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靜悄悄的革命》新教師讀後感

《靜悄悄的革命》新教師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7.96K 次

導語:新教師如何才能找到學生的切實需求?新教師如何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成長?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靜悄悄的革命》優秀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靜悄悄的革命》新教師讀後感

  《靜悄悄的革命》新教師讀後感【篇1】

在徐書記提供的書目中,有《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最近有幸拜讀了,改變是爲了更美好――《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舊作)。閱覽之後頗有感觸。此書是日本的佐藤學先生撰筆的。在文中,他推崇“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課堂學習模式,在學校裏他推進構建教師間互教互學的“合作性同事”的關係,在學校和社區的聯繫方面推進由監護人蔘與授課的“參與學習”實踐,他還提出了未來學校的形象——“學習的共同體”,從內部推進對學校進行的改革。在科學技術異常發達的今天,在和平共處的當今世界,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將是人才的競爭,我們的人才出自我們的課堂,我們的課堂將代替硝煙瀰漫的戰場,“培養怎樣的人才”以及“怎樣培養人才”,將是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肩負重任,身處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更要不斷學習、集思廣益,學會思考、探究、創造與反思,打好這場靜悄悄的戰爭。

在我國當今教育界反覆強調並形成這樣一種共識,那就是課堂教學要多一些互動,多一些精彩,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發揮其主體性的作用。基於現實的要求,合作、探究互動的學習方式得以倡導,並在各地積極實施,面上搞得轟轟烈烈,實際上學生果真在學習中發揮了自身學習的主體性了嗎?我看不見得,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在我們的課堂中仍處於被動的地位,教師滿堂講、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還比比存在,使學生喘不過氣來。另有些老師受到新課改的影響,甚至出現了怕講,少講,不講的現象,他們認爲新理念引導下的教學行爲就是要少講,由此有些老師在課堂上泛泛而讀,冠之以“自讀自悟”,濫用多媒體手段想法設法追求學生的活動,千方百計在教學形式上做文章,而不顧教學的實效。

我認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處理好閱讀指導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要成爲學生自主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由於每個學生的個性、基礎都有差異,教師因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層式教學,教師的講要有的放矢,該扶的就扶,該放的就放,力圖達到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而不是表面現象的教學上的走過場。在教學中,要提倡一種新的學習觀,把教學作爲一種合作的、反思的學習過程。新課改的“改”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學生由被動的接受學習繼而轉變爲探究性的學習,課堂上多一些批評,多一些鼓勵,少一些灌輸,多一些自主。

其次,我覺得,閱讀教學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新課改中特別提出,要讓學生拓展自己的

視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想法,這裏反覆強調的是自己,即學生的的主體參與,要讓學生髮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因此,正如本書中所提到的,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應該是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學習,語文學習,它不像數學、英語學科那樣,答案比較單一,比較標準,語文學習,它本身答案的指向空間較大,語言材料往往是多義的,人的個性

、經驗、表達的不同使得對語言材料的反應也往往是多元的,即使是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對同一材料完全有不同的見解,讀後感《改變是爲了更美好――《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舊作)》。英國教育學家洛克說過:“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他們的臉一樣各不相同,正是他們無時無刻地表現自己的個性,才使得今天這個世界如此多彩,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其閱讀中理解、感悟、體驗、想象必然會有不同,甚至可能完全不同,因此,閱讀中的答案也應該是多樣化的。比如詞語“好象”,如果要讓學生得出它的近義詞,則可以用不同的答案來替代,可以是彷彿,也可以是似乎,猶如、如同,可見,我們的老師在設定答案時,不能用答案筐來封閉學生的思想,而應該集中所有學生智慧的火花。

