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2016優化人才發展環境自查報告

2016優化人才發展環境自查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3W 次

經濟發展環境是一個地區思想解放程度、市場發育程度和政府執政水平的具體體現,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一個地區的發展前景和後勁。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16優化人才發展環境自查報告,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2016優化人才發展環境自查報告

  【2016優化人才發展環境自查報告】

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營造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良好氛圍,對於實現我區“切實融入湘南大開發,全面建設小康北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幾年來,全區上下以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以人爲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實現了全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根據要求,我辦組織專題調研組對區經濟發展環境的狀況進行了深入調研。現將我區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概況、存在的主要問題及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對策建議報告如下。

  一、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強化對人才工作的組織領導

市委、市政府始終把人才強市作爲基礎戰略,把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作爲競爭之本、轉型之要,謀全局、抓大事、促落實,着力構築長遠發展的人才優勢。一是加快形成人才優先發展總體格局。堅持人才優先開發,全市經濟工作會議、服務業發展實施方案、開發區改革發展指導意見等重要會議和文件,都把人才工作作爲重要內容,進一步突出人才的地位和作用;堅持人才優先投入,2014年市級人才工作投入近6億元,佔市本級一般預算支出的2.53%;堅持人才優先考覈,繼續把人才考覈納入科學發展綜合考評,實行縣(市)區目標差異化考覈和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述職制度,強化“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的硬性約束。二是積極承辦和組織人才工作重要活動。配合省人社廳圓滿完成第八屆“海洽會”承辦任務,我市邀請103名海內外高端人才到會洽談,達成合作意向66項,合同總額2.23億元。召開全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對109個科技獎項進行表彰獎勵。在省委組織部幫助下,先後從14個省直部門選聘35名優秀幹部擔任縣域發展特聘助理,在助推縣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市長楊魯豫同志親自召集會議,交流經驗,聽取意見,研究擴大選聘規模、完善工作機制等推進措施。三是着力推進區域人才資源一體開發。把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濟轉化作爲發揮地域人才優勢的重要着力點,加大“濟南科技十一條”宣傳貫徹力度,促進科研人員新註冊企業66家;與省科技廳、山東大學共同籌建山東省工業技術研究院,確定了“一院兩基地多園區”框架目標;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產學研對接,扶持高校院所人員創業和科技成果轉化計劃70項、資金1530萬元。前段時間組織第十一批濟南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推薦選拔,中央、省駐濟單位人選佔到了30%。四是不斷優化人才工作運行機制。將全市人才工作重點任務細化爲20個重點項目,分解到相關單位,實行項目化推進。整合相關部門力量,對加強省級開發區人才工作、推進濟萊人才資源一體化開發、發揮用人單位主體作用等問題,開展調查研究,研究務實措施。藉助濟南大學等第三方力量對“5150引才計劃”進行調研評估,開發應用引進人才跟蹤管理服務信息平臺,籌備建立“5150人才聯盟”,積極推動人才工作社會化、信息化。

  二、突出服務發展導向,完善提升重點人才工程

堅持聚焦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努力提高工程項目質量和效益,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一是深化完善“5150引才計劃”。這是我市人才工作的重要品牌,自2009年開始實施。2014年,堅持進一步突出服務創新驅動和產業轉型的功能定位,適度創新調整,組織了第八批引進海內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申報遴選。在標準條件上,適當提高門檻,規定創業人才必須註冊企業;在遴選程序上,突出嚴格嚴密,對通過初審的創新創業人才逐一進行實地考察和技術審查;在評價標準上,注重市場認可,對有風投跟進的創業人才項目適當加分。這次遴選,共受理申報151項,遴選產生創新創業人才53名、團隊5個,其中創業人才佔75.8%,註冊資金1千萬元以上的8個。同時,組織對前七批引進人才情況進行了調研評估,強化跟蹤服務,建立退出機制。2014年,我市18人入選泰山學者海外特聘專家,居全省前列。二是紮實推進優秀創新團隊創建工程。評選產生第三批10個創新團隊,近期報市政府發文公佈。目前,前兩批20個創新團隊已先後攻克重大關鍵技術91項,形成新產品169個,爲企業新增銷售收入88.51億元、利稅17.48億元。三是深入實施企業經營管理者素質能力培養提升計劃。創新完善“集訓拓學、名家帶學、實訓磋學、觀摩助學”四位一體培訓模式,舉辦企業管理與發展戰略集訓等各類培訓230餘次,培訓8500餘人,其中中高層管理人員1600餘人。四是創新完善高技能人才培養提升工程。着眼產業發展急需,深化拓展“金藍領”培訓項目,精心組織第20屆“技能月”競賽和第六批首席技師、第八批突出貢獻技師推薦選拔,創新開展首批技能成果評選,形成了培養、選拔、評價一起抓的工作格局,全市新增高技能人才2.75萬人。同時,社會工作人才發展工程、現代農業人才提升工程、濟南名士打造工程、濟南名師培養工程等人才工程和項目加快實施,培養集聚了一大批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優秀人才。

