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靜悄悄的革齤命》讀後感

《靜悄悄的革齤命》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5W 次

這本書是一本操作性和參考性極強的書。在書中,作者佐藤學先生闡釋了他的教育理想:通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爲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爲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爲一個學習的共同體。並且用實例具體的闡明瞭如何實現:要實施以學爲中心的教學,應當以在教室裏構築一種新型關係爲出發點,即讓每個兒童持有自己的課題,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啓發,即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具體地說:就是組織和指導有任務的學習、有小組活動的學習、有學生將自己的東西用作品表現出來與同伴共享、互相欣賞的學習。也就是說,從個體出發,經過與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個體的學習。這些無疑對當今同樣處於教育改革浪潮的中國教育的研究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鑑和學習。

《靜悄悄的革齤命》讀後感

對於我這個入職近半年的新教師而言,佐藤學先生對於課堂教學的闡述,爲我提供了一個正確的思考方向。

當我爲課堂的紀律不太好,不是所有的學生聽講,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主動,說話含糊不清楚而發急,否定自己,責怪自己,苛求學生時,佐藤學先生說“判斷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裏每個學生的表情、學習的姿態,看他們是否在持續地學習。”學生理應成爲教學的主體。單純注重課堂的活躍熱鬧,忽視學生個性化的靜態思維過程和情感表露是教學中的形式主義,而不是教學的所是。佐藤學先生毫不留情的揭示出了當下“在追求虛假主體性的教師的意識深處,有着與學習活動或內容無關的、想輕鬆方便地控制教室、維持秩序的慾望”。而我也看到了正確的方向:教室裏的風景應該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教室裏的學習成爲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能得到關注的學習;作爲教師應該追求“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而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

在課堂上,老師傾聽的不僅是學生髮言的內容,更是其發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不僅聽他們的有聲語言,還認真傾聽那些可能更有價值的無聲的語言。在這樣的教室裏並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個一個的學生。老師即使在對教室中的全體學生講話,他也從心底裏意識到,是在與每一個學生個體的交流。“潤澤的教室”讓每個學生都得到了最充分的尊重和滿足,而這正是教育人性魅力的最好體現。

當我爲下學期的公開課憂心時,佐藤學先生像一個關愛晚輩的智者一樣,體貼着我的懼怕的心理: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不願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別人指手畫腳。“我不會對別人的事說長道短,同樣的,也不希望別人來干預我的工作,然後告訴我,不管是學校要發展,還是我要進步,敞開是唯一的途徑。他還針對教研活動問題提出公開課和觀摩課課前的準備固然重要,充分和正面的課後的討論和分享更加有價值,而研討教學問題的目的絕不是對授課情況的好壞進行評價,因爲對上課好壞的議論會彼此傷害。研討的焦點應針對授課中的“困難”和“樂趣”所在,大家共同來分享,以達到教研的目的。這些讓我對教研活動多了點點動心,少了些許懼怕之心。

當我不是很看重學校和家長、社區關係時,佐藤學先生再次糾正我的觀點,他認爲學校的敞開不僅是教室與教室間,教師與教師間,還有學校向社區、向家長的敞開。文中師生、社區、家長積極參與和合作的綜合實踐活動真讓我向往。相信在中國,這場靜悄悄的革齤命刮過的地方也必有如此快樂的教育。

讀了佐藤學先生的書,我纔敢相信教育原來可以如此美好。當付出決心和努力,就可以相信課堂不再貧瘠,開始變得潤澤;學生的學習不再被稱之爲勉強,而真的是樂意的學習。爲了不辜負所讀的書,爲了成爲開心快樂的老師,爲了那羣原本應該更快樂學習的孩子,開始從我改變,付諸實踐,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