最後,我覺得學校應當成爲學習的共同體。我們說21世紀的學校應當成爲學習共同體的學校。在一個學校裏,不僅學生之間要相互學習,隨着許多科學技術的'發展,祖國變得日新月異,蓬勃發展,一個學校要發展,一個學校要進步,作爲教師,也要認識到知識更新的重要性,在學校裏,教師也應該邊從事教育邊相互學習,甚至教育行政人員、家長和市民也要學習和提高。在學校中,必須要有相互的目標,教師間要形成一種合力或凝聚力,共同爲學校的發展出謀劃策,教師間在相互探討,相互學習中促進大家的共同成長。我覺得這既是知識經濟的要求,更是終身教育的要求。如果一個教師總是沉迷於以往的教學中,對以前的輝煌成就感到很自得,對於新課改的課程目標不加以學習,研討,那麼,她的知識水準、專業水平就會停滯不前,那麼課堂教學的生命力就無從談起,她的課堂教學也必然是那種灌輸式、程序化的、刻板的教學模式。

我想:《靜悄悄的革命》是根據當今歷史條件下的一場教學改革,這場改革是發揮學生多元化個性的革命,讀完此書後,讓我對新課程的改革充滿了信心,面對挑戰,教師要樹立正確的理念,不斷改變自己的教育行爲,要學會聆聽,要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個的個體,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享受改革所帶來的樂趣。我相信每一位認真讀過這本《靜悄悄的革命》的朋友,一定會和我一樣受益匪淺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春,我相信,只要我們全體老師的共同努力,新世紀的課該將會走進一片更加燦爛的天地。

  《靜悄悄的革命》新教師讀後感【篇2】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倍受我們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此書封面設計簡單素淡,正如書名一般“靜悄悄”,毫不張揚。輕輕打開書本,靜靜地閱讀,更感覺平靜、淡定,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讀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靜靜讀來,收穫頗豐。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由“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裏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小學的實踐”五部分構成。佐藤學博士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這場自下而上的,由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和社區共同參與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和介紹,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的觀點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傳統和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這本書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也很契合。當今社會大環境的急劇變化正在引發着日本的教育的 “靜悄悄的革命”。 佐藤學教授指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爲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爲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了這些話,我理解了這本書命名的原因。認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別是以下兩點,更是極贊同佐藤學的觀點。

一、潤澤的教室。

作爲一線教師,更關注課堂裏的革命。佐藤學在書中對教室的闡述讓人心生嚮往:“潤澤的教室能使每個人的呼吸和節律是那麼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輕鬆自如地在教室裏構築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構築着一種真誠的信賴關係在這種關係中,人們的心態是開放無拘的,教室是輕鬆愉悅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教育也許會變得簡單起來。”

是啊,“潤澤”,是多麼讓人心生憧憬的詞語,我彷彿來到春雨後盎然的草地,彷彿聞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彷彿觸摸到了女子滋潤豐盈的手背。教室是潤澤的,那一定是安心的、無拘無束的、輕柔滋潤肌膚的;教室是滋潤的,那一定是豐富的,有暖陽,有清風,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鳥語花香。

潤澤的教室裏,老師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潤澤的教室裏,孩子如沐春風,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得到了人文的關懷和極大的尊重。在這樣的教室裏呆久了,那無論是肌膚還是心靈,都是水靈靈的,一個個被潤澤的老師和學生,都享受着這裏的空氣,因對方而收穫着,都滋滋潤潤地成長着。

很是贊同,這也是一直以來追求的課堂。

二、學會傾聽。

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爲’來實現的行爲。”

的確,老師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學生髮言的內容,判斷髮言的對錯、語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細傾聽孩子發言中所傳遞出來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孩子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老師的講解、指導,傾聽同學的發言,而是在傾聽的過程中接收到隱藏着的心聲,從而激起情感的共鳴。在別人的話語裏,有鮮花、有荊棘、有廢渣、有珍珠、有林林總總的一切。細心傾聽者能從中聽到心靈的聲音。因此,在很多時候,我們更需要的往往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的態度,要能做到與學生對話,要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複雜想法。的確如此,傾聽,像一面鏡子,鏡裏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說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裏,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

總之,《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很有借鑑意義,對於我們老師來說,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胸懷一顆尊重兒童的心,多一點堅定,多一點信心,多一點實踐,多一點思考,從小小的個體開始,進行一場“靜悄悄的革命”。