  三、優化人才政策和機制,加大創新創業扶持力度

堅持以改革思維、市場辦法推進工作,重點圍繞科技金融、政策優化、公共服務和平臺載體,採取了一些更加務實有效的措施。一是加快實施科技金融支撐計劃。着力抓好科技金融平臺完善提升和科技投資基金運作管理,建立首家科技金融特色支行,突破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實施濟南創新谷科技金融專項行動,幫助270多家企業落實補償金貸款14.8億元、質押貸款3.5億元、股權投資2.1億元,協調合作銀行爲創新谷發放貸款6.15億元。二是修訂出臺創新型城市建設《若干政策》。這次政策修訂,遵循優化激勵導向、市場配置資源、加速成果轉化、支撐產業發展四項原則,全面優化政策內容,改革資金扶持方式,強化了政策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引導效應。比如,按照修訂後的政策,對“5150”人才創辦的企業,年銷售收入首次達到2千萬、5千萬、1億元的,依據企業研發投入分別給予最高50、100、200萬元產品研發創新扶持;對新認定院士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的企業,給予最高30萬元創新補助,政策含金量和導向性進一步增強。三是完善提升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基本建成覆蓋市、縣(市)區、產業集羣的三級服務體系,市中小企業公共服務中心集聚服務機構150家,組建專家團隊8支,開展融資擔保、投資諮詢、創業輔導、法律服務、教育培訓等特色精品服務200項以上,年服務企業1.2萬家。四是加快推進科技創業平臺載體建設。堅持合理佈局、錯位發展、優勢互補,持續推動高新區三次創業、發揮“龍頭”作用,強力推進濟南創新谷建設和招商,支持引導各縣(市)區差異化發展,建設創新型特色產業園區。目前,全市有國家級科技園區6個,國家級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13個,“863”成果轉化基地2個,承載和集聚高端人才創業創新的能力不斷增強。五是積極推進企業高水平研發機構建設。全市已建立各類企業研發機構793家,其中國家級29家、省級234家,企業在搭建平臺、彙集人才方面的作用進一步凸顯。同時,認真做好大型儀器共享服務平臺升級改造和運營管理工作,積極推動高新區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等八大公共服務平臺免費向高層次人才開放,有力地服務和促進了企業科技創新。

  四、加強人才聯繫服務,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深入實施優秀人才“暖心工程”,健全落實優秀人才聯繫關愛機制,認真做好津貼發放、健康體檢、日常考覈等工作,廣泛開展休假考察、研修培訓、交流聯誼和建言獻策、服務基層等活動,在優化聯繫服務中強化了日常管理、促進了作用發揮。爲更好地幫助引進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放手發展,進一步暢通綠色服務通道,提升“一站式”服務專窗、創業助理、專家公寓等服務載體,組織實施了創業人才跟蹤支持計劃、百家企業人才支持行動、“5150”企業專場招聘和重點高校專場校園招聘活動,在高新區投資建成“5150”人才大廈、國際人才項目洽談雲平臺,啓動國際學校建設,“精細化、專業化、多樣化”人才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同時,不斷加大人才工作宣傳力度,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大力宣傳人才工作和人才典型,努力營造尊重、支持、服務、用好人才的濃厚氛圍。我市陳葉翠入選全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人才典型,中央電視臺等國家級媒體進行了集中報道。

回顧一年來的工作,我們深刻地體會到,加快推進人才工作轉型,做好新常態下的省會人才工作,必須堅持“強轉放”一體化,更加註重宏觀謀劃和力量整合,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有力推進;必須從自身實際出發,發揮比較優勢,切實補齊短板,走具有省會特點、濟南特色的人才發展路子;必須緊扣發展需求,創新政策機制,突出質量效益,進一步提高服務大局的精準度。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是人才工作與產業轉型結合還不夠緊密;二是人才政策開放度與人才工作市場化、社會化程度還不夠高;三是省會科教人才資源優勢尚未充分釋放;四是縣域人才工作發展不夠平衡;五是人才工作者在適應新常態,突破傳統思維,攻堅克難、改革創新方面做得還不夠到位。下一步,我們將以這次會議爲契機,確立“問題導向、差距思維”,認真學習各地的好經驗好做法,不斷加以改進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