂上總結

這首詩想象奇特、豐富,氣勢宏偉、豪邁,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下面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朗誦這千古名篇。

(七)說作業

背誦該詩。

(八)板書設計

板書方面,我力爭簡潔明瞭,採用語詞式板書,既點名本課的教學要點,又方便學生理解、識記,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合起來。

蜀道難(李白)

開闢之難;攀越之難;安居之難。

總之,在教學中,我會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力求將語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每一個學生在每節課上都有所進步、有所收穫。

我的說課結束,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